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外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萌芽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上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上,企业内部的能力分上决定企业的成长。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发表了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论》(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潘罗斯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大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所以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应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应放在取得竞争对手不可能模仿(或者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企业所积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企业所积累的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 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到了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 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核心技巧说,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而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Prahalad和Hame。 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Prahalad和Hamel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以及各种组织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核心能力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对指导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营造竞争优势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章发表以来,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得以掀起。1993年Foss 发表的“核心、能力论”以及1994年哈默和哈尼发表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等,这一时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战略管理》、《管理》和《哈佛商业评论》等美国知名度很高的期刊上关注的热点。 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之后,还通过对很多企业的分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重要观点如下:1、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判别标准: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2、树型理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李姿姿(197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民社会、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 《学术界》 (双月刊)总第128期,2008.1 ACADE M I CS IN CH INA No .1Jan .2008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李姿姿 (中央编译局 世界所,北京 100032) 〔摘 要〕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 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社会;国家在社会中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通过国家-社会二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国家与社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打破了这种二分的视角,以米格代尔(Joel S .M igdal )、埃文斯(Peter B.Evans )、奥斯特罗姆(Elinor O str om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公与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论,认为 国家与社会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形塑的。〔1〕在这一理论的影响 下,产生了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形形色色的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超越了传统二分法对单方面的片面强调,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对国家权力和作用的认识转变,对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 072—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讨论了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多种识别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接着,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研究发展的新热点,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后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竞争优势;综述 Review of the core competence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core competence that definit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lements of core competence firstly. Then analyzes different methods about identifying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ares them. Third,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and training core competence, and summarizes the new hot points in core competence research. Finally, points out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Core compet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views

公司核心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公司核心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对公司目标与战略的回顾与阐释 1、对公司经营目标及战略的简要描述 ?短期目标:2—4年时间,销售收入排名挤身世界半导体材料行业的前10名; ?长期目标:10—20年时间,销售收入排名挤身世界半导体材料行业的前5名; ?战略:以我们独特的技术、人才和成本的优势,做好行业巨人的战略合作伙伴。 2、对公司短期目标与战略的详细阐释 2.1、短期目标的阐释: ?2—4年时间,销售收入排名挤身世界半导体材料行业的前10名,销售收入达10亿人民币。(截止年份:2008年) ?做国内半导体材料行业的领先者,成为国内目标客户的首选。 ?做国际半导体材料行业产业升级换代的及时补充者,成为国际目标客户降低成本的首选,直至战略合作供应商。 2.2、战略重点的阐释 ?技术开发: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适时用全新的产品或新工艺方法制造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人才素质:确保技术人员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水平的一流,能适时跟踪和掌握国际上的技术发展态势,能及时做出创新性的技术开发和工艺改进;确保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能充分借鉴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并能及时根据公司经营重点的转移对管理进行适时优化。 ?比较成本: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充分发挥比较成本优势;国际上保证高品质的低成本优势,国内保证高品质的竞争性价格优势。 二、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后续增长和风险控制等五个方面对公司战略做出阐释 1、财务方面:在满足目标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收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产的价 值,实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低成本运营。 2、顾客方面:我们要保证向目标顾客及时提供符合顾客要求(顾客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产品和服 务,对顾客的任何抱怨做出负责任的适时反馈,树立公司在顾客心目中务实、诚信的形象,以实现对已有顾客的保持和新顾客的开发(尤其保证对国际上战略性顾客的维护与开发),保证我们市场占有率的持续增长。 3、内部流程方面:为持续不断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我们要保证适度 的产品创新和适时的工艺创新,优化产品的制造流程,实现产品制造的准时、高效、品质、安全和低成本。

某公司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模版

第三部分宝铁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铁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 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铁优势分析: (1)宝铁管理比较规范。宝铁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铁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铁业务高效。宝铁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

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铁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铁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铁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 万吨,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铁项目组与宝铁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铁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 领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铁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 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铁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铁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铁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铁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铁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铁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铁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铁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宝铁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铁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 服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铁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铁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85.9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 质量要求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铁优良的人力资源。 ◆W: 劣势(Weakness) 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_傅昌銮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2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傅昌銮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310012 摘要: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三个层次: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评价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文献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发展 一、引言 在金融生态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主要存在着金融发展论、金融功能论、金融结构论以及金融中介论等,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着金融体系、金融中介的存在和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Leland and Pyle,1977)。这些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金融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为深化了解金融提供了一些方法与工具。然而,以上金融理论没有把金融看做具有生命的一个主体去研究,这必然忽视了金融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借用了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较早是由周小川(2004)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之后理论界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文献,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与理论阐述;(2) 评价与优化金融生态及相关实证研究;(3) 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已有的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向,进而为更好地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提供理论指导与未来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展望。 二、金融生态的界定 参照生态学,“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金融分析中,用以描述所处的外部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但正是由于概念的参照性,对于“金融生态”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界定,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了 “金融生态”的概念,并认为其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或外部环境;同时,强调了法律、制度环境等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李扬等(2005)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在其专著中较系统的对“金融生态”进行了研究,他把金融生态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它们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许诺金(2005a,2006)更进一步地将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即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调节系统。他指出金融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平衡系统内,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内部金融组织等相互影响。 以上对金融生态的界定指出了“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朱德位(2006)也特别强 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然而曾康霖则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后来众多学者对“金融系统”含义的阐述均没有脱离李扬等(2005)或徐诺金(2005a,2006)的论述。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徐诺金(2005b,2006)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而软环境则指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李扬等(2005)不仅从社会、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定义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属于金融生态环境。较之李扬等(2005),徐诺金(2006)还论述了“金融生态的调节”,并将其分为内调节和外调解:内调节是指一种自发调节,它是金融生态内部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调节的;外调解则是外部主动对金融生态系统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生态是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通过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动态地相互依存、彼此影响。 三、金融生态的评价与优化 作为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有力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 最早提出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方法的是李扬等(2005),他们从9个方面共35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9个方面主要是从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等。后续的研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分别对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徐小林(2005) 以山东省三个城市为例,提出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第一层核心指标,并依层次构建相关的利润和资本的第二层指标以及法律环境、社会信用水平、政策环境等第三层指标来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多指标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在赋予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胡滨(200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20个指标构造主因子和综合因子评价了黑龙江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主要也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对于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特别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学者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林永军(2005)提出了基于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论观念,其中包括了完善金融法律 本论文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的资助,课题名称为“浙江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11JCYJ09YB

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

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 2012年 5 月 6 日

诚信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中除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发表或公开过的成果。本人愿意承担此声明的责任和后果。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财务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成果及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概述 (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界定........................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的特征......................... 三、影响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因素分析 (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理论影响因素..................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发展中各个因素的关系........... 四、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定量评价 (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定量评价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表现指标体系................ (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定量评价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五、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培育和提升的措施 (一)提升基本财务能力的措施......................... (二)提升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措施................... (三)提升财务治理能力的措施 ........................... 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 (1)

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具有延展性,异质性,难替代性和价值的可变性的特性。 1.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办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能力,但是,如果不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2.难替代性。由于核心能力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它产品所替代。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他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应靠自身的不

断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 3.价值的可变性。在市场上,这个10年前的核心能力到现在可能就变成了一般能力。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当年的核心能力会变成后来的基本能力。质量好、上市快、服务快捷,这些曾经都是公司优异水平的试金石,现在在许多行业已成了普遍存在的优势。企业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包括有价值的能力,独特的能力,难于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 1.有价值的能力是指核心能力具备为顾客创造顾客所重视的价值能力。企业在判断其核心能力时,必须判断该项能力是否对顾客看重的价值起作用。 2.独特的能力是指那些现有的和潜在竞争对手极少能拥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靠企业自身不断学习创造的,会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3.难于模仿的能力是指其他企业不能轻易模仿建立的能力。其中,体现历史,体现模糊性和体现社会复杂性有可能产生难于模仿的能力。 4.不可替代的能力是指那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能力。一种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徐加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内容摘要:对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两个角度对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并且阐述了中国的学者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利益集团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 关键字:利益集团理论 多元主义 政治学 经济学 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本文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梳理。因为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比较完整和系统,法学和社会学比较侧重对与公平正义有关的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有关的社会阶层的研究,直接针对利益集团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政治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 政治学研究的是在制度均衡状态下的利益集团,假定政府的角色是在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在美国,利益集团的发展较早,并迅速发展成熟,因此关于利益集团的政治理论内容丰富。这些理论反映了理论家们对利益集团政治的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政治生活的现实。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詹姆斯·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早在美国制定宪法的时候,他就认识到派别或利益集团的存在,给政府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的影响”。他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得出利益集团的活动是“美国政治发展之动力”的结论。他认为美国是建立在利益集团基础上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是利益集团竞争的结果,多数利益集团可能会在获得权力后损害少数利益集团的权利。 利益 集 团 理 论 利益集团 政治学理论 利益集团 经济学理论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2、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3、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4、多元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5、后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1、古典经济学关于利益集团的观点 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3. 政府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4、政治企业家理论 5、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学术论文发表时间:2010-08-10 08:30论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43767482.html, 论文发表者:毕业论文网点击:84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YU Qun-e, MENG Y u (1.Financ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2.Finance Study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YU Qun-e, MENG Y u (1.Financ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2.Finance Study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点项目(02JAZ790011) 【文章日期】2004-01-06 【作者】虞群娥/蒙宇 【作者简介】虞群娥,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2;蒙宇,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74 虞群娥(1964-),女,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生;蒙宇(1976-),男,四川成都人,博士。【内容提要】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日益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起源、理论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租金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摘要题】战略管理 【英文摘要】Since the American scholar draws the concepts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which are concerne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day by day. According to amount of materials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ources, theory development and nature of Core Competencies, as well as their rent forming mechanism.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演进轨迹/租金形成机制 core competencies/evolution route/rent form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2004)04-0075-07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演进轨迹 (一)核心竞争力溯源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起源,杜云月和蔡香梅(2002)列举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源于“分工论”(吴建南、李怀祖,1999);(2)始于“战略发展论”;(3)产生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从理论上看,我们认为比较准确的表述是“分工论”。其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764年出版的《国富论》。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斯密提出了“分工论”,认为“劳动力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页。),并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于劳动分工机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提出了三个原因:一是熟练优势、二是减少转换成本、三是替代优势。古典经济学大师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会把稀缺资源配置到那些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企业中去。李嘉图的理论着重分析了比较优势带给国家的动态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斯密的“分工论”主要指的是生产分工,分析了劳动分工对劳动效率乃至经济成长的影响,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概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概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 1、产业结构分析 ——“五力竞争模型,即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及其赢利能力。 2、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的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3、实施选定的战略,取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业绩。 但是,波特的理论仍然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对企业内部重视不够,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这对企业短期战略是适用,对中长期战略则明显存在缺陷。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这已是当今各国战略管理专家学者的共识。 同时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探讨也不但在发展,以科斯为代表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其理论来源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因此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会对企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能力理论可以分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资源基础学派的主要观点 该学派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资源相比,对获取竞争优势更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建、佟德志 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 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② 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③ 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 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文献综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 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Gary Hamel)(190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性的专长。 巴顿(Dorothy Leonard-Barton)(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库姆斯(Coombs)(199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专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能力。 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杰恩?巴尼(J ay B. Barney)(1991)认为企业资源只有具备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这四个特征才能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克里斯汀?奥利弗(Christine Oliver)(1997)提出企业获得配置资源的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较高回报率的可能性,不同企业之间为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在决策和获取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和性竞争力。 2、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 项国鹏、汪良军(2001)从知识角度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征及其培育、识别、部署、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知识流,提出核心知识竞争力和和核心能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两个维度。 李恩、杨元晔(2009)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或知识的总和,它具有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本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国内外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研究综述 (童颖华,刘武根) 【摘要】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政府进行科学的职能设置的前提,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能的前导。以政府职能理论关于政府的起源为标准,政府职能基本理论可以分为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而从其涉及的实质内容的角度来看,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其主要理论形态。马充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革命与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了有关政府职能的一般基础理论。这一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全面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国内外;政府职能;综述 Review of the Primary Theory of Government Fun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ONG Ying-hua, LIU Wu-gen (1. Graduate Faculty, 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9; 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 Center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function is both the basis of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the guide of reasonly governing. In the criter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government,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Marxism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There are five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eory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in western theory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at is,liberalism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and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under the interruption of state. Marxism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In the guid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famous Marxist worked out an another kind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This kind of theory is practiced in China. Key words:at home and abroad; government function ;review 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政府进行科学的职能设置的前提,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能的关键。在此,我们按照各政府职能理论关于政府的起源为标准,把政府职能基本理论分成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大体上来说,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来阐述、分析和归置政府的基本职能的;而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从社会分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来阐述、分析和归置政府的基本职能的。 一、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 1.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般地来说,自从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政府职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围绕西方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历史任务,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从巧世纪开始到17世纪末,此期是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萌芽,标志是英国重商主义的产生。从严格的意义来说,此期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基本理论,但是重商主义已经开始重视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职能问题,提出了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新型的市场秩序和开辟世界市场的主张。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在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上,有两个学派值得关 注,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从20 世纪20 年代至20世纪80 年代是这两个学派的共同起源阶段,20世纪80 年代后这两个学派则分别强调能力和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分道扬镳。 、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起源及演进 20世纪20 年代,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 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企业内部成长论。1959 年艾迪斯?彭 罗斯在她的《企业成长论》一书中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1957 年塞尔慈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提出“自我创造积累论”也是

能力学派的一个渊源。1982 年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中 的演化理论》一书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和罗曼尔特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提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1984 年沃纳菲尔特发表的论文《企业资源学说》标志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两个流派,他们都建立在企业 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派是资源基础论,以沃纳菲尔特发表 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为开端,经过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德姆塞茨、库勒、皮特瑞夫、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派则是能力学派,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这一派以 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开端,经过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苏安、福斯、兰格路易斯、贺尼等人的发展,成为另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能力学派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着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力会逐渐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相应缩短,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因于偶然的产品发展或者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他们认为:“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起源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特征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公司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就长远来说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对竞争对手而言越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便可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越长期的竞争优势;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而且这种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来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范围经济和物理学中的共振所体现出来的性质。 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在确定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