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

德育论
德育论

1.道德,就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包括人或非人)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2、德性,亦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道德人格或品德。

3、德育即育德,又称品德教育,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引发或促进学习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变化的社会活动。

4、反德育的社会活动有着几种突出表现:强制灌输式教育、庸俗功利主义教育、形式主义教育、价值相对主义教育。

5、德育的功能:(一)德育的个体功能:1、促进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和个性化;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二)德育的社会功能: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三)德育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6、学校德育的缘由: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学校职能的体现、学校的组织特性。

7、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走向:学校德育朝着儿童化、生活化、综合化、全方位性、一体化的方向推进,是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向。这种趋向主要反映在:

在德育观念上,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转变,注重教师指导和儿童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既能够促进儿童享有现实的圆满生活,又可以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在德育目标上,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感受能力,特别是把培养儿童初步的观察、思考、判断、选择能力和自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置于突出地位。

在德育内容上,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兼及其他适应儿童未来发展需要和成人生活的各种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并充分关注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意义。在课程建设上,加强理论指导,突出课程标准的统整性和指导性,注重核心价值的意义,注重品德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考察专门的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与学校诸种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关联性,一球构建出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校的与课程体系。

在德育方式、方法上,改变以灌输、外在控制位显著特征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作为道德主体的交往、对话、沟通、理解、重视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各种自主活动对于品德发展的意义,重视教育者由管理者、训导者

想指导者、合作者、示范者的角色转变,重视各种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探求它们在小学阶段的适用性、有效性。

在德育的整体性上,注重小学各阶段、小学与初中阶段之间的衔接和统整,注重学校、教师和家庭、家长以及社区、社会各界人士诸方面教育影响的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注意有利于促进道德生长、德性养成的社会运行体系、管理制度和其他内外环境的建设。

8、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9、品德的特征:社会性、复合性、稳定性、层次差异性、自主性。

10、品德的结构(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活动因素。

12、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知识和判断看作是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将儿童由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科尔伯格有关道德发展的观点:品德发展的根本在于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提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的断言;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三水平、六阶段).

社会学习论是以行为研究为主线探讨品德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预防及矫正提供帮助。社会学习论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1963年班杜拉和沃尔斯特合著的《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著作中。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榜样示范、强化在品德培养中的作用。

13、德育的根本目的:在完善德性、健全人格精神指引下,以善为指向,同时又交融着真和美的追求,努力促进社会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成为在道德上尽可能完善的人,由此实现社会个体作为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的统一。

14、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称为德育手段。

15、德育方法是为了达成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形式的总和,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

16、一些基本的德育方法:

(一)训练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说服法、道德故事讨论法、价值澄清法;

(二)增进道德体验、培植道德情感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身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情景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情境体验法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潜移默化性、意识与无意识交互作用等特点。

17、学校德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

德目主义亦称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和进行直接的道德训练来落实道德教育;全面主义又称间接的道德教育,即把道德价值、规范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以及学校整体生活之中。

18、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品德培养过程及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所进行的框架构想和方案设计。

19、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

(一)认知—发展模式

科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年的教育实验,归纳出以下两种基本的道德教学模式:

1、新苏格拉底模式:该模式根据苏格拉底“产婆术”式教学原理

而得名,其核心思想是在德育过程中应用各种问题和情境,为

他们提供相互交往和角色承担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道德思考,在自动探究中提高道德水平。课堂道德讨论(包

括两难问题的讨论、情境问题的讨论等)既是该模式在德育组

织过程中的直接反映,也是该模式在德育实践中运用的最基本

方法。

2、新柏拉图模式:该模式在德育实践中除了继续使用课堂道德讨

论法以外,更多的是采用公正团体法,在创设公正团体中利用

公正的机制来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正观、

集体观,承担道德责任和实践道德行为。

(二)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重在提高儿童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来形成完整的、与他人密切关联的自我形象,并在关心、体谅之中获得快乐。

(三)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是从注重公民行动、培养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能力的角度来探讨教育问题,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个体的道德发展与市民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以两个理论假设为前提。其一,当代儿童处于价值观互相冲突的社会之中,这些价值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其二,在当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

原则或价值规范体系。

一、基本定义:价值澄清模式是德育模式的一种,目的在于塑造人的价值观。

基本假设: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基本原则:

1.关注生活

2.尊重自己和他人

3.提倡反省

4.培养能力

价值形成的阶段论(三阶段七步骤):

1.选择

1 ) 自由的无强迫的选择;

2 ) 从多种可能中选择;

3 ) 慎重考虑后果后的选择

2.珍视

4 ) 珍视自己的选择;

5 ) 乐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并愿与他人分享

3.行动

6 ) 把选择付诸行动;

7 ) 重复这种行动,进而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九、实施方法(价值反应法)

价值反应法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反应,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澄清他们的理解力、目的、感情、抱负、信仰等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

(五)品格教育及其模式

20、我国小学德育模式的构建: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关注儿童的自主发展;

注重主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此外,从品德培养的角度看,小学德育模式的构建该必须基于一些“核心价值”,即一定时期内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趋向、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价值或规范。德育过程的组织,则应当更加能够体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融入人格品质的培育、道德实践力的发展于道德情感唤起、行为习惯养成、公民训练、团体建设之中。

21、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类型:

认知取向型德育课程:该类课程以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

行为取向型德育课程:以行为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中心任务的德育课程。

情意取向型德育课程:该类课程以增进道德情感体验、提高道德情感敏感度为重点。

综合型德育课程:即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视角来设置德育课程。整合型德育课程:将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社会性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等相联系,以求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22、道德教学的基本原则:

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相结合原则;

知情行相统一原则;

示范性与拓展性并举原则;

主体互动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因时、因境施教原则。

23、小学常用的道德教学策略:

1)故事叙述: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

童的活动方式。

2)资料搜集: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借助图

书、报纸杂志等媒介,搜集相应的新闻、故事等,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展示或交流。

3)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根据一定学习主题及内容要求,设置或模

拟出一定的仿真性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者根据生活情境中的具体表现或情节来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再现某种经历,从而体验、感受、领悟道德价值。

4)现场调查:组织学生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谈话等方式,

获得直观的印象,以求提高道德认识、增进道德体验。

5)参观访问:通过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到社会中学习、

实践,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

6)观摩、作品欣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定学习主题,通过

阅读、观摩、欣赏具体的作品来感受和体验道德价值。

7)问题讨论:是通过学生主体的互动学习来激活道德情绪、培养道

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

24、各科课程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第一、知识本身为善。各科课程的核心是知识,而知识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类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知识总是与人类的需要、与人类实践有关,知识既源于人的需要,源于人类实践,也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服务于人类实践,因而也就具有真善美的性质,属于广义上的好或善。各科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来传递或引发知识,而知识的传递与引发离不开一定的感情、态度乃至知识信仰,诸如尊重知识、坚持真理、启迪智慧等,这些情感、态度、价值

观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概而言之,追求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的,也是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

第二,传递或引发知识的过程蕴涵着善。传递或引发何种知识,如何传递或引发知识,以及如何去把握、运用知识,都蕴涵着人类的价值选择与意义追求。同时,各科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判断等,以及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而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也同样反映着人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德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教学活动本身蕴涵着道德意义。教学活动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个体的人格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爱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既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25、班级德育是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可能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与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从而发挥班级群体的育德功能。

26、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称为班级。

27、在我国中小学,为了凸显班主任的角色地位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专门性,原国家教委版本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指责、工作原则和方法、任职

条件和待遇等作出了具体规定。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28、班主任的指责:

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

全面负责班级日常管理;

组织班级活动,建设班级文化;

开展个别指导;

协调各方教育力量,整合各种教育影响。

29、班级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班级群体或班级个体。如班级成

员的基本构成、班级群体的学业状况等;

2)健全班级组织和规范:第一,要进行班级组织机构的设计,其

核心是班委会;第二,要培养、选拔干部;第三,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与教育,形成班级教育网络。

3)确立班级目标:包括班级教育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

4)开展班级活动: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有利于班级

文化的形成。

5)营造班级气氛: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始终注意引导

正确的班级舆论,促进优良班风、班级传统的形成,使之朝着有利于体现尊重、平等、真诚、友爱、合作诸种品质的方向发展。

6)引导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管理、

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等方面。班主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班主任要组别引导班级群体进行自我教育。

30、班级德育中班主任的素质:

1)品德素质: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两个基本侧面;

2)专业素质:包括德育意识、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

3)身心素质: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的主要承担者,健康的身体和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尊、自信、豁达开朗等,更是不可忽视的。

31、学生不良品行的类型:

1)过失型:主要由不良或不当的需要或好奇、好动、畏惧等心理

引起,或者由于社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而采取的不当行为方式,这类行为具有较强的偶然性、情境性、盲目性。

2)不良品德型:由不良或不当的需要引起,但受到个体某些不良

意识倾向或个性特征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意识性、经常性、倾向性。

3)攻击型:主要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等情绪引起,在与人发

生冲突时产生的对立、发泄、反抗、迁怒、报复等行为,一般带有公开性、爆发性的特点。

4)压抑型:指由挫折造成的焦虑引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

逃避、郁闷、自暴自弃等行为,一般带有隐匿性、持续性的特点。

32、代币治疗法: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行为矫治方法,它是在一

个接受指导治疗或教育环境中,教育者通过代币作为后援强化物,以增加期望目标行为,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代币治疗法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不良行为者出现的行为进行记分处理,出现期望目标行为就加分,出现不良行为就减分,达到一定分值再施以后援强化物,如玩游戏、购买期望的礼物等。

33、家庭德育的特点:天然性、感染性、弥散性、基础性、终

身性。

34、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特点:

1)配合学校增强道德观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指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把家务劳动作为必修课;

4)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意识和个性品质。

蔡元培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蔡元培: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我们这些似乎很可爱的青年男女,住在学校里,就可以算作现代学生么?或者能读点外文书,说几句外国语;或者能够“信口开河”地谈什么什么主义和什么什么文学,就配称作现代学生么?我看,这些都是表面的或次要的问题。我以为至少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才配称作现代学生。 (一)狮子样的体力 我国自来把读书的人叫作文人,本是因为他们所习的是为文事的缘故,不料久而久之这“文人”两个字和“文弱的人”四个字竟发生了连带关系。古时文士于礼、乐、书、数之外,尚须学习射、御,未尝不寓武于文。不料到后来,被一些野心帝王专以文字章句愚弄天下儒生,鄙弃武事,把知识阶级的体力继续不断地摧残下去;流毒至今,读书人所应有的健康,大都被毁剥了。羸弱的父母,哪能生出康强的儿女!先天既不足,而学校教育,又未能十分注意体格的训练,后天也就大有缺陷。所以现时我国的男女青年的体格,虽略较二十年前的书生稍有进步,但比起东、西洋学生壮健活泼、生机勃勃的样子来,相差真不可以道里计。新近有一位留学西洋多年而回国不久的朋友对我说,他刚从外洋回到上海的时候,在马路上走,简直不敢抬头,因为看见那些孱弱已极、毫无生气的中国男女,不禁发生恐惧和惭愧的感觉。这位朋友的话,并不是随便邪说。任何人刚从外国回到中国国境,怕都不免有同样的印象。这虽是就普通的中国人观察而言,但是学校里的学生也好不了许多。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 现今欲求增进中国学生的体力,唯有提倡运动一法。中国废科举,办学校,虽已历时二十余年之久,对于体育一项的设备,太不注意。甚至一个学校连操场、球场都没有,至于健身房、游泳池等等关于体育上的设备,更说不上了。运动机会既因无“用武地”而减少,所以往往有聪慧勤学的学生,只因体力衰弱的缘故,纵使不患肺病、神经衰弱病及其它痼症而青年夭折,也要受精力不强、活动力减少的影响,不能出其所学贡献于社会,前途希望和幸福就从此断送,这是何等可悲痛的事! 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怎能担得起将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怎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 体力的增进,并非一蹴而就。试观东、西洋学生,自小学以至大学,无一日不在锻炼陶冶之中。所以他们的青年,无不嗜好运动,兴趣盎然。一闻赛球,群起而趋之。这种习惯的养成,实非易事。而健全国民的基础,乃得以确立。这种情形,在初入其国的,会误认为一种狂癖;观察稍久,方知其影响国本之大。这是我们所应憬然猛省的。

[德育论]期末测试试题与答案

[德育论]期末测试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伦理学的最高追求是____1____。 A.幸福 B.快乐 C.正义 D.良心 正确答案:B 2.近亲不能结婚,那么,同类能不能相食,____1____;异类不能不能性交,____2____。个人没有生命处置权利。 A.能;不能 B.不能;能 C.能;能 D.不能;不能 正确答案:A 3.佛家说,世界生灭变化,分为成、住、坏、___1____四劫。 A、灭; B、空; C、劫; D、生 正确答案:B

4.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1____去之,____2____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A.庶民;君子 B.君子;庶民 正确答案:A 5.伦理是以人性、____1____、人与人之间的正的关系为基准(相对于邪的关系),显现人在宇宙或者世界上的一切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遵循的____2____,还有关于人性和这些关系的知识。 A.人伦结构;道理和规则 B.物性;道理和规则 C.人伦结构;制度 D.物性;制度 正确答案:A 6.伦理学,说得最直白一点,当然是研究伦理的学问,它是讨论人的存在、生存、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以及人性的____1____变成____2____的学问。伦理学的最大话题是人的幸福。伦理学具有浓烈的思辨意义,因为伦理主要是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融通与交合。 A.有限性;现实性 B.无限可能性;现实性 C.有限性;合理性 D.有限性;无限可能限性

正确答案:A 7.道德指个人和人类在行道过程中,内心对道的体认,这个体认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与道一体化,而这种____1____,显现在人与周围的一切____2____之中。道既是本体论的,又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学的。 A.关系;内在的品质 B.体认;事物 C.内在的品质;关系 D.事物;体认 正确答案:A 8.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道德是____1____,也叫良知,是人性中先天的善。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____2____。 A.修养;良心 B.善良;责任 C.责任;善良 D.良心;修养 正确答案:A 9.西方的道德概念,集中在几个话题上:理性,只有理性才能体认道德;最高道德即最高____1____,那就是上帝或者神,上帝或者神才是____2____;道德在于人的自由、精神与意志。 A.良心;真理 B.真理;善 C.道德本体;真理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选择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格子里) 1、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冶、熏陶,这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B 2、更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这是哪一种德育课程的特征? A、认识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核心德育课程 D、隐性德育课程 答案:B 3、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以哪一种理论为指导提出来的。 A、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B、活动——动机理论 C、最近发展区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A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A、知与行的矛盾 B、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 D、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之间的矛盾 答案:C 5、德育过程所依据的是那一种规律 A、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发展规律 B、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C、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 D、受教育者生理发展的规律 答案:B 6、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是 A、主观-发展性 B、主体-发展性 C、客体-发展性 D、主题-发展性 答案:B 7、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教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A、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B、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C、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D、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答案:A 8、人类的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所以在各种科学研究中都应该遵循的研究程序是 A.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新理论 B.实践(检验)—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 C.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 D.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实践(检验) 答案:A 9、以下哪种当代德育模式认为提倡和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A、价值观导向模式 B、情感体验模式

《德育论》

姓名:刘丹专业:初等教育 学号:201507138333 学习中心:昆山奥鹏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 答: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德育内容 答: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分: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9.心理健康 3、德育课程 答:课程设置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课程内容 现行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其次,综合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

德育原理 2015秋 华师大期末考试答案

《德育原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这种说法正确。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菲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这种说法正确。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

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含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2018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1、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2、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主体性和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有:主体发展性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整体特征,它贯穿于德育活动的始终。 3、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德育发展的关系:社会、人、德育并不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古代、近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人的发展经历了群主体性、分裂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类主体性;德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生活德育、灌输的德育、主知主义德育、主体发展德育。 4、要建立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现代德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 5、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6、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实质是教育活动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前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后者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范畴。前者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后者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前者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后者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辨析题: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7、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包括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个方面。 8、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需要,构成德育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之间积极的矛盾运动。 9、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组织的原则:个体思想品德主动地完整地发展的原则(德性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德性上是统一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

德育论复习

《德育》复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分30) 1、德育本质 参考答案: 德育活动的目的,不仅应当是教育者的或教育者所代表的社会的,而且也是受教育者自己的。为了人自身的社会福利,不仅需要教育者开展德育活动,受教育者也有接受德育的需要;不仅要受教育,还要自我教育。德育是要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同时受教育者也需要接受这些影响,并能在这些方面获得自我发展。 2、德育过程 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具体地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3、德育内容 参考答案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要求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为德育目标服务。 4、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参考答案: 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5、榜样示范法 参考答案: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法有教育者的示范、伟人的典范以及优秀学生的典型等多种方式。 6、情感陶冶法 参考答案: 指班主任通过自觉利用环境、气氛、作用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以达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师爱,校园文化,艺术陶冶。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现代德育过程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个体思想品德主动地完整地发展的原则; 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德育过程组织的多样化原则; 5、以道德践行为基础的原则; 6、德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2\简述自我教育的方法 参考答案: 1.自我教育的概念: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观我”,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月《德育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教育世界观指关于教育的统一的综合见解形成这一见解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观,社会观, 文化观。以人为中心,就叫自由主义教育观,以社会为中心就叫“社会主义教育观”以文化为中心就叫“文化主义教育观”。 2、德目主义亦称直接教学,即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宗教课、公民课或德育课等,以直接 教授道德价值。 3、德育网络是整合校内外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 4、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写实测评法 又称记实法。所谓写实测评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的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其操作步骤是,明确写实的内容与要求,捕捉搜寻记实的有关事实与行为,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期末整理后,概要的计入到有关栏目中。类似写实测评法的另一种方法是档案资料品德测评法。档案资料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课考试成绩、平时品德测评分数、期终评语和所有肿大行为时间、奖惩记录。 2、一个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一、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有组织健全,团结一致、权威的领导核心和骨干队伍 三、有统一的班级常规和严格的纪律 四、有正确的占主导地位的班级舆论 五、有团结友爱,助人为人,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劳动,集体荣誉感等班风和勤奋好学的学风。 三、述评题(每题10分,共2题,计20分) 1、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

一)突出民族精神的培养。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恶劣的环境使日本人充满忧患意识和拼搏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日本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拜托困境。因此日本人把勇于进取,百折不饶,忠精团结,舍身奉献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一以贯之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培养,二)注重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日本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忠孝、家庭和皇道等观念为世代所推崇。 三)推行大一统的德育管理体制。日本学校德育从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都在文部省直接控制下进行。这种大一统的德育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意图的贯彻以及学校德育的一致性。 2、德育研究的活动产品分析法 这是对研究对象的日记、作文,图画,笔记,平时测验作业,书信和手工制作品,借书证等智力和体力的学习活动的成果、产品 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使用该法可从中了解对象的心理、思想道德发展的状况、兴趣、知识范围、操作技能、性格特点等。但要 注意的是,分析力求客观,不轻易下结论,使用该法研究者必须有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修养等。 四、德育设计(本题14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四年级小学语文,有一课文是《秦兵马俑》,第9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不像语文课的话,也不像德育课程的话。因为长城、大运河等等都可以说是“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请你把这句话改写一下,使它既能够写出秦兵马俑的意义,又具有语文课的意义,还具有德育课程的意义。 秦兵马俑,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雕塑。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我们应该感到自豪与荣耀。 五、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做2题,计30分。其中第1题必做,第2题,第3题任选一题。)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绪论 一现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理论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主体,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是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社会现代化不但要求德育现代化,也为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含义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本书所说的“德”即个体“品德”,指人的个性品质中的德性,狭义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广义指“思想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 从性质说,现代德育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德育。 ㈠德育是有目的地通过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社会化,在现时代也就是促进个体德性现代化。 ㈡现代德育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要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 ㈢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世界性等。 ㈣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 三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 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代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主体性表征德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德性的发展。 ㈠“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含义 “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⒈“主体——发展性”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它直接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

福师10春学期《德育论》在线作业一【附答案】

福师10春学期《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曾经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 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A. 马克思 B. 亚里士多德 C. √恩格斯 D. 皮亚杰 满分:2 分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道德经》 满分:2 分 3. ()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A. 马卡连柯 B. 柯尔伯格 C. 杜威 D. √麦克菲尔 满分:2 分 4. 国际课程理论领域的隐性课程的概念出现于() A. 20世纪40年代后期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 C. √20世纪60年代后期 D.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满分:2 分 5. 以下不属于德育评价的原则的是()

A. 教育性原则 B. √主观性原则 C. 客观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满分:2 分 6. 德育评价的核心是() A. √品德评价 B. 思想评价 C. 能力评价 D. 学习评价 满分:2 分 7.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哪一位教育家说的 () A. 孔子 B. 荀子 C. 老子 D. √孟子 满分:2 分 8. 品德评测的指标只能以()要求为参照加以设计。 A. 德育内容 B. 德育方法 C. 德育评价 D. √德育目标 满分:2 分 9. 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是() A. 马卡连柯 B. √杰克逊

C. 杜威 D. 皮亚杰 满分:2 分 10. 德育过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 √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 B. 德育方法 C. 德育网络 D. 德育评价 满分:2 分 11.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义。 A. √生存 B. 发展 C. 德育 D. 工作 满分:2 分 12.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最主要功能就在于() A. 发扬传统美德 B. √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 C. 提倡良好社会风气 D. 打破封建观念 满分:2 分 13. ()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生活的普活性。 A. √基本文明规范 B. 传统美德 C. 伦理观念 D. 社会风气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培养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有,具有鲜明个性又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孩子,我尊重你的想法。”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情绪体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面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或者灵光乍现的小火苗,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思维定势,像呵护荷叶上的小露珠一样去呵护小学稚嫩的心灵,在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而不是以权威自居,否定学生新奇的想法,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许正是教师那充满肯定的话语和赞赏的眼神,这个世界就又多了一个爱因斯坦。 “孩子,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学生是藏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一部分儿童,并以“权威性的谎言”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些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正是教育家点亮了学生心中成功的信念,致使他们发挥潜能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教师的期望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多大的动力,教育者应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正确的看待评估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热情和信心,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会带着老师的鼓励和期望扬帆起航,届时这个世界又会多出几个卡耐基。 “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是发展中人,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

奥鹏教育小学德育理论期末考试

小学德育理论期末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 答: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和影响。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 答: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 答:具有德育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德育方法 答: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 答:评语鉴定测评法,又称操行评语法、品德评语法、品德鉴定法。一般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的做出个人鉴定意见。其操作步骤是,了解情况、民主评议(包括个人、集体、干部、任课老师、家庭几方面),明确鉴定内容与要求,结合自己观察事实进行评语鉴定,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大多属只让领导审定或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2、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答:(一)民主性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即现代德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是社会主义猪肚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现代德育管理者的监督,要求被管理者积极参与德育管理活动,做到全员管理;要求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 (二)开放性学校德育管理,既要做好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校外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现代德育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开放;要求注重现代德育管理的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现代德育管理思想面向世界开放。 (三)科学性现代德育管理的科学性,要求现代学校德育按照教育管理规律办事,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必须一句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注重把握现代德育管理的时代性。 三、述评题(每题10分,共2题,计20分) 1、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答:(一)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德育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看作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学会自律,自主的重要保证,学校的一切德育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开展。 (二)注重显示问题的解决。美国学校德育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学生生活问题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美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都显现出多元化,

研究传统德育方法 深化现代德育理论

研究传统德育方法深化现代德育理论 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自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遗产。发掘、总结、提炼、继承这批遗产,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激励下,近年来许多学人,特别是一些生气勃勃的青年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崔华前同志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书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读到这部书稿,感受良多。

书稿把“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先秦诸子是在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家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学术上展开论辩,彼此交锋,是此而非彼,竞相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倾向。在德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种不同的德育学说交相辉映,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德育学术盛况的壮丽图景。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要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作开创性的、系统性的总结,其难度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高兴的是,作者没有向困难低头。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文献考察法等现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之后,对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学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书稿所展示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体系,其概念之清晰,内容之宏富,脉络之分明,观点之新颖,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给人以许多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关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释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进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

德育论复习资料

1、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区别: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既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又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而不依赖于个体人存在。 联系:道德是品德的源泉,个体品德是在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品德也影响道德(理解、践行,纵向发展、推动内容的丰富,环境道德、信息)。 2、德育定义:是促进个体品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与德育论的形成发展: (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现代德育三个阶段) (自发的德育经验-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原理) ①原始社会的德育(习俗性的德育)——德育的产生和自发的德育经验 ②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德育思想(古代学校德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德育) ③现代德育与德育论的形成 现代德育主要变化(特点): (1)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 (2)民主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培养目标是民主社会的公民;主体平民化;依据;内容;方法;途径等) (3)科学化(摆脱了神学化;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发展为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效率) 4、当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①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0世纪初出现了与资本主义学校德育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德育.德育理论不断涌现,德育实验探索不同尝试); ②寻求平衡的时代(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德育体系;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 ③全球化德育的时代(影响的全球化;主题的全球化). 5、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6、德育的主要功能: ①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个体人能够产生的影响。生存(“德—得”关系的体现,德福一致)、发展(中介)(静—动关系)、享用(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精英)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含义:即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生活中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德从这一角度看亦可谓道德人生的立美创造。 ②教育性功能有哪些: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一是动机作用:无论智、体、美育都需要道德情感等启动和放大学习动机,同时,学习动机也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质量特征。 二是方向作用:德育可以为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德育可以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直接支持。

《德育论》期末试卷A试题

德育论A卷试题 一、单选(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A 1.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1____去之,____2____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A.庶民;君子 B.君子;庶民 A 2.伦理是以人性、____1____、人与人之间的正的关系为基准(相对于邪的关系),显现人在宇宙或者世界上的一切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遵循的____2____,还有关于人性和这些关系的知识。 A.人伦结构;道理和规则 B.物性;道理和规则 C.人伦结构;制度 D.物性;制度 A 3.伦理学,说得最直白一点,当然是研究伦理的学问,它是讨论人的存在、生存、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以及人性的____1____变成____2____的学问。伦理学的最大话题是人的幸福。伦理学具有浓烈的思辨意义,因为伦理主要是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融通与交合。 A.有限性;现实性 B.无限可能性;现实性 C.有限性;合理性 D.有限性;无限可能限性 B 4.伦理学的最高追求是____1____。 A.幸福 B.快乐 C.正义 D.良心 A 5.近亲不能结婚,那么,同类能不能相食,____1____;异类不能不能性交,____2____。个人没有生命处置权利。 A.能;不能 B.不能;能 C.能;能 D.不能;不能 B 6.佛家说,世界生灭变化,分为成、住、坏、___1____四劫。 A、灭; B、空; C、劫; D、生 A 7.道德指个人和人类在行道过程中,内心对道的体认,这个体认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与道一体化,而这种____1____,显现在人与周围的一切____2____之中。道既是本体论的,又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学的。 A.关系;内在的品质 B.体认;事物 C.内在的品质;关系 D.事物;体认 A 8.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道德是____1____,也叫良知,是人性中先天的善。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____2____。 A.修养;良心 B.善良;责任 C.责任;善良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初探.doc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初探- “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理念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形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德育理念,走出具有学校德育工作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德育的最大效益,真正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学校教育要真正视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脉搏。德育是教育之“魂”,传统德育理念和模式长期束缚和阻碍着人的德性的全面发展,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越来越深感到必须面对德育现状进行理性的反思,以深人研究科学的德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新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当从原来的“教书的”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学生品德养成指导者、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学校德育工作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常规管理,而是要坚持德育行动研究工作,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反思、分析、再实践、再研究,通过定期的交流座谈、共同学习等方式,逐渐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用发展、开放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德育的现状,思考和研究新的德育课程。 一、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深刻反思现状 社会的变革、未来的挑战、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现行的学校德育模式。现行

的德育之所以实效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德育理念的拘囿。传统德育的理念是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模式,是与现代开放社会和现代德育理论背道而驰的。因此,现行德育在理念上还存在着“道德约束论”、“德育模式论”、“地位从属论”、“学生低估论”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落后理论,使广大教师长期实施“灌输式”的品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它必然显示出不适应性。不同生活方式的呈现,对立价值观念的碰撞,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迫使学校德育确立起现代的德育理念。 1.开放的德育(拓宽德育范畴)。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德育不能再走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之路,而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渐向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转型。教育者不能再按照“理想模式”去塑造学生,而应当针对社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家庭层次,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开放德育实施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化、社会化、创新型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互动的德育(实施德育多主体)。德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道德的约束性、规范性,而忽略道德的主体性、发展性特征,忽视人的理性和创造性,不能排除个人的理性在道德中的参与。因此,德育要发挥其实效性必须使德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德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包括它与智育等其它各育之间应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在德育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辅助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指令者和领导者,这样才能在德育系统中成为互动的桥梁和催化剂。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常州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1.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 家长委员会 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学校德育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标志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3.中国古代社会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这表明德育目标由什么所决定 ()。 生产力水平经济政治制度 科技发展水平 D.哲学思想 4.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德育原则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5.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社会德育 B.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工作单位实施的德育 6.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7.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品德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作用,所以要求社会德育必须() A .要考虑宣传对象的需要和特点 B.社会德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C.坚持正确的导向,使其内容科学健康 D.手段、形式应灵活多样在那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最早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思 想()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9. 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 A.民主性 B.变革性 C.继承性 D.滞后性

10. 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人最为天下贵”“人定胜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决定德育内容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德育目标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12.德育论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规律 B.道德教育规律 C . 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教育规律 13. 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引起人们道德、政治和法律观点的变化直接影响和丰富了()。 A .德育方法 B.德育组织形式 C.德育原则 D.德育内容 14.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榜样示范法 15. 在集体中显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 A .班风 B.集体舆论 C.传统 D.集体纪律 16. 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社会公德教育 17.何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18.区别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和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是()。A . 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9. 哪一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A.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20. 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基层单位是()。A .共青团 B.少先队 C.班级 D.小组 21. 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集体主义教育 B.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C.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 D .科学人生观教育 22.哪一德育原则主要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通过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这一规律提出来的()A .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知行统一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3.哪一种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A .社会实践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