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6西湖(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经典)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6西湖(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经典)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6西湖(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6 西湖

第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远眺西湖、近观湖中景点及夜游西湖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拓展积累有关西湖的古诗、名言警句及传奇故事。

【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方法一

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生齐答)

师:天下美景众多,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生: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方法二

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任务,你还记得吗?

生:老师留下了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描写了西湖的几个景点?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师:认真听讲的孩子,你真棒!同学们都找到了吗?

生1:我喜欢远眺西湖的美景。

生2:我喜欢月光下的美景。

生3:我也喜欢月光下的美景。

生4:我喜欢走近观赏的美景。

师:看来同学们课下把老师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西湖,领略从不同方位、不同时间观赏它的美吧。

[设计意图] 用上节课留下的任务入手,检查同学们完成的情况,看似检查任务其实也是对学生课文的了解程度的检查。

一、精读感悟,远眺西湖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这篇课文。这篇课文长,生字又多,挺难读的,是不是啊?为了待会儿我们小朋友在老师面前好好展示,同学们再大声地读读课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好吗?开始。PPT出示:

镶嵌掩映悠扬远眺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吹拂一幅画苏堤

学生读。

师:大家读得又响亮又准确!大家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苏堤是什么意思啊?

生:在西湖边上的大堤。

师:为什么叫苏堤?课文中还有一个“白堤”。

(生交流,师适时补充)

师:老师告诉你们,为了纪念宋朝大诗人苏轼才把这里叫作苏堤,为了纪念白居易才有了“白堤”。

师:刚才的词语难不倒大家,现在来点高难度的。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四字词语。快速找一找!

PPT出示:

柳丝轻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秀美典雅心旷神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

师:你能读好吗?自己练一练。

师:(指名读)这次老师要提高要求了:把你读懂的词语读出来!

生1:“夜幕初垂”是刚刚天黑。

师:谁还会这样的方法。

生2:明月从东方升起就是“明月东升”。

生3:柳丝轻拂:像有人在轻轻抚摸人的脸一样。

(学生自己再读)

师:同学们不仅读准了,还读出了它们的意思,真好!下面我们把词语送到课文中去。第一排三个词,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学生读课文。

师:这是作者在哪看西湖的?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生:放眼远眺。

(师板书:远眺)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我们就能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那第二行词在第几自然段?

生:在第3、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指名请学生读3、4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近赏、夜游西湖

师: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想想这次又是怎么看西湖的。

师:有的地方读错了,哪里?(学生纠正)你再读读。

师:这次又是在哪看西湖的?拿出你的铅笔,画一画这自然段写了西湖的哪些景点?

生:孤山、白堤、苏堤、小岛。

(师板书:孤山、白堤、苏堤、小岛)

(再板书:近赏)

师:第4自然段谁来读?思考这次又是怎么看西湖的?

(学生读)

(学生说)

(板书:夜游)

师:前两个都是白天,很美。作者夜游西湖也更美。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就好好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生1:我喜欢夜游西湖的景色。读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最喜欢晚上的西湖?

生1:我觉得这里很美: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PPT出示: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师:这是什么句子?

生:这是比喻句。

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华灯倒映水中的情景,所以这句话很美,很贴切!

师:把“宛如”换成其他词,你会吗?

师:换词再读读!

学生读。

师:此时耳边还有琴声,真是太美了!自己再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很美,谁来读读看!

学生1读。

师:美不美?还有谁想读?一起读读看!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月光下的西湖太迷人了。

齐读第1自然段。

师:西湖美吗?我们一起夜游了西湖,再读!

师:很多同学喜欢第4自然段,还有谁喜欢其他的吗?

师:(指名读),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

(学生谈感受)

生:像山水画,很美。

师:你喜欢吗?自己读读。

师: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引导:你觉得这山怎样?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生:颜色不同,但很漂亮。

师:山怎么样?

师: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师:有山了,还缺什么?谁来读读写水的句子?

PPT出示: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师:湖面很平静,一丝风都没有,所以很像银镜。有山有水的美景,我们一起读!

学生读。

师: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趣了。你能把这两句读好吗?自由试读。(配乐)

学生1读。

学生2读。

师:站在湖边眺望,真是远山近水皆有情。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让我们一起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吧!

学生齐配乐朗读。

PPT出示: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师过渡:现在我们来走近西湖!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可以一起去饱览一番。

学生读第3自然段。

师:文中写了哪些景点呢?你喜欢哪个景点呢?把对应句子读读!

生1:十里名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师:孤山颜色很美,多么秀丽雅致的孤山啊!

生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绿色的绸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3:长长的。

PPT出示: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PPT出示: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师:湖心——仙境一般。(出图,朗读体会)小岛在树木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十分迷人。

师:看后我们感到十分舒畅,真是“心旷神怡”啊!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读最后一句。

师:你能当小导游介绍介绍吗?先准备一下,开始!

(生当小导游介绍)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西湖不同的美,特别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师:今天我们远眺西湖,近赏西湖,还夜游了西湖,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业1

教材第35页第1、4题。

作业2

一、比一比,再组词。

二、写出与下列带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

..的银镜。( )

2.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

..秀美典雅。( )

3.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

..极了。( )

三、根据要求写句子。

1.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

..仙境一般。(写比喻句)

2.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改变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四、课外阅读。

西湖观荷

荷叶、荷花正是茂盛的时期,有些荷叶像凝在水面上的一个个翠绿碧透的盘子;有些刚伸出水面几寸,像羞羞答答少女的脸;而那些高出水面很多的荷叶,则仿佛是亭亭舞女的裙。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中间,缀满了粉红色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却已怒放喷香了,都是那么洁净、高雅。

夜幕降临了,远处的山、树也都模糊了。月亮和星星升起来了,这时街灯齐明,夜幕下的西湖显得宽阔、神奇。湖中,那擎雨盖似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的荷花,都显得更加安宁、文雅,一动不动地立在湖中,默默地为西湖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1.在作者眼里,荷叶有些像,有些像,有些像。

2.荷花的特点是、;夜晚的西湖的特点是、。

3.作者喜欢荷花的原因是( )

A.荷花很美

B.荷花能让西湖显得更美

C.荷花不仅外形美丽,而且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4.描写荷花的古诗有: , 。

【参考答案】

一、绵绵棉衣淡漠谈话命令今天河堤提问

二、1.巨大 2.特别 3.美丽

三、1.夜空中的月亮又大又圆,仿佛白玉盘一般。 2.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

四、1.盘子少女的脸舞女的裙

2.洁净高雅宽阔神奇

3.C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篇写景文章的确很美,每个词、每句话都散发着江南山水画般的韵味。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理解起来都很难。所以,安排课前查阅资料,多渠道接触、了解西湖,是我认为第一个成功之处。“百闻不如一见”,一点儿也不错,让学生借助网络先“亲自体验一回”;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读句子,谈体会;最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精选出来的贴切课文内容的图片让学生去欣赏。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对应,从而在脑海中勾画出西湖的轮廓。此时,教师不必多说,让学生带着这种喜悦之情读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古诗的积累是我第二个成功之处,由于描写西湖的古诗我们班之前已经积累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的开头算是对新旧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衔接。《题临安邸》《钱塘湖春行》是另外补充的古诗,既贴切课文内容,又增加了积累。“犹如”“像”“仿佛”“宛如”这四个词语的理解是文章读写方面的重点,我多次换词读、仿说,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说起来也不费劲。

由于过度追求用古诗贯串全文的讲读,我用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为结尾。其实,在文章最后可以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你会画些什么?如果你想做首小诗,你会写些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你会介绍西湖的哪些景点?”这样,给学生一个开放式的环境,能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相信学生的表现肯定是可圈可点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再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

1.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名师来指导〕背诵课文要先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然后逐段品读,边读边想一想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这样,就会把作者的叙述深深地印在心中了。

4.读句子,任选两个带点的词语说话。

〔答案大家找〕犹如:南湖公园,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春城的南端。像:圆圆的月亮像硕大的银盘挂在空中。仿佛:母亲河南北贯穿,蜿蜒曲折,滋润着春城沿岸,仿佛一串银链。宛如: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

1.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课文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课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辅导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2 金色的草地 3 爬天都峰 4* 槐乡的孩子语文园地一第二单元 5 灰雀 6 小摄影师 7 奇怪的大石头 8* 我不能失信语文园地二第三单元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 风筝 11 秋天的雨 12* 听听,秋的声音语文园地三第四单元 13 花钟 14 蜜蜂 15 玩出了名堂 16* 找骆驼语文园地四第五单元 17 孔子拜师 18 盘古开天地 19 赵州桥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园地五第六单元 21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语文园地六第七单元 25 矛和盾的集合 26 科利亚的木匣 27 陶罐和铁罐 28* 狮子和鹿语文园地七第八单元 29 掌声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31 给予树 32* 好汉查理语文园地七正文第一单元 3A-1 我们的民族小学⊙三上⊙一单元⊙人教版【课文 1 】我们的民族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 / 3

2017三年级语文上册 6西湖教案 苏教版

6西湖 教学 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指导朗读背诵。学习比喻句。 重点 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学习比喻句的写法,会写比喻句。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 西 湖 (hánɡ)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2 [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西湖,就是镶(xiānɡ)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②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明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进一步突出了西湖的美丽。 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tiào),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dié)叠、连绵起伏的山峦(luán),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③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写西湖的山?]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shuò)大的银镜。[④把湖面比作“银镜”好在哪里?]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⑤白鸥给西湖增添了怎样的美?] 段导读: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3[⑥“织成的绿色镶边”说明什么?]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开头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总写杭州的美,引领全文。 ②比喻。“人间天堂”就足以表明杭州很美,很令人向往了,然而就在这个天堂里还有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它就是西湖。可以说杭州处处风光好,最美之景在西湖。 ③三个方面:一是写山的布局——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山;二是写山的形势——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三是写山的色泽——绿、青、浓、淡。 ④“银镜”不仅点明水面之平静,而且说明水之清澈,为后文写倒影作好铺垫。 ⑤白鸥使静态的景物活跃起来,而且使色彩变得丰富了,有了绿、青,又加上了白。 3 ⑥这句话写环湖的树,用“织成的绿色镶边”来说明树是经过精心栽培的,不是杂乱生长的。 4 ⑦重点句解析: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把满是“白堤”“苏提”比喻成“绿色的绸带”。从远处看,堤岸就像是绸带漂浮在水中,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 ⑧这两句话主要写小岛,但没有直接写三个小岛上的景色,而是通过写它们在湖水中的倒影,给人“仿佛仙境一般”的感受,让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⑨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作者看到如画般的西湖,赞叹油然而生,流连忘返。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完整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

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畅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

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第三课爬天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攀着铁链上,一会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四课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6、西湖

6、西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三、教学教具: 挂图、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三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单 元 教 材 分 析马街镇扯土明德小学念春波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西湖简介

西湖简介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总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湖的传说 古时候,天河两岸各住着一位仙子,东边的叫玉龙,西边的叫金凤。他们十分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耍。 一天早晨,他们起了个早。玉龙钻进河里,金凤飞向天空,游呀,飞呀,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仙岛上。 “玉龙,玉龙!”金凤忽然叫起来,“你看这块石头多漂亮呀!”果真是块光亮夺目的石头!玉龙高兴地说:“金凤,我们发现仙石了,要是能把它磨成一颗圆珠子,我肯定它会变得更加光彩照人。那时,它也许会成为天地间最宝贵的宝物。” 于是,玉龙、金凤立即把仙石打磨成一颗滚圆的珠子。他们又找来天河里的水,把它洗得更亮,使它变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东西。 这件事被贪心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一个心腹,在一天夜里偷走了那颗宝珠,并把它锁进深宫。一天,王母娘娘做寿。席间,她把宝物拿出来给众仙开眼界,众仙无不称奇。 玉龙、金凤这天没有参加宴会。但是,正在仙岛上对坐垂泪的他们,忽然发现天空中有一道亮光直射过来。他们觉得那道光与宝珠放出的光芒像极了。于是,他们顺着光芒来到仙宫,发现宝珠竟然在王母娘娘手中。他们气极了,冲上去要抢宝珠。王母娘娘哪肯放手,拼命去护。这一来,宝珠竟骨碌碌掉向了人间。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6课 西湖》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3分)我能写词语。 háng zhōu lián mián piāo fú géwài fàng yǎn yuǎn tiào。 2.(3分)我会组词。 优棉掩佛 犹绵淹拂。 3.(3分)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湖面的孤山的湖水 的绸带的银镜的西湖。 4.(3分)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华灯(huáhuà)苏堤(dītī)夜幕初垂(chuícuí) 素来(shùsù)初中(cūchū)淡水(dàn tán) 5.(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连起伏夜幕垂 心旷怡人间天 杭州素有“”的美称。西湖水平如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山峦,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这里的景色令人。 6.(3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1)人们把杭州称为“人间天堂”。(改成被字句) 。 (2)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改成肯定句)。 (3)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仿写句子)

。 7.(3分)课文内容我知道 西湖给我们展示了美丽的风光,课文中“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的山峦,一山,一山,一山,一山,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8.(3分)阅读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1)本段主要描写了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是﹣湖边树木﹣﹣﹣,﹣仿佛仙境一般。 (2)找出下面不是比喻的句子 A.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 B.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C.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3)用“”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仿写一个。 (4)文中“格外”的正确解释是 A.超出常规常态之外。 B.比原来更多、更大量或更长时间。 C.另外;额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张晨旭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拿来与接纳”板块。本文的内容是提出中国要实行“拿来主义”和批判“送来主义”、“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本文的特点是议论文体;论点鲜明,提出中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论点;论据充足,正面论据和侧面论据相结合;论证形象,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清晰流畅,又活泼幽默,耐人寻味。 二、学生分析 学生从中需要学习的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述。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基础: 在认知上,对议论文这一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在情感上,能体验和感受对崇洋媚外的行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之情。 学生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2)能说出本文论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概括分析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究法。 (2)能在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作者对“送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和对“拿来主义”的肯定; (2)能体会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 (二)教学重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接触“拿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个词看上去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如果用一句几乎每人都知道的话代替这个词,这个词又变得离我们很近,这句话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这样又太过抽象了,形象一点来说,“拿来主义”就相当于摘水果,对于那些成熟的,自然是要放进篮子里;对于腐烂的,就要丢在地上;没成熟的,就让它继续挂在树上。然而,这又远远比不上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1、《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3、《爬天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俗语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2、西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 二、检查。 1、分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读准了这些词语,老师就带大家去游览西湖。第一行谁来读? 苏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你将湖中的这几个景点读得真好。 这一行请大家想着词的意思来读。 放眼远眺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夜幕初垂琴声悠扬泛舟湖上 初和垂,都是翘舌音;琴是前鼻音,你读得很准。 你读出了词的意境。 宛如犹如一般格外 2、读了这四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一组近义词,一组反义词。) 3、齐读词语。 三、精读品悟。 1、咱们现在就去游览西湖吧。【播放西湖风光片】观赏了西湖的美景,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愉快、舒畅,这就是心旷神怡。) 2、【多媒体出示】引读: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 3、刚才看西湖,只是走马观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看看作者笔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自由读课文。 4、在西湖这幅硕大美丽的图画中,哪些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山,湖,堤,岛,夜】 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画中的山、湖、堤,岛,夜美在哪儿? 6、西湖美在山。 找出写山美的句子?出示写山美的句子: “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变色】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师:大家看,一层又一层的山重叠在一起,这就叫“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呢?山高高低低的,而且连续不断,这就叫“连绵起伏”。 小结:正是因为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才会有

2017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课时测评6 西湖 苏教版

西湖 课时测评方案 字词模块 一、看拼音写词语。 ààɡɡéàǎìɡ éàōɡǜìā àɡàɡááǐú 二、选择带点字在句中正确的解释。 “素”字在字典里有以下解释:①本色;白色。②颜色单纯;不艳丽。③蔬菜、瓜果等食物。④素来;向来。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 .外婆穿着很朴素.。( ) .素.食的营养不可忽视。(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湖面( )的孤山 ( )的湖水 ( )的绸带 ( )的银镜 ( )的西湖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连( )起伏夜幕( )垂 心旷( )怡人间天( ) 杭州素有“()”的美称。西湖水平如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山峦( ),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这里的景色令人( )。

句子模块 五、按要求完成练习。 .平静的湖面,犹如。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突出了湖面的特点。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 。 .,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先填空,再仿写。 ()中秋夜,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挂在空中。 ()小妹妹在跳绳,她那红扑扑的脸蛋好像,可爱极了。 仿写: 读写模块 六、课外阅读。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 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 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了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 见路旁的树木十分古怪,一棵一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苍苍莽 莽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茵茵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如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这段话主要描写了的景色。 .作者写西湖的黄龙洞、屏风山、九曲十八洞绿的特点时,各用一个字概括,分别是、、。 .画“”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 参考答案 一、略 二、.④.②.③ 三、平静葱绿明净绿色硕大如画 四、绵初神堂人间天堂连绵起伏心旷神怡 五、.一面硕大的银镜比喻湖面银镜平静、宽广.仙境一般.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三语言基础复习资料 一、字音、字形 沼泽zhǎo 冰雹báo 烧灼zhu?盎然ànɡ堆垛du?徜徉chánɡyánɡ铿锵kēnɡqiānɡ青葱cōnɡ轻俏qiào 荒冢zhǒnɡ遐思xiá汲满jí双颊jiá斑斓lán 摇曳ya 涟漪lián yī踮脚diǎn 树梢shāo 蹒跚pán shān 颓然tuí林阴道yīn 大堤dī 翱翔áo xiánɡ萦回yínɡ咆哮páo xiào 鹰隼sǔn 嵯峨cu??丘壑ha迸发banɡ瞭望liào 瑰丽ɡuī轮廓ku?启碇dìnɡ夔州kuí滟澦yàn yù澎湃p?nɡpài 旋涡xuán 婀娜ēnu?对峙zhì万仞ran 草坂bǎn 莽莽苍苍mǎnɡ崆岭滩kōnɡ秭归zǐ汨罗江mì抛锚máo 跋涉bá马厩jiù灰烬jìn 掳掠lǔ庇护bì厄运a夙愿sù通衢qú陶冶yě缱绻qiǎn quǎn 瞻仰zhān yǎnɡ绚丽xuàn 馨香xīn 窒息zhì寥寥无几liáo 魅力mai 狐裘qiú婆娑suō剔透tī雪橇qiāo 排筏fá罡风ɡānɡ擎qínɡ颓垣tuíyuán 车辙zh?倾泻xia笳笛jiā骸骨hái 淳朴chún 疲惫bai 熏黑xūn 隧洞suì蜗行wō稻穗suì胚芽pēi 绯红fēi 蹂躏r?u lìn 砂砾lì齑粉jī缙绅jìn shēn 荟萃cuì纾祸shū翌日yì觇视chān 羁縻jīmí诟骂ɡ?u 天高地迥jiǒnɡ巡徼jiào 邂逅xiah?u 僇人lù愧怍zu?蓼洲liǎo 阉党yān 湮没yān 赀财zī抶扑chì溷藩hùn fān 缇骑tí傫然lěi 詈骂lì 蹈死dǎo 矫诏jiǎo 逡巡qūn 猝发cù投缳huán 赠谥褒美shìbāo 户牖yǒu 社稷jì褐色ha羞怯qia簇新cù鬈曲quán 赊账shē趿拉tā?lɑ脚趾zhǐ 蹙眉cù怜悯mǐn 褶皱zhě窥视kuī荒僻pì塌败tā取缔dì伛偻yǔlǚ 阴翳yì骷髅kūl?u 攥住zuàn 滞笨zhì后裔yì肇始zhào 扈从hù潜藏qián 搴阰qiān pí骐骥qíjì枷锁jiā铸造zhù媲美pì酿出niànɡ威慑sha 筛选shāi 攻讦ji?钳制qián 刮垢ɡ?u 蜕除tuì逞能chěnɡ无稽jī热忱ch?n 悖逆bai 霹雳pīlì铅砣tu?骈文pián 仰韶sháo 沉溺nì匮乏kuì崛起ju?冠冕miǎn 吝啬lìn 脑髓suǐ譬如pì孱头càn 蹩进bi?国粹cuì脂肪zhīfánɡ烹饪pēnɡran 笤帚tiáo zhou 时髦máo 鄙远bǐ缒绳zhuì阙秦ju?疏浚jùn 壅蔽yōnɡ黜恶chù睥睨pìnì汤镬hu?渑池miǎn 驽马nú袒露tǎn 飨xiǎnɡ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 1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生字: 坝傣昌昂跤 坪坝戴招蝴蝶孔雀舞铜尾 2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生字: 钓拢 耍装劲绒假朝些钓察瓣拢掌趣 3爬天都峰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_三年级语文课文西湖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_三年级 语文课文西湖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下面是wtt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西湖》教案设计】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1、齐诵《忆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课题。西湖,就是镶嵌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自主学习,我尝试初读课文,自学提示: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理清脉络: 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介绍西湖的。 合作交流,我参与 1、对子互相学习字词。(充分体现互助互学精神) 2、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展示探究, (1)展示字词。漂浮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犹如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心怡夜幕初垂注意读

好前鼻音“嵌、掩、绵”,后鼻音“扬、层、荡、漾、轻、旷”,翘舌音“初、垂”。注意区分多音字“华”在“华灯”中读“huá”。 (2)课文朗读。 (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理解词语:素、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掩映、心旷神怡、荡漾、宛如、悠扬(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4)作者是怎样介绍西湖的? 达标测试 1、我能把生字写的工整、漂亮。 2、我记住了好多词语。 西湖本周习惯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学校:芹池中心小学主备人:孟粉红审核: 课型:自主合作总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我尝试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word版本

1、《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原文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3、《爬天都峰》电子课文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教案 Teaching plan of West Lake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整理、筛选有关西湖的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建构网页框架,确立网页栏目,选定网页色调,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络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基本演示 《西湖》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第一课时 的时候,我尝试上了一堂网络课。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 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6西湖第一课时

6 、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 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4、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6、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