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陈晓晓1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纽带。尽管两岸曾长期隔绝,但都无法改变两岸共有的“文化基因”。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论证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加强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积极促进两岸语词及简繁体字互通、重视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借鉴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模式以及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统一等来分析两岸政治融合路径,以期为两岸关系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文化;文化融合

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局限于所认定的概念范畴,而不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反而造成“大陆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立,也招致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两难。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透过文化的互动尤其是政治文化的互动,建立起两岸民间对中国问题与前途之共识,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推展整好土壤。

一、政治文化概述

阿尔蒙德在1990年总结政治文化概念时说:“政治文化理论从四个方面确定政治文化概念。”首先,它是一个国家的人们或部分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对政治价值观的评价等。其次,公民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他们对政治领域的态度或者说是某种倾向性。再次,政治文化是儿童社会化、教育、媒体宣传、成人经历的结果。最后,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和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给予其压力,但不是决定它们。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相互作用总是双向的。①

阿尔蒙德根据政治体系的功能的三个基本层次——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体系文化,表明了公民的政治倾向对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调节。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政治共同体的同一性是体系文化的重要内容;2、过程文化,即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如积极参政、

1作者简介:陈晓晓,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消极服从、不闻不问,过程文化还体现在公民的政治信任程度、政治感情等因素上;3、政策文化,即公民对公共政策的政治倾向,对重大政治问题所抱的态度,这影响到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推行。②

与政治革命、经济生产、社会运动相比,文化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能量。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的能动影响是多重的。俄国著名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是为这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所约束,例如罗马人的旧的共和道德风习消失时,共和国就被帝国取而代之。③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在历史上是如此强而有力,以致有些学者把政治文化称为“国家的非正式组织”,它与一定社会的正式组织交互作用。

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对政治行为发生作用,人们的政治行为又对政治体系和宏观政治活动发生作用。自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见到底的一碗清水,而是一个曲折复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过程。政治文化这个无形的社会能量,在一定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中形成并发挥作用。

政治文化分析,就是要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差异,找出各种政治文化根本差异的根源,王沪宁先生认为,分析政治文化的群体性差异及根源可从下述五个变量入手:④

第一,各种政治文化均为一定物质关系的产物。历史的力量也是铸造政治文化结构的力量,政治文化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第二,各种政治文化均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因此它首先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包裹着政治文化,时时刻刻地与政治文化进行着某种成分变换。

第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发展的历程密切相关。政治文化首先受到政治共同体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四,政治文化与一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活动方式有关。政治文化以一定的物质关系为基础,但物质关系要通过政治活动的媒介而作用于政治文化。政治活动与政治文化有着某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活动,政治活动作用于政治文化。种类繁多的政治生活形成了政治文化滋长的一种介质,政治生活本身在不断地创造政治文化。

第五,政治文化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在当代世界,随着世界各个民族被卷入同一个政治舞台的过程,社会政治环境的作用日益突出。所谓的“整个世界的西方化”、“儒教文化圈”,均意味着各个政治共同体之间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汇。在全球化时代,旧时代封闭政治文化的各种天然的、人为的栅栏已被历史的力量冲破,政治文化是开放的、全向性的,各种政治文化交汇的历史与政治人

类化的进程齐头并进。不仅一种政治文化内部产生了新旧交替的成分,而且外来政治文化与本土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汇和冲突已成为当代人类政治生活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古老的、强大的政治文化可以吸收、消化或同化外来政治文化,而根基不牢的、脆弱的政治文化在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分化,有的甚至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和政治冲突。这是具有“全球化”发展趋势时代分析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点。

综合上述变量,每个国家在自己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就必须面对自己的“特色”问题。

二、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由于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得以建立初步互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和各领域各层次的互动交流。此前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之间“台独”与反“独”的角力也由于“台独”危险性降低而退居幕后,两岸间的竞争开始转向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领域。

硬实力方面,大陆的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远在台湾之上,而中国大陆软实力则与硬实力倒挂而稍显不足,具体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领域的软实力恰是台湾相对大陆引以为傲的资本。马英九在其就职演说中通篇强调的是台湾的民主价值、民主风范、民主成就与民主经验,“台湾是全球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民主范例”,台湾“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做出史无前例的贡献是无法回避的责任”,期望中国大陆也能“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历史条件”。这一方面显示,台湾当局充分认识到两岸在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方面差异以及两岸即将面临的是制度或者说是软实力的竞争,台湾以其西方式民主成就为自豪并希望能够对中国大陆产生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则凸显了两岸之间在政治文化上认知的差异与对立。

笔者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政治文化领域的瓶颈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关涉13亿大陆民众民族尊严的统一诉求与部分台湾民众分离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两岸在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甚至对立。

其一是大陆民众的统一诉求与部分台湾民众“台湾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两种政治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这种差异与矛盾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有崇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念,大陆同胞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部分台湾民众的这种分离主义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生活经历因素在其中,既包括岛内“台独”势力的推波助澜,也有中国大陆和美国等这些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容易形成矛盾并得到激化。受到泛政治化的影响,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部分民

众分别将“统一”和“独立”当作唯一价值目标来追求,这容易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比如大陆军方曾经有句话叫做:“宁肯台湾不长草,也要收回台湾岛”。相应地,近年来台湾民主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民粹主义的因素,在影响台湾民主深化与巩固的同时也为“台独”势力所用,从而严重扭曲了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双方这两种偏激的统一与“独立”不仅无助于化解两岸同胞这两种政治价值观取向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其二是两岸在六十多年的对峙历史中分别发展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中国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民主法制体系,台湾则在抛弃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后建立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同时双方也形成差异明显的政治文化。两岸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差异与对立实质是双方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差异与对立。其实大陆与台湾的民主体制各有各的优势,但在两岸这种特殊的关系中双方还不能冷静理性地看待对方的成绩与优点,而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对方,相互挑剔多于彼此欣赏。

在多数台湾民众看来,大陆实行的仍然是共产党“一党专制”的集权制度,无论在民主选举、保护人权、政党竞争、集会游行等权利上仍然是空白。台湾当局更是将中国大陆建立西方“三权分立”式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两岸政治谈判与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台湾实现威权体制的转型并确立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在政党政治、三权分立、民主选举、言论自由、责任政治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绩,继台湾的“经济奇迹”之后也实现了中华文化圈中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政治奇迹”。不可否认,台湾的民主化转型使其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保护人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但在转型过程中也有深刻的教训,包括朝野对立、政党恶斗、族群分裂等均影响了台湾民主的质量。在许多大陆民众看来,台湾民主是一种“乱哄哄的民主”,甚至是一个“国际大笑话”。

尽管两岸在民主体制与政治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对立,由于历史、现实中的诸因素两岸双方对彼此的民主文化有着认知上的偏差甚至误解。不过可喜的是,随着大陆和台湾都在深入推进政治经济现代化建设,因此双方也创造了一些有利于化解彼此之间这种差异与误解、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的条件。

首先,两岸尽管在对民主体制的形式与民主政治文化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但民主、公平、正义、人权这些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向往的政治发展目标已经获得两岸执政当局和普通民众的认可与肯定。

大陆方面,早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论断,最近更是在国际国内各个场合频繁提到“政治改

革”的话题。这些都在表明追求政治民主成为中国执政党和国家层面的意志,这是中国大陆推进政治民主建设的政治动力。

台湾方面,从马英九就职演说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已经认识到台湾民主化转型中所造成的政党恶斗、族群撕裂、社会不稳以及民粹趋于泛滥等负面影响。正因此马英九主张要建设“优质的民主”,提升台湾民主品质和充实台湾民主内涵,倡导政党良性竞争、排除权力腐败、防止行政干预司法、维护族群和谐与两岸和平,这些主张也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回应。

笔者认为,民主本身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之一,但对民主的追求不应仅限于形式,而更要注重民主的内涵。而包括部分台湾民众在内许多人却站在西方式自由民主的角度大肆批判中国大陆的共产集权体制,却忽略了大陆本身的国情,忽略了大陆正是在这种所谓“集权体制”下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从而保障了13亿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些基本人权,并创造了让西方社会都感到震惊的“中国模式”。也是同样一部分人站在同样的角度,他们以台湾实现民主制度的转型和建立自由民主制度为自豪,而忽略了民主在台湾的实践,不关心民主政治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与造成的后果。类似这样一些只关注民主形式而忽视民主实质的看法其实是工具理性至上造成的价值观念歪曲,庆幸的是这种观念在大陆不是政治文化的主流,在台湾也逐渐得到纠正,从而也就为两岸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双方密切地交往互动包括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也为双方两岸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并进而建立政治互信、结束敌对状态创造了历史机遇。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使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入机制化、正常化的发展轨道,两岸全面、直接、双向的“大三通”的开启则使双方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使双方有机会“厚植共同利益”,塑造“共同记忆”,建立“共同家园”,以至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

此外,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以此为基础加强两岸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两岸双方积累政治互信、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构建彼此都认知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至于两岸关系中的政治文化瓶颈,笔者认为,在全球化新时代,海峡两岸都以民主作为政治发展的最高追求,建设符合双方实际的民主制度,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政治文化。在目前双方则应淡化、搁置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对立,彼此多一分欣赏,少一分求全责备,通过各领域互动交流来寻找更多的交集,通过双方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与完善来创造更多的交集,最终建立起双方彼此认知的政治文化。如此一来,也可为两岸尽早开启政治谈判来结束敌对状态,从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三、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

(一)加强两岸历史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纽带。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弘扬以和为贵的文化价值观。两岸应共同弘扬向上、进取、开拓、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文明赖以繁衍发展的共同精神力量。两岸共同努力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只有通过两岸人民对彼此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两岸才能建立起凝聚力。

两岸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血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两岸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2、两岸共同挖掘、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3、两岸共同实现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4、两岸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应用;

5、两岸共同深入开发和利用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民族融合、两岸统一和繁荣,首先应该是两岸文化的认同、交流和一体。没有两岸文化的统一,两岸政治的统一将遭遇必须逾越的社情民意的屏障。两岸共同构建、完善和发展中华文化,就是对两岸政治统一最大的贡献,也是最持久的支持和保障。

(二)积极促进两岸语词及简繁体字互通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部分。两岸同胞虽然都在使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过去长期的隔绝使得语言在各自的社会中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语词了。

台湾有一些语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好弥补大陆语词的不足,有些语词进入大陆是情理之中的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公告。“愿景”融会了大陆常用的“愿望”和“前景”两个义项,也是英文vision的翻译,这个台湾语词很快成了大陆的流行语。此外,一些台湾语词也迅速“登陆”,如“考量、管道、福祉”等。另一方面,大陆惯用语词也逐渐流入台湾,如台湾政治人物搞政治斗争时,往往开口就要对方“表态”,这一词本非台湾惯用,是近年才从大陆传入的。再如大陆常用的术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时俱进”等,现在已被台湾政治人物引用。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能够弥合两岸久已存在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两岸语言上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对汉字的简、繁区别问题。大陆以文化开放的态度实行简化字几十年,但并未禁用繁体字;台湾当局沿用繁体字却一直采取禁锢简体字政策,这样的差异不利于两岸交流的扩大。有鉴于此,简繁体字互通应该提上日程,台湾当局应该尽快取消禁锢简体字的陈旧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使两岸语言文字加速统一。

(三)重视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公众舆论对政府的决策和有效施政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公众舆论研究试图探讨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公众反应——包括个人和集体对政府及政策的反应。这是政治最基本的层面。詹姆斯·M·伯恩斯认为:公众舆论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观点和态度的松散而又复杂的集合。这些观点和态度,是人们从小到大受各种影响而养成的。公众舆论具有稳定性、易变性、潜在性、一致性或多样性等多种性质——所有这些,都受人们自己体会到的舆论的突出性的密切影响。李道揆先生说:“舆论是群众对国家的政治、政府政策、公共问题和对负责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所公开表示的意见。”政治家无不重视公众舆论,把它作为决策的依据,反过来,他们又总是力图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使其决策得到公众的支持或改变不利于其决策的舆论。“舆论与政府的关系是双行道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⑤

鉴于公众舆论尤其是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两岸应重视通过各种媒体引导民众,强化和平统一的观念;另一方面,两岸政权应时刻关照公众舆论,及时调整政策,为两岸人民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借鉴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模式

随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香港的经济和内地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了相当密切的规模。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融合,在两地经济悄然集成时就已经开始了。过去,香港虽然只有七、八百万人,但年产影片却在百部左右,除了香港本地,还开拓中国内地、台湾以及东南亚和北美的市场。香港回归后,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带《茶馆》等话剧来到香港时,却也能在香港的观众中赢得空前的掌声。在香港文化中心,长年举办中国水墨画展,而距此不远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里,则展出香港收藏家收藏的中国历代文物。可以说,香港从来也没有离开祖国的文化。比起10年前香港都是本土歌星和台湾歌星的天下,这个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内地知名的歌星都曾经在香港举办过演唱会,中国内地流行的歌曲,也自然地唱到了香港。香港的文化评论家们亦常常用中国内地的流行语来评价香港的事情。香港被殖民者统治了一百多年,尚且保留了祖国文化,并对包括台湾的所有华人文化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实在值得借镜。

和香港人比较起来,台湾人似乎更容易融进中国大陆社会,因为有更多共同的文化与情感语言,可以穿透政治围墙。中国大陆歌后那英,在台湾拿到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台湾歌星邓丽君,在猝逝六年后仍然是大陆老百姓最爱;两岸人民都喜欢在筵席上喝白酒、干杯、肝胆相照;“前进大陆”已成为台湾寻找新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两岸民间的“大陆热”和“台湾热”,势将改变大陆,也将改变台湾。两岸如何从内地与香港的文化融合中取经再放宽眼界,确立一种建基在富足和人道基础上的理性民族主义,打开胸襟学习各具特色的文化,进一步将两岸未来具有共识的共同愿景,如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电子产业、环境保护、社会文化变迁、知识经济等等,同时纳入两岸统合的政策考量,并从事精致、诚恳的沟通对话,相信两岸在此一愿景下,定能营造出属于中国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生活。

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表的题为《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的演讲时指出,“历史的创伤割不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人为的破坏除不去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文化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成就了泱泱大国的历史地位,今天仍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实现民族富强的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

(五)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统一

近年来,胡主席多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都是极为高瞻远瞩的政治思想文化战略。近一段时间以来,马英九先生也多次呼吁:“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和平解决两岸争议”、“盼两岸在中华文化指引下和平解决争议”,这都是非常富有远见的政治文化战略,也是在传递政治信息,说明两岸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是有极大共识的,关键就看双方在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方面,不能再翻回曾导致两岸独统对抗的片面对立文化。

两岸借文化冲突来扩大意识形态冲突是一种选择;透过文化的对话来化解意识形态冲突又是一种选择。后一种选择对保持各自文明的特殊性,并推进全人类价值的普遍性都有利,两岸也能带着自己的个性汇入到人类价值得到普遍认同的主流文明中。这样就让两岸的文化从宰制与被宰制转变成为一种合作与互助的型态,学习孙中山先生处理二元争论的主张——把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一种相互渗透、互相辩证的关系。换言之,两岸之间不仅应该对彼此的政治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持一种相对肯定的立场,对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也应该保持一种多元的立场,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两岸政治文化统一。

从总的角度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可说仍是根深蒂固,所以“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中心并不在大陆,而是在台湾,然每一政治文化体系本身都有其相对

的独立性,要相互涵化,不仅需要多数的容让与少数的愿意,更需要去提炼一套足以为彼此认同的理念。两岸在政治文化整合上,若能发场共同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并探索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和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断裂中有延续”、“创新中有传承”新政治文化观照,开展一个含容量更多可能性的政治文化型态,必能为两岸统合奠定更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Gabriel A.Almond:The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 Discipline Divided : Schools and Sects in Political Science , 1990.or Lare Crotchet and Charles Lockharted : Culture and Politics , A Reader St.Martin's Press, New York.July 2000,p10.

②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主编:《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③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0页。

④参见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65页。

⑤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页。

完整的公司企业文化实施计划方案

XX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3) 一、理念篇 (4) (一)基本建设思路 (4) (二)指导思想 (4) (三)建设实施方针 (5) (四)建设实施的原则 (6) 二、规划篇 (8) (一)企业文化的四个方面 (8) (二)企业文化的具体构成 (8)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9) (四)企业文化实施需知的四个理解 (11) (五)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步骤 (13) 三、落地篇 (15) (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组织与推动 (15) (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载体与形式 (15) (三)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落地的三步曲 (16) (四)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要点 (17) (五)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9) (六)借助PDCA循环,动态改进文化工作 (19) 四、总结 (20)

前言 文化建设是理性改良和感性突破的结合,是一种平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价值观的革命,但实践中却需要理性的改良,一步步耐心地牵引。文化建设本质上拒绝浮躁,但实践中也需要感性的突破,用绚丽的表相点燃起所有人的激情。所谓理性改良,意味着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搭建员工事业平台。所谓感性突破,意味着应该通过或激动或温暖人心的各种活动,高速进入一种文化的氛围。感性呼唤,理性给予,建立起对文化的信心,从而完成自我的革新,两者缺一不可。 文化建设是一场长期的运动,也是组织最深邃的变革。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统一。整个文化实施过程,是组织成员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过程,是对自身思想深处价值观的检讨过程,是对自身习惯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反思、改进过程。人是倾向于维持均衡状态的,文化的变革与演进需要外界压力提供强大的动力,使组织及其成员的变革的动力大于自身惯性的阻力。有智慧和毅力的组织终将意识到,文化建设投一报万,是最辛劳但也是最伟大的自我投资。 行胜于言!思想的跳跃是为了行动的飞跃。文化只有和行动统一起来才有意义,文化理念的落地生根远远重于其表述形式。一个组织的文化之所以伟大,不在于这个组织提出了多少漂亮的口号,而在于这个组织是否长期坚持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把他们渗透到整个组织当中,形成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契约,从而自然而然地规范成员的言行。只有行动,xx文化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行动,xx文化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只有行动,xx文化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韩博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韩博 发表时间:2018-12-29T16:06:33.3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作者:韩博 [导读]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属于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员工的情绪和工作热情。 国网临汾供电公司临汾汾能电力科技试验有限公司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电力企业的经营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电力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加强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具有必要性。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企业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话题,这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及治理保障。本文就针对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企业文化构建。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属于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员工的情绪和工作热情。国有企业在传统的文化中,缺乏核心思想,随着近年来的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企业目前发展而言,将企业员工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具有必要性,能够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电力企业思想政治与文化建设的内涵 1.1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电力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电力企业的基本文化体系。(1)电力企业的精神———奉献、卓越、诚信、服务。这是企业文化的总纲,通过真诚、优质、可靠的服务,开发电力市场,加快建设我国电力工业,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优质电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奉献光明。(2)“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客户满意、政府放心、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就是电力企业价值取向,它是“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3)遵纪守法、规范创优、尽职尽责、重约守信、廉洁高效,建立一支守纪律、负责任、顾大局、严律己、懂业务、勤服务、高效率的电力职工队伍。(4)“安全高效运作、合理化配置、诚信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是电力企业经营思想。电力企业首先把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的效益作为自己经营考虑的标准。 1.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出发点,是企业决策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依据,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是有效指导员工行为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手段,遵循社会性、开放性、自主性、广泛性四个原则,企业发展不仅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职工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概述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观念,主要以培养企业员工的正确价值观为核心,对员工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企业文化的内容广泛,包括经营理念、规章制度、员工准则等方面,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呈现出创新、人文的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员工为主体,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形成企业的良好风气和文化氛围,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 2、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电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不过是大家一起喊几句口号,组织员工进行一些具有协作精神的游戏娱乐活动即可,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总是在机械化的强调企业文化张贴标语,这些工作如果让内心焦躁工作不顺的员工看到会对企业文化从内心有一些反感,现如今许多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还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的进行,如何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利用企业文化来激发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2.2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有些人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面子工作,平时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去参加,还有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工作散漫不认真,认为只要完成上级下发的任务就可以,不在意员工对工作内容的了解到底有多少,这种对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不足,在企业中不在少数。 2.3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电力企业,一直没有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都是一些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由于其他分内工作的繁忙,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透彻,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对其他员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维持企业内思想政治的平衡。 3、电力企业开展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具体的措施如下。 3.1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员工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员工对于事情的判断,这关系到其工作水平的发挥,工作积极性等。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经营风格管理特色。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必要的,并且企业价值观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与企业管理者的心态,能力和远见性具有紧密的关系。企业发展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对其发展方向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给予员工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构建企业文化,并发挥企业文化在员工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2健全员工行为规范体系 员工的行为是整个企业形象的体现,尤其是营销、服务等与外界打交道的员工,要对其形象、规范和工作态度等做具体的规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应该不断的规范员工的形象,使企业能够具有活力。我们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给出如下建议,使其能够在企业文化构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件,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提交党组会议集体决策,邀请纪检组驻会监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会议全程纪实、重大事项“双记录”等机制,实现了议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完善内部运行制度,修订财务、公车、食堂等管理制度8项,对出差、接待、采购、会务等费用报销流程、审批权限、报账资料进行了细化明确,对公车实行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对机关食堂实行采购员、库管员、出纳员、纪检员共同参与,每月询价,相互监督。落实了谈心谈话制度,实行了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与股室负责人、股室负责人与股室成员点对点、面对面,开展全覆盖式廉政谈话提醒。

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工作评估报告(2020年整理).pdf

XX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 进展工作评估报告 XX全面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关于开展公司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XX党总支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按照整改要求、规定时间开展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完成了自我评估,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力治标,集中整改政治生态突出问题方面 二、长效治本,持续净化公司政治生态方面 公司纪检监察部: 按照《关于开展XX公司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XX厂开展了第二次全面整改,整改任务进展顺利,整改情况较好,现将第二次全面整改任务进展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总体状况 开展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以来,南阳复烤厂党总支将自查自纠工作和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4次安排部署此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站在维护行业形象的高度,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保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角度,深刻认识自查自纠工作的的极端重要性。4月16日下午,XX厂总支委员会召开专题学习交流,对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赵洪顺等烟草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材料中严肃指出的七个“依然严峻”的突出问题、六个方面的原因剖析以及四项工作建议,对照行业《全面整改工作方案》特别是“九个有无”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及以权谋私等问题进行了学习交流。4月16日至4月17日,XX 厂四个支部相继召开了学习交流,共4名领导干部(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4名)参加了学习交流,谈认识、谈体会、谈问题、谈整改。整个学习交流让干部职工普遍受到警醒、教育,提高了全面从严的思想认识,厂各部门、各支部利用学习交流活动,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学习了《关于XX行业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有关具体工作措施的通知》、《中共XX局(公司)党组会议纪要》、行业各级专题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等内容,做到了“读原文、悟原理、知实质”,真正的对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赵洪顺等烟草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材料中严肃指出的七个“依然严峻”的突出问题、六个方面的原因剖析以及四项工作建议,对照行业《全面整改工作方案》特别是“九个有无”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及以权谋私等问题再次进行了自我审视、自我警醒、自我剖析。通过学习交流活动,干部、职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doc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交叉,也有重合,两者不可以相互代替,而是要进行有机结合。文章主要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方面内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利的依据。 目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企业顺利经营的根本。从当前形势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企业完成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两者的结合下才能够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着人来开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阶级性。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群众为实现党的革命目标奋斗;二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三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坚持一切为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不同的范畴。两者从范畴上说,是有着明显差异的,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学范畴,属于企业管理中的“软管理”,是一种经济文化,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文化。 不同的内涵。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相反,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 不同的内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疏导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对这些问题要及时解决。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的促进关系及结合 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的促进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主要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在培育企业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调研报告: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关于县域政治生态现状调查

调研报告: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关于县域政治生态现状调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2013年的9801人,上升到201X年的23564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2013年的

9252件上升到2016年的17393件,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2014年的63461件(次)下降到201X年的35255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2年的82.75%逐年上升至201X年的85.87%,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二、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的政治责任落实不平衡。一是有的“关键少数”没有抓好“关键责任”。调研中,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发展说得头头是道,对管党治党则无话可谈;一些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的管党治党不清不楚。个别领导干部对基层站所干部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一个领域政治生态持续恶化。二是基层落实“两个责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较突出。近年来,全省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的1437名党员干部中,乡科级及以下占86.8%。三是基层纪检机关“三转”出现“回头转”,有的县纪委参与与主业无关的工作。四是个别党组织和党员的

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对于企业并购重组意义重大 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得到了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优化结构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据初步统计,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仅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即达60余家,如果加上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内部及所属企业之间的重组调整,以及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其数量更大。今后几年,国资委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将充分发挥出资人的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优势的国有企业,着力培养和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当前,围绕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正在迈出新的步伐,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企业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并购重组后企业战略的制定、资产的优化、业务的调整、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而企业文化的融合则是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内外许多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说明,由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互不认同,导致重组后的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调查了欧美和亚洲的115个并购案例,调查显示,在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中,文化的差异高居首位。在过去两年里,国际上大的企业并购案中,65%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公司重组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得出了同样发人深省的结论,重组10年后只有近1/4的公司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各重组方企业文化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埃克森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后因未考虑公司文化差异,导致“埃克森办公系统”项目失败;20世纪90年代巴黎迪斯尼乐园因过于注重美国文化而忽略了欧洲文化背景,造成经营上的 举步维艰;美国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两家企业并购重组后,因文化难以融合而难题不断。为什么这么多大的企业收购成功了,但却“集而不团”、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呢?究其原因,就是重组过程中,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视,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事实证明,企业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构建和谐内部环境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重组过程中,它的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不能或缺。要避免“集而不团”的现象,使企业的并购重组真正产生“1+1〉2”的效应,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中央企业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融合并取得明显成效

浅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人们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经济发展,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搞企业文化应取消思想政治工作。还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经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的价值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可以代替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呢?本人认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割裂开来,企业文化取代不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代替不了企业文化。 一、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建设思想文化。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企业理念和共同的企业精神。明确的企业理念和共同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源泉和动力。它可以起到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共同目标奋斗的重要作用。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职工,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在新的形势和复杂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

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结合起来,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想氛围。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很广,内容很多。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旧体制的转换以及企业间竞争力的加大,必然要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企业职工思想问题增多。企业要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根本任务是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因此,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才能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意识。教育职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反如果取消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职工思想将会出现混乱,企业的价值取向也难以达到统一,企业文化也不可能达到统一。 三、企业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企业文化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观念、明确价值取向,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像一条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带动职工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此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步调,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十·五”期间,国家局先后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行业改革要求,确立“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战略。红塔集团抓住时机,调整战略,加快发展,提出“突出主业,提质创新,以企业内部成长为主,适度向外扩张,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红塔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个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快联合重组。在此过程中,红塔集团在管理整合、文化融合、品牌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红塔实际,就如何在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方面进行探讨。 一、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历程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基本情况 表1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走过十年历程,从省内到省外,从松散到紧密,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形式。1995年,成立以玉溪卷烟厂为核心企业,以松散形式拥有大理卷烟厂等其它成员企业的集团公司,即玉溪红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对长春卷烟厂进行承担债务式兼并,开创全国烟草行业的跨省兼并先河。同年,楚雄卷烟厂成为红塔集团一员。2002年,与海南省烟草公司共同组建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在烟草行业中首例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合

作。2003年,与辽宁省烟草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进一步推进联合重组,理顺与楚雄、大理卷烟厂的关系,取消两家企业法人资格,使其成为集团的两个生产点。(详见表1) 二、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过程的企业文化融合实践 文化的融合首先应当是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对于成员企业而言,注入新观念比注入资金更重要,因为陈旧的观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企业融合最大的阻力。过去红塔推崇“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并因此创造了无数奇迹,树立起中国民族工业一面旗帜。如今,红塔人不断勇攀高峰,延续以前企业精髓,提炼出“山高人为峰”企业理念。为此,红塔于2004年在联合重组的基础上,组织各成员企业召开企业管理研讨会,中心议题是“通过品牌整合和管理整合,进一步提高集团竞争力”,并结合“先教活动”和“两个利益至上”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努力培育以“山高人为峰”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同时,红塔通过到成员企业所在地举办各种重要会议的方式,搭建文化融合沟通平台,例如,2006年集团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在大理召开、集团办公室会议在沈阳召开、集团QC成果发布会在大理召开等。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逐步认同红塔优秀文化,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红塔。 其次,通过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促进文化融合。为传递红塔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吸取各自先进文化,集团采取互派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轮换等方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实施联合重组以来,集团陆续派出一批年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群众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功能,对发展企业,造福职工有重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指企业在技术因素之外所独具有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文化积累、文化传统,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等。 企业文化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兴起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职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

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解决思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认同的社会功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依照党的纲领和不同阶级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员和广大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

县域“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word精品模板

县域“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四川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2013年的9801人,上升到2017年的23564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2013年的9252件上升到2016年的17393件,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2014年的63461件(次)下降到2017年的35255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2年的%逐年上升至2017年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