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几个经典实验

实验心理学几个经典实验
实验心理学几个经典实验

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一、实验背景

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的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要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以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掌握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名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的结果(有反馈),2名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的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

1.一张10cm×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2.镜框一个,短尺一把(最小单位为毫米),用于测量被试所画直线的尺寸长短。

3.两支笔,用于画线和记录实验结果。

4.每个被试3张卡片,编号分别为A l、A2、A3,分别作为被试练习前(前测)、练习(实验处理:“有”或“无”反馈)和练习后(后测)测试被试画线的结果。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有反馈”与“无反馈”)的实验设计。被试分组与实验处理的安排如下表:

实验处理与被试分组表

实验处理前测练习后测

有反馈画20次练习80次画20次

无反馈画20次练习80次画20次

小组4个有反馈(A F)和无反馈(A N)被试的实验顺序:为A F—A N—A F—A N。

1.让被试1(有反馈)坐在桌边,将画有2cm直线的卡片装入镜框,放在被试的正前方,距离被试30厘米,镜框后放置编号为A1的白纸,使镜框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到自己所画的线和画线的手,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导语:“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眼睛看着镜框内的黑色平行线段,用笔在白纸上画横线,要求按照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使自己画的线与镜框内的线段一样长。画线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画线的手和正在画的线。总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左右移动画线的

手,但不要移动胳臂、头部和变换身体坐的姿势。”

被试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开始进行实验,前测实验完毕,准备进行练习实验。

2.主试换一张编号为A2的纸,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你每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并与反馈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些,如果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画长一些。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得准确一些。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被试每画完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画线的结果,如“长了”就报告“长了”,如“短了”就报告“短了”,如果正好为2cm,就报告“相等”,直到画完80条线段,结束练习实验。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每次画完一条线时,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按照一致的画线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如果自己感觉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些,如果感觉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画长一些。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得准确一些。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3.主试再换一张编有A3的白纸,并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我这次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请你要尽量画得准些。”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按照一致的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

4.换被试2(无反馈),用A l、A2、A3三张白纸,按照上述的方法和无反馈组的指导语(练习时每次画线的结果不反馈给被试)进行实验,其他实验过程与被试1相同。

5.按照小组四个被试的实验顺序继续进行实验。

6.主试记录实验过程中被试的反应,测量和整理实验结果。

(四)实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物理条件:桌面上除实验材料和纸笔外,不要摆设其他物品,且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摆放。

2.主试方面:主试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进行实验,不能对被试有任何超出实验要求的暗示。

3.被试方面:被试态度要认真、手臂姿势符合实验要求,头部和身体姿势保持不变,画线姿势符合实验要求,与标准刺激的距离保持恒定。

4.实验过程控制方面:主试严格按照实验过程进行实验,被试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四、结果分析

1.测量记录纸A1上每条线的长度,并记下与标准线段2cm的误差,然后计算20次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X A1。

2.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计算其他被试A2、A3的结果,并计算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X A2,X A3画直方图比较有反馈和无反馈被试的练习效果。

3.比较有反馈和无反馈被试画线的练习过程;以20次为单位,分别计算有反馈和无反馈被试在练习时画线长度的平均值,每个被试有4个平均值,并画两条练习曲线。

4.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有反馈和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是否有影响。五、问题与讨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它有哪几个水平?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画线的准确性应如何数量化?

3.本实验控制了哪些变量?

4.如果要用两个画线能力相同的被试,应如何挑选被试?试从全班的结果中,找出回答此问题的根据。

5.你认为本实验中还有什么与画线有关的因素没有被有效地控制?

六、参考文献

[1]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 Kantowitz.B.H.等著,杨治良等译.实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

[7] Anne Myers.Experimental Psychology.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6.

[8] Levine,G.&Parkinson,S..Experimental Method In Psycholog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4.

[9]David W.Martin.Do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6

实验8 注意的集中能力的测定

一、实验背景

注意的集中,指的是注意能较长时间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而没有松弛或分散的现象。注意的集中与对象的数量、性质,与主体的心理倾向性、健康状况等有关。

二、实验目的

测定视觉-动作学习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并探讨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利于培养注意力集中和增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体同学,4人一组

(二)实验仪器

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EP701C

图8-1 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生产)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硬件联接:将L形光笔插头插入主机反面“光笔输入插座”处;如需干扰,则将耳机插头插入主机的“耳机输出”处;最后插上电源插头。

2.打开电源开关,仪器自动进入上电复位状态(也可在任意时刻按红色“复位”键进行复位)。仪器面板上的转速显示“50”,定时“0030”,在靶时间显示“0000.00”,并且转速显示在不停闪烁。

3.仪器进入转速设置及定时设置,此时仪器转速显示开始闪烁,此时按定时定速键组的按钮,选择转盘速度,在每个键的左上方分别标有“10、20、30―――90”选择相应的键,以决定转盘速度,完成后,转速显示停止闪烁。

4.仪器定时显示开始闪烁,按定时定速键组的按钮,选择定时时间,在每个键的右下方分别标有“1、2、3~0”,按动相应的按钮,输入定时时间数值即可,如分别输入“2”,“7”,“3”,即完成定时273秒。

5.调节干扰噪声音量旋钮,可改变干扰强度。

转速、定时、有无噪音可交叉组合成多种实验条件,由主试控制,按照随机顺序进行每一组实验。对被试保密。

6.被试按主试的要求将L形光笔头放在实验图形板的轨迹上的某一处(由主试确定)。

7.主试宣读指导语:“请你集中注意力,拿着光笔跟踪图形板下运动的白色接收靶运转”,喊“预备”口令,按“开始”键,被试即可以进行测试。仪器“嘀嘀”二声,以示开始正式测试。当定时结速后,仪器再次发出“嘀嘀”二声,以示结束。

8.主试将仪器调试好,将转速设置在50转/分,定时设置在30秒,请被试坐在仪器前,以优势手执L形光笔,练习一次。

9.当完成一次测试后,转速及定时时间显示闪烁。改变设置,按“复位”键进行复位,再重复步骤4。

10.记录人记录每一次测试结果,失败次数、总在靶时间。

11.每次测试后,被试休息1分钟。

四、结果分析

表8-1 注意集中能力测定的原始记录表

实验条件失败次数

总在靶时间(秒)1

2

……

五、问题与讨论

1.注意集中性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注意集中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 黄希庭,俞文钊.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15~216.

实验16 简单反应时

一、实验背景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反应时,或反应的潜伏期。简单反应时是指一个刺激出现,要求被试从感知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所持续的时间间隔,简单反应时也叫A反应时或基线反应时。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可有许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应时间与刺激的关系

刺激的不同类型、强度、数量及刺激呈现的方式等因素对反应时间都有影响。

1、反应时间因受刺激的感觉器官不同而异

不同类型的刺激通过特定的通道作用于各个感官,它们的反应时间是不同

的。赫希(A.Hirsch,1862)的研究算起,学者对光、声、触等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听觉和触觉的反应比较快,是由于声音传入耳中或压力加到皮肤上几乎可以立时到达相应的感受器。视觉的反应较慢,乃是锥体和棒体光化学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温、冷、嗅、味和痛觉的反应要慢些。

在同一感觉道里,刺激的部位不同,反应时间是有差别的。以视觉为例,受光的网膜部位离中央窝的水平距离越远,其反应时间就越长,而鼻侧部分比颞侧反应要快些。触觉的反应时间明显随着受刺激的部位不同而有异,刺激靠近头部或感受性强的皮肤表面反应就比较快。

2、反应时间因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异

“强度”一词在这里是广义的,既是指物理强度,也包括其它类似的因素,如视觉刺激的光强、空间面积、时间久暂及两个以上刺激的累积等。一般的情况是,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间就长,而当刺激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间便缩短了。绰绰里(R·Chocholle,1945)用1000赫强度不等的纯音作反应时间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间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强度每增加一个对数单位,反应时间便有一定的缩减,但减小量却越来越小而达到一个极限。

刺激的面积与时距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可代替刺激物理强度的效果。弗罗贝格(S.Froeberg,1907)的实验可说明问题。刺激为放在阅读距离处的一方块白纸上所反射的日光,以后逐渐加大它的面积或加长它的呈现时间(刺激的面积和时间的效果也是有限制的),反应时间并不因之增加而再减小。有实验发现,把纯音刺激加长至100毫秒或以上时,反应时间却略有增加。同类刺激的联合比其中任一单独的刺激引起的反应要快。波芬培格(A.poffenberger,1912)曾用一种光同时刺激双眼,其反应时间比刺激单眼的要短。

3、反应时间因刺激的中止及其强度的减弱量而异

反应时间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上述实验已作出证明。那么刺激的中止及其强度的减小对反应影响如何?武卓(H.Woodrow,1915)用不同强度的声或光做刺激,比较刺激的开始与中止的反应时间发现,刺激的中止和开始两者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在个别情况下,前者还显得短些。斯坦因曼(A.Steinman,1944)的实验是用一块1寸直径的透光磨砂玻璃作为刺激,被试在2尺距离处一看到玻璃亮度的增加或减少就尽快反应。六名有训练的被试的平均

结果是,当亮度从4.5尺烛光增加到5.5尺烛光时,反应时间是205毫秒,若刺激的变化相反,即从5.5尺烛光减小到4.5尺烛光时,反应时间只有188毫秒,而变化量越大,反应就越快。全部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对刺激量减弱的反应总是比对刺激按同一数量的增强要少些。

4、反应时间因刺激的动静特点不同而异

运动物体的反应时间这一为早期天文学家研究的课题又引起现代心理学家的兴趣。切彼舍娃(B.Чебыщева,1958)等人的实验资料表明,对运动着的物体达到某一指定点的反应时间短于对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反应时间,两者之差值在10—150毫秒之间。研究还表明,预先观察刺激的时间(注视点的领先)的多少、视野的大小(边缘视野的利用)及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等因素对运动物体反应时间都有不同的影响。运动物体的这种分化的机理是什么?波诺马列夫(M.Пономарев,1958)曾以中枢过程的特点作出解释。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5、选择反应时间因刺激的数目和差别的不同而异

上述的实验都是以测量被试对某一单独刺激作出简单反应为基本内容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常需接触多种刺激,并要对其中每一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对选择反应时间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一定复杂条件下被试操作活动的某些特点。

研究者早就发现选择反应时间与供选择的刺激数目成正比。1885年墨克尔(J.Merkel)的一个早期实验对此初步作出说明。

现代的学者按信息论原理,提出选择反应时间对刺激的信息量有着依存关系,李曼(R.Hyman,1958)作的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实验采用了改变刺激信息的三种不同方法:(1)改变等概率的刺激数目;(2)改变刺激的出现概率;(3)改变刺激出现的条件概率。结果都表明选择反应时间和刺激的信息量存在线形的依存关系。

辨别两个很相似的刺激比辨别两个不很相似的刺激的反应时间要长,亨蒙(V.Henmon,1906)等有不少实验取得了类同的结果。

(二)反应时间与机体状态的关系

影响反应时间的机体变量为数众多,研究者曾提出下列主要因素。

1、适应水平

感受器的适应水平对反应时间有明显的影响。霍夫兰得(C.Hovland,1936)的实验中,当双眼对不同的照明适应后,测量了对250尺烛光的反应时间。刺激是一直径为20毫米的白色圆快,观察距离为30厘米,五名被试的平均成绩(每人每种条件下测试100次)列于表16-1。

表16-1不同光适应水平的反应时间

适应时间(尺—烛)200 150 100 50 0

反应时间(毫秒)154 146 144 140 131

这个材料表明,感受器适应水平的变化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相当于不同强度光刺激的影响。在反应时间实验中,要考虑到被试的感觉适应问题,对背景刺激也应加以控制。

2、准备状态

被试在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到刺激呈现这段预备时间内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一。在这一时距内,被试处于积极准备状态,力求尽快对刺激作出反应。如果预备时间太短,被试可能来不及准备;如果太长,他的准备状态又可能出现衰退而延误反应。许多研究说明,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最有利的预备时间大约是1.5秒。

3、练习次数

练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练习次数越多(上百次),反应会越快,反应时间减少的趋势是逼近于一个再难减小的极限值而稳定下来。洛莫夫(В.ломов)的实验可说明问题。

练习因素对反应时间影响的机制是什么?学者提出了一些解释。吉列齐娜(H.терешкцна,1957)格莱依斯金(C.Гепперштеин,1958)认为由于言语—思维的参与,不仅使感觉过程的调节机制得到改造,机体还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准确地掌握反应时间。

4、定势作用

早期的学者曾以注意方向、态度倾向等心理状态对反应时间的影响作了研究。朗格(L.lange,1988)首先发现在简单反应时间实验中,如被试的注意倾向于将呈现的刺激时,反应较慢;而注意倾向于他将发出的动作时,反应较快。他称前种反应为“感觉”的,后种为“运动”的,两者相差可达0.1秒。这种感觉的和运动的反应有差异的学说,被当时学者奉为信条,只是测量的差值并不一

致。

与上述的“注意”说相对,鲍徳温(J.Baldwin,1905)等提出“类型”说。他认为人有天生的差异,有的倾向于感觉,有的倾向于运动,或两者都无倾向,而感觉反应与运动反应的差别只是由于练习而造成的。

卡特尔(1892)和安吉尔、穆尔(J.Angell & A.Moore,1896)先后提出另一种“练习和习惯”说。他们发现,被试在实验开始时,由于接受的指示,偶然的暗示和以前的训练不同,就有不同的反应倾向,经过练习后,熟练的被试对感觉的和运动的反应就很少有什么差别了。

5、附加动机

反应时间实验中被试受某种内在的愿望所驱使而作出越快越好的反应,此外,额外的动机对反应也有影响。约翰逊(A.Johanson,1922)的实验能证明之。

6、年龄因素

个体的年龄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有不少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一般认为,自发育阶段至25岁前(少、青年阶段),反应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起初减得快,以后较慢。学前期儿童由于难以控制的肌肉紧张、情绪激动与注意涣散的缘故,反应时间很不稳定,且不易获得较快的反应。7—8岁学龄期儿童反应时间减少趋势比较明显,也开始稳定下来。成人阶段至60岁,反应没有多大变化;60岁以后,反应时间渐渐增多。

7、个别差异

在反应时间实验中,常会遇到个别差异的问题。即使研究者能将上述来自内外的实验变量严加控制,但由于人们的心理特点不同,各人的反应时间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表现为在反应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不仅不同被试之间反应时间有差异,同一个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是随时间而有起伏的。

统观以上所述,影响反应时间的诸多因素可来自外界和机体内部各个方面。一般说来,对一些机体变量尤其是被试者“心的变量”实验者是难加控制的,这也许是反应时间研究的一大难题。可是反应时间的探索曾给个别差异测量提供了机会,随着对个别差异研究的深入,必将给反应时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科学发展的常事。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Donders关于反应时的理论,一是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和听觉实验材料,测定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二是学习使用EP202型简单反应时测定装置,测定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和听觉实验材料,学习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

2.通过简单反应时的测量,证实一般情况下基线反应时的平均水平。

3.测定简单反应时,比较不同感觉道,不同准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学习测定反应时的方法,学会使用EP202型简单反应时测定装置。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色觉正常,听觉正常。

(二)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有两套:

第一套:计算机、反应键、气导耳机和计算机化简单反应时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00实验设计系统)。

第二套:EP202型简单反应时测定装置(简单反应时测定器、简单反应键和HMJ型数字计时器)、秒表、节拍器。

2.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图形和1000Hz、80dB和50dB的纯音。

图16-1 反应时测试仪EP202/203(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生产)(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一

主要考虑了不同的视觉通道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在“实验心理学开放实验系统”中选择“反应时实验”中的“简单反应时实验”,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运行”,进入“视觉简单反应时”实验设计主界面。进行实验材料的定义。

2.编辑实验材料:单击“编辑实验材料”菜单,选择“视觉实验材料”菜单,会出现视觉实验材料制作窗体,在窗体上定义视觉实验材料的颜色(本实验为红色、绿色和蓝色)、实验材料大小为50像素,实验次数为每种材料做50次,三种材料总共150次。最后在材料名称处标识实验材料的颜色,便于实验结束查询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3.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菜单中选择“视觉实验材料”,出现如下指导语:

“下面是一个反应速度的实验。请你注意屏幕的中央,实验时开始,屏幕中央将出现一个“X色”的圆,请你看到圆后,立即按小键盘上的“+”键,确定是圆呈现后反应越快越好,但是,不能在圆没有呈现时抢按反应键,否则实验结果无效。这样要做很多次。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开始实验。”

被试阅读完指导语之后,按“开始实验”按钮,准备进行实验。

4.被试按照实验指导语的要求,对红色圆进行反应,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信息。

5.红色实验材料做完后,再分别定义绿色、蓝色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的其他参数同红色材料。定义完毕后,按上述过程进行实验。

6.视觉材料做完后,在“正式实验”中选择听觉实验材料,定义听觉材料的参数,定义完毕,进行听觉实验材料的简单反应时实验,实验次数为50次。

7.一个被试做完后,换其他被试继续实验。

8.实验结束后,主试可以在“帮助”菜单的“结果查询”中查询实验结果,如果实验前有什么问题不清楚可以到“帮助”中查询“实验说明”。

9.结束视觉实验,按照同样的程序进行听觉实验。

注意:被试每做25次休息1分钟。

实验设计二

1、按实验要求和仪器使用况明接好电路,并学会使用仪器:(1)将简单反应键输入电级上的九蕊插头与简单反应时测定器背面的九蕊插座接通;(2)将导线的红、黑两香蕉插头插入数字计明器背面的输入插座,另一端插塞插入反应时测定器背面的插口,使数字计时器和简单反应时测定器接通;(3)计时器正面选择开关拨向S1和光控档上,背面钮子开关向上,根据实验要求选取时间信号选择开关和复位方式。

2、学习测定简单反应时的方法:被试坐在反应时测定器前1米处。右手食指放在反应键盒上,主试发出“预备”口令约1—3秒钟后,拨信号发生开关,在光或声刺激呈现的同时,数字计时器开始记时。当被试感觉到信号(光或声)时立刻按压反应键,计时器停止记时。主试根据计时器的“计数显示”,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被试再揿一下反应键,主试将计时器复位置零。练习实验作5次。

3、测定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反应时间:

(1)本实验对声、光信号各做40次,共80次。为了消除系列误差对反应时的影响,刺激呈现的顺序按声——光——光——声的方式安排。

(2)测定视觉反应时,每测完20次,休息2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要变化准备时间(从“预备”口令到刺激呈现的距离),一定要避免过早的反应,为了检查被试是否形成对时间的反射或“抢步”,在每20次测定中插入一次“侦察实验”。即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不给刺激,如被试有反应,主试要向被试说明那单元的实验全部无效,重做20次。

4、测定不同准备时间的反应时间

(1)准备时间分别为1秒、2秒和4秒,每钟准备时间测40次,共测120次。为了消除系列作用对反应时的影响,三种准备时间呈现的顺序按随机原则安排。(2)主式用节拍器或马表控制准备时间。测定方法同上。

(3)实验结束时,让被试谈实验过程的体验。

四、结果分析

1.计算个人视觉与听觉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考验全体被试两种简单反应时是否有显著性差别。

2.根据统计结果,检验不同实验材料的视觉和听觉实验材料简单反应时的差异及其个体差异。

3.实验设计二中,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反应时与不同感觉道,反应时与不同准备时间关系的图和表。

表16-2 视觉与听觉简单反应时实验记录表(单位:ms)

被试:主试:实验时间:

表16-3 不同准备时间的视觉反应时实验记录表

注:“×”超前反应,重做一次。

五、问题与讨论

1. 比较简单的声、光反应时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2. 影响简单的声、光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说明原因。

3. 不同的被试之间有无差异?

六、参考文献

[1]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194.

[2] 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实验27 认知方式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

一、实验背景

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表象依托于感觉、知觉的过程,同时又是感觉、知觉过程的延伸。1973年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旅转,得出旋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所用时间也就越长。Cooper认为表象的旋转可以按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而并非角度越大,所需要的选择时间越多,表象的操作可以根据旋转任务的要求和可能存在的旋转策略,加以选择。

Witkin等人在研究知觉时发现,有些人很难从视野中分离出特定的知觉单元,有些人则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威特金根据研究,提出了关于认知方式的理论,他把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划分为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和场独立性(Ficld—Independent),具有这两种认知方式的个体是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处理环境信息的。场依存性的个体在知觉环境信息时,通常以环境中外在参照作为知觉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也容易受到环境刺激的干扰和影响,有时很难将知觉对象与背景刺激信息很好地分离。场独立性的人则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信息,因此,不易受环境刺激信息的影响,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在没有参照的前提下,也能够对知觉对象进行准确地感知和判断。

一些研究者在通常的心理旋转任务中,引入了一种前置刺激,发现它会对当前刺激的正像、镜像判断发生影响,即产生了线索效应。Robertson等人(1978)对主观参考框架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个体在进行判断时,

会将前置刺激作为一个参考框架,并影响其对相继呈现的刺激的判断。他们进一步还提出,在人脑中可能存在着一种可称为主观参考框架或内部参考框架的空间表征系统,通过旋转主观参考框架或表征系统来对知觉对象的空间属性进行判断,采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或表征系统,其表征性质也各不相同,框架旋转与对象旋转方向相反,而表征旋转则与对象旋转方向相同。Robertson等人提出的主观参考框架与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在进行表象心理旋转时,在旋转速度上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表现为:场依存性的个体对不同角度的空间物体的旋转的反应时高于场独立性个体对空间物体旋转的反应时。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几个经典的关于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

1.关于“手柄状立体方块材料”的实验。在这个试验中,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两个都是由10个小方块连接起来组成的手柄形(图27-1)。这些图形的成对应用有3种情况。第一种是相同的两个图形在纸面上相差一定的角度,经过旋转能够重合,称为平面对;第二种是相同的两个图形在垂直于纸面的面上相差一个角度,经过旋转也能够重合,称为立体对;第三种情况是两个图形成正像与镜像的关系,无论如何旋转也不能重合。在平面对和立体对中,都安排了几种不同的转动角度或两个图形的方位差,这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变量。在实验室随机的将实验材料呈现给被试,让被试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反应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如果两个图形的形状和方位都相同,当其中一个图形转动了一定角度,反应时随方位差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当达到180?时,反应达到最大。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Shepard等指出,被试对两个图形作比较时,是在头脑里将一个图形转动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做出判定。而且从被试的内省报告看出,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的确存在。通过这一实验,Shepard等人确定了心理旋转这一事实,而且第一次实验证明了它具有上述的渐进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2.关于“字符材料”的实验。Cooper

和Shepard 制作了一组由字符组成的实验材

料。字符的内容是大写字母R ,分为正像与

镜像两组,每组中的材料R 在平面上做了旋

转,分为六个角度:0?,60?,120?,180?,

240?,300?,从而得到共12个材料样本(见

图27-2)。实验时,用速示器将某一样本呈

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就是判定该样本是正

的还是反的,而不管其具体的方位如何,按

键做出反应,12个样本随机的各呈现一次。

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即360?,不管是正像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约为0.5s ,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

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Cooper 和Shepard 认为,当呈现的样本偏离垂直的正位,即旋转了一定度数,被试就要将该样本的表象转回到正位上来,然后再与长时记忆中的正位的表征作比较。因为正位的样本不需要作旋转,就可以与长时记忆中的表征进行比较,所以判定处于正位上的正反材料所需的时间就少。而对偏离正位的样本做出判定,需要对该样本的表象进行旋转,费时也较多。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愈大,需要做出的心理旋转就愈多,反应时也愈长。该试验的结果说明,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似乎是存在一种心理旋转的范式。在Cooper 和Shepard 后来的验证实验中,也的确证明了这一心理旋转过程的存在。

图27-1 三维空间素象记录其反应时

图27-2 R表象旋转材料

3.Metzlek的实验

Cooper和Shepard通过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存在,但是有关心理旋转是否是连续的问题却是通过Metzlek(1973)的实验研究来证明的。这个实验的刺激材料和程序与前面提到的手柄状图形实验基本相似,但是其采用的实验方法却和前者不太相同。在呈现材料时,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两个图形不是同时呈现的,而是先呈现其中一个(刺激甲),然后要求被试按照规定的方向(顺时针的或逆时针的)对甲的表象进行旋转,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呈现另一个图形(刺激乙),让被试做出两个图形“相同”或“不同”的判定。实验的关键在于刺激乙在什么时候呈现。Metzler作了如下的安排:使刺激乙的延缓时间等于两个有一定方位差的图形同时呈现所需要的心理旋转时间。根据在以前的实验中得到的被试的平均旋转速度(53?/s)加以计算,如果一对图形的方位差为135?,则需时约2.5s,那么刺激乙的呈现时间应比刺激甲晚2.5s。经过这样安排,假如被试真的进行心理旋转,那么在刺激乙呈现的当时,刺激甲的表象正好转到刺激乙的方位,可以立即进行匹配并做出判定。如果从刺激乙的呈现开始计算反应时,那么反应时必定都很短,而且不随两个图形方位的角度差而变化。由于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将刺激甲的表象旋转多少度,所以反应时的相对恒定,证明被试不是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而是进行了经过许多中间角度的旋转。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设想,但是反应时曲线并不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而是随转动的角度略有

上升。这是因为刺激乙的呈现时间是按照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来计算的,而事实上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360docs.net/doc/7419041893.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实验 2、开窗实验 3、等级排列法 4、视敏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20分) 1、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_____________、资源限制理论、_________。 4、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5、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反应 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等。 7、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8、思维的行为测量法有两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_认知,一方面情绪 ___________认知。 10、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三、不定向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4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 3、“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 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4、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 量显然是指:()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 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 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3章反应时法 3.1考点归纳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1)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包含以下几个时段:第一时段,剌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以上三个时段的总和即是反应时间。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2)反应时的研究意义 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使用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实验研究,曾对解决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反应时研究,几乎奠定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对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①反应时间是一种反应变量,它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及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对一件工作越熟悉,反应时间就越快;内部过程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反应时间随多种原因而变化,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很方便的反应变量来运用。由于这些原因,反应时的研究就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心理实验中常用速度作为反应变量,这个速度称作反应的时间,而反应时只是它的基本成分和最简单的例子。

速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做一定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所完成的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测量工作速度。速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量数,是因为每个动作都需要时间,而时间是可以测量的。速度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对一件工作完全精通,就会做得很快。速度也可以作为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内部过程越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因而测量反应的时间,即执行反应的时间就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而反应时,就是测量反应的时间中最简单的例子。 (3)反应时研究的历史发展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天文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赫尔姆霍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使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具体内容将在后面介绍),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在冯特早期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17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觉得复习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17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

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