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回转刀架、卡盘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自动回转刀架、卡盘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自动回转刀架、卡盘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1 绪论 (1)

1.1国外数控机床状况分析 (1)

1.2 国内数控机床状况分析 (2)

2 卡盘的设计 (7)

2.1卡盘方案的确定 (7)

2.2卡盘原理简介 (7)

2.4卡盘定位分析 (8)

2.4卡盘夹紧力的计算 (9)

2.5液压缸的设计 (11)

2.6弹簧的设计计算 (12)

3 回转刀架的设计 (14)

3.1回转刀架总体方案选择 (14)

3.2刀架原理简介 (16)

3.3回转刀架电机的选择 (17)

3.4刀架设计的要点及计算 (19)

3.5刀架三维零件的建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微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3)

4.1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23)

4.2硬件组成 (23)

4.3电气系统的设计 (30)

4.4程序设计 (31)

结论 (38)

致谢 (39)

参考文献 (40)

1、绪论

数控机床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综合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液压与气动及精密机械等方面的技术,该系统能逻辑的处理具有使用数字号码或者其它符号编码指令规定的程序,可以自动完成信息的输入、译码、运算,从而控制机床的运动和加工过程。数控车床是数控机床中的一种,它与普通车床一样主要用来加工轴类或盘类转体零件,如车削圆柱、圆锥、圆弧和各种螺纹等。与普通车床相比,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效率高、适应性强、操作劳动强度低,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数控机床。

数控车床为了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完成多工序加工,缩短辅助时间,减少多次安装所引起的加工误差,必须带有自动回转刀架。根据装刀数量的不同,自动回转刀架分有四工位六工位和八工位等多种形式。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自动回转刀架可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根据机械定位方式的不同,自动回转刀架又可分为端齿盘定位型和三齿盘定位型等。

其中断齿盘定位型换刀时刀架需抬起,换刀速度较慢且密封性较差,但其结构较简单。三

齿盘定位型又叫免抬型,其特点是换刀时刀架不抬起,因此换刀时速度快且密封性好,但其结构较复杂。

自动回转刀架在结构上必须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性,以承受粗加工时的切削抗力。为了保证转位具有高的重复定位精度,自动回转刀架还要选择可靠的定位方案和合理的定位结构。自动回转刀架的自动换刀时由控制系统和驱动电路来实现的

1.1国外数控机床状况分析

机床作为工业发展所必须之复杂生产工具,属生产资料、固定资产,其订货需求与经济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当前世界经济处於波浪式曲线上升时期,总体上世界机床市场需求比较旺盛。2003~2007年5年间,世界机床总产值连续上升,已从2003年的367.8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697.8亿美元(估计数字尚未公布),年均增幅约15%。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竞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精、高效、高自动化先进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欧、美、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展开激烈竞争,已形成一条无形战线,特别是随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上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

数控机床出现至今的50多年,随科技、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

美国的特点是,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和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由於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当今美国不仅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也为中小企业生产廉价实用的数控机床(如Haas、Fadal公司等)。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於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

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於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特别讲究“实际”与“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徒相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在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於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精神,不断稳步前进。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用户产品、加工工艺、机床布局结构、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和Heidenhain公司之精密光栅,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日本也和美、德两国相似,充分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继而全力发展中小批柔性生产自动化的数控机床。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战略上先仿后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在策略上,首先通过学习美国全面质量管理(TQC),变为职工自觉群体活动,保产品质量。进而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开道。日本在发展数控机床的过程中,狠抓关键,突出发展数控系统。日本FANUC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该公司现有职工3,674人,科研人员超过600人,月产能力7,000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国内约占70%,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1.2 国内数控机床状况分析

1.2.1国内数控机床现状

2007年世界GDP增长约5.2%,而中国独为11.4%,远高出其他国家(地区)。机床市场也呈现出空前繁荣,企业任务饱满,供不应求,甚至难以按期交货。2007年金属加工机床(金属切削和成形)产值达111.9亿美元(中国公布),比上年70亿美元增长59.8%,产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於日本、德国,成为机床产值超百亿美元的世界机床生产大国。2007年中国机床消费额(产值+进口额-出口额)达166.1亿美元(中国公布),世界机床总产值697.8亿美元之24%,比上年129.4亿美元增28.4%,连续第六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国。2007年,中国的机床消费额,约为第二消费大国日本之2倍,世界老牌机床消费国美国的2.5倍,德国的3倍。

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大力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因此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而在数控机床中数控车床又占主导地位。我国数控车床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的数控车床,按中国需求的特色,形成经济型卧式数控车床(平床身卧式数控车床)、普及型数控车床(斜床身数控卧式车床和数控立式车床)和中高档数控车床(3轴控制以上)三种形式。经济型卧式数控车床,普遍采用平床身结构和立轴四工位方刀架,约占数控车床产量90%。普及型数控车床生产量不到数控车床产量的10% 。中高档数控车床,即车削中心和车铣复合中心,约占数控车床产量的0.02%。

经济型数控车床,价格低廉,售价仅10万元左右,不到普及型数控车床的1/3,设备费用投入较少,可以广泛地满足企业发展初期的需要,特别是受到民营经济企业的欢迎,仍是我国当前数控车床的主流产品。我国已有十余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年产千台以上。

普及型数控车床,即2轴控制的卧式数控车床斜床身和立式数控车床,国产产品得到了用户认可,基本可以满足用户需要。

车削中心等3 轴控制以上的中高档数控车床,国内用户选购的大部分是进口产品或合资、独资企业如大连因代克斯、宁夏小巨人、杭州友佳、上海哈挺等机床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较低。近几年,虽然我国开发不少中高档数控车床新品种,如具有Y轴功能的车削中心、双主轴双刀架一车削中心、倒置顺置主轴立式车削单元、车铣复合中心等等,但是,高级型数控车床的

重点是要进一步开发市场,取得国内用户广泛认可

“十五”期间国产数控机床发展很快。从技术上看,数控车床技术比较成熟, 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生产、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我国已掌握了数控车床设计和制造技术。从产品水平上看,我国自已能自行开发设计各种中高档数控车床,国际上最热门的、水平最高的双主轴、双刀架轴控制车铣复合中心,我国已有多

家企业开发试制成功,有的已被国内用户选购和出口国外。从品种上看,我国生产的数控车床品种比较齐全,每年都有多个数控车床新品种,可供各方面用户选用。从生产规模上看,国产经济型数控车床已形成规模生产,有十余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年产千台以上。

1.2.2国内数控机床的特点

(1).新产品开发有了很大突破,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2).数控机床产量大幅度增长,数控化率显著提高。2001年国内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已达1.8万台,比上年增长28.5%。金切机床行业产值数控化率从2000年的17.4%提高到2001年的22.7%。

(3).数控机床发展的关键配套产品有了突破。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支持,数控机床配套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北京航天机床数控系统集团公司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

1.2.3经济型数控车床

我的设计题目为数控车床卡盘和回转刀架的设计,考虑到电气方面单片机的广泛应用,而在数控车床中只有经济型数控车床采用单片机控制,因此,我选择设计经济型数控车床中的卡盘和回转刀架。

经济型数控机床就是指价格低廉、操作使用方便,比较适合国内国情的,在普通机床上加装数控系统的高级自动化机床。经济型数控车床。对于保证和提高被加工零件的精度,主要依靠两方面来实现:一是系统的控制精度;二是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精度。数控车床的进给传动系统,由于必须对进给位移的位置和速度同时实现自动控制,所以,数控车床与普通卧室车床相比,应具有更好的精度,以确保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

1.2.4设计参数:

最大回转直径:540mm/260mm

最大切削直径:轴类零件150 mm 盘类零件400 mm

最小外圆车削直径:10 mm

最大车削长度:500 mm

工作进给速度:0.01 mm/r~500 mm/r 1 mm/min~2000 mm/min

主轴电机功率:连续: 5.5KW; 30min:7.5KW

进给伺服电机:额定功率:1.4KW; 额定转速:1500r/min; 机床质量:3500Kg. 精度

横向定位精度±0.025mm/300mm

重复定位精度±0.01mm

车削工件直径误差±0.018mm

圆度误差±0.027 mm

端面平面度误差±0.027 mm

轮廓尺寸2395 mmX1385 mmX1860 mm

2、卡盘的设计

2.1卡盘方案的确定

在机床中,卡盘是用来定位和夹紧工件的,它是一种典型的机床通用夹具。卡盘的定位精度等直接影响被加工件的质量。卡盘由两爪、三爪、四爪,其中三爪在机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三爪自定心卡盘是车床上最常用的自定心夹具。它夹持工件时一般不需要找正,装夹速度较快。主要用于加工回转体零件,其主要特点是:夹具都装在机床主轴上,车削时夹具带动工件作旋转运动,由于主轴转速一般都很高,所以要注意解决由于夹具旋转带来的质量平衡问题和操作安全问题。

卡盘有液压卡盘,电动卡盘机械手动卡盘,在数控车床中经常用电动卡盘和液压卡盘,液压卡盘噪声小,控制精度高,所以设计为液压卡盘。

2.2卡盘原理简介

三爪卡盘是数控车床的夹具。随着主轴转速的提高,实现高速和超高速切削,一般卡盘已不适用,必须采用高速卡盘才能保证安全可靠的加工。目前,卡盘的松夹是靠有拉杆连接的卡盘和液压油缸实现的。装在主轴后端的油缸中,活塞带有拉杆向后移动,拉杆前端的杠杆顺时针旋转,将卡爪组件推向中心,夹紧工件;油缸相反方向进油,拉杆向前移动,杠杆逆时针旋转,松开工件。

卡盘的夹紧与松开,尾架的顶紧与退出,防护罩拉门的开、关等均有液压系统驱动与控制。

机床采用变量泵,将系统油压调整到规定的压力时,压力油经虑油器进入控制油路。卡盘的夹紧与松开由二位四通阀来控制。夹紧力的大小由减压阀来调整。为了安全操作,在油缸的进出油路上,设置了压力继电器,使得卡盘夹紧力达到一定值后,才能发出指令。

尾架由三位四通换向阀来控制,其顶紧力的大小由减压阀来调整,调整范围为0.5~1.5Mpa.

拉门的开、关由二位四通阀来控制,在油路中增加了单向阀和节流阀以调节拉门的开关速度。

2.4卡盘定位分析

2.3.1自由度分析

在机床上加工工件时,为使工件在该工序所加工表面能达到规定的尺寸与形位公差要求,在开动机床进行加工之前,必须首先将工件放在机床上或夹具中,使它在夹紧之前就相对与机床占有某一正确位置。

图2.1 机床坐标

卡盘限制自由度:X 移动,X 转动,Y 移动,Y 转动。 2.3.2定位误差

因定位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称为定位误差。定位误差dw ?由基准不重合

jb

?和定位副(含工件定位基面和定位元件)制造不准确误差db ?两部分组成,定位误差dw ?值为上述两项误差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代数和,即

db

jb dw ?+?=?

对于卡盘来说,定位基准是加工工件的外圆表面,工序基准为外圆表面,所

以基准不重合误差jb

?=0,三爪卡盘有自定心的作用,所以定位副制造不准确

误差db ?=0。

2.4卡盘夹紧力的计算

根据力学的基本知识得知,要表述和研究任何一个力,必须掌握力的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于夹紧力来说,也不例外。 2.4.1卡盘夹紧力的方向

首先,夹紧力应垂直于主要定位基准面。为使夹紧力有助于定位,则工件应紧靠支承点,并保证各个定位基准与定位元件接触可靠。一般的讲,工件的主要定位基准面其面积较大、精度较高,限制的不定度多,夹紧力垂直作用于此面上,有利于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其次,夹紧力的方向应有利于减小夹紧力。 2.4.2卡盘夹紧力的作用力

夹紧力的作用点是指夹紧元件与工件相接触的一小块面积。选择作用点的问题是在夹紧力方向已定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的。选择夹紧力作用点位置和数目时,应考虑工件定位可靠,防止夹紧变形,确保工序的加工精度。车削时夹紧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如图2.2

图2.2 夹紧力的方向

2.4.3卡盘夹紧力大小的计算 由表

3.1得知 m .7N .47T N =

N T ——电动机的额定转矩 7.5KW P N = N P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

1500r/min

7.475X10.755.9T P 9.55n 3

N N N ===

N

N

N n P

9.55T =

μ=

n.D.2.K.M

W K

K ——安全系数

M ——电机输出轴扭据(N.m ) D ——工件最大直径 n ——卡爪数

654310K K K K K .K K =

0K ~6K 为各种因素的安全系数,查表得:

0K =1.3 考虑工件材料及加工余量均匀性得基本安全系数; 1K =1.0 加工性质,精加工;

2K =1.4 刀具钝化程度;

3K =1.2 切削特点,断续切削; 4K =1.0 夹紧力的稳定性,机动夹紧;

5K =1.0 操作方便;

6K =1.0 仅有力矩使工件回转时工件与支承面接触情况。

184.20.10.10.12.14.10.13.16543210===x x x x x x K K K K K K K K

M=47.7N.m n=3

一般钢件接触摩擦系数μ=0.15

)N (72.308615.15x0.3x07

.184x47.2x2n.D.2.K.M W K ==μ=

2.5液压缸的设计

2.5.1液压缸工作压力的确定

为克服外部载荷所需的压力称为有效工作压力。作用在活塞上的总机械载荷P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m 1P P P += 式中1P 为活塞杆上所受的外载,它主要包括夹紧力在油缸轴向的分力,以及夹紧机构运动部件的磨擦力。Pm 为活塞和活塞杆密封处的摩擦力。这种磨擦力的计算,视密封装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于O 形密封圈:1m 03P

.0P =.根据所确定的P 值,油缸的工作压力可按表2.2确定。

表2.2 油缸工作压力的选择

1P =72N .3086W K = 6N .92P m =

m 1P P P +==3086.72+92.6=3179.32N=324.4KG=0.3吨

液压缸的工作压力p=8~12公斤力/厘米2。取p=12公斤力/厘米2

2.5.2液压缸内径、活塞杆尺寸的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活塞工作面积

g

F 可按下式确定:

g

g p P F η=

式中 P ――活塞杆上的总机械载荷,公斤力; P ――液压缸的有效工作压力,公斤力/厘米2

g

η――液压缸的机械效率,主要考虑密封处的摩擦损失,一般取0.95。

2

g g 456cm .2895

.12X04.324p P F ==η=

求出活塞的工作面积后,就可按下式确定油缸内径D

02cm .614

.3456

.282

F 2

D g

===π

根据GB2348-8将其进行标准化D =63mm 活塞杆直径d 一般可按下式确定 D=(0.3~0.4)D=0.3x63=18.9mm 根据GB2348-80将其标准化,d =20mm 液压缸的工作行程L L<20D=20x6=120cm

根据GB2349-80,将其标准化,取L =100cm

2.6弹簧的设计计算

根据

][KC P 6

.1d max ,τ≥

因为弹簧外径查表按系列值取

,12mm D 2=,3mm d =,1570MPa

b =σ 旋绕比:

43/12d /D C 2===

补偿系数:

4.1C 0.615

44C 14C K =+--=

许用切应力:

785MPa 5x1570.05.0][b ==σ=τ

弹簧丝直径:

5mm .378575x1.4x4.7946x .1][PmaxKC 6

.1d ==τ≥

弹簧外径:

5mm .155.312d D D 2=+=+=

弹簧内径:

5mm

.85.312d D D 2=-=-=

3、回转刀架的设计

3.1回转刀架总体方案选择

3.1.1伺服系统的选择

数控机床的伺服驱动系统按有无反馈检测单元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类型,如图3.1所示。这两种类型的伺服驱动系统的基本组成不完全相同。但不管是那种类型,执行元件及其驱动控制单元都比不可少。驱动控制单元的作用是将进给指令转化为执行元件所需要的信号形式,执行元件则将该信号转化为相应的机械位移。

(1)开环伺服系统:开环伺服驱动系统由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元件和机床组成。它主要由步进电机及其驱动线路构成。数控系统发出指令脉冲经过驱动线路变换或放大,传给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每接受一个指令脉冲,就旋转一个角度,步进电机的转速和转过的角度取决于指令脉冲的频率和个数,反映到刀架上就是刀架的移动速度和位移大小。然而,由于系统中没有检测和反馈环节,工作中移动到位不到位,取决于步进电机的步距角精度,蜗轮传动间隙等,所以它的精度较低。但其结构简单,易于调整,工作可靠,价格低廉。该系统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数控机床。

(2)闭环伺服系统:由于开环伺服系统只接受数控系统的指令脉冲,至于执行情况的好坏系统则无法控制。如果能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其加工精度无疑会大大提高。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各个环节都包括在反馈回路内,因此它们的摩擦特性、刚度和间隙等都直接影响伺服系统的调整参数。所以闭环伺服

系统的结构复杂,其调试和维护都有较大的技术难度,价格也较贵。因此一般只在大型精密数控机床上采用。

(3)半闭环伺服系统:不在机床末端而在中间某一部分拾取反馈信号的伺服系统称为半闭环伺服系统。由于这种系统抛开了一些诸如传动系统精度和摩擦阻尼等非线性因素,所以这种系统调试比较容易,稳定形也好。尽管这种系统步反应反馈回路之外的误差,但由于采用高分辨率的检测元件,也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精度。这种系统被广泛应用与中小型数控机床上。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我选择开环伺服系统控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是要注意的是精度够不够的问题。因此,从设计题目中给的设计参数中最小指令值出发,选择具有一定脉冲当量的电动机,从而保证机床的精度。

3.1.2刀架结构选择

数控车床上使用的回转刀架是一种最简单的自动换刀装置。根据加工对象,有四方刀架、六角刀架和八(或更多)工位的圆盘式轴向装刀刀架等多种形式。回转刀架上分别安装四把、六把或更多刀具,并按数控装置的指令换刀。

回转刀架在结构上必须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粗加工时切削抗力和减少刀架在切削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形,提高加工精度。由于车削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刀尖位置,对于数控车床来说,加工过程中刀架部要进行人工调整,因此更有必要选择可靠的定位方案和合理的定位结构,以保证回转刀架在每次转位之后具有高的重复定位精度(一般位0.001~0.005mm)。

回转刀架按其工作原理分为机械螺母升降转位、十字槽轮转位、凸台棘爪式、电磁式及液压式等多种工作方式。但其换刀的过程一般均为刀架抬起、刀架转位、刀架压紧并定位等几个步骤。

普通车床的刀架一般都是四方刀架,考虑经济性以及利于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我选择四方回转刀架。并设计成螺旋升降式四方回转刀架。

3.2刀架原理简介

该装配图为螺旋升降式四方回转刀架,其工作原理见图:

(1)刀架抬起当数控装置发出换刀指令喉,电机正转,并经联轴器,带动蜗杆轴转动,从而带动蜗轮旋转,蜗轮通过键带动轴旋转,轴上装有轴套26,它可在套筒24内孔中的螺旋槽内滑动,从而举起与套筒24相连的上刀架21及上端齿盘20,使上端齿盘20与下端齿盘18分开,完成刀架抬起动作。如图3.2所示。

(2)刀架转位刀架抬起后,轴套26仍在继续转动,同时带动上刀架21转过

?

90(如不到位,刀架还可继续转位?

360),当转过所需的角度后,

180、?

270、?

由微动开关3发出信号给数控装置。

(3)刀架压紧刀架转位后,由微动开关发出的信号使电机反转,压缩弹簧15推动定位销17,定位销伸出,使上刀架21定位而不随轴套26回转,于是刀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上下端齿盘合拢压紧。蜗杆继续转动则产生轴向位移,压缩弹簧5,套筒4的外圆曲面压缩开关3使电机停止旋转,从而完成一次转位。

a

b

图3.2刀架原理图

23-轴;39-蜗轮;16-下刀架体;20-上刀架齿盘;19-下刀架齿盘;21-上刀架体

26-轴套;24-套筒;17-定位销;3-微动开关;5-压缩弹簧;48-步进电机;45-蜗杆轴。

3.3回转刀架电机的选择

开环伺服系统一般选用步进电机。步进电动机是一种把电脉冲信号转换成与脉冲数成正比的角位移或直线位移量的执行元件。其转速则与脉冲频率成正比。由于输入为电脉冲,因而易于电子计算机或其他数字电路接口,适用于数字控制系统。步进电动机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自动化仪表、计算机外部设备、绘图机、计时钟表等方面。步进电动机用于系统具有较好的开环稳定性,系统结构简单,有可能省去闭环系统中的测量元件。

3.3.1电机种类的选择

(1)反应式步进电动机的特点:步距角小,启动和运行频率高,在一相绕组

长期通电状态下,具有自锁能力,消耗功率较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例如阀门控制、数控机床及其他数控装置。

永磁式步进电动机的特点:功率比较小,在断电的情况下,有定位转矩,步距角大,启动和运行频率较低,主要应用在自动化仪表方面。

(2)永磁感应子式步进电动机的特点:有较小的步距角,启动和运行频率较高,消耗功率较小,有定位转矩,它具有反应式和永磁式两种步进电机的特点,因是混合式结构,故结构较复杂,制造成本高。

纵上所述,从精度和经济的角度来选,选用反应式步进电机。 3.3.2电动机型号的选择

当步进电机在负载力矩0T 的作用下,转过一个步距角θ时,所做的功为

π?θ

?

=2360T W 0D

初步估计刀架重量为200N ,即克服负载F =200N ,位移δ所做的功为

δ?=F W a

根据能量守恒原则a D W W =η,其中η为电机的传动效率。取η=0.964 由以上可求得:

mm .58N .158964

.075.014.32200

01.03602F 360T 0=?????=η?θ?π?δ?=

若不考虑启动时运动部件的惯性影响,则启动转矩为 5

.0~3.0T T 0

q =

取安全系数0.4

则mm .44N .3964

.058

.1580.4T T 0q ==

= 为了满足最小步距角的要求,电动机选用三相六拍工作方式,查表得:

866.0T T max

q =

所以mm .78N .457866

.044

.396866

.0T T q max ==

=

步进电机运动频率:

3Hz .333301

.0602

1000601000V f max mac =??=δ=

根据以上参数选用反应式步进电机75BF004。其参数见下表。

表3.1 反应式步进电机75BF004参数

3.4刀架设计的要点及计算

3.4.1蜗轮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获得较大的单级传动比,在动力传动中,传动比的一

5~80,对非动力传动,传动比可达1000或更大。由于传动

比大,零件数目少,因而结构紧凑。由于蜗杆齿是连续的螺旋齿,与蜗轮轮齿的啮合是逐渐进入或逐渐啮合,因而传动平稳,震动和噪声小。蜗杆传动的噪声级比同精度圆柱齿轮传动平均约低7dB 。另外,不需要其他辅助机构即可获得传动的自锁性。蜗杆传动的主要缺点是效率低,故不易在大功率连续运转条件下工作,因而会产生大的热量,因此,设计蜗轮蜗杆必须考虑散热,要进行热平衡计算。

3.4.2双导程蜗杆设计

在数控机床中分度工作台、数控转台都广泛采用蜗杆、蜗轮传动。蜗轮副

数控4刀位自动回转刀架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 (2) 二、总体结构设计 (2) 2.1 减速传动机构的设计 (2) 2.2上刀体锁紧与精定位机构的设计 (2) 2.3刀架抬起机构的设计 (3) 三、自动回转刀架的工作原理 (3) 四、主要传动部件的设计 (5) 4.1 蜗杆副的设计计算 (5) 4.1.1 蜗杆的选型 (6) 4.1.2 蜗杆副的材料 (6) 4.1.3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 (6) 4.1.4 蜗杆和涡轮的主要参数与几何尺寸 (9) 4.1.5 校核涡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9) 4.1.6 验算效率η (11) 4.2 螺杆的设计计算 (11) 五、电器控制部分的设计 (12) 5.1 硬件电路设计 (12) 5.1.1 收信电路 (12) 5.1.2 发信电路 (14) 5.2 控制软件设计 (17) 参考文献 (16)

一、设计任务 题目: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结构设计 任务:设计一台四工位立式回转刀架,适用于C616或C6132经济型数空车床。要求绘制自动回转刀架的机械结构图。推荐刀架所用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90W,额定转速1440r/min,换刀时要求刀架转动的速度为30r/min。 二、总体结构设计 2.1 减速传动机构的设计 普通的三项异步电动机因转速太快,不能直接驱动刀架进行换刀,必须经过适当的减速。根据立式转位刀架的结构特点,采用蜗杆副减速时最佳选择。蜗杆副传动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获得较大的传动比,保证传动精度和平稳性,并且具有自锁功能,还可以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2.2上刀体锁紧与精定位机构的设计 由于刀具直接安装在上刀体上,所以上刀体要承受全部的切削力,其锁紧与定位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本设计上刀体的锁进玉定位机构选用端面齿盘,将上刀体和下刀体的配合面加工成梯形端面齿。当刀架处于锁紧状态时,上下端面齿相互啮合,这时上刀体不能绕刀架的中心轴旋转;换刀时

自动控制系统位置随动系统课程设计

摘要 随动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以一定的精度和速度跟踪输入的自动控制系统,并且输入量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主要解决有一定精度的位置跟随问题,如数控机床的刀具给进和工作台的定位控制,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动作,导弹制导、火炮瞄准等。在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C)、柔性制造系统(FMS)等领域,位置随动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位置随动系统要求输出量准确跟随给定量的变化,输出响应的快速性、灵活性和准确性为位置随动系统的主要特征。 本次课程设计研究的是位置随动系统的超前校正,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随动系统超前校正相角裕度

目录 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 (1) 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1) 1.2 各部分传递函数 (1) 1.3 位置随动系统结构框图 (4) 1.4 位置随动系统的信号流图 (4) 1.5 相关函数的计算 (4) 1.6 对系统进行MATLAB仿真 (5) 2 系统超前校正 (6) 2.1 校正网络设计 (6) 2.2 对校正后的系统进行Matlab仿真 (8) 3 对校正前后装置进行比较 (9) 3.1 频域分析 (9) 3.2 时域分析 (9) 4 总结及体会 (10) 参考文献 (12)

位置随动系统的超前校正 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 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图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系统工作原理: 位置随动系统通常由测量元件、放大元件、伺服电动机、测速发电机、齿轮系及绳轮等组成,采用负反馈控制原理工作,其原理图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测量元件为由电位器Rr 和Rc 组成的桥式测量电路。负载固定在电位器Rc 的滑臂上,因此电位器Rc 的输出电压Uc 和输出位移成正比。当输入位移变化时,在电桥的两端得到偏差电压ΔU=Ur-Uc ,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机,并通过齿轮系带动负载移动,使偏差减小。当偏差ΔU=0时,电动机停止转动,负载停止移动。此时δ=δL ,表明输出位移与输入位移相对应。测速发电机反馈与电动机速度成正比,用以增加阻尼,改善系统性能。 1.2 各部分传递函数 (1)自整角机: 作为常用的位置检测装置,将角位移或者直线位移转换成模拟电压信号的幅值或相位。自整角机作为角位移传感器,在位置随动系统中是成对使用的。与指令轴相连的是发送机,与系统输出轴相连的是接收机。 12()(()())()u t K t t K t εεθθθ=-=? (1-1) 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求拉普拉斯变换,可求得电位器的传递函数为

控制系统组成及作用

第四章控制系统 4.1 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控制系统的组成(5部分) (1)数字控制装置 作用:程序译码执行;状态信号输入采集处理,产生输出控制信号和状态显示信息 (2)输入装置 作用:接受现场状态信息和操作命令,(专为可识别的信息格式)(3)输出装置(输出设备) 作用:接受来自数字控制装置的控制命令,转化并执行相应命令信息, 产生调解、改变系统工作状态的操作和动作 (4)输入输出接口 作用:连接数字控制装置和输入输出设备的信息桥梁,完成I/O信号的电平转换,隔离,信号方式转换,滤波,锁存和缓冲等功能(5)功率放大电路 作用:将输出接口的输出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足够的功率驱动输出执行设备(输出装置),完成系统的运行

控制系统的组成实例1: 控制系统的组成实例2:

作业: 1.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构成 2.简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各功能部件的作用 第四章控制系统 4.2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10个部分: (1)功能实用性:指功能,性能,精度,应用范围及特点等技术指标概况 (2)系统可靠性:指系统在给定条件,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的概率(评价: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的排出时间(含永久性和偶发性故障)) (3)运行稳定性:系统的输入量变化或受到外界干扰时,输出量被迫离开原来的稳定值过渡到另一个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中,输出量发生超出规定限度或 发生非收敛性变化的概率(包括超调,振荡,滞后,静态误差等)(4)操作宜人性:人机工程概念内容,有助于提高效率,速度,质量和可靠性(5)人机安全性:监测,自动保护,报警,显示,急停,极限保护等 (6)环境保护水平:不产生环境污染 (7)技术经济性: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的性价比和运行的性价比 (8)结构工艺性:设计应满足加工,装配,检测,包装,安装,维护的最佳工艺性(9)造型艺术性:系统外形,比率,形体结构,色彩符合工业设计要求和时代美感(10)成果规范性:设计遵从相关法规,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附: ※对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

回转刀架

1.3. 结构组成与动作循环 典型的数控转塔刀架一般有动力源(电极或油缸,液压马达)、机械传动机构、预分度机构、定位机构、锁紧机构、检测装置、接口电路、刀具安装台(刀盘)、动力刀座等组成。 数控转塔刀架的动作循环为: T指令(换刀指令)→刀盘放松(抬起)→转位→刀位检测→预分度→精确定位→刀具锁紧→结束,答复信号。 1.4. 技术性能与发展趋势 数控转塔刀架的技术发展很快,现正逐步形成标准定型产品。我国数控转塔刀架标准草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1.4.1. 精度 定位精度要求高,一般要求工位目标位置重复定位精度在4"10" —,刀槽的工作位置定位精度在0.03-0.05mm。各种形位公差为0.020.03mm -。因此定位机构均采用精密多齿盘。先进工艺用浮硬齿面对研,重复定位精度可高达"1另外,刀盘加工趋向用淬火硬磨削,以获得刀槽精度的长期保持性及高的刚度。 1.4. 2. 运转性能 主要是转位时间和转位频率。先进水平一次转位周期0.3—ls,最快己达0.lS。分度频率为600—1000次/h 。 双向转位就近换刀(最短路程换刀)的结构正在开发应用,如双向滚子端面凸轮机构 , 可显著缩短换到周期。为了克服刀盘高速转位引起的惯性冲击,使用恰当的缓冲元件是其发展趋势。 1.4.3. 润滑与密封 目前趋向于开发能终生润滑的产品,即在使用全过程中,不需要用户再采取任何润滑措施。 因工作环境恶劣,对密封性能要求很高,通常规定在刀架体内棋道压力105pa气路 ,浸入装有防锈液的试验箱内,在规定时间内,不得有漏气现象。 1.4.4. 负载能力与刚度

数控转塔刀架的负载能力与刚度,除了与有关零件的尺寸、形状、结构等有关外 , 受刀盘锁紧力影响也很大。一般小型产品锁紧力为3 610N ? 10N左右,高性能产品可达4 以上。 对数控转塔刀架的静刚度目前尚无规范要求,有的企业标准已经提出测详见定, 但缺乏数据指示。对动刚度,动态性能,在生产实践中反映出其影响明显,但也无可靠数据指示提出,这些方面是今后研究开发中的重要方向。 1.4.5 可靠性方面 可靠性是产品性能的综合反映。对转塔刀架目前一般要求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为4 ?次以上,国内产品在设方面亟待提高。 210N 510N ?次,高级的已经达到4 1.5 现代典型数控转塔刀架的结构分析 1.5.1. 液压式 这类刀架用液压缸实现刀盘锁紧,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驱动刀盘转位。液压缸可获得很大的锁紧力,故刀架刚性很好。该机构适用于重负荷切削,且易双向转位就近换刀,大型数控车床应用较多。 近年已开发出将液压马达和滚珠式预分度机构合为一体的液压分度马达(Index Motor) 。可使刀架简化,重复定位精度可达" ±。刀盘加速时间仅为0.1S,有较好的应 0.1 用前景。 1.5. 2. 液压机械式 这类刀架用液压缸锁紧刀盘,转位和预分度则用点电机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实现, 如槽轮机构。目前趋向采用动态性能较好的间歇凸轮转位机构。 1.5.3. 电动势 这类刀架以电机为动力源,使用方便,应用最多。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单面凸爪锁紧式 是我国自行开发的小型产品刀盘主轴上固联有单向凸爪离合器的右半。电机经蜗轮传动使主动凸爪(离合器左半)正向旋转,两个半离合器结合,两定位多齿盘觉分开啮合,刀盘转位。到位后反向旋转,刀盘转动被预分度机构的定位销阻止,由于凸爪斜面作用使离合器左右两半分离,使刀盘右移实现定位锁紧。 此形式结构紧凑,但锁紧力靠机构的弹性变形产生,调整较难,主轴刚度不宜大,适用于低速低载,如仪表及床上使用。 (2)双插销反靠式

2020年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机电系统设计参照模板

摘要 自动回转刀架是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生产准备时间,消除人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精度的一致性等。但是传统的普通车床换刀的速度慢、精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以及改善劳动条件必须对自动回转刀架进行改进。 本文对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的机电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数控车床刀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普通机床的换刀装置进行改进,使该装置具有自动松开、转位、精密定位等功能。此次主要完成自动回转刀架的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的设计。机械部分为对其组成的各个机械部件进行计算与选用,电气部分为编制刀架自动转位控制软件。设计的数控換刀装置功能更强,换刀装置通过刀具快速自动定位,可以提高数控车床的效率,缩短加工时间;同时其可靠性更稳定,结抅简单。 关键词: 自动回转刀架,换刀装置,机电系统,电气控制

Design of automatic turre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 of CNC lathes Abstract The automatic turr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NC lathe. It improve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shorten the production time, eliminate human err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chining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of precision. Though conventional ordinary lathe tool change slowly, low accuracy, low productivity. It can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Therefore, we must be improved the automatic turret in order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nd improve working. This rotary tool holder for CNC la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ystems related content study, study the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CNC lathes turret and improve the tool changerthe of general machine tools, so that the device has an automatic release, transfer, precision positioning and other functions. This time we should completion of the design of a utomatic turret’s the mechanical parts and electrical parts. Mechanical part is composed of various mechanical calc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parts, electrical parts is preparation of the turret automatically transfer of the control software, automatic indexing turret. Design of more powerful CNC tool changer, tool changer quickly through the automatic positioning tool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NC lathes and shorten the processing time; while its reliability is more stable, the structure is simpler. Keywords: Automatic turret Tool changer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Electrical control I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王桂霞, 李 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上海 200031) 摘 要: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保证位置随动系统功能和性能的重要部分,文中结合船用仿真 转台阐述了多机集散控制结构形式的位置随动转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方案,并以某位置随动转台为背景,对系统工程实现中的接口电路设计、电机、伺服放大器以及采样频率选取、程序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设计结果在位置随动试验样机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位置随动;控制系统;采样频率;设计 中图分类号:T M571,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354(2007)1220029204 Desi gn and reali zati on of control syste m of rando m positi on WANG Gui 2Xia,L I Yuan (No .704Research I nstitute,CSI C,Shanghai 20031,China ) Abstract :The co m puter control syste m is an i m portant part of guaranteeing perfor m ance of control syste m of rando m position .Co m bining the m arine si m ulation turntable,this paper set forth the co m puter control syste m sche m e on the rando m position turntable w ith m ulti 2co m puter distributes control structure .Then taking a certain turntable of rando m position as background,it respectively discussed such key proble m s of syste m engineering re 2alization as the interface circuit design,choice of m otor ,servo am plifier and sam ple frequency and the program design .The design sche m e is applied in a rando m position proto type and gets a good result . Key words :rando m position;control syste m;sam ple frequency;design 收稿日期:2007211219 作者简介:王桂霞(19772),女,工程师,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的工作位置随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0 引言 位置随动转台系统由机械台体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前者是实现仿真功能的基础,而后者是保证转台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核心部分.转台既要满足一定的动态、静态指标要求,也要为试验提供方便的操作界面和数据采集、处理手段,计算机控制系统不仅要具有实时控制功能,而且应具备监控管理功能,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就成为仿真转台设计和工程实现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各种控制系统中计算机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一般分为操作指示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 )和集散控制系统(DCS )等类型,在下文中将讨论集散控制结构形式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其中主 要包括结构设计、系统工程实现中的接口线路设计、采样频率选择、程序设计等内容,并给出设计结果. 1 结构设计 本仿真转台采用多机集散控制形式,即采用上下位机的两级式结构.图1 为集散控制系统应用于本转 图1 原理框图

一种管道机器人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管道设施,而许多管道系统不是架设在空中就是深埋于地下,这样一来,通过人力对管道的内部进行检测就很不方便。本文研制的移动式管道机器人本身携带CCD摄像头,可以对一定口径的管道内壁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管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做了综述,给出了移动式管道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机器人的驱动机构、云台系统等环节的结构。 所讨论的机器人采用上下位机的控制模式,使用了目前在国内较为先进的光纤信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来自CCD摄像机的图像信号。下位机以LPC2114为核心处理器,进行了移动式管道机器人行走电机的驱动控制设计、云台电机的驱动控制设计、RS232串口通信电路以及控制系统外围电路的讨论。 关键词:本体结构,控制系统,管道机器人。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always encounter a variety of pipeline facilities, and many are not set up in the air piping system is buried underground, so that, through human testing within the pipeline is very inconvenient. This pipe mobile robot developed to carry CCD camera itself, you can certainly detect pipe wall diameter, has a high practical value. Firstly,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ipeline robot technology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given the structure of portable pipeline design of the robot body, detailing, the robot drive mechanism, hea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Robot discussed by upper and lower computer control mode, using more advanced in the domestic fiber channel to transmit control signals and image signals from the CCD camera. The next crew to LPC2114 core processor for the mobile pipeline robot drive motor for control design, the design head of the motor drive control, RS232 serial communication circuit and control system peripheral circuit discussion.

三爪卡盘增力机构夹具设计设计说明书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三爪卡盘增力机构夹具设计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 所在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06年5月 摘要 本论文设计一种在三爪卡盘上加装摆动式液压缸和平面螺旋机

构的螺旋摆动式液压缸增力机构的结构。传统的机床如车床、铣床上三爪卡盘的工作一般依靠工人用手工进行夹紧,这不但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所需夹紧力非常大,还常常有夹不紧的情况,阻碍了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在三爪卡盘加装摆动式液压缸和平面螺旋机构构成螺旋摆动式液压缸增力机构,可实现与原有卡盘体的较好结合,并使外加压力能转换成圆周运动,且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能达到较高的增力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三爪卡盘,液压缸,夹具,增力 目录

前言 (4) 第1章. 选题背景 (5) 1.1 夹具的特点 1.2 研究夹具的目的和意义 1.3 夹具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夹具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第2章. 三爪卡盘螺旋摆动式液压缸增力机构的结构和原理 (10) 第3章. 主要参数确定与结构计算 (11) 3.1 液压腔的结构设计 3.2 转子叶片数的设计 3.3 摆动角的设计 3.4 定子圆柱活塞杠面积的设计 第4章. 凹槽轮廓线的设计 (13) 4.1 轮廓面段数的确定 4.2 活塞杠升程的确定 的设计 4.3 参数θ 1 4.4 参数β的设计 第5章. 夹具在安装和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16) 5.1 夹具的安装 5.2 夹具在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6章. 夹具的经济效益分析 (18) 第7章. 单工位夹具与成组夹具的分析 (19) 7.1定位基准与定位元件的选择 7.2夹紧元件与夹紧力的选择 7.3夹具基体的设计夹具基体 7.4机壳成组夹具结构 第8章. 误差分析 (23) 8.1定位误差分析 8.2 装备误差分析 第9章. 机床夹具公差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 (25) 结束语 (32) 附录1 参考文献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工

数控车床4工位自动回转刀架结构设计

目录 目录----------------------------------------------------------------1第1节自动回转刀架总体设计--------------------------------------------------------------2 1.1概述-----------------------------------------------------------2 1.2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的发展趋势--------------------------------------------------2 1.3自动回转刀架的工作原理-----------------------------------------3第2节主动传动部件的设计计算-----------------------------------------------------------5 2.1蜗杆副的设计计算------------------------------------------------5 2.2轴承的选用------------------------------------------------------7第3节刀架体的设计-------------------------------------------------8 第4节控制系统的选择-----------------------------------------------8 4.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9 4.2刀架控制流程图--------------------------------------------------10 第5节结论---------------------------------------------------------12 参考文献------------------------------------------------------------14

单轴位置控制系统设计

1.单轴位置控制系统设计 1.1. 基本控制要求 该单元有电机带动轴运动,气泵产生气体带动气缸(用气缸模拟机械手)上下运动和吸附物块组成。电机带动轴的左移Y0和右移Y1。轨道有三个接近开关(1、2、 3)定位三个工位, 气缸由电磁阀控制进气和出气,实现气缸的上升和下降(Y2), 吸附开关X3控制吸附物块(Y3),设计有手动和自动控制部分,可以通过开关X14选择控制方式。 1.1.1.手动控制要求 通过X14开关选择手动控制方式,通过控制面板来控制,手柄控制气缸向左X16、向右X17移动,气缸的上X4和X5下通过面板旋钮控制,物块的吸附通过面板旋钮 X3控制,来完成物块在三个工位上的移动。 1.1. 2.自动控制要求 通过X14开关选择自动控制方式,按复位按钮,气缸回到工位1,按启动按钮后,气缸下降吸附物块,然后上升,再从工位1移动到工位2,再下降,释放物块回升气缸,4秒过后气缸下降吸附物块从工位2移动到工位3,再下降释放物块回升气缸,4秒后再下降吸附物块从工位3移动到工位1,下降释放物块回升气缸,工作全部完成,气缸停止在工位1。

1.2.硬件设计 1.2.1 I/O地址分配表 根据对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分配对应的I/O口,I/O地址分配表如表XO 急停按钮X11 停止按钮X1 位置1 X12 右移 X2 位置2 X13 手动 X3 位置3 X14 吸附 X5 吸附/松开X15 上移 X6 上位X16 下移 X7 下位X17 左移 X10 启动按钮 表1.2.1.1 PLC输入设备 Y4 吸附控制 Y10 上升控制 Y11 下降控制 Y2 左移控制 Y3 右移控制 Y6 启动控制 Y5 停止控制 Y7 复位控制 表1.2.2.2PLC输出设备

一、控制系统的组成

4.2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描述习题 一、判断题 (1)控制器肯定是控制系统中最先动作的构件。()(2)执行器是能直接对被控对象起控制作用的装置。()(3)被控对象是连动过程中最后动作的构件。()(4)存在比较器的控制系统一定是闭环控制系统。()二、判断下列关于楼道灯声控开关电路的说法是否正确。(1)它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2)它能自动纠正控制误差。() (3)灯是被控对象。() (4)控制量是控制灯的亮灭。() 二、选择题 1.下列控制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系统的是() A 电冰箱的温度控制 B 计算机的CPU上的风扇的转速控制 C 现代化农业温室的温度控制 D 家用缝纫机的缝纫速度控制 2 .下面控制系统中,属于闭环控制的有() A 电风扇机械定时开关控制系统 B 电子门铃控制系统 C 电磁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D 自行车制动系统 3.下列控制现象属于自动控制的是()

A 电风扇 B 洗衣机 C 红绿灯定时转换 D 电子词典 4.下列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是() A 楼道里的防盗报警控制系统 B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C 公园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 D 电冰箱的温度控制系统 5.下列各项中,属于开环控制系统的是() A 家用电风扇的转速调节系统 B 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 C 汽车自动档位控制系统 D 抽水马桶水位的控制系统 6.“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的民间艺术,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如栓在“小兔”身上的细线,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活泼的小兔形象,这是一种控制现象,其控制对象是() A 细线 B “小兔” C 屏幕 D 灯光 7.普通高压锅使用过程中,当锅内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压力阀会浮起并放气,使锅内压力维持在预定值水平。该压力控制系统是( ) ①人工系统②自然系统③人工(手动)控制④自动控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闭环控制系统由下列各个环节组成() ①控制器②执行器③被控对象④检测装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三爪卡盘的改进设计

XXXX大学 毕业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 专业: 题目:三爪卡盘的改进设计 指导教师:职称: 职称: 20**年12月5日

前言 机床是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目前许多企业的机床虽在功能上能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加工要求,但在生产效率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上需要大大的改进,所以为达到企业省钱和工人省力的要求,机床的改进成为当前企业势在必行的任务。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控车床已成为各机械制造厂家的重要生产设备,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控车床一般用液压卡盘来夹持工件。液压卡盘通常都配备有未经淬火的卡爪,即所谓软爪。软爪分为内夹和外夹两种形式,卡盘闭合时夹紧工件的软爪为内夹式软爪,卡盘张开时撑紧工件的软爪为外夹式软爪。软爪是以端面齿槽与卡爪座3定位,通过螺钉和卡爪座中的T型螺母固定在卡爪座上。液压卡盘工作时,软爪在卡爪座的带动下,作闭合或张开运动,将工件夹紧或松开。夹持不同工件时,通过改变软爪在卡爪座上的位置来改变液压卡盘的夹持尺寸。 机床操作的劳动强度最大的部分就是工件的夹紧,传统的机床靠工人用手工进行夹紧,例如未经过改造的KZ320型三爪卡盘虽然在功能上能达到夹紧工件的要求, 但所需夹紧力非常大,还常常有夹不紧的情况。因此可通过在KZ320型三爪卡盘加装摆动式液压缸和平面螺旋机构构成液压增力改进系统来实现夹紧力的 传递和运动方向的转换,这样改进有以下优点:1,能稳定地保证加工精度,减少对其他生产条件的依赖性;2,能使工件迅速地定位和夹紧,并能够显著地缩短辅助时间和基本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3,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4,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允许使用技术等级较低的工人操作,故可明显地降低生产成本;5,能确保生产周期和生产调度等工艺秩序;6,能扩大机床工艺范围。此外,本系统能达到较高的增力比,工作稳定可靠,符合生产要求,同时又利用了企业现有资源,不会带来过多的经济负担,达到了工人省力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本设计是一种变型设计,即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基本工作原理和总体结构不变,通过改变或更换部分机构,形成变型产品。由于其开发周期较短,经济性好,因此,

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的设计

2013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的设计 1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数控车床回转刀架概述................................................................... 1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1.1数控车床刀架的介绍 (1) 1.2数控车床刀架的分类 (1) 第二章回转刀架方案选择 (1) 2.1数控车床回转刀架的基本要求 (1) 2.2 立式数控回转刀架的结构特点 (2) 2.3刀架参数的确定 (3) 2.4动力源的选择及方案选择结果 (4) 第三章回转刀架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5) 3.1电动刀架工作原理 (5) 3.2四方刀架的主要构成部分 (5) 第四章回转刀架的设计及计算 (6) 4.1夹紧力的计算 (6) 4.2最大切削扭矩 (7) 4.3单工位换刀时间 (7) 4.4定位精度 (9) 第五章主传动机构的设计和标准件的选取 (10) 5.1初拟传动方案 (10) 5.2选择步进电动机 (10) 5.3蜗轮蜗杆的设计 (10) 5.4中心轴强度校核 (11) 第六章刀架的电气设计 (16) 6.1刀架的电气控制 (16) 6.2回转刀架PLC控制 (17) 第七章总结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2013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毕业设计(论文) 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的设计 摘要数控机床为了能在工件一次装夹中完成多道甚至所有加工工序,以缩短辅助时间和减小多次安装工件所引起的误差,必须带有自动换刀装置。数控车床上的回转刀架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自动换刀装置,这次设计的自动回转刀架具有转位快,定位精度高,切向扭矩大等特点,原理采用蜗杆传动,上下齿盘啮合,螺杆夹紧的工作原理。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关键词: 数控车床回转刀架特点原理 绪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在大学教学课程,机械课程设计,金工实习 3

机器人抓取装置位置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机器人抓取装置位置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初始条件: 一个机器人抓取装置的位置控制系统为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 15.013 0++=s s s s G ,设计一个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 角裕度?=45γ。 设计内容: 1.先手绘系统校正前的bode 图,然后再用MATLAB 做出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根据MATLAB 做出的bode 图求出系统的相角裕量。 2.求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3. 用MATLAB 做出校正后的系统的bode 图,并求出系统的相角裕量。 4.在matlab 下,用simulink 进行动态仿真,在计算机上对人工设计系统进行仿真调试,确使满足技术要求。 5.对系统的稳定性及校正后的性能说明 6.心得体会。

1频率法的串联滞后校正特性及方法 1.1特性:当一个系统的动态特性是满足要求的,为改善稳态性能,而又不影响其动态响应时,可采用此方法。具体就是增加一对靠的很近并且靠近坐标原点的零、极点,使系统的开环放大倍数提高β倍,而不影响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中、高频段特性。 1.2该方法的步骤主要有: ()1绘制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求出相角裕量0γ,幅值裕量g K 。 ()2在bode 图上求出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量εγγ+=期望处的频率 2c ω,2c ω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ε用来补偿滞后校正网络2c ω处的 相角滞后,通常取??=15~5ε。 ()3令未校正系统在2c ω的幅值为βlg 20,由此确定滞后网络的β值。 ()4为保证滞后校正网络对系统在2c ω处的相频特性基本不受影响,可 按10 ~ 2 1 2 2 2c c ωωτ ω= =求得第二个转折频率。 ()5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 1 ++= s s s G C βττ ()6画出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并校验性能指标 2确定未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 2.1先绘制系统的bode 图如下:

控制系统的设计

5、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控制策略的选择 在3.2节转子的位移方程一节,我们已经论述过,对转子的位移方程进行变换后, 可以得到如下的电流和位移之间的传递函数: X i K ms K s I s X s G -==2)()()( (5—1) 由上式可以看出,该对象有两个实数极点,其中一个在正实轴上,因而是一个不稳 定的二阶对象,只有通过闭环控制才有可能使之稳定地工作。然而,闭环控制也有很多 种控制策略,采用古典控制论中关于连续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近似分析,经分析可知,使系统稳定的基本控制规律为PD 控制。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1)PD 控制策略 假设PD 控制器传递函数为 ]1[)(s T K s G d p c += (5—2) 其中,K P 为比例系数,T d 为微分时间常数。当忽略功率放大器和位置传感器的惯性, 设功放放大系数为K a ,传感器放大系数为K s ,则此时整个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s G s G K K s G s G K s c s a c a +=Φ (5—3) 将式(5—1)和式(5—2)代入式(5—3)中可以得到: x p i s a d p i s a d p i a K K K K K s T K K K K ms s T K K K s -+++=Φ2) 1()( (5—4) 令k K K K K K x p i s a =- (5—5) 用Routh 判据可知,该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包括k 在内的所有参数均大于0。由 式(5—4)和(5—5),可得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2=++k s T K K K K ms d p i s a

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结构设计

设计任务 题目:数控车床自动回转刀架结构设计 任务:设计一台四工位立式回转刀架,适用于C616或C6132经济型数空车床。要求绘制自动回转刀架的机械结构图。推荐刀架所用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90W,额定转速1480r/min,换刀时要求刀架转动的速度为40r/min,减速装置的传动比为i=37。 总体结构设计 1、减速传动机构的设计 普通的三项异步电动机因转速太快,不能直接驱动刀架进行换刀,必须经过适当的减速。根据立式转位刀架的结构特点,采用蜗杆副减速时最佳选择。蜗杆副传动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获得较大的传动比,保证传动精度和平稳性,并且具有自锁功能,还可以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2、上刀体锁紧与精定位机构的设计 由于刀具直接安装在上刀体上,所以上刀体要承受全部的切削力,其锁紧与定位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本设计上刀体的锁进玉定位机构选用端面齿盘,将上刀体和下刀体的配合面加工成梯形端面齿。当刀架处于锁紧状态时,上下端面齿相互啮合,这时上刀体不能绕刀架的中心轴旋转;换刀时电动机正转,抬起机构使上刀体抬起,等上下端面齿脱开后,上刀体才可以绕刀架中心轴转动,完成转位动作。 3、刀架抬起机构的设计 要想使上、下刀体的两个端面齿脱离,就必须设计适合的机构使上刀体抬起。本设计选用螺杆-螺母副,在上刀体内部加工出内螺纹,当电动机通过蜗杆-涡轮带动蜗杆绕中心轴转动时,作为螺母的上刀体要么转动,要么上下移动。当刀架处于锁紧状态时,上刀体与下刀体的端面齿相互啮合,因为这时上刀体不能与螺杆一起转动,所以螺杆的转动会使上刀体向上移动。当端面齿脱离啮合时,上刀体就与螺杆一起转动。 设计螺杆时要求选择适当的螺距,以便当螺杆转动一定的角度时,使得上刀梯与下刀体的端面齿能够完全脱离啮合状态。 下图为自动回转刀架的传动机构示意图,详细的装配图在一号图纸上。 三、自动回转刀架的工作原理 自动回转刀架的换刀流程如下图。 图上表示自动回转刀架在换刀过程中有关销的位置。其中上部的圆柱销2和下部的反靠销6起着重要作用。 当刀架处于锁紧状态时,两销的情况如图A所示,此时反靠销6落在圆盘7的十字槽内,上刀体4的端面齿和下刀体的端面齿处于啮合状态(上下端面齿在图中未画出)。 需要换刀时,控制系统发出刀架转位信号,三项异步电动机正向旋转,通过蜗杆副带动蜗杆正向转动,与螺杆配合的上刀体4逐渐抬起,上刀体4与下刀体之间的端面齿慢慢脱开;与此同时,上盖圆盘1也随着螺杆正向转动(上盖圆盘 1通过圆柱销与螺杆联接),当转过约时,上盖圆盘1直槽的另一端转到圆 柱销2的正上方,由于弹簧3的作用,圆柱销2落入直槽内,于是上盖圆盘1就通过圆柱销2使得上刀体4转动起来(此时端面齿已完全脱开)。

数控车床回转刀架的设计论文

图书分类号: 密级: 毕业设计(论文) 数控车床回转刀架的设计 THE DESIGN OF CNC LATHE ROTARY CUTTER 学生姓名王成 学院名称机电工程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毛瑞卿 2011年05月27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了解徐州工程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徐州工程学院所拥有。徐州工程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纸本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拷贝,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徐州工程学院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交至各类数据库进行发布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 传统的普通车床换刀的速度慢、精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此,本文对数控车床回转刀架的机电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索数控车床刀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普通机床的换刀装置进行改进,使一台四工位的立式自动回转刀架数控化,使该装置具有自动松开、转位、精密定位等功能。 本文主要完成数控车床回转刀架的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的设计。机械部分为其组成的各个机械部件进行计算与选用,电气部分为编制刀架自动转位控制软件。设计的数控換刀装置功能更强,换刀装置通过刀具快速自动定位,可以提高数控车床的效率,缩短加工时间;同时其可靠性更稳定,结抅简单。 关键词自动回转刀架;换刀装置;机电系统;电气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