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

吕余生王戈

北海市盛产珍珠,人称南珠的故乡或珠乡。北海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融和的发展过程。北海文化的形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如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址,精神形态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是由科学、伦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是进行文化开发的前提。这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建设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如何呢?

一、历史文化悠久丰厚

1、珠乡历代遗存的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海市历史文化的悠久丰厚。文物,是某一地域历史文明的结晶及其历史演进的文化载体。文物遗存物的数量多少、品位高低,反映着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风貌。

据2001年秋统计,北海共有文物保护单位94处(因英国领事馆旧址等6处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天主教主教府楼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6月均被合并划为一个国家级的北海近代西式建筑群,故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108处改为94处),其中省(区)级5处,市级6处,县级80处。合浦汉墓群、大士阁以及北海近代西式建筑群等三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品位较高。在考古文物方面,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址5处,其中有些遗址发现有石斧、砺石和青铜碎片等遗物;有些遗址出土有夹沙陶片、陶网坠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充分说明,在几千年前,北海地区已有先民繁养生息,从事农耕或渔猎等生产活动。同时,在考古调查中,也发现有汉、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古窑址数十处,有些窑址生产的陶瓷器,还是对外贸易用的。此外,还有古城址、古墓葬、古炮台、烽火台、寺庙亭塔以及近现代主要史迹等数十处文物保护单位。有些文物保护单位还与施政廉明的孟尝太守、大文豪苏东坡、爱国将领陈铭枢等历史名人的人生际遇有着历史的关联。合浦汉墓群,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曾发掘数百座汉墓,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愈万件。其中出土的铜凤灯、琉璃杯、铜仓、玉璧等多件珍贵文物,曾多次选人国家举办的文物展览,有些还出国展出。合浦博物馆,馆藏文物登记在册的有55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56件,馆藏一级文物的数量,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居广西区第二位。北海历代遗存的众多文物古迹,闪现着悠久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光环。

2、珠乡曾是岭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北海有条件拥有较为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从历史层面看,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县以来,合浦县一直为岭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汉朝为合浦郡治,唐宋为州治,元朝为廉州路治,明清为廉州府治,民国曾为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以上这些史实大都是较清楚的,唯有汉合浦郡治所在地众说纷纭,有说西汉郡治在雷州半岛的海康或徐闻,有说东汉郡治在旧州(今浦北县旧州镇),也有说汉朝的郡治在今合浦县。从历史文献看,东汉合浦郡治,由于《后汉书》明确记载在合浦县,故为后来各志书一致确认。而西汉时的合浦郡治,《汉书》及各正史并无记载。而《大清一统志》等部分志书断在海康县。1980年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将西汉郡治断在海康县。该《辞海》载:“合浦:地名。汉代郡名,武帝元鼎六年设置的九郡之一。郡治在徐闻,即今海康县。元废。参阅《太平寰宇

记》一六九《太平军石康县》”。但查《太平寰宇记》的《太平军石康县》并没有如此记载,这可能是参阅之误。清朝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书,也断徐闻为汉郡治。然而,唐代杜祜编的《通典》及宋代王象之编的《舆地记胜》,汉置合浦郡均在廉州条下,而没有在雷州条下。在1956年由地图出版社出版、顾颉刚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1982年由谭其骧主编、北京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由郭沫若主编,1975年由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这些历史地图集,把西汉、东汉的合浦郡治均标在今合浦县。据谭其骧主编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前言”称,此图集是中国历史地图史上的空前巨著,从编绘到公开发行历时三十年之久。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专门人员集体编绘的。由此可见,该历史地图集应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历史地名地图集。

历史考证,应讲求书证、人证和物证。古人早逝,人证难寻。而书证近期考证的材料应比往时考证的书证材料较为可靠,尤其是经多学科、多专家集体考证的书证材料更为可靠。物证是三证中最为重要的证据。物证得靠考古发掘去印证。

从近几十年的考古资料看,合浦廉州镇是汉合浦郡治的可能性最大。因廉州镇东南郊,已发现汉墓数千座,在近20多年发掘的数百座汉墓中,既有西汉墓,也有东汉早、中、晚期墓。有些墓葬,墓主身份较高。如1971年10月在合浦县城东南郊望牛岭发掘的西汉木椁墓,和1975年秋在合浦城郊堂排发掘的M1、M3、M4三座西汉晚期墓,以及1999年春在合浦东南郊东星发掘的一座2号东汉墓,据专家考证,很可能是郡守一级的高级官吏或地方豪富。此外,在合浦郊外,现在还有几座大型汉墓还未发掘,其封土堆高约6至9米,底径约70米至80米,可能也是郡守一级文武官员的墓葬。同时,廉州镇体育场内的廉泉井,据《广东考古辑要》载是汉代的遗物。在廉泉井北边不远处,打井时还发现有汉代的绳纹瓦片。在廉州城的南郊草鞋村附近,还发现有烧制汉代砖瓦的遗址。而浦北县汉墓极少,而且只有东汉墓。在浦北旧州,据浦北县博物馆调查,在旧州故城内外,均未发现汉代文物和墓葬,而唐代遗物较多,浦北县于1981年将旧州故城定为旧州唐城遗址。在雷州半岛,在今徐闻县的安海、华丰岭、海珠港等地有西汉墓发现,但离海康县较远。徐闻县五里镇的汉代遗址,离海康约60多公里,难以证明海康是汉合浦郡治地。徐闻的汉墓数量,也比廉州镇郊外的汉墓少得多。故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海康是汉合浦郡治的可能性较小。而合浦廉州镇,应是汉合浦郡的重要治地,而且治地时间较长,其治地时间跨越于前后汉。但因前后汉共有426年,这期间因各方面的原因,郡址治地或许会有变化,也不排除徐闻县为西汉早期合浦郡治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浦北县某地在东汉后期曾是合浦郡治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从西汉到东汉相当长一段时间,汉合浦郡的郡治在今廉州镇应是可靠的。那时,合浦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由南流江溯流而上,可直通中原。在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曾发五路大军,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41年),汉光帝曾派马援率“楼船大小二千余艘,士兵二万余人”,汇聚合浦南征交趾。所以,在前后汉时期,合浦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之一。

从经济层面看,在汉朝,北海地区通过古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商贸频繁。唐朝国势强盛,合浦港和南流江为中原通交趾的重要水道,海上运输和商贸均发达。宋朝合浦自1010年辟为与交趾(越南)互市口岸,那时海陆交通及商贸都较兴旺。清光绪年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营造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1984年北海划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北海地区历代

为岭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之一,有条件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

3、珠乡历代兴教育人,人才辈出,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历史文化较为悠久丰厚。据《合浦县志》载,合浦兴教较早,宋代始,创建府学,有了斋等书院。迄及元明两朝,代有兴废。至明朝,创建县学、社学。明代以海天书院、尚志书院为著名,至清代清康熙时,兴教育人尤为兴盛,先后建有书院20余所。其中有海门书院(府办)、龙门书院(县办)、天南书院(名士办)、珠赢书院(绅士办)、吟梅书院(宗族办)等等。书院有府办、县办、名士自办、宗族办和绅士办等五种类型。据民国版的《合浦县志》载,清光绪年间,合浦县计有中小学堂23所,其中有钦廉政法学堂、廉州府中学堂、廉州府中学附设师范简易科、合浦县速成师范传习所、合浦县高等小学堂等等。民国期间,有省立中学一所、县立中学五所、各区立小学100多间。解放后,文教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兴教育人繁花似锦。

历代兴教育人,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智士能人。如在明代,合浦县就培养出进士13名、举人70名、贡生437名.自民国以来,也曾培育出不少专家、学者、名人。如著名将领陈铭枢,语言学家岑祥麒、王宗炎,音乐家张文纲、黄国栋,画家黄铸夫、辛莽,作家李英敏、白原,导弹专家陈家礼,光纤专家郭乃建,机械专家苏树珊等等。计有数百名教授、作家、名医、艺术家、高级工程师及任副厅级或副师级以上党政职务者,遍及全国各地。历代文化精英,也留下不少宝贵论著。这些论著,包括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史资料等,从某一方面体现珠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单是文史著作方面,在北海地区就编有《廉州府志》、《合浦县志》、《北海关十年报告》、《北海地名志》、《合浦地名志》、《珠官脞录》、《北海杂录》、《珠乡风情录》、《南珠春秋》、《北海文史》、《合浦文史资料》、《沧痕桑影录》、《北海剪影录》、《北海港史》、《合浦珍珠志》、《珠乡人物志》、《陈铭枢纪念文集》、《北海海关志》、《中共北海党史》、《中共合浦党史》、《可爱的南珠故乡——合浦》等文史著作数十部。

二、地域文化独特多彩

地域文化形象根本上是历史形象。历史流走的是岁月,积淀的是文化。北海地区在地方语言、民俗节庆、民间文艺、农耕文化等方面较有特色。

1、地方语言多种纷呈,廉州话独树一帜。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通过对各种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各种文化的认识。语言是人类借以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斗争的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北海的地方语言,既有多样性,也有特殊性。北海的方言,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廉州话,二是广州话(本地称白话),三是客家话。此外,还有佤话、军话、海边话、什兼话、黎话、越南话、普通话等多种。其中,操廉州话的地域约占50%,操客家话的地域约占20%,操白话的地域约占20%,操其他话的地域约占10%。

据《何日珠还话合浦》一书载,廉州话又称马留话,相传为东汉马援率师征讨交趾后,谪戍士兵在合浦所操的语言,故称马留话。马留话又因其谐音而讹称麻老话。据《合浦地名志》载,在公馆镇有麻老角村,在曲樟乡有麻老塘村,这两条村皆因有讲廉州话的人居住而得名。廉州话流行于以廉州镇为中心的周围乡镇,以及北海周边乡镇,还有浦北、钦州、博白等县市比邻合浦县的部分乡镇,流行人口约120万人,尤以合浦人为多,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方言。在廉州话的词汇中,尚保存有中原文明的痕迹,有些是古汉语音韵的沿袭。因这种方言有些未形成文字语言,有些字或词只存其音,未有其字,或字词音古而怪僻,不易扩大流行和传承。如父亲称老爹(音渣)或老窦(音豆),母亲称老乸音那)或阿口芋,女孩称妹齿兒(音衣),猴子称犸(音马),围裙称礻曼(音闷)身,蚯蚓称土虫耳(音奴),美丽

称威,小称厼。站称企,什么称乜低等等。廉州话的形容词谓语句,其谓语的结构形式多样,一般都带有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而且带有比较特殊的语气词。如:你新妇阿求钱水几足用在(你媳妇家里钱还比较宽裕),个侬儿写基字几威个和(这孩子写的字还挺漂亮呢),哇阿求无顶个基暖(我们家里不如这里暖和),个条丝路襟克得滞(这条小路太不平整了)等等。

广州话,又称广府话或粤语,是我国地方系中的一个大系。在本地流行于北海、南康一带。自清咸丰以后,北海商埠日趋繁荣,据1905年编的《北海杂录》载:“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占多数。本市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广州、高州一带的商人大量涌入做生意,在北海建有广州会馆、高州会馆。在南康也有高州人和广府人经商,建有高州人经常祭祀的冼夫人庙。在广府人的影响下,在北海和南康等沿海地带,普遍流行粤语。

客家话,又称亻厓话或新民话,是我国方言中的一大系,流行于合浦县东边的闸口、公馆、曲樟、白沙一带乡镇。客家人是远古时从黄河流域南迁来的,客家话也保留较多的中原古汉语音韵。佤话流行于营盘镇和福成镇部分乡村。军话和海边话流行于山口镇部分乡村。什兼话流行于福成镇竹林盐场一带。

越南话流行于北海侨港镇。1978年因越南排华有大批旅越难侨被安置于侨港镇,据2000年统计约有13,000多人。他们既会说越南语,也会说白话。普通话及川湘等各地方语多流行于北海市区内,自北海划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后,有一批从全国各地的移民拥进北海从事各种工作。尤以湖南人四川人为多。珠乡的语言多种纷呈,反映北海语言文化的开放性。廉州话独树一帜,反映北海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2、民俗及节庆别具特色。北海地区的传统节日,婚嫁、生寿、丧葬和生活等习俗,大多与周边地区的汉族习俗一样,唯有海港龙舟赛、通衢赛会、珍珠节、北海游神及蛋家风情等,这些习俗和节庆是别具特色的。既有地方性、传承性,也有变异性。

端午节赛龙舟,自古以来很多地方都在江河举办,但在海港里举办龙舟赛的就不多了。民国期间,北海在端午节几乎每年都在海港举办龙舟赛。比赛时海面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数支龙舟队你追我赶,击鼓声、棹船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动人心魄。当天与龙舟队一起在海面上开展活动的,有时还有放鸭竞夺、闹花艇等有趣活动。1984年至1986年,北海每年也举办龙舟赛,那时,海面上有数百艘载满观众的大小舰船,海堤上挤满了围观的群众,每次观众约有数万人,场面浩大,委为热闹壮观。除北海外,还有侨港镇、沙田镇也都在海港里举办龙舟赛,这是其他地方少有的。

北海通衢赛会。通衢,即四通八达的大道。清光绪年间,北海商埠中外客商云集,商路四通八达,为欢庆社会繁荣,曾十年举办一次通衢赛会。据《北海杂录》载,每次赛会都张灯结彩,摆设仪仗,布置翠亭人物等件,有华丽的菩萨游行,活动时间一连三昼夜,甚为热闹壮观,“每次费资不下数千金”。

北海国际珍珠节,其规模也是浩大的。如1993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北海国际珍珠节,出席开幕式的有美、俄、日、韩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友好城市的客人,有10万市民观看开幕式盛况。珍珠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有5,000人的文艺游行,有跳伞表演和焰火晚会等,还有来自香港、俄罗斯、越南以及中央、云贵、新疆等地的文艺团体在各场馆作精彩演出。此外,还举办摄影、书画、花卉等作品展。节日气氛热闹非凡,委为壮观。

疍家,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水上居民。他们以前大多栖息在小舟上,以舟楫为家。舟小如疍,他们

也称疍民。疍民,以前散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据《合浦疍家小考》一文载,解放前合浦县沿海有民三种:一为蚝疍、二为珠疍、三为渔疍。蚝蛋约八千人,居于西场沿海,以采蚝捕鱼为生。渔疍约一万多人,居于北海、党江沿海一带,以捕鱼为生,也有少部分以船艇运输为业。珠疍约一万人,居住在合浦县东南沿海,以采珠为业,兼浅海捕捞。1953年据北海市统战部统计,当时北海(不含合浦县)约有疍民1,600多人,分布于外沙、高德、地角、白虎头和涠洲岛等沿海地带。疍民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与陆上人家不大相同。其风俗习惯大致有:l、传统疍民不愿上岸居住。一怕得罪祖公,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大竹棚居住,俗称“疍家棚”。其棚底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抹。竹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底木板上进行。2、疍民性情豪爽、热诚浪漫,男的喜饮赌。捕鱼回后,一定要大食大饮,少积蓄。过去有句俗语:“疍家有富无贵,鱼死眼不闭”。3、他们穿衣喜欢宽大,上衣是马蹄袖,领袖衣边绣花边,黑衫黑裤较普遍。女人头上皆蒙花布一块,中年以下皆留辫子,以防落水时好提上来。喜戴手环、脚环、喜穿青蓝色的衣裤,上下衣不同一种颜色。4、喜欢唱咸水歌和西海歌,但唱歌不叫唱而叫叹。叹这些歌来表达身世凄凉,歌词哀怨生动。5、在婚嫁方面,过去疍民不与岸上人通婚,岸上女子因晕船不习惯,疍家女又不会种田。他们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男女双方的船相靠,男方用小艇将女方接到男方船上,以罗伞遮荫。在分娩丧事方面,疍家不准在船上死人或生小孩。如发生此事,须上岸歇工一个月,同时要买公鸡上船挂红,装过死人的小艇他们会毁掉或卖出。女人出嫁时的哭叫“叹”,死人时才叫哭。6、他们信仰的神很多,有三婆婆、华光、北帝、观音等,并将信仰的祖公诸神用木头雕刻神像拜祭。拜祭节日,他们重视初二、十六,不重初一、十五,不喜欢九月重阳节。他们最重视七月十四中元节,以及三月二十三日的亚婆旦日。7、疍民禁忌颇多。筷子不能搁在碗上,碗碟等食具不得覆置,坐姿不能两脚悬空,讲话最忌翻、沉、慢、逆等语。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凶兆,会导致舟船搁浅、翻覆、不拢岸等恶果。

解放后,水上蛋家与岸上居民在相互接触中慢慢适应而同化,疍家风俗在传统文化重组中,逐渐退化。其传统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新传统比疍家旧传统好,更适应于现代生活。

3、民间文艺多彩纷呈。北海地区的民间文艺,植根于百姓中间,一般以表现和反映人民群众的世俗生活和理想欲望为主要内容,是珠乡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些民间文艺,有民歌、曲艺、谚语、戏剧、传说等。民国其期间编的《合浦县志》曾载:“廉人好歌,风晨月夕互相酬答……若龙舟歌、若西海歌、若咸水歌,皆寄托双关天籁也”。这些民间文艺,色彩纷呈,源于生活,贴近民众,通俗易懂,活泼清新。有的寓意隽永、感情朴实,有的含蓄幽默、意趣恢谐,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风情和生活气息,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海民间歌谣,从曲种来分,主要有西海歌、咸水歌、大唐歌、大话歌等。从内容来分,主要有生活歌、儿歌、情歌、风俗礼仪歌、劳动歌、时政歌等。如用廉州话演唱,表现生活类的西海歌:“少年终(幼小)短命,看地茅歌是人。丢掉小麦(无)要面,脱毛春狗够落腥。”这里,少年终世关联着短命;看地茅歌(在庄稼地树立的假人)关联着不是人;丢掉小麦关联着蛋要面,这面,既指面粉,实指面子;脱毛春狗关联够落腥。这些西海歌,采用比兴手法,因果相联,流畅亲切,悠扬甜美,极富诗意。又如:“螃蟹出窿好神气,横行无忌太放肆。六月猛(拔)麻根头重,掴(打)你一身兼剥皮!”这些民歌,贴近生活,比兴贴切,发人深省,既可独唱,也可对唱。在爱情民歌方面,有十二月送人“咸水歌”,也朗朗上口,话中有话,韵律清新,极富乡士气息:“正月送人是新年,春满人间红艳艳。哥你落艇妹荡桨,问声哥上哪只船?二月送人艳阳天,春光明媚百花鲜。东风鼓起远征帆,乘风破浪永向

前。三月送人人去远,海鸥绕船叫声喧;海鸥啼出七个字,切莫丢妹心一处!四月送人西南起,风吹浪花白涟涟。劝哥坐稳妹的艇,不要脚踏两只船!……”在儿歌方面,有“月光光”、“茶莲子”、“女农仔乖(摇篮曲)”,“摇到卖鱼桥”、“阿妈带我睇龙船”、“亚鹊得得尾长长”等等。通俗幼稚的儿歌,不拘格律,朗朗上口,天然和谐,世代相承,表达了儿童天真无邪的感情。如“茶莲子”儿歌:“查莲子、子查莲,查到高州屋面前。三月三,四月四,食完黄瓜屙大屁。有子(无)子出齐手,俾(被)雷公劈开手。”又如:“点子窝窝,放米落锅。鸭子吃水,老鼠唱歌,问你唱乜低(什么)歌,唱(的)灵山老大哥。有钱椤(娶)只花花姐,(无)钱椤只有钱婆。吃得多,屙得多,屙尿霹噗响,屙屁打铜锣。”儿歌用顺口溜的形式来编唱,易懂易记,生动活泼,幽默有趣。在风俗礼仪歌方面,有哭嫁歌、伴嫁歌,有安床及吊蚊帐讲四句,有迎亲折字歌等等。如母亲半夜因女儿出嫁而唱的哭嫁歌:“睡到五更大半夜,金鸡开VI我开言。等到早朝天亮了,男家发礼到门前。养大我娇人家女,风吹八角送他乡(香)。碗跌与娘相辞(瓷)别,双眼流泪落胸前。母鸡啄米妈扒(辛苦)带,担杆割短断肝(竿)肠(长)!女去人家听教讲,共夫和睦有商量……”此歌情感真切,语出双关,感人腑肺。

大唐歌,是20世纪以前合浦民间盛行的一种民歌,乐段结构为四乐句,每唱一首歌敲锣一下落序。大唐歌以赋为主,元甚双关,但词句流畅,情趣盎然。如“吃尽米羹口个(这)碗稀,见尽女人口个(个)只肥。一身死肉千斤重,最好拿去压瓜皮。”大话歌,是吹牛歌,令人在有违事理的顺口溜中领略幽默和乐趣,如“傻仔读书够精灵,哑佬唱歌声好清。盲公看戏极清楚,跛妹走路很四正。”

北海谚语,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具有定型化的句型,是民间文艺的一支奇葩,是珠乡人民长期创作的结晶。北海谚语从内容上分,有自然、生产、事理、社交、生活、时政、艺术等类。如自然类:“半夜翻风(不)过日,白日翻风日过日”;社交类:“要打当面锣,莫敲背后鼓”;事理类:“石头尚有翻身日,北风岂无转南时”;时政类:“廉洁奉公千人赞,贪官污吏万民憎”;生活类:“臭鱼烂虾,健康冤家”;生产类:“春雷响得早,收成一定好;”艺术类:“台上一刻钟,台下三年功”等等,这些谚语语句精辟,发人深省。

珠乡的歇后语也活泼风趣,幽默恢谐。有些谐音含蓄,有些通俗生动,很有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一句话,前一部份象谜面,后一部分象谜底。如:虾须(无)讲蟹须红——煮熟大家都是共(一样);剦死鸡——无用提(啼);三分钱鸭头——得把嘴;电灯泡——(无)通气;猪大肠——有理(里)由(油)等等。

珠乡较有特色的民间曲艺,有“老杨公”、“耍花楼”和“公馆木鱼”。“老杨公”反映了一个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表现了一个反封建的主题。这种民间曲艺,一般由男女两人演唱,边歌边舞。男扮老杨公,女扮仙姑,老杨公用西海歌与仙姑对答,许多歌手帮仙姑用山歌来难倒老杨公。对歌往往通宵达旦。传统的“耍花楼”,原是民间祭神、驱邪的迷信仪式,是有病人家聘请道公佬为辟邪消灾而演的。它分小耍和大耍两种。小耍是由两个锣鼓手配合一个道士把一本“六害科”喃完就算了。大耍表演则象演戏一样,有情节,还有歌舞等动作。其曲调丰富优美,舞姿多彩,富有地方特色。“客家木鱼”又称公馆木鱼,用客家话演唱,曲调明快活泼,且歌且舞,气氛热烈,有对唱及群唱等形式。

珠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不少与大海和清官有关,较有地方特色。如民间故事《阿班火》,讲述阿班姑娘在海边的爱情悲剧故事;《合浦珠还的传说》歌颂清官孟尝的政绩;《东坡题诗戏知州》,讲述苏东坡在合浦题诗戏弄贪官的故事;此外,还有《珍珠酒传奇》、《北海古庙宇的传说》等等,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蕴藏于民间之中,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此外,

珠乡民间文艺还有粤剧、话剧和木偶戏等。这些民间文艺,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也具有地域文化的优势,洋溢着海洋文化风土人情。

4、农耕文化悠久独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珠乡多次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在营盘镇西沙坡遗址,就发现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这些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敲砸器、石片、石刀、石斧、石锛、网坠等农耕渔猎工具等物。其他还有夹沙陶片和汉代墓砖等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合浦汉墓群中,出土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其中于1975年秋,在合浦县堂排发掘的一座M2汉墓,曾发现有瓮、罐、壶、灶、桶等陶器制品,还有鼎、壶、簋、盒、钵、锅、熏炉、灯、镜、奁、剑、矛、首饰等青铜器和金银器。在铜锅内还发现保存完好的汉代稻谷、荔枝等遗物。此外,还发现有成批的斧、锄等农具明器。

从考古资料看,制陶业和冶炼业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合浦汉墓出土那么多的陶器、青铜器和锄、斧等明器,以及稻谷、荔枝等遗物,说明在汉代珠乡的农业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也说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古合浦地域的农耕文化还是很悠久的。

从历史资料看,珠乡的农耕文化也是悠久的。据《汉书·地理志八下》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这说明,处于江南的古合浦,汉代的鱼稻农业已有一定的发展。此外,北海地区曾出土多面铜鼓。有专家说,铜鼓文化源于稻作农业,是稻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据民国版的《合浦县志》载,清光绪四、五年间,在白龙城南曾出土5面铜鼓。现藏于能村的一块古石碑,也有那次铜鼓出土的文字记载。解放后,在北海境内也出土有铜鼓多面,其中有明确出土时间地点的就有4面。这也说明北海地区农耕文化历史的悠久。

从地名研究看,珠乡的农耕文化内涵也很丰富。地名,几乎每一个都蕴含着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体意识、心态和悟性,沉积着社会历史文化的某些东西。研究地名,或许对了解地域的历史文化,提供富有启示的意义。北海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分布冠有“塘”字地名的村落。有些甚至有几十个之多。如南康镇有扫管塘、水鸭塘、三叉塘、案塘、莒根塘、莲塘、后背塘、屋背塘、高岭塘、老禾塘岭、新禾塘岭、长塘、金塘、矮竹塘、平坡塘、陂塘、大细塘、民主塘、伞塘、大塘、夏塘、大崩塘、小崩塘、乌启塘、居塘、茅历塘、伞塘仔、老禾塘、旱塘、牛塘角、竹仔塘、芋头塘、瓦窑塘、坡塘、三塘、鹧鸪塘、良屋塘、连背塘、那格塘、牛芦塘、秋风塘、地骨塘、换江塘、里头塘、坡塘仔、文彪大塘、大塘、陈屋塘、夏屋塘、板塘、山梓塘、草标塘、老吒塘、文塘冲、竹仔塘、沙塘岭、洗身塘、山根塘、九板塘、沙壅塘、浸谷塘、塘启等共63个,差不多占南康镇村名总数的五分之一。营盘镇冠有“塘”字的村落有35个,差不多占该镇村名总数的四分之一。福成镇冠“塘”字的村落有42个,差不多占该镇村名总数的四分之一。冠有“塘”字的村名一般与池塘有关或与禾塘(晒场)有关,如莲塘,此地曾有几口塘种莲藕,故名;莒根塘,因原地有一口水塘名莒根塘,建村后取其名;牛塘角,相传曾有一犀牛在此村的水塘边擦角,故名;老吒塘,相传有个老人到此地乞食死于塘边,成村后取名老吒塘,当地称父亲为老吒;洗身塘,因村东南有一口塘,人多到此冲凉,故名:老禾塘岭,此村原有一禾塘(晒场)建在村背岭,故名。如此等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池塘是水利设施之一。由此可见,由“塘”字构成的地域性村名现象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独特的“塘”地名景观,是农耕文化的鲜明印记。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北海地区农耕文化的本来面目,说明了北海地区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5、服饰文化与时俱进。据《合浦县志》载,在衣着方面,清末,男均着大襟衫、阔脚长裤,富者穿长衫马褂。贫者衣无四季之分,布料多是夹纱土布。民国至解放初,大多民众喜着四明袋装,妇

女多着大襟衫。部分人时兴着西装和中山装,部分女学生喜着黑裙蓝裙。“文革”时期,青年男女喜穿绿军装。1981年后,青年男女有段时间喜穿喇叭裤、牛仔裤,穿西服和休闲服的人越来越普遍,服饰呈现千奇百态。在鞋着方面,清至民国,以着布面布质鞋底为主,富有者着皮鞋或胶底鞋,大多家庭着木屐,贫苦之家多穿草鞋。解放初,喜穿解放鞋。“文革”后,群众普遍穿塑料凉鞋、合成革鞋、皮鞋。在帽饰方面,清至民国,富有者喜戴毡帽,平民百姓喜戴东坡笠,挡雨遮风喜戴铜古笠、海帽。老人儿童冬季多戴狗儿帽等等。解放后,大众喜戴解放帽。1981年后,帽类五花八门,有鸭舌帽、旅游帽等等。在佩饰方面,解放前,富有妇女喜戴玉石圈、银圈。解放后银圈少见,有时流行金银项链或手链,以及珍珠项链等。解放前儿童多戴银脚圈,以取吉祥,解放后已少见。纵观北海的服饰文化,均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

三、多元文化交汇兼容、磨合渗透

北海多元文化交汇兼容,体现在哪里呢?主要有:

1、科技文化取长补短。中外科技交流源远流长,如我国早期发明的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以及陶瓷制作技术,以后相继传往世界各地。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曾起过传承的作用。

唐宋时,北海地区的陶瓷业已经很发达,已发现的唐宋窑址已有7处。其陶瓷制作技术是从中原传承过来的。北海的陶瓷制品及陶瓷技艺,随后往东南亚各地流传。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曾写道,宋代的北海窑,烧青白瓷,“主要供外销之用,因此国内极少流传。”这说明北海的陶瓷文化,在宋代已远传海外。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他们凭着船坚炮利,以传教为先导,到处进行侵略掠夺。在强权入侵中,也带进部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据调查,1903年,英国传教士李惠来医生到北海普仁医院行医和传教时,曾带进多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如发动发电机、活字印刷机、无声电影放映机、抽水机、X光机等等。当时这些科技产品和技术,在整个北部湾沿海地区,乃至广西区都是最先进的,也是较先进入广西区的科学技术。这对北海当时的医疗卫生、发电照明、文化娱乐、刊物印刷等社会文明事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筑文化东西交融。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年间,在北海市沿海大部分集镇,都建有不少造型优美,具有东西建筑艺术风格的历史街区。如北海的珠海路、中山路,廉州镇的中山路、阜民路,以及西场、南康、婆围等乡镇的部分街道。这种东西文化交融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物骑楼的临街外墙上,尤其是第二层以上的外墙上。这外墙的第一层下沿,有稍作斜向的招牌墙面。这招牌横面书有不同的商号名称,有些商号还用英文书写。此外,在窗户顶上,饰有或弧圆或尖顶的券拱,有些券拱有芒状的太阳纹及多层外沿雕饰线。这此流畅的装饰线条,体现西洋建筑的风格特色。而外墙顶端的雕塑,则是临街墙面最精华的部分。这部分的雕塑,千奇百态,美不胜收,雷同的造型不多。这部分的雕塑,一般分上下两部分,每部分一般又分三截。中间这截一般较长一些,而两端两截对称均衡。雕塑的下部分,有雕花草的、有画八卦的、有镶瓷瓶的、有塑葫芦的、有塑金鱼的、有雕花瓶的、有雕不规则浮雕的等不同造型。此下部分雕塑墙,有分三截的,也有不分截的,更有上下部分均融为一体的。而上部分雕塑则是顶层雕塑,一般造型为中间部分显得既壮又高,两侧部分显得稍矮稍小。这中间部分雕塑,既有雕花券拱的、四方突起的、也有三角造型的、椭圆造型的。此中间部分既有雕空的,也有实心的,更有镂空的。雕空部分既有圆形的、三角形的或顶部缺圆的,也有八角雕空或椭圆雕空的等等。顶部左右两截的造型一般相同。其雕塑造型,有水波浪滑下翻卷的,也有雕几何形状

造型的等各种样式。有些样式很象颐和园里的残墙雕塑。顶层两端的砖柱上,多堆塑有各种尖顶造型,其中有堆塑寿桃形的、有堆塑花心形的、有堆塑四方尖顶的、也有堆塑葫芦形的等等。很多堆塑造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俗文化。如浑圆秀美的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寓意有福有禄;线条俊美的寿桃,象征健康长寿;圆形雕空及四方柱造型,隐喻天圆地方的理念等等。其顶层不同造型的雕塑,凝聚着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令人目不暇接和由衷赞叹!

在长约1.5公里长的北海珠海路,这条由中西建筑风格雕成的艺术长廊,既显得错落有致,对称均衡,又统一协调,和谐整齐,构成起伏的韵律,很有岭南的艺术特色。这种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与北海对外开放史紧密联系的。光绪年间至民国,英、法、德、美等西方列强的领事、商务、宗教、医疗、教学等机构,已在北海建了西洋风格的大小洋楼20多座。因西洋建筑风格,无论在视觉空间及表现艺术等方面,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和实用的美学意境,为本地的群众和建筑师所认可,以致在建筑上吸纳西洋建筑的精华部分,融入本土的建筑艺术之中,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是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

3、宗教文化渗透汇聚。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世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文化由四大文化圈拼接而成,即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和东亚儒学文化圈。这四种文化除了伊斯兰教文化外,有三种文化以宗教形式在北海地区有流传。

儒教,信奉儒学。儒教和奉老子(尊称“太上老君”)为教祖的道教一样,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儒教和道教在本地都建有不少的庙宇,也有不少教徒。在合浦,儒教庙宇有孔庙(也称学宫),建有廉州府学宫和合浦县学宫两处。府学宫自明嘉靖改建,至今已有几百年。道教的庙宇,有建于北宋元祜四年(1089年)的元妙观、还有三清观、清惠宫、三圣宫、文思宫等观院。在明清时期,还有集道教、儒教和佛教于一庙的宗教崇尚。如在北海的普度震宫,以前于中天殿,曾祀奉有释迦牟尼(佛教始祖)、孔圣先师(儒教首领)和太上老君(道教首领)等神像。

佛教,信奉释迦牟尼。佛教自西汉传人我国,与中国的道教、儒教合称为“三教”,对我国的民间风俗、信仰等都有很深的影响。南朝时,佛教已传人合浦县。合浦县境内,现存的佛教寺庙在廉州镇有东山寺、保子庵,在曲樟乡有灵隐寺,在闸口镇有普云庵等寺庙。

基督教,信奉天主(上帝)和耶稣基督。是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教派的总称。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欧美文化,于清后期以基督教为前锋,以炮舰武力为后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强行介入,进行文化渗透。法国天主教,于同治八年(1869年)传入北海涠洲岛,后往北海合浦等地流传。在北海,建有天主教主教府,管辖高、雷、廉、琼等12县市的天主教事务,还建有培养神职人员的圣德修道院,以及法国医院。法国天主教在涠洲岛、北海、合浦、闸口、西场、石湾等地均建有多座天主教堂。英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是1886年由英国传教士柯达医生传入北海的,圣公会也在北海建有教堂,开设医院和学校,还建有会吏长楼等多座楼宇。德国基督教长老会(后改为粤南信义会),于1900年到北海传教,1903年往合浦等地传教,并在北海、廉州、南康、石康、福成等地建有教堂或开办学校。美国基督教五旬节圣洁会,于1923年到北海传教,也曾开办学校,在北海和西场等地建有福音堂进行传教。1958年,在北海的基督教三个教派(中华圣公会,粤南信义会,五旬节圣洁会)在党的宗教政策感召下,走合而为一的道路,实现教派大联合。

宗教的产生,有其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人民对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带来的种种苦难无法正确理解,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因此往往求助于神灵。珠乡历代就建

了不少庙宇,合浦以前就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庙”之说,几乎每个村落都建有庙宇。百姓想通过宗教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寻求摆脱苦难的道路。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鬼神迷信,已化为文化传统中的习惯势力,甚至成为民族心理中的某种精神寄托。但是,宗教文化的存在,总是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相互交错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历来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宗教在精神上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基督教、天主教在北海的传入渗透,更能体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传教用心。北海汇聚的几种宗教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通过汇聚磨合、消化吸纳,体现了北海文化的多元兼容。

四、珠乡文化的传播途径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主要是通过人员往来进行的,比如经商、移民、传教、旅游、入侵等活动。珠乡的文化传播,主要有经商、移民和入侵等途径。

1、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在对外贸易方面,据《汉书·地理志》卷28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人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由此可见,在汉武帝时,我国的商船和使者就曾由合浦港起航,带着黄金、丝绸等物与东南亚各国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合浦汉墓出土的琥珀、玛瑙等饰件,主要产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合浦汉墓出土刻有“太史”字样的金饼,也许是当时商贾携带出海作为贸易支付手段的黄金。在北海下窑,曾出土写有红色阿拉伯文字的宋代执壶。这些执壶瓷器,可能是当年销往阿拉伯地区的商品。

据《岭南杂灵》一书载,汉朝政府为了管理外夷商船及中国进出口商船的关税,在合浦郡曾设置少府海丞、果丞司征收海税之职。西汉以后,合浦一直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口岸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朝廷准许廉州、钦州等地作为与交趾(越南)互市口岸。宋朝还在廉州设置沿海巡检司,元朝改设市舶提举司,旧署在“州南十里中和坊”,主要任务是接待来往商船和使者,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使廉州成为“海疆一大都会”。至明永乐年间,由于外国使者和商贾来往于廉州者甚多,明朝廷曾“增设廉属驿站”,置水路驿站,进一步加强廉州海陆交通和商贸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曾一度沉落。至清康熙22年(1683年)平定台湾之后,清廷海禁政策暂得松驰,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得以发展,那时,正如《廉州府志》载:“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一时商贾云集。乾隆元年(1736年)粤海关在廉州镇设立廉州口海关,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北海设“北海洋关”,1877年改设北海关。1876年,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以北海港为中途站或终点站,共开辟8条定期或不定期的海运航线,航运点有上海、香港、广州、海防、新加坡、仰光、海参崴、大阪等地。当时,有英、德、法、美、俄、日共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输入北海。同时,北海已成滇桂黔和粤西的货物集散地,北海出15的土货,亦由上海、香港、澳门、海防等港口中转,促进了北海的对外贸易和城市发展。那时有8个国家在北海设置领事机构和商务等机构。英、法、德等国的外交官和商贾也视北海为“乐土”,先后在北海建22座大小洋楼。据《北海杂录》载,1905年在北海居住的外国人当中,有英藉19人、法藉13人、德籍8人、葡藉14人,此外,还有美国、丹麦、瑞士、挪威等国籍的人,“共计西人七十名”。由此可见,当年北海对外贸易之盛。

在国内贸易方面,在汉朝已有民间商人从川湘等地运丝绸蜀锦到合浦一带交换玛瑙、珍珠等物。1975年秋,在合浦堂排发掘的4座西汉墓中,其中M1墓曾随葬有一具陶俑。据考古专家考证,从陶俑的面貌和服饰来看,都不象华南本地民族,也不是中原人,而同我国西北地区的古代“胡人”颇

多相似。1979年夏,在廉州镇郊外北察江发掘的一座汉墓中,陪葬品有97件,其中有北方民族用来扣拢“胡服”腰带的带钩。这些都说明古合浦很早就与西北和中原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交流。合浦珍珠,也是古合浦物产的一大优势。据《古今图书集成·珠部》载:“吴越间俗,说明珠一斛贵如王者,合浦有珠市。”从唐至元,商人从廉州贩珍珠到长安等地,可获利多倍。因而,中原的商贾纷纷到合浦贩珠。此外,从宋至元,廉州的盐业也很发达,沿海建有10多处大盐场,广西内陆及湖南部分地区所需的海盐,几乎全仰廉州供给。合浦港成为当时广西漕盐的主要集散地。那时,商贸来往频繁,国内贸易兴盛。

北海地区自古以来,凭着地缘及物产优势,国内外的商贸活动持续不断,从而促进各地问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2、人口迁移,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珠乡的人口迁移,历史上迁入的较多,迁出的较少。迁移的原因,或因戌边、流放、战乱、经商、逃荒、婚嫁、吸引、调动等种种原因。人口迁移,既有强迫性的、诱发性的、也有社会机构行使权力造成的。据有关史料载,秦始皇平定南越后,曾大力发展岭南地区。南下的50万大军,除战死和病死外,秦始皇将他们全部“谪戌”岭南,并从内地征调一万五千多名未婚妇女,充当戌兵的妻子。中原人民南移,“与越杂处”,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有利于促进岭南地区(包括珠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合浦县志》载,在汉朝也有两次中原汉人迁移合浦。一是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并留下部分军人戌边定居。二是东汉建武年间(25年至57年),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也留下一批军人在合浦戌边。汉朝时,还有一批汉人被流放至合浦。如西汉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王章任谏议大夫因得罪权贵,其妻子儿女均被流放合浦,后贩卖珍珠致富。至唐朝,高骈将军奉命征南诏,曾出兵3万会于合浦,也留下不少军人戌边定居。据《元丰九域志》载,南宋时,因战乱有一批中原人南渡至岭南,在东南沿海一带就南迁一大批陶瓷技术工匠。现在廉州、雷州、惠州、潮州一带,均发现大批大型瓷窑窑址。如北海市区内的上窑、中窑、下窑、东窑、西窑,这些瓷窑均为宋代大型窑址。这是南迁移民带来先进的制瓷技术的历史明证。在明末,也有大批中原人因战乱南迁岭南。据《合浦县志》载,该县主要姓氏,其中陈、李、张、王、韩、周、马、曾、徐、潘、关、沈、罗等姓氏,大多是从中原迁移来的。如陈、韩、周三姓,原藉均为河南,后因战乱于宋朝或明朝譬间,迁至福建或广东某地,再迁至廉州府;曾、周两姓均原藉山东,因战乱明朝迁至福建或广东某地,再迁至廉州府;李、关两姓,原藉甘肃,因战乱迁至福建或广东某地,明代再迁廉州府;王姓原藉山西,宋代迁至福建,明代再迁至廉州府。如此等等。1978年,由于越南反华排华,有9,000多名旅越难侨曾安置在北海侨港镇,也带来南亚异国情调的习俗。北海被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由于赚钱机会多,生活或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吸引,有大批外地人涌入北海经商或从事各项工作。今天的北海,用普通话交流已在一些办事部门蔚然成风,异乡的臭豆腐也在北海的市面上飘香,这都是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流的结果。

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迁移,既带进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新的生活理念和新的生活习俗,同时,也泥沙俱下,带进一些消极的文化。外来文化的移入,在经过文化适应和文化整合后,在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上将得到调整,促进北海的文化重组以及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强权入侵,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强权入侵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等渠道,将促进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流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门户洞开,殖民主义者通过经商或传教、办医、办学等道途,进行宗教渗透。在北海地区,外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为

主要传教教派。在清末,外国教会已在北海建立两所医院,即建于1886年的英国医院(又名普仁医院)和建于1900年的法国医院,这两所医院曾为群众做些赠医施药的善事。在民国期间,外国教会还设立教会学校12问。其中甲学两间即英办的私立华文中学和法办的私立圣三一中学、小学9间(即法办的私立中法学校、英办的私立华文学校、英办的私立贞德女校、美办的私立贞志女校、德办的私立信义小学、美办的私立建光小学、法办的私立培德小学、英办的私立圣公小校、法办的涠洲天主堂小学)、以及神道学校1间,即法办的棘丁书院,又名圣德修道院。以上这些学校,有些是清末已开办的,后来于民国期间变更校名。这些教会学校,除了灌输宗教文化外,还传播其他生活知识。除教中文外,有些学校还教英文、法文和德文。有的教会学校还设有刊印所,采用当时最新的印刷技术印刷书报刊。如德办的华德学堂,于清光绪29年(1903年)就刊印北海最早的中文新闻报刊《东西新闻》,编辑是德国教会的Bach先生。北海街道的中西建筑文化,也是强权入侵后形成的。以上事实说明,强权入侵,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

五、北海文化的地域特征

1、底蕴淳厚的历史文化。北海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到近代,从考古文物看,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有5处,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古窑址有数十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近百处。此外,珠乡还是岭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人才迭出,有较为丰厚的文化积累,这些都体现了北海底蕴淳厚的历史文化。

2、与时俱进的开放文化。一个区域的生存与发展,只有与其他区域发生文化上经济上的接触和交流,才是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对外开放,而不应自我封闭。北海地区很早就已对外开放了,自汉朝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继唐、宋、元、明、清都持续不断,明清时期,虽然有段时间朝廷曾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但也阻挡不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潮流。在历史上,古合浦汉唐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开放,宋朝又作为与交趾及东南亚国家进行互市口岸的开放,以及1876年和1984年北海的对外开放,无不闪现出北海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对外开放的历史光环。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的对外开放,北海已成为桂南和粤西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已有英、法、德、意、比、葡、美、奥匈等8个国家在北海设置领事机构及商务等机构,造就一时的社会繁荣。1984年北海被定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后,对外开放又加强了内联外引,吸引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据有关部门统计,1984年至1997年,北海市共引进内联企业5,00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150亿元,累计审批“三资”企业1,2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外商来源地近20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促进北海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北海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大型图书馆、体育馆、北部湾广场、银滩公园等文化设施。在国内外文化艺术团队拥人北海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北海的文艺团队也走出国门,到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地演出交流。所以,对外开放,不仅能兼收并蓄地吸纳西方文化、中原文化、山地文化等各种经济文化的给养,从而促进珠乡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向外界输出本地的经济文化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开放性,是北海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北海的先进文化是开放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

3、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主要表现在,珠乡不仅在空间上存在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山地文化和沿海文化的多样性;在时间上也存在有传统文化、古今文化和新旧文化的多元性;在本质上有雅文化与俗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以及腐朽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这些文化在碰撞整合中,或则相互补充,互为借鉴,或则在继承中整合或扬弃。

珠乡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它的包容性。如东西方的建筑风格,能相互共处、取长补短、交融吸

收。又如在宗教文化方面,除本土的土地神、家神之外,还有来自中原的道教、儒教,有来自印度的佛教,及来自欧美的基督教、天主教,对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传人的宗教文化,北海一样容纳得下。不同宗教在碰撞渗透中并存,有些教派(如北海的基督教)甚至在交融中缩小差距、和解矛盾、磨合为一。文化的包容性,使本土文化具备吸收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和博采众长的接纳功能。这是珠乡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4、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举世闻名的南珠文化、北海银滩国家级品牌的旅游文化、移民城市和对外接纳包容的开放文化、《咕哩美》和《大海的儿子》等高品位的文艺创作文化、海港龙舟赛和珍珠节等富含海味的节庆文化、喜唱咸水歌和西海歌的疍家文化、“珠还合浦”和“阿班火”等海味十足民间文化等等。以上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北海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北海的根本,是社会的灵魂。它具有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它随着历史的演变与时俱进。北海文化常在碰撞中交汇,在交汇中整合或重组。传统文化有继承也有扬弃。北海文化在继承与扬弃中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北海文化将能把握机遇,开创更好的未来。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诗经》的文化底蕴

《诗经》的文化底蕴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心词:远古文化农业生产宗族伦理以人为本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眷恋故土的思乡之情,它更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已,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品格。所以看到,除《商颂》外,一部《诗经》,尽管也有歌颂周人建国立功之祖的史诗,尽管周代社会几百年从未间断过对于周边民族的战争,但这里竟没有一首诗歌颂了周民族对于域外的征服,也没有一首诗传述过独特的异域风物、描写过奇异的海外风光、赞美过他们的探奇猎险、宣传过域外扩张精神。在周人的文化心理里,不要说像古希腊人那样离家远征特洛伊十年,即使是周公东征仅仅三年,诗人已经发出“我徂东山,滔滔不归”的感叹;即便是抵御外族入侵一年二年的离乡光景,似乎也难以让他们忍受。“采微采微,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周人看来,如果至岁暮还不见还家已经不符合生活的常情。诗火之怨,早已经充盈于字里行间,“我心悲伤,莫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泰山的历史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743691216.html,/question/3833233.html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https://www.360docs.net/doc/743691216.html,/taishan/lishiwenhua/ 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

兰州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特色·城市持续发展 1基本理论 1.1概念定义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1.4城市规划设计时如何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2实例分析 3 兰州历史文化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文化地位 3.3 自然环境 3.4 城市设计节点

1基本理论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是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地域的场所精神则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20世纪90年代.文化管理理论逐步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城市和区域的中观层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并正在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比较 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可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显示特色。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北京的故宫、长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兵马俑都己成为所在城市个性和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如福建省的客家楼、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里弄住宅、北方的四合院等。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城市,越具特色。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完整的地方文脉关系应该是多向维度的。首先是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和地点微气候及已有的自然环境植被、土地形态、地形特点、地下水文、地质、水资源、环境灾害及动植物生命环境等。每一个场所所具有的独一无一的特质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最宝贵的资源。规划与设计师应在已有的,通常是复杂的、微妙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尤其是对特色鲜明的区域,更需要仔细和恭敬的设计回应。 其次是地方文化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包括居民居住形态的原型、模式、价值观和建成环境方式、 土地所有形式、人居文化、传统习俗及与周边的邻里关系,还有人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等。在任 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城市文脉都是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的相

最新泰山旅游文化分析精选

泰山旅游文化分析 姓名:周彤班级:机设1305 学号:1310140504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书法文化以及石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被誉为中国的“国山”。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一,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从一座山,到自然山,文化山,精神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它东临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点区域。泰山文化深厚,其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气势磅礴的泰山,与长城,长江,黄河齐肩!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到“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帝王封禅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神山。 泰山以先秦72位祖先君王,秦统一以来12位皇帝举行泰山封禅

祭拜大典,以历朝有百代帝王各种级别参拜!实为国之首山。随着帝王封禅,全国各地遍建东岳庙,泰山宫,泰山寺庙,东岳祠,奶奶庙,泰山奶奶庙,碧霞祠庙。泰山渐渐被神化,称“东岳大帝泰山神”! 道教五行学说:泰山统管人间官职升降与人间生死! 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二,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徒步攀登,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著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

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了解学校的历史,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因为河北工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我们师生精神上的鼓舞。 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传道授业、有位高爵显的名人办学和凝聚鼓舞师生向上的学校精神等方面。 历史上许多名师曾在学校任教,他们中有的就是文化名人,比如李叔同,赵元礼。 李叔同大家熟知一些,他是著名画家,弘一法师,他1910年从日本留学回来,最先任教在学校,是经老同学周啸林的邀请,来学校任图绘教员的,教授用器画、铅笔画、毛笔画、水彩画。周啸林是当时学校的语文教员。赵元礼,又名赵幼梅,是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严修),还是诗人,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被誉为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严范孙、王守恂、赵元礼),在学校建校之初任庶务长,负责教员课程安排,管理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校经费的筹措等,近6年时间。 学校不仅有不少名师执教,还有不少名人掌校。 仅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到宣统三年的近10年间,学校经历了五任总办、监督(校长)。尽管他们在校任职时间都不长,

有的仅仅半年,最长者也只有4年多,但由于他们都是位高爵显,文人名流,因此,都为河北工业大学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学校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创始人凌福彭,他是直隶新政的开拓者。凌福彭广东番禹县金鼎乡(现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人,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二十一年进士,二十七年(1901)补授天津知府。其在任时,创办天津商务公所,改革狱政和司法体制,试办地方自治,辅助袁世凯兴办教育,创办北洋工艺学堂等。1903年1月,他在受命创办学堂后,立即照办,勘选堂址,动迁民房,详定暂行章程,亲自招考学生,厘定课程,聘请教师,很快于1903年3月19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并聘请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之一的赵元礼任庶务长。同年5月还选派19名学生游学日本,学习考察2个月。 北洋工艺学堂创办半年后,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正式接任学堂总办(校长)。周学熙,字缉之,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1866年1月12日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周馥,清末曾任山东巡抚、两江、两广总督。周学熙16岁时中秀才,1894年中举,最初在浙江为官,后为山东候补道员,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1902年随袁世凯来天津,任天津候补道、直隶按察使等要职。周学熙主持北洋实业,创办银元局,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办实业,为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学熙任总办期间在校学生已达177名,并开始分科,机器

摘要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

历史文脉的摘要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片段的累积,城市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使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文脉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保护与发展 引言众所周知,城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任何城市都经历这产生、成长、成熟、帅退、更新,然后再发展的循环过程。城市的发展是绝对的,自产生时起城市就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具体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导致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及城市特色维护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施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城市建设现状 社会的发展,名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文化之间的差异愈发模糊。经济快速发展使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变得一同,地域的特色逐渐消失。单一的世界文明化的过程是对过去伟大的文化历史资源的一种消磨和腐蚀,它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形形色色的地域特色,这种破坏构成对人类创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变得平庸无奇,每一个城市都变得一摸一样、无法分辨。

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两大趋势,一,创新;二,保护。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向国际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旧城古风荡然无存,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城市历史文脉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交集,科学技术的结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研究,无疑需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 历史文化作为提现城市个性、积淀城市厚度、储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无形资产,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其烙印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魅力更是无穷的。城市文脉叙述着特定地域中人与自然、建筑形态与城市风貌、城市整体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的整体,它是城市演进和发展中的历史沉淀。它作为一定环境条件下维系人、建筑、城市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内在本质的联系,其传承对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在于: (一)艺术价值,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式。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 湖南科技学院汇编 二零零九年十月

目录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 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1.舜文化研究成果 (6) 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 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 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 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 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 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2-0041-05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崔 峰 摘 要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南京 中图分类号 F592.3;TU 984.18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崔 峰(1973!),男,汉族,山西沁源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 收稿日期 2007-03-14 修回日期 2007-10-19 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规模正日益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遇到的难题[1] 。 一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它的现代化以城市历史发展为基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市长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对此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 。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而,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 总第151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2期

泰山文化

论泰山旅游文化(从泰山文化到泰山旅游) 摘要: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旅游经济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泰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泰山文化不仅是泰安与山东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重要旅游资源. 关键词: 泰山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文明之根,东方文化的宝库,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北大美学教授杨辛.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五岳之中,论海拔,泰山不是最高的,论景色,泰山不是最美的,但它为什么名气最大?是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放射出的特殊魅力。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过程中,泰山作为一个自然实体而存在,巡守和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对天、对地的告祭,泰山是告祭的场所。从传说时代就在泰山上举行封禅这种典章制度上最隆重的大典,到宋代之后的帝王致祭泰山,从泰山作为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封王、封帝,兼封其妻子儿女,在长达数千年的巡守和封禅仪礼的举行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的特殊位置而完成了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封禅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以前有72个帝王曾行封禅之事,不过,司马迁自己也只提到12个帝王,而且还多语焉不详,叙述模糊。也有学者认为,所说72 帝只是约数,极言其多。自秦以来,正史所载,秦汉唐宋诸朝均有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遣官员代祭,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1、课题背景: 在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帖对联.若是在新年前夕陪同父母去市场,就会看见大街上都是卖对联的当铺,人们对对联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希望买到一幅好对联,来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合家平安。那么怎样的对联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好对联呢?在贴对联是有要注意什么呢?对联中蕴涵什么文化底蕴呢?这引起了我们组组员的兴趣。本文来自织梦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目的是让组员们了解对联和感受老一代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看法并从中受启发,纠正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并认识到我们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 3、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 活动计划: 调查问卷设计:对联中的文化底蕴调查问卷 你家每年有帖对联的习惯吗?A有B没有C不常有 在买对联中你注重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还是其价格?价格B、文化内涵C两者都注重 A、你认为对联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吗?A认为 B、不认为 帖对联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后人有必要继承它吗? A非常必要B有必要C不太必要D不必要 你认为对联中蕴涵了什么文化内涵?

你会在什么时间帖上对联?设计者:课题小组成员 4、活动过程: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我们首先调查了老人。论资历,他们可比我们年轻人丰富多了。在调查过程中,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讲礼貌。他们都是上一辈的建设者,而他们头上的白发似在诉说着中国的历史,因此,他们的意见对我们这一个课题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我所调查的30位老人当中,他们全部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原因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贴上一幅好对联能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成年人工作顺利,小孩则学业有成。而在第二个问题当中,有15位老人在购买对联时注重其文化内涵,而另外15位老人则注重价格。至于对于“你认为后人有必要继承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他们也是全部都认为有必要继承,原因是他们都不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失了。在整个调查访问过程中,他们还说我们这一代人应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次,我们调查了中年人。在我们调查的中年人中,他们对对联都有浓厚兴趣,并且认为我们这一代有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这样我国的文化才不会失传。 最后我们调查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对对联的认识非常少,并且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有很少的了解。这让我们组的组员非常担忧,这样下去,我们就无法完成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了。 5、活动结论: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对联的特点有:1、字数相等,内

历史文化专题

满族发源地乌拉街历史专题研究 1.历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族便在学古、阿拉山一带,以半地穴式居住形式为主。自唐尧虞舜至商汤周武等历史时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肃慎人活动的范围之一。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置辽东四郡,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玄莬郡的上殷台县境地。学古四方山汉代文化遗存和杨屯大海猛汉代文化遗存。 四世纪初,东晋王朝在东北地区设护东夷校尉,以管辖东夷等部族,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东夷校尉管辖下的夫余国领地。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夫余国跨松花江,尽有吉林西北境矣”。 五世纪末,由勿吉人(鲜卑人)灭夫余国,建勿吉国,而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勿吉七部之一的粟末部。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勿吉族的粟末部曾一度为高句丽的领地。富尔村曾出土过铜碗、铜勺、铜盘等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格的文物。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年),唐遣使册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正式承认粟末部为中原藩属。公元762年(唐太宗宝应元年),粟末部诏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辽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辽称渤海国族人为女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归东丹国涑州和东京道涑州管辖。 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达建立金朝,并在东北设置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属于上京路会宁府宜春县地和咸平路玉山县地。汪屯、大常、张老、河北、高屯均发现金代遗址,并有大量文物出土,如双鲤鱼铜镜、陶罐、辽金铁锅和六耳铜锅等。 元朝统一中国后,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元朝咸平府辖地。 公元1409年,明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并先后设立384个卫所。乌拉街满族镇区域先后设立了三个卫,即乌拉卫、富尔哈卫(今富尔村)、萨尔达卫(今查里巴村)。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令狐采学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 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 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 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 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 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

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第29卷第1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WZ29.Nal2008年2月TSINGHU AJCII瓜NALOFEDUCATIONFeb.2008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刘海峰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校史长短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学术水平密切相关。大学校史涉及许多 校长和著名人物, 不论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都应客观地书写其在大学历史上的作为和地位。研究型大 学的历史书写,更应该以 身作则,实事求是。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底蕴既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 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 体现在校训、校歌、校风、校徽和校园建筑之中。在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中,存 在一种“两校互竞现象”,这 种互竞现象虽有某些负面影响,但也可促使各自学校发奋向上,努力争先,共创双赢。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校史文化,两校互竞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 01—0041—05 关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许多学者已发表了大量论文,特别注重从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评价指标等方面,用数据来说话。不过,对研究型大学的认识,除了可以量化的指标以外,应该还有一定的内涵要求,包括一些无形的、无法量化的方面,例如大学文化与制度、大 学精神、大学故事、校园氛围、校园优美程度、给人的观感和印象等方面,也就是类似于 软实力或文化力方面的东西。学术声望当然也是一个方面,只是它也被量化作为评价指标了。本文主要以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角度,谈谈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一、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书写 校史长短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学术水平密切相关。悠久的大学历史是一笔无 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大学,与速成建设的大学品位、气质都不一样。 通常一所大学历史越悠久,其培养的学生越多,文化积淀也越深厚,因此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学校的声望也越高。据研究,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顶尖大学的成立时间都要早于国家 建立(实行现行政治制度)的时间。通过分析各层次大学的建校时间,可以看出越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