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架构与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架构与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架构与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架构与实施策略

摘要近来我国正掀起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热潮。笔者通过对现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总结在研究性学习的涵义、目标、特征等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界定实施策略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为应对教育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描述:(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以及求知欲。(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及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

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刻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