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

电负性
电负性

电负性

本页解释何谓电负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元素电负性差异对成键造成的影响、极性键和极性分子的意义。

什么是电负性

定义

电负性是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倾向的量化(相对标度);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成键电子对的倾向就愈强。

鲍林标度(Pauling scale)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负性标度。其标度值的范围从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F)——标度值为3.98,到电负性最弱的元素钫(Fr)——标度值为0.7。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发生什么?

如下图,原子A和原子B之间存在一个成键。当然除了这个成键以外,每个原子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原子之间存在着成键——不过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如果原子的电负性相同,那么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相同。因而电子出现在两个原子附近的概率相等,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会出现在两个原子间的正中。此类成键,A 和B通常为同一种原子,例如H2分子或Cl2分子。

中,并且其位置在不断的变换。

此类成键被看作是"纯粹" 的共价键——电子均匀的为两个原子所共享。

如果B的电负性稍强于A呢?

B对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会比A稍强一些。

这意味着在成键的B端电子密度会更高一些,因此略微带负电。同时,A 端(有点缺乏电子)略微带正电。图中,"" (读做"delta") 的意思为"略微的","+" 表示"略微带正电"。

什么是极性键?

我们用极性键一词形容成键两端电荷不均匀分布的共价键——换一句话说就是成键的一端略微带正电荷而另一端略微带负电荷。大多数共价键为此类成键。HCl中的氢—氯成键以及水分子中的氢—氧成键皆为典型的极性键。

如果B的电负性远远超过了A呢?

电子对会被吸引到成键的B端。A失去了它对成键电子对的控制权,而B 完全控制住了这两个电子。就这样,离子形成了。

成键的"范围谱"

所有这一切暗示了在共价键和离子键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纯粹的共价键中,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中点。在极性键中,电子的

位置略微的移向了成键的某一端。

在其被算做是离子键之前,电子还可以移动多远? 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答案。一般认为氯化钠是典型的离子型固体。但即便如此,钠也未曾完全失去对它电子的控制。不管怎么说,由于氯化钠的特性,我们趋向于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离子。

注意: 不用过于在意极性键与离子键之间的精确分界点。在A'level中,有关共价键和离

子键的举例会尽量避免它们间的"灰色区域"——这些例子要么是明显的共价键,要么就是明显的离子键。不过,你仍然需要知道"灰色区域"的存在。

另一方面,碘化锂却被看成是拥有一些共价特性的离子化合物。碘化锂的成键电子对并没有完全移动到成键的碘端。碘化锂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比如乙醇)——而不似离子化合物通常所表现的那样。

总结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产生纯净的非极性共价键。

?两个电负性差异较小的原子成键,会产生极性共价键。

?两个电负性差异大的原子成键,会产生离子键。

极性键和极性分子

HCl的分子结构很简单,如果它唯一的成键是极性的,那么整个分子也将是极性的。但如果我们遇到的是结构更为复杂的分子,情况会怎样呢?

CCl4分子中的每一个成键都是极性的。

但将这个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不是极性的——它不具有分别略微

带负电和略微带正电的两端(或两侧)。整个分子的外围是略微带负电的,但无论是从上边到下边,还是从左边到右边都找不到略微带正电的另一端。

相比之下,CHCl3却是极性分子。

位于分子顶侧的氢原子,其电负性较碳原子略低,因此将略微带正电。如此,分子具有一个略微带正电的"顶侧"和一个略微带负电的"底侧",所以它是一个极性的分子。

很多时候,极性分子两极的正负电荷是不均等的。

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氟。如果你记住这一个事实,那么一切都会变的简单,因为周期表中元素的电负性总是朝着氟的方向不断增大。

注意: 下图忽略了惰性气体。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相信所有的惰性气体都不会成键——一个不成键的原子是不会拥有电负性数值的。即便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们中的一些确实会成键,但教材上仍未提供它们电负性数值的资料。

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下图显示了元素

钠到元素氯的电负性变化——你需要忽略周期中的氩元素,它不成键,因此

也没有电负性。

族内元素的电负性变化规律

同一族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氟是7族元素中原子序数最小的) 。下图显示了1族和7族元素的电负性变化。

解释元素电负性变化的原因

原子核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取决于:

?原子核的质子数量。

?原子核与成键电子之间的距离。

注意: 如果你不熟悉屏蔽这一概念,请在继续阅读之前,先查看电离能中的相关内容。

影响电离能变化的因素,同样也是影响电负性变化的因素。

为什么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钠元素是第3周期的开端,氯元素是第3周期结尾(忽略惰性气体氩元素)。我们假设氯化钠刚形成时是共价成键。

钠和氯的成键电子(外层电子)都位于第3能级。成键电子对都被1s、2s 和2p 轨域的电子所屏蔽,不过氯原子核比钠原子核多出了6个质子。这也就难怪成键电子对会被远远的拉向氯的那一端并形成了离子。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所带的电荷也将增加,电荷数的增加会增强原子核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因此,在同一周期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为什么族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我们将以氟化氢和氯化氢作为例子。

氟原子核与成键电子对之间仅由1s2电子屏蔽。而氯原子核与成键电子对之间则由1s22s22p6的全部电子屏蔽。

这两个例子中,氟原子核和氯原子核所能让成键电子感受到的电荷皆为+7。但氯的成键电子位于第三能级,而氟的成键电子却在第二能级。成键电子离原子核越近,原子核吸引它的能力就越强。

族内元素的电负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是因为成键电子离原子核越来越远,原子核对它的吸引能力越来越弱。

正离子的极化能力

"极化能力"指的是什么?

我们讨论到这里,已经认识到可以把离子键当作高度"变形"的共价键来看待。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别的方式认识离子键。

固体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如果我们将其假想为离子化合物,它将含有Al3+ 和Cl-离子。

铝离子不但非常小,而且还拥有3个正电荷——所以它的"电荷密度"很高。这对位于它附近的任何电子来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于是,铝附近的成键电子对向着铝的方向移动,其移动程度足以使成键重新变回共价键。

影响极化能力的因素

正离子位于负离子附近时可对其产生极化效应(使电子所在的轨域变形)。极化能力取决于正离子的电荷密度。

极化能力会随正离子体积的减小以及电荷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对于负离子来说,随着其体积的增大,它将越来越容易被极化。举例来说,碘离子( I -)的外层电子位于第5能级——离原子核相对较远。

比起其它大多数拥有相同电荷的负离子(比如,离原子核近得多的氟离子(F-))正离子对碘离子( I -)电子对的吸引更加显示出效果。

碘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因为碘离子的电子对比较容易拖走(被极化)

氟化铝却是离子化合物,因为铝离子不能充分的极化体积较小的氟离子以形成共价键。

浅谈电负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9216085.html, 浅谈电负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史瑞欣孙才英于朝生彭涛安立华廖丽霞施连旭张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元素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利用电负性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师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负性;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92-02 在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内容繁杂、抽象、易懂难记,更难以应用,因此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1]。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类有机反应 发生的原因、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元素电负性的意义,并以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去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电负性概念最早由Pauling(鲍林)在1930年提出,定义为“分子中原子将电子吸引向它 自身的能力”[2]。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化学家对电负性的研究经久不衰,至今已提出几十种电负性标度[3-7]。在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对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及基团电负性的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电负性是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法的基础 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有机化学时,会明显感到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中学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沿用的是实验感知式和事实陈述式的叙事方法,主要是基于表象和经验的归纳与概括,鲜有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深入探究[8],因此很多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习惯,认为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也是靠对各类有机物化学性质及其反应式的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应从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就要向学生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思想。为了使学生不会对结构与机理问题产生畏难心理,在学习本课程的最初阶段,从一个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容易理解的角度开始分析有机化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的电负性正是学生开始试着去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一个合适的开端。在介绍电负性这个概念时,笔者会向学生强调,电负性的本质是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主要是价电子)。对于学生来说,以学生已有的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储备,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困难。以此为出发点,学生会继续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电负性》随堂练习

课时训练6电负性 1.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 解析:根据四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可知,选项A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应最容易得到电子,电负性最大。 答案:A 2.按F、Cl、Br、I顺序递增的是( ) A.外围电子 B.第一电离能 C.电负性 D.原子半径 解析:F、Cl、Br、I的外围电子数相同,故A项错误;从F~I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电负性依次减小,故B、C错误,D正确。 答案:D 3.在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学键中常含有共价键的成分,下列各对原子形成的

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最少的是( ) ,F ,F ,Cl ,O 解析: 所以共价键成分最少的为B项。 答案:B 4.对价电子构型为2s22p5的元素描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最小

B.原子序数为7 C.第一电离能最大 D.电负性最大 解析:价电子构型为2s22p5,可知该元素是F元素,故可判断只有D正确。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F原子序数是9;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He。 答案:D 5.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S、Cl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O、F电负性依次增大 、K、Rb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元素原子的电负性依次增大,故A、B、C正确;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故D错误。 答案:D 和Y都是原子序数大于4的短周期元素,X m+和Y n-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的原子半径比Y小 和Y的核电荷数之差为(m-n) C.电负性:X>Y D.第一电离能:XY,原子半径:X>Y,X和Y的核电荷数之差为(m+n)。X比Y更易失电子,第一电离能:X

电负性越小,金属性越强,对吗

电负性越小,金属性越强,对吗? “电负性越小,金属性越强”,是对的。因为电负性是用于衡量元素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的定量标度。电负性越大,该元素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但是,“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差两个字的。 金属性是气态基态原子失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能力。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M(g)=M+(g)+e-(g),金属性越强,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这个过程就是原子电离的过程。可以用元素的电离能来标度。Na的第一电离能是小于Ca的第一电离能的(Na的为5.14eV,Ca的为6.11eV)。所以Na的金属性是强于Ca的。 金属活动性指的是金属单质形成水合金属离子的倾向的大小。也就是M(s) = M+(aq)的过程的自发性。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热力学循环,这个过程与金属升华热、电离能、水合热、气态电子返回到金属板上放出的能量这四个量有关。金属水合离子的生成焓=升华热+电离能-水合热-气态电子返回金属板放出的热。也就是说,金属性只是影响金属活动性的4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它们的顺序并不完全相同。 用于定量标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酸性标准电极电势(见附表)。从电负性看Na的金属性是强于Ca的,指的是Na更容易变为Na+,但是从它们的酸性标准电极电势看Ca的金属活动性是强于Na的,指的是Ca与水反应的倾向更加大。 主要原因是,离子的水合热一般与离子的电荷数的平方成正比,所以Ca2+的水合热约为Na+的水合热的4倍,已经补偿了Ca的电离能大于Na的这个因素。而Na与水反应比Ca剧烈,是因为Na的熔点低,与水反应时熔化,钠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表面。易于氢气脱离体系。而且氢氧化钠易溶,而氢氧化钙微溶,会附着在钙表面,对反应有影响。 金属活动性是化学热力学概念,只考虑反应的趋势大小,而不考虑反应的速率大小。因为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范畴,热力学数据对其无能为力。 类似Na和Ca的二者顺序不同的,还有Li和Cs。已知金属性最强的是Cs,但是金属活动性,Cs是居于第二位的,Li才是最强的,由于锂离子的半径特别的

电负性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1、周期系: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屯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周期表: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1).周期: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什么叫外围电子排布?什么叫价电子层?什么叫价电子?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 (2)族: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阅读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总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分析探索〗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各区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是什么? [基础要点]分析图1-16 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区。主族主要含区,副族主要含区,过渡元素主要含区。 [思考]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上是否电子总数相同? 〖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1~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 (n-1)d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

电负性

电负性 本页解释何谓电负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元素电负性差异对成键造成的影响、极性键和极性分子的意义。 如果你对有机化学背景下的电负性感兴趣,你可以在页面底部找相关链接。 什么是电负性 定义 电负性是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倾向的量化(相对标度);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成键电子对的倾向就愈强。 鲍林标度(Pauling scale)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负性标度。其标度值的范围从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F)——标度值为3.98,到电负性最弱的元素钫(Fr)——标度值为0.7。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发生什么? 如下图,原子A和原子B之间存在一个成键。当然除了这个成键以外,每个原子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原子之间存在着成键——不过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如果原子的电负性相同,那么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相同。因而电子出现在两个原子附近的概率相等,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会出现在两个原子间的正中。此类成键,A 和B通常为同一种原子,例如H2分子或Cl2分子。 注意: 上边的示意图表示的是电子在平均意义上的位置。电子实际上存在于分子轨域当中,并且其位置在不断的变换。

此类成键被看作是"纯粹" 的共价键——电子均匀的为两个原子所共享。 如果B的电负性稍强于A呢? B对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会比A稍强一些。 这意味着在成键的B端电子密度会更高一些,因此略微带负电。同时,A 端(有点缺乏电子)略微带正电。图中,"" (读做"delta") 的意思为"略微的","+" 表示"略微带正电"。 什么是极性键? 我们用极性键一词形容成键两端电荷不均匀分布的共价键——换一句话说就是成键的一端略微带正电荷而另一端略微带负电荷。大多数共价键为此类成键。HCl中的氢—氯成键以及水分子中的氢—氧成键皆为典型的极性键。 如果B的电负性远远超过了A呢? 电子对会被吸引到成键的B端。A失去了它对成键电子对的控制权,而B完全控制住了这两个电子。就这样,离子形成了。 成键的"范围谱" 所有这一切暗示了在共价键和离子键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纯粹的共价键中,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中点。在极性键中,电子的位置略微的移向了成键的某一端。 在其被算做是离子键之前,电子还可以移动多远? 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答案。一般认为氯化钠是典型的离子型固体。但即便如此,钠

2019-2020年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5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课时分层作业(五)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1.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 A.1s22s22p4B.1s22s22p63s23p3 C.1s22s22p63s23p2D.1s22s22p63s23p64s2 A[A、B、C、D四种元素分别为O、P、Si、Ca,电负性最大的是氧。]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递变规律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B.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 C.电负性是相对的,所以没有单位 D.分析元素电负性数值可以看出,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D[A、B、C都是正确的。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所以D错误。] 3.有短周期A、B、C、D四种元素,A、B同周期,C、D同主族,已知A的阳离子与D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的阴离子和C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且C离子的核电荷数高于B离子,电负性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 B.D>C>B>A C.C>D>B>A D.A>B>D>C B[根据题意可知A、B、C处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C>B>A,C、D处于同一主族,且C 在D的下一周期。据此分析画出A、B、C、D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关系为,然后依 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即可确定其电负性顺序:D>C>B>A。] 4.已知X、Y元素同主族,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Y一定小于X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Y小于H m X C[因X、Y同主族,且电负性X>Y,则X在Y的上方,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减小,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由此推知C项错误。] 5.下列有关电负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电负性

课时4 电负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电负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数值越大 B、同周期元素原子序越大,电负性数值越大 C、电负性数值以F = 4.0最大,因其最易失去电子 D、电负性数值大者金属性较强,电负性数值小者非金属性较强。 2:下列元素电负性最大的是() A O B S C Ge D Sb 3、下列元素电负性最小的是() A H B Li C Na D Cs 4.下列各组元素按电负性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 .F>N>O B.O>Cl>F C.As>P>H D. Cl>S>As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其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 A.W B.X C. Y D.Z 6、下列化合物中所表示的化合价为正价的元素不正确的是()A.CF4(C显正价) B.HClO (H 和Cl显正价) C. SiC (C显正价) D.PCl3 (P显正价) 二、填空: 7、(1)电负性用于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电负性数值的大小可以用于衡量元素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强弱。一般认为,电负性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下同)1.8的为非金属元素,电负性_________1.8的为金属元素。两个成键元素的电负性差值__________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两个成键元素的电负性差值__________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2)同一周期,元素的电负性从左到右逐渐___________,表明金属性逐渐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____;同一主族,元素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___________,表明金属性逐渐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___。 8.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期表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属于第________族。 (3)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位于 ________ ,电负性最小的稳定元素位于 _________。(4)所含元素超过18种的周期是第________、_________周期。 9、根据下表中元素的电负性 试判断下列物质中的化学键,CaF2、SO2、CH4、PCl3、MgO、AsH3、Cl2、HCl。

电负性

【课题】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能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 1、叫键合电子;我们用电负性描述。 2、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他们既有性又有性。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电离能?它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2、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变化有什么规律? 【思考与交流】 1、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体现了什么性质?阅读教材p20页表 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的非金属性与氯的非金属性哪个强? 2、电负性. ⑴概念:电负性是原子在化学键中对键合电子____能力的标度,常用符号x表示。x为相对值,无单位。 由图1-23可见,的电负性最大;的电负性最小;H的电负性为,s区金属电负性大多数小于。 ⑵x变化规律:同周期,x左右__ ___;同族,x上下__ ___。 ⑶应用:①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一般,金属的x__ ___,非金属

的x_ ___。 ②判断化学键类型。一般认为如果两种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种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Δx___ __成离子键,Δx__ ____成共价键。 ③对角线规则 元素周期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电负性数值相近,性质相似。 【科学探究】 1、根据数据制作的第三周期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的方法制作IA、VIIA元 素的电负性变化图。 3、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示例 【归纳与总结】 1、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2、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的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Li、Mg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分别为Li2O、MgO,Be(OH)2、Al(OH)3均为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均为弱酸,由此可以看出对角线规则的合理性。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电负性均为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数值相差不大,故性质相似.) 4、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趋势),电负性逐渐增大。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123《电负性》随堂练习

课时训练6电负性 1、下列就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电负性最大的原子就是( ) A、1s22s22p4 B、1s22s22p63s23p3 C、1s22s22p63s23p2 D、1s22s22p63s23p64s2 解析:根据四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可知,选项A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应最容易得到电子,电负性最大。 答案:A 2、按F、Cl、Br、I顺序递增的就是( ) A、外围电子 B、第一电离能 C、电负性 D、原子半径 解析:F、Cl、Br、I的外围电子数相同,故A项错误;从F~I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电负性依次减小,故B、C错误,D正确。 答案:D 3、在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学键中常含有共价键的成分,下列各对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最少的就是( ) A、Li,F B、Na,F C、Na,Cl D、Mg,O 解析: 选项化合物电负性电负性差 A LiF 1、04、 3、0 B NaF 0、94、 3、1 C NaCl 0、93、 2、1 D MgO 1、23、 5 2、3 所以共价键成分最少的为B项。 答案:B 4、对价电子构型为2s22p5的元素描述正确的就是( ) A、原子半径最小 B、原子序数为7 C、第一电离能最大 D、电负性最大 解析:价电子构型为2s22p5,可知该元素就是F元素,故可判断只有D正确。原子半径最小的

就是H;F原子序数就是9;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就是He。 答案:D 5、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就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N、O、F电负性依次增大 D、Na、K、Rb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元素原子的电负性依次增大,故A、B、C正确;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故D错误。 答案:D 6、X与Y都就是原子序数大于4的短周期元素,X m+与Y n-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X的原子半径比Y小 B、X与Y的核电荷数之差为(m-n) C、电负性:X>Y D、第一电离能:XY,原子半径:X>Y,X与Y的核电荷数之差为(m+n)。X比Y更易失电子,第一电离能: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电负性随堂练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电负性随堂练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课时训练6电负性 1.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 A.1s22s22p4 B.1s22s22p63s23p3 C.1s22s22p63s23p2 D.1s22s22p63s23p64s2 解析:根据四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可知,选项A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应最容易得到电子,电负性最大。 答案:A 2.按F、Cl、Br、I顺序递增的是( ) A.外围电子 B.第一电离能 C.电负性 D.原子半径 解析:F、Cl、Br、I的外围电子数相同,故A项错误;从F~I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电负性依次减小,故B、C错误,D正确。 答案:D 3.在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学键中常含有共价键的成分,下列各对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最少的是( ) A.Li,F B.Na,F C.Na,Cl D.Mg,O 解析: 选项化合 物 电负 性 电负 性差 A LiF 1.0 4.0 3.0 B NaF0.9 3.1

所以共价键成分最少的为B项。 答案:B 4.对价电子构型为2s22p5的元素描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最小 B.原子序数为7 C.第一电离能最大 D.电负性最大 解析:价电子构型为2s22p5,可知该元素是F元素,故可判断只有D正确。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F原子序数是9;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He。 答案:D 5.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N、O、F电负性依次增大 D.Na、K、Rb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元素原子的电负性依次增大,故A、B、C正确;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故D错误。 答案:D

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

附件1: 学年论文(设计)学院* * * * 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年级* * 级应用化学班 姓名* * * 论文(设计)题目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成绩 2010年6月2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1.电负性理论的发展 (1) 1.1元素电负性的发展及应用 (1) 1.2离子电负性的发展及应用 (2) 1.3键电负性的发展及应用 (2) 2周期表中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3) 3.电负性的运用 (3) 3.1电负性可用来判断元素、化学键类型 (3) 3.2电负性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3) 4电负性效应对脂肪胺核磁共振谱化学位移的影响 (3) 4.2 部分净电荷 (4) 5结语 (4) 参考文献: (4)

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 * 学号:* * * * * * 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指导教师:* * * 职称:副教授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元素电负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同时讨论了运用元素的电负性判断元素类型,以及元素的价态、物质的晶型、化合物的键型,总结了元素电负性理论对化学领域几个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电负性;应用;元素类型;价态;晶型;键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 discussion element negativity theor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nd in the periodic table negativity change rule.Simultaneously discussed the utilization element negativity judgment element type, as well as the element valent state, the material crystal, the compound key, summarized the element negativity theory to chemistry domain several aspect contributions. Keywords: Electronegativity;Application; element type; Valence; crystalline; key-type; 引言 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在形成的化学物质中将电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领。最初由鲍林(L·Pauling) 于1932 年提出,并由化学键的键能和化合物的生成焓建立了一套标度体系。通过元素的电负性揭示了原子形成分子的本质,能较好地解释化学领域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它与分子中原子的极化率、软硬度、电荷分布等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是人们判断物质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的发展经历了原子电负性、离子电负性和键电负性三个阶段。 1电负性理论的发展 1.1元素电负性的发展及应用 Sanderson 将电负性看作是电子密度的函数,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电负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1.2《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名师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 ——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 安阳市汤阴一中王秀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离能的涵义,并应用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与核外电子 排布的关系; 3.了解电负性的涵义,并应用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4.运用电负性知识解释对角线规则。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体验结构化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通过模型、折线图等展示与探究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化学史教育导入,使学生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研究源由和发展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使学生体验科学源自需要,科 学研究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2.通过自制模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感受化学的结构美与规律美。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归纳法、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等。 【教学设计】 导入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定性研究元素的性质已远远不够,定量描述元素的性质已成为科学的必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两种定量研究元素性质的物理量。 [板书]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 [导入]首先让我们跟随科学的脚步,慢慢揭开电离能与电负性的研究起

源。 [视频]放影电离能、电负性的发展历史。 科学发展至今,电离能与电负性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那么什么是电离能?它又有哪些规律和应用呢?下面我们逐一研究。 [板书]一、电离能 1.定义: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 最低能量 .....。 ....叫做第一电离能 2.表示方法:符号:I1 ,单位:kJ/mol 3.规律: [展示模型] 展示自制的第一电离能模型。 这是我根据主族元素和零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据自制的比例模型,它们的高度代表能量的高低。请同学们观察模型探究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问题探究] 请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下列问题并尝试解释原因。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2.以第二周期元素为例,说明为什么第一电离能会出现异常现象? 如ⅡA >ⅢA ; ⅤA > ⅥA 3.根据递变规律推知,哪种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大?哪种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小?(过渡元素与放射性元素除外) 4.同种元素逐级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探索发现]师生共同针对上述4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一问题一交流,一探究一规律,一规律一探索。 互动交流1 规律1: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 (最小的是氢或碱金属元素,最大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互动交流2 规律2: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3节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学案鲁科版

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电负性的概念及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2.学会用电负性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两成键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类型。 一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1.电负性的概念 (1)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常以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氟的电负性4.0为标度,计算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是一个相对值,没有单位。 (2)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表示该元素越容易接受电子,不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的倾向大。反之,电负性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表示该元素越不易接受电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倾向大。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观察分析教材图1-3-7元素的电负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 (3)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4)同一副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大体上呈递减趋势。 (5)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 [归纳总结]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发生变化。原子对电子吸引能力的不同(电负性不同),是造成元素化学性质有差别的本质原因。 2.电负性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活学活用] 1.下列有关电负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C.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定小于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 D.在形成化合物时,电负性越小的元素越容易显示正价 答案 D 解析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电离能变化有特例,如电负性:O>N,但第一电离能:O

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都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但有些问题的解答则有章可循.比如亲电加成的方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消去反应的方向性等,只要我们掌握了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在这些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到底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二.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的简介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诱导效应 1.诱导效应的定义 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电子偏向取代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Inductive effect )表示; CR 3 X Y H 3 CR 3 -I 效应 标准 +I 效应 2.诱导效应的特点 诱导效应是沿σ键传递的,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 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例如C H 3CH 2 CH 2CH 2 CH 2 Cl δ δ δ δ δ δ + ++, 其中δ表示微 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改变键的本质。无论所受诱导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3.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斥电子能力的大小。 下列是一些能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 吸电子基团:带正电荷的基团,如:-OR2+、-NR3+ ;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2、>C =O 、-COOH 、-OR 、-OH 、-NR2;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 -C 6H 5、-C ≡R 、-CR =CR 2 斥电子基团:带负电荷的基团,如:-O-、-S-、-COO-;饱和脂肪族烃基,如: -CR 3、-CHR 2、-CH 2R 、-CH 3 共轭效应 1.共轭效应的定义 体系中各个σ键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参加共轭的P 轨道互相平行而发生重叠,形成分子轨道。由于分子内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又称电子离域效应。 2.共轭效应形成条件

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 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一种相对标度。又称负电性。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电子的倾向愈大,非金属性也愈强。电负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 ①L.C.鲍林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 指定氟的电负性为3.98,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R.S.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A.L.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有效核电荷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渐强,因而电负性值递增;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元素电负性值递减。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就总体而言,周期表右上方的典型非金属元素都有较大电负性数值,氟的电负性值数大(4.0);周期表左下方的金属元素电负性值都较小,铯和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一般说来,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2.0,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2.0。

电负性概念还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和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值较大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由于对成键电子吸引较强,往往表现为负化合价;而电负性值较小者表现为正化合价。在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偏移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而使键带有极性,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当化学键两端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例如大于1.7)所形成的键则以离子性为主。 常见元素电负性(鲍林标度) 氢 2.2 锂0.98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3.44 氟 3.98 钠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3.16 钾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 铷0.82 锶0.95 银 1.93 碘 2.66 钡0.89 金 2.54 铅2.33

1.3.2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学会用电负性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两成键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类型。 【新知导学】 一、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1.电负性的概念 (1)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________能力的标度。常以最活泼的____________的电负性4.0为标度,计算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是一个______值,没有单位。 (2)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______,表示该元素越______接受电子,______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的倾向大。反之,电负性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______,表示该元素越______接受电子,______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的倾向大。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观察分析教材图1-3-7元素的电负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____,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____。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______。 (3)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______。 (4)同一副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大体上呈______趋势。 (5)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______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______角。 3.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____________有着密切关系。 (2)除Ⅷ族的某些元素和0族外,元素的最高价等于它所在族的______。 (3)非金属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它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____(氢、氟、氧除外)。 (4)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在通常情况下为____,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数较多,但所具有的能量相差不大,因此过渡元素具有______价态。 4.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取决于元素__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 (2)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取决于原子的价电子排布的相似性;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取决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族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

电负性

电负性 鲍林标度电负性表 电负性的定义 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 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 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 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 子除外)。一个物理概念,确立概念和建立标度常常是两回事。同一个物 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 建立标度。 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说明,电负性是相对值,所以没有单位。而且电负性的计算 方法有多种(即采用不同的标度),因而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所以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负 性计算方法有3种: ① L.C.鲍林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指定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1.0,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R.S.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A.L.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

常见元素的电负性变化 氟〉氧〉氮= 氯〉溴〉碘= 硫= 碳 铝>铍>镁>锂=钙>钠>钾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氢 2.1 锂1.0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4.0 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 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 一般来说,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电负性也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 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 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在周期表内的递变规律 1.随着原子序号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 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得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 左下角。 3.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 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 4.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7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7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 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 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电负性差值小于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