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非遗进课堂之“二十四节气”——立夏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内容:立夏节的历史追溯、立夏习俗了解、称体重、编织蛋套、立夏斗蛋。

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形式的立夏节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享受节日的乐趣。

2、让孩子们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立夏节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享受节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立夏农谚。

2、学习蛋套的编织方法。上学时随带编织丝带若干。

3、活动当天,每位队员准备茶叶蛋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的传统文化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且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和气候的变化,总结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呢?又都有她的节令特征,人们就利用这些节令特征掌握农时安排农事。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为了节气的速记,我们将二十四节气总结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指名说一说二十四节气歌。)

3、今天,让我们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步伐走进第七个节气——立夏吧!(听故事,知节气,立夏篇,开始啦!)

二、立夏渊源及习俗(通过讲故事向孩子们传送)

1、立夏的时间点在5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过了立夏,北斗星的斗柄已经悄悄转向了东南方向,各种植物和动物也都在长大,夏天真正的开始了。

立夏时节,天气渐热,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农民也进入大忙时期。立夏以后,天亮得早了,人们有晚睡早起的习惯,所以中午最好适当午睡来补充睡眠,平常还要多锻炼身体。有些地区有“立夏称人”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就不怕因夏季炎热而变瘦了。

我们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那么立夏有哪三候呢?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到了立夏,就可以听到一种叫蝼蝈的昆虫叫,外表有点像蟋蟀,但叫声没有蟋蟀好听。蚯蚓也从地底下爬出来,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泥土中,下雨时雨水灌入泥土,土里的空气被挤了出去,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纷纷爬到地面来,所以雨后经常能见到许多蚯蚓。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会结出红色的果实。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王瓜这时已经开始长大成熟了,人们可以采摘,并相互馈赠了。

到了夏天,小飞虫们开始大量繁殖。他们正巧成了青蛙的美食。青蛙是庄稼地里的捕虫能手,是当之无愧的农田卫士。

到了立夏时节,也正式芍药花开的好时候。芍药花在五月开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月花神”,还有“花仙”“花相”的美称。

民间立夏有吃蛋、挂蛋的习俗。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呢。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人们向女娲娘娘求助,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这天,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就可以免除病灾。因此,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将煮好的“立夏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挂在孩子胸前;孩子们则最爱玩斗蛋的游戏,两人各拿一个鸡蛋,以蛋尖为头,头击头,尾撞尾,蛋壳坚而不碎的获胜。

2、孩子们,在刚才的故事中你了解了哪些有关立夏传统文化呢?

三、立夏挂蛋编蛋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动手编织蛋套,看谁的手最巧,编织的蛋套最漂亮。

1、材料:5根线长短相同的线、1根稍长的线。

2、做法:老师在讲台上示范。

3、配《立夏》歌曲,学生在小组内编蛋套!老师个别指导编织。把茶叶蛋装在

编好的蛋套里,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诗词谚语欣赏诵读

经典文化,精彩纷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关夏日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吧!老师还给大家搜集了几条有关立夏的谚语,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山亭夏日

(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谚语: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

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

五、布置活动

走进立夏,传承文化。课下,孩子们搜集些有关夏日的诗句,谚语。还可以玩一玩有趣的斗蛋游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养生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养生篇 导语: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 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

大班社会活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大班社会动:我们的二十四节之冬至 活动目标: 1.感受冬至节的喜庆,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2.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3.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知识经验 2.PPT课件、相关教具 活动过程: 一、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

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 二、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二十四节气歌 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二十四节气歌》。它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候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二十四节气歌》。 2.了解什么是节气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3.背《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歌》的对应情况。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以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单了解节气。 同学们,在古代,人们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指导农业活动,就定出了节气。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大家想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为了方便记住它们,人们把它们变成了诗歌,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 二、出示诗歌,读诗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多音字“处”的读音。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开火车读,评价、正音。 三、结合图片,了解诗歌中包含的二十四个节气。 1.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个节气,每半个月就有一个节气,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运用PPT幻灯片播放,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有详有略地介绍二十四个节气及相应的农事活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引导学生找到诗歌中每一句包含的对应节气。 ⑴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⑵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幼儿园教育教案设计24节气

幼儿园教案24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篇二: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

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课时设计:1课时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中立夏节气的探究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特有的历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科学根据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动植物特征、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等。 3、通过诵读立夏节气中的诗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立夏节气的基本常识、习俗、诗歌等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节气的流程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课,视频资料,2人一个小组配“挂蛋”的材料包,前置性学习单和学习材料,游戏单。

学生课前准备:每名学生课前通过前置性学习材料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前置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初识“二十四节气” 1、(前置性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课上做简单的回顾)通过练习题来回顾课前学习内容。 二、师生构建问题引入新课 (课)出示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 师:你能找出这张月历上有关节气的信息吗?生答 师:下面我们就“跟着节气去探究”,一起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 师:关于“立夏”节气,你想探究哪些内容呢,请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三、探究“立夏”节气 1、认识“立夏”。 师:立夏在每年5月5-6日之间。古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其中“立”:建始也,“夏”:假也。“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意思是说春天发芽生长的植物到此时已经长大了。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进入夏天。 2、“立夏”节气的天气情况及气候特征。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0、春分、秋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幼儿园大班立秋教案:二十四节气立秋主题活动《立秋小常识》教学设计【幼儿教案】

幼儿园大班立秋教案:二十四节气立秋主题活动《立秋 小常识》教学设计 立秋含义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三候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介绍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文化风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 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2020年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

2020年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 夏天来了,轻柔的风儿给人带来一丝丝温暖的感觉,七色的彩虹飘在天空中,那云彩 可真是五彩斑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4篇精选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一 1、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2、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批瞎瞎。 3、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4、立夏晴,雨淋淋。 5、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6、人凭饭养,畜凭草养。 7、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8、人下饭桌猪上槽。 9、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 10、若要牲口把膘保,千万莫喂霉烂草。 11、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12、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13、先草后料,四角拌到。 14、不怕使十天,就怕猛三赶。 15、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 16、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吃得香。 17、好喂不如好使。 18、青草、格荛,强似喂料。 19、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20、锄头早,僵瓣少。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二 21、无雨锄地,有雨补苗。 22、把草把料,牲口欢跳。 23、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24、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 25、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26、要想虫害少,除尽田边草。 27、清明林林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28、立夏日晴,必有旱情。 29、客守货,船掌舵,喂牛看着牛倒沫。 30、牛栏要通风,猪圈要软松。 31、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 32、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 33、立夏三日正锄田。 34、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35、喂豆饼,两得利,肥了牲口壮了地。 36、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37、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 38、护根草,长到老。 39、苹果梨子早疏果,密度适当产果多。 40、治虫没有巧,治早治小又治了。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三 41、把草把料马没饱,草料半槽顶住了。 42、锄板响,庄稼长。 43、毛驴脾气怪,骑着倒比牵着快。

2020年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

2020年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 夏夭來了,轻柔的风儿给人带來一丝丝温暖的感觉,七色的彩虹飘在夭空中,那云彩可真是五彩斑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來的2020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4篇精选大全, 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一 1、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2、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批瞎瞎。 3、立夏夭气凉,麦子收得强。 4、立夏晴,雨淋淋。 5、立夏麦触牙,一月就要拔。 6、人凭饭养,备凭草养。 7、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酚。 8、人下饭桌猪上槽。 9、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 10、若耍牲口把膘保,千万莫喂帝烂草。 11、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12、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13、先草后料,四角拌到。 14、不怕使十夭,就怕猛三赶。 15、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 16、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吃得香。 17、好喂不如好使。 18、青草、格莞,强似喂料。

19、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20、锄头早,僵瓣少。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二 21、无雨锄地,有雨补苗。 22、把草把料,牲口欢跳。 23、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黃姜和芝麻。 24、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 25、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26、要想虫害少,除尽m边草。 27、清明林林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28、立夏日晴,必有旱情。 29、客守货,船掌舵,喂牛看着牛倒沫。 30、牛栏要通风,猪圈耍软松。 31、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白棵。 32、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 33、立夏三日正锄田。 34、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35、喂豆饼,两得利,肥了牲口壮了地。 36、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37、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 38、护根草,长到老。 39、苹果梨子早疏果,密度适当产果多。 40、治虫没有巧,治早治小乂治了。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三

24节气中立夏时节的知识大全

立夏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对于立夏,你了解的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是职场文秘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立夏简介 每年5月5日或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立夏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2,20世纪=318。

立夏植物 举例说明2088年立夏日期=[88×.0.2422+52]-[88/4]=26-22=4,5月4日是立夏。 例外1911年的计算结果加2日。 立夏气温特点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立夏农谚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最新学前教育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二月二幼儿活动.doc

大班其他教案:二月二幼儿活动 设计思想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差不多都有这种说法。黄河口一带把这一天叫做“春龙节”。因为阴历二月初,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一天起,开始雷鸣了,传说打雷是天上的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所以天上有雷鸣。这一天正当初春季节,适宜于耕作,也因为各种虫鸟开始活动,就有吃蝎豆避免蝎子蛰的风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结合春龙节组织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民间风俗,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幼儿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好好学知识,练本领。 活动一认识龙 目的: 1.让幼儿知道龙的来历,了解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 2.让幼儿了解有关龙的传说、故事,丰富关于龙的词汇。 3.让幼儿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培养幼儿的自豪感。 准备: 课前搜集龙的图案、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歌曲磁带《龙的传人》。 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龙?(龙灯、龙船、龙袍、龙旗、商标、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等等。)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龙的图案,让幼儿观察:龙是什么样子的?(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可以这样理解,龙的身体各部分是许多种动物的一部

分拼凑成的,它集各种动物有力、优美的特点于一身。这说明龙是古人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3.老师讲解龙的来历及它的价值: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距今五、六千年前,龙就诞生了。那时,龙的形象还不象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改造创新着龙的形象,还赋予了龙非凡的神力。现在,龙的形象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古人认为龙能“兴风雨,利万物”,古书中还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人们特别喜爱它。在民间哪里有快乐的场面,哪里就少不了龙。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瑰丽的装饰。 4.老师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1)先启发幼儿讲述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关于龙的故事,如:叶公好龙、唐玄宗与龙等。 (2)老师讲述有关传说、故事,并启发幼儿学说关于龙的词汇:龙船、龙灯、龙椅、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谭虎穴、龙盘虎踞、叶公好龙等。 5.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听完讨论歌曲内容:歌曲中唱了一些什么词?使 幼儿知道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国人号称是龙的传人,龙的风彩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6.要求幼儿课下搜集龙的故事、龙的商标、图案等。 活动二节令与龙抬头 目的: 1.让幼儿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龙抬头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 2.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含义及与龙抬头的关系。 3.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准备:

详解二十四节气——立夏

详解二十四节气——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一般在公历5月5日前后,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2013年的立夏时间是5月5日16:18分,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一、立夏节气的由来 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呜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许多人还以立夏日的阴晴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最好下场雨,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二、立夏节气如何养生 立夏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液,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因此,要避免大汗淋漓,过汗伤阳。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切勿发怒。 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也以养阳、养心为主,平时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课时设计:1课时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中立夏节气的探究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特有的历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科学根据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动植物特征、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等。 3、通过诵读立夏节气中的诗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立夏节气的基本常识、习俗、诗歌等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节气的流程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资料,2人一个小组配“挂蛋”的材料包,前置性学习单和学习材料,游戏单。 学生课前准备:每名学生课前通过前置性学习材料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前置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初识“二十四节气” 1、(前置性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课上做简单的回顾)通过练习题来回顾课前学习内容。 二、师生构建问题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张2019年5月份的月历。 师:你能找出这张月历上有关节气的信息吗?生答 师:下面我们就“跟着节气去探究”,一起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 师:关于“立夏”节气,你想探究哪些内容呢,请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三、探究“立夏”节气 1、认识“立夏”。 师:立夏在每年5月5-6日之间。古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其中“立”:建始也,“夏”:假也。“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意思是说春天发芽生长的植物到此时已经长大了。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进入夏天。 2、“立夏”节气的天气情况及气候特征。 ①立夏时节,天气渐热,雷雨增多,动植物都开始迅速生长。我国江南地区进入雨季,多阴雨连绵天气。 ②介绍2016、2017、2018年成都立夏当天的天气情况。 ③对比2018年上海、漠河、三亚的天气情况。感受: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很大。 ④课后探索:请小朋友们在学习单的温度计上记录今年立夏那天我国主要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介绍立夏节气时动植物和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候:中国古代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年就有七十二候。(视频介绍) ②一候:一候蝼蝈鸣。昼伏夜出的蝼蝈开始鸣叫。(视频:蝼蛄的鸣叫) ③二候:二候蚯蚓出。蚯蚓因感到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 ④三候:三候王瓜生。 王瓜是一种药用藤本植物,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蔓延开来。 ⑤其他动植物:青蛙、芍药花、樱桃。 ⑥农事活动: 作物出苗:立夏时节,谷雨时种下的玉米、豆子、棉花等作物都已经出苗。冬小麦的籽粒逐渐饱满(灌浆),需要及时浇水、锄草。喷洒农药:果树上会出现很多爱吃果子的蚜虫,尽管它们和其他生物一样有生存的权利,但农民伯伯为了让果树多留下果子,还是会喷一些药剂来驱赶它们。 4、立夏节气的一些民间习俗。 ①古代立夏祈福----迎夏、启冰。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全国通用】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课时设计:1课时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中立夏节气的探究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特有的历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科学根据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动植物特征、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等。 3、通过诵读立夏节气中的诗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立夏节气的基本常识、习俗、诗歌等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节气的流程及学习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资料,2人一个小组配“挂蛋”的材料包,前置性学习单和学习材料,游戏单。学生课前准备:每名学生课前通过前置性学习材料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初识“二十四节气” 1、(前置性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课上做简单的回顾)通过练习题来回顾课前学习内容。二、师生构建问题引入新课(课件)出示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师:你能找出这张月历上有关节气的信息吗?生答师:下面我们就“跟着节气去探究”,一起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师:关于“立夏”节气,你想探究哪些内容

呢,请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三、探究“立夏”节气 1、认识“立夏”。师:立夏在每年5月5-6日之间。古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其中“立”:建始也,“夏”:假也。“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意思是说春天发芽生长的植物到此时已经长大了。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进入夏天。 2、“立夏”节气的天气情况及气候特征。①立夏时节,天气渐热,雷雨增多,动植物都开始迅速生长。我国江南地区进入雨季,多阴雨连绵天气。②介绍20XX、20xx、20xx年成都立夏当天的天气情况。③对比20xx年上海、漠河、三亚的天气情况。感受: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很大。④课后探索:请小朋友们在学习单的温度计上记录今年立夏那天我国主要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介绍立夏节气时动植物和农业生产的情况。①候:中国古代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年就有七十二候。(视频介绍)②一候:一候蝼蝈鸣。昼伏夜出的蝼蝈开始鸣叫。(视频:蝼蛄的鸣叫)③二候:二候蚯蚓出。蚯蚓因感到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④三候:三候王瓜生。王瓜是一种药用藤本植物,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蔓延开来。⑤其他动植物:青蛙、芍药花、樱桃。⑥农事活动:作物出苗:立夏时节,谷雨时种下的玉米、豆子、棉花等作物都已经出苗。冬小麦的籽粒逐渐饱满(灌浆),需要及时浇水、锄草。喷洒农药:果树上会出现很多爱吃果子的蚜虫,尽管它们和其他生物一样有生存的权利,但农民伯伯为了让果树多留下果子,还是会喷一些药剂来驱赶它们。 4、立夏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教学设计

立夏 一、教材分析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有“尝新”“斗蛋”“称人”等。教材通过听《称人》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民间立夏的习俗;通过赏析美文《扬州的夏日》,引领学生走进立夏时节扬州美景,感受初夏的美妙;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立夏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玩“斗蛋”“称人”游戏更是让孩子们颇感节气的趣味,倍增对节气的兴趣和喜爱情怀;教材最后“放大细节”写作则告诉学生“写活动的时候,只要写好活动中的细节,比如表情、动作、语言、还有人物的心理,就会使活动生动有趣”这个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立夏”的由来、相关农谚、诗歌及各地习俗等知识。 2.通过“吃乌米饭”、“斗蛋”等实践活动,感受立夏带来的快乐。 3.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石臼、米、水、南烛叶、纱布、乌米饭、斗蛋网 学生准备:鸡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 四、教学过程 (一)立夏我知道 1.分享感知,畅谈立夏 自主交流:观察日历,说一说所了解的“立夏”。 2.初步认识,了解节气 解文说字:明白“立,开始也”,懂得立夏是告别春天,夏天的开始。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即开始,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全国通用

非遗进课堂之“二十四节气”——立夏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内容:立夏节的历史追溯、立夏习俗了解、称体重、编织蛋套、立夏斗蛋。 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形式的立夏节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享受节日的乐趣。 2、让孩子们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立夏节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享受节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立夏农谚。 2、学习蛋套的编织方法。上学时随带编织丝带若干。 3、活动当天,每位队员准备茶叶蛋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的传统文化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且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和气候的变化,总结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呢?又都有她的节令特征,人们就利用这些节令特征掌握农时安排农事。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为了节气的速记,我们将二十四节气总结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指名说一说二十四节气歌。) 3、今天,让我们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步伐走进第七个节气——立夏吧!(听故事,知节气,立夏篇,开始啦!) 二、立夏渊源及习俗(通过讲故事向孩子们传送) 1、立夏的时间点在5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过了立夏,北斗星的斗柄已经悄悄转向了东南方向,各种植物和动物也都在长大,夏天真正的开始了。

立夏时节,天气渐热,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农民也进入大忙时期。立夏以后,天亮得早了,人们有晚睡早起的习惯,所以中午最好适当午睡来补充睡眠,平常还要多锻炼身体。有些地区有“立夏称人”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就不怕因夏季炎热而变瘦了。 我们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那么立夏有哪三候呢?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到了立夏,就可以听到一种叫蝼蝈的昆虫叫,外表有点像蟋蟀,但叫声没有蟋蟀好听。蚯蚓也从地底下爬出来,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泥土中,下雨时雨水灌入泥土,土里的空气被挤了出去,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纷纷爬到地面来,所以雨后经常能见到许多蚯蚓。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会结出红色的果实。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王瓜这时已经开始长大成熟了,人们可以采摘,并相互馈赠了。 到了夏天,小飞虫们开始大量繁殖。他们正巧成了青蛙的美食。青蛙是庄稼地里的捕虫能手,是当之无愧的农田卫士。 到了立夏时节,也正式芍药花开的好时候。芍药花在五月开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月花神”,还有“花仙”“花相”的美称。 民间立夏有吃蛋、挂蛋的习俗。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呢。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人们向女娲娘娘求助,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这天,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就可以免除病灾。因此,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将煮好的“立夏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挂在孩子胸前;孩子们则最爱玩斗蛋的游戏,两人各拿一个鸡蛋,以蛋尖为头,头击头,尾撞尾,蛋壳坚而不碎的获胜。 2、孩子们,在刚才的故事中你了解了哪些有关立夏传统文化呢? 三、立夏挂蛋编蛋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动手编织蛋套,看谁的手最巧,编织的蛋套最漂亮。 1、材料:5根线长短相同的线、1根稍长的线。 2、做法:老师在讲台上示范。 3、配《立夏》歌曲,学生在小组内编蛋套!老师个别指导编织。把茶叶蛋装在

大班二十四节气教案

大班二十四节气教案 精品文档 大班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1 / 12 精品文档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2 / 12 精品文档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谚语》的内容,具体内容: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有关立夏的谚语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的谚语,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有关立夏的谚语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的谚语,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二十四节气立夏谚语 1、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 2、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3、力量麦子锄头谷。 4、糟糠出猪,粪草出鱼。 5、苗荒甚于草荒。 6、早秧七八九,晚秧四五六。 7、护根草,长到老。 8、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保险。 9、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10、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11、留苗过稀,后悔莫及。

12、锄头早,僵瓣少。 13、熟食焖烂,一天斤半。 14、不稀不稠,才能丰收。 15、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16、挖苗不除根,大棵抱小孙。 17、春天恋了苗,秋后收得薄。 18、毛驴脾气怪,骑着倒比牵着快。 19、猪喂一盆食,牛喂一把草。 20、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21、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22、有病无病,倒沫为证。 23、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24、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25、人下饭桌猪上槽。 26、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 27、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 28、畜是农家宝,全凭饲养好。 29、一日三挠,等于加料。 30、碗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权。 1、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2、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批瞎瞎。

二十四节气——立夏(2)

二十四节气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的气候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是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它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冬天,秦岭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 2020-05-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