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有一天,我从学校里跑出来,流着泪,很伤心地走回家里。

妈妈抱着弟弟,站在门口。弟弟向我招招手,妈妈亲切地微笑着,欢迎我回来。

但是我淌______(tānɡtǎnɡ)着泪的脸,使得妈妈很惊奇。她连忙拉着我的手,一边走过去,一边问我:“为什么这么伤心?”

“妈妈,我想做的、我要做的事情,老师不让我做!”我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呜呜咽咽地说。

“呀!到底什么事?”妈妈温和地问我。

“学校里要开家长会……要演剧……但是老师这一次不选我……当主角,却只要我在后台……工作!那小龙反做了……做了主角了!”我呜呜咽咽地,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妈妈伸出手来,要我看看她戴着的手表。

云你看看这手表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妈妈一边揩干我的眼泪一边温和地问。

“那是一块玻璃,两个指针。”我回答说。

妈妈把弟弟放在一旁,脱下手表,把表壳打开,又问我:“你看见了些什么呢?”

“小齿轮和螺______(luó ruó)丝!”这时我完全忘记了我的伤心事。

妈妈继续说:“当表的指针不走,或走得不准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表是虚有外表’。可是怎样才能使它会走,并且走得准确呢?就得靠这些小齿轮和螺丝,还有许多你看不到的部分。”

停了一会儿,妈妈又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这没有人喝彩的工作,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没有的。”

我忽然明白起来,心里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________

(2)把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3)给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4)手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件组成的,其中让人喝彩的有________,没有人喝彩的有________。

(5)老师让“我”在后台工作,“我”为什么哭了?

(6)最后“我”明白了什么?你周围有没有人做着“没有人喝彩却又是重要的工作”?请举一例。

【答案】(1)没有人喝彩的工作

(2)tānɡ|ruó

(3)“,!?”,

(4)一块玻璃;两个指针;小齿轮;螺丝;一块玻璃、两个指针;小齿轮、螺丝

(5)因为“我”想做的、“我”要做的事情,老师不让“我”做!“我”觉得在后台工作没有人喝彩。

(6)“我”明白了:在后台工作虽然是没有人喝彩的工作,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没有的。举例:儿童节演出前,老师辛苦地教我们跳舞,在演出的那一天,老师只能在台下

为我们鼓掌。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倒数第3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4自然段,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6)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没有人喝彩的工作(2)tānɡ、ruó (3)“,!?”,(4)一块玻璃;两个指针;小齿轮;螺丝;一块玻璃、两个指针;小齿轮、螺丝

(5)因为“我”想做的、“我”要做的事情,老师不让“我”做!“我”觉得在后台工作没有人喝彩。

(6)“我”明白了:在后台工作虽然是没有人喝彩的工作,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没有的。举例:儿童节演出前,老师辛苦地教我们跳舞,在演出的那一天,老师只能在台下为我们鼓掌。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2.课外阅读。

光阴(节选)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他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他从你

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对谁都一视同仁,决不会多施舍给谁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1)“一视同仁”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2)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在作者的笔下,“他”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

(3)读选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出你的理解。

(4)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时光写得充满人性。你觉得光阴还像什么呢?

【答案】(1)不分厚薄,同样看待;光阴给谁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决不会多施舍给谁一分一秒

(2)光阴;一直前进,悄无声息,神奇而又无情,慷慨而又公正

(3)这两段话写出了珍惜时间的人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漠视时间的人则只能浪费时间,最终时间消逝了,自己还一无所获

(4)略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不分厚薄,同样看待;光阴给谁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决不会多施舍给谁一分一秒

(2)光阴;一直前进,悄无声息,神奇而又无情,慷慨而又公正

(3)这两段话写出了珍惜时间的人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漠视时间的人则只能浪费时间,最终时间消逝了,自己还一无所获

(4)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开心阅读。

_____________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

“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嗜 ________书如命:________

经久不衰 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写几个像“嗜书如命”这样的四字词语吗?

________如________ ________如________ ________如________

(3)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括号内。

(4)用波浪线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5)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6)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答案】(1)shì;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就是酷爱读书的意思。;shuāi;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

(2)大雨;注;胆小;鼠;力大;牛

(3)摸书

(4)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

(5)书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无所不包。

(6)不能。因为只有把书翻找出来才能看到书,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才会去摸书。这三个词语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解析】【分析】(1)①考查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②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要求写出的词语都含有比喻,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三者顺序做互换对比,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shì;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就是酷爱读书的意思。shuāi;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

(2)大雨、注、胆小、鼠、力大、牛

(3)摸书

(4)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

(5)书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无所不包。

(6)不能。因为只有把书翻找出来才能看到书,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才会去摸书。这三个词语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点评】(1)①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顺序的辨析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节选沈从文)(1)文段中对八儿设定的吃粥计划描写细腻生动,概括八儿对八碗腊八粥是如何分配的,反映了八儿怎样的性格特征?

(2)对比分析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和后来八儿看到的真实情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4)赏析下列语句。

①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②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答案】(1)由一开始地他和妈妈各三碗,爸爸哥哥各一碗到他三碗半,妈妈两碗半,爸爸哥哥各一碗。对八儿讨价还价,得寸进尺地描写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狡猾、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2)八儿没想到今日的粥的颜色是深褐(黑)。原因是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3)内容:此句把八儿由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猜想,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构:引起下文八儿亲见腊八粥情况的描写,并于下文没有想到的深褐色情节相照应。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八儿的肚子比喻成一面小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八儿吃的心满意足,侧面反映了腊八粥的美味。②美味的腊肉都没人吃了,侧面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特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由一开始地他和妈妈各三碗,爸爸哥哥各一碗到他三碗半,妈妈两碗半,爸爸哥哥各一碗。对八儿讨价还价,得寸进尺地描写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狡猾、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2)八儿没想到今日的粥的颜色是深褐(黑)。原因是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3)内容:此句把八儿由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猜想,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异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引起下文八儿亲见腊八粥情况的描写,并于下文没有想到的深褐色情节相照应。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八儿的肚子比喻成一面小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八儿吃的心满意足,侧面反映了腊八粥的美味。②美味的腊肉都没人吃了,侧面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分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5.课外阅读轩。

看戏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

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句子的作用。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3)精读第四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死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掌声"?

(4)文章为什么把观众的表情写得具体详尽,而对剧情的描写却十分简略?

【答案】(1)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①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发自心底。②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3)①"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

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视觉设喻,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作者妙笔生花,读者应接不暇,真是曲尽其妙,绘形绘声,归臻完美。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4)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兰芳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解析】【分析】(1)、(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①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②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故答案为:(1)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①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发自心底。②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3)①"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视觉设喻,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作者妙笔生花,读者应接不暇,真是曲尽其妙,绘形绘声,归臻完美。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4)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兰芳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点评】(1)、(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①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②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文章详写略写的理解能力。

6.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种花

丁立梅

①我在我妈屋门前种花。

②花的种子是我从网上买来的。花十多块钱,就能买上一小把。我乱七八糟地买了很多。包装上标注的是“小野花”。好,就它。因为野,好长,合我的性子。

③我妈听说我要种花,乐得眉开眼笑,一叠声答应:“好啊好啊,家里有的是地方。”她早早就把门前的一块地收拾出来。我携着我的花种子回家。我妈高兴,屋里屋外不停地来回转,一会儿找铁锹,说要把地再整一整,一会儿又说要去地里挑蔬菜,中午给我炒着吃。她的嘴一直咧着,合不拢了。她说:“你一到家,家里的门檐都变高了,变亮堂了。”

④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我们兄妹大了,各自有了家庭牵绊,难得回老家;家里只剩我妈、我爸两位老人,暮气笼罩之下,都是冷清。

⑤我爸也忙活开了。他给那块地追加了底肥,还用钉耙给划拉出漂亮的垄沟。

⑥种子刚种下,我妈就浇了一遍水。然后她天天向我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有鸟来啄食,我妈又多了一项任务——赶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⑦十八天后,种子终于出芽了。我妈不时就跑去看一会儿,说:“啊,那些小芽儿,像些小虫子在爬。”我在心里面笑着。

⑧芽儿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你挤我我挤你的。原先的地方不够它们生长了,我妈忙着把它们移栽到别处,把屋后也栽上了。抽枝了,打花苞了,这都是大事,我妈很细致地向我汇报。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语调里,多带着笑。

⑨又一些天后,花终于开了,居然是漂亮的格桑花和波斯菊。红的,粉的,黄的,白的,不一而足。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跳跳蹦蹦,好不热闹。

⑩蝴蝶们也来了,恋慕地绕着花飞。我妈说:“没魂的蝴蝶啊。”她那是形容蝴蝶多。那景象我不用想,也知道是怎样的绚丽。

?村里人没见过这些花,又好奇又羡慕,有事没事,爱转到我妈门前来看。孩子们更是频频相顾,跟我妈讨得几朵回去,开心得不得了。

?于是乎,我妈门前总有人去讨花种子。我回去,我妈告状似的说:“烦死了。”我看到她说这话时,是多么口不对心。她脸上的笑容里,分明写着快乐,那种给予的快乐。

?今天我妈又告诉我,隔壁村子里的谁谁谁,也跑来跟她要花种子。格桑花开过了,我妈专门弄了个罐儿,收藏这些花种子。她把那罐儿看得比金镯子还贵重,看得可紧了。

?我问我妈:“给她了吗?”老太太端起架子来,狡黠地笑着说:“她来要了三回,我才抓了一丁点儿给她。要的人多哩,我要省着点。”她计划着,明年把门口的路边也都给种起来。

?我笑她,说:“那不是谁都可以采了吗?”我妈被我点破了心事,嘿嘿两声,讪讪地笑着,有些不好意思。

?我很高兴,一个村庄都将因一把花种子而花开沸沸了。

(1)梳理妈妈种花的几个主要阶段和事件,根据提示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种子刚种下,(妈妈)________。

②________,(妈妈)忙着移栽、屋后栽。

③再一些天后,花开了,(妈妈)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的含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跳跳蹦蹦,好不热闹。

(4)根据文章第⑥-?段的内容,说说“种花”给“我妈”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1)浇水、赶鸟、看芽儿;芽儿疯长起来;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2)爸爸妈妈因“我”回家而高兴着,忙碌着,但我们兄妹大了,由于家庭的牵绊难得回家,家中冷清,老人孤独,“我”心里难过。

(3)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衬托出了妈妈精心呵护花儿的快乐心情。

(4)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的日子,让她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内容,“我”买花种子在我妈屋门前种花,妈妈知道后开心的忙前忙后的收拾门前的一块地,爸爸也来帮忙。花种上后,第六段“我妈就浇了一遍水。然后她天天向我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有鸟来啄食,我妈又多了一项任务——赶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提炼为“浇水、赶鸟、看芽儿”;第八段“芽儿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我妈忙着把它们移栽到别处,把屋后也栽上了。”提取“芽儿疯长起来”;第十三段“今天我妈又告诉我,隔壁村子里的谁谁谁,也跑来跟她要花种子。格桑花开过了,我妈专门弄了个罐儿,收藏这些花种子。”提炼为“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2)结合文章第四段的语境来看,看到“我”回家后爸妈是如此的高兴,不由得想到我们兄妹长大后,各自有了家庭,有了小家的牵绊,都难得回老家,家里只剩我妈、我爸两位老人,看到家里冷清凄凉时而伤心难过。

(3)本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同时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突出种花给“老妈”带来的快乐。

(4)本细读文章第⑥-?段内容,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种花”给“我妈”带来了的变化是:第六段“我妈”忙着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日子,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第八段“我妈”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第十一、十二段“我妈”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故答案为:⑴浇水、赶鸟、看芽儿;芽儿疯长起来;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⑵爸爸妈妈因“我”回家而高兴着,忙碌着,但我们兄妹大了,由于家庭的牵绊难得回家,家中冷清,老人孤独,“我”心里难过。

⑶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衬托出了妈妈精心呵护花儿的快乐心情。

⑷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的日子,让她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要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归纳,尽量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⑵本题看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按照要求进行,选取好角度,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7.小说阅读

碑(节选)

孙犁

树枝开始摇动,霜雪大块地往下落。风来了,雾也渐渐稀薄。枪声响到河南岸,人们全掩藏到堤后面去了……

雾腾起,河流显出来,河两边水浅的地方,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流却更浑浊汹涌了。

他们渐渐看见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冲着这里跑来。他们弯着身子飞跑,跑一阵就又转回身去伏在地上射击。他们分成了三组,显然是一组对付着一面的敌人。敌人也近了,敌人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形成了一个弓背。这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就是这个弓的弦,是这弦牵动着那个弓背,三面的敌人迅速地逼近他们。

“那穿黑衣裳的是我们八路军! 夜里オ过去的。”小菊兴奋又担心地,大声告诉她身边的人。

这一小队人马,在平原上且战且走。他们每个人单独作战,又连结成了一个整体,自己留神是为的保护别人。在平原上初冬清晨的霜雾里,他们找到每一个可以掩蔽自己的东西:小壕沟、地边树、坟头和碑座、大窑疙瘩和小树林。他们在那涂满霜雪的小麦地里滚过来了。

这自然是撤退,是突围。他们一个人抵挡着那么些个敌人。A三面的敌人像一团旋转的黄蜂,他们飞上飞下,迫害着地面上的一条蜈蚣。蜈蚣受伤,并且颤抖了一下,但就是受伤的颤抖,也在观战人的心里形成了悲壮的感觉。

人们面前的土地是这样的平整和无边际。B一小队人滚动在上面,就像一排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的光都在人们的心上划过了。

战争已经靠近河岸。子弹从观战人们的头顶上吱吱地飞过去。人们低下头来,感到一种绝望的悲哀。他们能渡过这条河吗?能过来可就平安了。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敌人一扑面子压过来,炮火落到河岸上,尘土和泥块,掩盖了那一小队人。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在炮火里出来,身子像火一样热,心和肺全要爆炸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

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本,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他们万分艰难地走到老金的家里。村北里也响起枪来,村里大乱了。母女两个强拉硬扯地给他们脱下冻在身上的衣服,小菊又忙着到东间把自己的新棉裤换下来,把家人过冬的棉衣服叫他们穿上,抱出他们的湿衣服去,埋在土里。

大娘含着两眼热泪说:“你们不能待着,还得走,敌人进村了!”

她送他们到村西的小交通沟里,叫他们到李庄去。那里再暖身子吃饭吧。她流着泪问:“同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弃流不息的水里。

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阅读全文,从李连长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

经过:________

结果:________

(2)第三段中多次出现“他们”,指代的内容一样吗?请简要说明。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并从感情基调、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阐述你的朗读设计。

A:三面的敌人像一团旋转的黄蜂,他们飞上飞下,迫害着地面上的一条蜈蚣。

B:一小队人滚动在上面,就像一排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的光都在人们的心上划过了。

(4)一般情况下,纪念碑是纪念英雄的,可本文的结尾却说“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小文对此很困惑,请你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帮他解惑。

【答案】(1)李连长带领十九位八路军战士突围;被日军堵截被逼跳河;在群众冒死救助下,只有两位战士侥幸逃生。

(2)不一样,第一个“他们”指观战的群众,后面的三个“他们”都是指一小队八路军战士。(3)【示例1】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敌人”比作飞上飞下的黄蜂,把“战士们”比作蜈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在敌人堵截之下陷入绝境的悲壮。“黄蜂”、“迫害”、“蜈蚣”要重读,“飞上飞下”语气延长,以突出悲壮感。

【示例2】B句把战士们比作“流星”撞击填空划过人们心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带给人们的震撼。这句要用满怀赞美的感情来读,读得高亢一些,重音落在“灿烂的流星”“撞击”“划过”上。

(4)示例:孙犁写《碑》是为了表现着重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全文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赵老金一家三口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老金时刻关注着战斗进展,冒着“飞蝗一样的子弹”抢救子弟兵,每天到战士牺牲的地方去撒网,哪怕只打捞上来一只军鞋,一条空的子弹袋,也要“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边上”;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把刚穿上的“新棉裤换下来”,连同“一家人过冬的棉衣服”给幸存的几乎冻僵的两位战士穿上。平实地叙写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把人民战士视为亲人般时刻着的惦念与关切。在抗日战争中,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铸就了这座丰碑。【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梳理文章的内容,文章第六段“这自然是撤退,是突围”及之前的内容可知这个事件的起因是:李连长带领十九位八路军战士突围;从第十段、十一段可以概括出经过是:他们被日军堵截被逼跳河;之后的就是这件事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在群众冒死救助下,只有两位战士侥幸逃生。

(2)结合语境分析,第三段中的“他们渐渐看见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冲着这里跑来”中的他们指的是观战的群众。之后的他们都是指的是一小队八路军战士。

(3)首先要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再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设计朗读,A这句话把“敌人”比作飞上飞下的黄蜂,把“战士们”比作蜈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在敌人堵截之下陷入绝境的悲壮。为了把这种悲壮感读出来,其中的“黄蜂”、“迫害”、“蜈蚣”要重读,“飞上飞下”语气延长。B句把战士们比作“流星”撞击填空划过人们心上,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带给人们的震撼。为了把这种赞美表达出来,“灿烂的流星”“撞击”“划过”都要重读。

(4)结合本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赵老金一家三口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老金时刻关注着战斗进展,冒着“飞蝗一样的子弹”抢救子弟兵,每天到战士牺牲的地方去撒网,哪怕只打捞上来一只军鞋,一条空的子弹袋,也要“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边上”;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把刚穿上的“新棉裤换下来”,连同“一家人过冬的棉衣服”给幸存的几乎冻僵的两位战士穿上。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把人民战士视为亲人般时刻着的惦念与关

切。在抗日战争中,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铸就了这座丰碑。因此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表现着重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而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这种深厚情谊的象征。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李连长带领十九位八路军战士突围;被日军堵截被逼跳河;在群众冒死救助下,只有两位战士侥幸逃生。

⑵不一样,第一个“他们”指观战的群众,后面的三个“他们”都是指一小队八路军战士。

⑶【示例1】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敌人”比作飞上飞下的黄蜂,把“战士们”比作蜈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在敌人堵截之下陷入绝境的悲壮。“黄蜂”、“迫害”、“蜈蚣”要重读,“飞上飞下”语气延长,以突出悲壮感。

【示例2】B句把战士们比作“流星”撞击填空划过人们心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带给人们的震撼。这句要用满怀赞美的感情来读,读得高亢一些,重音落在“灿烂的流星”“撞击”“划过”上。

⑷示例:孙犁写《碑》是为了表现着重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全文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赵老金一家三口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老金时刻关注着战斗进展,冒着“飞蝗一样的子弹”抢救子弟兵,每天到战士牺牲的地方去撒网,哪怕只打捞上来一只军鞋,一条空的子弹袋,也要“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边上”;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把刚穿上的“新棉裤换下来”,连同“一家人过冬的棉衣服”给幸存的几乎冻僵的两位战士穿上。平实地叙写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把人民战士视为亲人般时刻着的惦念与关切。在抗日战争中,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铸就了这座丰碑。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理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及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首先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等。设计朗读脚本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然后据此设计重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写作意图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淇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珍妮芙太太。她

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摸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⑧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1)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

(2)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划线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4)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答案】(1)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解析】【分析】(1)“异常明媚”不是写天气,而是写心情。结合“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可以看出原因是: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①判断。抓住“花木”“气候”等景物描绘,可判断是环境描写。②分析。描绘了此地环境的美丽和气候舒适,结合“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可判断这是为珍妮芙太太来此地定居的行为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①手法:“哭成了一个泪人”是夸张的手法,突出温斯莱特泪水的多。②作用:结合“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突出了温斯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本题明确思路:获奖感言;和珍妮芙太太有关;表达一种谢意。示范:今天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要感谢一位在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长辈,是她无声的关爱和无偿的付出,才让我有机会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将带着她的祝福一直努力下去,不辜负她。

故答案为:⑴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⑵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⑶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⑷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确定答题区域,抓关键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注意语句的表现手法、内容、情感,要综合的教学阐述。

⑷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题意,结合文章的内容,题型人物的精神品质,表达出内心感受。语言要流畅、简洁、有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堂的模样

肖静爱看书,可家里没钱买书,于是在反复的书店后摸索出一个看书不花钱的方法来:蹭书看。

这天,在书店一角正沉浸于《安徒生童话选》创造出的神奇天地内,有个声音突然在耳边炸雷一样地炸响了:“把书放下!天天来看书,从来不买,把书都弄脏了晓不晓得?买不起就别看!”

肖静抬头一看正看到书店老板那张扭曲的脸,顿时吓得她魂都没了。

肖静落荒而逃,像做了小偷被人当场捉住一样,那个羞啊!可是,小小的人鱼能接近王子吗?她跟王子有美好的结局吗?

肖静朝思暮想,牵肠挂肚,于是又鼓起勇气到另一家书店蹭书看。肖静发誓一看完《海的女儿》的结局就不再往下看。

躲在书店的一角,肖静捧着《安徒生童话选》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啊,久违了的小人鱼,久违了的小王子……

“小姑娘,我要打烊了!”当耳边再一次响起这样的声音时,肖静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天都黑了,书店老板——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正温和地招呼着自己。

肖静的脸一下子红了,忙把书放回原处,低着头快步走出书店,可书中的世界依旧绕心头:小女孩能卖出火柴吗?她能熬过这个寒冬吗?

偶尔来蹭书看,老先生是不会发现的吧?肖静很侥幸,第二天便壮着胆再次走进书店,然后又直至天黑。当再次走出书店的时候,肖静坚定地说:“再也不来了,否则会被老先生识破的。”

可是,在茶饭不香地捱过两天后,肖静决定再蹭一次书看,那本《安徒生童话选》差一点点就要看完了,老先生应该不会发现的,这是最后一次,以后永远不来了……

当肖静忐忑不安地走近书店时,远远看到坐在门口的老先生抬起头,眼睛透过老花眼镜看了她一眼,然后起身进了店内面。老先生在干什么呢?有怀疑了?肖静有些忐忑。

《安徒生童话选》终于看完了,可肖静发现书店内还有更多的好看的书。它们就像一只只小手牢牢抓住肖静的心,肖静抵抗了几秒钟,然后全线渍败:再看下去,如果被老先生发现,至多以后不来就是。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胆战心惊的蹭书生涯中,肖静终于放下心来:老先生是个粗心人,他一直没有发现自个的秘密,不过肖静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每次快要走近书店时,总发现老先生看她一眼,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什么,再起身走进去。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肖静用这样的方法也不知过了多少天、看了多少书。

这天当肖静再次走近书店时,发现老先生不在门口,肖静没有多想,直接走了进去,可失望地发现上次没看完的书不在原处,看样子是另有读者翻阅后随手放在了另外的地方。肖静正四下找,身后有人开口了:“你是在找这本书吗?”

肖静转头一看,一位三十几岁的阿姨正递过一本书来,正是自己没看完的那本。

肖静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吓坏了,轻声问道:“你、你是怎么知道我正在看这本书的?老先生呢?”

那女士亲切一笑,说:“我爸病了。爸嘱咐我说,你是个爱看书的孩子,很难得。我爸还说,一定要把你没看完的书先收着,等你来时再放回原处,好让你一来就能找到。抱歉的是,刚才我没注意到你进来。”

肖静惊讶极了,说:“这么说……”

女士点点头:“是的。你每次走后,我爸便把那本书收在抽屉里。当远远地看到你来了,便马上把它放回原处…”

多少年后,已是作家的肖静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原来老先生早就发现了我的秘密,而我对他的秘密一无所知。老先生就用这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帮助着我成长,又维系着我的自

尊……我笃信,天堂的模样一定就是这间书店的模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0字以内)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们就像一只只小手牢牢抓住肖静的心,肖静抵抗了几秒钟,然后全线溃败。(这样写肖静的心理,有什么好处?)

②原来老先生早就发现了我的秘密,而我对他的秘密一无所知。(加点的两个“秘密”各指什么?)

(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为什么以“天堂的模样”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本文写肖静少年时分别在两家书店蹭书时不同遭遇的故事。(本文写肖静少年时两次蹭书经历。一次被书店老板呵斥落荒而逃,一次得到书店老先生的帮助。)(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店里的那些书对肖静的吸引力巨大,表现了肖静对看书的痴迷。②第一个“秘密”指肖静到书店蹭书。第二个“秘密”指老先生在肖静走后,把书放在抽屉里,看到她来后,再放回原处以便于肖静很快找到。

(3)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了她一眼”“走进去”,没有阻止,肖静才得以继续蹭书。③这是一处伏笔,与下文老先生女儿的解释形成照应。(二三两点答对其一即可)

(4)示例:天堂意指美好的地方,给人带来温暖和愉悦的地方。肖静多次在书店蹭书,老先生以独特的方式悄悄地帮助她,维系了她的自尊,让肖静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店老先生的温和与善良,这间书店也带给她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寓意深刻,点明主旨,歌颂了老先生的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倡导人人都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共同打造良好的和谐社会。

【解析】【分析】(1)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有个声音突然在耳边炸雷一样地炸响了”“当耳边再一次响起这样的声音时,肖静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天都黑了,书店老板——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正温和地招呼着自己”概括主人公肖静两次蹭书遭遇。

(2)①“它们就像一只只小手牢牢抓住肖静的心”使用比喻的修辞,把“书”比作“牢牢抓住肖静心的小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对肖静的吸引力是那么强,表现了肖静对书的渴慕与痴迷。②结合13段的内容“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胆战心惊的蹭书生涯中,肖静终于放下心来:老先生是个粗心人,他一直没有发现自个的秘密”,肖静的“秘密”就是“蹭书看”。结合21段“女士点点头:‘是的。你每次走后,我爸便把那本书收在抽屉里。当远远地看到你来了,便马上把它放回原处…’”理解老先生的“秘密”即可。

(3)第11段划线句“眼睛透过老花眼镜看了她一眼,然后起身进了店内面”老先生的这个举动,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这样呢?是默默允许了肖静的蹭书行为,让肖静得以读到喜爱的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3段划线句“总发现老先生看她一眼,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什么,再起身走进去”为下文埋下伏笔,与21段老先生女儿的话“我爸还说,一定要把你没看完的书先收着,等你来时再放回原处,好让你一来就能找到”形成照应。

(4)天堂是永恒世界里至高的居所,是圣洁的。也是人们所盼望的灵魂永远归宿的地

方。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对物质贫穷、爱书成痴的肖静来说,能不花钱读到书是最美的享受。第二家书店的老先生尊重爱读书的肖静,并默默帮助她,让肖静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店老先生的善良,这间书店就是肖静的“天堂”。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了老先生的善良真诚、乐于助人。题目新颖,吸引读者阅读。

故答案为:⑴本文写肖静少年时分别在两家书店蹭书时不同遭遇的故事。(本文写肖静少年时两次蹭书经历。一次被书店老板呵斥落荒而逃,一次得到书店老先生的帮助。)

⑵①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店里的那些书对肖静的吸引力巨大,表现了肖静对看书的痴迷。②第一个“秘密”指肖静到书店蹭书。第二个“秘密”指老先生在肖静走后,把书放在抽屉里,看到她来后,再放回原处以便于肖静很快找到。

⑶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了她一眼”“走进去”,没有阻止,肖静才得以继续蹭书。③这是一处伏笔,与下文老先生女儿的解释形成照应。(二三两点答对其一即可)

⑷天堂意指美好的地方,给人带来温暖和愉悦的地方。肖静多次在书店蹭书,老先生以独特的方式悄悄地帮助她,维系了她的自尊,让肖静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店老先生的温和与善良,这间书店也带给她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寓意深刻,点明主旨,歌颂了老先生的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倡导人人都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共同打造良好的和谐社会。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平时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训练。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要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文意,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理解文章的结构。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报秋

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