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下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1

科学七下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1

脊椎动物五大纲的特征:

1、鱼纲的主要特征:

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有一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体外受精,卵生。如:鲢鱼、鳙鱼、草鱼、黄鱼、带鱼、鲨鱼等。

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陆生或水生,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皮肤裸露。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体外受精,卵生。如:青蛙、牛蛙、蝾螈、丽红眼蛙、大鲵(娃娃鱼)等。

3、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般贴地爬行,体表覆盖鳞片或甲;肺呼吸;体内受精;卵有坚韧的卵壳;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体内受精,卵生。如:龟、鳖、蜥蜴、蛇、鳄鱼、变色龙等。

4、鸟纲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纺锤型,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脑比较发达;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如:家鸽、鸡、鸭、鹅、鹦鹉、白鹭、鸵鸟、猫头鹰等。

5、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全身被毛,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体温恒定。体内受精,胎生,哺乳。是最高等的动物。如:白鳍豚、金丝猴、斑马、大熊猫、蝙蝠、鲸、袋鼠、人等。

1、被子植物主要的特征:

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有种子,并且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着;主要用种子繁殖。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如:桃、橘、黄瓜、苹果、豌豆、郁金香、睡莲、玉兰、青菜、樟树等。2、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具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有种子,但是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主要用种子繁殖。如:马尾松、黑松、红松、侧柏、水杉、银杏、苏铁等。

3、蕨类植物主要特征:

具有根、茎、叶三种器官;叶的背面有孢子囊,没有种子,主要用孢子繁殖。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如:蕨、胎生狗脊、桫椤、卷柏、满江红等。

4、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没有根,但有茎、叶两种器官。不开花,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如:地钱、葫芦藓等。

5、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无种子,用孢子或细胞分裂来繁殖;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是最低等的植物。如:紫菜、海带、水绵等。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下各章级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的全部种群,即区域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不可或缺)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草→鼠→蛇→鹰。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观察大树可以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测量、用放大镜等。 3、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 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4、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同,叶片不一样。 5、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6、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等 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等 7、大树和小草的比较 大树的特点:高大、木质茎、寿命长;小草的特点:矮小、草质茎、寿命短 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①有根、茎、叶,②有生命,③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④会繁殖,⑤会死亡。 8、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9、叶子的结构分两部分:(叶片和叶柄),其中叶片上长有(叶脉)。 10、新鲜的叶和落叶比较 新鲜的叶的特点:有生命,软,有弹性。落叶的特点:无生命,没有弹性,易碎 11、在观察叶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12、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3、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4、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15、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莲等) 常见的陆生植物有:(狗尾草、车前草、三叶草、桃树、梨树等)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①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②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③都会 生长发育,④都会繁殖后代,⑤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 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 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 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 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 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 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 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PSS=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 2 m2)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 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 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是三棱形。

八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学习资料

八上科学第一单元知 识点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人类利用的水主要是陆地淡水中的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 、蒸发、植物蒸腾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地下径流f 、下渗 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 ,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饮水、食物体内氧化分解产生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98%,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衡,突出 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5、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 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 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氢气+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 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 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 ①F浮G 上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ρ物,上浮②ρ液<ρ物,下沉③ρ液=ρ物,悬浮 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 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吃水线变深 (2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7、计算浮力:F浮=G物-F拉(称量法)F浮=ρ液gν排液(阿基米德原理)F浮=G物(悬浮漂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单一物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最新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电 1 2 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4 物。 5 2.摩擦起电,闪电,干燥寒冷天气被金属物电击感,脱毛衣发出啪啪6 声等都是静电现象。 3.利用电池(干电池,蓄电池)的直流电,发电厂输送到各家各户的7 8 交流电,太阳能工作的都不是静电现象。 9 4.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带相同电荷的物体相互 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10 11 5.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12 因为物体所带有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13 6.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到静电现象呢? 14 因为当物体受到干燥,寒冷,摩擦等外界影响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转15 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16 7.在静电的物体中,电荷不能持续流动。 17 8.要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必须要有两个条件:(1)动力,也就18 是电源(2)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电路中的导线的作用跟自19 来水管的功能相似,起着输送电流的作用。] 9.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20 21 第二课点亮小灯泡

22 1.小灯泡的构造: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连接点有两个,23 分别是金属螺纹连接点和金属头连接点) 24 25 2.因为电流通过灯丝,所以小灯泡能够发光。 26 3.我们在做实验时用的电是直流电,家里用的电是交流电。 27 4.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5500V 28 以上的高压电也是一种交流电,这两种电都有触电危险。人体能承受低于36V 29 的电。 30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3V,三节电池串31 联的电压是4.5V。两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1.5V。 32 6.电从电池的一端铜帽(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33 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34 一端锌壳(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电路出了故障, 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35 36 7.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37 导线会发热变烫损坏。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 _________ 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 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 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___________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_________ ;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内。 4)水一般以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 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____________ 。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____________ 。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 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_________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 淡化的方法是_______ 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____________ ,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___________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 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 _______ ,其中大约 _______ 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 泊中,如我国的______ ,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_____________ 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 _____________ ,它主要包括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 。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 气中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______________ ,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 _______________ , 并寻找它们 _______________ 的学问 .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 ______________ , 瓦特发明了 ________________ 等.可 以这样说 :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在 ______ .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 多 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 ,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 推动社会的进步 , 协调 ______________ 的关系 , 为人类创造 更美好的生活 . 3. _________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 做实验时 ,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 验室的 ______________ , 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 鸡蛋便会 ______________ . 在烧杯里放入较 多的食盐 ,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 生鸡蛋会 ___________ , 最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进行比较的过程 . 要测量 即长度单位 , 然后选用合适的 进 6. 长度的主单位是 ____ , 较大的还有 _____ ,较小的还有 ________ , ____ 等 ___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 ,如正方体 ,长方体等可用 ___________ 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 ,一般用 __________ .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 首先要看清它的 ___________ 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 _____________ 保持水平 .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 ______________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 _____________ 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 __________ 程度 ,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 就是指今天 的温度 ____ 或 _______ .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________ 温度计, ________ 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 用 表示, 它的规定是 : 把 的温度定为 0, 的温度定为 100,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 物体的长度 , 先要规定 ____ 行测量. 测出它的边长 ,然后 和最小刻度 . 量液体时 ,视线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015年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物质科学 1.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列举和区别常见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榨取果汁,研碎胆矾,水结冰,摩擦生热,铁水铸成锅。 化学变化:苹果腐烂,面包发霉,菜刀生锈,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2.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描述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说出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熔点、沸点、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主要性质的含义,并能辨认出它们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a密度(物理性质):物质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b比热容(物理性质):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c熔点(物理性质):在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呈平衡时的温度,也就是说在该压力和熔点温度下,纯物质呈固态的化学势和呈液态的化学势相等。d沸点(物理性质):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e导电性(化学性质):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f溶解性(化学性质):指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g酸碱性(化学性质):物质在酸碱反应中呈现的特性,一般来说酸性物质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物质可以使其变蓝,后来随着酸碱理论的发展,人们给出了更准确,完善的定义,

逐渐触及酸碱性成因的本质。 (3)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金属,石墨,大地,人体,酸碱盐溶液等。绝缘体:塑料,橡胶,陶瓷,木头,纸等。 (4)举例说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能影响物质的性质。 如下表可得温度和压强能影响物质的某些性质。 ①一个标准大气压时CO 2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度(单位:mL/g ) ②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mL/g ) 压强/大气压 温度/℃ 25 50 75 100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5)用物质的有关性质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比如,冰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这就是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后容易被冰胀破,以及寒冷地区冬天水管被冻裂的原因;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由于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3.物质的密度 (1)知道物质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概念。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会应用公式 进行有关计算。 (3)记住水的密度1.0×103千克/米3和水银的密度13.61.0×103千克/米3。 (4)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 用天平、量筒、烧杯、细线等测量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的密度;用针压法测量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密度小于水水的物体的密度;参照第一种方法,在量筒中盛放一定量的细沙可以测出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物体的密度。 4.熔点 温度/℃ 溶解度溶剂 -60 -40 -20 0 20 30 甲醇 66 24.5 11.4 6.3 4.1 3.6 丙酮 127 50 24 13 8.2 6.6 甲苯 8.7 4.4 4.0 3.5 3.0 2.8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提纲【精排】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 请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写出地壳其他部分的结构和特点) 3.2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4. 东半球包括: ;西半球包括: 5. 160° E 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20° W 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6. 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 ,描述的内容越 ; 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 ,描述的内容越 。 七年级上3.3组成地壳的岩石学案 一. 岩石类型以及特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能看到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细节. 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镜面凸度大.放大倍数 大,镜面凸度小,放大倍数小.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获得的信息越多,视野变小. 4.球形透明的物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5.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6.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 7.不同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是不同的。 8.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0.蝴蝶的翅膀上布满扁平的细毛。 11.自然界中许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12.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13.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以看见,有的晶体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看见。 14.列文虎克是荷兰人,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 界,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16.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了200万倍。 17.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8.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0.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21.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2.池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23.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食品。 24.伤寒、鼠疫、霍乱、肺结核等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 26.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27.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殘体。

初中科学物理知识点总结综合归纳

物理知识点 1.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1.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基本的测量。 测量长度:长度单位 国际长度单位:米m(主单位) 其他: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等 认: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 测量工具:刻度尺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尺的位置与被测物平行 读:视线正对刻度线并垂直尺面。读数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记:数字+单位 误差:减小误差: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3.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特殊测量:累积法、以直代曲法、用棉线、平移(辅助工具)法 测量时间:时间单位 国际时间单位:秒s 其他: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m 纳秒ns等 测量工具:钟表 1.3特殊测量:累积法:测量纸的厚度 以直代曲法:测量曲线的长度 1.4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1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产生声。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形式:波 传播条件: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速度:气体:340m/s v=s/t s=vt t=s/v 接受:人耳结构 听不到声的情况:1.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2.离声源太元3.无介质 音调:高低←频率(声源每秒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 2.2~2.3乐音的三要素:响度:强弱←振幅(分贝dB计量声音强弱)/离声源远近 音色:←材料、结构、发声方式 弦乐器的音调:当弦粗细、张紧程度相同,弦越长音调越低; 当弦粗细、长短相同,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当弦长短、张紧程度相同,弦越细音调越高; 人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85~1100Hz 人“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物理学:无规律振动 2.4乐音环境保护:影响人正常生活、学习、休息 物理学:有规律振动 噪音环境保护:有可能影响人 定义: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超声作用:传递信息;具有能力。应用:B超、声呐 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应用:水母耳 方法吸声 隔声 减少噪声在声源处 途径在传播过程中 在人耳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