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行书注释

田英章行书注释
田英章行书注释

田英章行书注释

右点

在行书右点书写中,要着意强调它的流动,为了体现这种流动,我们把它与其他笔画的距离拉远。要注意的是,行书右点不可一带而过。

左点

在有些字中,可以不必强调左点的存在,即一带而过。但是,尽管如此,也必须将左点表示出来,要有它的位置。

综上所述,行书点笔与楷书点笔大致相同,不同的有以下几点:

1 为了字势的需要,有时用其他笔画将点笔代替。

2 不过份强调点笔的棱角。

3 落笔后出锋,与下面的笔画产生一种丝连。

4 在特殊情况下,将其他笔画化作点笔。

小横

在行书中,小横有时和右点通用,即把小横写成右点形状,这是为了不使小横占太多的位置,使可以飘扬起来的笔画尽量有一个发挥的空间。

中横

为了使字能够流动起来,行书的中横有时要缩短或拉长,但都须坚定有力。

长横

行书长横的写法和楷书没有多少不同,只在个别的地方变化了它的写法和抗肩角度。

所以行书横笔与楷书大致相同,应加注意的是:

1 行书横笔多有丝连、回锋,注意不要太重,也可以说不要太粗,免得喧宾夺主。

2 虽然行笔较快,但在起笔、行笔时不可匆忙,也应有顿笔的表示。

悬针竖

悬针竖在楷、行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行笔出锋时,更要控制笔锋,万不可一笔甩出去,也千万不要随意拉长。

垂露竖

垂露竖在楷、行上也没太多的区别,只是竖画在字左该用垂露,绝不可用悬针。

行书笔画与楷书基本相同,稍不同的是,为了表现行书的流畅与飘逸,垂露竖用的少,悬针竖用的多。注意悬针竖不可拉得太长。

小撇

行书小撇多不露锋,并在收笔时为了急速返回,形成了一种连丝和回锋,这些都是正常

和必要的。同时为了快速书写,有些小撇也被其他笔画代替了。

中撇

行书中的中撇,根据字形和速度的需要,与楷书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差异,有的缩得很短,有的不露出笔锋。

竖撇

竖撇在行书中根据需要可以变成一竖笔,也有较明显的长短粗细之分。

长撇

行书长撇并不完全都出锋,为了字形的需要,有时长撇改写成一竖。应该注意的是,即使长撇出锋,也不应一笔甩出,要控制住。

行书的撇笔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行书中,撇笔虽然可以甩出去,但切忌随意,应在行笔到位的一刹那又收住笔,为下一笔做好回锋的准备。

2在行书中,撇笔收锋与出锋对于捺笔的写法是至关重要的,请在相关字中找出它的法则。

捺笔

在楷书中,一般来讲捺笔是要有波脚的。但在行书实践中,这种有波脚的捺笔用的并不是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捺笔已被反捺所代替。

平捺

在行书中,平捺一般来讲是要有波脚的,但如碰到连续使用时,为防止雷同与反复,可以收敛。但收敛是另一种笔法,它不是截断波脚就完事了。

行书捺笔要注意以下几点:

右弯钩

行书右弯钩与楷书没有多少不同,在拐弯时,既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活。至于尾钩是否应提出可视情而定。

横钩

在行书中,此笔的撇出比楷书要多一些,甚至于和下一笔多有相连。这一笔速度不能慢下来,看准角度需快速行笔,但切忌漂浮。

横竖钩

在行书中,注意它与前一笔的关系。行书中这一笔也是重笔,就一种情况而言,不应将它写轻。提钩时不要影响其他笔画。

竖提钩

在行书中,竖提钩的锋芒多和下一笔相连,以示连贯。注意的是,竖笔部分是主笔,要强调,提钩的部分是轻笔,应一带而过。

撇捺钩

在行书中,这一笔往往都是一带而过,并不刻意强调它,而且它总是和其他的笔画连在一起写下去。

横撇钩

在行书中,这一笔多不是甩出去,而是把笔锋收回,完全甩出去的机会很少,因此要特

别注意它的应用及对不同情况所作出的不同处理。

横折弯钩

这个笔画的难度较大,既要写得圆滑,还要写得道劲,角度是关键。

横斜钩

写法类同横折弯钩,只是弯钩的角度较小,其难度较大,角度极难掌握,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横撇弯钩

多用于左耳旁或右耳旁,看似相同,但其技法完全不同,注意书写时行笔勿疾。

弯钩

竖笔略有弧形,挑钩平势。有时笔尖至中,下部处略向左折后出锋。

行书钩身最忌力弱身弯,无论什么钩,都不能软,要坚挺刚劲。一定要把握好钩的角度。钩有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角,比如“幺”的两个钩,角度是不同的。在一个字中,几乎是同样的两个钩,也有大小的不同,同样钩在不同的字中,笔法上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钩在一个字中的不同位置,其笔法也不一样。

总之,钩是比较难写的,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它的角度、大小和力度。从行书是楷书的连笔这一特征来说,行书钩法也只把楷书的钩法进行了有机的牵连。在把握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有些笔画可以省略和代替,但钩是不可以省略和代替的(当然草书另当别论)。

2 在行书钩法中,要特别注意钩法的舒展与收敛,当收则收,当展则展。

3 在行书中,即使遇到钩挑也不可随意甩来甩去,任何出锋与否,都是有章可循的。

4 在笔画多的地方写钩,行笔不要匆忙,要细细高清,不可成为一堆乱麻。

两点可省,横竖相连,撇从拐角处入笔。

横撇相连,撇笔不出锋。

有时左撇变成了点,并有明显的呼应丝连关系。

在行书中,有时它将完全改变形态,点笔甚至消失。

注意笔顺,不可倒流。撇点后应先写两横,再写一笔竖提。

有时点笔可以省略,但不能以此类推。

点笔的收锋,应指向横笔的起笔。

四点可以连成一体,也可直写一横,但用法各有规定,不可一律。

左右两点可以相连,但连丝切勿粗重,粗重疑为横点。

先写两点,再写一竖,笔顺不可颠倒。

与“衤”的写法、技法相同。

在左侧时,可以转变为草书写法,在下方时写法则同楷书。

在下方时,第二笔不要拉长,笔顺也可改为先竖后横。在左侧时,竖和下横可以连为一笔,但竖笔勿长,长则与“十”混淆。

斜钩最忌力弱身弯。

第一笔和最后一笔要伸展,其余诸笔要收敛。

中间两横可改为两点,提笔可以出锋,但勿长。

在左者宜窄,在下者宜宽。钩提可连为一笔。

首点高昂,横笔拉长,弯钩道劲,短撇内藏。

应左小右大,左收右放,右竖钩可往外斜,不宜里靠。

口勿阔,撇要长,部件体矮,撇笔则短,撇笔勿出锋。

注意“亅”的写法和形态,虽有两撇但均不出锋。

一般来说,“彐”在一字中占主者,中横宜长,反之则短。

要道劲圆润,弯钩勿僵,行笔要快。

要写得倾斜而不歪倒,内敛而有力度,在字中显示出力感、动感。

注意“舟”字笔顺,两点可连写。

在行书中注意四点的连笔写法。

最后一笔,正撇和反捺可以灵活运用。

钩多不要乱,点多不要散。

注意首点与末竖的关系,要正对。

在左应窄,在右宜宽。

“疒”部是辅,内里的部件是主,落笔前先思避让。

第一撇很少甩出去,也多不出锋。

注意末笔的弯度,不要写作竖弯钩。

在左侧时,身体不可过高。

四点可用横笔代替。

横笔虽多,但长短搭配有度,不至紊乱。

心字勿高,注意第二笔的弯度。

注意反捺和正捺的不同用法。

最后一笔,行书多于反捺。

笔顺是先写两点,再写撇捺。不应写得过草而和“忄”旁混淆。

横画不可长,并要抗肩,注意第二笔起笔的位置。

下收者宜展,下展者宜收。

最后一笔行书多用反捺。

用于左侧时,可以把点省掉。

其左竖收,而右竖展,撇画为竖撇。此部相当难写,它有一定的写法,注意观察,反复练习。

(右页)要写得瘦长而不单薄,丰满而不肥硕,与字的左半部分搭配得当。

弯钩不可成为死弯,挑锋应向内。在快速行笔中,要忙而不乱。

在有些地方,日曰不是分的很清,但在一个字中,它的形状是固定的。

注意左右两竖应向下垂直,不要合抱。

第三笔难度最大,不可过直,也不可过弯。无论行楷或行书,最后一笔多用反捺。

行、楷法则一样,只是要注意捺笔的练习和特定的写法。

第一横不可长,下面的点、撇不可宽。

“食”字一般都是上面用正捺,下面用反捺。

在行书中,省略了点笔,注意勿和“扌”相混。

提笔可以和竖钩相连。

钩笔减掉了一个弯,并可以和竖笔连为一笔。

(左耳)耳钩要写得小巧,上面的弯钩部分要内收,以免影响字的右半部分,竖末可出钩启右。

三横均不宜长,在行书中为了提高速度和使字看来更流畅,改变了笔顺。

由点和横折提组成,点要写在折笔的上方,折笔要柔中带刚,现出一定的弹性。注意提笔的笔锋和后面的笔画相连。

注意在行书中耳字的写法变化,看准它的笔顺。

广

撇笔虽长也不要出锋。

下面的部件,都要往上靠。撇笔不要出锋,捺笔不要反捺。

注意上下两撇的关系和不同的写法。

凡在左侧时都要向右上方斜。注意它们的丝连关系。

注意横笔的起笔位置。它们各自的形态、写法是固定的。

四点可以用横笔代替。

四点可以变为两点,但注意写法的变化。

诸横间距相等,末横最长。

中间两横可以以点代之。

在行书中,可以省略一撇。

字身斜,但重心不倒。

在行书中撇和捺可以连写。

注意竖笔和点笔的笔锋丝连。

在行书时提钩与否,并无一定规则。

可以写为一点、一竖提出锋。首点尽量写清,否则,疑为草书的“讠”。

注意左部的拐钩不要太大,防止写成“3”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