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测试技术》是我校汽车工程学院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该课程早日建成精品课程,现拟定建设规划如下:

1、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

1.1 建设思路

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资源承载丰富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方式兼顾按资源存储类型和课程知识点进行资源整理与归类。

根据教育部新的精神和要求,从测试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与对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课程内容着重讲解测试技术及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并兼顾传感器及测试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重点介绍汽车传感器知识,力求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1.2 建设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服务性原则。遵循认知学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针对性教材,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最优化原则。对教学方式、实物与多媒体教学工具合理选择,使其做到最佳组合;

课程媒体的完整性。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程教学媒体。

1.3 建设目标

在未来3年内,进一步对测试技术的课程目标进行优化。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建设方面,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进一步拓宽本课程的适应面。进一步开放实训室,结合提升教师、学生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实际课题开展活动。完善并发展课堂行为引导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方法,推行自行设计、自助实训的教学方法,建设一个“测试技术及应用”的学生

业余爱好制作实训室。同时,努力创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课程教学梯队,积极开展课程研究。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将各种电子资源上网,包括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习题答案、教学软件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并初步实现网上单元测试、网上考试。

2、课程教学设计

2.1 教学需求分析

2.1.1 外部需求

测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是科学的基础,所有的检测、控制、生产、加工都离不开对相关量的测量、试验。先进的测试技术以成为经济高度发展和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测试技术是我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也是我们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本课程是汽车工程学院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力求把本课程建设成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相适应的优秀课程。

2.1.2 内部需求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测试系统构建、测试结果分析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授课对象为大3学生,在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过《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电工学》,《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系统测试设计思想,给予学生“实务”能力,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该课程较注重实作和技能的培养,也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2 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实践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测试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传感器及信号调理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初步具备信号分析及系统特性分析的能力。

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

1、测试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测试系统中的基本构成,初步建立系统测试的

概念;

2、了解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数字信号处理的种类、构成及特点;

3、掌握测试系统中机械、传感检测、动力、控制等基本结构要素的技术特点,掌握典型装置的频响特性和分析方法;

4、掌握信号频谱、相关分析、功率谱的含义及分析方法;

5、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

6、了解常见物理的测试方法。

2.3 教学内容分析

具体见附录1《教学大纲》(56学时)和附录2《教学大纲》(40学时)。

2.4 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将采取以下方式:

2.4.1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围绕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必须随时根据学科发展、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实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本着“厚基础、重应用”的教学改革原则,在不忽视基础理论经典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比较重要的测试项目(如振动参数测试、功率测试、汽车故障诊断等)形成系统内容加以重点介绍,使学生对基础测试理论及典型参数测试系统、测试方法的掌握齐头并进。重点放于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多运用与汽车相关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对传感器和信号分析部分,尽量采用实物模型教学的方法。为此,选用汽车上常用传感器带到课堂上,在讲解传感器原理的同时,现场演示传感器是如何将被测物理量转化为电量和测试信号。用课后的趣味实验来代替因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和背景而显得抽象和枯燥的习题,并可解决实验设备有限和实验学时数限制的问题。

2.4.2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教材本身的设计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仍将以教材为主线,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以及网络功能,增加信息的传授量。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综合刺激过程催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以更快的速度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普通答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和学生的交流,扩展师生交流

渠道,做到让学生能及时提问,及时解惑。

2.4.3上好第一堂课

从教学经验来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第一节课非常关键。第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以一个简单的低通滤波器特性的测试为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方式依次介绍人工测试的过程,用第二代自动测试系统进行测试的过程,到用虚拟仪器测试的过程,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为什么要采用自动测试系统以及第二代测试系统和第三代测试系统的区别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演示一些用LabView开发的仪器面板,让学生对虚拟仪器有个初步的概念,了解虚拟仪器和传统仪器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4.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思想从知识传授型向培养能力型转变。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采取“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首先通过工程实例使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有强烈的兴趣。在讲解每一章节内容之前都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目标,以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其次,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多布置思考题,带着学生一起思考;最后,要注重能力培养,对于疑难问题不仅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获得正确答案,更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开拓新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4.5应用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运用先进的软件及设计方法和手段,如MATLAB、LabView、计算机仿真等,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 + 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

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6改变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素质的培养,考核的方式是考试+平时作业+实验,其中考试占大部分(80%),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不够。我们尝试这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个环节。事先布置几道分析设计的题目,让学生课下准备,考核的时候让学生抽取其中的一道,采用答辩的形式,称述自己的思路,看法。这样虽然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但能够促进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检索、互联网查询等先进手段和渠道获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相对更深入地理解测试技术,也会以后拟进行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打下了好的基础。

3 资源建设规划

3.1电子教案组织与编写

电子教案包含内容:班级、课时、课题名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工具选取,课外作业及课堂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安排,细化教学步骤,选取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媒体。

排版与优化。

参见附录3

3.2 PPT设计与制作

在充分了解国内各高校先有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多媒体教案。以自编的多媒体教案为主,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用计算机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达形式,将课程组成员接触过的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现身说法,使从未接触过工程实际的学生能够建立工业测量与应用的整体概念。

3.3 实践环节的建设

根据课程重点内容,依托传感器综合实验仪、振动综合实验台,组织实验。参见附录4《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

养的目的。

为使学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拟进行课程设计的构想,具体的举措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课题研究、课题实验,并将其中的一些研究环节定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可以让5、6个学生一组共同完成。由于课题的需要,学生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学习了多种基础理论、试验设计、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等知识,初步学会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教学录像的拍摄

计划增加教学录像的拍摄,包括课堂实录和实操录像。

3.5 教材建设

拟依托机械出版社,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测试技术》教材,预计2016年1月前完成初稿。

4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4.1 课程目标的优化

建设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感器应用能力、检测系统的分析和调试能力、自动检测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以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等可迁移的关键能力等。

建设措施:

建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对应的工程实践案例嵌入到教学体系中,将项目分解若干子任务,开发项目教学型课程;成立课程团队,实行项目负责制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形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课程较注重实作和技能的培养,也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以“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实训基地。

4.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建设目标: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系统功能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建设措施:

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测试技术》的课程按下列三个标准来建设。

课程类型建设标准:把该课程按问题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和体验中心型分类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标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按理论适度性、内容先进性、应用系统性、实践指导性进行。将企业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课程考核标准: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实验成绩相结合;学生之间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学生。

4.3 课程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的改革

建设目标:建立以体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符合职业标准要求,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

建设措施:考核方式采取了平时与终考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技能与态度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考核内容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4.4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高水平素质的优秀人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建设措施:

针对不同的师资来源,制定各有侧重的上岗实习培养计划,但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完成一年的上岗实习任务。上岗实习过程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学做“先生”;

②先做“学生”;③争做“能手”;④要做“专家”。要求每学期由系里安排不少于任课教师20%的听课与观摩活动,分别有教研室级、系级和学院级。观摩课强调“三新一好”,即课程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新,“一好”就是质量要好。每学期教学法活动中,大家进行进行专业技术或教学方式教法的交流,并邀请其他课程老师,开展互学、互动活动。

4.5 实验室建设

建设目标:根据“优化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原则,整合实验资源,避免了设备与实验室的闲置浪费,为学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实验教学平台。

建设措施: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从建立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学生实验守则及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入手,在实验过程各个环节对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学生等不同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推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模拟化和网络化,积极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网上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建设好的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实验室和大学生体制测试平台的建设。

大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

1、连续非周期信号的频谱是( C ) 2、时域信号的时间尺度压缩时,其频谱的变化为( B )。 3、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意味着传感器所能感知的( A )越小。 4、若测试系统由两个环节串联而成,的函数分别为12(),()H s H s ,则该系统总的传递函数为( B )。 5、磁电式绝对振动速度传感器的测振频率应( A )其固有频率。 6、在一定条件下RC 带通滤波器实际上是低通滤波器与高通滤波器( A )而成的。 7、正弦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使原有的相位信息( B )。 8、为了能从调幅波中很好地恢复出原被测信号,通常用( D )做为解调器。 9、供电系统的抗干扰措施中,可消除过压、欠压造成的影响,保证供电稳定的是( C )。 10、调制可以看成是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 A )。 二、填空题 1、确定性信号可分为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 两类。 2、为了求取测试装置本身的动态特性,常用的实验方法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3、交流电桥平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相对两臂 阻抗之模的乘积_应相等,并且它们的阻抗角之和也必须相 4、按照变换方式的不同,电感式传感器可分为: 自感型 和 互感型 。 5、常用的压电材料大致可分为三类:压电单晶 、压电陶瓷 和 有机压电薄膜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相关函数和相关系数有什么区别?相关分析有什么用途,举例说明。 答:(1)通常,两个变量之间若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则称两者存在着函数关系,相关函数又分为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当两个随机变量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随着某一个变量数值的确定,另一变量却可能取许多不同的值,但取值有一定的概率统计规律,这时称两个随机变量存在相关关系,对于变量X和Y之间的相关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ρ来表示。 (2)在测试技术领域中,无论分析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还是分析两个信号或一个信号在一定时移前后的关系,都需要应用相关分析。例如在振动测试分析、雷达测距、声发射探伤等都用到相关分析。 2、什么是调制?调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对信号进行调幅和解调? .答:调制是指利用某种低频信号来控制或改变一高频振荡信号的某个参数的过程。 信号调理的目的是:(1)实现缓变信号的传输,特别是远距离传输;(2)提高信号传输中的抗干扰能力和信噪比。对信号进行调幅是将一个高频载波信号与被测信号相乘,使得高频信号的幅值随被测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可使用同步解调、相敏检波的方式来实现对信号进行解调。 3、什么是负载效应?对于电压输出的环节,减轻负载效应的措施有哪些? 答:当一个装置联接到另一装置上时,由于发生能量交换而使前装置的联接处甚至整个装置的状态和输出都将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负载效应。 对于电压输出的环节,减轻负载效应的办法有:(1)提高后续环节(负载)的输入阻抗; (2)在原来两个相联接的环节之中,插入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的放大器,以便一方面减小从前环节吸取能量,另一方面在承受后一环节(负载)后又能减小电压输出的变化,从而减轻负载效应;(2分)(3)使用反馈或零点测量原理,使后面环节几乎不从前环节吸取能量。 4、何谓压电效应?压电式传感器对测量电路有何特殊要求?为什么? 答:某些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不仅几何尺寸发生了变化,而且内部极化,某些表面上出现电荷,形成电场。当外力去掉时,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一性质称为压电效应。 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必须有高输入阻抗并在输入端并联一定的电容C i 以加大时间常数C R 0。主要是为了在测量动态量时,获得一定的输出电压并实现不失真测量。 四、计算题1、信号()x t 由两个频率和相位角均不相等的余弦函数叠加而成,其数学表达式为111222()cos()cos()x t A t A t =ω+θ+ω+θ,求该信号的自相关函数()x R τ .解:设 111222()()() ()cos()()cos() x t y t z t y t A t z t A t =+=ω+θ=ω+θ (3分) 则()x t 的自相关函数可表示为 ()()()()()x y yz zy z R R R R R τττττ=+++ (3分) 因为12ω≠ω则 ()0;()0zy yz R R ττ= = (3分) 所以21212()()() cos cos 22 x y z R R R A A τττττ=+ =ω+ω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目录 一、课程简介 (3) 二、课程设计思路 (3) 三、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5) 五、课程实施建议 (9) 六、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15)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应用》 学时:90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电子技术是一门中职学校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电类专业学生所学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三部分,应用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后续专业课程与顶岗实习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先导课程:电工技术应用 后续课程:电子CAD 二、课程设计思路 电子技术是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三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的方法,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熟悉模拟电路的基本元器件、掌握基本单元放大电路与集成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等等。教学中着重于各种电路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用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才能转化为专业能力。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试卷与答案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试题1 一、 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技术的统称。工程测量可分为 静态测量 和 动态测量 。 2.测量结果与 被测真值 之差称为 测量误差 。 3.将电桥接成差动方式习以提高 ,改善非线性,进行 补偿。 4.为了 温度变化给应变测量带来的误差,工作应变片与温度补偿应变片应接在 桥臂上。 5.调幅信号由载波的 携带信号的信息,而调频信号则由载波的 携带信号的信息。 6.绘制周期信号()x t 的单边频谱图,依据的数学表达式是 ,而双边频谱图的依据数学表达式是 。 7.信号的有效值又称为 ,有效值的平方称为 ,它描述测试信号的强度(信号的平均功率)。 8.确定性信号可分为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两类,前者频谱特点是 ,后者频谱特点是 。 9.为了求取测试装置本身的动态特性,常用的实验方法是 和 。 10.连续信号()x t 与0()t t δ-进行卷积其结果是:0()()x t t t δ*-= 。其几何意义是 。 二、 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直流电桥同一桥臂增加应变片数时,电桥灵敏度将( )。 A .增大 B .减少 C.不变 D.变化不定

2.调制可以看成是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 )。 A 相乘 B .相加 C .相减 D.相除 3.描述周期信号的数学工具是( )。 A .相关函数 B .拉氏变换 C .傅氏变换 D.傅氏级数 4.下列函数表达式中,( )是周期信号。 A .5cos100()0 t t x t t π? ≥?=? ?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对无缝钢管超声测厚仪的探讨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完成日期:

目录 1 绪论 2 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 2.1 题目 2.2 Matlab处理分析 2.3讨论 2.4结论 3 基于计算机的声信号采集与分析 3.1题目 3.2 Matlab处理分析 3.3讨论 3.4结论 4 机械运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1题目 4.2第一份数据分析 4.2.1 Matlab处理 4.2.2结论 4.3第二份数据分析 4.3.1 Matlab处理 4.3.2结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 摘要:测试技术的项目设计——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围绕课程 讲授的动态信号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同时运用Matlab 等工具,进行数学处理,做出信号的频谱,并能够分析信号的频谱。项目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基于计算机的声信号采集与分析,机械运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傅里叶变换处理和分析信号,对信号的频谱能够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matlab;信号采样;频谱分析;fft

1.1 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 信号采集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参数:信号频率、采样频率、采样长度等,不同参数的数值设定对于信号采集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掌握信号采集过程中这些参数对采集过程及其效果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Matlab 或C 语言对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利用Matlab 或C 语言产生信号x (t ), )()2sin()2sin()2sin()(333222111t n t f a t f a t f a t x ++++++=?π?π?π 其中:f 1=50Hz 、 f 2=200Hz 、f 3=1000Hz ; n (t ) 为白噪声,均值为零,方差为0,7; 幅值、相位任意设定; 对信号x (t )进行DFFT 处理下: 取1a =4,2a =,5, 3a =6, 1?=2?=3?=0;噪声方差0.7 Fs=3000HZ:N=1024 程序: Fs=3000; %采样频率 L=1024; %信号长度 NFFT= 1024; %采样点数 T=1/Fs; t=(1:L)*T; n=(rand(1,L)-0.5)*sqrt(12*0.7); %均值为零,方差为0.7的白噪声 x=4*sin(2*pi*50*t)+5*sin(2*pi*200*t)+6*sin(2*pi*1000*t)+n; %信号 subplot(2,1,1); plot(Fs*t(1:1000),x(1:1000)); %信号的时域图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温 度 测 量 班级:机自111 学号:201100314115 姓名:孟凡 日期:2013.12.1

设计要求: 1、传感器:设计或选用,设计要有设计过程及计算结果。选用要列出所选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2、信号处理电路,尽量设计出详细的电路图,也可以对局部电路图用方框表示。 3、设计所显示信号的显示部分,要求同1。 4、对所设计的题目写出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需打印,其中设计图部分可手绘。 5、不得完全相同,如有两个完全相同者,特别是电路部分及报告部分均做零分处理。 6、要求12月6日,以班为单位交到实验室405号。 7、具体设计项目:0——1300摄氏度,温度测量测试系统。 设计原理: 本设计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LM35温度传感器, LM35温度传感器是利用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和B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测试电路是通过电压比较放大电路来实现温度都的检测,控制电路是通过两个电压比较电路来实现对两个继电器的控制。报警电路有555时基电路和光敏电阻以及扬声器组成。 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温度传感器把系统的温度通过A\D转换电

路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与之连接的译码电路中显示出来。同时电压信号通过电压比较器与输入电压比较决定输出是高电平或是低电平,进而控制下一个电路单元的工作状态。报警电路中,当电路出现故障使温度失控时,使被控系统温度达到允许最高温度Vmax,此时发光二极管通电发光照在光敏电阻RL上,RL受光激发,电阻值迅速下降,分压点电位升高,电路立即产生振荡,发出声响报警。调温控制电路中,通过电压比较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决定温度的调节。当温度低于下限温度时,电路经过一系列变化接通加热器电源对其进行加热。当温度升到上限温度时,加热器电源,停止加热。 设计方案综述:: 1、对温度进行测量、控制并显示:首先必须将温度的度数(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然后采用电子电路实现题目要求。可采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并通过放大、滤波后送A/D 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然后进行译码显示。 2、恒温控制:将要控制的温度所对应的电压值作为基准电压V REF,用实际测量值 v与V REF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输出状态)自动地控制、 I 调节系统温度。 3、报警部分:设定被控温度对应的最大允许值V max,当系统实际温度达到此对应值V max时,发生报警信号。 4、温度显示部分:采用转换开关控制,可分别显示系统温度、控制温度对应值VREF,报警温度对应值Vmax。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学号 姓名 成绩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5年4月

目录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电桥性能实验1 1.1实验内容1 1.2实验目的1 1.3实验仪器、设备1 1.4简单原理1 1.5实验步骤2 1.6实验结果2 1.7思考题4 实验二状态滤波器动态特性实验4 2.1实验内容4 2.2实验目的4 2.3实验仪器、设备5 2.4简单原理5 2.5实验步骤5 2.6实验结果6 2.7思考题11 实验三电机动平衡综合测试实验11 3.1实验内容11 3.2实验目的11 3.3实验仪器、设备11 3.4简单原理12

3.5实验步骤12 3.6实验结果13 3.7思考题15 实验四光栅传感器测距实验15 4.1实验内容15 4.2实验目的16 4.3实验仪器、设备16 4.4简单原理16 4.5实验步骤16 4.6实验结果17 4.5思考题19 实验五 PSD位置传感器位置测量实验19 5.1实验内容19 5.2实验目的19 5.3实验仪器、设备19 5.4简单原理19 5.5实验步骤20 5.6实验结果20 5.7思考题23 -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电桥性能实验指导教师日期 1.1实验内容 1.2实验目的 1.3实验仪器、设备 1.4简单原理

1.5实验步骤 1.6实验结果 表1.1 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数据表

表1.2 应变片半桥实验数据表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单臂和半桥的灵敏度、线性误差、回程误差,在座标纸上分别画出单臂、板桥的输入及输出关系曲线,并在曲线上标出线性误差、回城误差位置: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00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14页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目 录 实验一 电阻应变 片 的 原 理 及 应 用………………………………………………………………3 实 验 二 电 容 式 传 感 器 的 原 理 及 应 用……………………………………………………………8 实 验 三 光 纤 传 感 器 原 理 及 应 用…………………………………………………………………11 实 验 四 光 电 和 磁 电 传 感 器 原 理 及 应 用 (14) 实验一 电阻应变片的原理及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 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 3. 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 二、实验设备: 双杆式悬臂梁应变传感器、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5V 电源、差动放大器、电压放大器、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原理: ㈠ 单臂电桥实验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ε?=?k R R (1-1)

式中 R 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k 为应变灵敏系数; l l ?=ε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将四个金属箔应变片(R1、R2、R3、R4)分别贴在双杆式悬臂梁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应变片随悬臂梁形变被拉伸或被压缩。 图1-1 双杆式悬臂梁称重传感器结构图 通过这些应变片转换悬臂梁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可将应变片串联或并联组成电桥。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如图 1-2 所示 R6=R7=R8=R 为固定电阻,与应变片一起构成一个单臂电桥,其输出电压 R R R R E U ??+?? = 211/4 0 (1-2) E 为电桥电源电压; 式 1-2表明单臂电桥输出为非线性,非线性误差为%10021??? -=R R L 图 1-2 单臂电桥面板接线图 ㈡ 半桥性能实验 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如图1-3所示。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两只应变片的阻值相同、应变数也相同时,半桥的输出电压为 R R E k E U ??=??= 220ε (1-3) 式中 R 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k 为应变灵敏系数; l l ?= ε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E 为电桥电源电压。 式 1-3表明,半桥输出与应变片阻值变化率呈线性关系。 图1-3 半桥面板接线图 ㈢全桥测量电路 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只应变片接到电桥的对边,不同的接入邻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

实验心得体会 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 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 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 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光伏的实验,你要 清楚光伏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 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 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 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 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 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 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 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 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 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 半桥、全桥比较, 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 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 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 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 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 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测试信号的频率域分析方法;还有了解虚拟 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 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 识。 实验体会 这次的实验一共做了三个,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 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各有特点。 通过这次实验,我大开眼界,因为这次实验特别是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和悬臂梁 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需要用软件编程,并且用电脑显示输出。可以说是半自动化。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受易非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 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质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什么 数据和怎样做数据处理,等等。虽然做实验时,指导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和怎样记录数 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 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在做数据处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 继续下去。例如:数据处理时,遇到要进行数据获取,这就要求懂得labview软件一些基本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目的与要求 (1) 二、设计任务 (1) 三、设计内容 (1) 3.1 仪器简介 (1) 3.2设计原理、设计步骤及数据分析 (3) 利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频率 (3) 振动测试 (9) 四、简支梁振动系统综合性能测试 (13) 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测试的方法 (13) 隔振 (17) 单式动力吸振器吸振的实验分析 (18) 复式动力吸振器吸振的实验分析 (19) 五、设计心得 (22) 六、参考文献 (23) 七、指导老师评语 (24)

简支梁动态特性综合测试方法 一、设计目的与要求 1. 学习测试系统的搭建以及相应仪器的使用 2. 学习振动系统的频率阻尼计算、测试的各种方法 3. 学习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及之间关系 4. 学习振动系统特性的测试方法及频谱的分析方法 5. 学习振动系统吸振、隔振的方法及分析其频率 二、设计任务 1.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 2.掌握多种简谐振动的频率方法,特别是使用“利萨如图形法” 3.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掌握频谱分析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条件,理解频谱图的含义 5.掌握吸振、减振的方法,并会计算隔振频率 三、设计内容 3.1 仪器简介 DHVTC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系统的组成: 如图1所示,实验系统由“振动与控制实验台”、激振测振系统与动态分析仪组成。 1、底座) 2、支座) 3、二(三)自由度系统) 4、薄壁圆板) 5、非接触式激振器) 6、接触式激振器) 7、力传感器) 8、偏心电机) 9、磁电式速度传感器)10、被动隔振系统)11、简支梁)12、主动隔振空气阻尼器)13、单/复式动力吸振器)14、压电式

JGB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2017年06月8日

实验一光栅传感器测位移实验 1、四倍频辨向电路的工作原理 四倍频电路是一种位置细分法,就是使正弦信号在0度、90度、180度、270度都有脉冲输出,可使测量精度提高四倍。 光栅传感器输出两路相位相差为90的方波信号A和B.如图l所示,用A,B 两相信号的脉冲数表示光栅走过的位移量,标志光栅分正向与反向移动.四倍频后的信号,经计数器计数后转化为相对位置.计数过程一般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由微处理器内部定时计数器实现计数;二是由可逆计数器实现对正反向脉冲的计数. ①当光栅正向移动时,光栅输出的A相信号的相位超前B相90,则在一个周期内,两相信号共有4次相对变化:00→10→11→01→00.这样,如果每发生一次变化,可逆计数器便实现一次加计数,一个周期内共可实现4次加计数,从而实现正转状态的四倍频计数. ②当光栅反向移动时,光栅输出的A相信号的相位滞后于B相信号90,则一个周期内两相信号也有4次相对变化:00→01→11→10→00.同理,如果每发生一次变化,可逆计数器便实现一次减计数,在一个周期内,共可实现4次减计数,就实现了反转。 2、四倍频辨向电路波形图

实验二:电容式、涡流式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实验 一变面积传感器实验原理及电路 实验电路框图如图2所示。电容的变化通过电容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信号,经过差动放大器后,用数字电压表显示出来。 图2 电容式传感器实验电路框图 图3 电容转换电路原理图

图4 二极管环形电桥原理图 1、根据表1实测数据,画出输入/输出特性曲线Uo=f(X),并且计算灵敏度和 非线性误差。 表1-1变面积电容传感器实测数据记录表 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00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4)掌握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基本特点及典型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5)掌握编/译码器、计数器、寄存器、存储器、555定时器等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与使用方法; 6)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熟悉模-数和数-模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电路;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综合应用已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被测信号的提取、转换、处理的一次综合性设计实践。它的作用如下: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科技文献资料能力。 (2)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3)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所学知识面。 (4)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二、课程设计时间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为1周。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 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出。 任务书的主要内容有: (1)给予的对象; (2)设计题目; (3)设计要求; (4)撰写的设计报告要求; (5)时间安排。 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目录,设计题目,前言,设计方案与设计工艺流程,各部分设计原理,设计计算及说明,器件、仪器设备的选择,设计图纸,参考文献,附录。设计图用专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打印。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一般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封面、目录、绪论、主体部分、结尾部分。 1、绪论 主要说明设计的目的、设计的任务和要求等。 2、主体部分 (1)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

(2)软硬件电路的设计 (3)设计结果(实验数据等) (4)参考文献 2、结束语 阐述本次设计的收获与体会,课题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与意见。致谢等。如有附录可放在结尾处。

设计题目一电机自动监控系统设计 一、电机控制系统描述 电机作为一种拖动动力设备,在机床加工、运输、电力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电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通过检测控制装置对它进行监控。重点监控的参数是电机 A、B、C三相线圈的温度、电机轴的径向振动振幅、电机轴的转速。 二、控制要求 上图为电机供电主电路。三相电经过空气开关KQ、交流接触器Z、热继电器PT,加到电机上,当接触器常开触点接通时,电机得电,运转。可以通过控制接触器线圈的方式控制接触器主常开触点的通断。正常接触器线圈得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接通,异常接触器线圈断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断开。 常规电机控制电路如图。 START STOP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用“双踪示波比较法”测量简谐振动的频率 1. 实验目的 一、 了解“双踪示波比较法”测试未知信号频率的原理; 二、 学习“双踪示波比较法”测量简谐振动的频率; 三、 学习用 DASP 软件的频率计功能测试简谐振动的频率。 2. 实验原理 双踪示波比较法是采用双踪示波,同时看两个信号波形,其中一通道是已知频率的参考信号,另一通道是待测信号,通过对波形进行比较来确定简谐振动信号的频率。 双通道并行同步示波或采样信号,采用相同的采样频率f s, 所以,时间分辨率 1/S t f ?=相同,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反映到波形上就是一个周期内的采样点数N 不同, 信号的频率为: 1f N t = ? 用光标读取已知频率为f 0参考信号的一个周期内的点数N1再读取待测信号的一个周期内的点数N2, 则被测信号的频率为: 1 02 x N f f N = 根据所测频率可以计算当前电机的转速:60x n f = (转/分钟) 3. 实验步骤 一) 、用双踪示波比较法测试简谐振动的频率 1、 开机进入 INV1601 型 DASP 软件的主界面,选择“双通道” 。进入双通道示波状态进行波形示 波。 2、 安装偏心激振电机,偏心激振电机的电源线接到调压器的输出端,把调速电机安装在简支梁中部,对简支梁产生一个频率未知的激振力,电机转速(强迫振动频率)可用调压器来改变,把调压器放在“60”档左右,具体调节以信号方便观察为准,注意调压器电压不可调的过高,以免烧坏电机。调好后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要再改变电机转速。 3、 将 INV1601B 实验仪的内部信号源输出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速度) 。将速度传感器布置在激振电机附近,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接到 INV1601B 实验仪的第二通道速度传感器输入口上。 4、 INV1601B 实验仪功能选择设置旋钮置第二通道速度输入“速度”档。 5、 软件中“纵坐标尺度调整”选择“自动”档,以便观察波形;“两通道光标移动”选择“自动” ,可以分别对两路波形进行相关操作。 6、 采样频率可以使用“虚拟仪器库”内的“自动 SF 装置”设置。 7、 调节 INV1601B 实验仪信号源频率,振动稳定后,按鼠标左键,停下来读数,把光标移到第一通道一个波峰处,读取最大值所对应的点号 NC 值,记作' 1N ,向右移到相邻的峰值处读取相应的点号 NC 值,记作 ''1N ,第一通道正弦信号的一个周期内的点数 '''111N N N =-(移动过程中可使用“移动光标”悬浮窗中的图标来选取波峰点) 。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高度计的设计 时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6月17日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理量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制造、石化、轻工、技术监督与测试等技术领域,而且也正逐步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 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其中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被广泛用于电子秤和各种新型机构的测力装置,其精度和范围度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因此,应根据测量对象的要求,恰当地选择精度和范围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何种条件、场合使用的传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经久耐用。 本次课程设计的是压力传感器中的高度计。微型硅压阻式传感器、单片机、A/D转换、精密参考电压、显示驱动模块、串口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几部分组成了它的硬件结构。高度计的软件结构由初始化子程序,采样数据处理,A/D转换子程序,压力补偿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高度计算子程序,通信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部分组成。 2 / 12 高度计根据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因为所测压力大小P与传感器输出电压U有函数关系,可以由电压U计算出压力P。由于传感器的零位和灵敏度会随温度漂移,所以还需要修正,根据一定温度修正后压力P与电压U的关系式,可以由所测电压U计算出实际压力P。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4 2、课程设计任务----------------------------------------------------------5 3、系统的设计------------------------------------------------------------6 3.1、气压高度计设计的理论基础---------------------------------------------6 3.2、高度计的硬件设计-----------------------------------------------------6 3.2.1 、单片机 ---------------------------------------------------------7 3.2.2、压阻式传感器-----------------------------------------------------7 3.2.3、 ADC芯片---------------------------------------------------------7 3.2.4、显示通信电路----------------------------------------------------7 3.2.5、电源与抗干扰设计------------------------------------------------7 3.3、高度计的软件设计----------------------------------------------------8 4、误差分析---------------------------------------------------------------10 5 、体会------------------------------------------------------------------11 参考资料-----------------------------------------------------------------12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 制订系部:机电工程系 制订时间:2018年2月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标准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拟电子电路为载体,将典型模拟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电路识图与绘图的能力;对电子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对典型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识图绘图能力、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电气设备故障与维护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器件 2、掌握放大电路基础,频率特性与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