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这节课课题是集合,以前的教材是重复问题,我个人认为集合对三

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重复问题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所以我仍然用重复问题作为课题,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渗透了集合思想。

数学广角

《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每生一张题卡,每组一个粘贴板(带有踢毽子跳绳的学生名单),彩笔,u盘,磁铁,教师所用的卡片(重叠问题,参加踢毽子的,参加跳绳的,既参加踢毽子的又参加跳绳的),彩色粉笔,三二班学生的序号

课前交流:同学们,咱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课余时间,那么你在课

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生:练书法,弹钢琴,葫芦丝,跳舞,踢毽子,打篮球,,,

(师及时表扬学生,你是个阳关帅气的男孩,你的字一定很漂亮,

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

师:你们想了解西关小学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吗?请看,点课件!结束后,师: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好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前几天学校下发了一个通知,哪位同学大声的读一读?

课件1出示通知内容

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你认为三一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比赛呢?

生:11人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5+6=11(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的是这样吗?在11的后面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请看三一班参赛学生的名单。出示课件2稍停,看到这份名单,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我们刚才的答案怎么样?

预设1:有重复的

预设2:有的同学两样都参加了

(老师的目的是往重复上引导,如果预设1,那师可以问:再用

5+6=11可以吗?如果预设2,师可以说:也就是有同学的名字重复了)看来,重复问题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该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是贴课题,边贴边说,生活中重

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集合。

二:探究新知

1: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的查看三一班参赛学生的名单,发现有同学

的名字重复了,但是在这份名单中,你能一眼就看出是哪两个同学的名

字重复了吗?(稍停)有困难是吧?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请大家

想想办法,如果这份名单在你的手中,你应该怎样重新设计整理一下,

让我们看的更清楚呢?请看大屏幕课件3温馨提示(可以找生读一读)有同学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吧,咱们小组合作,老师给每个小组准

备了一块粘贴板,请组长拿出你们的粘贴板,把你们的想法在黏贴板上

表示出来。开始吧/点课件4

2: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约2分钟,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

预设1:用彩笔把杨明,刘红圈起来

预设2:把重复的同学名字摆在一起,放在了最前面

预设3:把重复的同学名字放在中间,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与大家

一起分享。咱不用这个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

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展示作品1:你们看这组同学的方法,他这样画的意思谁看懂了?

生:他把重复的同学圈起来了

师:这种方法与刚才的名单比较,你觉得怎么样?

生:这样比较清楚的看出谁谁重复了

生:这样比较醒目

展示作品2: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这样表示你们觉得怎

么样?

生:他把重复的同学的名字摆在了一起,放到了最前面。

师:那你觉得这种摆法与刚才的作品比较怎么样?

生:这样更清楚的看出了谁重复了

师:如果我们借鉴作品1的画法,把他们圈在一起怎么样?老师把他们圈起来。问一下:我圈了几次?生:两次

生:这样比刚才的要直观形象了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他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放中间了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

生:这样能一下子就看出杨明和刘红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教师可以提示:重复的同学他写了几次?

师小结:他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单独放到了一边更清楚了,而且

重复的同学他只写了一次,比刚才两边都要写的方法要简便多了。可是

踢毽子的同学有5人,那为什么左边只剩3个人了呢?

生:中间的杨明和刘红既参加了踢毽子比赛也参加了跳绳比赛,所

以是3+2=5,那哪位同学能把踢毽子的5个同学用一个大圈把他们圈起来放在一起呢?找生圈一圈?再把跳绳比赛的6个同学也圈起来放在一起。师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全出来,出现了韦恩图的“雏形’师:孩子们,看明白了吗?这时你有什么发现?

生:杨明和刘红圈了两次(师及时表扬,你的眼睛可真亮)

师:你觉得这种表示方法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能一下子就看出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和跳

绳比赛的各是哪些人,而且还能和清楚的看出两项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师:看来咱们班孩子呀很有创意,老师把刚才这种方法让电脑大师

给咱们展示出来。点课件5边展示边说:是这样吗?杨明和刘红圈了两次,表示......

生:他们两人既参加了踢毽子比赛又参加了跳绳比赛

师:孩子们,咱们可以把图画的更漂亮一些。点课件6

4:图形与表格比较

师:看到这个图,咱们与刚才的名单比较一下,他有什么优点?课件7

生:它可以使我们看名单时看的更清楚,并且很快的看出是哪两个

同学重复了

生:它可以是我们一目了然,知道是谁重复了

师:是啊,这个图既美观又漂亮的让我们看出了重复参加比赛的人

数,还看出了参加两项比赛的总人数。

5:揭示韦恩图

你们太棒了,知道吗?你们设计的这种图形和大数学家韦恩的方法

一样,你们不知不觉也当了一次数学家,心里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自豪?这种图形也叫韦恩图,是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维恩发明的。孩子们是不是来点掌声给自己鼓励一下呢?板书韦恩图点课件8 6:整理画法,完成板书

在这里需要告诉你们的是:在数学里韦恩图一般用椭圆表示。师画韦恩图,为下面的练习做准备

师:从这个图中能得到什么信息?能看懂吗?老师考考你?当我指

一个区域时,你说一下这个区域代表什么?课件9

重点介绍韦恩图,分别介绍大圆,小圆,交叉部分,左边月牙,右

边月牙,共

五部分

师:刚才,咱们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圆就清楚的表示出来这么多的信息,韦恩图好不好?维恩的发明简单不简单?原来发明创造就是这么简单?你们可以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7: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咱们已经很明白了,老师这还有一个

问题: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计算一下:三一班一共有多少

人参加比赛?

整理算法预设1:5+6-2=9找生说为什么减2?

生:因为两个人重复算了两次,所以减去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预设:3+2+4=9

师找生回答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如果有5-2+6=9或6-2+5=9也要给予肯定,如果没有就不必说

师:从刚才这个韦恩图中,我们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并且学会了

解决三一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的方法。

8:“回头看”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好了,孩子们,现在让我们静静的思考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

得到这个既美观又简单的韦恩图的呢?(稍停)请看我们的第一幅作品

是通过圈一圈来找到重复参加比赛的同学,这样比表格要清晰一点;第

二组同学把重复参加比赛的同学摆在一起,这样更容易看出,但还不是

最直观形象的;最后一幅作品和上两幅比较,他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

单独放到一边,而且重复的同学他只写了一次,比刚才两边都要写的方

法简单多了。我们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在不知觉中用到了一

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用这

种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板书集合思想

三:练习巩固

师:接下来我们看三二班的报名情况,他们的报名方式是写号。你

能把三二班的报名情况填在下面的韦恩图上吗?在填之前要仔细的想一想,先填什么?后填什么?(稍停)都想试试对不对?请拿出你们的答题卡,开始吧!老师贴参加踢毽子的,参加跳绳的现在我找两名同学上黑

板做,一个把号贴在板上,另一个检验(约1分钟)做完了吗?请看黑板刚才这两个同学,他们先填的是什么?再填的是什么?

生:先填两项都参加的

生:先填重复的同学

生:再填只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和只参加跳绳比赛的师贴既参加踢毽子的又参加跳绳的

师:从这个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同桌说一说(半分钟)

师:男生齐说红圈表示?、

女生齐说绿圈表示?

男女齐说交叉少部分表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三二班参加比赛的人数吗/

汇报:5+6-3=8和2+3+3=8

师:回答的真好!在我们解决生活中重复现象的问题时可以把个部

分加起来,也可以把重复的部分减去,只计算一次。

四:综合应用

1:看来,咱们今天借助韦恩图再解决重复问题就简单多了、那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重复问题吗?接下来咱们进行闯关练

准备好了,第一关课件文具店的问题

师:这种问题应先看什么?

生:两天重复进的货

2:准备进攻第二关课件排队问题

找生重点说为什么减 1

师:你们可真厉害,解决了一个有一个的难题

3:拓展练习

师:课上到这儿,同学们还这么有精神,真的很棒!回过头来想一想,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三三班可能派多少人参加比赛呢?课件展示最多是9人(),最少是6人()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和理由,然后课件展示答案,边展示边板书,当不重复时是5+6=11人;当重复1个时,是10人;当重复2个

时是9人,,,依次板书完。最后重复5个时,简单一提也就是踢毽子比

赛的同学全部参加了跳绳比赛。最后出示三三班派了8人参加比赛,那

么想一下,8是不是在6―――11这个范围内呢?是几个人重复报名

了呢?

师: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进过我们深入

的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

五:畅谈收获

学生谈完收获后师总结:其实这节课,我们用到的韦恩图(单击)只是集合思想中的一种(单击)叫交集思想(再单击一下),以后我们将用其它的集合思想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点。理解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实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发展实践水平。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理解、千米的理解和吨的理解。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点。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点。 例3 在境中理解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理解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这个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不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实践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题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题 一、填空。 1、明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明明排第9,从后数起明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人。 2、王刚爱吃的水果有:苹果、梨、枣、香蕉、葡萄。李磊爱吃的水果有:桃、苹果、草莓、枣、石榴。他们都爱吃的水果有()种。 3、三(1)班参加歌唱兴趣小组的有12人。参加舞蹈兴趣小组有1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8人,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有()人。 4、三(3)班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漫画大王》的有37人,订《红树林》的有29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人。 5、看右图回答问题。 喜欢篮球喜欢足球 16人8人15人 (1)一共调查了()人。 (2)喜欢篮球的有()人,只喜欢足球的有()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人。 二、选择。 三年级(2)班有56名学生,这个月进行了两次数学测试:第一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6,9,15,16,27,33,56;第二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7,9,16,27,36,40,48,51,53。 1.第一次得100分的有( )人。 A.5 B.7 C.9 D.3 2.第二次得100分的有( )人。 A.5 B.7 C.9 D.3 3.两次都得100分的有( )人。 A.3 B.5 C.7 D.9 4.只在第一次得100分的有( )人。 A.2 B.3 C.4 D.6 5.只得过一次100分的有()人。 A.15 B.13 C.10 D.9 三、解答。

1、请把小动物们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1)把参加美术和科技小组的学生名单填在相应的圈内。 参加美术小组科技小组 (2)参加美术小组的有()人,只参加科技小组的有()人,两种都参加的有()人。 (3)三(6)班学生参加美术和科技小组的学生一共有()人。 四、解决问题。 1、学校组织看文艺表演,东东的座位从左数是第7个,从右数是第10个,这一行有多少个座位? 2、三(1)班有50人,其中25人喜欢吃苹果,22人喜欢吃橘子,13人既喜欢吃苹果又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新区一小何芸娜【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PPT课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游戏引入问题 1、从左边数,第三排第4位小朋友站起来,从右边数,第5位小朋友站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强调站起来的小朋友数了两次,重复了两次) 2、房间里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但是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强调爸爸身份的双重性--身份“重复”了)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重复的数量,用一种新的方式表示它们(出示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二、新授 例题:下表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朱小东 李芳 陶伟 卢强 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生:有17人,9+8=17(人) 引导学生观察名单,看自己准备的姓名卡片,发现“重复”人名。 师:哪三个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清楚地看出有三人重复呢?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用连线的方法表示,不会找漏掉。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连线的方法。(出示课件) 用表格整理出来: 师:(活动)四人小组,把手上的名片摆一摆,把只参加跳绳的放一边,两项都参加的放一边,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放一边。思考:我们能不能用两个圈清楚的表示这三部分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跳绳 杨 明 刘红 李芳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 于丽 周晓 朱晓东 陶伟 卢强 跳绳: 杨明 丁旭 赵军 李芳 王爱华 刘红 马超 陈东 踢毽: 陶伟 李芳 周晓 朱小东 杨明 刘红 于丽 卢强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细致改进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閺呼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数学xx——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画好的xx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课型】:新授【课时】:1节【节次】:1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情境图。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板书:爷爷、爸爸、儿子】 2、两个爸爸【板书:2】,两个儿子【板书:2】,却只买了三张票【板书: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 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参看课本第3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_集合教案

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第1课时集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 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 (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出示课题:集合) 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 (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 (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4)反馈:9+8-3=14(人) ①说算理。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 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 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这节课课题是集合,以前的教材是重复问题,我个人认为集合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重复问题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所以我仍然用重复问题作为课题,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渗透了集合思想。 数学广角 《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每生一张题卡,每组一个粘贴板(带有踢毽子跳绳的学生名单),彩笔,u盘,磁铁,教师所用的卡片(重叠问题,参加踢毽子的,参加跳绳的,既参加踢毽子的又参加跳绳的),彩色粉笔,三二班学生的序号 课前交流:同学们,咱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课余时间,那么你在课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生:练书法,弹钢琴,葫芦丝,跳舞,踢毽子,打篮球,,, (师及时表扬学生,你是个阳关帅气的男孩,你的字一定很漂亮,

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 师:你们想了解西关小学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吗?请看,点课件!结束后,师: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好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前几天学校下发了一个通知,哪位同学大声的读一读? 课件1出示通知内容 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你认为三一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比赛呢? 生:11人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5+6=11(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的是这样吗?在11的后面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请看三一班参赛学生的名单。出示课件2稍停,看到这份名单,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我们刚才的答案怎么样? 预设1:有重复的 预设2:有的同学两样都参加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小学数学小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重难点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2、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准备录像、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

1秒和几秒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师: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你感觉1秒怎么样?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课堂设计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的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开始接触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习数数时,利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方法,把1面国旗、2个单杠、3个石凳分别用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数学概念;在比较多少时,通过两组数量相等的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初步体会了集合元素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又如,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集合理论的基础—分类的思想和方法非常熟悉了。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维恩图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按角的类型对三角形分类后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本单元学习集合思想,介绍维恩图表示集合及交集、并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交集、并集,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韦恩图。第二结合韦恩图理解掌握各部分的含义并能准确的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第三部分是实际应用。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课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 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做过脑筋急转弯吗?(生答)老师这也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来考考大家。课件展示内容。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与它有关的内容,大家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请看大屏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集合(板书)。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学习目标。(生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