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了解照相术诞生及其发展的概况、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民国初期在负是、称呼、发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生活中学生看过的电影中人物的服饰、发形、称呼的异同来分析这些习俗和社会背景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历史与现实结合、艺术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布置学生设计体现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服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难点:为什么说剪辫子是革命的象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新变法时期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2)你认为民国初期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最有意义的举措是什么?为什么?

二、整体认识本课,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快速阅览全文考虑:本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本课从科技、习俗、服饰三方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四、剪发辫改称呼

1结合电影《桔子红了》的人物个性、人物的着装、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实质。

2 读课文,了解具体的变化内容。考虑变化的意义?

3出示雕塑公园的雕塑《衣钵》,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4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

5教师出示资料《中国服饰》让学生欣赏评价,增强学生的美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自我设计

让学生设计一件服饰和一种发形,通过此作业来发现学生的创造精神。考察学生对美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现创造性个性。

总结:由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教师进行纠正补充。

【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做材料分析。自我测验、目标检测。

【习题设计】

1、选择题

(1)最近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了如《卧虎藏龙》《英雄》等获国际大奖的优秀影片,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是

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1905年拍摄了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

C.20世纪初有声电影的的出现

D.阮玲玉等优秀演员的走红

(2)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了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剪去辫子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辩令的是

A.慈禧太后

B.宣统皇帝

C.袁世凯

D.孙中山

(3)“先生”是社会交往中最常用的称谓,中华民国时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4)中国领导人出席重要的会议或仪式经常穿着中山装,你知道人们开始穿着中山装是在()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中日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前

D.辛亥革命后

(5)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女子可以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海拾贝

列举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3、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板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照相术: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在宫廷中流行

电影: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剪发辫:1912.3 孙中山颁布

改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变服饰:西服、中山装、旗袍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宋朝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与现实生活比较,培养他们的想象、迁移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并设想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情感目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 和现代美容的比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情分析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形象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俗、表现俗、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气象万千的原因。 4、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5、教学用时:1课时 6、【教学过程】 活动一:图像导入、创设旅游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请大家一个一个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游览名山大川。 生;我喜欢看民俗风情。 生:我比较谗想吃遍个地的名小吃。 (笑声,掌声) 生:我喜欢看名胜古迹,特别是古代建筑。 生:我喜欢看各民族的服装。 生:我嘛,就是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感觉。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旅游,但各自喜欢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今天我就带领我们全班同 出示课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教学设计

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识记 1.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大城市及《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2.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及文体娱乐活动。 (二)能力培养 1.识读《东京与长安的平面图》,比较两个城市布局的特点,分析利弊。 2.联系实际,指出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日以及对未来长春的规划。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重点 1.认识宋代的城市规模、特点。 2.通过历史话剧体验宋代的城市生活。 三、难点 如何让当代青少年来体会以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城市生活。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设备历史课件《到古代中国去旅行》FLASH《水调歌头》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水调歌头》。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师:上课。刚才大家欣赏的歌曲的词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一个时代? 生:苏东坡,生活在北宋。 师:作为鼓励请大家看一段影像资料,然后回答:这段影像资料是哪部小说?

它反映了哪个朝代哪座城市的生活片断? 生:《水浒传》高俅发迹一段,反映了北宋城市东京城市生活。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宋代的城市生活》。下面请出一年十班的历史小剧社,请大家结合教科书观看自编自演的小话剧《东京一日游》。 (二)《东京一日游》,体验历史 一年十班历史小话剧《东京一日游》实录 总旁白:杨晨宇 总导演:杨艳红老师、钱钥彤、岳慧娇 编审:钱钥彤、岳慧娇、杜翘楚、孙肖阳、蒋煜 第一幕:村民来东京 人物 旁白:杨晨宇村民:张诗琦亲属:王友志箍桶匠:王皓店小二:董博 旁白:话说宋代城市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渐活跃的商业吸引了许多生活在小镇的人们来此谋生。一兄弟的亲戚就来到东京谋生,生活得不错。正值农闲,独自一人便来到了东京。展开了他的访亲生活。(幕起)只见一村民穿着一身的麻布制便衣,同伴走在前面。 村民(惊呆):大哥,我真是大开眼界呀!我们农村住茅房,你们城里已经住瓦房了。以前总说这里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唐代长安,此话不假呀! 亲属(摇头晃脑):那当然!瞧,前面就是汴河边的虹桥了,据说这里就是热闹繁华的商业区。走! 旁白:接着,他们随意走进了一个茶楼。此时的城市经济是相当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供市民观赏的文娱演出真是丰富多样,演技更是生动传神。 村民:哇噻!这是什么东西? 亲属(惊讶的):嘘!这可是大名鼎鼎的“瓦舍勾栏”呀!他们正在说史呢! 村民(恍然大悟):哦!听出来了,这是说三国的故事呢!瞧瞧,这真是惟妙惟肖呀!

【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人教)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干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早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冬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宋朝时,市民聘选的交通工具不包括( ) A、船 B、牛、骡、驴、马拉的畜力车 C、人力鬼魂的独轮车 D、轿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可以看到(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由于实行“夜禁”,大街上空无一人③有人在用纸币购物④有人喝米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生活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大力提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士可杀不可辱”。宋代时期的“士”指的是( ) A、读书人 B、农民 C、手工业者 D、商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宋东京娱乐场所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 ) A、瓦子 B、勾栏 C、瓦舍 D、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 ) ①吃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③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④经常吃鱼 A、①②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陪都长安 D、宋都东京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作业

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2.瓦舍在宋代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要求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要求 3.下面哪一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4.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 A.纺织品 B.麻布 C.棉布 D.兽皮 5.《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其() A.绘画题材广泛 B.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D.迎合了人民对风俗画的爱好 6.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 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①会子②蕃坊③瓦舍④岁币⑤互市 A. 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二、连线题 请将下列诗句与其相关的节日用线连起来。 ①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 A.重阳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元旦(后来叫春节)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腊八节 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清明节 三、填表题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都长安市坊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材料二南宁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假如你是一名古代居民,你会选择长安还是临安居住,请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市”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市发生变化的原因。 五、问答题 说说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和传统节日。 参考答案 一、1.C 2.C 3.D 4.B 5.B 6.D 二、①—C ②—A ③一D ④—B 三、 四、(1)选择临安。临安的商业活动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约束较少。(2)材料一中市的设置很严格,市和坊是分开的;材料二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说明宋朝时商业繁荣,市场和交易的规模扩大。(3)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五、娱乐活动有:说唱、舞蹈、杂技、戏剧等。体育活动有:武术、相扑、球类和水上运动。传统节日有: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卷版)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空定位 I —- - * - —k * -4- * * ^4-?-亠-* -4- * * —I 1 ------------- 1- * - -4- ■ ---------------------------------------- -4—? 4 1- -** ------- * I * ―I --------------------------------------- F* |H|n |阳迥 |K7n |^P>| |M NI 丨1?臨 |嗔秤 |件:通* :????! :发亡世便:4出尺: :談吨胸:再刨列网XH 悄征: :料■点式j 水上吳也 ; 严LH 稱: 毗左比斑"业赶丘魁 J : 框图结构 1耳和 i*j^i 1“却2o 卅q :屮皿电:屮IMiEA :槪寻退:搖人豆摩 近现代 社 会生 活的变 迁 ■ 一|物硕电话□的式尿?弟性的出现 减俗习惯 一 婚丧嫁燈?礼仪的变革 、通讯 轮船展路、航空、电报、电话的岀现 人金传媒-报刊、电诺和业的场疑 思维导图 物底生活的变化;-坟琏丈址 .... I 诉牝申HL 乔审 血丈胡晤.改 I 居住状■况………—*

社合习俗的变化囂焉 维新搐潮、革命思潮的推前…T—* 交谄业的岌矚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ifi步 一.$哋吐 通诩工貝的頰-制険屋m期 新中国咸立哄来特别J 足改革开放的推动 孫刊业未向幣荣 ▼—““疔 j电规砲 广用爭业的豆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佢臓冋的广逹应用口里 LSSL L注旳券7;; f jaA卷尊逊兰 吟. i-tAfOEiS 经典训练

(完整word版)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七下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我的目标: 通过对教材提供的丰富图片、资料的阅读,了解并体会宋朝人的生活状况;宋代城市商业面貌和市井生活状况,宋代的风俗习惯等;并结合今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抽丝剥壳 衣食住行 1、在今年春节的黄金周,杭州宋代景区的游客整整齐齐的穿着服饰游玩。下列情景中出现的现象不符合宋朝史实的是() A、妇女外出一般都佩戴红色的盖头 B、政府官员其骡马,家眷乘坐轿子 C、一群人在茶馆中饮茶聊天 D、人们在娱乐场所听书、看杂技 2、假如你是一位北宋的商人,你家来了一位南方的贵客,你应该用什么来招待他,才能符合这位客人的口味() A、面条 B、米饭 C、馒头 D、带馅的包子 3、中国是世界上饮茶而闻名世界的国家之一,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宋代饮茶风盛行 B、宋代茶馆很多,布置幽雅 C、宋代手工业发达 D、宋代人们需要米盐 4、牛不仅在农业生产中而且在交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外,宋代人使用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有() ①驴②马③骡④轿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5、下列关于宋朝食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东京夜市有许多小吃 B、南宋肉食以羊食为主 C、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 D、夏季集市有冷饮卖 6、下图是宋代墓室的壁画《宴饮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壁画主要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那些方面? ⑵壁画中的主要人物处于那些阶层?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四时节庆 7、“爆竹声声辞旧岁,笑声朗朗迎新春”春节是是我 国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年的开始,你知道春节在宋代被称为() A、元旦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8、“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这句诗反映 的习俗() A、吃年糕 B、喝腊八粥 C、吃粽子 D、吃重阳糕 城市娱乐 9、《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 逵和“浪子”燕青逛汴京的大街,这条街上有说书的、唱曲的、表演杂技的等请问你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早市 B、瓦厂 C、瓦舍 D、集贸市场 10、宋初东京的一位居民热情招待来这里赶考的朋 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做到的是() A、带朋友到瓦子听戏看杂技 B、到城里品尝冷饮 C、在酒店用交子买单 D、乘牛车郊游 11、邓小平一次在参观文物展时指着一幅名画“我们 的祖先早就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A《送子天王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2----13) 12、此图反映的是那座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A、唐都长安 B 、宋都汴京 C、南宋的都城临安 D、元大都 13、它反映宋代城市() A、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B、千姿百态的风俗人情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课后习题

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课后习题 重点提示: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度发展的时期,因而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商品经济发展之后的新的社会生活风俗兼而有之,从而具有巨大的综合性、代表性。宋代社会生活变化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文明,比如从穿着中我们可以从行业装等样式的繁多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茅屋到瓦屋,从烧柴到烧炭,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进步,从东京、临安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品经济已渗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等。总之,从社会生活变化中,可以看不出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商品化特色突出。 一、选择题: 1、宋代时候,在城市的设置中(C) A、坊、市严格隔绝 B、严格实行宵禁 C、坊、市相互交错 D、有朝无夜市 2、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C) A、山水画 B、人文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3、宋代“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A) A、饮茶在宋代十分普遍 B、茶馆盛行,布置高雅 C、宋代手工业十分兴旺 D、人们生活需要米和盐 4、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是(D)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北宋东京城里的“瓦舍”是一处(C) A、小商贩摆滩的地方 B、专供演员演出的圈子 C、娱乐兼商业的场所 D、穷苦艺人卖艺的场所 6、一位读书人十年寒窗终于考中了进士,邀请同窗一起去逛瓦舍、看杂技、听说书、上茶馆,玩得非常开心。这位读书人是(D) A、西汉人 B、隋朝人 C、唐朝人 D、宋朝人 7、右图“北宋白兔铁针商标”反映了北宋时期(B) A、农业的进步 B、商业的活跃 C、体育的盛行 D、宗教的频繁 8、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D)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商人出门坐轿子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舍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 9、宋代市民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C) A、士大夫和达官贵人的大力提倡 B、国家政府的提倡 C、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农民生活的需要 10、《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索北宋城市(C)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11、北宋统治者衣饰由开国初期的简约朴素,转变为后来的精美华丽。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B) A、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B、奢侈之风有盛行 C、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D、大众审美观的变化 12、李明同学参观完河南郑州市举办的宋朝风俗展后,发现了一处错误,应该是(C)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学案

第8 宋代的社会生活学案 第8 宋代的社会生活 知识要点 衣: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元朝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 食: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多以羊肉为肉食,南方人多吃猪肉、鱼肉。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东京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3 住:宋代农民多住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 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4 行:宋代富人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也骑马、骡、驴。南方水路纵横,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斗茶图》)。茶馆是商人交流信息、商谈生意的好去处。 6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元旦、寒食、冬至是宋代的三大节日。 随堂练习 简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都市商业繁荣(北宋东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经营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 娱乐活动商业化(北宋瓦子,南宋瓦舍); 纸币的出现(交子、会子),方便了商业贸易; 对外贸易活跃(港口:广州、泉州;机构:市舶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这首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荒淫腐化,只图偏安江南,不思恢复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的丑态? 杭州在当时叫什么?答:临安。 答:南宋。 汴州在当时叫什么?今天的地名是什么?答:东京。开封。

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

历史: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关于纸币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C.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D.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教材中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注意“交子”最初是由成都市16家富商联合发行的,是私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 答案:C 2.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要求“最主要的原因”,纸币是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结果,纸币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A 3.(2006江苏泰州中考,4)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却使用铁钱,十分不便。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交子”。 答案:C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解析:我们可以从诗中获取信息,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安当作东京,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答案:C 5.(2006江苏宿迁中考,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到了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答案:D 6.(2006湖北宜昌中考,5)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解析:“苏”指苏州,“湖”指湖州,都在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案:C 7.宋朝时,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已推广到() A.珠江流域 B.两湖一带 C.成都平原 D.江淮一带 解析: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最早传入我国是在福建地区栽种。到了宋朝,占城稻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江淮一带。 答案:D 8.(2006湖南湘潭中考,6)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是() ①杭州②明州③广州④泉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广州、明州。南宋建立后,把杭州改称临安,作为都城,人口有上百万人,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但并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 答案:B 9.下列关于一商人在南宋都城临安生活的描写,不正确的是() A.清早离开旅馆租车前往商业区采购货物 B.中午到集市附近的茶楼喝茶小憩 C.晚上酒足饭饱后到澡堂洗一个澡 D.夜里到瓦肆里消遣听书到半夜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宋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0、11两课) 【复习目标】 1、明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期、表现和原因。 2、了解和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 3、学会客观评价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自主复习】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0、11课的内容,找出并掌握以下内容: 1、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宋代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 3、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4、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何时开始的?到何时完成的?有何意义? 5、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宋代物质生活的状况。 6、列举宋代精神生活的表现。 【教师点拨】 1、到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418810943.html,/v_show/id_XODU2MDczNzI=.html播放《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宋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2、到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8810943.html,/image.cgi?w=%E5%86%B0%E8%A3%82%E7%BA%B9%E7%93%B7%E5%99%A8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wpic= &tid=&pg=1&ie=utf-8&mc=#cid=6 展示冰裂纹瓷器让学生真实地认识宋代南方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3、到下列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8810943.html,/image.cgi?w=%E5%AE%8B%E4%BB%A3%E8%B4%A7%E9%83%8E%E5%9B%BE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0&wpic =&tid=&pg=1&ie=utf-8&mc=#cid=10 展示宋代《货郎图》让学生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 【合作探究】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利与弊?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标要求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描述:清晨,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汴河两岸顿时热闹起来。叫卖的,打招呼的,还有船工的号子,人声鼎沸。回娘家的小媳妇骑着毛驴,上朝办事的官员乘着八抬大轿,从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驼队进了城…… 天渐渐转暗,岸边人家的灯一盏盏地亮起来,热闹的河岸渐渐安静了。一轮明月倒映在河中,月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雕花游船上,正在歌舞宴饮,琴瑟之声相闻,和着潺潺的水声,格外雅静。不远处的小酒馆里,一些人正在划拳喝酒,旁边的赌场里赌徒们的吆喝声嘶力竭…… 这一切,不是电影,不是模仿秀,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北宋开封府,这就是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它其实是一幅巨幕投影。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 教师设问: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热闹景象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宋代社会风貌?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 推进新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服饰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的妇女服饰”和“宋墓壁画‘宴饮图’”,提问:宋朝在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教师总结:通过对宋朝服饰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我们要明白: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俭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2.饮食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庖厨》,提问: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回答:肉食——北方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住房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提问: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精品教案【最新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3.(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宋代《纺织图》、宋代海船图)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我国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领先南方的,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才最后完成。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粮食: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兴盛 1.图片展示。

2.根据图片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目标导学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梯级训练

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要点明晰☆ 一、宋代城镇 1、原因:经济迅速发展、日渐活跃,使城镇数量大为增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2、表现:和是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和等区域中心城市成为雄踞一方的繁华之都。 3、特点:和不再分隔;商店营业时间大大延长,长期实行的“”被取消。 4、影响:城市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活内容,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市民衣食住行 1、衣着:在非正规的场合,服饰呈现、的趋向,是大众化衣料,而主要由富家享用,也成为衣着原料。 2、饮食:北方人以为主粮,南方人以为主粮。肉类副食,北方人以为主,南方人以为主,和是最重要的饮料。 3、起居:城市民居以为主,农村则多茅屋。起居完全采用垂足而坐的方式, 和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 4、交通:主要是人力推动的和牛、骡、驴的畜力车,日益流行。 三、市民文化生活 1、新趋势:、通俗化和。 2、娱乐场所:作为市民的娱乐中心遍布各地大中城市。 3、娱乐形式:说唱、、杂技、等,文娱演出丰富多彩。 4、体育活动:、、和深受市民喜爱。 ☆☆基础在线☆☆ 1、瓦舍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宋代北方人民的主要肉食是 【】 A、鱼肉 B、羊肉 C、猪肉 D、牛肉 3、湖光山色秀美,人口达百万的南宋城市是 【】 A、泉州 B、东京 C、广州 D、临安 4、两宋时期市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包括 【】 ①武术②相扑③球类④水上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小金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了宋代,回到现代后,向同学们描述宋代市民的生活,其中不正确的是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习题4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习题4 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纸币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C.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D.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教材中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注意“交子”最初是由成都市16家富商联合发行的,是私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 答案:C 2.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要求“最主要的原因”,纸币是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结果,纸币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A 3.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却使用铁钱,十分不便。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交子”。 答案:C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A. 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解析:我们可以从诗中获取信息,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安当作东京,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答案:C 5.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到了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答案:D 6.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解析:“苏”指苏州,“湖”指湖州,都在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