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作者:李舒怀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4期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足迹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的经历、阅历,所涉世事的体会、认识和感想。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仓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读自己,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阅读就是生活的汇兑”(萧乾)。所以在教材的选取和对教材的发掘中,教师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去,籍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生活阅历包括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回味心理,借助文本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与文本产生心灵对话,为阅读文本积聚情感基础。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有多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类似。涉及童年生活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山中访友》;涉及家庭生活方面的如:《风筝》、《羚羊木雕》、《散步》;涉及学习生活方面的如:《孙权劝学》、《论语十则》等等。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文本对话中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如教学《童趣》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长大后又觉得有些可笑的事情。老师先举例,学生借助提示,纷纷谈起了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通过美好的回忆,丰富的想象,学生就非常容易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受。有了这些物外之趣,通过发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李镇西老师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

所以,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使他们在文本对话中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友情的矛盾和乐趣,从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创设阅读的氛围。

二、兴趣体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扮演文本角色

教学相长,需要以活动的形式来体现,而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是体验文本的最佳形式之一。这里所指的活动包括搜集课文相关知识、改编课本剧和探究活动等形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借助活动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

1、搜集探究相关知识。

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针对“花和生活腐化能有什么必然联系”的问题,我们可以建议学生课外搜集大量文革资料后再探讨。学生在课外阅读了关于文革的书籍,观看了有关文革历史的影视资料,或向长辈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后,就会容易地认识到特定时期那种极“左”的看法,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作者说此话的态度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讲授《行道树》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凭着自己的理解,绘制两幅有对比意义的想象画,要求画中必须有树。通过绘制图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此外,还可以搜集相关的素材,进行交流和分享。如,学完了《紫藤萝瀑布》,领悟到“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或文章交流阅读,以比较、拓展阅读强化体验文本的过程。又如学完了《看云识天气》《生物入侵者》《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性较强的文章,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文本的体验等。

2、自编自改文本剧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现代课程观与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再创作作品的兴趣,并使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作用能得以深入,最终学生将在这种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就是说个体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个体或教师本人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文体特点,组织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我们可以借助《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等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的课文改编课本剧,采取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开展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皇帝与大臣、骗子之间的尔虞我诈、自欺欺人的嘴脸,深入发掘安徒生童话的精髓;让学生真正体验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如何对待和处理亲情、友情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在诵读中分享文本情愫

诵读,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感知,是达成学生与文本对话,体验文本主旨的一种有效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