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Journal of Software, Vol.20, No.8, August 2009, pp.2199?2213 doi: 10.3724/SP.J.1001.2009.03639 ? by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jos@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Tel/Fax: +86-10-62562563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李 伟 1,2, 徐正全 3+, 杨 铸 1
1 2 3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光纤通信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湖北 武汉 (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430074) (武汉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Peer-to-Peer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LI Wei1,2,
1
XU Zheng-Quan3+,
YANG Zhu1
(Optical Communication & Network State Key Laboratory (Preparing),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74, China)
2 3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uzq@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Li W, Xu ZQ, Yang Z. Peer-to-Peer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20(8): 2199?2213.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1000-9825/3639.htm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vious study of applying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P2P technology and the conce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d presents the challenges and service pattern of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Second, the architectures of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super node architecture and ad hoc architecture,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the resource location algorisms and cross-layer optimization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wo different terminal access patterns. Detailed analyses of different key technologies are presented and the disadvantages are pointed out. At last, this paper outlin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摘 要: mobile Internet; peer-to-peer; mobile ad hoc; resource location
对现有的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 P2P 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概
念,并提出将 P2P 技术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模式.其次,分别针对集中式架构、超级节点体系架构 和 ad hoc 架构对应用于互联网的 P2P 网络体系架构进行了阐述.再其次,针对移动终端的两种接入模式,分别在资源 定位算法和跨层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对各关键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 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peer-to-peer;mobile ad hoc;资源定位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法分类号: TP393
?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2006CB3031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Received 2008-10-10; Accepted 2009-04-27

2200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1


1.1 P2P技术介绍 P2P 技术起源于互联网,它的核心思想是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而不依赖于其他节点.P2P 节点之间在应用层建立虚拟连接,从而使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之间互联组成了一个应用层的逻辑上的虚拟 网络.这一网络构建于底层物理网络之上,依赖于底层物理网络的支持(比如底层 IP 网络的路由),并且其构建独 立于底层物理网络,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覆盖网(overlay)[1].根据覆盖网的结构,我们可以把 P2P 系统划分为集中 式拓扑(centralized topology)、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decentralized unstructured topology)和分布式结构化拓扑 (decentralized structured topology)[2]. 1.2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们工作、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随时随地通过互联 网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融合,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包括手机、 PDA 等)访问互联网 [3].也有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移 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是移动终端设备. 1.3 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 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些独特的机制和特点,它们将会极大地影响 P2P 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 应用,甚至需要针对移动网络对 P2P 系统进行专门的优化和设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业务流量.对于移动通信网络而言,无线资源非常宝贵.传统的各种 P2P 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 如何在 P2P 业务和无线资源消耗之间取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另外,移动互联网中的 数据传输采用上、下行非对称的方式,也影响了 P2P 业务的应用.
?
相对恶劣的信道环境.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无线链路环境相对于宽带接入网络要恶劣得多,经常可能因 为无线信号的多径衰落和信道拥塞等问题造成数据传输的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 P2P 覆盖网 逻辑拓扑的稳定性,并由此会对 P2P 网络中的查询、路由机制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
有限的处理能力.移动终端设备的 CPU 的处理能力、可用的存储空间、电池使用时间等限制与 PC 相 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移动终端自身的资源限制使得它不可能像互联网中的 P2P 节点那样长时间扮演 服务器的角色.另外,在移动网络中,用户还必须同时考虑贡献资源或转发数据过程中所消耗的电池 能量.
?
移动性.在移动环境下,节点的频繁移动性对现有的 P2P 业务产生巨大的挑战,会造成一系列的技术问 题.尤其对移动 ad hoc 网络,会导致拓扑的频繁变化,甚至导致网络不可用. 终端操作 系统 不统一.目前,移动终端 的操 作系统很 多,主流操作 系统 包括 Symbian,Linux,Windows Mobile 等.如果要在移动终端上提供 P2P 应用,则必须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多种不同版本的应用程序 或者客户端软件.
?
1.4 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移动终端提供 P2P 业务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模式:1)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中的 P2P 系统,为移动用户提供 P2P 业务.在该模式下,需要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优化,而在网络体系架 构、资源定位算法等关键技术方面主要延续互联网中的 P2P 网络拓扑结构和算法.2) 距离较近的移动终端之 间也可以组成自组织网络(ad hoc),在自组织网络上实现 P2P 覆盖网(即移动 P2P),进行资源共享. Ad hoc 网络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将 P2P 技术应用于 ad hoc 网络之上来提供新的 P2P 应用具有巨大的 吸引力.网络路由算法是 ad hoc 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可以分为主动(proactive)路由算法和被动(reactive)路由 算法.P2P 和 ad hoc 有很多相似性,也有很多不同点[4].图 1 描述了 ad hoc 网络和移动 P2P 之间的关系:ad hoc 网 络主要解决移动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相关的路由协议[5],相当于互联网中的 IP 层;移动 P2P 叠加在 ad hoc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01
网络基础之上,属于应用层. 研究者已经对移动 P2P 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文献[6]通过屏蔽底层网络技术,研究通用的移动 P2P 技术.而我们则认为,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网络接入互联 网 P2P 系统和基于移动 ad hoc 网络的 P2P 系统之间在 体系架构、算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针 对移动终端的两种应用模式分别进行了研究. 本文第 2 节介绍移动 P2P 系统的网络架构,其中包 括集中式架构、半分布式架构和面向 ad hoc 网络的全 分布式架构.第 3 节、 4 节分别针对移动终端的两种 第 应用模式进行分析:第 3 节介绍移动 P2P 系统的资源定 位算法,第 4 节介绍面向移动互联网的 P2P 跨层优化技 术.第 5 节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Fig.1 图1
Mac Mobile P2P Ad hoc P2P algorithm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Self organized routing protocol research Mac layer protocol optimized for ad hoc network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2P and ad hoc 移动 P2P 与 ad hoc 之间的关系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体系结构
根据 P2P 网络拓扑结构划分,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架构、 半分布式架构
和面向 ad hoc 网络的全分布式架构. 2.1 集中式架构 由 NTT DoCoMo 和爱立信的研究人员共同提出了一个用于移动 P2P 通信的业务平台[7,8].该平台结合了集 中式架构和全分布式 P2P 架构,通过网关节点(gateway node)将全分布式 P2P 架构的节点连接到集中式架构中, 系统网络拓扑如图 2 所示.由控制节点(control node)和一般节点(peer node)组成的集中式架构位于系统的核心. 当移动终端通过 WiFi、蓝牙等连接方式组成 Ad-hoc 网络时,以全分布式 P2P 网络拓扑的形式通过网关节点连 接到集中式 P2P 系统中.当移动终端通过 GPRS/HSDPA 等移动网络接入到互联网时,通过移动代理(mobile proxy)连接到集中式 P2P 系统中.
Control node Peer node Gateway node Peer node
Ad hoc Mobile phone Mobile proxy
Fig.2
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图2 集中式架构
在集中式 P2P 网络中,控制节点(control node)是网络的管理实体,提供名字解析(name resolution)、 路由信息 (route information)、P2P 节点发现、网络拓扑优化、节点鉴权和组播组的管理等功能.普通节点向控制节点进 行注册和登陆,由控制节点维护该节点的在线信息.普通节点通过控制节点提供的路由信息来找到其他节点,以 进行数据通信.控制节点解决了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并阻止网络被分割.网关节点向全分布式 P2P 节点提供路由 信息、节点鉴权和组播组管理等功能. 当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接入到集中式 P2P 网络时,由于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电池等方面的限制,使其 无法像普通 PC 那样成为网络中的普通节点.为了适应移动终端的这种特征,系统引入移动代理,由移动代理来

2202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代替移动终端实现部分功能. 系统中,移动终端采用层次化协议架构,如图 3 所示.P2P 核心协议是移动终端的必选协议,提供节点命名 (node naming) 、 路 由 (routing) 、 基 础 通 信 (communication) 和 多 种 消 息 类 型 .P2P 基 础 通 信 协 议 (P2P basic communication protocol)实现 P2P 节点之间的连接建立,并进行资源交换.P2P 控制消息(P2P control message)实 现节点的发现、错误报告和网络拓扑诊断等系统维护和异常诊断的功能.同时,该协议框架还提供了一些可选 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终端的能力和业务需求进行裁减和配置.通过中间件 API 接口,开发者可以开发新的 P2P 应用.
P2P application P2P application Middleware API P2P system protocol P2P basic communication protocol P2P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P2P basic service protocol P2P multicast service protocol P2P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P2P application protocol P2P application protocol ... Mandatory Optional
P2P core protocol TCP IP Non-IP
Fig.3
P2P platform software architecture on mobile terminals 图3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 P2P 平台软件架构
上述架构为宽带网络、移动网络、家庭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多种异构网络环境提供了统一的业务平台, 并提供了安全和网络维护等功能.可以通过控制节点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来满足运营商的需求.同时,该架构 也具有集中式网络自有的缺点,包括扩展性不强、控制节点易成为系统瓶颈、存在单点失败等[6]. 2.2 半分布式架构 2.2.1 JXME平台 开源的 JXTA[9]项目由 SUN 公司提出,并在一些学术机构、科研团体和公司的共同参与下不断完善.JXTA 建立在现有的物理网络(IP,WIFI 等)基础上,实现了 P2P 覆盖网中的一些通用操作,为 Peer 节点之间的通信提供 标准化的协议框架,使节点能够相互发现,自组织成为群组,实现资源查找和节点之间的相互通信与监测.JXTA 建立在 5 个关键抽象之上:1) 统一的节点标识空间;2) 节点群组;3) 广告;4) 解析器;5) 管道.它们构成了 P2P 业务应用的通用框架,为各种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基础.JXTA 还具有跨平台的特征. 随着 JXTA 系统的不断完善,在 2.0 版本中,对超级节点(super-peer)的操作进一步优化,如图 4 所示.JXTA 超 级节点包括汇集(rendezvous)节点和中继(relay)节点两类.汇集节点缓存连接在该节点上叶子节点所存储的广 告 索 引.JXTA 为 超 级 节 点 提 供 非 结 构 化 随 机 漫 步(random walk)和 结 构 化 松 散 一 致 分 布 式 散 列 表(loosely consistent 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两种拓扑结构.对于抖动幅度较高的 ad hoc 网络,采用随机漫步的方式进 行查询,降低了超级节点维护索引信息所产生的额外开销;对于抖动较低的网络,汇集节点之间使用松散一致分 布式散列表算法,提高了查询效率.同时,开发人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设计适应的拓扑结构来代替上述 两种拓扑结构.中继节点为处于 NAT/防火墙之后的 Peer 节点与其他节点无障碍地进行数据通信提供了手段. JXTA 协议由核心协议和标准服务协议组成,如图 5 所示.核心协议是 JXTA 协议的最小集,标准服务协议定 义了各种 JXTA 应用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标准协议并不需要全部实现,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裁减. 为了使 JXTA 能够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需要采用轻量级的 JXTA 应用于移动终端,基于上述需求,JXME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03
应运而生.JXME 是 JXTA 在 J2ME 上的实现[10].JXME 的基本目的是在提供 J2ME 的小型终端设备和嵌入式消 费电子产品上实现 JXTA 的基本功能,为上层的 P2P 应用开发提供底层的平台.通过 JXME,任何 J2ME 的终端设 备都能参加 P2P 网络的交互.
Super-Peer Adv Rdv1 Index Adv Peer A Query(1) Adv Respond (4) Propagate (2)
Rdv2 Index
Forward (3) Peer B Adv
JXTA virtual network Physical network Peer 1
Firewall
NAT Peer 2
Fig.4 图4
Standard services protocols Peer discovery protocol
JXTA architecture JXTA 体系架构
Pipe binding protocol
Peer information protocol
Rendezvous protocol
Core specification protocols
Endpoint routing protocol
Peer resolver protocol
Fig.5 图5
JXTA protocols JXTA 协议
与 JXTA 相比,JXME 对中继节点的功能进行了增强,如图 6 所示.JXME 通过中继节点(relay)将移动 peer 节 点与 JXTA 网络相连.中继节点实现以下功能:
? ? ?
消息过滤.中继节点对不必要的广告进行过滤,以降低对移动网络带宽的消耗. 消息路由.中继节点对移动 Peer 节点的消息进行路由. 消息压缩.将 JXTA XML 格式的消息转换成二进制发送给移动 Peer,或将移动 Peer 发送的二进制消息 转换成 XML 格式发送给其他节点.
如第 1.3 节所述,目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版本众多,开发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面临挑战(需要根据不同 的终端操作系统进行开发).JXME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任何支持 J2ME 的终端都能支持 JXME.JXME 还充分考虑到移动终端有限的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对系统进行了优化,改善系统的性能.同时,作为 P2P 应用框 架,JXME 降低了系统的开发难度,便于开发新的应用.

2204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JXME peers Rendezvous peers
JXTA community
JXME relay JXME peers
Fig.6
JXME network architecture 图6 JXME 网络结构
2.2.2
运营商驱动的P2P业务平台 由 NTT 欧洲实验室的 Wolfgang Kellerer 等人提出的面向运营商的基于异构网络的 P2P 平台也是基于超
级节点体系架构[11,12],如图 7 所示.该体系架构中,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 Super Node 节点组成一个基于分布式散 列表(DHT)逻辑拓扑结构,低性能的叶子节点依附于超级节点上,不用处理 DHT 路由信息.
Reliability Reputation Community Security ... P2P application specific service
P2P core service
Home network
Internet
Mobile network
Fig.7
Operator driven P2P platform network architecture 图7 面向运营商的 P2P 平台网络架构
该 P2P 业务平台被分为两层:P2P 核心服务层(core P2P service)和面向 P2P 应用的特殊服务层(application specific P2P services),如图 8 所示. P2P 核心服务层提供基础功能,如节点启动引导(bootstrapping)和基于 DHT 协议的资源查找功能.同时,为了 满足运营商提供电信级服务的需求,它还为运营商提供网络监控、 可靠性管理等功能.P2P 核心层引入了控制管 理模块(controllability and manageability),它具有两个基本功能:1) 对网络状况进行监控.通过一些由运营商控 制的 Peer 节点或监控服务器来监测网络状况,如网络的流量状况.2) 提供对网络控制的功能.比如,当网络抖动 过 于 剧 烈 时 ,向 网 络 中 增 加 一 定 数 量 的 稳 定 节 点 或 改 变 Peer 节 点 的 备 份 策 略 等 .动 态 适 配 模 块 (dynamic adaptation)根据底层网络的状况,动态地改变 P2P 协议的参数,甚至是 P2P 算法,以适应网络的变化.比如,在网络 抖动很剧烈时,用非结构化网络拓扑来替换 DHT 拓扑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可靠性模块(reliability)为提供电信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05
级高可靠性业务承担重要角色.电信级高可靠性意味着 Peer 节点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它所需要的内容,而 P2P 网络在抖动性高的情况下很难满足上述要求,这使得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备份机制(用来备份索引信息)来解决 上述问题.这些备份机制需要充分考虑节点的在线时间、节点失效的概率等因素.面向 P2P 应用的特殊服务层 提供数据管理、信誉度管理、激励机制、数据版权管理等功能,为在该平台上开发新的 P2P 应用提供了相应的 开发接口,以便于实现新的 P2P 应用.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Sensor application Voice over P2P (P2P SIP) Dynamic community …
Application services
Data management -Complex queries -Information retrieval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Enforcing collaboration among peers -Incentives -Reputation management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s Location-Based services
Core P2P services
Information lookup considering: -Mobile environment -Churn -Heterogeneity -Mobility (ad hoc) -Network topology
Controllability & manageability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Reliability Security Bootstrap
Interworking Access control Dynamic adaptation
Fig.8
P2P service platform software architecture on mobile terminals 图8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 P2P 业务平台软件架构
该架构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模块来满足运营商的可控制、 可管理和高可靠性方面的要求,并探 索将 P2P 技术应用于电信网络.但是,在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提供可控制、可管理等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 战,以往基于 C/S 架构的实现方式与策略无法直接应用到全分布式的 P2P 网络中,比如该架构虽然引入控制管 理模块,但是并没有提供对网络状态监控的具体机制和对网络控制的处理方式.因此,相关的实现机制还需要进 一步研究与探讨. 2.3 全分布式架构 Proem[13,14]是为了在移动 ad hoc 网络上开发 P2P 应用程序而设计的一个中间件平台,以简化 P2P 应用程序 的开发.Proem 平台主要针对在直接相连(face-to-face)的移动终端之间提供协作型应用.Proem 的设计目标包括 平台无关性、 互通性和便于开发新的应用等.Proem 主要由 3 个部分组成:1) 应用程序运行环境(peerlet engine); 2) 一系列服务;3) 协议.如图 9 所示.在 Proem 中,应用程序称为 peerlets,它们被应用程序运行环境所调用. Peerlet 基于消息驱动模型,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基于消息机制.系统提供动态加载模式,peerlet 可以在系统运行 时,在应用程序运行环境中被动态地加载或卸载.该特征为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服务(proem service)提供 了应用程序所需要的一些公共的功能和为应用程序提供的接口,包括在线管理(presence manager)、用户信息管 理(profile manager)、数据管理(data space manager)、群组管理(community manager)、节点数据库(peer database) 和事件总线(event bus).协议定义了消息之间的语法,使运行于不同软件、硬件平台上的 Proem 系统之间能够 互通. 基于移动 ad hoc 网络开发 P2P 应用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如需要掌握 ad hoc 网络的相关知识、处理不断变 化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资源受限的节点等.Proem 作为移动 P2P 应用软件框架解决了上述问题,对协作、 移动性 管理、异构网络和快速变换的网络拓扑等进行处理,并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相关接口,简化了开发过程.

2206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Presence manager Profile manager Data space manager Community manager Peer database Event bus Presence protocol Community protocol Proem transport protocol Mobile ad hoc network Service API
Peerlet engine
Peerlets Data protocol
Fig.9 2.4 小 结
Proem middleware architecture 图9 Proem 中间件架构
集中式架构融合了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3G/HSPA)接入到 P2P 网络和移动终端之间组成自组织网络两 种方式,并且通过网关节点对两种不同种类的网络进行连接.该架构可以应用于多种异构网络环境,但是也存在 可扩展性和控制节点单点失效等问题.在半分布式架构中的 JXME 主要针对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接入,组成 P2P 网络,对 ad hoc 网络支持较少.JXME 能够运行于任何支持 J2ME 的移动终端,但是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其面临 的巨大考验.在半分布式架构中,运营商驱动的 P2P 业务平台支持终端节点(包括移动终端、家庭网关、PC 等) 基于移动网络、宽带网络等多种接入方式组成的异构网络.同时,在该架构中,终端节点也可以在小范围内组成 自组织网络.为满足运营商的需求,该架构中增加了可运营、可管理特征,然而上述特征的具体实现方式仍然需 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全分布式架构 Proem 面向为移动 ad hoc 网络提供开发协作型 P2P 应用程序软件平台,不支 持终端采用移动网络接入系统,限制了 Proem 的应用.
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资源发现技术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 GPRS 等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移动互联网中,一些系统把通过移动网络接入的移动终端
看作是固网系统的延伸,通过增加移动代理,将移动终端接入到现有的 P2P 系统中,实现 P2P 业务.也有研究者研 究面向移动 ad hoc 网络的 P2P 应用,提出设计面向异构网络的 P2P 的系统,改变目前网络中的 C/S 模式,提供基 于 P2P 架构的业务网络,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3.1 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的P2P算法 随着 GPRS 的大规模使用和 3G 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提供数据业务,人们 开始探索通过移动网络为移动用户提供 P2P 业务.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对现有的 P2P 技术进行相应的扩展和优 化来适应现有的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相关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中式架构搜索算法 有研究者提出将 eDonkey 文件共享协议应用于移动网络,实现文件共享或信息共享服务[15],如图 10 所示. 移动终端将其共享文件的索引信息发送给索引服务器,由索引服务器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当移动终端希望获 取共享文件时,首先向索引服务器发起查询请求,索引服务器搜索其管理的共享文件信息.如果共享文件存在, 则将索引信息反馈给发起该请求的移动终端.如果索引信息不存在,则通过爬虫节点(crawling peer)从互联网上 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通过索引服务器发送给发起该请求的移动终端.当共享文件在移动网络中时,查询请求 发起的移动终端可以根据获得的索引信息直接向存储该信息的终端获取;当移动共享信息不在移动网络时,发 起该请求的移动终端通过 P2P 代理(P2P proxy)与互联网中的 Peer 节点相连,以获取共享文件.系统中点击率较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07
高的热点信息可以存储在缓存节点(cache peer)中,当移动终端获取热点文件时,可以从缓存节点获取,以减少对 无线资源的占用.在该架构中,移动终端需要将希望共享的文件索引信息发送给索引服务器,并且与索引服务器 之间保持心跳连接,使索引服务器能够随时了解移动终端的在线状态.由于移动终端的资源有限,上述操作将极 大地消耗移动终端的网络带宽和电池能量,降低了移动终端的在线时间.
Mobile control domain (presence information)
Index server Crawling peer
Index server
Peers Internet Cache peer Mobile network P2P file exchange Mediation signaling Enhanced P2P signalling
Mobile operator domain
P2P proxy
Fig.10
P2P search algorithm based on eDonkey protocol 基于 eDonkey 协议的 P2P 搜索算法
图 10 (2) 基于泛洪的半分布式搜索算法
有研究者提出通过在 Gnutella 文件共享系统中增加移动代理(mobile agent,简称 MA)来支持移动终端的信 息共享服务[16].随着对 Gnutella 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Gnutella 协议逐渐演化为半分布式的体系架构,即网络中 具有较强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的节点组成超级节点(ultrapeer),普通节点作为叶子节点附着在超级节点周围,超 级节点间通过泛洪算法分发查询请求. 移动终端根据其 IP 地址、CPU 处理能力、网络带宽以及用户希望共享的文件等信息生成移动代理(MA), 并将其发送到具有执行环境的主机上.在该主机上,移动代理代表移动终端加入到 Gnutella 网络.移动终端和移 动代理之间采用类似于 HTTP 的轻量级的通信协议,以降低协议开销.当移动用户发起文件查询时,查询请求被 发送到移动代理,移动代理将其转化为 Gnutella 协议,通过 Gnutella 文件共享系统进行查询,如图 11 所示.
MA Gnutella protocol Mobile device MA
Mobile device
Host with execution environment P2P host
MA Mobile device
Fig.11
P2P search algorithm based on Gnutella protocol 基于 Gnutella 协议的 P2P 搜索算法
图 11

2208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移动代理的引入,使移动终端不必处理网络侧发送来的查询消息,降低了对移动终端处理能力上的消耗.另 外,移动代理提供的转发机制能够为处于不同 NAT/防火墙的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保障. (3) 基于 DHT 的半分布式搜索算法 在传统的 DHT 算法中,所有的节点都被映射到一个 ID 空间中,共同组成分布式散列表.最具代表性的基于 DHT 的 P2P 协议包括 Chord[17],CAN[18],Pastry[19],Tepastry[20].基于 DHT 的算法没有考虑到节点异构性,而且当 节点的抖动较剧烈时,对网络拓扑影响较大 [21].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有研究者提出基于层次化的分布式散列表结 构 [11].由处理能力强、网络带宽高、在线时间长的节点组成超级节点,超级节点间基于结构化分布式散列表算 法.处理能力较弱的节点,如移动终端,作为叶子节点连接到超级节点,如图 12 所示.由超级节点来维护节点拓扑 结构,并处理查询请求,降低了叶子节点的负荷.该架构适用于各种异构网络,包括由移动终端和计算机等组成 的 P2P 网络.
Chord ring
Fig.12
P2P search algorithm based on super node and DHT protocol 图 12 基于超级节点和 DHT 协议的 P2P 搜索算法
3.2 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移动P2P算法 传统的 P2P 资源定位算法是为互联网而设计,为了适应移动 ad hoc 网络,需要对 P2P 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 相关的研究包括基于泛洪的算法和基于结构化分布式散列表的算法. (1) 泛洪算法 7DS[22] 第一个实现了在 ad hoc 网络上应用 P2P 技术.当移动终端没有连接到互联网时,移动终端通过 WLAN 等方式向 ad hoc 网络中的其他移动终端发送组播查询请求,缓存了相应网页信息的节点向查询节点发 送应答信息,使移动终端之间通过文件共享的方式实现对网页的访问. 被动分布式索引(passive distributed indexing)[23?25] 通过在每个移动终端中维护索引缓存来避免将查询消 息在整个网络中泛洪,索引缓存使节点能够回答一些流行的查询消息,即便是该节点没有存储相关的文件.每个 移动终端通过监听广播查询的回复消息来填充索引缓存,采用新索引置换旧索引的方式来限制索引的数目,并 且对索引项增加定时器来维护索引的有效性.定时器的时长与网络中节点的抖动幅度相关.当网络中的节点抖 动(churn)幅度较大时,需要缩短定时器的时长以及时更新索引项,否则将导致索引失效.较短的定时器时长将导 致网络中维护索引信息的负荷增加.目前,采用固定时长的定时器很难适应动态的网络. RAON[26]参考了 Gia[27]中的大量特征,包括:1) 拓扑适应(topology adaptation),使具有高容量的节点具有高 度数;2) 流控制(flow control),通过令牌来限制邻居节点发起的查询请求数目,使本节点不会过载;3) 一跳复制 (one-hop replication),使每个节点存储其直接邻居节点的共享文件指针.同时,它还对 Gia 进行了优化,如在有偏 随机走(biased random walk)算法中,高度数节点接收查询消息实现查询过程需要消耗较多的电能,因此,根据电 池容量和连接稳定性等因素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2) DHT 算法 在早期的 DHT 算法中,没有考虑节点在网络层的拓扑结构,很多逻辑位置相距较近的节点在物理位置上相 距较远,导致产生绕路现象.在 CAN 算法的后续版本中,每个节点通过测量该节点和一系列坐标节点(landmark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09
nodes)之间的延时来推测本节点在互联网中的相对位置,并作为构建 P2P 逻辑拓扑的依据.但是,该方法很难应 用在 ad hoc 网络中.在 Pastry 的改进算法中,选择临近的节点作为其在 P2P 逻辑拓扑中的邻居节点,所以 Pastry 算法较多地考虑了网络层拓扑对 P2P 覆盖网的影响,这对 ad hoc 网络极为重要,很多研究试图将 Pastry 应用于 ad hoc 网络中.而一些研究者考察了在 ad hoc 网络上运行 Pastry 的可行性后得出结论,认为 DHT 算法直接应用 于移动 ad hoc 网络无法达到理想的性能[28,29].因为建立和维护 P2P 逻辑拓扑结构需要产生大量的开销,加重了 ad hoc 网络的负担,降低了网络的性能,尤其在移动终端的抖动(churn)幅度较高时,将加剧上述问题,导致网络无 法工作.另外,两种协议导致的传输延时使 Pastry 经常由于超时而移出实际仍在连接的节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研究通过增加网络拓扑感知协议来获取底层网络的拓扑信息,并监测网络的状态, 以实现 P2P 应用层和物理网络的一致性 [30],降低绕路的问题.还有研究者提出跨层(cross-layer)的体系架构 [29], 将 ad hoc 网络信息提供给 P2P 应用层,以实现 P2P 应用层和物理网络的一致性. 3.3 小 结
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 P2P 系统时,由于无线资源的稀缺性,使移动终端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的 成本很高.尤其是当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的上行信道向其他终端提供数据时,由于移动网络的上、下行带宽 的非对称性,下行带宽远远高于上行带宽,导致其数据传输效率低,并且该操作将极大地消耗移动终端的电量. 同时,移动终端向其他移动终端共享资源产生的网络流量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互联网中的 P2P 节点相 对于移动终端具有更强的存储能力、 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由互联网中 P2P 节点向移动终端共享资源具有高效 率、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特殊性,改变目前移动终端数据共享方式,将移动终端之间数据共享转 变为由互联网中的 P2P 节点向移动终端的数据共享模式将更具吸引力. 基于非结构化的移动 P2P 算法能够很好地适应网络的动态性,但是在查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查询消息,极 大地占用了网络的资源,并降低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基于结构化(DHT)的移动 P2P 算法提高了查询效率,但是在 节点不稳定的状况下,散列表的维护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将非结构化算法和结构化算法结合起来,在节点 稳定的情况下采用 DHT 算法,在节点不稳定的情况下采用非结构化算法,根据网络的状况对算法进行动态调整 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跨层优化技术
P2P 技术独立于底层网络架构,具有独立的路由和资源定位的功能,为 P2P 系统应用于不同物理网络提供
了灵活性,同时也带来系统效率问题,即节点的网络拓扑和 P2P 逻辑拓扑不匹配(mismatch)问题.当移动终端通 过移动网络接入到 P2P 网络时,上述问题将增加骨干网的压力,提高系统的延时,降低网络的吞吐量.在移动 ad hoc 网络中,通信节点之间的距离为它们之间所经过的中间节点的跳数,网络层和 P2P 应用层不匹配问题将导致 额外的路由长度,增加了数据传输的时延.而 ad hoc 网络本身的不稳定性使得上述问题导致网络性能降低,甚至 导致网络无法使用. 4.1 基于移动网络接入的节点跨层优化 当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GPRS/HSPA)连接到 P2P 网络时,系统可以看作时固网的延伸,互联网 P2P 系统 中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在互联网的 P2P 系统中,跨层优化技术主要包括拓扑感知(topology awareness)和 P4P(proactive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等. (1) 拓扑感知 对于结构化 P2P 算法,节点在 P2P 覆盖网中的一跳对应于网络层中的多跳,这种性能上的损失可以由 stretch 来表示.stretch 的定义为:一次完整的 DHT 搜索所使用的全部物理路径与 DHT 搜索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 间的最短物理路径之比.一些研究提出了降低 stretch 的方法,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以下 3 类 [31]:1) 临近的邻居 节点选择(proximity neighbor selection)[30];2) 临近的路由选择(proximity route selection);3) 临近的标识选择 (proximity identifier selection)[32].

2210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2) P4P 在互联网 P2P 文件共享系统中,P2P 节点在选择其他节点获取数据时,一般不考虑节点之间的距离,节点可 能选择任意的能够为其提供数据的 1 个或多个节点来获取数据,其中包括一些网络距离较远的节点,从而导致 骨干网流量增加.为解决以上问题,耶鲁大学网络系统实验室的谢海永等人提出了 P4P 体系架构 [33,34],通过 iTracker 服务器作为网络层与 P2P 应用层之间的接口,运营商将 IP 网络的拓扑信息和策略信息存储在 iTracker 服务器中,并通过相关的接口发送给 P2P 应用层.P2P 应用程序根据该信息尽量从本地节点获取数据,以减少对 骨干网带宽的消耗.Verizon 和 Telefonica 等运营商对 P4P 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测试结果.目前,P4P 的架 构还在完善中,一些接口目前还没有进行定义,如 iTracker 和 IP 网络层设备的接口还没有定义,因此没有明确 iTracker 如何获取 IP 网络的拓扑信息以及 iTracker 中的信息如何随着 IP 网络的拓扑变化而自动更新的问 题.P4P 需要对已经广泛使用的 P2P 系统进行修改以支持该协议.另外,运营商将其 IP 网络拓扑信息发布给第三 方是否会产生安全隐患也需要探讨. 4.2 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移动P2P跨层优化技术 目前,基于移动 ad hoc 网络的 P2P 跨层优化算法中主要包括两个思路:1) ad hoc 网络和 P2P 覆盖网共同维 护同一个逻辑拓扑,以避免由两个拓扑结构引发的不匹配的问题;2) 在 ad hoc 网络和 P2P 覆盖网之间增加信息 共享模块,使 P2P 覆盖网根据 ad hoc 网络层信息调整其拓扑结构,解决拓扑不匹配的问题. 德国的研究者在基于 DSR 路由算法的 ad hoc 网络环境下设计了 MPP 协议框架 [35].该框架对网络层的协 议进行了扩展,应用层不再维护 P2P 逻辑拓扑信息,而是直接利用网络层的拓扑信息实现资源定位.如图 13 所 示,MPP 协议是应用层协议,使节点直接进行数据交换,在 P2P 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EDSR 协议基于 DSR 协议, 并对其进行了扩展,为应用层提供接口,使应用层利用网络层的逻辑拓扑信息和路由能力实现资源定位.MPCP (mobile peer control protocol)是 MPP 和 EDSR 之间的通信协议,通过该协议,P2P 应用(MPP)可以注册到 EDSR, 并发起查询请求或处理由其他节点发来的查询请求.MPP 通过网络层协议(EDSR)将查询消息向 ad hoc 网络进 行广播.收到查询请求的 EDSR 节点将查询请求通过 MPCP 协议发送 P2P 应用层.P2P 应用层查看本地是否有 满足查询条件的数据,如果有相关数据,则由 P2P 应用层通过 EDSR 发起一个响应消息.MPP 极大地降低了查询 消息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提高了查询效率 [36]. Purdue 大学的研究者认为 ad hoc 网络层协议的路由效率不高,因而
Application (MPP) Presentation MPCP Session Transport (TCP) Network (IP) Link Physical EDSR
提出将结构化的 P2P 路由协议(pastry)进行改进,作为网络层(ad hoc)路由 协议 Dynamic P2P Source Routing Protocol(DPSR)[37].P2P 应用层通过 DPSR 协 议 进 行 资 源 定 位 , 而 不 再 单 独 维 护 P2P 应 用 层 逻 辑 拓 扑 结 构.DPSR 协议在 Pastry 协议中增加 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协议的 特征.与 Pastry 不同的是,其路由表中的目的地址不是采用 IP 地址,而是使 用达到目的节点的路径,这使得路径上的节点不必进行路由寻址,而是根 据路径指示的下一跳地址直接进行转发.该架构能够降低路由表的大小, 并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但是,网络拓扑信息和路径信息的维护需要消耗 一定的资源,尤其是当网络抖动幅度较高时,维护上述信息需要消耗的资 源较大,甚至当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无法及时地体现到路径信息中时,将 导致路径信息失效.
Fig.13
MPP architecture MPP 架构
图 13
意大利的学者提出了在 ad hoc 网络层和 P2P 应用层之间增加一个数据共享模块来实现网络层和应用层之 间的交互[29],如图 14 所示.网络状态模块(NeSt)维护 ad hoc 网络层和 P2P 应用层之间需要共享的信息.P2P 应用 层能够通过网络状态模块来获取 ad hoc 网络层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对 P2P 逻辑拓扑进行优化.通过网络状态模 块支持预定义事件(event),当 ad hoc 网络层拓扑发生改变时,网络状态模块可以通过预定义事件来通知 P2P 应 用层,使 P2P 应用层作出相应的改变.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11
Publish service Service notification Network topology request Harsh ID factory
CROSS-ROAD node CROSS-ROAD message
Cross-Road CROSS-ROAD routing tables
NeSt
Topology abstraction
Optional Info. management
LSU/HELLO management
Proactive routing
Routing table
Socket management
Broadcast on the network
Fig.14 4.3 小 结
Cross-Road architecture Cross-Road 架构
图 14
在基于移动网络接入的节点跨层优化方面,拓扑感知针对不同的路由算法(结构化、非结构化)进行改进, 以提高系统的路由效率,减少查询消息在物理网络中的传输距离,降低查询响应时间,解决控制平面的问题.P4P 主要面向文件共享系统,它通过优先使本地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尽量减少远距离节点之间的资源共享来降 低文件传输的距离,减轻对骨干网带宽的消耗,解决用户平面的问题. 在基于移动 ad hoc 网络的跨层优化技术方面,MPP 架构和 Cross-Road 架构保留了 ad hoc 层路由协议的主 要功能并进行了扩展,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在 Cross-Road 架构中,P2P Overlay 层和 ad hoc 层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相对于 MPP 架构更为复杂.同时,上述两种架构都是针对某一种 ad hoc 路由协议(DSR),不具有通用性.DPSR 协 议采用 Pastry 作为网络 ad hoc 路由协议,与现有的 ad hoc 网络存在兼容性问题.
5
总结与展望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移动用户,随着 3G/HSPA/LTE 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移动数据业务未来
将改变目前以语音业务为主的状况,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业务将迅速开展.源于互联网的 P2P 技术,以其分布 式、自组织、健壮性、低成本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应用将成为未 来 P2P 应用的发展趋势. 移动终端具有处理能力弱、电量有限、网络带宽和稳定性低等特点,将 P2P 技术应用于以移动终端为主的 移动互联网中面临更大的挑战.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接入 P2P 系统,也可以在 ad hoc 网络的基础上,在小 范围内实现 P2P 业务.本文分别根据上述两种模式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尽管面向移动互联网的 P2P 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正如本 文所阐述的那样,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技术目前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深 入研究,它们包括:1) 能够结合移动终端的两种 P2P 业务模式,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的网络拓扑结构;2) 能 够适应网络状态、具有根据网络特征进行动态调整的拓扑结构和资源定位算法;3) 能够支持多种 ad hoc 路由 协议和 P2P 协议的通用跨层网络架构.上述问题各有侧重,同时也具有联系,需要统筹兼顾,进行综合分析. References:
[1] [2] Huang Y, Jin BH. A survey of overlay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 unstructured P2P Systems. Mini-Micro Systems, 2008,2: 238?2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CG, Li B. Peer-to-Peer overlay networks: A survey. Technical Report,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ong Kong

2212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ol.20, No.8, August 2009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 Hoyoung K, Jinwoo K, Yeonsoo L, Minhee C, Youngwan C.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use contexts and usability problems in mobile Internet. In: Proc.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l Conf.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 2002), Vol.5.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2. 1767?1776. [4] [5] [6] [7] [8] Ding G, Bhargava B. Peer-to-Peer file-sharing ove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n: Proc. of the 2nd IEEE Annual Conf.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104 ?108.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view/1453028.htm Ou ZH, Song MN, Zhan XS, Song JD. Key techniques for mobile peer-to-peer networks: A survey. Journal of Software, 2008, 19(1):126?14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1000-9825/19/126.htm Kato T, Ishikawa N, Sumino H, Hjelm J, Yu Y, Murakami S. A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2003.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rjana/Takeshi_Kato.pdf Sumino H, Ishikawa N, Kato 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2P protocol for mobile phones. In: Proc. of the 4th Annual IEEE Int’l Conf.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PERCOMW 2006).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157?162. [9] [10] [11] [12] [13] [14] Traversat B, Arora A, Abdelaziz M, Duigou M, Haywood C, Hugly JC, Pouyoul E, Yeager B. Project JXTA 2.0 super-peer virtual network. 2003.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spotlight/misc/jxta.pdf Yuan M. Mobile P2P messaging, part 2: Develop mobile extensions to generic P2P networks. 2003.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developerworks/java/library/wi-p2pmsg2/ Kellerer W, Kunzmann G, Schollmeier R, Z?ls S. Structured peer-to-peer system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environments. Int’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2006,60(1):25?29. Kellerer W, Despotovic Z, Michel M, Zoels S, Hofstaetter Q. Towards a mobile peer-to-peer service platform. In: Proc. of the 3rd IEEE SPMS Workshop in Conjunction with IEEE SAINT 2007.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 15?19. Kortuem G. Proem: A middleware platform for mobile peer-to-peer computing. 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02,6(4):62?64. Kortuem G, Schneider J, Preuitt D, Thompson TGC, Fickas S, Segall Z. When peer-to-peer comes face-to-face: Collaborative peer-to-peer computing in mobile ad-hoc networks. In: Graham RL, Shahmehri N, eds. Proc. of the Int’l Conf. on Peer- to-Peer Computing (P2P 2001).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1. 75 ?9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ndersen F, de Meer H, Dedinski I. An architecture concept for mobile P2P file sharing services. In: Proc. of the Workshop at Informatik 2004?Algorithms and Protocols for Efficient Peer-to-Peer Applications. Bonner K?llen Verlag, 2004. 229 ?233. Hu THT, Thai B, Seneviratne A. Supporting mobile devices in Gnutella file sharing network with mobile agents. In: Proc. of the 8th IEEE Int’l Symp.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 Vol.2.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3. 1035?1040. Stoica I, Morris R, Karger D, Kaashoek MF, Balakrishnan H. Chord: A scalable peer-to-peer lookup protocol for Internet applications. IEEE/ACM Trans. on Networking, 2003,11(1):17?32. Ratnasamy S, Francis P, Handley M, Karp R, Shenker S. A scalable content addressable network. In: Proc. of the 2001 Conf. on Applications, Technologies, Architectures, and Protocols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ACM, 2001. 161 ?172. Rowstron A, Druschel P. Pastry: Scalable, distributed object location and routing for large-scale peer-to-peer systems. In: Proc. of the 18th IFIP/ACM Int’l Conf. on Distributed Systems Platforms (Middleware 2001). Heidelberg, 2001. 329 ?350. Zhao BY, Huang L, Stribling J, Rhea SC, Joseph AD, Kubiatowicz JD. Tapestry: A resilient global-scale overlay for service deployment.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4,22(1):41 ?53. Rhea S, Geels D, Roscoe T, Kubiatowicz J. Handling churn in a DHT. In: Proc. of the 2004 USENIX Technical Conf. (USENIX). 2004. 127?140. Papadopouli M, Schulzrinne H. Effects of power conservation, wireless coverage and cooperation on data dissemination among mobile devices. In: Proc. of the ACM Symp.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 Computing (MobiHoc 2001). New York: ACM, 2001. 117?127. [23] [24] Lindemann C, Waldhorst OP. A distributed search service for peer-to-peer file sharing in mobile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the 2nd Int’l Conf. on Peer-to-Peer Computing.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2. 73?80. Lindemann C, Waldhorst O. Consistency mechanisms for a distributed lookup service supporting mobile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李伟 等: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eer-to-Peer 关键技术
2213
the 3rd ACM Int’l Workshop on Data Engineering for Wireless and Mobile Access (MobiDE 2003). New York: ACM, 2003. 61?68. [25] [26] [27] Lindemann C, Waldhorst P. Exploiting epidemic data dissemination for consistent lookup operations in mobile applications.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04,8(2):44?56. Lau G, Jaseemuddin M, Ravindran G. RAON: A P2P network for MANET. In: Proc. of the 2nd IFIP Int’l Conf. on 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2005. 316?322. Chawathe Y, Ratnasamy S, Breslau L, Lanham N, Shenker S. Making Gnutella-like P2P systems scalable. In: Proc. of the 2003 Conf. on Applications, Technologies, Architectures, and Protocols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ACM, 2003. 407?418.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Pucha H, Das SM, Hu YC. Ekta: An efficient DHT substrate for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n: Proc. of the 6th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163?173. Delmastro F. From pastry to CrossROAD: CROSS-Layer ring overlay for ad hoc networks. In: Proc. of the 3rd IEEE Int’l Conf.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5. 60 ?64. Castro M, Drushel P, Hu YC, Rowstron A. Exploiting network proximity in peer-to-peer networks. Technical Report, MSR-TR-2002-82, Microsoft Research, 2002. Qiu TQ, Chen GH, Ye M, Chan E, Zhao BY. Towards location-aware topology in both unstructured and structured P2P systems. In: Proc. of the 2007 Int’l Conf. on Parallel Processing.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 30. Ratnasamy S, Handley M, Karp R, Shenker S. Topologically-Aware overlay construction and server selection. In: Proc. of the 21st Annual Joint Conf.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Vol.3. 2002. 1190–1199. Xie HY, Krishnamurthy A, Silberschatz A, Yang YR. P4P: Explicit communications for cooperative control between P2P and network providers. In: P4PWG Whitepaper. 2007. Xie HY, Krishnamurthy A, Yang YR, Silberschatz A. P4P: Proactive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 In: Yale Computer Science YALE/DCS/TR1377. 2007. Schollmeier R, Gruber I, Niethammer F. Protocol for peer-to-peer networking in mobile environments. In: Proc. of the 12th Int’l Conf.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2003. 121?127. [36] [37] Gruber I, Schollmeier R, Kellerer 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mobile peer-to-peer service. In: Proc. of the IEEE Int’l Symp.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363 ?371. Hu YC, Saumitra MD, Pucha H. Exploiting the synergy between peer-to-peer and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n: Proc. of the 9th Conf. on Hot Topics in Operating Systems?Volume 9. Berkeley: USENIX Association, 2003. 7.
附中文参考文献:
[1] 黄宇 ,金蓓弘 .非结构化 P2P 系统 Overlay 优化技术综述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8,2:238?244. [6] 欧中洪 , 宋美 娜 , 战晓苏 , 宋俊 德 . 移动对等网 络关 键技术研究 综述 . 软件学报 ,2008,19(1):126?140.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10009825/19/126.htm
李伟 (1976 - ), 男 , 吉林伊通 人 , 博士 生 , 主 要研究领域为对等计算 .
杨铸 (1955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 研究领域为高速光纤通信网络 ,对等计算 .
徐正全 (1962 - ), 男 , 博士 , 教 授 , 博 士生导 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对等计算,多媒体 通信 .

移动互联网产品推广运营方案

移动互联网产品推广运营方案 一、App运营推广概念 引用百度百科的概念: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工作。细细思考下,其实,APP 推广无非是产品想盈利模式,而运营去实践盈利模式。 任何运营都围绕“用户”展开,包括“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说白了就是:让用户过来,并留下。 运营的三个阶段:吸引用户、把用户留住、让用户掏钱。 运营三大核心目标:扩大用户群、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以增加收入、提高用户活跃度。 我们把运营的分工和种类进行细分,运营可以分为: 1.基础运营:维护产品正常运作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工作。 2.用户运营:负责用户的维护,扩大用户数量提升用户活跃度。对于部分核心用户的沟通和运营,有利于通过他们进行活动的预热推广,也可从他们那得到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和用户反馈。 3.内容运营: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指导、推荐、整合和推广。给活动运营等其他同事提供素材等。 4.活动运营:针对需求和目标策划活动,通过数据分析来监控活动效果适当调整活动,从而达到提升KPI,实现对产品的推广运营作用。 5.渠道运营:通过商务合作、产品合作、渠道合作等方式,对产品进行推广输出。通过市场活动、媒介推广、社会化媒体营销等方式对产品进行推广传播。 二、App运营推广工作 前期的准备工作: 1.保证产品能正常运行。 2.明确产品定位和目标。 3.选择合适的推广渠道和方式,协调内外部的资源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4.确定团队分工并执行。 上线初期的工作: 1.保障产品的正常使用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优质文档]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演进趋势的预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从宏观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由移动终端和移动子网、接入网络、核心网络3部分组成,如图1[1], 图1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如图2[2], 图2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

1.1 研究背景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最令我们惊喜的变化或许就是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对于任何品牌或者公司营销领域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变化。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告知自己的客户“消费者、用户接入企业网站、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对于这一变化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或许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 (1)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 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7)有大约七分之一的搜索是通过手机完成的。 (8)在2012年的“黑色星期五”期间,有24%的交易都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的。 (9)94%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查找本地商家、或本地信息,其中有90%的用户在查找完成后会进行后续动作,比如进行购物或打电话进一步询问。 (10)只有20%的企业专门建立了针对移动设备的网站。 1.2 研究意义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将互联网延伸至任何可移动通信终端,从而真正实现人类沟通和数字化生产的大解放,被视为信息产业的下一个金矿[3]。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MI关键技术 纵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演进趋势,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终端先进制造技术、终端硬件平台技术、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和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如图3所示,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联合起来的一种技术。而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3.6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1亿。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所以,现在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2010年的5.17电信日显得格外让人瞩目。虽然世界电信日已经走到了第42届,但是真正让普通消费者感觉无穷威力的,恐怕要从今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从2010年开始,已经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 2000年9月19日,中国移动和国内百家ICP首次坐在了一起,探讨商业合作模式。随后时任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部长张跃率团去日本NTTDoCoMo公司I-mode取经,“移动梦网”雏形初现。

2000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移动梦网”计划是2001年初中国通信、互联网业最让人瞩目的事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的“移动梦网”正式开通。当时官方的宣传称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梦网”享受到移动游戏、信息点播、掌上理财、旅行服务、移动办公等服务。 随后的几年,依托电信运营商的无线概念,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百万、亿万富翁,有媒体说,中国最好赚钱的年代有两拨,一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另外一拨则是大小SP们,可惜好景总是不长。 2006年9月,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投诉突出的情况,信产部猛力推出新的电信服务规范,严格要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执行。新规范将包括:短信类业务强制执行二次确认;IVR、彩铃、WAP等非短信类业务强制执行按键确认;点播类业务 强制执行全网付费提醒。这三项主要规定均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的投诉焦点。由于三项新规涵盖了“黑”SP的所有违规利润来源,因此将对国内违规SP形成封杀之势。 萌芽 如果说创建于2004年3月16日的3G门户开创的是中国FREE WAP 的另外一种模式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长河里,仅仅是萌芽的开始。 在这个萌芽时期,先后冒出了搜索、音乐、阅读、游戏等领域的多种无线企业,不过,整个行业都处在混沌之中,因为没有人能够讲得清楚未来是什么,商业模式之争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

互联网市场推广运营方案

互联网市场推广运营方案 目录 简介 (1) 一、竞品分析 (2) 二、产品定位 (3) 三、推广方案 (4) 四、推广预算 (10) 五、制定目标 (10) 六、团队架构 (11) 七、绩效考核 (13) 八、团队管理 (15) 简介:笔者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移动互联网部门如何制定一份运营推广策划案,篇幅较长,做个简单目录:一竞品分析二产品定位三推广方案四推广预算五推广目标六团队架构七绩效考核八团队管理一、竞品分析1.选择竞品,做好定位(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如何获取竞品?笔者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移动互联网部门如何制定一份运营推广策划案。

一、竞品分析 1.选择竞品,做好定位(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 如何获取竞品? A 百度搜索类似产品关键词,假设你的产品是一款旅游分享类APP,你可以输入主要关键词”旅游app”,一般排在自然排名前面,百度竞价推广前面的产品都是竞品。 B 各大移动应用市场上用关键词查找,如91应用市场,应用宝,豌豆荚等。 C 行业网站上查找最新信息,比如旅游APP,你可以到专业旅游资讯网,如欣欣旅游网,环球旅讯,劲旅网等搜索APP相关信息。 D 咨询类网站如艾瑞、DCCI、Alexa等是相对靠谱渠道。 还有其他的方法,如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同行交流等渠道获取竞争对手信息,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竞品分析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 2.竞品分析,得出结论(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比较全面的竞品分析要从用户,市场趋势,功能设计,运营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展开。这里我们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维度: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3、目标用户; 4、市场数据; 5、核心功能; 6、交互设计; 7、产品优缺点; 8、运营及推广策略; 9、总结&行动点。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 1.2.5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6.核心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课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工信部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技能认证析考核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及生产管理三方面需求为导向,详述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技术应用和软件开发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环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既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了多个实际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和容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社会相应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随着3G网络的部署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E3G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加快。移动互联网满足上下班途中、外出旅行时间、等候时间及户外休闲娱乐时间便捷享受互联网的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的介绍,进一步增进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 二、移动互联网简介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学报》刊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一文,从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及安全与隐私保护4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相对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 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3.1、Web 2.0技术

移动互联网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移动互联网运营商面临 的挑战和机遇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以下内容均摘自易观智库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易观智库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地为您提供数据、观点、深度分析、分析工具等企业决策人士常用的信息和服务支持。成为易观智库会 员,您就可以随时随地,以最及时便捷的方式,获取上述信息和服务。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易观智库或者查看更多内容,请咨询专属客户服务经理。 黄文良:各位专家,我是来自(600050,股吧)研究院的。刚才听了唐教授介绍对3G很悲观,我说的观点绝对是我个人观点,一不代表联通研究院,第二更不代表中国研究院。我今天演讲题目是移动互联网我所属的行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应该说移动互联网概念通过我们一些移动设备能够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获取一些咨询,进行一些商务娱乐活动。确实,我们移动互联网继承我们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同时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准确性。简单来说,我们很清楚可以看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联合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我们通信网从2G,到时代,到现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从桌面互联网时代往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 但是移动互联网我今天非常遗憾,在业界一直对什么叫移动互联网没有一个界定或许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本身说出这个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大家可能仔细想一想移动不是本身的特点,是因为无线了之后必然可以移动。为什么大家界定不了什么叫移动互联网,有人最典型一个观点,通过Wap 上网到底算不算移动上网,我看大多数人不支持Wap上网是移动互联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有一天,像我们北京市市政府要建无线城市,整个北京市都覆盖了无线网络,Wap,那难道就不算移动互联网用户。 还有一个假如用3G上网卡,我带着笔记本在抽屉里用3G互联网上网,算不算移动互联网。所以,在座各位专家可以对着这个问题思考一下,完了之后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汽车保险中的应用和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汽车保险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日渐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据统计1,2014年我国汽车的销量已达2349万辆,位列全球第一,遥遥领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5亿辆,预测这个数据将会在未来五年里增加到4亿辆。在我国车险中的交强险属于强制保险,因此这一汽车数量的上 亿 长。但由于法律建设滞后、行业自律缺乏和市场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车险中面临着理赔难、销售渠道价格不统一等难题,并侵害了消费者利益。 (一)我国车险销售渠道分析 1数据来源于Mark Lines。

目前,国内大部分车险公司的营销策略还是依靠营销人员实行人海战术进行直销,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电(网)销、4S店等代理机构和保险公司营业网点(如表1所示)。 表1 车险主要销售方式比较 67.27%,增速迅猛。电话销售渠道占车险业务的比例为14.65%,同比下降1.48个百分点,网络销售渠道占车险业务的比例为 10.85%,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二者合计占比达到25.5%,同比上升2.12个百分点。 相对于传统渠道,电话、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和地域覆盖广等优势,被视为保险行业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

销渠道。分析发现,其最具竞争力之处是低于传统渠道15%的价格水平。由于价格仍是当前车险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电销产品的出现恰好是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充分说明,费率改革的走向将直接决定车险市场竞争的走势。 2.代理机构 一部分车主通过代理人、4S店购买保险。中国保监会规定车险 在很大的差距。在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汽车出险时,车主首先需要及时记录对方的车牌号、对方车主的家庭住址、名字、联系电话以及对方车险的具体情况,然后现场拍照。同时车主也需要记录日期、时间和事故地点;另外如有可能,留下目击证人的联系方式。最后只需要在保险公司网上或者实体店中填写索赔申请,保险公司

互联网产品运营方案

移动互联网市场总监运营推广策划案(一) 从移动互联网市场总监岗位出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移动互联网部门如何制定一份运营推广策划案,至于关于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商是大趋势这些虚的、空泛的文字,不展开说了。篇幅较长,做一个简单的目录,今天将先讲述如何做竞品分析和产品定位。 一、竞品分析 二、产品定位 三、推广方案 四、推广预算 五、推广目标 六、团队架构 七、绩效考核 八、团队管理 一、竞品分析 1.选择竞品,做好定位(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 如何获取竞品? A、百度搜索类似产品关键词,假设你的产品是一款三国主题的卡 牌游戏,你可以输入主要关键词“三国”,一般排在自然排名前面, 百度竞价推广前面的产品都是竞品。 B、各大移动应用市场上用关键词查找,如36091应用市场,应用 宝,豌豆荚等。 C、行业网站上查找最新信息.。

D、咨询类网站如艾瑞、DCCI、Alexa等是相对靠谱渠道。 还有其他的方法,如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同行交流等渠道获取竞争对手信息,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竞品分析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 2.竞品分析,得出结论(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比较全面的竞品分析要从用户,市场趋势,功能设计,运营推广策略等方面来 展开。这里我们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维度: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3、目标用户; 4、市场数据; 5、核心功能; 6、交互设计; 7、产品优缺点; 8、运营及推广策略; 9、总结&行动点。 对于移动互联网部门市场推广总监来讲,可以只关心市场部分,功能及设计这块可以忽略,如 从1,2,3,4,7,8这几部分对竞品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市场数据及运营推广策略。 这里拿一款移动旅游APP来说,运营数据可从下载量、用户数、留存率、转化率、活跃用户数、活跃时长等来进行竞品分析。运营及推广策略可从竞品的渠道管理来分析,如应用市场 投放,移动论坛,市场活动,软文投放,社交化媒体表现等。 3.根据结论,得出建议 通过对上述竞品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一个比较有市场商业价值的结论。 二、产品定位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典型业务产品研究

电信科学2010年第10期 Study of Opening Network Capabilities for Mobile Internet Dong Bin ,Yu Yuhai ,Xi Pingya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Ltd.,Shanghai 200122,China) Abstract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is a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service 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both are developing rapidly.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network ,we analyzed th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development demands and gave a technical network framework to meet these demands.We also put forward technical solutions try to realize the network framework.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open network capability ,Mashup ,mobile network and Internet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10-09-19) 9 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电信科学,2009,25(10) 10杨震,陈晓勤.电信企业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电信科学, 2009,25(10) 11中国电信.观察与分析——— 移动互联网Widget ,2008本文聚焦Web2.0、SaaS 、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征、用户需求、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基本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最后提出新型业务模式建议。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Web2.0;SaaS ;云计算;3G 应用;业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典型业务产品研究 沈晶歆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上海200122) 摘要 1前言 移动互联网一般指用户使用手机等无线终端,通过 3G (WCDMA 、cdma2000或者TD -SCDMA )或者WLAN 等速 率较高的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可以在移动状态下(如在地铁、公交车等)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 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基于FDMA 的模拟移动终端的出现, 专题: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 5

十大移动互联网应用

十大移动互联网应用

就在此文撰写的过程中,3G牌照正式发放:中国移动获得TD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牌照。该来的还是来了,不过有点晚。3G就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舞女,不过这次不是羞涩,而是一脸的哀怨,直到年老色衰才被获准出来表演。既然上台了,那就好好表演,把自己的拿手绝活都拿出来,怎么着也得证明自己比那些半路出家的村姑强吧?下面就来看看这个过气的舞女到底有哪些绝活可以拿得出手。可以说,3G时代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准确的说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也许移动互联网的腾飞还在4G。3G从根本上实现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也催生出很多新的产业机会,以及让原有的移动应用和互联网应用有了新的市场空间。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未来几年的十大移动互联网应用: 1、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将是未来3G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当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2G时代手机主要用来打电话、发短信,2.5G时代可以上W AP、玩彩信,在3G时代,不光是可以“玩”,还可以“用”,不光是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达成交易”——在手机上可以订票,可以买卖股票,也可以拍卖东西,手机真正成为万能军刀。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较为成熟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威力已经开始展现:2007 年,电子商务市场收入占日本无线增值服务市场收入的63% ,并且增长迅速,较上年增长 29% 之多。 谷歌已经将移动google 定位成“随身万事通”,为客户提供基

于“位置”的本地化信息服务,而未来,google 必将更进一步,将“支付”和“物流”整合进来,提供全程的电子商务服务。 2 、手机游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游戏,难怪游戏那么受欢迎。从街边的电子游戏,到电视游戏,再到PC 游戏,无不证明了游戏的强大生命力,在手机上同样如此!手机游戏的市场空间将不亚于电脑游戏,因为手机虽然操作和展现能力不及电脑(这些可以通过游戏的设计来尽量弱化),但它最大的好处则在于随身,用户玩游戏往往就是因为无聊,手机当然就成为玩游戏的首选。 个人认为,手机上游戏会走PC 游戏的老路,先是单机游戏兴起,再是网络游戏的繁荣。目前虽然单机游戏占大头,但手机网游的崛起也就是一两年的事。 3 、手机音乐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有人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带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歌迷,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随身听时代的sony ,mp3 时代的IPOD 。互联网的出现,让音乐的生产和销售变得更为容易,也让音乐盈利模式更为多元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音乐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户携带音乐变得容易,由冲动变成拥有(音乐)变得更加便捷,有共同音乐兴趣的人交流更为方便——音乐将变得无处不在! 虽然终端性能和资费等在一定程度会限制着手机移动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一旦手机音乐找到了属于它的商业模式,将

移动互联网市场推广运营方案

. 移动互联网市场推广运营方案 竞品分析一 产品定位二 推广方案三推广预算四推广目标五团队架构六绩效考核七 团队管理八 竞品分析一、 )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选择竞品,做好定位1.(如何获取竞品?你可以输入主,百度搜索类似产品关键词,A 假设你的产品是一款旅游分享类APPapp”,一般排在自然排名前面,百度竞价推广前面的产品都是竞要关键词”旅游品。应用市场,应用宝,豌豆荚等。91B 各大移动应用市场上用关键词查找,如,你可以到专业旅游资讯网,如欣欣旅APPC 行业网站上查找最新信息,比如旅游相关信息。游网,环球旅讯,劲旅网等搜索APP专业资料. . 等是相对靠谱渠道。AlexaD 咨询类网站如艾瑞、DCCI、还有其他的方法,如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同行交流等渠道获取竞争对手信息,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竞品分析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

)(2.竞品分析,得出结论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结论一般来说,比较全面的竞品分析要从用户,市场趋势,功能设计,运营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展开。这里我们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维度:、市场趋势、业界现状;1、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2、目标用户;3、市场数据;4、核心功能;5、交互设计; 6、产品优缺点; 7、运营及推广策略;8行动点。&、总结9 对于移动互联网部门市场推广总监来讲,可以只关心市场部分,功能及设计这块可这几部分对竞品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市场数据及运营推,1,2,34,7,8以忽略,如从广策略。 专业资料. . 转化率、用户数、留存率、运营数据可从下载量、这里拿一款移动旅游APP来说,运营及推广策略可从竞品的渠道管理来活跃时长等来进行竞品分析。活跃用户数、分析,如应用市场投放,移动论坛,市场活动,软文投放,社交化媒体表现等。 根据结论,得出建议3. 通过对上述竞品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一个比较有市场商业价值的结论。 产品定位二、 产品定位:1.一句话清晰描述你的产品,用什么样的产品满足用户或者用户市场。如:陌陌: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即时通讯工具的补充。空间:一个异步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是QQQQ 产品核心目标:2. 产品目标往往表现为解决目标用户市场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分析的越透彻,产品核心目标越准确。如:安全卫士解决用户使用电脑的安全问题。360 微信为用户提供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演进趋势的预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

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从宏观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由移动终端和移动子网、接入网络、核心网络3部分组成,如图1[1], 图1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如图2[2], 图2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 1.1 研究背景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最令我

们惊喜的变化或许就是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对于任何品牌或者公司营销领域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变化。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告知自己的客户“消费者、用户接入企业网站、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对于这一变化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或许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 (1)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1.简述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1)双协议栈技术 (2)隧道技术 (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 某A类网络10.0.0.0的子网掩码255.224.0.0,请确定可以划分的子网个数,写出每个子网的子网号及每个子网的主机范围。 由子网掩码可以判断出主机地址部分被划分出3个二进制作为子网地址位,所以可以划分出2*3-2=6个子网。 每个子网的网络号和主机范围如下: 子网号为10.32.0.0,主机号范围为10.32.0.1-10.63.255.254 子网号为10.64.0.0,主机号范围为10.64.0.1-10.95.255.254 子网号为10.96.0.0,主机号范围为10.96.0.1-10.127.255.254 子网号为10.128.0.0,主机号范围为10.128.0.1-10.159.255.254 子网号为10.160.0.0,主机号范围为10.160.0.1-10.191.255.254 子网号为10.192.0.0,主机号范围为10.192.0.1-10.223.255.254 3.什么是多径效应? 移动通讯电波传播最具特色的现象是多径衰落,或称多径效应。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地物的影响而产生反射、绕射、散射等,从而使电波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传播,这称为多径传播。由于多径传播使得部分电波不能到达接收端。而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也是在幅度、相位、频率和到达时间上都不尽相同的多条路径上信号的合成信号,因而会产生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延扩展等现象,这些被称为多径衰落或多径效应。 4.为什么CDMA称为绿色手机? 普通的手机(GSM和模拟手机)功率一般能控制在600mW以下,CDMA系统发射功率最高只有200mW,普通通话功率可控制在零点几毫瓦,其辐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手机发射功率的降低,讲延长手机的通话时间,意味着电池,话机的寿命长了,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故称之为“绿色手机”。 5.移动IPV6数据包选路过程? (1)当移动节点在家乡链路上时,它们就像任何固定节点一样收发数据包。 (2)知道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的通信软件伙伴可以利用IPv6选路报头直接将数据包发送给移动节点,这些包不需要经过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练,它们将经过从始发 点到移动节点的一条优化路由。在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是一个非 常好的中间目的节点。因为转交地址和移动节点总是配置在一起的。因此。通 信伙伴将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作为选路报头中唯一的中间目的节点,以便数据 包直接路由到移动节点的当前位置上。 (3)如果通信伙伴不知道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那么它就像其他任何固定节点发送数据包那样向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这时,通信伙伴只是将移动节点的家乡地 址(也是它知道的唯一地址)放入目的IPv6地址域中,并将它自己的地址放在 源IPv6地址域中,然后将数据包转发到这样发送的一个数据包将被送往移动节 点的家乡链路,在家乡链路上,家乡代理截获这个数据包,并将它通过隧道送 往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移动节点将送过来的包拆封,发现内层数据包的目的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Journal of Software, Vol.20, No.8, August 2009, pp.2199?2213 doi: 10.3724/SP.J.1001.2009.03639 ? by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jos@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Tel/Fax: +86-10-62562563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Peer-to-Peer关键技术
李 伟 1,2, 徐正全 3+, 杨 铸 1
1 2 3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光纤通信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湖北 武汉 (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430074) (武汉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Peer-to-Peer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LI Wei1,2,
1
XU Zheng-Quan3+,
YANG Zhu1
(Optical Communication & Network State Key Laboratory (Preparing),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74, China)
2 3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uzq@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
Li W, Xu ZQ, Yang Z. Peer-to-Peer key technologies in mobile Internet.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20(8): 2199?2213.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615458.html,/1000-9825/3639.htm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vious study of applying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P2P technology and the conce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d presents the challenges and service pattern of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Second, the architectures of P2P technology in mobile Internet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super node architecture and ad hoc architecture,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the resource location algorisms and cross-layer optimization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wo different terminal access patterns. Detailed analyses of different key technologies are presented and the disadvantages are pointed out. At last, this paper outlin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摘 要: mobile Internet; peer-to-peer; mobile ad hoc; resource location
对现有的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 P2P 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 P2P 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概
念,并提出将 P2P 技术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模式.其次,分别针对集中式架构、超级节点体系架构 和 ad hoc 架构对应用于互联网的 P2P 网络体系架构进行了阐述.再其次,针对移动终端的两种接入模式,分别在资源 定位算法和跨层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对各关键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 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peer-to-peer;mobile ad hoc;资源定位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法分类号: TP393
?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2006CB3031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Received 2008-10-10; Accepted 2009-04-27

北邮2014 移动互联网与终端技术阶段作业1,2,3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 根据提供方式和信息内容的不同,移动互联网门户业务属于_______的移动业务应用。 A. 移动公众信息类 B. 移动个人信息类 C. 移动电子商务类 D. 移动运营模式类 2. 根据应用场合和社会功能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可分为三种组合类型:_______、效率型、 情景型。 A. 商务型 B. 社交型 C. 移动性 D. 组合型 3. 移动互联网技术体系主要涵盖六大技术产业领域:关键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网络平台技术、移动 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__________。 A. 移动云计算技术 B. 综合业务技术 C. 安全控制技术 D. 操作系统技术 4.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__________、终端和网络。 A. 移动

B. 业务 C. 运营 D. 安全 5. ________制定了基于Web基础应用技术的技术规范。 A. 开放移动联盟(0MA) B. 万维网联盟(W3C) C. 移动通信联盟(MTA) D. Web技术联盟(WTC) 6. 一个完整的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网络子系统NSS、_______、操作维护子系统OSS和 移动台MS四大子系统组成。 A. 无线网络子系统RNC B. 无线基站子系统BSS C. 无线基站控制器BSC D. 无线基站收发信机BTS 7. WCDMA网络的组成包括UE、_______、CN、EN。 A. ETRAN B. UTRAN C. UEDGE D. UPRS

8. WiMax是一种可用于_______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A. 广域网 B. 局域网 C. 城域网 D. 个域网 9. 目前流行的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b所在频段为_______Hz。 A. 2.4G B. 5G C. 900M D. 2000M 10. 宽带IP城域网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层:核心层、汇聚层和_______。 A. 接入层 B. 安全层 C. 管理层 D. 终端层 阶段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 云计算中的“云”可以再细分为“_______云”和“计算云”。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目前,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运动子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研究高新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络技术是以数据通信作为最初设计,这种网络理论与协议都能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对网络协议适应性、可靠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互联网络理论与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因此,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原则,一旦运动主体发生位置变化,IP包就会出现错误投递。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不能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2.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与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更加稳定,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一旦某一段子网络受到制约,就会形成更加稳定的运动主体。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而不能照搬传统的互联网协议和理论。 3.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防止传统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尤其是代理技术和隧道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了终端运动问题,但是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应用,各运动子网中都设立了主机路由。由于移动IP的拓扑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其只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而不会影响现有的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变革路由协议与理论是大势所趋。 4.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对互联网络进行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和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等。但是,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更加具有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支撑。然而,另外两种要素通过现代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