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储层识别技术综述

变质岩储层识别技术综述
变质岩储层识别技术综述

变质岩储层识别技术
储层识别技术是变质岩油气藏测井评价的核心技术系列: 包括储层识别技术和裂缝有效 性评价技术。利用 常规测井资料定性 识别储层,通过成 像测井资料实现对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 及产状的定性描 述,并采用多极子
声/电成像 裂缝产状 岩性识别 阵列声波 常规测井 储层识别 储层测井 识别、分类 岩心 试油试采 录井 钻井
阵列声波资料评价储层裂缝的有效性,从而达到识别储层的目的。
(一)储层识别技术
1.基于测井响应模型的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储层技术
RS(Ω·m) RT(Ω·m) RMLD(Ω·m) Pe(B/e) AC(μs/ft) DEN(g/cm3) CN(%)
全烃% 0.01 100
深 度 (m)
0
GR(API)
250
2 2
2000 2000
0 140 2
20 40 3 -18
6
CAL(in)
测井 解释 岩性 剖面
测井 一次 解释 结论
有效 厚度
0.01 0.01 0.01 0.01
c1% c2% c3% nc4%
100 100 100 100
试 油 投 产
36
2
2000
42
161
13.5
162
20.5
163 3.0 164
2 0 0 9 . 5 . 2 7 2 0 0 9 . 6 . 1 1
3970 3980 3990 4000 401 0 402 0
165 166
u
技术定义:

利用复杂岩性储层在常规测井资料的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储层。 u 技术原理:
1 ○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对裂缝的响应特征:
裂缝对电阻率测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裂缝的方向(垂直或水平) 、大小与长度(径向与 垂向)以及所含流体性质(泥浆滤液、地层水或者油气) 。 对于双侧向测井,在高阻剖面中得裂缝发育层段上,曲线呈明显的低电阻率异常。一般 来说,对于 60 ~ 70 % 的高角度裂缝带,双侧向测井曲线呈正差异,既深侧向视电阻率大 于浅侧向视电阻率,其比值约为 1.5~2 左右;对于低角度裂缝,特别是水平裂缝,双侧向测 井曲线呈现小的差异或者无差异。 当基质孔隙度较大时, 双侧向曲线的差异显示不仅与高角 度裂缝有关,而且也是地层含油性的指示。因此,深、浅侧向曲线之间的差异,与基质孔隙 度、孔隙流体性质、裂缝的产状、裂缝的发育程度及钻井液侵入特性等因素有关,只有进行 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地判断裂缝。
2 ○声波时差测井对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o o
实验室模型实验表明:裂缝对声波时差的影响,一方面和裂缝的宽度有关,另一方面和 裂缝的倾角也有关系。对于低角度裂缝来说,声波时差和裂缝(单位长度上的裂缝宽度)之 间的关系符合怀利公式。对斜交缝,关系的非线性逐渐明显,声波孔隙度随着裂缝倾角的增 大而增大。当垂直裂缝切割井眼时,声波沿骨架直接传播,不反映裂缝。另外,在裂缝带, 由于滑行波产生的首波严重衰减,而使声波时差曲线可能出现周波跳跃。
3 ○中子孔隙度测井对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中子孔隙度测井通过测量地层的含氢指数来反映地层孔隙度, 在岩石骨架不含氢的情况 下,反映地层的总孔隙度。致密岩石基质孔隙度很低,故中子孔隙度测井出现低值,而裂缝 和溶洞的中子孔隙度为高值,因此中子孔隙度测井可直接反映裂缝和溶洞的发育程度。
4 ○补偿密度测井对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补偿密度测井用以测量岩石的体积密度, 主要反映岩石的总孔隙度, 与孔隙的几何形态 无关,由于补偿密度测井仪是极板推靠式仪器,有方向性,其测量值与极板是否紧贴井壁关 系极大,若极板靠上裂缝,反映的孔隙度则偏高,密度值低;反之,孔隙度则偏低。因此它 不能全面反映地层的裂缝系统。
5 ○岩性密度测井对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取决于地层元素的原子序数, 当钻井液中加入重晶石时, 在裂缝面会

出现重晶石积累, 由于重晶石的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值很大, 造成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曲线在裂 缝段变大。
6 ○自然伽玛能谱测井对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由于裂缝是流体循环的好场所,由于水的运移,铀盐会在裂缝壁上积累,从而在裂缝段 形成一定的铀异常。 因此可以通过铀异常来识别裂缝型储层。 钍通常代表地层中某些矿物蚀 变形成粘土,对裂缝的渗透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高钍层往往代表裂缝 填充程度高。 u 注意事项: ①声波的传播特点决定它对水裂缝的敏感性,它与传播路径中缝的开度有关,在水平、 低、中、高角度缝发育的层段都有变化,只有在纵向缝上无反应; ②存在着因含造岩矿物钍石所致的高钍层, 并非为岩石中矿物蚀变形成粘土而致, 分析 中要加以区别。

2.基于声电成像测井识别储层技术
u 技术定义: 利用井壁成像测井 (数字井周声波成像测井与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对井壁地层进行 成像,较直观地反映井壁地层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识别储层。
u
技术原理:
1 ○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识别储层:
井周声波成像测井仪利用旋转式换能器, 以一定的速度向地层发射高频脉冲声波, 以脉 冲回波的方式对井眼四周进行扫描。脉冲声波被井壁反射回来后,由换能器接收,测井系统 测量并记录井壁地层反映的回波幅度和回波时间。主要利用反射波强度和反射波到达时间, 对井周表面特征进行分析。岩石声阻抗的变化(如岩性、物性及沉积构造等)使探头接收到 的回波幅度发生变化; 同时将回波传播时间转换成传播距离加以记录, 按井周 360 度显示成 灰度或彩色图像,可观察井下岩性及几何界面的变化,用以识别裂缝、地层解释和薄层分析 等。
2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识别储层: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利用贴井壁极板上的纽扣电极阵列记录上百条微电阻率 (或电 导率)曲线,这些曲线反应了极板所掠过的那部分井壁地层导电性的相对变化特征,具有极 高的垂向分辨率。 对测得微电阻率曲线, 经适当处理可刻度为彩色或灰度等级图像, 反映地层微电阻率的 变化,从这些测量信息中,可提取地层地质特征信息。一般来说电阻率值越高,色度越浅; 电阻率值越小,色度越深。 井壁微电阻率图像的色彩和灰度反映的是岩性、 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变化。 图像代表的 是沿井壁的地层电阻率非均质特征变化, 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是由岩性、 孔隙结构、 泥质含量、 冲洗带性质及井壁不规则等引起的。 因此结合其它测井资料, 可以对井壁微电阻率图像进行 地质刻度,确定岩性、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变化对电导率的影响。
u
技术特点: ①能从构造角度快速、直观的判断裂缝位置、形状、产状和密度; ②由于成像测井具有很高的纵向分辨能力,使得该技术对于储层识别更加精细,准确;
3 ○由于成像测井技术的高分辨率,使得该技术能更加精细的确定储层有效厚度;

4 ○在没有钻井取芯的时候可以替代钻井取心进行储层的岩心描述。
u
适用范围:
1 ○基于声电成像测井识别储层技术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储层技术能直观快速地找到
裂缝, 但对于储层裂缝有效性评价上存在技术上的局限, 结合阵列声波测井能在储层的识别 上能发挥更好地效果;
2 ○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包括了丰富的信息, 但也与其它测井方法一样是一种间接的物理信
息,有钻井、施工等因素影响着地层定性定量的结果。必须通过岩心、录井、试油等第一性 资料的刻度。 u 实例: 某区块应用声电成像测井识别识别垂直缝、高角度缝、低角度缝、网状缝: 垂直缝在成像图上表现为对称出现的暗色条纹, 不能形成正弦或余弦波形, 不能切割整 个井眼;高角度缝在图像表现为低电阻的暗色条纹,形成高幅度的正弦或余弦波形,切割整 个井眼; 低角度裂缝在成像图上表现为低电阻的暗色低幅度的正弦或余弦波形, 切割层理或 井眼;网状缝由于裂缝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切割,在成像图上表现为暗色网状形态。
垂直缝声、电成像上的响应特征

高角度缝在声、电成像上的响应特征
低角度裂缝在声成像上的响应特征
网状缝在声、电成像上的响应特征

3.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识别储层技术
u 技术定义: 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识别储层技术可以准确的识别裂缝, 判断有效的渗透层段, 准确判 定有效裂缝储层。
u
技术原理:
1 ○利用声波幅度衰减识别裂缝储层:
利用声波幅度衰减识别裂缝储层的理论基础是由于岩石骨架和裂缝中的流体之间的声 阻抗差别较大而造成的纵波、横波及斯通利波能量的衰减。由于纵波、横波及斯通利波的传 播方式不同,其幅度高低与下列因素有关,裂缝的倾角、裂缝张开度及裂缝内介质与地层介 质声学性质的差异有关, 水平和低角度的裂缝对横波幅度影响大, 中高角度的裂缝对纵波幅 度影响大,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与裂缝内充填的介质有关,当裂缝被流体充填时,流体和地 层岩石骨架之间声阻抗差别较大, 会造成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 井眼较规则的情况下斯通利 波幅度衰减意味着地层为有效渗透层段。 某井利用声波测井资料识别储层实例见下图。4118-4110m 层段纵波、横波及斯通利波 能量均无衰减,同 样成像图上裂缝不 发育,明显看到椭 圆井眼存在,为致 密层,与此相比在 4112-4117m 层段, 纵波、横波及斯通 利波能量均有明显 衰减,显示水平或 低角及中高角度裂 缝发育,且为有效 裂缝,成像图上看 到指示低角度及中 高角度裂缝发育;

4144-4151m 层段,横波及斯通利波能量均有明显衰减,指示中高角度裂缝发育,成像图上 明显看到该段发育高角度裂缝和一组垂直裂缝;4151-4160m 层段,只有纵波能量衰减强烈, 幅度很低, 横波无衰减, 斯通利波幅度略有减低, 成像图上看到幅度较低不连续的暗色条纹, 指示低角度裂缝发育,该井测试,日产油 35.52 吨,日产气 3496 方。由此,利用阵列声波 测井资料提供的参数可以识别储层,分析判断地层的渗透性。
2 ○利用反射系数识别裂缝储层:
通过对斯通利波进行波分离, 可得到上行和下行的反射斯通利波, 由此计算出反射系数。 利用反射系数可以识别裂缝。 裂缝处(一般 都是张开裂缝段) 由于介质的充填 会产生明显的波 阻抗界面,斯通利 波穿过界面时,反 射系数会出现突 变,因此,利用反 射系可以识别裂 缝。此外,反射系 数也可指示岩性 界面,因岩性界面 处也会有明显的 波阻抗变化,必须 综合分析。
3 ○利用斯通利波识别有效渗透层段:
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与裂缝内充填的介质有关, 当裂缝被流体充填时, 流体和地层岩石 骨架之间声阻抗差别较大,会造成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当裂缝被矿物质充填时,矿物质和 地层岩石骨架之间声阻抗差别不大,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不明显,因此,井眼较规则的情况 下斯通利波幅度衰减意味着地层为有效渗透层段。 斯通利波衰减增强的特征是频率下移, 波速减小的特征是传播时间滞后, 因此通过正确 显示频移和时滞这两个特征来指示地层的渗透性。

下图中频移和时滞同时出现的层段为有效裂缝发育段,4595-4605m、4610-4618m 井段 明显出现频移和时滞,中心频率下降,波形图上也表现出声波能量衰减强烈,表明有效裂缝 发育,对 4585-4633.5m 井段试油,获日产油 75.5 吨,日产气 27402 方。
u
技术特点: 该技术对于判断裂缝储层的有效性有着其他储层识别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 与常规资料
和成像资料结合能很好的解决储层识别的难题。

4.交会图定量识别储层技术
u 技术定义: 对于变质岩特殊岩性储层, 根据取心及试油试采资料, 采用对储层物性反应敏感的测井 参数,进行交会图分析,建立储层划分的测井响应标准,能很好的提高测井解释评价效果。
u
技术原理: 根据试油、试采层段的侧向电阻
率、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等
深侧向电阻率(欧姆米)
10
数据制作交会图,通过对这些测井数 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确定出储层常规 测井识别标准。 u 技术特点:
1 ○快速直观 2 ○定量识别
100
1000
混合花岗岩油层 混合花岗岩干层 片麻岩油层 片麻岩干层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00 声波时差(微秒/英尺)
u
适用条件和范围: 仅靠常规测井资料并不能建立
精确的裂缝性储层识别标准, 必须综合岩性、 裂缝的发育程度、 产状及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 u 实例: 某区块根据试油、试采层段的测井数据制作交会图,从深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补偿 密度-补偿中子交会图中可以看出,从干层到油层深侧向电阻率数值减小,密度值降低,中 子孔隙度数值增大、时差增大。

通过对测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储层常规测井识别标准: 声波时差>53.5μs/ft 泥浆侵入较浅, 电阻率较高, 深侧向电阻率: 100~2000Ω?m 之间, 补偿密度<2.69g/cm3,2pu<补偿中子<12pu。

5.储层综合识别技术
u 技术定义: 该技术是综合常规测井、声电成像测井、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录井、钻井资料的储层 综合识别技术。
u
技术原理: 单项的储层识别技术往往仅能解决储层识别过程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问题, 在具体的储
层解释过程中,需要综合常规测井、声电成像测井、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录井、钻井等多 项资料才能全面准确的识别储层,划分储层级别。
储层划分标准
岩性标准 测井解释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片麻岩及酸性、 中性侵入岩类 “高阻背景下的低阻特征”, 三孔隙度增大。
常规测井
声/电成像测井 直观识别潜山裂缝发育段。 储层定性 划分标准 阵列声波测井 录 钻 井 井 利用声幅衰减、频移、时滞识别裂缝 发育段并判断裂缝有效性。 气测或岩屑录井显示级别高。 钻时降低明显。 上限 2000Ω.m 下限 100Ω.m 55μs/ft
测井项目 储层定量 划分标准 深电阻率 声波时差
u
实例: 某地区变质岩储集空间具有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的特点,具有非均质性强,很难用定量
参数来描述,综合电阻率(深、浅、微侧向)、密度、中子孔隙度、声波时差等常规测井资料、 成像测井及录井、岩心测试等第一性资料综合识别储层。

1 ○致密干层:
常规曲线上表现 为:高阻特征,声波 时差、密度、中子曲 线接近骨架值; 成像图上表现 为:裂缝不发育; 阵列声波图上表 现为:纵波、斯通利 波能量均无衰减。
致密干层测井响应特征
2 ○垂直裂缝型储层:
常规曲线上表现为: 高阻背景下的低电阻率数 值 100-1000Ω.m,且深、 浅双侧向的电阻率差异也 越大; 成像图上表现为:对 称出现竖直的低电阻暗色 条纹,纵向延伸很长; 阵列声波图上表现 为:纵波能量未衰减,横
垂直裂缝性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 ○网状裂缝发育的储层特征:
波、斯通利波能量减弱。
常规曲线上表现为:高阻背景下的低电阻率数值,中低角度裂缝发育段,深、浅侧向近 乎重合,中、高角度裂缝发育段,深、浅侧向具有明显差异,三孔隙度曲线反映地层孔隙度 较大(中子、声波时差增大;密度减小)声波时差、密度锯齿状变化;

成像图上表现为:低、中、 高幅度的正弦或余弦波形,切 割井眼,表明发育低角度和中 高角度的裂缝,互相交错成网 状; 阵列声波图上表现为:中 低角度裂缝发育段,纵波能量 衰减,中、高角度裂缝发育段, 横波、斯通利波能量减弱。
网状裂缝发育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 ○孔隙型储层响应特
征: 某井 3993—3998m 井段 为 次 生 孔 隙 和 微 裂 缝 发育 段,电阻率曲线数值相对较 低,同时声波时差较大、密 度较小;在成像图显示相对 暗的斑点和暗色条痕。
微裂缝次生孔隙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二)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
测井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与裂缝相关的信息。 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 测井手段的增 加, 各种用来识别裂缝的测井方法也应运而生, 可以根据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判断裂缝 的发育情况,还可以通过成像测井直观、清晰地观察井壁裂缝的发育情况,准确获得裂缝的 位置、形状、产状和密度等。尽管识别裂缝的手段很多,但评价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却很少, 根据阵列声波测井资料, 利用偶极声波的各向异性和阵列声波幅度衰减和时间延迟情况可以 评价裂缝有效性。
1.基于交叉偶极声波的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
u 技术定义: 识别裂缝的手段很多, 但评价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很少, 裂缝的有效性与地应力和裂缝中 填充物质有着紧密的关系, 基于交叉偶极声波的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从地应力的角度来判断 裂缝有效性,经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u
技术原理: 用交叉偶极子声波测井测量地层应力的根据是: 不平衡应力场使交叉偶极子的横波产生
分离, 且快横波的偏振方向与最大应力轴方向一致, 因此能够用交叉偶极子横波的各项异性 方位确定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 识别裂缝的理论基础: 井壁外面与井平行或与井斜相交的裂隙引起井周围横波的环向各 向异性, 在与裂缝走向平行的方向上偏振的横波对应的地层弹性模量较高, 因而传播速度较 快,在裂缝开裂方向(垂直裂隙表面的方向上)偏振的横波对应的弹性模量较低,因而传播 速度较慢, 这就导致了横波在两个偏振方向上的各向异性, 快横波的偏振方向指示裂缝的走 向。 在裂缝不发育的层段, 其速度各向异性主要是地应力的不平衡所致, 声波图像上不发生 能量衰减,此时快横波的方位指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当有裂缝发育时,速度各向 异性主要是裂缝系统所致, 各向异性方位指示裂缝系统的走向, 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裂 缝系统的有效性。 识别裂缝区域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是: 当裂缝的系统的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 致或角度相差较小时裂缝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渗流通道的作用, 此时认为裂缝系统的有效性

较强,反之,当二者垂直或斜交角度较大时,裂缝的渗流作用大大降低,从而消减了裂缝的 有效性,且随着角度的增大,裂缝系统有效性变差的程度增强。. u 技术流程:
1 ○利用交叉偶极声波资料识别裂缝; 2 ○利用交叉偶极子测井测量地层应力;
2 ○利用裂缝的系统的走向和地应力的方向关系判断裂缝有效性。
u
适用条件和范围:
1 ○仅利用交叉偶极声波资料识别裂缝, 结合成像资料, 常规资料综合判断裂缝会得到更
好的效果;
2 ○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判断裂缝有效性, 结合斯通利波资料, 从裂缝填充物的角度加以
评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u 实例: 下图第二道玫瑰图统计的为各向异性的方向为北东—南西方向, 裂缝的走向与区域最大 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表明裂缝系统的区域有效性较强。

2.基于斯通利波的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
u 技术定义: 识别裂缝的手段很多, 但评价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很少, 裂缝的有效性与地应力和裂缝中 填充物质有着紧密的关系, 基于斯通利波的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从裂缝填充物的角度来判断 裂缝有效性,经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u
技术原理: 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与裂缝内充填的介质有 关, 当裂缝被流体充填时, 流体和地层岩石骨架之 间声阻抗差别较大,会造成斯通利波幅度的衰减, 当裂缝 被矿物 质充填
裂缝被方解石充填
时,矿
物质和地层岩石骨架之间声阻抗差别不大,斯通 利波幅度的衰减不明显,因此,井眼较规则的情 况下,斯通利波幅度衰减意味着地层为有效渗透 层段。 在有效裂缝发育段斯通利波中心频率降低,即发生频移,波速降低,即传播时间滞后, 因此通过正确显示频移和时滞这两个特征来指示地层的渗透性。 u 适用范围和条件: 基于交叉偶极声波的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仅仅从定性角度分析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如果 能将定性判断加以量化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u 实例: 某井的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在 4596-4606m、4613-4620m 井段明显出现频移和时滞,中心 频率下降,波形图上也表现出声波能量衰减强烈表明裂缝发育,对 4585-4633.5m 井段试油, 获日产油 75.5 吨,日产气 27402 方。
裂缝被蚀变矿物绿泥石充填



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简介: 图像识别是指图形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人们辨认出它是经验过的某一图形的过程,也叫图像再认。在图像识别中,既要有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也要有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只有通过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的加工过程,才能实现对图像的再认。图像识别技术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图像在人类的感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随时随处都要接触图像。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出现了另一类问题,就是不要求其结果输出是一幅完整的图像,而是将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再经过分割和描述提取有效的特征,进而加以判决分类,这就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一图像识别。它以研究某些对象或过程的分类与描述为主要内容,以研制能够自动处理某些信息的机器视觉系统,代替传统的人工完成分类和辨识的任务为目的。 图像识别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和识别及物体识别:文字识别的研究是从1950年开始的,一般是识别字母、数字和符号,并从印刷文字识别到手写文字识别,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已经研制了许多专用设备。图像处理和识别的研究,是从1965年开始的。过去人们主要是对照相技术、光学技术的研究,而现在则是利用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图像处理不但可以消除图像的失真、噪声,同时还可以进行图像的增强与复原,然后进行图像的判读、解析与识别,如航空照片的解析、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识别等,其用途之广,不胜枚举。物体识别也就是对三维世界的认识,它是和机器人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领域,在图像处理上没有特殊的难点,但必须知道距离信息,并且必须将环境模型化。在自动化技术已从体力劳动向部分智力劳动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尽管机器人的研究非常盛行,还只限于视觉能够观察到的场景。进入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成为新的动向 图像识别与图像处理的关系: 在研究图像时,首先要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处理(前处理)以滤去干扰、噪声,作几何、彩色校正等,以提供一个满足要求的图像。图像处理包括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对于图像处理来说,输入是图像,输出(即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也是图像。图像处理主要用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图像中有无需要的信息;二是确定这些信息是什么。图像识别是指对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确定类别名称,它可以在分割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提取的特征,并对某些参数进行测量,再提取这些特征,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做出分类。为了更好地识别图像,还要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对图像进行描述,以便对图像的主要信息做一个好的解释,并通过许多对象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图像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帮助和识别。故图像识别是在上述分割后的每个部分中,找出它的形状及纹理特征,以便对图像进行分类,并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因而对图像识别环节来说,输入是图像(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输出是类别和图像的结构分析,而结构分析的结果则

手势识别技术综述

手势识别技术综述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内容摘要: 手势识别是属于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一个将人类手势通过数学算法针对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分析、判断并整合的交互技术。一般来说,手势识别技术并非针对单纯的手势,还可以对其他肢体动作进行识别,比如头部、胳臂等。

但是这其中手势占大多数。本文通过对手势识别的发展过程、使用工具、目的与市场等进行综述,梳理出手势识别发展的思路,让读者对手势识别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对手势识别的未来有一个大体印象。 Abstract: Gesture recognition is an interactive technology using mathematical arithmetic to the analysis,judge and assembly meaning that people want to convey which belongs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Linguistics.In general, gestur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s not for simple gestures expressed by hands ,it can also aim to other body movement recognition, such as the head, arm and so on. But the gesture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by describ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ols used , objective and market of gesture recognition , we can sort out the ide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sture recognition, and let readers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gesture recogni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let the reader imagine that on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based on reason ,and have a general impression of its future. 1.定义 说到手势识别,首先要对手势识别中的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手势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含义,而在交互设计方面,手势与依赖鼠标、键盘等进行操控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手势是人们更乐意接受的、舒适而受交互设备限制小的方式,而且手势可供挖掘的信息远比依赖键盘鼠标的交互模式多。在学术界,人们试图对手势定义一个抽象、明确而简洁的概念以为手势及其应用的研究提供依据。1990年Eric Hulteen和Gord Kurtenbach曾发表的题为“Gestures in Human-Computer Communication”中定义:“手势为身体运动的一部分,它包括一部分信息,而且是一种能被观察到的有意义的运动。挥手道别是一种手势,而敲击键盘不是一种手势,因为手指的运动没有被观察,也不重要,它只表示键盘

雷达的目标识别技术

雷达的目标识别技术 摘要: 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和雷达目标识别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研究了相控阵雷达系统中多目标跟踪识别的重复检测问题提出了角度相关区算法,分析了实现中的若干问题,通过在相控阵雷达地址系统中进行的地址实验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角度相关区算法对重复检测的回波数据进行处理时将使识别的目标信息更精确从而能更早地形成稳定的航迹达到对目标的准确识别。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达目标识别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国防及未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面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目前主要有-Se方式,分别是一维距离成象技术、极化成象技术和目标振动声音频谱识别技术。 1.一维距离成象技术 一维距离成象技术是将合成孔径雷达中的距离成象技术应用于地面雷达。信号带宽与时间分辨率成反比。例如一尖脉冲信号经过一窄带滤波器后宽度变宽、时间模糊变大。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2.极化成象技术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若电场方向是固定的,例如为水

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则叫做线性极化电磁波。线性极化电磁波的反射与目标的形状密切相关。当目标长尺寸的方向与电场的方向一致时,反射系数增大,反之减小。根据这一特征,向目标发射不同极化方向的线性极化电磁波,分别接收它们反射(散射)的回波。通过计算目标散射矩阵便可以识别目标的形状。该方法对复杂形状的目标识别很困难。 3.目标振动声音频谱识别技术 根据多普勒原理,目标的振动、旋转翼旋转将引起发射电磁波的频率移动。通过解调反射电磁波的频率调制,复现目标振动频谱。根据目标振动频谱进行目标识别。 传统上我国地面雷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目标识别:回波宽度和波色图。点状目标的回波宽度等于入射波宽度。一定尺寸的目标将展宽回波宽度,其回波宽度变化量正比于目标尺寸。通过目标回波宽度的变化可估计目标的大小。目标往往有不同的强反射点,如飞机的机尾、机头、机翼以及机群内各飞机等,往往会在回波上形成不同形状的子峰,如图2所示。 这类波型图叫作波色图。根据波色图内子峰的形状,可获得一些目标信息。熟练的操作员根据回波宽度变化和波色图内子峰形状,进行目标识别。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状况及前景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 罗述谦综述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00054) 吕维雪审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310027) 摘要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分析的基本课题,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价 值。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分类、配准原理、主要的配准技术及评 估方法。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多模 1 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 在做医学图像分析时,经常要将同一患者的几幅图像放在一起分析,从而得到该患者的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对几幅不同的图像作定量分析,首先要解决这几幅图像的严格对齐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像的配准。 医学图像配准是指对于一幅医学图像寻求一种(或一系列)空间变换,使它与另一幅医学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是指人体上的同一解剖点在两张匹配图像上有相的空间位置。配准的结果应使两幅图像上所有的解剖点,或至少是所有具有诊断意义的点及手术感兴趣的点都达到匹配。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配准”的技术名词除registration外,mapping、matching、co-registration、integration、align-ment和fusion 等说法也经常使用。从多数文章的内容看,mapping偏重于空间映射;fu-sion指图像融合,即不仅包括配准,而且包括数据集成后的图像显示。虽然在成像过程之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小由身体移动等因素引起的空间位置误差,提高配准精度(称作数据获取前的配准preacquisition),但医学图像配准技术主要讨论的是数据获取后的(post-acquisition)配准,也称作回顾式配准(retrospective registration)。当前,国际上关于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集中在断层扫描图像( tomographic images,例如CT、MRI、SPECT、PET等)及时序图像(time seriesimages,例如fMRI及4D心动图像)的配准问题。 2 医学图像基本变换 对于在不同时间或/和不同条件下获取的两幅图像I1(x1,y1,z1)和I2(x2,y2,z2)配准,就是寻找一个映射关系P:(x1,y1,z1) (x2,y2,z2),使I1的每一个点在I2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相对应。并且这两点应对应同一解剖位置。映射关系P表现为一组连续的空间变换。常用的空间几何变换有刚体变换(Rigid body transformation)、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投影变换(Projec-tive transformation)和非线性变换(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1)刚体变换: 所谓刚体,是指物体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例如,可将人脑看作是一个刚体。 处理人脑图像,对不同方向成像的图像配准常使用刚体变换。刚体变换可以分解为旋转和平移:P(x)=Ax+b(1) x=(x,y,z)是像素的空间位置;A是3×3的旋转矩阵,b是3×1的平移向量。

基于手势识别的智能电视交互专利技术综述

基于手势识别的智能电视交互专利技术综述 智能电视具有操作系统,支持第三方应用资源实现功能扩展,支持多网络接入功能,具备人机交互、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交互等。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和人机交互的需要,手势识别研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通过手势识别对智能电视进行控制和操作,能够更轻松、高效地使用电视设备。文章利用专利数据库对智能电视手势识别技术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该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等情况做了归纳总结。 标签:智能电视;手势识别;发展状况;专利 Abstract:Intelligent TV has the operating system,which supports the third party application resource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expansion,supports the multi-network access function,ha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on,and carries on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intelligent devic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vision and the need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the research of gesture recogni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y controlling and operating intelligent TV through gesture recognition,one can more easily and more efficiently use TV equipment.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patent database to analyze the data of intelligent TV gesture recognition technology,and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patent application in this field. Keywords:intelligent TV;gesture recognition;development status;patent 引言 电视是家庭娱乐休闲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如今,电视依然是最为普及的信息传播载体,用户在观看普通节目的同时,还可以上网、娱乐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自然简单、人性化的方式完成交互,无疑是用户完成电视操作的最佳方式。而手势具有直观、自然、丰富的特点,是一种符合人们日常习惯的交互手段,是表達信息和特定意图的良好载体,由于手势具有上述特性,因此在对智能电视进行操控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实现了对智能电视自然灵活地操作。 1 基于手势识别的智能电视控制技术发展状态分析 1.1 技术分解 本文通过检索获得的专利申请进行统计分析,对基于手势识别的智能电视控制所涉及的具体技术和应用领域进行分解。 根据手势采集设备可以将手势识别系统大致分为基于数据手套和基于视觉的两种手势识别系统。其中,数据手套通过多个传感器反馈各关节的数据,并通过位置跟踪器返回人手所在的三维坐标,从而获取手势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信息和手指的运动信息。通过数据手套可以直接获取人手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11448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114480.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360docs.net/doc/744114480.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三种简单手势识别

简单手势识别

一、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由传统的鼠标键盘时代发展到了以语音输入、动作识别等技术为代表的自然交互时代n1。特别是视觉计算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获得了初步视觉感知的能力,能“看懂”用户的动作。手势识别作为一种直观自然的输入方式,把人们从传统接触性的输入装置中解放出来,可以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交互,使计算机界面变得更加易‘引。 手势主要分为静态手势和动态手势两种,动态手势可以看作是连续的静态手势序列。动态手势具有丰富和直观的表达能力,与静态手势结合在一起,能创造出更丰富的语义。利用动态手势识别构建新型的交互界面,是新一代的人机交互界面对输入方式自然性的要求,可以弥补传统交互方式的不足。基于视觉和手势识别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仍存着的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基于视觉的动态手势识别对于构建更加好友的人机交互界面很有意义。

二、手势识别概述 2.1、手势识别的概念 手势是姿势的一个子集,姿势这个概念没有精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手势概念经过人的手转化为的手势动作,观察者看到的是手势动作的图像。手势的产生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手势的产生过程 手势识别的过程则找一个从图像V到概念动作G的变换而,如图2-2所示。

2.2、手势识别流程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由传统的鼠标键盘时代发展到了以语音输入、动作识别等技术为代表的自然交互时代n1。特别是视觉计算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获得了初步视觉感知的能力,能“看懂”用户的动作。手势识别作为一种直观自然的输入方式,把人们从传统接触性的输入装置中解放出来,可以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交互,使计算机界面变得更加容易。 手势主要分为静态手势和动态手势两种,动态手势可以看作是连续的静态手势序列。动态手势具有丰富和直观的表达能力,与静态手势结合在一起,能创造出更丰富的语义。利用动态手势识别构建新型的交互界面,是新一代的人机交互界面对输入方式自然性的要求,可以弥补传统交互方式的不足。基于视觉和手势识别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仍存着的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基于视觉的动态手势识别对于构建更加好友的人机交互界面很有意义。

雷达技术综述

雷达技术综述 Overview of Radar Technology 摘要: 雷达被广泛用于军事预警、导弹制导、民航管制、地形测量、气象、航海等众多领域。本文首先概述了雷达发展历程并总结了雷达技术发展的成因,然后对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雷达方程作了简要的介绍。最后介绍了几种实际雷达并指出了雷达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雷达技术;工作原理;雷达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Radar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of military early warning, missile guidance, aviation control, topographic surveying, meteorology, navigation and so on.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adar and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adar technology,the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adar and basic radar equation.Finally,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practical radar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adar. Key words: radar technology; working principles; radar applications; trend in development 引言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最先是作为一种军事装备服务于人类,主要用来实施国土防空警戒,指挥和引导己方作战飞机以及各种地面防空武器。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改进,如今雷达被广泛用于民航管制、地形测量、气象、航海等众多领域。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将在21世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 雷达的发展历程 雷达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雷达装备技术发展来看,雷达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为实施国土防空警戒,指挥和引导己方作战飞机以及各种地面防空武器(高炮、高射机枪、探照灯等),西方大量研制部署米波段雷达和以磁控管为发射机的微波雷达。当时雷达探测目标的种类简单,主要是飞机,此外还有少量的飞艇和气球,雷达的典型技术特征是电子管、非相参,这种雷达被称为第1代。 第2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防空作战对雷达提出了由粗略

目标识别技术

目标识别技术 摘要: 针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回顾。讨论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高分辨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和基于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同时讨论了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几种模式识别技术: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最后分析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引言: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及发展现状 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但是,对形状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目标,笼统用一个有效散射面积来描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也难以实现有效识别。几十年来,随着电磁散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雷达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先进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条件下,许多可资识别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相继被发现,从而建立起了相应的目标识别理论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获取信息优势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夺取信息优势已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子信息装备作为夺取信息优势的物质基础,是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总体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雷达作为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自诞生起就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进攻武器装备的发展,只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的雷达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雷达不仅要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而且还要具有目标识别功能,雷达目标分类与识别已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雷达的基本功能之一。目标识别技术是指:利用雷达和计算机对遥远目标进行辨认的技术。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目标识别还可利用再入大气层后的大团过滤技术。当目标群进入大气层时,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目标群中的真假目标由于轻重和阻力的不同而分开,轻目标、外形不规则的目标开始减速,落在真弹头的后面,从而可以区别目标。 所谓雷达目标识别,是指利用雷达获得的目标信息,通过综合处理,得到目标的详细信息(包括物理尺寸、散射特征等),最终进行分类和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性能的提高,对雷达目标识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目标识别作为雷达新的功能之一,已在诸如海情监控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及地球物理、射电天文、气象预报、埋地物探测等技术领域发挥出很大威力。为了提高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基于摄像头的手势识别技术初步版本

基于摄像头的手势识别技术 1、手势识别的概念 手势是姿势的一个子集,姿势这个概念没有精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手势概念经过人的于转化为的于势动作,观察者看到的是于势动作的图像雎1。手势的产生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手势识别的过程则找一个从图像V到概念动作G的变换而,如图下所示。 2、手势识别流程 手势识别流程包手势图像获取、手势分割、手势特征提取、手势识别四大部分,如图2-1所示。 图2-1

3. 手势建模 在手势识别框架中,手势模型是一个最基本的部分。根据不同的应用背景,于势识别采用的模型会有不同,而对于不同的手势模型,采用的手势检测与跟踪算法、特征提取、识别技术也会有差别。手势建模主要分为基于表观的手势模型与基于三维的于势模型。 基于表观的手势建模是一种二维建模,从二维平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像信息描述于的特征。 基于表观的手势模型主要包括基于颜色的模型与基于轮廓的模型两种。 基于颜色的手势模型是把手势图像看作像素颜色的集合,通过提取手部的颜色的特征来描述手势。 基于颜色的手势模型的常用特征是颜色直方图。基于轮廓的手势模型是把手看作一个轮廓,通过提取手部图像中手的轮廓的几何特征来描述手势。 4. 手势检测与跟踪 手势检测与跟踪是手势识别处理流程中最前端的处理部分,它处理从摄像头获取到手势图像(序列),从中检测和分割手势对象。如果是动态手势识别,还要对手进行跟踪。 基于运动信息的方法: 基于运动信息的方法是假设在视频中只有手是运动物体。 其中一种方法是背景减法。 它要求背景静止不变,把视频中的每帧与背景相减,背景相同的部分变为零,不同的部分就认为是运动的物体,即手。

关于计算机视觉的手势识别综述

关于计算机视觉的手势识别综述 蒋指挥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3022)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领域,在此对以计算机视觉为基础的手势检测识别技术展开综述。主要阐述该技术的发展历程、实现方法、研究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简单的可穿戴设备的手势识别和深度视觉传感器的手势识别和多方法交叉融合的手势识别是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手势识别;人机交互 A survey of gesture recognition in computer vision//Jiang Zhi Hui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lot of new field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technology of gesture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is review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the realiz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ts shortcoming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ple wearable device for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and depth vision sensor for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and multi method cross fusion for gesture recognition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Key words:Computer vision; gesture recogniti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我们同时也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视觉的手势识别正是对计算机应用拓展的重要途径,例如现在的VR技术,就是应用了手势识别才实现的。ABIResearch公司高级分析师约书亚·弗拉德(JoshuaFlood)指出:“免提操作或手势识别很快将成为高端旗舰智能手机、媒体平板电脑和智能眼镜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星电子最新推出银河S4已经将这项技术用于其手机中,并以其全新的用户体验获得用户交口称赞。此外,在一系列新型智能眼镜产品即将发布之时,不难想象这类技术将被采用。”其实手势识别技术涵盖了许多领域,比如物理学、生物学等,实现手势识别的方式有很多种从一开始的二维手型识别、二维手势识别到后来的三维手势识别,正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得手势识别的实现方式更加多样。但目前的技术仍然很繁琐,冗杂的可穿戴设备就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舒适感,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手势识别的发展历程及其实现方法

雷达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2006年10月第34卷 第5期 现代防御技术 MODERN DEFENCE TECHNOLOGY O ct.2006 V o.l34 N o.5雷达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马君国,付 强,肖怀铁,朱 江 (国防科技大学ATR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于卫星和碎片等空间目标进行监视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实现空间监视任务,对空间目标进行识别是非常必要的。对空间目标的轨道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介绍,对雷达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空间目标识别;低分辨雷达;高分辨雷达成像 中图分类号:TN957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86X(2006) 05 0090 05 Survey of radar space target recognition technology MA Jun guo,F U Q iang,X I AO Huai tie,Z HU Jiang (ATR L ab.,N ationa lU n i versity o f De fense T echno l ogy,Hunan Changsha410073,Ch i na) Abst ract:W ith t h e deve l o pm ent of spacefli g ht acti v ity of hum an,surveillance of space tar get such as sate llite and debris beco m es very i m portan.t In or der to i m p le m ent surveillance task,space target recogni ti o n is ver y necessary.Orb it property and dyna m ics property of space targe t are i n troduced,a deta iled sur vey is set forth about current research state and developi n g trend of radar space target recogn iti o n techno l ogy. K ey w ords:space tar get recogniti o n;lo w reso lution radar;h i g h reso lution radar i m aging 1 引 言 自从前苏联发射了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卫星在预警、通信、侦察、导航定位、监视和气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空间碎片日益增多,对于卫星等航天器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卫星和碎片等空间目标进行监视变得非常重要。其中空间目标识别是空间监视任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空间目标识别主要是利用雷达等传感器获取空间目标的回波信号,从中提取目标的位置、速度、结构等特征信息,进而实现对空间目标的类型或属性进行识别。 2 空间目标的轨道特性与动力学特性 (1)轨道特性[1,2] 空间目标在轨道上的运动是无动力惯性飞行,本质上空间目标与自然天体的运动是一致的,故研究空间目标的运动可以用天体力学的方法。空间目标在运动时受到地球引力、月球引力、太阳及其他星体引力、大气阻力和太阳光辐射压力等的作用,轨道存在摄动。但是对轨道的实际分析表明,空间目标受到的主要力是地球引力。假设空间目标只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同时假设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则空间目标与地球构成二体运动系统,开 *收稿日期:2005-12-15;修回日期:2006-01-23 作者简介:马君国(1970-),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目标识别与信号处理研究。 通信地址:410073 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ATR实验室 电话:(0731)4576401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