换热器课程设计1

换热器课程设计1
换热器课程设计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 2013级 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3)

【关键词】 (4)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5)

一、设计题目: (5)

二、设计条件 (5)

三、设计步骤 (5)

四、设计要求 (6)

五、设计成果 (6)

六、设计考核 (7)

七、参考资料 (7)

列管式换热器工艺设计 (8)

1.1简介 (8)

1.2工作原理 (8)

1.3换热器的分类、主要特点及结构组成 (8)

1.3.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9)

1.3.2浮头式换热器 (9)

1.3.3“U”型管式换热器 (9)

1.4设计要求 (9)

2.1设计内容 (11)

2.2设计方案 (11)

2.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11)

2.2.2流程安排 (11)

2.3确定物性数据 (12)

2.4列管式换热器标准简介 (12)

2.5估算传热面积 (13)

2.6工艺结构尺寸 (13)

压力容器的公称直径 (14)

2.7换热器核算 (15)

换热器的主要尺寸和计算结果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摘要

【关键词】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设计中型氮肥厂用变换气水冷立式列管换热器

二、设计条件

1.热流体:变换气,工作压力为1.4MPa,进口温度为65℃,要求降到38℃,变换气流量为95780 kg/h。

2.冷流体:水,进口温度为32℃,出口温度为42℃,操作压力为0.3MPa

3.已知变换气及冷却水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kg/m3)黏度

(mPa·s)

比热容

(kJ/kg·K)

导热系数

(W/(m·K))

变换气12.83 0.0158 2.495 0.0806 冷却水993 0.718 4.178 0.622

4.两流体均无相变。

5.建厂地址:兰州地区

6.要求管程和壳程的阻力都不大于50kPa

三、设计步骤

1.掌握换热器设计概况、设计原则(以概论综述形式体现在说明书中)

2.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列管换热器的类型

(2)确定冷热流体流动空间及流速

(3)确定冷热流体的定性温度及相关物性数据

3.初步估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4.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5.校核

(1)核算换热器的传热能力及传热面积,要求设计裕度不小于10%,不大于20%。(2)核算管程和壳程的流体阻力损失。

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重新进行以上计算。

5.将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6.总结设计过程,绘制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流程图。

四、设计要求

1.说明书采用统一封面和纸张;

2.方案和流程的选择要阐明理由;

3.设计过程思路清晰,内容完全;

五、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A4纸,不少于20页)

(1)内容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及页码、任务书、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或符号说明。

(2)格式必须严格按照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要求打印。

2. 变换气水冷立式列管换热器装配图(A1图纸手绘)

六、设计考核

1.设计是否独立完成,是否存在抄袭行为;

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是否规范;

3.结构尺寸计算与图纸是否规范和正确;

4.答辩

七、参考资料

1.《化工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李芳化学工业出版社

2.《化工原理》谭天恩(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天津大学出版社

列管式换热器工艺设计

1.1简介

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实现物料之间能量传递过程需要一种传热设备。这种设备统称为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工艺流程的需要,往往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换热过程:如加热、冷却、蒸发和冷凝。换热器就是用来进行这些热传递过程的设备,通过这种设备,以便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工艺上的需要。它是化工炼油,动力,原子能和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一种通用工艺设备,对于迅速发展的化工炼油等工业生产来说,换热器尤为重要。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有时作为一个单独的化工设备,有时作为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因此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它是进行热量传递的通用工艺设备。

1.2工作原理

板式换热器主要是通过外力将换热板片夹紧组装在一起, 介质通过换热板片上的通孔在板片表面进行流动, 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激烈的湍流, 犹如用筷子搅动杯中的热水, 加大了换热的面积。冷热介质分别在换热板片的两侧流动,湍流形成的大量换热面与板片接触, 通过板片来进行充分的热传递,达到最终的换热效果。冷热介质的隔离主要通过密封垫的分割, 或者通过大量的焊缝来保证, 在换热板片不开裂穿孔的情况下, 冷热介质不会发生混淆。

1.3换热器的分类、主要特点及结构组成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管壳式换热器,已有较长的使用历史,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与其他的几种间壁式换热器相比,单位体积的设备所能提供的传热面积要大得多,传热效果也比较好。由于结构紧凑、坚固,材料较省、且能选用多种材料来制造,故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在大型装置和高温、高压中得到普遍应用。

列管式换热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3.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将两端管板直接与壳体焊接在一起。主要由外壳、管板、管束、封头等主要部件组成。壳体中设置有管束,管束两端采用焊接、胀接或胀焊并有的方法将管子固定在管板上,管板外周围和封头法兰用螺栓紧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制造容易、管程清洗检修方便,但壳程清洗困难,管束制造后有温差应力存在。当换热管与壳体有较大温差时,壳体上还应设有膨胀节。

1.3.2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一端管板固定在壳体与管箱之间,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移动,也就是壳体和管束热膨胀可自由。故管束和壳体之间没有温差应力。一般浮头可拆卸,管束可以自由地抽出和装入。浮头式换热器的这种结构可以用在管束和壳体有较大温差的工况。管束和壳体的清洗和检修较为方便,但它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对密封的要求也比较高。

1.3.3“U”型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是将换热管炜成U形,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由于壳体和换热管分开,换热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由于介质的温差而产生温差应力。U形管换热器只有一块管板,没有浮头,结构比较简单。管束可以自由的抽出和装入,方便清洗,具有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但由于换热管做成半径不等的U形弯,最外层换热管损坏后可以更换外,其它管子损坏只能堵管。同时,它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相比,由于换热管受弯曲半径的限制它的管束中心部分存在空隙,流体很容易走短路,影响了传热效果。

1.4设计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

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对某些种类的换热器已经建立了标准,形成了系列。完善的换热器在设计或选型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

(2)结构安全可靠;

(3)便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

(4)经济上合理。

2.1设计内容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包括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其中以热力设计为主,对于已经投入的换热器检验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时,均需进行这方面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根据换热任务和有关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2)初步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

(3)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流动阻力;

(4)确定换热器的工艺结构

2.2设计方案

2.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由设计任务确定选择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2.2流程安排

压力高的流体流经管内,因为管径小,承受高压能力好,同时避免了采用高压外壳和高压密封,选择热流体走管程,冷流体走壳程。

①不洁净或易结垢的物料应当流经易于清洗的一侧,对于直管管式,一般通过管

内。

②有腐蚀的流体应在管内流过;

③压力高的流体流经管内;

④饱和蒸汽一般通入壳程;

⑤被冷却物料一般走壳程,便于散热。

2.3确定物性数据

冷流体的定性温度为37℃,热流体的定性温度为51.5℃,定性温度下的冷热流体的物性数据如下表:

流体密度

(kg/m3)黏度

(mPa·s)

比热容

(kJ/kg·K)

热导率

(W/(m·K))

变换气12.83 0.0158 2.495 0.0806

冷却水993 0.718 4.178 0.622

2.4列管式换热器标准简介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制管壳式(即列管式)换热器》(GB151-1999)执行。按该标准,对换热器的参数作如下规定。

①公称直径(mm):卷制圆筒,以圆筒内径作为换热器的公称直径,mm;钢管制圆筒,以钢管外径作为换热器的公称直径。

②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2):计算传热面积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所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的总和;公称传热面积指经圆整后的计算传热面积。

③换热器的公称长度(m):以换热器长度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器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器为U形管时,取U形管的直管段长度。该标准还将列

管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分为前端管箱、壳体和后端结构(包括管束)三部分。该标准将换热器分为Ⅰ、Ⅱ两级,Ⅰ级采用较高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无相变传热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Ⅱ级采用普通冷拔换热管,适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的一般场合。

2.5估算传热面积

(1)热流量

Q=w h c ph (T 1-T 2)=95780x2.495x(65-38)/3600=1792.28(kJ/s)

(2)平均传热温差

△t m =2121

t △t △ln t △t

△-=32

384265ln )

3238()4265(-----=12.65 ℃ R =

2121t t T T --=1027=2.7 P=2121T T t t --=27

10=0.37 (3)计算传热面积

假设K=200W/(m 2·K),则

A 估=Q/(K △t m )=1792.28/(200×12.65)≈700(m 2) ⑷冷却水用量

w c=)/(15443310

178.428

.1792h kg t pc c

Q =?=? 2.6工艺结构尺寸

(1)换热管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25mm ×2.5mm 较高级的冷拔传热管(不锈钢),取管内流速u 1=4.0m/s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n s =

u

d V

i 2785.0=

11543600

0.402.002.0785.083

.12/95780=????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传热管长度为

L=A 估/(3.14×d 0n s )=700/(3.14×0.025×1154)=7.72(m ) 长度合适,可按照单程管计算。 (3)换热器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可以在同样的管板面积上排列最多的管数。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法,根据换热管表可知管中心距为32mm 。 (4)壳体内径 按单程管结构

D=t(1.1s n -1)+(2~3)d0=32×(1.11154-1)+3×25=1200(mm ) 参考卷制壳体的公称直径,可取D=1300mm.

压力容器的公称直径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2800 3000 3200

3400

3600

3800

4000

4200

4400

4500

4600

(5)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0%,则切去圆缺高度为260mm ;取折流板间距B=350mm 。 折流板数=

折流板间距

换热管长

-1≈16

(6)接管直径计算

取u 1=2.0m/s 壳体流体进出口接管 d 1=

s u V 14.341=0

.299314.33600154433

4????=180.5(mm )

取整后取接管公称直径为200mm 。 取u 2=12.5m/s ,则 d 2=

22

14.34u V =

5

.1283.1214.3360095780

4????=455.2(mm)

圆整后取接管公称直径为450mm 。

2.7换热器核算

(1)热流量核算 ①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αi=0.023

i d λ(μp u d i i )0.8(λ

μCp )n

变换器被冷却,n 取0.4,管程流通面积 A i =0.785×0.022×1200=0.377 (m 2) Ui=pAi w h =3600

377.083.1295780

??=5.50m/s 故 α

i=0.023

×

02

.00806

.0×(

000

158

.083

.1201.602.0??)

0.8

(

0806

.00000158.02495?)0.4

=733.2(W/m 2·K)

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Nu=0.36Re 0.55Pr 1/3(w

μμ)

0.14

壳程当量直径de 和流速u 0为

de=

d π)02d 4π223(

4-t =025.0π)0252.04π-032.023(4???=0.020186(m)

Ao=BD(1-

t d 0)=0.35×1.3×(1-032

.0025

.0)=0.0995(m 2)

u 0=

0pA wc =0995

.03600993154433

??=0.434(m/s) 0=0.36

e d λ(μ0d p eu )0.55(λμc p )1/3(w

μμ)0.14 =0.36×

02019.0622.0×(000718

.0993434.002019.0??)0.55

×

622

.0000718.04178?)1/3

×0.95=3135.8(W/m2·K )

注:黏度校正系数为1

③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查表选取污垢热阻Rdi=0.0001720m2·K/W; Rd0=0.0008589m2·K/W. Tsm=1/2×(Tm+tm )=44(℃) 式中Tm---热流体平均温度 tm---冷流体平均温度

管材料选用不锈钢304,然后查表。利用内插法得到λ=16.80W/(m ·K) d m =

di

d di d 0

ln

0-=022.0025.0ln 02

.0025.0-=0.0228(m)

④传热系数K ′计算

'K 1

=i α1di 0d +R di di d 0+λb dm 0d +Rd0+01a =6.7731

×0202

.0025.0+0.0001719×0202.0025.0

+

80.16002.0×0229.0025.0+0.0008598+8

.31351

得K ′=292.5W/(m2·K ) ⑤传热面积裕度 A ′=

tm K Q △'=65

.125.29228

.1792?=485.2(m2)

实际传热面积

A=πd 0nl=3.14×0.025×6×1154=543.5(m2)

A

A A '-=5.5432

.485-5.543×100%=11.7%

在合理范围内

(2)换热器内流体阻力核算 ①管程流动阻力

∑△Pi=(△p1-△p2)F t N s N p

Ns=1 Np=1 Ft=1.4 由Re=85774.2查的绝对粗糙度ε为0.1,传热管相对粗糙

度d

ε

=0.1/21=0.00476 得λ=0.033. 注:换热管绝对粗糙度数据,莫迪图见天津大学出版的《化工原理》 ui=5.03m/s ,ρ=12.83kg/m3, 则 △p1=λi

d l ×22i pu =0.033×023.06×2

03

.503.583.12??=1580.8(pa )

△p2=ζ

22i pu =3×2

03

.503.583.12??=486.9(p a ) 则 ∑△pi=(1580.8+486.9)×1×1.4=2942.2(p a )〈5000p a 则管程流动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②壳程阻力

∑△p0=(△P ′1+△p ′2)F t N s Ns=1,Ft=1.15,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p 1ˊ=Ff 0n c (N B +1)

2

2

pu 其中,F=0.5,f 0=5×85774-0.228=0.375,n c =1.1n0.5,N B =16,u0=0.434, 则△p ′1=0.5×0.586×38×(16+1)×2

434

.0434.0993??=17702(p a )

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p ′2=NB(3.5

D B 2)22pu =15×(3.5-3.135.02?)×2

434.0434.0993?? =4330(p a )

总阻力

∑△p0=17702+4330=255032(p a)〈50 K p a

换热器流动阻力也较适宜

换热器的主要尺寸和计算结果

参数管程(热流体)壳程(冷流体)流量/kg·h-195780 154433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8 温度(进口/出口)/℃65/38 32/42 压力/Mpa 1.4 0.3

物性

定性温度/℃

密度/kg·-3 12.83 933

定压比热容/kj·kg-1·k-1 2.495 4.178 黏度/pa·s 1.58×10-57.18×10-4

参考文献

[1] 王元文.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J].广东化工,2005,3:43-44.

[2] 董宝春.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J].甘肃石油和化工,2009,9(3):34-38. [3] 解小銮.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几个问题[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1,11:22-24.

[4]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三版)上册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64-331.

[5] 刘巍 等 冷换设备工艺计算手册(第二版)[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6] 陆恩锡,张慧娟.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设,2011.3 [7] JB/T4715-9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S].

热导率/W ·m-1·K-1

0.0806 0.622 普朗特殊

设备结构参数

形式 固定管板式 台数 1 壳体内径/mm 1300 壳程数 1 管长/mm 6000 管心距/mm 32 管径/mm Φ25×2.5 管子排列 三角形 管数目/根 1154 折流板个数 15 传热面积/m2 700 折流板间距 0.35 管程数 1 材质

流速/m ·s-1

4.0 0.377 表面传热系数/W ·m-2·K-1 733.2 3300 污垢热阻/W ·m-2·K-1

1.719×10-4

8.598×10-4 阻力/pa 2928.2

22032

热流量/kJ ·s-1

1792.28

传热温差/℃ 12.65 传热系数/W ·m-2·K-1

351.1 裕度/%

11.7%

[8] JB/T4714-92,浮头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S]. [9] JB/T4717-92,U 型管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S].

[10] 王新,张湘凤.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J].小氮肥设计技术,2006,27(2):6-8. [11] 夏清,陈常贵等.化工原理上册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 钱颂文,廖景娱等译 换热器设计手册 [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13] 祁玉红.三种换热器的比较 [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6).

[14] 董其伍,刘敏珊,苏立建.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 [J].化工设备与管道,2006,43(6). [15] 秦叔经,叶文邦等.换热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附录

h W ——热流体质量流量,S Kg ; c W ——冷流体质量流量,S Kg ;

v q ——体积流量,3m s ; ph C ——热流体定压比热容,/KJ Kg C ? ;

pc C ——冷流体定压比热容,

/KJ Kg C ?

;T ?——热流体进出口温差,o C ; T Q ——热负荷,W K ; η——热损失;

'

m

t ?——对数平均传热温差,o C ; m t ?——平均传热温差,o C ;

P 、R ——因数; t ??——温度校正系数; K ——总传热系数,2/.o W m C ; A '——估算传热面积,2

m ;

A ——传热面积,2m ; Φ——管径,mm ;

课程设计换热器-煤油汇总

《化工过程设备设计Ⅰ(一)》 说明书 设计题目:换热器的设计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 设计单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目录 前言 (4) 任务书 (5) 目的与要求 (6) 一、工艺设计方案 (8) 二、确定物性数据 (9) 三、估算传热面积 (9) 四、工艺结构尺寸 (10) 五、换热器核算 (12) 六、设计结果概要一览表 (17) 七、参考文献 (19)

前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数据、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制图以及计算机辅助计算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训练,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得到化工设计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围绕以某一典型单元设备(如板式塔、填料塔、干燥器、蒸发器、冷却器等)的设计为中心,训练学生非定型设备的设计和定型设备的选型能力。设计时数为3周,其基本内容为: (1)设计方案简介: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型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含计算机辅助计算):物料衡算,能量衡量,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 (3)辅助设备的选型:典型辅助设备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设备的规格、型号的选定。 (4)工艺流程图: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主要测量点。 (5)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 (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设计方案简介,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设计,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型,设计结果汇总,设计评述,参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书

——大学《化工原理》列管式换热器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时间:年月日

目录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 (2) 二、确定设计方案............................................................................ (3)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2.管程安排 三、确定物性数据............................................................................ (4) 四、估算传热面积............................................................................ (5) 1.热流量 2.平均传热温差 3.传热面积 4.冷却水用量 五、工艺结构尺寸............................................................................ (6) 1.管径和管内流速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 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5.壳体内径 6.折流挡板 (7) 7.其他附件 8.接管 六、换热器核算............................................................................ . (8) 1.热流量核算 2.壁温计算 (10) 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七、结构设计............................................................................ . (13) 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 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 3.管箱结构设计 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 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 (14) 6.外头盖结构设计 7.垫片选择

化工原理设计: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班级:09化工 设计者:陈跃 学号:20907051006 设计时间:2012年5月20 指导老师:崔秀云

目录 概述 1.1.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 - 7 - 1.2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 - 10 - 2.蛇管式换热器 ........................................................................... - 11 - 3.套管式换热器 ........................................................................... - 11 - 1.3换热器材质的选择 .................................................................. - 11 - 1.4管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 - 13 - 1.5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 - 14 - 1.6管板式换热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16 - 1.7确定设计方案.......................................................................... - 17 - 2.1设计参数................................................................................. - 18 - 2.2计算总传热系数...................................................................... - 19 - 2.3工艺结构尺寸.......................................................................... - 19 - 2.4换热器核算 ............................................................................. - 21 - 2.4.1.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21) 2.4.2.热流量核算 (22)

换热器课程设计

课程实训任务书 课程石油装备设计综合实训 题目炼油厂柴油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 主要内容: 1.液化气工艺概述; 2.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3.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4.换热器的强度校核; 5.换热器的结果汇总。 设计条件: 炼油厂用原油将柴油从1750C冷却至1300C,柴油流量为12500kg/h;原油初温为700C,经换热后升温到1100C。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操作压力为60KPa 管、壳程阻力压降均不大于30KPa。污垢热阻均取0.0003Pa s。 主要参考资料: [1] GB150-2011,压力容器[S] . [2]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设备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JB 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S] . [4]JB4712-2007,容器支座[S]. [5] JB 4715-199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S]. 完成期限2013年3月24日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3年2月25日

目录 第1章液化气工艺及流程图概述 (1) 1.1液化石油气工艺概述 (1) 1.1.1液化石油气的特点 (1) 1.1.2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1) 1.1.3液化石油气的提取 (2) 第2章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与工艺设计 (4) 2.1列管式换热器的概述 (4) 2.2 初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4) 2.3主要工艺及结构基本参数的计算 (6) 2.4管、壳程压强降的校验 (9) 2.5总传热系数的校验 (12) 2.6列出所涉及换热器的结构基本参数 (14) 第3章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15) 3.1 筒体部分计算 (15) 3.2 椭圆封头厚度 (16) 3.3 管板选取 (17) 3.4 法兰选取 (17) 3.5 鞍式支座 (19) 3.6 接管 (19) 第4章换热器的强度校核 (21) 4.1 计算容器重量载荷的支座反力 (21) 4.2 筒体轴向应力验算 (21) 4.3 鞍座处的切向剪应力校核 (23) 4.4 鞍座处筒体周向应力验算 (24) 第5章设计结果汇总 (26) 参考文献 (27)

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

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 专业班级:应化1301班 姓名:王伟 学号: U201310289 指导老师:王华军 时间: 2016年8月

目录 1.课程设计任务书 (5) 1.1 设计题目 (5) 1.2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5) 1.3 技术参数 (5) 2.设计方案简介 (5) 3.课程设计说明书 (6) 3.1确定设计方案 (6) 3.1.1确定自来水进出口温度 (6) 3.1.2确定换热器类型 (6) 3.1.3流程安排 (7) 3.2确定物性数据 (7) 3.3计算传热系数 (8) 3.3.1热流量 (8) 3.3.2 平均传热温度差 (8) 3.3.3 传热面积 (8) 3.3.4 冷却水用量 (8) 4.工艺结构尺寸 (9) 4.1 管径和管内流速 (9) 4.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9)

4.3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9) 4.4 壳体内径 (10) 4.5 折流板 (10) 4.6 接管 (11) 4.6.1 壳程流体进出管时接管 (11) 4.6.2 管程流体进出管时接管 (11) 4.7 壁厚的确定和封头 (12) 4.7.1 壁厚 (12) 4.7.2 椭圆形封头 (12) 4.8 管板 (12) 4.8.1 管板的结构尺寸 (13) 4.8.2 管板尺寸 (13) 5.换热器核算 (13) 5.1热流量衡算 (13) 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13) 5.1.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4) 5.1.3 传热系数K (15) 5.1.4 传热面积裕度 (16) 5.2 壁温衡算 (16) 5.3 流动阻力衡算 (17) 5.3.1 管程流动阻力衡算 (17) 5.3.2 壳程流动阻力衡算 (17)

课程设计报告,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设计(论文)题目: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目录 1 前言 (3) 2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3) 3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3) 3.1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3) 3.2 物性数据的确定 (4) 3.3 平均温差的计算 (4) 3.4 传热总系数K的确定 (4) 3.5 传热面积A的确定 (6) 3.6 主要工艺尺寸的确定 (6) 3.6.1 管子的选用 (6) 3.6.2 管子总数n和管程数Np的确定 (6) 3.6.3 校核平均温度差 t m及壳程数Ns (7) 3.6.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7) 3.6.5 壳体径 (7) 3.6.6 折流板 (7)

3.7 核算换热器传热能力及流体阻力 (7) 3.7.1 热量核算 (7) 3.7.2 换热器压降校核 (9) 4 列管式换热器机械设计 (10) 4.1 壳体壁厚的计算 (10) 4.2 换热器封头选择 (10) 4.3 其他部件 (11) 5 课程设计评价 (11) 5.1 可靠性评价 (11) 5.2 个人感想 (11) 6 参考文献 (11) 附表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2) 1 前言 换热器(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 列管式换热器工业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其优点是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处理能力和操作弹性大,适应能力强,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采用更为普遍。列管式换热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等。 设计一个比较完善的列管式换热器,除了能满足传热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满足传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消耗材料少、制造成本低、清洗维护方便和操作安全等要求。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首先应根据化工生产工艺条件的要求,通过化工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同时选择管径、管长,确定管数、管程数和壳程数,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11-02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管壳式热交换器(又称列管式热交换器)是在一个圆筒形壳体内设置许多平行管子(称这些平行的管子为管束),让两种流体分别从管内空间(或称管程)和管外空间(或称壳程)流过进行热量交换。 在传热面比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根数很多,从而壳体直径比较大,以致它的壳程流通截面大。这是如果流体的容积流量比较小,使得流速很低,因而换热系数不高。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可在管外空间装设与管束平行的纵向隔板或与管束垂直的折流板,使管外流体在壳体内曲折流动多次。因装置纵向隔板而使流体来回流动的次数,称为程数,所以装了纵向隔板,就使热交换器的管外空间成为多程。而当装设折流板时,则不论流体往复交错流动多少次,其管外空间仍以单程对待。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虽然它面临着各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挑战,但由于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2013 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毕业时间: 2015年7月 学生姓名:陈泽功刘升衡李侠虎 指导教师:王钰 班级: 13级石化(3)班 2015 年 4月20日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2013 届各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答辩小 组评价 意见及 评分 成绩:签字(盖章)年月日 教学系 毕业实 践环节 指导小 组意见 签字(盖章)年月日 学院毕 业实践 环节指 导委员 会审核 意见 签字(盖章)年月日 一、列管式换热器计任务书 某生产过程中,需用循环冷却水将有机料液从102℃冷却至40℃。已知有机料液的流量为2.23×104 kg/h,循环冷却水入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40℃,并要求管程压降与壳程压降均不大于60kPa,试设计一台列管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已知: 有机料液在71℃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K 热导率K 粘度 二、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2)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 热流体进口温度102℃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3)管程安排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有机料液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 三、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 T= =71℃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对有机料液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辜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有机料液在71℃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根据给定的原始条件,确定各股物料的进出口温度,计算换热器所需的传热面积,设计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并要求核对换热器压强降是否符合小于30 kPa的要求。各项设计均可参照国家标准或是行业标准来完成。具体项目如下:设计要求: =0.727Χ10-3Pa.s 密度ρ=994kg/m3粘度μ 2 导热系数λ=62.6Χ10-2 W/(m.K) 比热容Cpc=4.184 kJ/(kg.K) 苯的物性如下: 进口温度:80.1℃出口温度:40℃ =1.15Χ10-3Pa.s 密度ρ=880kg/m3粘度μ 2 导热系数λ=14.8Χ10-2 W/(m.K) 比热容Cpc=1.6 kJ/(kg.K) 苯处理量:1000t/day=41667kg/h=11.57kg/s 热负荷:Q=WhCph(T2-T1)=11.57×1.6×1000×(80.1-40)=7.4×105W 冷却水用量:Wc=Q/[c pc(t2-t1)]=7.4×105/[4.184×1000×(38-30)]=22.1kg/s

4、传热面积的计算。 平均温度差 确定R和P值 查阅《化工原理》上册203页得出温度校正系数为0.8,适合单壳程换热器,平均温度差为 △tm=△t’m×0.9=27.2×0.9=24.5 由《化工原理》上册表4-1估算总传热系数K(估计)为400W/(m2·℃) 估算所需要的传热面积: S0==75m2 5、换热器结构尺寸的确定,包括: (1)传热管的直径、管长及管子根数; 由于苯属于不易结垢的流体,采用常用的管子规格Φ19mm×2mm 管内流体流速暂定为0.7m/s 所需要的管子数目:,取n为123 管长:=12.9m 按商品管长系列规格,取管长L=4.5m,选用三管程 管子的排列方式及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 管子的排列方式,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管子与管板的连接,采用焊接法。(2)壳体直径; e取1.5d0,即e=28.5mm D i=t(n c—1)+2e=19×(—1)+2×28.5=537.0mm,按照标准尺寸进行整圆,壳体直径为600mm。此时长径比为7.5,符合6-10的范围。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封面) XXXXXXX学院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年月日 目录

1、设计题目(任务书) (2) 2、流程示意图 (3) 3、流程及方案的说明和论证 (3) 4、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及说明 (4) 5、主体设备结构图 (10) 6、设计结果概要表 (11) 7、设计评价及讨论 (12) 8、参考文献 (12) 附图:主体设备结构图和花版设计图 一.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列管式冷却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 将自选物料用河水冷却或自选热源加热至生产工艺所要求的温度 (三)设计条件: 1.处理能力:G=学号最后2位×300t物料/d; 2.冷却器用河水为冷却介质,考虑广州地区可取进口水温度为20~30C;加热器用热水或水蒸气为热源,条件自选; 3.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4.传热面积安全系数5~15% 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四)设计要求: 1.对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简要论述; 2.物料衡算、热量衡算; 3.确定列管壳式冷却器的主要结构尺寸; 4.计算阻力; 5.选择合宜的列管换热器并运行核算; 6.用Autocad绘制列管式冷却器的结构(3号图纸)、花板布置图(3号图纸); 7.编写设计说明书(包括:①.封面;②.目录;③.设计题目;④.流程示意图;⑤.流程及方案的说明和论证;⑥设计计算及说明;⑦主体设备结构图;⑧设计结果概要表;⑨对设计的评价及问题讨论;⑩参考文献。) (五)设计进度安排: 备注:参考文献格式: 期刊格式为:作者姓名.出版年.论文题目.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格式为:作者姓名.出版年.专著书名.出版社名.起止页码。 二.流程示意图

浮头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精品文档 1.方案确定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浮头式换热器:主要特点是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便于清洗管间和管内。管束可以在管内自由伸缩不会产生热应力。 1.1 换热面积的确定 根据《化工设备设计手册》选择传热面积为 400m 2 1.2 换热管数N 的确定 我国管壳式换热器常用碳素钢、低合金钢钢管,其规格为φ19× 2、φ25× 2.5、φ32× 3、φ38 × 3、φ57 × 3.5 等,不锈钢钢管规格为φ19 × 2、φ25 × 2、φ32 × 2、φ38 × 2.5、φ57 × 2.5。 换热管长度规格为1.0、1.5、2.0、2.5、3.0、4.5、6.0、7.5、9.0m 等。换热器换热管长度与公称直径之比,一般在 4~25 之间,常用的为 6~10。管子的材料选择应根 据介质的压力、温度及腐蚀性来确定。 选用32×3mm 的无缝钢管,材质为 0Cr18Ni9,管长为 6000mm n=A/πd 0L 3-5 式 3-5:n —换热管数 A —换热面积m 2 d0—换热管外径mm L —换热管长度mm 故 -3-3 400 n= =6133.1432600010 ??10??根

表1.1 拉杆直径 /mm 表1.2 拉杆数量 换热器公称直径DN/mm 400<d400≤d<700700≤d<900900≤d<2600 44810 拉杆需 10根。 1.3 换热管的排布与连接方式的确定 换热管排列形式如图 3.1 所示。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形式主要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转正三角形、转三角形。正三角形排列形式可以在同样的管板面积上排列最多的管数,故用的最为广泛,但管外不易清洗。为便于管外便于清洗可以采用正方形或转正方形的管束。 换热管中心距要保证管子与管板连接时,管桥有足够的强度和宽度。管间需要清洗时还要留有进行清洗的通道。换热管中心距宜不小于 1.25 倍的换热管的外径。换热管排列形式如图 1.1 所示: 正三角形转角三角形 正方形转角正方形 图 1.1 换热管排列形式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 |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

目录§一.列管式换热器 ! .列管式换热器简介 设计任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 .操作条件 .主要设备结构图 §二.概述及设计要求 .换热器概述 .设计要求 ~ §三.设计条件及主要物理参数 . 初选换热器的类型 . 确定物性参数 .计算热流量及平均温差 壳程结构与相关计算公式 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 计算传热系数k 计算传热面积 ^ §四.工艺设计计算 §五.换热器核算 §六.设计结果汇总 §七.设计评述 §八.工艺流程图 §九.主要符号说明 §十.参考资料

: §一 .列管式换热器 . 列管式换热器简介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设计任务 ¥ 1.任务 处理能力:3×105t/年煤油(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运行)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50℃,出口温度5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3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一个大气压。 备注:此设计任务书(包括纸板和电子版)1月15日前由学委统一收齐上交,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延迟上交的同学将没有成绩。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 1.3.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2)流程安排 1.3.2、确定物性参数 (1)定性温度;(2)定性温度下的物性参数 1.3.3、估算传热面积 (1)热负荷;(2)平均传热温度差;(3)传热面积;(4)冷却水用量 % 1.3.4、工艺结构尺寸 (1)管径和管内流速;(2)管程数;(3)平均传热温度差校正及壳程数;(4)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

目录 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 设计概述 3 换热器方案的确定 3.1 确定设计方案 3.2确定物性数据 3.3 计算总传热系数 4 计算换热面积 5 工艺结构尺寸 5.1 管径和管内流速 5.2 管程和传热管数 5.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6传热管的排列和分程方法 7换热器核算 8 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表 9 设计评述 10 参考资料 11 主要符号说明 12 特别鸣谢

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欲用自来水将2.3万吨/年的异丁烯从300℃冷却至90℃,冷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5℃和90℃。若要求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压强降不大于100kpa,试选择合适型号的列管式换热器。假设管壁热阻和热损失可以忽略。 名称水异丁烯 密度 996 12 比热 4.08 130 导热系数 0.668 0.037 粘度 0.37×10^-3 13×10^-3 2.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 换热器的类型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2.1换热器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该类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不允许直接接触的场合。间壁式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形式繁多。将在后面做重点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11-02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1)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2) 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4) 第四章工艺计算 (5) 物性参数的确定 (5) 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6) 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6) 估算传热面积 (8) 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 (10) 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10) 壳体内径的估算 (12)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13) 折流板 (13) 第六章换热系数的计算 (19) 管程换热系数 (19) 壳程换热系数 (19) 第七章需用传热面积 (22) 第八章流动阻力计算 (24) 管程阻力计算 (24) 壳程阻力计算 (25) 总结 (27)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管壳式热交换器(又称列管式热交换器)是在一个圆筒形壳体内设置许多平行管子(称这些平行的管子为管束),让两种流体分别从管内空间(或称管程)和管外空间(或称壳程)流过进行热量交换。 在传热面比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根数很多,从而壳体直径比较大,以致它的壳程流通截面大。这是如果流体的容积流量比较小,使得流速很低,因而换热系数不高。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可在管外空间装设与管束平行的纵向隔板或与管束垂直的折流板,使管外流体在壳体内曲折流动多次。因装置纵向隔板而使流体来回流动的次数,称为程数,所以装了纵向隔板,就使热交换器的管外空间成为多程。而当装设折流板时,则不论流体往复交错流动多少次,其管外空间仍以单程对待。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虽然它面临着各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挑战,但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至今仍然居于优势地位。 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第一章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1.1概述 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较早发展起来的型式,设计资料和数据比较完善,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已有系列化标准。列管式换热器在换热效率,紧凑性和金属消耗量等方面不及其他新型换热器,但是它具有结构牢固,适应性大,材料范围广泛等独特优点,因而在各种换热器的竞争发展中得以继续应用下去。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油化工中换热器的主要类型,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仍占绝对优势。例如在炼油厂中作为加热或冷却用的换热器、蒸馏操作中蒸馏釜(或再沸器)和冷凝器、化工厂中蒸发设备的加热室等,大都采用列管式换热器[3]。 1.2列管换热器型式的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度差补偿结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清洗。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通常在管外装置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致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整个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度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 (2)浮头换热器: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来连接有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这种型式的优点为: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其缺点为结构复杂,造价高。 (3)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与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终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爆、易燃和有毒的介质。 (4)U型管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之列管式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之列管式换热器 1

设计者:班级生物0902 姓名郑勇廖祥兵 学号 3503 3509 指导教师:陆爱霞 设计成绩:进度说明书图纸总分

日期: -11-19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 1.综述 (3) 1.1换热器较……………………………………………… 2.课程设计任务书…………………………………………………… 4 3.设计计算 (5) 3.1确定设计案………………………………………………… 3. 2 流动空间以及流速的确定………………………………… 5 3.3 确定流体流动及进出口温度…………………………… 3

5 3.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8) 3.5计算热负荷和冷却水流量...........................4.换热器主要附件的确定及工艺结构尺寸 (8) 4.1 污垢热阻 (9)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9) 4.3平均温度校正和壳程数 (10) 4.4换热管排列和分程法 (10) 4.5 折流板和接管 (11) 5.核算总传热系数 (11) 5.1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1) 5.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2) 5.3 总传热系数 (13) 5.4 设计裕度 (13) 6.核算压强降 (13) 6.1 管程压强降 (13) 6.2 壳程压强降 (14) 7.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5) 8.换热器的安装与维修 (16) 6.参考文 4

献 (16) 1.综述 换热器的分类与比较,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换热器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其中间壁式 5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水蒸气加热水)要点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班级:食品卓越111班 设计者:张萌 学号:5603110006 设计时间:2013年5月13日~5月17日指导老师:刘蓉

目录 概述 1.1.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 - 7 - 1.2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 - 10 - 2.蛇管式换热器 ................................................................................. - 11 - 3.套管式换热器 ................................................................................. - 11 - 1.3换热器材质的选择 ....................................................................... - 11 - 1.4管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 - 13 - 1.5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 - 14 - 1.6管板式换热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 16 - 1.7确定设计方案 ............................................................................... - 17 - 2.1设计参数........................................................................................ - 18 - 2.2计算总传热系数 ........................................................................... - 19 - 2.3工艺结构尺寸 ............................................................................... - 20 - 2.4换热器核算.................................................................................... - 21 - 2.4.1.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21) 2.4.2.热流量核算 (22)

换热器计算步骤..

第2章工艺计算 2.1设计原始数据 2.2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设计基本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由热平衡计算的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 l (9)选取管长 N (10)计算管数 T (11)校核管流速,确定管程数 D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 i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2.3 确定物性数据 2.3.1定性温度 由《饱和水蒸气表》可知,蒸汽和水在p=7.22MPa、t>295℃情况下为蒸汽,所以在不考虑开工温度、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壳程物料应为蒸汽,故壳程不存在相变。 对于壳程不存在相变,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其壳程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为: t=420295 357.5 2 + =℃(2-1)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T=310330 320 2 + =℃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2.3.2 物性参数 管程水在32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参考物性数据无机表1.10.1】 表2—2 壳程蒸气在357.5下的物性数据[1]:【锅炉手册饱和水蒸气表】 表2—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 二、设计要求 (3) 三、列管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3) 四、论述列管式换热器形式的选择及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 (8) 五、换热过程中的有关计算(热负荷、壳层数、总传热系数、传热 面积、压强降等等) (10) ①物性数据的确定 (14) ②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14) ③传热面积的计算 (16) ④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16) ⑤换热器的核算 (18) 六、设计结果概要表(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等) (22) 七、主体设备计算及其说明 (22) 八、主体设备装置图的绘制 (33) 九、课程设计的收获及感想 (33) 十、附表及设计过程中主要符号说明 (37) 十一、参考文献 (40)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1、生产能力:17×104吨/年煤油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设计条件: 煤油:入口温度140o C,出口温度40 o C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o C,出口温度40 o C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二、设计要求 1、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2、要进行工艺计算 3、要进行主体设备的设计(主要设备尺寸、横算结果等) 4、编写设计任务书 5、进行设备结构图的绘制(用420*594图纸绘制装置图一张:一主视图,一俯视图。一剖面图,两个局部放大图。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参数、接管表、部件明细表、标题栏。)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以实现不同温度流体间的热能传递,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 在换热器中,至少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