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

条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

和级别条件

<一>、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

(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其用途是:(1)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探边采使用;(3)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配合B+C级储量或C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二、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

件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

<一>、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锰矿储量分为两类:

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含量低,或有害组份含量高,而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依照勘探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将锰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体形态基本对应。

2.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褶皱、破碎带以及较大的断层的性质已查明,其产状规模已较准确地控制,夹石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确定,变化规律已查明。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主要褶皱、破碎带和较大断层的性质已了解,其产状规模已基本控制。对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基本确定,变化规律已了解。

D级--- 其用途有:①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依据;②一般矿床,在有C级以上的储量配合条件下,部分D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于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复杂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采边探使用。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三>、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

1.储量计算必须依据工业主管部门所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2.锰矿储量计算按探明的自然状态矿石计算,不计算金属锰的储量。含杂质多而开采中极易获得净矿石的堆积锰矿床,应计算净矿石储量。不同矿石类型的储量,一般应分别计算;不同工业品级的储量,当不能单独圈定时,可用统计法计算。采空区储量应扣除。露天开采地段的储量应单独计算。

3.对锰矿石在选治过程中综合回收的有工业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单独计算储量。锰矿石中的铁一般不算储量,当其局部富集成铁矿石时,可按铁矿石工业指标计算铁矿石储量。

4.锰矿石储量计算单位用“万吨”。

5.单剖面单工程控制的矿体不能计算C级及C级以上储量。

附录1

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及化工

用二氧化锰的参考技术标准

(一)关于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的技术标准,国家尚未作出正式统一规定。根据冶金部、轻工部两系统有关企业沿用的标准,综合如下:

<%;Pb<%。

i0

但各厂矿、企业使用上述标准时,尚存在以下问题:

(1)有的锰粉二氧化锰含量高,但放电时间短;也有锰粉二氧化锰含量低,而放电时间长。

(2)影响电池储存性能的关键不是全铁含量多少,而是可溶铁的含量,因此,用全铁指标不合理,应改用可溶铁作标准。

(3)测定放电时间所采用的条件,如电阻、终止电压、温度以及放电时间是用连续放电或用间断放电计算等,生产放电锰粉的单位和电池厂等有关企业,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够统一。

(二)化工用二氧化锰矿粉,国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现各厂矿企业多要求二氧化锰含量大于50%以上才能使用,对其它元素的含量要求:制硫酸锰时,Fe≤3%;

Al2O3≤3%;CaO≤%;MgO≤%。制高锰酸钾时,Fe≤5%;SiO2≤5%;Al2O

≤4%。

3

三、岩金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

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因此,必须准确掌握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的一般原则,合理的选择储量计算方法和确定各种参数,正确动用各级储量划分级别的条件,以保证储量计算的可靠性。

<一>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1、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发展需要,将岩金矿产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两类。

2、在矿床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研究程度,将岩金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A级储量全部由生产部门探求,地质部门探求的B、C、D级储量,其用途和条件如下: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也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首采部位。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圈定范围内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主要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 其用途有:(1)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一般矿床中,部分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3)对于小而复杂的矿床用较密工程间距也难探获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也可以考虑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间距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量。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

1.必须根据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进行储量计算。

2.根据不同的勘探手段和工程分布情况,选择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法。按矿体、储量级别、类别和块段等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块段划分原则上与工程间距的基本网度相同,避免块段太大。凡需要而且能够分采、分选在地质上能对应相连的矿石类型,应分别圈定和计算储量。

3.矿体的连接与外推,一定要遵循矿床的规律合理连接,推定的距离也不应该都是工程间距的一半,而要考虑矿体的地质规律。

4.计算的储量是实际探获的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

5.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用组份,对能利用的共生矿产,应计算储量。

6.应根据样品的基本化学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金属量。

7.金矿石量用吨表示,金金属量用公斤表示;面积、体积、矿石量、金属量取整数,厚度、品位、体重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对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六入,五逢单进双舍原则处理。

<三> 确定储量计算各项参数的要求

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数值为依据。

1.面积测定:可用几何图形法或求积仪测定,用求积仪测定两次的误差不超过规定的误差时,以二次测定的平均值为准。几何图形要尽量划得少而简单,以减少误差,储量计算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

2.平均品位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在样品长度不等的情况下,用加权平均法;当样长大致相等,可用算术平均法。在计算工程平均品位时,如发现有高品位,应按照矿体地质规律,确定是圈出富矿段或作特高品位处理。

块段平均品位,当矿体厚度变化不大时,一般可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当块段内工程分布很不均匀,块段内厚度、品位变化也不大时,则应用加权平均法求得。

3.块段平均厚度计算:一般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只有厚度变化而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用加权平均法求得。

4.体重和湿度:不同矿石类型的储量,应使用各自的平均体重。只有当不同类型矿石的体重值极相近时,才允许全脉和全矿区的储量计算用一个总的平均体重。金矿储量计算一般用小体重,当矿石极为疏松和多裂隙时,则应多测量大体重进行储量计算。

湿度:当矿石疏松多孔,需测定矿石的湿度,并用以较正体重和计算矿石量。

四、砂金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

<一> 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1、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远景发展的需要,将砂金矿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两类。

2、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砂金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B、C、D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在首采地段探求。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坡度变化和冻土分布等。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在C级范围内矿砂粒度组成(包括巨砾率)、基岩风化程度和底板纵向、横向坡度及其变化规律已基本确定。

(3)、在C级范围内冻结矿砂与非冻结矿砂的比例及其变化规律基本确定。

D级--- 其用途是:①、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

②、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一定数量的D级储量可做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③、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的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矿体底板纵向、横向坡度变化与巨砾分布情况。

(3)、大致了解冻结与非冻结矿砂比例。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

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的重要成果,应确保储量计算成果的质量,并遵循以下原则。

1、储量计算必须以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为依据。

2、按砂金矿形态类型分别圈定矿体(相互连接可用同一方法开采的不同形态类型矿体除外)。

3、按矿体、储量类别、级别以及块段(相邻勘探线之间的连续矿体为一块段),分别计算出矿砂量、平均品位和砂金储量。

4、对伴生的矿产应计算储量。

5、储量应按实际探得的地下资源来计算,不扣除采、选时的损失量。

6、勘探线间矿体界线一般以直线连接。

<三> 确定储量计算各项参数的要求

1、砂金样品品位:样品的砂金重量除以样品的理论体积(钻孔为钻头内断面乘以样品长)。可用于地下开采矿砂层的确定,不利用于混合砂矿体圈定。

2、钻孔品位:是圈定矿体的基本单位,其计算方法,对混合砂为:钻孔内砂金重量除以钻孔内混合砂理论体积(钻头内断面乘以混合砂厚度);对矿砂层为:各样品品位与长度的加权平均值或矿砂层内含金量除以其理论体积。

3、平均品位计算:混合砂厚度或矿砂层厚度不等时,一般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特高品位的处理方法见附录四。

4、平均厚度计算:一般用算术平均法。

储量计算的单位及其精度要求:

品位:克/立方米,保留四位小数;

厚度:米,保留两位小数;

面积:平方米,保留整数;

矿砂量:立方米,保留整数;

砂金量:公斤,块段保留一位小数;其余保留整数。

附录1

砂金矿最低工业品位制定方法

最低工业品位是划分表内、外储量的界线。制定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价格法。计算的原则是:从挖掘一立方米矿砂(采金船开采时为混合砂,下同)中回收的价值应能补偿处理一立方米矿砂所耗的费用或略有盈余。计算公式是:

式中:

a—最低工业品位(克/立方米)

c—采选冶成本(元/立方米)

E—赤金价格(元/克)

r—采矿贫化率(%)

Q—选矿回收率(%)

T—砂金成色(%)

ε—冶炼回收率(%)

五、铝土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

条件和储量计算的主要原则

〈一> 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和《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的规定,将铝土矿储量分为两类:

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用组份含量低;有害组份含量高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 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勘探控制和研究程度,将铝土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内部结构和空间位置。

2、对影响开采的断层、褶曲、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破坏矿体的火成岩岩性、产状与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或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应分布在矿体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内部结构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体形态要基本对应。

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内部结构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大致圈出矿石类型和品级的分布范围。

D级--- 其用途有:一、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

二、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配合B+C级储量或C级储量也可供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三、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可供矿山边探边采使用。其条件是:

一、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和分布范围。

二、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三、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比C级更稀的勘探工程间距所控制的储量,或是由C级以上储量块段外推部分之储量。

<三> 储量计算的主要原则

1、储量计算必须根据工业部门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2、铝土矿储量是按所探明的地下实有矿石量进行计算,不考虑将来开采时的贫化、损失量。但应扣除(或不计)采空区的矿量并圈定其范围。禁采区应予单独圈定,并计算储量。

3、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应分别进行圈定和计算。

4、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用组份和共生矿产应分别进行储量计算。

5、各项工作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6、参予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必须具有代表性。当矿区内出现特大厚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处理。以小体重之平均值参加储量计算。关于红土型和堆积型铝土矿床应分块段计算平均含矿率并参加储量计算。

7、在储量计算时,应根据矿床地质构造特征分矿体储量级别、矿石类型并考虑矿山开采和设计的需要划分块段,分别进行储量计算,同时分别计算各块段和全矿区的主要有用、有害组份的平均含量及铝硅比值。

8、C级及其以上的储量块段,原则上均由工程控制,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矿体原则上不能计算C级储量。

9、矿石储量以万吨表示。

附录1

*注:根据铝土矿其他指标,分为不同矿石类型:

(1)三氧化二铁:低铁型Fe2O3(%) 3以下;

含铁型Fe2O3(%) 3~6;

中铁型Fe2O3(%) 6~15;

高铁型Fe2O3(%) 15以上。

(2)硫:低硫型S(%)以下;

中硫型S(%)~;

高硫型S(%)以上。

六、铜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

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矿床工业评价、矿山企业设计和基建投资。因此,必须切实掌握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的一般原则,合理地确定各种参数,正确地运用各级储量级别划分的条件,以保证储量计算的可靠性。

<一>、储量分别和级别条件

1、根据我国对铜矿的技术经济条件和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铜矿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表内)和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两类。

2、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研究程度,将铜矿储量分别为A、B、C、D四级,A级由生产部门探求。B、C、D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即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在圈定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清,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清,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3).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 其用途有:①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依据;②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可供矿山边探边采。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类型。

D级储量可用比C级更稀的勘探工程密度所控制,或为C级储量外推部分。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

1.储量计算必须根据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进行。

2.按矿体、矿石类型、储量级别和块段等分别计算出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3.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益组分,应计算储量。

4.对共生矿产应计算储量。

5.储量应按实际探得的地下资源来计算,不扣除开采和选矿时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

6.应根据样品的基本化学分析结果计算铜金属储量,不考虑开采或加工时的贫化。

7.矿石储量用重量—万吨表示,金属储量用重量—吨表示。

8.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应分别计算。

<三> 确定储量计算各项参数的要求

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的数据为依据。

1.平均品位计算:当采样长度不等的情况下,一般用加权平均法。如果长度相等、品位变化无一定规律,可采用算术平均法。在计算每个工程的平均品位时,如发现其中确实有特高品位存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它进行处理。

2.平均厚度计算:一般用算术平均法,只有当厚度变化大,而且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时,才用各个测点的影响长度或面积来加权平均。

3.体重和湿度:计算各类型矿石的储量应当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只有当各类型矿石的体重值极为接近时,才允许全矿区的储量计算用一个总的平均体重。铜矿储量计算一般利用小体重。只有当矿石极为松散和多裂隙时,才用大体重计算储量。

矿石储量是根据矿产在地下的自然状态—湿矿石来计算的。因此,参与计算的体重值应该是湿矿样的体重。

附录1

铜矿矿体的圈定和储量计算方法

一、矿体的圈定和连接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要充分考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储量计算面积的正确测定,决定于矿体的正确与合理圈定和连接。一般应达到下列要求:

1.根据经济上和开采技术上的合理性,正确地圈出并计算表内、表外储量。

2.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大于夹石剔除厚度(指真厚度)的应将其圈出。厚大矿体若连续出现高于边界品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其长度达到多少,要求作表外矿圈出,要结合矿床特征、采矿方法等,在制定工业指标时具体研究确定。矿体的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厚度与品位的乘积达到米百分值工业指标的条件下,可圈为表内矿体。

3.在地质剖面图上应先连接地质现象,然后根据地质特征再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法。总之,无论用那一种方法来连接矿体,工程间矿体的厚度不应大于两工程见矿的厚度。

4.按一定勘探网布置的相邻两工程,如一个见矿,另一个不见矿,则矿体可以在两工程间按矿体的厚、薄不同分别在工程间距的四分之三、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处尖灭。在厚度和品位渐变的情况下,也可用插入法来确定矿体的尖灭点。

二、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勘探工程布置的网形。

通常用于铜矿的储量计算方法有下列几种:

1.剖面法。这种方法是在正确的地质剖面图上进行的,它能反映出矿床构造的地质特点。因此,凡是用正规勘探网勘探的铜矿床应当尽量采用剖面法来计算储量。对于按一定的勘探网利用钻孔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平行垂直剖面法;对于按一定的中段间距利用沿脉和穿脉坑道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剖面法。

2.地质块段法。当勘探工程分布很不规则,或用垂直剖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或用钻孔勘探的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都可采用地质块段法来计算储量。

3.综合法。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结合来计算矿床的储量,即以不同方法来分别计算矿床的不同部分的储量。使用综合法计算储量是为了使计算块段能够适应生产的需要,或者是因为矿床的各部分的形状、产状和勘探方法的不同而采用的。

互不相连的几个矿体,不能用挤压法合并计算它们的储量。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储量计算的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如距离平方倒数法和克立格法等,也可以采用。

七、铅、锌矿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一> 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二> 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

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 ①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三>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1.必须根据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工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计算储量。

2.按矿体、矿石类型(工业指标中要求的)、储量类别(表内、表外)、储量级别划分块段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3.计算的储量应是探明的实有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时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对埋藏在永久工程或重要建筑物下禁采区的储量,就予单独圈定并计算为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

4.储量计算单位:矿石量为万吨;金属量为吨。

5.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的数据为依据,且须准确、有代表性。当分矿石类型计算储量时,则应相应地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当矿石品位与体重间存在相关关系时,可按相关关系根据矿石品位计算储量块段的相应体重值。当矿石松散或裂隙空洞发育时,应有大体重校正或采用大体重计算储量。

附录1

铅锌矿矿区工业品位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普查评价阶段所能获得的地质资料和国内铅锌矿山一般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矿区工业品位(指矿区平均品位)可采用简单易行的“价格法”。

“价格法”公式于下:

一吨矿石完全成本

矿区工业品位=——————————————————————×100%

(1-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精矿含每吨金属价格

①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为每吨原矿所分摊的采矿、选矿、原矿运输成本及企业管理费和精矿销售费的总和:

采矿成本:即出矿成本,不同开拓方式(平硐、竖井)、不同采矿方法、排水量大小等,均影响采矿成本。目前,我国地下开采小型矿山采矿成本约12-23元/吨,大中型矿山10-28元/吨。

选矿成本:铅锌矿石一般为浮选,其选矿成本受矿石含泥程度、矿物粒度、药剂消耗量、尾矿输送距离等因素影响。目前,浮选的选矿成本一般为10-16元/吨。

原矿运输成本:指采出矿石由坑口至选厂的运输费,受运输距离远近和运输方式(电机车、索道等)的影响。目前,我国坑采矿山一般为元/吨。

企业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受企业规模大小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2-4元/吨,小型企业3-5元/吨。

精矿销售费:铅锌精矿由矿山选厂运至冶炼厂交货地点的一切费用(运输费、装卸费、管理费等)为精矿销售费。运输费可按公路、铁路、水运的距离和有关部门规定的运价计算。但参与上述公式计算时,应将精矿销售费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

②采矿贫化率:因地质条件不同、采矿方法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采矿贫化率而有差异。目前,我国坑内采矿的贫化率一般为10-25%。

③选矿回收率:根据具体矿区的矿石可选性试验结果选取指标。

④精矿含每吨金属价格:为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其计价单位为精矿中所含每吨金属。

⑤由于在公式中,精矿销售费需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而在品位尚未确定的条件下,精矿量难以确定,因此折算分摊存在困难,为避免这一问题,可改用下列公式。在下列公式中,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不包括精矿销售费所分摊折算的费用。

一吨矿石完全成本×精矿品位

矿区工业品位= -------------------------------------------------- ×100%

(1-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精矿价格-- 精矿销售费)

公式中精矿价格需进行折算,如锌精矿含Zn55%时,每吨金属含量的价格为1010元,则每吨精矿价格为1010元×55%=元。

公式中精矿销售费,系每吨精矿的销售费,不分摊折算成原矿费用。

每一具体矿区在地质评价时,可将具体矿区的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中,求出矿区工业品位,从而对矿区的经济意义作出评价。

根据我国当前铅锌矿生产一般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以及有些矿山生产实际资料,矿区工业品位一般要求,硫化矿Pb+Zn4-5%,混合矿Pb+Zn6-8%,氧化矿Pb+Zn8-10%,这个数据也可供矿床经济评价和考虑矿区是否转入详细勘探的参考。对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区,以及生产矿山外围的矿区,这个数据可酌情降低。今后,考虑到矿山管理及采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矿区工业品位的参考数据,也必然会逐步降低。

计算矿区工业品位,除“价格法”外,尚有其它一些方法,但多较上述方法繁杂,考虑到普查阶段所能获得的资料有限,故不一一列举。必要时可向工业设计部门了解。

八、镍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

<一> 储量分类、分级和各级储量条件

1、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按《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的规定,将镍矿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两类。

2、储量分级和各级储量条件

在矿床总的勘探研究程度符合本规范第三章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的控制程度和工业用途不同,将镍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变化、内部结构和空间位置。

(2).矿石的工业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并经采准和生产勘探工程所圈定,其主要类型、品级的矿石在相邻工程能够对应。对同一类型、品级中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且具一定规模的矿石应确定其范围。

(3).对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分布已准确控制。夹石和破坏矿体的后期脉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状况已经确定。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床的浅部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石的工业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并已由相应的勘探工程控制。

(3).对矿体破坏和影响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规模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矿体的主要后期脉岩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查清。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主要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重大分支复合已基本控制。

(2).矿石的工业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分布变化规律已基本确定,并已由相应勘探工程控制。

(3).对破坏矿体和位于矿体附近影响矿山开拓设计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规模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矿体的后期脉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查明。

D级--- 是作为矿山建设远景规划和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依据的储量。对于复杂或规模较小虽用较密勘探工程仍难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可供边探边采使用。对于一般矿床,用工程控制的部分D级储量,可配合B+C级储量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厚度和分布范围。

(2).大致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3).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

1、储量计算必须按照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进行。

2、按矿体、矿石类型和品级、储量类别、级别和块段等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3、圈定矿体需要充分注意其成因特点,在研究矿体形态、分支复合、尖灭和膨缩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矿体边缘见矿工程内推(有限)或外推(无限)的距离。贯入矿体一般不宜推断过长。

C级以上储量应由相应间距的工程控制,单剖面、单工程控制的矿体只能计算D级储量。

4、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要在数量和分布上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数据准确可靠。工程质量和其它基础资料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5、硫化镍矿床在计算储量时,凡镍品位符合工业指标的,均以镍为准圈定矿体,并在镍矿体中计算铜的储量,称镍矿石;否则,按铜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并在铜矿体中计算镍的储量,称为铜矿石。

6、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无需分别单独圈定矿体,而采用镍矿体或其储量块段的矿石量及其中伴生有用元素的平均品位计算各自的储量,其储量级别,根据控制、研究程度而定。若某些元素局部富集具有分采价值,则需根据工业部门下达的指标圈定矿体,单独计算储量。不同级别的伴生元素储量应分别统计。

7、适合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根据工业部门的要求,分别计算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的矿石数和金属量。

8、计算储量和制作图件时,应尽量考虑便于设计和生产利用。

9、根据镍矿床的特点,矿石的特高品位不需进行处理。

附录1

镍精矿技术条件(摘录)

本标准适用于硫化铜镍矿石经选矿所得的镍精矿。供炼镍工业用。

一、技术条件

注:1.鼓风炉用镍精矿中含氧化镁不大于16%。

2.精矿水分不大于12%,在冬季,精矿水分不大于8%。

3.精矿中不得混入外来夹杂物。

九、耐火粘土矿储量分类、分级、

级别条件和储量计算

<一> 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1、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和远景发展的需要将耐火粘土的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储量(表内储量):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分含量低;有害组分含量高而又不易处理;矿石的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小;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等因素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2、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矿床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地段的控制和研究程度,将耐火粘土矿的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条件如下:

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矿山探求,其储量条件为:(1)、准确控制矿体(矿层)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于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圈出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也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分布在矿床的浅部或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矿层)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在B级储量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基本圈出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对品位变化大而又难以掌握规律的矿体,只圈出工业矿体和矿石的工业类型。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主要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矿层)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层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大致圈出矿石的主要工业类型和主要品级。对品位变化大而又难以掌握规律的矿体,只圈出主要工业类型。

D级--- 是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也是进一步部署地质勘探工作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矿层)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

(3)、大致了解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二>储量计算

1、储量计算的原则

(1)、储量计算须根据工业部门正式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2)、储量计算按表内、表外、矿石工业类型,分别计算矿石量。矿石品级采用统计法计算。储量单位可以万吨计、取小数点后两位。

(3)、储量计算应按实际探得的储量计算,不扣除开采和选矿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

(4)、参加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必须具有充分代表性,矿石疏松多孔或裂隙发育时应采用大体重值对小体重进行校正,以校正后的体重值计算储量。

2、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勘探工程的分布等因素,有时亦应考虑开采方法,通常用于耐火粘土的储量计算方法有:地质块段法、最近地区法、剖面法、等厚线法、统计法及综合方法等。

附录1

硬质粘土熟料技术条件(YB2211-82)

(本标准适用于供耐火材料用的硬质粘土熟料产品)技术要求:

5%;用回转窑和外燃式窑煅烧的产品,通过5mm标准筛的筛下料不超过8%。

3、产品中的杂质含量:特级品不超过3%,其它品级不超过4%。

4、产品中不得混入石灰石、黄土及其它高钙、高铁等外来夹杂物,

附录2

高铝矾土熟料技术条件(YB2212-82)

(本标准适用于供耐火材料用的高铝矾土熟料产品)

技术要求

10%;用回转窑和外燃式窑煅烧的产品,通过5mm准标筛的筛下料不超过10%。

3、产品中的杂质含量不超过4%。

4、同一品级中允许相邻混级品不大于10%。

5、产品中不得混入石灰石、黄土及其他高钙、高铁等外来夹杂物。

十、玻璃硅质原料矿床储量分级

与储量计算

<一> 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根据对矿床的勘探程度和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将玻璃硅质原料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级别条件如下: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影响开采的断层、褶曲、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夹石和矿体中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矿石的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B级:是矿山建设首期开采地段设计依据的储量,亦为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及空间位置。

(2)对影响和破坏矿体的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详细控制。对夹层、影响和破坏矿体较大的火成岩体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矿石的类型、品级、有益和主要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4)覆盖层的性质、厚度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主要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影响和破坏主要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基本控制。对夹层、影响和破坏矿体较大的火成岩体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

(3)矿石的类型、品级、有益和主要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已基本确定。

(4)复盖层的性质和分布情况已大致确定。

D级:作为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也是进一步部署地质勘探工作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了解矿层的形状、产状和分布的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矿层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火成岩体。

(3)大致了解矿石的类型和品级。

<二> 矿山建设设计所需各级储量比例

根据建设规模的不同,矿山建设设计所需各级储量比例,可参照表4执行。

4

注:①矿山建设设计所需的储量=工厂规模(万箱/年)×每万箱玻璃所需要的矿石量(万吨)×工厂服务年限(年)。式中:每万箱玻璃需要矿石量为500吨,工厂服务年限按40年计。

②矿石需要选矿时,应按选矿精矿产率折算。

<三> 储量计算

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的主要成果,是工业建设部门进行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应确保储量计算成果的质量。

1.储量计算应以国家或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具体矿床工业指标为依据。

2.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3.应按不同的级别、块段、矿石类型分别计算储量。

4.对需要选矿的矿石(含砂矿)应分别计算原矿和精矿储量。

5.储量计算单位为万吨。

十一、石膏、硬石膏储量分类、

分级和储量计算

<一> 储量分类和分级

石膏和硬石膏矿储量,根据当前能否利用分为两类,即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

储量按其勘探研究程度分为A、B、C、D四级。

A级储量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的依据,由生产部门求得。B级和C级储量是矿山建设设计的基本依据;其中B级储量是矿山建设首期开采地段设计的依据;D级储量是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依据。地质勘探工作阶段只探求B、C、D级储量。

<二> 各级储量条件

1.A级

(1)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已准确控制。

(2)矿石的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已完全确定。其分布情况和成分含量情况已详细确定。需要分采时,在地质条件可能情况下,详细圈出矿石类型、品级。

(3)矿体中夹石的岩性、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情况已详细确定。

(4)影响或破坏矿体的褶皱、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已完全确定,其产状和空间位置已准确控制。

(5)影响或破坏矿体的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详细确定。

(6)矿体内岩溶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分布情况已详细确定。

(7)矿体的淋失带界线、水化带的分布情况已详细确定。

(8)矿体覆盖层的岩性、分布情况已详细确定。

2.B级

(1)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已详细控制。

(2)矿石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已经确定,其分布情况和成分含量情况已基本确定。在需要分采时,在地质条件可能情况下,基本圈出矿石类型、品级。

(3)矿体中夹石的岩性、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影响或破坏矿体较大的褶皱、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已确定。其产状和空间位置已详细控制。

(5)影响或破坏矿体较大的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6)矿体内岩溶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7)矿体的淋失带界线已基本确定;水化带分布情况已大致确定。

(8)矿体覆盖层的岩性、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C级

(1)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已基本控制。

(2)矿石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基本确定,其分布情况和成分含量情况已大致确定,在需要分采时,在地质条件可能情况下,大致圈出矿石类型、品级。

(3)矿体中夹石的岩性、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确定。

(4)影响或破坏矿体较大的褶皱、断层、破碎带性质已确定,其产状和空间位置已基本控制。

(5)影响或破坏矿体较大的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确定。

(6)矿体内岩溶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分布情况已大致确定。

(7)矿体内淋失带界线已大致确定,水化带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

(8)矿体覆盖层的岩性、分布情况已大致确定。

4.D级

(1)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已大致控制。

(2)矿石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已大致确定;其分布情况、成分含量情况已大致了解。

(3)矿体中夹石情况、影响或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和主要岩浆岩情况、矿体内岩溶情况、覆盖层情况、淋失带与水化带范围已大致了解。

<三>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

(1)储量计算必须按照工业部门制定的工业指标进行。一般大、中型矿山的工业指标需要经省一级或省级以上的工业部门批准颁发。

(2)应依矿体、按储量分类、级别、块段、矿石类型、品级分别计算矿石储量与平均品位。矿石储量以万吨为单位。

(3)储量计算时,应将计算储量范围内的采空区扣除。埋藏在永久性建筑物之下或其它原因而划分为禁采区的储量,应单独计算,并列为暂不能利用储量。

(4)用于储量计算的各项工程和工作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要求。(5)当矿体岩溶率大于3%时,应对储量进行校正。

附录1

矿石中石膏、硬石膏含量计算

1.矿石中石膏、硬石膏的含量,一般是根据矿石中

H2O+、SO3或CaO的含量,按照当量定律制订的公式近似地计算出来的。然而,矿石中H2O+、SO3或CaO不仅来自石膏、硬石膏,也来自其它含H2O+、SO3或Ca O的矿物,因此,首先应充分研究矿石的矿物组成,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计算公式。

2.根据我国现知的石膏、硬石膏矿床资料,大多数矿石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白云石、方解石,而不含或极少含其它硫酸盐矿物,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根据H2O+与SO的含量,计算矿石中石膏、硬石膏的含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3

CaSO4·2H2O%=H2O+%

CaSO4%=(SO3%-H2O+%)

=SO3%-H2O+%

(CaSO4·2H2O+CaSO4)%=H2O+%

+(SO3%-H2O+%)

=SO3%+H2O+%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她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与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

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与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发现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肺炭疽及其她易扩散、流行的甲类传染病疫情,5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或新发生的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与重大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三、重大突发事件(橙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水库溃坝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00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0、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地震灾害,连续燃烧72小时以上的森林火灾与造成重大损失的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3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民用运输航空器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重要港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其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 ●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 ●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 ●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 ●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 遇险求救办法 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 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 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 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 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 ●烟火求救 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

●标志求救 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 ☆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 ☆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高温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大于或等于38℃的天气称为酷热天气,连续5天以上的高温称为持续高温或“热浪”天气。高温预警信号分为2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应急要点: ☆白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启外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表2-1)。 表2-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地质可靠程度 分类 类型 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1)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2)基础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 内蕴经济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

矿产地质储量级别分类

查看文章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第四章矿床勘探与探采结合七储量计算与比较评价2 2007年02月02日星期五下午 11:21 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 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3)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度高,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上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决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指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出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 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 本标准根据《南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的规定,结合辖区实际,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减调整后制定。该标准作为各部门、街道办报送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标准,并作为分级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依据。 一、自然灾害类 (一)水旱灾害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 2.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 3.重点水库发生垮坝或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4.洪水造成公路主干线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5.多个地方发生,或全市范围内发生影响辖区的特大干旱; 6.本辖区内发生极度干旱。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一个流域或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 2.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 3.洪水造成公路主干线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4.多个地方发生,或全市范围内发生影响辖区的严重干旱; 5.本辖区内发生严重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 1.发生2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 2.发生死亡5一10人的山洪灾害;

3.街道办各村发生严重干旱。 一般水旱灾害包括: 1.发生1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 2.发生死亡5人以下的山洪灾害; 3.街道办各村发生中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 1.特大暴雨、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辖区,造成30人以上死亡(失踪),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区、市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对辖区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3.在毗邻地区发生的可能对辖区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 1.暴雨、冰雹、小龙卷风、和大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失踪),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干热风、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公路主干线重点公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较大气象灾害包括: 1.24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气象灾害; 2.24小时内出现冰雹; 3.出现连续2个月月降雨量≤历年同期平均值的40%;

国外资源储量分类表

联合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类框架分类分类因素术语: 经济的(Economic): E1、E2、E3 可行性研究/采矿报告的(Feasibility Study): F1 , F2 , F3 地址的(Geologic): G1、G2、G3、G4’ 类型因素级别 E1 Economic 经济的E1.1Normal Economic 正常经济的

E1.2 Exceptional Economic 期望经济的 E2 Potentially 潜在经济的 E2.1 Marginal Economic 边际经济的 E2.2 sub-Marginal Economic 次边际经济的 E3 Intrinsically Economic 内蕴经济的F1 Mining Report and /or Feeasibility Study 采矿 报告/或可 行性研究F1.1 Mining Report 采矿报告 F1.3 Feasibility Study 可行性报告 F2pre-feasibility Study 预可行性研究 F3 Geological Study 地质研究 G1 Detailed Exploration 详细勘探 G2 General Exploration 初步勘探 G3 Prospecting 普查 G4 Reconnaissance Study 踏勘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 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

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 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 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金属矿床的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可借鉴)

第八章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 ③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第三十条: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类类型编码含义 储量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2 控制的经与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控制的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资源量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控制的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探明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控制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推断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334? 潜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储量种类地质工程程度套改编码归类编码 储量级别勘查阶段 正在开采、基建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以及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停采 的矿产储量A+B 勘探111 111 111b 111b C 勘探(112) 111 (112b) 111b 详查(112) 122 (112b) 122b D 勘探、详查、 普查 (113) 122 (113b) 122b 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1日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表内) a亚类矿产储量A+B 勘探 详查 121 121 121b 121b C 122 122 122b 122b D (123)122 普查(123b)122b (123) 333 因经济效益差、矿产品无销路、污染环境等而停建、停采,将来技术、经济及污染等条A+B 勘探 详查 2M11 2M11 C (2M12) 2M22

广西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附件3 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关于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的说明 一、查明矿产资源 1、储量 (1)“证实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11)、(121)。 “证实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可采储量(111)、预

可采储量(121)对应。 (2)“可信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122)。 “可信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转换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预可采储量(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预可采储量(122)对应。 2、资源量 (1)“探明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1)、(111b)、(121b)。 新分类的“探明资源量”是指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对应。(111b)、(121b)虽经过可研、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证实储量”或“可信储量”。 (2)“控制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2)、(122b)。 新分类的“控制资源量”是指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对应。(122b)虽经过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可信储量”。 (3)“推断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3)。 新分类的“推断资源量”是指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对应。 二、潜在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4)?。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未查明的矿产资源,是根据区域地质研究成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管理方法源自前苏联,主要依据地质勘探程度,并考虑当前工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开采利用情况,把矿产资源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尚难利用(表外)储量和A、B、C、D、E五个级别。实际应用中,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基本内容仍是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业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矿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便于与国际并轨,影响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增强与国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体制改革,国家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简称新标准),并于1999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即在新旧标准并行期间,将原《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储量数据发新标准进行全面套改、归类、实现新老储量的统一归口统计管理。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分类与国际惯例并轨的重要变革。 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和业务 1.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的依据 新标准实施后,由于新标准对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数据处理上有较大的改动,与原分类标准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在统计和管理上无法对比,因此,原有《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必须全面按照新分类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套改。由于新的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计划规划,制定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的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等。所以,这次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必须是国家颁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 1.1.1 新标准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 新标准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查明矿产资源又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共16种。分类情况及与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的关系见表1。 表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地质可靠程序类型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 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 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 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 资源量(332) 资源量(333) 资源量(334)? 1.1.2 新分类标准的特点新标准将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地质可靠程度作为分类依据。采用EFG三维编码进行分类(见图1)。其突出特点是将经济意义放在第一位,地质可靠程度放在第三位。充分体现了新标准的经济实用性,且能从储量状况辨别其可利用价值,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图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成为新分类标准分类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地质可靠程度是经济意义分类的基础,可行性评价是经济意义分类的手段和方法,影响矿床开发的内、外部因素及经济评价指标是经济意义分类的标准, 按经济意义划分的不同类型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是分类的结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我区各相关部门、驻区双管单位、社会团体等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 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

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区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区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区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有关部门制定。 第八条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分类分级、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体现原则性、政策性。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区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内容,重点规范区级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镇办专项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临时安置等内容,重点规范镇办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