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幻灯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

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 , 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

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 , 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 , 处理好各种矛盾 , 协调好各种关系 , 使“人——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

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

价 , 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 , 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

产能力 , 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 , 不断地存在并演

化下去。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 , 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 , 不论其国别和种族 , 也不论其世代 , 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 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 , 要给

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4)合作性原则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

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

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

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 , 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幻灯奥康剃刀(Ockham’s razor)

Ockham剃刀是15世纪时William of Ockham提出来的一个原理。原意为“不应当不必要地增加事物的复杂性”。如果你有两个理论,它们都可以解释所有事实。你应当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一个理论,除非有更多的事实出现。

剃刀背后的理由是,对于任意一组事实,会有无数多个理论能够解释它们。例如,在图上有四个点排成一条直线,那么最简单的理论解释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你也可能做出无数条曲线通过这四个点。没有证据表明直线关系是正确的,但是它是所有可能关系之中最简单的。因此,你可以应用这个理论,直到某个人发现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

同样,如果你有数千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而某个人说有一个点在线外。公平地讲,更可能是那个人错了。

下面是一个反对Occam剃刀的论点:

“这个最简假说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是更复杂的。因此Occam剃刀并不管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稻草人论点(即与并不存在的对手进行争论的论点)。剃刀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而是告诉我们应当首先检验什么。一个假说越简单,也就越容易得到检验。

幻灯科学问题的含义: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幻灯“无形学院” (Invisible College)

则是科学共同体中非正式的、通过科学信息交流网络联系起来的无形的科学家群体。

无形学院的成员通过互送未定稿、通信、直接交谈等形式进行迅捷地非正式交流与合作。

无形学院的成员之间的这种非正式交流与学派不同,其目的是为了借鉴而不是坚持某种特定的观点,因此,其排他性不明显

百度“大科学”(Big Science,Megascience,Large Scinece)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从运行模式来看,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科学家个人之间的合作、科研机构或大学之间的对等合作(一般有协议书)、政府间的合作(有国家级协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研究ITER、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强子对撞机LHC等)。

幻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1)更新观念

?(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4)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

(1)更新观念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观念只讲人是自然的主人,片面追求满足人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

?而新的观念要求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把人的能动性和受

动性相统一起来,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即将人的伦理原则贯彻到自然界中去,作为一种生态伦理原则,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依存的伙伴或朋友,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更新观念

?二是对发展的理解,要改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的传统观念,要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改变无限制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向自然排泄废物的传统观念,把改造自然和促进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在生产中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树立从整体

出发,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的观念。

(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给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性。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须依赖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例如可望通过生物技术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如无土栽培、基因食品等;在资

源方面,前面说过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如海洋、太阳能、风能、波浪能以及再生性能源核能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收旧利废,循环利用;

?在材料方面可以用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取代有限的天然材料;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多种技术和措施,如生物净化技术和建立人工生态环境等。

?由此可见,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我们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我们的

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经济,是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对于科学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

?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就要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社

会制度,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第三个途径。

(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归根结底,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社会调节的,人的需求也就是社会的需求,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分析是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革命性转折,它提出了人

与人的关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性,为正确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实现其经济增长。如美国居然以发展经

济为由,公然退出减少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

?因此, 2002年九月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首脑会议上,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发言时,引起了会场一片骚乱,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环保政策表示不满。

小资料

?里约热内卢峰会之后的10年非常令人失望,人类取得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失败,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环境危机愈演愈烈。

?如今,世界上食不果腹的人多达8亿,最富的3个人拥有的资产却比47个穷国

的GDP总和还要多。而1000多名科学家在联合国今年发布的《全球环境瞭望》中忧心忡忡地说,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一半以上的国家将严重缺水。

?这正如圣雄甘地所说:“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但它无法

满足每个人的贪婪。”

在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5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用纯真的声音告诉在场的世界首脑们:“全世界的孩子很失望,因为太多的大人过于关心金钱和财富,而顾不上关心影响我们未来的严重问题。”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

原因。

?因此,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调整社会关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全球

观念,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加强计划性,才能消除种种混乱和不协调,才能使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开展全球合作

?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既不是一代人造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情况,而是发生在整个生物圈。?生物圈内的大气和海洋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体系,大气和水的全球循环能把污

染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由此引起了许多国际争端。

资料:跨越国界的污染

?当代环境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国际性。大气、流水、野生物种乃至整个自然环境都不受人为国界的限制;一国境内严重的环境污染,其危害在许多情况下会波及到许多国家乃至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各国的国内立法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国际合作是保护人类环境的必由之路,而国际法(包括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国际协定等)则是保证国际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当今世界,跨国界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1986年4月28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和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公司仓库毒气毒液事件,给邻国乃至欧洲各国造成巨大损失。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向海洋倾倒大量原油和在科威特油井纵火,造成海洋和大气严重污染等。1998年6月,南亚两个国家相继进行核试验,既威胁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又污染大气、水质、土壤等。上述这些污染问题不仅涉及到国际法中的国家责任和赔偿责任,而且也涉及到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些事实说明,生态问题早已超出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必须树立全球意识,

不能仅靠局部地区或几个国家,而应当由全球合作,动员全人类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只有如此,整个地球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人类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总结

?更新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是重要

的认识前提;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这可以说是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

行为,使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使某些受眼前利益驱使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对那些跨越国界的破坏行为,要通过国际性合作,通过相应的国际法规予以制

裁,这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终途径,是政治保障。

幻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这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1963年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这个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1967年,波普尔又发表了《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进一步把科学发展的模式表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 :

P1→TT→EE→P2

这一图式说明,科学研究从问题P1(problem)出发,由问题引出许多试探性理论TT(tentative theory),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试探性理论中的错误EE (elimination of error),得到暂时被大家确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problem),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循环,以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幻灯科学研究的一般进程

科学研究没有固定刻板的程序,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会包括几个相互衔接的环节,以基础科学的研究程序为例,它大体上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选题

2 .获取科学事实

3 .进行思维加工,提出假说

4 .验证假说

5. 建立科学理论

幻灯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来说,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他必须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就是科研选题。科研选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一般要经过文献调研、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剖解、分析问题,初步论证、评议、确定课题等步骤。

为了做好科研课题的选择工作,一般要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这是指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要包含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等等。

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包含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等。

需要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也是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搭起科学理论与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桥梁。例如,目前有关杂交水稻、纳米材料、艾滋病治疗、人工智能等许多最新的科学

研究项目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

同时,有些科学研究不一定马上可以看到它的实际效用,但从科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必要的。例如歌德巴赫猜想问题,并不见得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它却是数学发展本身提出的问题,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人类的智慧得以体现,而且一些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分支也发展出来。

2.科学性原则

这是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当然,选题毕竟是科学研究的开端。科学工作者在开始时所依据的事实是不完全的,也可能存在错误;理论也受着一定条件的限制,会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因此科研选题既要尊重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同时还要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题目进行调整。这正是坚持科学性原则所必须的。

3.创新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活动,其本质就是创新。

所谓创新性原则,就是指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突破性,即选出的课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来的或没有解决的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因此,创造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我们作到:

一是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要有不惜任何代价追求新的科学真理的气概,切忌不冒风险地重复和占有已有现成的真理。

二是要充分了解他人已经进行过的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还要对自己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有一个正确评价,即知己知彼。

4.可行性原则

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在主观条件方面要分析科研队伍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以及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的兴趣等因素。

在客观条件方面要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原材料供应、图书情报资料以及对期限的要求等因素。

5.效益性原则

是指选择课题时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合理分配和使用;对课题预期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预测。

这说明在进行课题选择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只有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增加科学技术研究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总之,科研选题的五项原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都是一些限制性的

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科研目的的体现

科学性原则是选题的依据

创造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本质

而可行性原则则表达了科学研究的现实条件

效益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可见,这些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制约,把能够选择或可以选择的课题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准确而及时地做出决断,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百度“默顿规范”是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二战中出现了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研究的干涉,基于对科学家和科学命运的思考,默顿提出了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

试述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自然辩证法测试题目 试述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使“人——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不断地存在并演化下去。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不论其国别和种族,也不论其世代,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4)合作性原则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9236653.html,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作者:赵书文毕文军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9期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根本要求就是,在发展中,既要立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未来发展的需要,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本质就在于协调代内、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处于不同地位的多个利益集团所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由于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利益成果总是有限的,而人们对利益追求则是无限的,他们总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主体更是极力想把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降到最低程度,其结果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必将都受到损害。在全球政治、经济日趋一体化,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使它们都能依据自己在社会中所占的利益位置享受到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利益成果。后代人也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当代人也有为后代人的利益享受创造条件的义务。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一、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 互利型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的功利型思维方式而言的。功利型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绝对地以自我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占有人的眼前物质利益为关注和思考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最根本原因。而互利型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则则是以互利互惠的观点来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以互利型思维方式代替功利型思维方式是实现利益互享,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互利型思维方式指导下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就应该正确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善待自然的目的就是善待人类。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对于人类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的实现是高于一切的。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的“利益”的实现不仅不能与人类的利益实现发生冲突,而且应作为人类利益实现的目的和手段。如果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人类就应限制其发展甚至消灭它。反之,就应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护它们。由于人类的利益满足最终是以自然界的正常存在为基础和条件的,因此,如果人类在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在利用和占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对不同主体之间彼此冲突的利益需要进行协调,其最终结果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可持续发展5R原则分析

可持续发展5R原则分析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气候问题是21世纪的我们时刻注重的焦点。 当前国际能源的形势已相当严峻,全世界范围内一次性能源如石油、 天燃气、煤等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遭大量消耗,我国更是一个能源相 当紧缺的国家,能源的紧张已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命脉。建筑作为人们 日常生活中消耗能量的聚焦点,如电力和能源,供暖和空调,建筑材 料的使用,增加温室效应。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建筑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能耗水平为发达国家的二三倍。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应受到更大范围的关心。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生态持续。这是可 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第二,经济持续。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 增长,它不但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升效率,增加效益,改变传统生产和消 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第三,社会持续,即人的现代素 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进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以上三 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动,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 构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建筑体现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5R原则,即“:Revalue、Re-new、Reuse、Reduce、Recycle”。1)Revalue意 为“再思考”、“再理解”、“再评价”,在人类日益感到生态危机 的今天,需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理解建筑。2)Renew有“更新”“、改造”之意,是指对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 会消耗大量资源和能量,同时亦会产生很多废弃物。如果能充分利用现 有的质量较好的建筑,然后对其实行更新改造以满足新的功能需要,能 够大大减少资源的消耗和降低能耗,减少因大拆大建而产生的建筑垃圾。 3)Reuse有“再利用”“、重复使用”的含义。对于建筑师来说,一般 是指重复使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和家具等。 4)Reduce的原意是“减少”,能够指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能源的消耗和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措施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措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措施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措施,途径,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汇报材料中查看更多范文。 一、建立扶持机制要缩短**州与先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省加大对**州的扶持至关重要。当前,在进一步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扶贫开发和湖南省实施**地区开发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州发展需要的扶持机制。一是要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扶持投入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州的项目建设给予特殊安排。首先,按照人均投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则,对**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单列计划管理,优先扶持。其次,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对惠及下游广大地区的**州公益林保护、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优先重点安排。第三,按照保证扶贫目标实现的原则,逐年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二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争取国家、省对我州优势产

业和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支柱企业进行股份改造、上市公司购并重组、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将民族贫困地区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测算范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州各级财政的巨大压力。四是要建立以科教为重点的智力扶持机制。把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纳入扶贫的重要内容。二、加快结构调整农业上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效益比较好的水果、药材、烤烟、茶叶、草食牲畜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户进入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建立完善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提高大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生态防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工业上要努力优化结构和布局,采取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促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州府和各县城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引导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到工业园区落户发展。三产业上要充分利用我州山水奇特、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此外,还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电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和服务环境。三、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第三节全球《21世纪议程》 ?第四节《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五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六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世界动向 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 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针体系的具体内容. 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针体系结构(活页) 3. 衡量国家财富新标准. 4. 人文发展指数. 5. 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6. 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7. 何为“33211”工程. 8. 美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定义和特征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定义和特征 ?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某一方面情况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的定量化信息,具有揭示、指明、宣布或者使公众了解等涵义。所有指标都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要尽可能地把信息定量化,使得这些信息清楚和明了;二是要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即使得所表征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又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目标 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评估信息系统,监测和揭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各种结果的原因,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层次性原则 ?3.相关性原则 ?4.简明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一)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的概念 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即经济、社会和环境。有关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驱动力指标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 ?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作的选择和反应,即显示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等所作的努力。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第二,

2020年(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壹课时 【能力训练】 1.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② 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 态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 的种种弊端④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 调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据此回答第2题。2.可持续发展思想于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能够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 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 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鼓励生育,以 兵多民众作为富国盛世的象征④封山 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 鱼、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中国和印度是俩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俩个人口最多的发达 国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每单位国内年生产总值(GDP)的壹次能源消费(20世纪80年代平均值) (1)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2)上表资料表明,那时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于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4.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风暴” B.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我国于中西部壹些地区实施“退耕仍林、退耕仍湖”的战略 D.于长江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指 A.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A.现代文明的信息社会 B.工业革命以后 C.农业社会 D.采猎文明时期 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于目前的水平 D.于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 中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9.下列观点和生活方式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可持续性原则

贝拉米所有的有机食品的生产都遵循三个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性 这些原则贯穿着有机食品生产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产品的原料、包装、储藏和分配流程。 原料的可持续性 贝拉米的有机认证资质向您保证,我们只选用最好的原料,而提供这些原料的农场遵循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可持续耕作规范。 举例来说,我们的牛奶来自于获得有机认证的奶牛场,即奶牛是在含有有机质的土壤上进行放牧,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以腐殖质(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回归土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一项持续了23年的研究表明,假如一千个中等规模的农场转化为有机生产模式,那么储存在土壤中的碳元素将相当于每年公路上117440辆汽车的排放量(美国罗代尔研究所2003)。 此外,有机农场通过杜绝使用人工氮肥,来促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您可能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贝拉米婴儿配方奶粉中的有机认证棕榈油,来自一家在业内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他们在生产时同样遵守可持续耕作规范。该棕榈油已被“雨林联盟”认可,并获得“可持续棕榈油圆桌会议”的权威认证。请您放心,我们所用的棕榈油既不是通过破坏雨林的耕作方式获得,也不是靠破坏野生大猩猩的栖息地得来的。 贝拉米在包装上的可持续性 对于产品的外包装,我们一直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贝拉米婴儿食品的外包装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避光、隔热和真空处理,从而保证食品质量。 有些食品公司在包装食物加入添加剂,从而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我们向您保证,贝拉米的产品绝不含任何添加剂。我们依靠先进的技术,采用小包装,避免以块状形式进行包装等方法来进行保鲜,从而为顾客提供最新鲜的产品。 谨记以上方面,接下来我们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寻找积极的环保方法,其中包括环保包装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可循环利用,可被分解,含碳量低且不会对食品和空气散发有毒化学物质。

可持续发展概论2013考试答案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围,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计算机。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展示图表。学生填写表格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教师总结归纳: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已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再也不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板书)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 [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1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这里说的公平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代际公平”;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内公平”。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没有公平性,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为了当代人的需求而生产,很少考虑到未来各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负起历史的责任。因为与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而资源与环境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实现“代际公平”的关键在于当代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的相对稳定。如,在使用再生资源时,应依靠其自然的收入,而不耗竭其“资本”,即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在后续时段中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达到目前的水平。而在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时,要尽量节约使用,提高其利用率,而且在逐渐耗尽现有资源之前,必须找到能够替代它们的新资源,保证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另外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无损也尤为重要,因为有些环境污染与破坏一经造成,需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要有效地控制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引发对后代人的不良后果。总之,在发展中要努力实现对资源的耗竭速率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和增长速率,对环境的损害速率,不能超过环境的恢复速率。只有这样才能世世代代的发展下去。 “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在资源占有及消耗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有的发达国家还把一些消耗资源大、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建在贫穷国家,这样既消耗了那里的资源,又污染了那里的环境,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异。为了减少这种差异,创造代内公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首要任务是抑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主动从技术和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以维护“地球村”的整体利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要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肮脏。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延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要走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它的进程。因此,协调好各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4.1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进程起着双重彼此矛盾的作用,在资源相对于人口显得丰富时,人口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对资源需求的过度,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因而,人口增加和劳动力过剩又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是一个人口适度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