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雨巷》
《雨巷》

第二课时《雨巷》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作者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面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以及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这

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是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关于《雨巷》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三、具体研习《雨巷》

1.欣赏品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注意生僻字词。

踟躇(chíchú)颓圮(tuíPǐ)

篱墙(lí)彳亍(chìchù)

(2).学生自由朗读,体味诗歌在语言上给人什么美的感受。

2.诗歌整体感悟

(1).读完全诗,找出典型意象,说说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氛围?

3.重难点解决过程

(1)赏析品味诗文中独特的意象

①丁香

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另外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在这里是其它任何意象都取代不了的。

所以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的“愁怨”、她的“哀怨与彷徨”、她的“太息一般的眼光”、她的“梦一般凄婉迷茫”,应该是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形象。只有丁香才能诠释出她全部的光彩,这个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延伸: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表示愁的意象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

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雨巷古巷本是愁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班驳脱落的城墙,它的幽深,寂静,勾起人是物非的叹息。提起雨巷,仿佛就听到残存着雨打芭蕉的轻灵,然后,在视野中那条幽静,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上,就出现了一个裹着一身轻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样高洁的江南女子,就那样娉娉娜娜地踏雨而来。然后又那样风姿绰约地与巷口的那名男子错身而过。这里的雨巷,早已超脱了它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

1、(诗中的“雨巷”有什么特点?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一个阴郁而孤寂的环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③油纸伞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在

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另外,油纸伞本身还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更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把油纸伞在风雨独立的丁香姑娘的形象,就独具了一种空灵、忧愁、让人黯然消魂的美。

(2)分析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3、“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

望! )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提供给你们的背景资料及诗人的经历,展开联想,试着分析一下“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三、思想内容:

本诗通过“我”在“寂寞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情,反映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四、艺术特色

1. 朦胧含蓄的意象美。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既带着“芬芳”又露出“忧愁”、向“我” “走近”又很快地“飘过”远去……这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2. 格调清新的古典美。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以“丁香”与“愁”联系起来,正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写法。如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3. 韵律和谐的音乐美。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韵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和古典诗歌的传统用韵方式不同,很大程度上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对于该诗音乐美的特征,叶圣陶先生在当时就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称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 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每每望着露台上那一簇簇满枝盛开的紫色丁香,青葱年少时的诗情画意就会一次次被勾起,却又总是不得不一次次的被放下。 被放下,不是真的想放下,也不是因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老李这首诗,真说不上有多好,特别是总感觉太过单薄,缺少厚度,无非是怀春的少女思念钟情的帅哥而又不得相见的初恋与相思,而已;何况,诗中的这对儿原本就在异地,属于双城恋,更不知道这究竟是写给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柳枝、宋华阳和王晏媄三个女人中的哪一个。反正是远不如他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得更生活,更深沉,更真切;也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把离愁别绪说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入骨髓。 被放下,这唯一的原因,只是戴望舒的那首哀婉曲徊的《雨巷》,那才是丁香的绝唱,那才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让我始终不敢用笨拙的、不解风情的笔墨再去描摹那结着愁怨的丁香。生怕惹恼了那位丁香姑娘,生怕触碰她那太息一般的眼光,生怕她失去了丁香一样的颜

色,生怕她散淡了丁香一样的芬芳,生怕她浓重了哀怨和惆怅。 戴望舒(1905.11.15~1950.2.28),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虽然也先后用过其他几个像艾昂甫、江恩等的笔名,但最能体现他内心追求的还要算望舒,这个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他之所以更加钟爱这个笔名,就是要表达青年时期的他,意欲追随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望舒,就是那个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他1923年秋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后被查封。《雨巷》正是写于这个时期,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这首诗一经发表,迅速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作者也因这首诗太过经典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所有的情绪放置在了一条江南梅雨时节的小巷里,而这条雨巷,阴沉而狭窄,行走在这条雨巷中的人,又是那般的抑郁和孤寂。在这里,诗人充分调动象征手法,以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暗喻那个使他感到压抑的、黑暗的、阴沉的社会现实;雨巷里,没有一缕阳光,没有一丝生机,没有一点点活气。“我”就是在这

《雨巷》课文解读.doc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 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 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 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1)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2)。 [注](1)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2)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第3节写道,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雨巷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后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三、背景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在现实中,戴望舒正处于热恋之中。《雨巷》收入诗集《我的记忆》中,1929年4月初版发行,扉页上印有法文“给绛年”字样。绛年就是作家施蛰存妹妹,戴望舒当时的恋人。诗集中许多情诗,都是为她所写。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也许正是以他的这位恋人为原形的。 这首诗是恋爱情绪与政治情绪的契合,这是他写政治抒情诗的开端,并初步显示了他此后诗情的基本风貌:日常生活情绪和政治情绪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四、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五、精华鉴赏——意象和象征。 1、你认为诗中哪几个意象最美?怎样理解欣赏这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

《雨巷》原文图片_3

《雨巷》原文图片 ——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

雨巷赏析及背景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赏析与写作简介 (2009-10-11 13:02:19) 雨巷戴望舒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并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气喘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导读:一、导语 梅雨飘飞的季节,细雨空蒙的江南小镇,青石板铺就的寂静小巷,蜿蜒而又悠长一位心事重重的忧郁少年,撑着一把黑色油纸伞,踽踽独行,希望能邂逅一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这里是落寞惆怅的雨巷,这里又有聊以慰藉的希望让我们走进雨巷诗人戴望舒那哀怨凄美、婉约朦胧独特境界 二、简介 戴望舒,现代诗人,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这首诗写于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1927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叫大革命的失败许多知识青年苦于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痛苦与迷茫 三、诵读 反复朗读,体会音韵美 从结构上看,全诗七节,每节六行,3、6押韵,且一韵到底保证了节奏的整齐,音韵的和谐有的一句用几行来排列,使节奏变得顿挫舒缓如第一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时,诗歌中吸取古典诗歌中反复和叠唱的手法(以前学过诗经没有,有没有重章叠唱的现象,可指出来) 在本诗中找出一二处(先让同学找)举例如: “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像梦一般地”,这些都是反复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叠唱,还有首尾两节,将叠唱贯穿全诗,笼罩全篇 问:这样有什么好处?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四、赏读 结合学案导读,捋一捋这首诗的思绪 以彷徨追寻开篇,(1-2)以仍在彷徨继续追寻结束(7)中间写了与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的瞬间相逢而又相散的幻境般的情景(3-5) 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雨巷的环境特点有哪些?灰暗(从雨天和油纸伞看),寂寥,悠长,破旧,沧桑(颓圮的篱墙)

我的雨巷

我的雨巷 走在古老而幽长的雨巷,来听那如雾如纱的细碎私语.那是谁/步履忧缓,掬香满衣/是不是我等待了一千年的爱人,是不是我梦回了千万次的相遇/ 其实你的思念,早已镌刻在我前世的梦里,所以才会到相思如烟,我深深眷恋的雨巷来寻你. 我留着前世及腰的长发,穿着前世你送我的紫衣.只是,我没有紫色的油纸伞,我怕在擦肩而过时,在紫伞下错过你. 我从古色古香的书页中走来,发梢上飘着纷纷扬扬的雨滴.我沿着你期盼的目光走来,在虚虚实实中寻找前世的踪迹.那细细的雨点在我身上绽开紫色幽幽的心绪,象我想你而芬芳的记忆.我的心千万次在呼唤你,真的想问问,是不是还记得那个洒落过一地清愁的紫衣女子;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在这个雨巷曾经有过的相遇/ 悠长的雨巷,悠长的雨,多少个悠长的梦里,我点一支烛光,沏一壶香茶,听你低吟:风起沾落花,夜来闲听雨......于是,我相信前世,我们一定并肩在这个雨巷里走过,那日,也一定飘着这样细细地细细地雨...... 多少次我用心聆听那雨中的细语,陈年的相思在我的胸口捂出了六月的天空六月的雨......我把紫泪的心香交给你,交给残缺的梦.好想再一次重温你的气息.恍惚中,仿佛耳旁又响起你浅浅的低语,紫色的黄昏里燕儿双双地归去!可我日夜思念的人啊,你在何处?你的脚步又停歇在哪里? 走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我走得婷婷而美丽,掌心里滴满苦涩的泪和天上的雨,如果我能将泪和雨分离,那么单数想你,双数还是想你. 悠长悠长的雨巷,悠长悠长的雨,那是谁/步履忧缓,掬香满衣/是不是那个等待了一千年的爱人/是不是我梦回了千万次的相遇/我知道,如果没有遇到你,每个轮回,我都会到这深深眷恋的雨巷来寻你,我依旧是及腰的长发,依旧是前世的紫衣,只是不撑紫伞,我怕擦肩而过时,再次再次错过你......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 一、音乐感强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二、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一、导语 梅雨飘飞的季节,细雨空蒙的江南小镇,青石板铺就的寂静小巷,蜿蜒而又悠长一位心事重重的忧郁少年,撑着一把黑色油纸伞,踽踽独行,希望能邂逅一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这里是落寞惆怅的雨巷,这里又有聊以慰藉的希望让我们走进雨巷诗人戴望舒那哀怨凄美、婉约朦胧独特境界 二、简介 戴望舒,现代诗人,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这首诗写于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1927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叫大革命的失败许多知识青年苦于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痛苦与迷茫 三、诵读 反复朗读,体会音韵美 从结构上看,全诗七节,每节六行,3、6押韵,且一韵到底保证了节奏的整齐,音韵的和谐有的一句用几行来排列,使节奏变得顿挫舒缓如第一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时,诗歌中吸取古典诗歌中反复和叠唱的手法(以前学过诗经没有,有没有重章叠唱的现象,可指出来) 在本诗中找出一二处(先让同学找)举例如: “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像梦一般地”,这些都是反复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叠唱,还有首尾两节,将叠唱贯穿全诗,笼罩全篇 问:这样有什么好处?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四、赏读 结合学案导读,捋一捋这首诗的思绪 以彷徨追寻开篇,(1-2)以仍在彷徨继续追寻结束(7)中间写了与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的瞬间相逢而又相散的幻境般的情景(3-5) 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雨巷的环境特点有哪些?灰暗(从雨天和油纸伞看),寂寥,悠长,破旧,沧桑(颓圮的篱墙) 姑娘的特点又怎样?丁香一样,哀怨又彷徨(或凄婉迷茫),象梦一样

高中语文《雨巷》阅读欣赏课教案

《雨巷》阅读欣赏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

《雨巷》课文教案

《雨巷》课文教案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雨巷》教案4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 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 的迷梦意境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雨巷》教案4》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 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 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 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 色都不轻佻 [《雨巷》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戴望舒《雨巷》原文阅读、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阅读、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象梦一般地,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叹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 雨巷课文相关资料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 课文相关资料 1.《巷》(摘选自《柯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走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2.《丁香》(节选自阿来《草木理想国》) 中国人未必都认识丁香,却可能都知道一两句丁香诗。远的,是唐代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就这么两句十四个字,丁香在中文中的形象就被定格了。后人再写丁香,就如写梅兰竹菊之类,就不必再去格物,再去观察了,就沿着这个意义一路往下生发或者有所扩展就是了。于是近的,就有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一个女人,如果有了诗中一路传承下来的某种气质,就是一个惹人爱怜的美人了——这种气质就是丁香。虽然,我们如果在仲春时节路过了一树或一丛丁香,那么浓重热烈的芬芳气味四合而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或者怀着诗中那种薄薄的哀愁在某个园子中经过了一树丁香,可能会想起丁香诗,却未必会认识丁香;也许认识,但也不会驻足下来,好生看看那树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