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企业要进行物质生产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本章在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抽象掉的前提下,探讨劳动力需求的个方面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关键点: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与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是: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四)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五)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

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负相关。

第二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

(1)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R—C=QP-(Lw+Kr)

(2)生产函数

X = f (L ,K)

在短期中,技术不变、资本固定,为了增加产量X,必须增大劳动投入量L。

(3)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其他要素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引起产量变化的三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4)收入与成本

总收入与边际收入,总成本与边际成本。

(5)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X*,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6)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时的劳动需求量L*,一般由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焦点决定。

(7)边际收入

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下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卖方垄断产品市场上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

(8)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等于工资.

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

(9)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

(10)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等于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总和。

第三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1)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长期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2)成本最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等成本曲线,企业的均衡劳动力需求。

(3)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

(1)概念及类型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需求弹性等于零、需求弹性小于1、需求弹性等于1、需求弹性大于1、需求弹性无穷大。

(2)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含义:当工资变化1%时,衡量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的工具。

数学表达式: E=△L%/△W%

(3)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要素间的可替代性、产品的需求弹性、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

(4)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EA,B=(△DA/DA)/(△WB/WB)

或:EB,A=(△DB/DB)/(△WA/WA)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替代;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互补。

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技术进步的主要类型: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六节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

第七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1)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

政府以促进女性劳动者就业为目标的政策对性别雇用比例、企业总成本及产品需求的影响。

(2)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政府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对企业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其他劳动者的影响.工资补贴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附录: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1)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

潜在利润为负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企业目标是追求亏损最小,雇佣原则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一致的。

(2)适度增长目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3)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政治体制对劳动力需求决策目标的影响:服务最大化目标、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排版)

第一章导论 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最普遍的现象,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济学家说,劳动创造了财富,“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所以,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开始就有了人们对许多劳动问题、经济问题的研究,有的人甚至提出至今仍有影响的劳动经济思想。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劳动的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形成、独立发展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劳动经济理论。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含义 劳动和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理论上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很多种。其中,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有以下几层意思: ⒈劳动力是一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自然界的水力、电力、风力不同。而且,还从概念上将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能力区别开来,人的能力很多,交际能力、应试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就不是劳动能力。 ⒉劳动力是一种与人的活体相联系的劳动能力,所以会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所以劳动力的发挥是有弹性的,如何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具有再生性,如何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劳动力的存在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为条件,所以认定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 ⒊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分别产生于人的躯体和大脑,它们是相互分工、共同合作的。所以,劳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包括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智力在劳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智力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劳动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通常说的“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调配劳动力”等;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等等。 所以,现代的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在上述的含义中,涉及到两个界定要素: 1.劳动年龄: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担一定的劳动。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衰老,到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两个转折点,两个点之间的年龄阶段是劳动适龄阶段,这期间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现代社会对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规定是不固定的,会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身体发育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就业的年龄为14周岁,美国、我国都是16岁,日本、英国15岁,泰国11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的前六章重点内容

劳动力的定义: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得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说明: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 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治理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 均质量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人力资源还包括尚未成为劳动力,但未来能够成为 劳动力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 数量 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短期劳动力需求:是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资本投入 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化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 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劳动力需求曲线: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劳动力需求相应减少,劳动力需求曲线是 一条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 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 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假定企业的产量X增加,产品的价格P不变,总收入R应该随X的增加成比例的增加,总收入曲线是一条直线,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固定成本位置出发,向右下方凸出的曲线。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MR=MC 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工资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X产品价格 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X工资上升部分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是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合计

2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劳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和企业劳动问题的科学。 2、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是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婴儿培养成为劳动力止所需要支出 的全部费用。 3、直接费用是指劳动力形成过程中由国家和家庭直接支出的费用,包括:①生产费用②教育费用③医疗费用④社会公共开支。 4、劳动力形成的间接费用是指国家和家庭在培养婴儿成长为特定劳动力过程中所减少的收入。包括①工时损失费②受教育的机会成本 5、凡是用于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提高生产资料质量的投资叫物力投资。 6、凡是用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和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叫人力投资。 7、劳动力资源(也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8、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 动适龄人口总体。 9、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动用的劳动力资源数,它等于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10、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1、社会劳动力的分配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分配。 12、劳动就业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13、劳动组织一般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4、企业劳动组织是指在企业范围内,科学地组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处理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物质技术条件之间关系的组织形式。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自考经济学00800考试重点及名词解释

00800《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兼并:兼并是指任何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 2、经济活动:有限的资源用于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都是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就是各种经济单位使用资源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相互交换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增加经济福利和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3、经济学:经济学经常被引用的两个定义是下面两种形式。 L934年罗宾斯曾给出一个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具有类似思想的另一种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 两个定义之间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强调资源稀缺性问题。 4、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5、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

6、逆经济风向行事:1、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高涨 而引起通货膨胀; 2、在经济萧条时期对之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引起失业:3.目标是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 7、潜在就业量:潜在就业量是指在现有的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 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8、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指某人为获得一项利益而由社会(包括他自己)付出 的全部成本,它不仅包括当事人自己付出的代价,而且包括社会其他成员为此付出的代价。 9、需求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义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l0、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简称为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人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人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11、进口替代:就一种产品而言,进口替代政策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 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狭义的进口替代局限于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替代一种特定产品的进口。但从广义的方面看,一个领域的进口替代,其目的是通过减少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引起所希望的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创造向国内非传统领域进行投资的推动力,使资源有机会进入这个新的工业部门,寻致主产活动的产生和扩大,从而使得总体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按题型)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 1.劳动力:(三种解释) 第一种: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第二种: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第三种: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 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2.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 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3.互惠原则: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各方都受益;或一些人受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或受 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妨碍互惠活动的因素: “不知情”、“交易障碍”、“价格扭曲”、“市场缺位” 4.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 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5.固定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 替代。 6.可变技术系数: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 可以变动的。 7.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 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8.交叉替代弹性: 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 庭成员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9.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 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 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0.广义工资: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包括固定工资、奖金、 津贴等。 11.狭义工资: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即不包 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12.雇主歧视: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由于 假设各类雇员在所有各方面是一样的,因此,其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 全是出于一种个人偏见的表现。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打折扣的幅 度越大。 13.雇员歧视:强调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 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如果男性雇员有歧视性偏好,那么他们可能会 从一位执行非歧视型雇用和提升标准的雇主那里辞职或不去那里求职。这样, 那些希望按照非歧视性标准进行雇用的雇主就必须向男性劳动力支付一种工 资奖励(一种补偿型工资差别)来留住他们。 14.顾客歧视:在有些场合下,顾客们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而在有些场合 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企业需要迎合歧视性顾客需要,将会雇用那些顾 客偏爱雇员群体中的人来为自己工作,导致出现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 15.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有职位空缺的雇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7.劳动力资源:也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 18.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狭义上,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19.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即在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工资竞争等经济要素互为因果、互为制约的联系和作用过程,它具体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工资)机制所组成。20.劳动法:狭义地讲,劳动法就是以劳动法直接命名的劳动基本法律,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从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指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21.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要完整涉猎的三大市场领域。P3 2、另一种分类,就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这种意思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只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由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这种理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P6 3、按照雷恩的说法,经济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P7 4、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5、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6、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7、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上:一是稀缺性(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二是人是有理性的。 8、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它是以员工收入的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没有老板的体制,显然是职工收入的最大化,这恰恰也是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的表现。 9、劳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10、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会告诉我们两个或者多个变量实际的状况,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什么”,但它并未告诉我们这究竟是“对”还是“错”,或者说,对实际所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通常我们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11、关于互惠原则的理解说起来有三点:一是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二是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12、我们看到,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高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它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 13、劳动经济学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14、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两者的关系往往容易引起误解。(了解P19) 15、劳动经济学目前主要向经济分析的市场,研究企业和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反应,因此,当前和今后,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16、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这很显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机理和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行为的科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劳

(人力资源知识)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要素的特点 1.动力性。即主体推动性。 2.自我选择性。即劳动要素作为主体要素,在构成劳动力供给与否和劳动力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 3.个体差异性。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4.非经济性。即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 二、劳动力供给的内容 1.微观劳动力供给2。中观劳动力供给3。宏观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需求的存量与增量 劳动力需求可以分为原有的需求和追加的需求两部分。 劳动力需求的存量部分一般由原有的劳动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的原有劳动供给会发生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增量, 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行业的建立,特别是新兴部门和消费

服务部门的大发展。 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 五、劳动力总量过剩 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形成下列不同状态: 1.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 2.从就业岗位上被排挤、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即公开性失业。 3.一部分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业”人员。即不充分就业。 4.社会劳动需求不充分、但仍将劳动力硬性吸收进工作单位而就业,或者原正常的就业者在劳动需求数量下降但未退出结合状态。即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 5.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极低工资的劳动。即隐蔽性失业。 六、失业的类型 1.总量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直接表现为找不到工作或被辞退;间接表现为人员过剩、开工

2014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08.1选3、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5、规范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 03.1选&06.4选6、互惠:从社会的角度看没有人损失的交换,即交换的结果使社会的福利不因交换而减少。 7、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8、劳动力资源P3: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09.10选9、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0、工资基金学说:指工资决定于人口与资本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观点的综合。内容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若人口与资本比例不变,工资也将维持不动,若资本对人口的比率提高,工资将随之上涨;若资本对人口的比率下降,工资必将下降。 06.10选1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1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05.4选13、互惠包括三种情况: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14、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答: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15、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中文)

第九章 1.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现期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流的折现。如果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了成本,那么对继续教育进行投资就是有吸引力的。 现值= B1 1+r +B2 (1+r)2 +B3 (1+r)^3 +B4 (1+r)^4 +⋯+BT (1+r)^T R表示利息率(或贴现率),B是年收益流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1)实际费用或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学费成本以及在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2)放弃的工资报酬。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另外一个成本来源,因为一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期间通常不能工作,至少是不能全日工作。(3)心理损失。这是人力资本投资中需要付出的第三种成本,因为学习常常是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沉闷的。 3. 年轻人更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一些,并且投资收益流的时间也更长些。 4. 为什么女性的年龄-工资报酬剖面曲线相比男性的更为平坦? 我们可以用妇女受到的在职培训较少来解释这一现象。这种人力资本“解释”并没有直接指出:妇女在工作中受到培训较少这种情况是因为雇主导致的还是因雇员导致的,但这两方面的原因理论上都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雇主预见到女性雇员的工作周期较短,他们就不大远一对她们提供培训。同理,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自己的工作周期较短,她们也不大愿意寻找那些必须达到较高培训水平才能充分实现生产率的工作。最后,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雇主会将她们排除于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培训或具有较丰富经验的职位之外,那么,她们在这些职位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而这无疑会削弱她们进行此类投机的动机。人力资本理论一方面推测说妇女在生养孩子方面的“传统”角色会导致她们对教育与培训投资的削减,但它同时又坚决地认为,如果妇女的这一较色出现转变,那么妇女对培训的需求动机将会随之而改变。(思考:中国自独生子政策以来,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出现的变化?)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 1.名词解释 25’5个 2.简答 30’3个 3.论述 45’ 315’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2.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ES=△S/S/△W/W 3.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 4.失业率 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5.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 6.劳动关系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7.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简答+论述: 第二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p26 主体要素 价格要素 基础要素 保障要素 调控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p28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 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 p32 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促进 激励鞭策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p36 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00164 劳动经济学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劳动经济学又是劳动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在整个劳动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兼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学科,通过劳动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劳动就业与失业问题、劳动政策和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能力;因此劳动经济学是就业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学、薪酬管理学、劳动关系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需重点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为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第三章劳动需求分析、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和第十一章失业;次重点为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六章工资理论和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第一章导论、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作为一般性掌握内容。本课程的学习难点主要有劳动供给原理、劳动需求原理、对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效率问题的理解、劳动力流动模型、工资理论、歧视理论。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劳动经济学中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记忆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能做出正确和准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在识记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劳动经济学概念及

自考经济学复习资料

自考经济学复习资料 自考经济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在考试中需要掌握许多复杂的理论和概念,因此需要大量的复习资料来辅助学习。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使用过的自考经济学复习资料,希望对正在准备考试的自考学生有所帮助。 1. 《综合经济学》教材 这本教材是自考经济学中最为经典的一本教材,被广泛使用。该教材内容详尽,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一应俱全。在复习时,可以结合该教材进行学习和记忆。 2. 《自考经济学全程精讲》视频课程 该视频课程由知名财经专家主讲,全面讲解自考经济学的知识点和考试重点,非常适合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自考学生。该课程结构清晰,讲解深入浅出,是自考学生的理想复习资料。 3. 《经济学原理》教材

《经济学原理》是另一本经典教材,该教材注重讲解经济学的 基本原理和理论。在考试中,往往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考生掌握,该教材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记忆和掌握知识点。 4. 经济学网课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可以更加便利高效。经济学网课提供了免 费的自考经济学视频课程和电子书籍下载,内容详尽,质量优良。在复习时,结合网课进行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5. 自考经济学试题库 复习离不开做题。自考经济学试题库提供了大量的真题和模拟题,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难度,并能够检验自己的学习 成果。在做题时,需要注意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总之,在自考经济学的复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种复习资料进 行学习,同时注重总结和归纳。学生应该将各种知识点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复习笔记。在备考期间,需要有一定的时

间管理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做到有章可循、步步为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复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3)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

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2)另外还有: ①母亲的工资:(与教育有关)工资越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大,生育率较低; ②企业是否提供育儿场所等。 第四章 1.论述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被覆盖的部门和未被覆盖的部门的影响。(P175)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一、本章考核内容 (一)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识记:(1)劳动的概念;(2)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3)劳动的不同分类及依据。 2、领会:劳动的特征。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劳动经济学说孕育阶段的主要思想家;(2)劳动经济学说萌芽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3)劳动经济学科建立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4)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2、领会: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领会:(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研究方法 1、识记:(1)实证研究法;(2)规范研究法。 2、领会:(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 一、本章考核内容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

(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1、识记:(1)劳动力;(2)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资源的质量;(4)劳动力市场的内涵。 2、领会:(1)劳动力的特性;(2)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3)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3、应用: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 1、识记:(1)市场机制;(2)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3)最低工资;(4)最低工资标准;(5)最低社会保障制度;(6)劳动法。 2、领会: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3、应用:(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大机制;(2)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 1、识记:(1)古典均衡的概念;(2)凯恩斯失业均衡。 2、领会:(1)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3)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识记: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一、本章考核内容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家庭劳动力供给 (四)劳动力供给弹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2)劳动适龄人口;(3)劳动力资源;(4)经济活动人口;(5)非经济活动人口;(6)劳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