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

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
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

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目的和范围

8.1.1 目的

通过策划并实施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依照其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过程质量治理体系的符合性及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8.1.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治理体系和产品实现过程的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中意

本公司在质量目标中确定了顾客中意度指标,作为对质量治理体系业绩的测量考核。

a) 营销部要主动收集有关本公司产品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相关信息,并确定猎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监视顾客感受能够包括从诸如顾客中意调查、来自顾客的关于交付产品质量方面数据、用户意见调查、业务损失分析、顾客赞扬、担保索赔、经销商报告之类的来源获得输入。

b) 营销部应建立确定产品可靠性的机制和产品质量反馈制度,当船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公司应暂停该产品的生产,及时通知CCS,并对其产品装船后产生的质量问题或投诉进行缘故分析;对非偶然因素引发的质量问题,公司应停止使用该产品;只有在质量问题得到合理纠正、经验证合格并经CCS确认后方可恢复生产;关于船用产品重大质量异议分析处理应通知CCS。

c)营销部应有明确、公开、可靠的顾客沟通渠道,确保与顾客(含

船旗国政府、船级社、用户等)的沟通畅通,例如可在网站、使用讲明书或质量证明书等上注明售后服务联系方式等。

d)适当时,对顾客中意信息的收集和调查范围应包括直接用户和最终用户(如船东、船厂)。

8.2.2 内部审核

8.2.2.1 本公司制定并执行《内部审核操纵程序》,按所策划的每间隔一年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治理体系审核,以确定质量治理体系是否符合GB/T19001-2008标准、CCSR9001-2011规范、本公司质量治理体系文件、CCS规范和公约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8.2.2.2 内部审核的内容及工作程序

《内部审核操纵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a) 目的、范围、职责;

b) 工作程序:审核的策划;审核的预备;审核的实施;审核报告;跟踪检查;总结;记录。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本公司采取适宜的过程审核、过程能力分析,过程有效性评价、质量检查考核、对标评审、绩效评估、工艺监督、工艺纪律的执行等方式对质量体系全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能力不足时则通过统计技术分析后采取适当纠正和纠正措施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公司还应监视产品或其生产过程的变化,关于重大变化,应报告CCS并同意评估;如认可的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所用材料或制造方法发生变化,且阻碍到产品的要紧特性和特征,或产品性能指

标发生变更,则应重新进行认可。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1本公司制定并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操纵程序》,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质量特性值是否满足要求,从而确保未经检验和试验或经检验和试验不合格的产品不使用、不转序、不出公司。

8.2.4.2 公司应对产品检验进行策划,由技质部负责编制船用产品检验试验打算,对原材料检验、型式试验、制造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试验、申请CCS检验的程序和需CCS检验验收的项目以及所需建立的记录应在文件中作出规定。作为产品测量和监控的检验规范应满足CCS规范、相应的标准及其产品检验的相关程序。

8.2.4.3 技质部检验员依照船用产品检验试验打算的要求,对采购产品、过

程产品及最终产品进行检验和验证。对验证结果作出推断,并填写相应的记录,必要时其结果必须供CCS评审。质检部还应向顾客提供证实其产品符合CCS规范及相应标准的质量证明文件,质量证明文件内容应满足CCS规范及相关文件的规定。

8.2.4.4 只有在检验规范中规定的检验项目已圆满完成,且结果合格经授权检验员签名认可,产品才能向顾客交付,否则应得到顾客批准。

8.2.4.5 公司应完成申报产品全部检验试验及相关预备工作的基础上按照CCS规定的产品检验模式申请CCS船检,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在交货时不得更换其任何组成部分。

8.2.4.6 公司申请型式试验试样应具备可追溯的标记,并按CCS的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8.2.4.7公司的试验室必须:试验室至少必须使其试验样品的治理、试验程序、作业指导书和使试验室产生正确试验结果的活动都文件化;试验室应使用满足要求和与试验相适应的方法,包括抽样。尤其是满足最新公布的CCS规范、国际、地区、或国家标准的要求。在进行试验前,公司应首先确认是否有能力完成。当所采纳的方法不满足标准的规范要求,应与CCS达成一致;当公司没有能力实施某些项目的检验试验,需要使用外部检测机构/试验室时,公司应该按照7.4 的要求对这些外部检测机构/试验室进行操纵,同时这些外部检测机构/试验室应该得到CCS 的确认。但出厂试验不能外包。

8.2.4.8 对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操纵程序》执行。

8.3 不合格品操纵

8.3.1 为了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不和操纵,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本公司编制并执行《不合格品操纵程序》。

8.3.2 本公司对各类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有:退货、返工、返修、让步接收、报废等,由经授权的人员在检验单或不合格品评审表中判定。

8.3.3凡已判定的不合格品,均应作好标识和隔离,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对能够返工、返修的不合格品,在返工、返修后,由检验员按原检

验要求进行重新检验。

8.3.4 对出现重大的或批量的不合格品,由技质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缘故分析,责任部门应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不合格的重复发生。若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又不阻碍顾客使用时,能够办理让步接收,假如合同有规定的应征得顾客同意。如属非合同产品则应将让步接收情况,在产品销售资料中加以讲明。

8.3.5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觉产品不合格时,营销部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降低产品不合格的阻碍程度。

8.3.6 CCS规范要求的返工和返修必须通过CCS同意,必要时,返工和返修工艺(如焊补)也应得到CCS同意。

8.3.7 当出现质量异议时,公司应积极参与调查和处理,同时将调查和处理结果报CCS确认。

8.4 数据分析

8.4.1 技质部应及时收集有关供方历次供货记录、产品质量统计报表、销售统计报表、顾客中意度及以往内审报告、治理评审报告、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等信息。

8.4.2 技质部应用适当的统计技术,针对上述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积极查找质量治理体制持续改进的机会并确定改进方向。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本公司通过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治理评审、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建立自我完善的机制,促进质量治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凡需改进项目由技质部编制质量改进打算,报治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8.5.2 纠正措施

质量分析与改进管理办法

质量分析与改进管理办法 1总则 1.1目的 为规范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不合格品的控制,解决质量 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 法。 1.2引用文件 《xxx有限公司工程质量管理规定》(2013年) 1.3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及司属单位的质量分析与改进管理工作,主要 包含不合格品的识别、处置、验证及改进等管理工作。 1.4术语定义 不合格品:指未能满足要求(包括标准、法律法规、合同及其他要求) 的产品,包括原材料、构配件、工序、分部分项工程、工程所用的设 备、半成品和成品。 2职责分工 2.1公司 2.1.1技术质量部 负责对公司不合格品控制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 2.2二级单位 2.2.1质量管理部 参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控制工作。 2.3三级机构 2.3.1制造厂/项目部 对不合格品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对改进结果进行

跟踪验证。 3管理内容 3.1不合格品的分类 3.1.1公司将不合格品分为轻微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和严重不合格品三 类,实行分级管理。 3.1.2轻微不合格品是指对结构安全没有影响,但对工程的下道工序有一定 影响,经处理后能满足要求,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内的不合格品。 3.1.3一般不合格品是指对结构安全没有影响,但对工程的使用功能或下道 工序有一定影响,经处理或返工后能满足要求,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 在100万元以内的不合格品。 3.1.4严重不合格品是指对结构安全、使用功能、下道工序造成较大隐患, 发生部位的范围严重超标,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不合格品。 3.2不合格品的识别 3.2.1制造厂/项目部在检验和试验中发现以及公司、区域公司在检查中发现 的不合格品。 3.2.2顾客代表、监理、设计方发现的不合格品和提出的整改要求。 3.2.3政府主管部门发现的不合格品。 3.2.4工程回访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 3.3不合格品的标识 3.3.1施工过程中识别和发现的不合格品在质量检查日志中记录,记录的内 容包括:不合格的项目名称、具体部位、操作人员或班组等,必要时 由检查人员用粉笔或油漆在该部位标识。 3.3.2施工过程中的不合格半成品、构配件应采取单独存放的方式隔离并标 识,以防误用。 3.4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及验证 3.4.1轻微不合格品 由项目质量总监或质量工程师及时填写《不合格品(项)评审处置记 录表》(表单1),并通知施工班组立即整改。整改完成后,由制造厂质 检部/项目质量总监组织重新验证,并做好验证记录。

皮肤压疮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案例分析范文

2012年4月份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析 (一)事件简要经过 患者陈述初,男,72岁,住院号376019,因胆囊坏疽、感染性休克、MODS 于4月20日由外院转入ICU治疗,入院时神志模糊,双下肢及背部皮肤呈花斑样改变,全身皮肤黄染,脑梗后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后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抗休克等治疗。4月21日4:55急诊胆探术后气管插管带呼吸机回ICU,经一系列生命支持治疗后4月25日脱机拔管,4月28日22:00发现臀裂靠左侧5cm处有1.5 X 1cm大小水泡,立即予以 水胶体敷料保护下抽取水泡等处理,5月1日 患者出院,与家属沟通并告知出院后更换水胶体敷料等护理方法,家属表示理解无异议。 (二)制定计划 1.原因分析 1、责任护士对压疮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到位; 2、该患者高危评分29分,责任护士未引起高度重视,未立即上报难免压疮, 并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 3、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动态评估不仔细; 4、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督导不到位。 2.整改措施 1、认真落实交接班内容; 2、强化责任护士责任心及对压疮高危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压疮; 3、每班进行压疮高危评分,及时评估和申报难免压疮; 4、科内培训压疮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尤其是0.9%生理盐水清洗机更换水胶体敷料时0度撕降的方法; 5、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加强督察指导。 (三)具体执行 1、组织全科护士进行核心制度的强化学习,考核通过率100%加强责任护士工作责任心,与绩效考核挂钩。

2、认真落实交接班内容,制定ICU床旁交接班流程。 3、对危重患者及时评分上报压疮高危评估表,登记科室压疮及压疮高危管理登记本,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有效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睡气垫床、压疮高危部位垫凝胶垫等等。 4、制定ICU病人翻身时间段,高级责任护士组织当班人员团结协作,减轻单一责任护士的工作强度,逐一为患者有效翻身。 5、上报压疮高危患者,每班进行压疮高危评分,登记在护理记录单上,及时评估参照以往评分结果,动态观察皮肤的变化,必要时申报难免压疮,完善压疮咼危上报程序和压疮上报程序。 6科内培训压疮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正确使用压疮防护用具和材料。 7、高责任护士对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评判性思维。 8、每班的高级责任护士要加强高危患者的督查指导,严格交接班。 9、护士长每天深入病房,掌握病房高危患者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与指导意见,并有督查记录。 10、已上报压疮高危患者,转出ICU,当班主班及时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向科护理部报告病人的转归情况,有备护理部进一步动态了解患者的情况。 11、既往成立了压疮管理小组,具体没有有效落实到位,护士长组织压疮管理小组开会,讨论并制定了ICU压疮管理小组职责。 (四)检查评价 经过近一个月来的压疮高危防范措施的具体执行,落实了岗位职责和核心制度;实行ICU 床旁交接班流程,细化了交接班程序,对于压疮的防范意识增强, 责任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大大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凝聚,无压 疮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对于危重病人皮肤破损的高危因素,大小便潮湿的刺激,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持续改进 危重症患者大小便失禁,刺激肛周及会阴部皮肤,引起臀部下面潮湿、不

水准测量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水准测量是确定公路工程地面点高程的方法之一,是高程测量中精度较高且常用的方法。实施过程中,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精度由于仪器和人为的影响而不容易控制,而且易出现隐蔽性错误,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基础资料是错误的,从而水准点高程不正确,直接影响路线纵断面设计和施工。关键词:水准测量水准仪高程误差 1. 0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 水准测量是采用几何原理,利用水平视线测定两点间高差。仪器使用水准仪,工具是水准尺和尺垫。公路工程测量一般使用DS3型微倾式自动安平水准仪,每公里能达到的精度是3mm,水准仪在一个测站使用的基本程序是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精确整平和读数。我们在实际勘测过程中按这个顺序施行,在每一水准点段测完后复核结果。 同一条公路采用同一个高程系统,测量方法是基平与中平同时测量,两台水准仪同时观测一个水准尺,间视和转点由两个人立水准尺,但两台水准仪总是同时观测一个水准尺进行读数,一个水准点段测完后检核,在每一测站,没有检查、复核,为误差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容易返工,耽误时间、浪费人力。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经常出现错误,节选五个水准点连续错误中的一个测段结果如表1.1和1.2所示:

表1.1经过成果整理,读数差Δh=Σ后视-Σ前视,Δh小于2mm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经过表1.2复核补充测量成果证实,外业测量的结果不正确,因此,有必要分析水准测量的误差,找出控制纠正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出现,保证项目的顺利施工。 2. 0水准测量的现状 现在应用水准点与中桩分开观测的方法,水准点观测采取往返测量,成果整理要求高差闭合差fh容(fh容=Σh往+Σh返)达到平原微丘区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不大于±20·L(1/2)。平原微丘地区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准路线的长度,长度越长,精度越低。山区,则是测站,测站越多,精度越低。 3. 0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及控制方法 水准测量误差有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3.1仪器误差之一是水准仪的望远镜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所产生的误差 仪器虽在测量前经过校正,仍会存在残余误差。因此造成水准管气泡居中,水准

测量分析与改进

4.6测量、分析与改进 4.6.1总则 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是公司进行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动力。通过测量、分析与评价公司绩效,来支持公司的战略制定和战略部署,促进公司战略部署与日常运营的紧密结合,推动绩效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从而加快公司的发展速度,增强企业实力。 4.6.2测量分析和评价 4.6.2.1提要 依据公司战略部署及内部管理制度,有效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公司战略规划、日常运营管理、过程绩效进展情况实施监测,并且坚持持续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原则,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图表4.6.2.1-1 监测流程图

4.6.2.2.1建立自上而下的绩效测量系统,收集、整理并应用相关的数据信息,监测公司整体绩效及日常运营管理 公司建立了财务、客户和市场、内运营部、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的绩效测量与分析体系,并从公司战略层、职能部门层、执行层(项目部)三个层面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公司的日常运作和组织整体绩效,实行监测。 1、公司层:公司领导通过战略管理委员会、各种战略发展研讨会及各部门提供的各类分析报告,结合相关方信息,对公司战略绩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为战略决策和战略的修订提供充分的依据。 2、职能部门层、分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公司通过分管副总、安全

分析报表、质量分析报表、职能部门例会,部门、分公司季度、年度绩效考核等进行绩效监测。各业务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条业务线对应的绩效数据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办公平台、调研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外部市场、标杆、竞争对手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各种形式的季度、年度报告、报表等。 3、项目部层:通过各项目部项目经理、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项目部例会、监理例会、工程进度计划表、施工日志、办公平台和施工管理系统,月度评比考核等形式对项目部执行层进行绩效监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目标,每个施工工序确定了相应的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及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通过对各类报表对基础绩效数据进行补充,再按任务、效率、质量、费用等分类进行有效整理后,形成了公司绩效数据信息的各种报表。 各级绩效监测指标最终汇总至总工办,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对未完成.目标的,依据纠正预防措施进行改正,对于完成目标的进行分析总结,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进而持续运行公司的发展战略。具体相关指标信息见下表。 图表 4.6.2.2.1-1 公司绩效数据信息监视测量一览表 序指标测量分析责任关键指标输出结果数据来源部门号类型方法 频次房建施工产值市政施工产值公路施工产施工总值施工统月施工生产 月产值(万科统计表计报表机电施工产元)值自营项目产财务值1系统财务

医疗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总结分析

2017年6月医疗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本月医务科分别组织对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医疗安全质量抽查,其中抽查了抽查运行病历110份,出院病历39份;门诊病历27份。检查项目包括运行病历质量、出院病历质量、门诊病历质量、科室管理质量、临床药品合理应用、危急值专项、临床用血安全专项、医保制度执行等。检查结果已于OA上发至各科室,并发放不合格质量反馈表11份,督促科室加强整改,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进行了通报及质量分析。 一、本月医疗质量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共性问题:出院病历资料打印不及时;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医院评审资料准备不全。 较突出问题: 1、个别外科病历,手术安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按照规定执行三方核查(ID00061197,);手术知情同意书未签署日期ID0025599。 2、医嘱取消不规范,已执行的医嘱不能取消。 3、会诊病人管理方面:本月共申请急会诊0例,常规会诊病例74例。完成常规会诊72例,因患者原因取消会诊2例。会诊超时14例:其中外科3例,口腔科4例,中医科2例,妇产科2例,皮肤科1例,急诊1例,内二科1例,会诊合格率82%。 4、因病历资料打印不及时导致病历召回。ID00038309,00057770,ID00006593,ID00011006. 5、存在医患沟通方面问题的病例较上月明显减少,但个别病例存在以下问题:知情同意书忘记签署沟通时间,ID00049180;有的医生忘记签字,患者先签字。 6、药占比本月为34.94%,控制目标值为40%,降低5.06%;

二、根据信息科本月汇总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本月质量目标已基本完成。床位使用率为68.9%,低于目标值85%-95%。主要是由于医院住院患者相对较少,导致床位使用率较低。药占比本月为34.94%,控制目标值为40%,降低5.06%;各科室临床医师药占比均不超标。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质量目标要求。 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及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一)、通过对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疗风险意识及医患沟通知识培训,本月在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上月明显减少,且没有出现因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但个别医生仍存在不够注重沟通细节,如沟通时间及签字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注意加强督导。 (二)、针对手术安全管理方面,本月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存在手术科室临床医生对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方面,分析原因:主要为外科临床医师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及防范意识较差。改进措施:组织对外科系医务人员进行手术安全相关制度的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加强监督考核。 (三)关于会诊制度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如下: 1、本月各科会诊情况,从下图可以看出:参加会诊较多的科室主要为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其次为口腔科、皮肤科,内科系较少,这与我院收治病人的病种结构特点有关,我院收治病人以内科病人为主,跨专业科室间会诊,也会表现为内科系以外的科室,如康复及中医理疗科室。 2、本月各科会诊完成情况,从海泰电子病历系统统计的数据来看,本月统计数据不是很好,详见下图。主要表现为常规会诊不能及时完成,经向各相关科室调查分析,得知主要原因为,我院目前刚开始使用海泰病历系统传输会诊信息的1月,个别医生对会诊病例系统操作不熟练,在实际完成会诊后,没有及时从病历系统上提交会诊意见导致,导致全院常规会诊合格率为82%。会诊次数越多的科室,合格率越高,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分析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分析 在測量工作中,高程测量是一项不可缺少基本工作,一般使用的测量方法有三角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等,在高程测量中,水准测量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准度。分析了水准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以减弱水准测量误差影响。 标签:水准测量;误差;影响 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外界环境及仪器等,不利把控水准测量。产生的错误不容易发现,使得基础资料不准确,进而导致水准点间高差出现错误,对工程施工造成直接影响,带来时间及经济损失。所以,分析水准测量误差的影响影响很重要。 1、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测量中难免存有误差,按照水准测量误差产生原因不同,可将误差划分为三个方面: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仪器误差、观测误差。 1.1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 1.1.1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误差 地球曲率影响高程测量,这点不能忽略,如果视距为100m,高程方面误差接近1mm,影响较大。该误差类1以于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以前后视距离相等的方法可消除该误差对高差带来的影响。地面上空气密度以梯度呈现,光线进入各密度媒介时,产生折射,通常从疏媒介向密媒介折射,因为水准仪视线不理想。通常大气层上层空气密度疏,下层空气密,视线经过大气层,变成了向下弯曲的曲线,导致尺上读数变小,与水平线出现差值,也就是遮光差。 山地连续下坡或上坡时,前后视线和地面的高度增大,遮光差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体现相应的系统性,需要减少视线长度,提升视线高度,以此,将大气遮光影响减至较低。 如果天气晴朗,接近地面的温度比较高,使得下层空气密度相对较稀,这时视线变成了向上弯曲的曲线,导致尺上读数变大。视线线越接近地面,产生的折射越大,所以,通常视线要高出地面一定高度,比地面高出0.5m,就是为了减弱这种影响。如果地面平坦,地面覆盖的物体大致相同,前视距与后视距是相等的,前视距与后视距具有相同的遮光差方向,大小大致相同,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遮光差影响。 1.1.2尺子与仪器下沉误差 在转站过程中,尺垫会下沉,导致下一站后视读数变大,导致测量出现高差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典型案例报告案例: 终末病历中患者年龄记录多处不一致。 一、发现问题 终末病历评审组发现“多份终末病历中患者年龄记录多处不一致” 上报 医务科分析:可能出现引发医疗纠纷,定性为“医 疗安全不良事件” 上报 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委员会 二、P1:分析影响因素及主要因素 患方因素 入院时未提供外院存在“阴、阳”身份证与 带有效证件检查单错误两个岁数实际年龄不符 原因病历中出现年龄多处错误 医院因素 医师马虎大意科室质控科主任审核制度制定检验科与 责任心不强未尽到责任出科病历不严存在缺陷科室未联网 P2:制定整改措施 1.患者入院填写入院证时应根据患者有效证件或打电话核实患者真实年龄。 2.制定关于“外院检查单错误管理办法规定”。

3.将出现错误的病案号及主管医师姓名向科室通报,要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辅助科室与临床科室联网,避免因临床医师书写字迹潦草导致检验科输错患者年龄。 5.向相关科室及主任、责任医师下发医疗安全警示。 D:实施 1.医务科制作《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委员会简报》下发各科室进行通报。插图片 2.医务科制定《外院检查单错误管理办法规定》报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下发各科室。插图片 3.医务科给相应科室下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预警通告》。插图片 4.院周会分管副院长安排信息科联系软件公司进行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联网。 C:检查 实施了相关措施后,科室QQC(质量小组)及医务科对计划落实情况采用不定期抽查方式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 --环节质量每位医师是否严格执行整改措施 --终末质量终末病历评审组审核病历 做好相关记录将查出问题反馈给科室,科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医务科评价,检查进入第二个循环。 A:评价结果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精)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3.5.1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水准测量误差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 仪器误差 ① 仪器校正后的残余误差 例如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虽经校正仍然残存少量误差等。这种误差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只要观测时注意使前、后视距离相等,便可消除或减弱此项误差的影响。 ② 水准尺误差 由于水准尺刻划不正确,尺长变化、弯曲等影响,会影响水准测量的精度,因此,水准尺须经过检验才能使用。至于尺的零点差,可在一水准测段中使测站为偶数的方法予以消除。 (二) 观测误差 ①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 设水准管分划道为τ″,居中误差一般为±0.15τ″,采用符合式水准器时,气泡居中精度可提高一倍,故居中误差为 m =ρτ' '?'''±215.0·D 3-35 式中 D —水准仪到水准尺的距离。 ② 读数误差 在水准尺上估读数毫米数的误差,与人眼的分辨力、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以及视线长度有关,通常按下式计算 m v =ρ' '?''D V 06 3-36 式中 V —望远镜的放大倍率; 60″—人眼的极限分辨能力。 ③ 视差影响 当存在视差时,十字丝平面与水准尺影像不重合,若眼睛观察的位置不同,便读出不同的读数,因而也会产生读数误差。 ④ 水准尺倾斜影响 水准尺倾斜将尺上读数增大,如水准尺倾斜033'?,在水准尺上1m 处读数时,将会产生2mm 的误差;若读数大于1m ,误差将超过2mm 。 (三)外界条件的影响 ① 仪器下沉 由于仪器下沉,使视线降低,从而引起高差误差。若采用“后、前、前、后”观测程序,可减弱其影响。 ② 尺垫下沉 如果在转点发生尺垫下沉,使下一站后视读数增大,这将引起高差误差。采用往返观测的方法,取成果的中数,可以减弱其影响。 ③ 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如式3-25所示 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影响之和为 R D f 2 43.0?= 3-37

危急值管理持续改进案例分析

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规范书写持续改进案例分析 问题聚焦 患者男,56岁。2011年11月12日2PM因突发头晕恶心面色苍白视物旋转无法站立2小时急症入某医院急诊内科病房。病史:“高血压病史4年,最高达200/160,自服降糖药维持在140/100左右,近一周未服用降糖药;糖尿病史2年,自行注射胰岛素,餐前血糖5.4,近3天未测”。辅助检查:血压150/110,血糖9.4,余正常。初步诊断:头晕待查,Ⅱ型糖尿病,高血压Ⅰ级诊疗计划:监测血压血糖Bid,完善颅脑MRI等。次日1pm,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肌力4级,下肢2级,左侧正常,巴氏征(+),左侧鼻唇沟变浅,血压170/120。诊断“脑梗死”,急转神经内科。转入后颅脑MRI 显示为脑干梗死,给予降压脱水脑保护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措施,但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入ICU抢救一月后因经济困难自行出院。 医疗事故鉴定意见:违反危急值报告处置制度,延误对超急性脑梗的溶栓处理:入院次日上午9am颅脑MRI发现脑干延髓急性脑梗塞,至1pm患者出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病程记录中未记录危急值报告、查看患者、知情告知及处置情况,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病人管理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未尽应尽的谨慎注意观察义务。口服降压药无法控制仍维持高血压状态下,未积极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致新的桥脑梗塞灶形成。 由此看来,临床工作中危急值报告、查看患者、知情告知及处置情况在病程记录中及时记录至关重要,加强危急值管理工作中规范危

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迫在眉睫。 现状与原因 “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我院自2011年12月7日制定并开始实施《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不断评估、修改及完善信息网络系统,逐渐强化危急值项目管理,努力以及时处置、有效沟通及高效服务为管理目标,不断促进我院危急值管理持续改进。为了解我院目前危急值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汇总自2015年1月份-2016年1月份26份危急值管理检查表,将存在问题出现频率通过柏拉图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 图1 2015年度危急值管理检查发现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院危急值及时发现、报告、处置流程工作方面已基本完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P阶段:找出护理质量存在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制定计划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C阶段: 护士:日自查 护士长:日抽查 周重点查、月全面查 质控组长:定项自查 院质控:查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 案例 P:分析现状 某医院产科护士长在工作中发现本院科室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达30%,脐残端愈合率仅达12%。 P:分析影响因素及主要因素 1、母婴同室,消毒隔离不严,交叉感染 2、新生儿沐浴时脐部残端被水浸湿 3、脐部残端留置过长,易引起细菌污染 4、分娩过程器械有污染,脐部残端接触污 染的手或敷料 5、脐部护理未按常规要求进行 6、产前宫内感染 主要原因1、2、4

P:制定护理措施 1、加强产程管理,加强无菌操作意识 2、脐周围严格消毒后在断脐,残端严格消 毒,手及污染敷料不可接触残端 3、新生儿沐浴时避免水浸湿脐部 4、护士护理新生儿时应严格消毒双手 5、病房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 D:实施 召集科室全体护士,开质量分析会 1、本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生儿脐部感 染率高 2、与全体护士一起分析主要原因 3、明确科室要降低感染发生率所采取的主 要措施及对每位护士的具体工作要求 C:质量措施的实施与检查 实施了相关措施后,质量小组对计划落实情况采用不定期抽查方式进行检查检查内容: --环节质量每位护士是否严格执行护理措施 --终末质量新生儿脐部的情况 做好相关记录 一个月后护士长分析检查情况 A:评价结果

护士基本能严格执行护理措施 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明显下降 脐部残端5天愈合率达到84%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控制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控制

浅析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0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 水准测量是采用几何原理,利用水平视线测定两点间高差。仪器使用水准仪,工具是水准尺和尺垫。公路工程测量一般使用DS 3型微倾式自动安平水准仪,每公里能达到的精度是3mm,水准仪在一个测站使用的基本程序是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精确整平和读数。我们在实际勘测过程中按这个顺序施行,在每一水准点段测完后复核结果。 同一条公路采用同一个高程系统,测量方法是基平与中平同时测量,两台水准仪同时观测一个水准尺,间视和转点由两个人立水准尺,但两台水准仪总是同时观测一个水准尺进行读数,一个水准点段测完后检核,在每一测站,没有检查、复核,为误差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容易返工,耽误时间、浪费人力。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经常出现错误,节选五个水准点连续错误中的一个测段结果如表1.1和1.2所示: 表1.1 廊泊一级公路BM4至BM5水准点外业测量结果 点号 后视 视线高 间视 前视 高程 点号 后视 视线高 间视 前视 高程 BM4 3.300

3.286 15.529 557.8 1.483 15.765 1.450 14.282 254.6 1.442 14.308 600 1.386 14.379

1.424 14.326 650 1.357 14.408 314.6 1.425 15.715 1.460 14.290 700 1.672 16.005

14.333 344.6 1.420 14.295 750 1.482 14.523 374.6 1.387 14.328 800

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论文)

运用质量分析,加强质量改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概述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信誉的标志、是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跨越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而直接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分析的手段、方式、方法均有所欠缺。没有详实可靠的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很难达到有效和完善,也很难有较高层次的质量管理。随着公司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管理的进一步完善,逐步推行市场竞争机制,产品和设备也逐步通过招标、竞标的方式进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性。 质量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其精髓在于它的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是建立在有效的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质量分析与质量改进的关系 质量分析与质量改进是密不可分的两项质量管理活动。质量分析是质量改进的前奏,是质量改进的第一阶段工作内容,是质量改进PDCA循环的计划阶段的内容。质量改进是质量分析活动的后续,是质量分析活动结果的落实阶段。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活动构成完整的PDCA循环,实现解决质量问题、提高质量水平的最终目的。 三、质量分析与质量改进的内容及程序 通常的质量分析活动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危害性;(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3)分析解决质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必须遵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否则就会影响质量改进的效果。质量改进的工作程序是PDCA循环,任何一个质量改进活动都要遵循PDCA循环的原则。 第一阶段是计划:包括制订方针、目标、计划书、管理项目等; 第二阶段是实施:即按计划实地去做,去落实具体对策; 第三阶段是检查:对策实施后,把握对策的效果; 第四阶段是处置: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以后就按标准进行。 四、质量分析与质量改进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经营思想的一场革命,要搞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的有效性,没有文化素养和科技知识是不行的,只有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质量意识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才有可能真正贯彻执行下去,为此,我们首先狠抓了员工的培训工作。 1、员工质量意识及质量管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的两个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和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才能最终保证产品质量。针对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对质量管理知识掌握的重点不一样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别对厂领导层、中层管理干部、基层质量管理人员、操作者分四批共近300余人次进行了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质量管理培训的主要内容: (1)、质量意识教育 质量意识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意义;其工作结果对过程、产品甚至企业信誉的影响;以及采用何种方法

测量分析改进办法

测量分析改进 1 目的: 规划测量、分析和改进相关的质量系统,持续生产客户非常满意的产品。 2 范围: 包括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系统的测量、分析及改善活 动的系统规划。 3 作业内容: 策划: 公司管理层规定、策划并实施所需的测量、监控活动,以确 保符合规定要求和获得改进,且应包括确定需求、使用场合, 相应的方法包括统计技术。 测量和监控 3.2.1 顾客满意度测量和监控:(参照《客户满意度测量程序》) 业务部每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并对其结果总结及分析, 作为客户对本公司各项管理的衡量指标之一。 3.2.1.1业务部在调查前要填写调查计划,交总经理批准。 3.2.12 调查可采用走访、传真、E-MAIL或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 结果记录在“客户满意度调查表”中。 3.2.1.3 业务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必要时应按《纠正和预防措 施管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将信息反馈给顾客。

3.2.2 内部审核:建立《内部审核管理程序》,内容包括: 3.2.2.1 依据审核活动和区域的状态和重要性,及以往评审等因素, 本公司规定每年一次进行定期审核,另依据客户投诉情况, 总经理或管理代表指示执行不定期内部审核,并规定审核范 围、频次和方法。 3.2.2.2 审核由被审核工作无关的人员进行。 3.2.2.3 规定实施审核的责任和要求,以确保审核的独立性,记录 结果向管理层报告。 3.2.2.4 管理层对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2.2.5 审核组长指派审核员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并确认。 3.2.3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监控和测量。 3.2.3.1 通过日常工作中各项报表的审核、批准,以及QC的巡查, 对过程进行监控。 3.2.3.2 通过统计分析、评定质量目标的达成率,来监控和测量各 重要过程的能力。 3.2.3.3 对过程计划达成能力的控制,依相关程序文件规定执行. 3.2.3.4 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监控和测量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依《纠 正与预防措施程序》执行。 3.2.4 产品的测量和监控: 3.2. 4.1 QC/QA根据《来料检查品质计划》和《最终检查品质计划》 对产品进行检验。

月医疗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汇总分析

月医疗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汇总分析

————————————————————————————————作者:————————————————————————————————日期:

2017年6月医疗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 本月医务科分别组织对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医疗安全质量抽查,其中抽查了抽查运行病历110份,出院病历39份;门诊病历27份。检查项目包括运行病历质量、出院病历质量、门诊病历质量、科室管理质量、临床药品合理应用、危急值专项、临床用血安全专项、医保制度执行等。检查结果已于OA上发至各科室,并发放不合格质量反馈表11份,督促科室加强整改,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进行了通报及质量分析。 一、本月医疗质量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共性问题:出院病历资料打印不及时;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医院评审资料准备不全。 较突出问题: 1、个别外科病历,手术安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按照规定执行三方核查(ID00061197,);手术知情同意书未签署日期ID0025599。 2、医嘱取消不规范,已执行的医嘱不能取消。 3、会诊病人管理方面:本月共申请急会诊0例,常规会诊病例74例。完成常规会诊72例,因患者原因取消会诊2例。会诊超时14例:其中外科3例,口腔科4例,中医科2例,妇产科2例,皮肤科1例,急诊1例,内二科1例,会诊合格率82%。 4、因病历资料打印不及时导致病历召回。ID00038309,00057770,ID00006593,ID00011006.

5、存在医患沟通方面问题的病例较上月明显减少,但个别病例存在以下问题:知情同意书忘记签署沟通时间,ID00049180;有的医生忘记签字,患者先签字。 6、药占比本月为34.94%,控制目标值为40%,降低5.06%; 二、根据信息科本月汇总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本月质量目标已基本完成。床位使用率为68.9%,低于目标值85%-95%。主要是由于医院住院患者相对较少,导致床位使用率较低。药占比本月为34.94%,控制目标值为40%,降低5.06%;各科室临床医师药占比均不超标。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质量目标要求。 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及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一)、通过对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疗风险意识及医患沟通知识培训,本月在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上月明显减少,且没有出现因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但个别医生仍存在不够注重沟通细节,如沟通时间及签字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注意加强督导。(二)、针对手术安全管理方面,本月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存在手术科室临床医生对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方面,分析原因:主要为外科临床医师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及防范意识较差。改进措施:组织对外科系医务人员进行手术安全相关制度的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加强监督考核。 (三)关于会诊制度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如下: 1、本月各科会诊情况,从下图可以看出:参加会诊较多的科室主要

持续改善案例分析

持续改善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持续改善方法在汽车制造企业分析[1] 以某汽车制造企业的代表性案例来讨论导入Kaizen的工作方法和收益。 案例一:总装交替式物流Kaizen 持续改善。改善行动的步骤如下: 1.第一步,环境审视 到2006 年,本领域已经陆续成功导入了TQM、TPM、JIT、PD、Proposal 和QC等管理体系并已在实践中持续应用,导入Kaizen 具备了环境基础。 2.第二步,确定任务和把握现状。 2006 年,物流领域实施了以改善物流配送方式优化总装工位布局为主题的“APOLO”改善行动。总装线边物流配送方式实现了“交替式物流”的转变,年收益8 万元。但总装工位布局的改善尚未全面展开。 3.第三步,数据分析 通过经济分析,当总装工位改善实施后,将会带来年收益28 万。通过总装工位和物流配送的集成改善,投资回收期将会缩短到0.9 年。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2007 年全年运行情况的工时分析,2008 年建立了交替式物流改善行动项目。项目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流综合成本;目标是物流资源比2007 年节省10%、总装1的绿色工位实现70%、创建物流持续改善的工作机制。 按照线边配送流程,现场分析针对收获、理货和和线边供货等3 个环节展开。 (1)收货:收货区由直送零件、KD 件、动力总成件和同步件等4 个区域组成。影响效率的问题集中在到货卡车不均衡、叉车操作面积不够、站台区人车混流、操作区域布置不合理和空容器返空管理薄弱等方面。 (2)理货:理货方式有同步配送和动力总成件叉车理货、高消耗件叉车理货、低消耗件手动搬运车理货和大体积件地面理货等4 种方式。影响效率的问题集中在不按标准规程操作、超市内零件摆放不规范等两个方面。 (3)线边供货:线边供货采用小件牵引列车式、成捆件牵引列车式、大件牵引列车式和大件叉车式等4 种线边供货方式。影响效率的问题集中在不执行操作规范、牵引列车上的零件位置与线边布置不符、随意移动线边工位器具的位置等三个方面。 为了合理调配资源,对上述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力求事半功倍,提高改善效果。 选取能够反映真实运作状况的时间区间,进行工时测算和统计分析;基于量化数据,建立主要障碍识别表。通过加权计算,识别主要矛盾,为建立解决方案构筑基础。 4.第四步,研究和建立解决方案

测量分析改进办法Word模板

3.2.1.3 业务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必要时应按 《纠正和预防措施 测量分析改进 目的: 规划测量、 分析和改进相关的质量系统, 持续生产客户非常 满意的产品。 范围: 包括产品、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系统的测量、 分析及改善活 动的系统规划。 作业内容: 公司管理层规定、 策划并实施所需的测量、 监控活动, 以确 保符合规定要求和获得改进, 且应包括确定需求、 使用场合, 相应的方法包括统计技术。 顾客满意度测量和监控: (参照 《客户满意度测量程序》 ) 业务部每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并对其结果总结及分析, 作为客户对本公司各项管理的衡量指标之一。 调查可采用走访、传真、 E-MAIL 或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 结果记录在“客户满意度调查表”中。 管理程序》 进行处理,并将信息反馈给顾客。 3.1 策划: 3.2 测量和监控 3.2.1 3.2.1.1 业务部在调查前要填写调查计划,交总经理批准。 3.2.12

3.2. 4.1 QC/QA 根据《来料检查品质计划》 和《最终检查品质计划》 3.2.2 内部审核:建立 《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内容包括: 3.2.2.1 依据审核活动和区域的状态和重要性,及以往评审等因素, 本公司规定每年一次进行定期审核,另依据客户投诉情况, 总经理或管理代表指示执行不定期内部审核, 并规定审核范 围、频次和方法。 规定实施审核的责任和要求,以确保审核的独立性,记录结 果向管理层报告。 管理层对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纠正 措施。 3.2.2.2 审核由被审核工作无关的人员进行。 3.2.2.3 3.2.2.4 3.2.2.5 审核组长指派审核员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并确认。 3.2.3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监控和测量。 3.2.3.1 通过日常工作中各项报表的审核、批准,以及 QC 的巡查, 对过程进行监控。 3.2.3.2 通过统计分析、评定质量目标的达成率,来监控和测量各重 要过程的能力。 3.2.3.3 对过程计划达成能力的控制 ,依相关程序文件规定执行 . 3.2.3.4 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监控和测量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依 《纠正 与预防措施程序 》执行。 3.2.4 产品的测量和监控: 对产品进行检验。

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总结分析

2017年6月医疗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 本月医务科分别组织对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医疗安全质量抽查,其中抽查了抽查运行病历110份,出院病历39份;门诊病历27份。检查工程包括运行病历质量、出院病历质量、门诊病历质量、科室管理质量、临床药品合理应用、危急值专项、临床用血安全专项、医保制度执行等。检查结果已于OA上发至各科室,并发放不合格质量反馈表11份,督促科室加强整改,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进行了通报及质量分析。 一、本月医疗质量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共性问题:出院病历资料打印不及时;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医院评审资料准备不全。 较突出问题: 1、个别外科病历,手术安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按照规定执行三方核查(ID00061197,);手术知情同意书未签署日期ID0025599。 2、医嘱取消不规范,已执行的医嘱不能取消。 3、会诊病人管理方面:本月共申请急会诊0例,常规会诊病例74例。完成常规会诊72例,因患者原因取消会诊2例。会诊超时14例:其中外科3例,口腔科4例,中医科2例,妇产科2例,皮肤科1例,急诊1例,内二科1例,会诊合格率82%。 4、因病历资料打印不及时导致病历召回。ID00038309,00057770,ID00006593,ID00011006.

5、存在医患沟通方面问题的病例较上月明显减少,但个别病例存在以下问题:知情同意书忘记签署沟通时间,ID00049180;有的医生忘记签字,患者先签字。 6、药占比本月为34.94%,控制目标值为40%,降低5.06%; 二、根据信息科本月汇总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本月质量目标已基本完成。床位使用率为68.9%,低于目标值85%-95%。主要是由于医院住院患者相对较少,导致床位使用率较低。药占比本月为34.94%,控制目标值为40%,降低 5.06%;各科室临床医师药占比均不超标。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质量目标要求。 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及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一)、通过对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疗风险意识及医患沟通知识培训,本月在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上月明显减少,且没有出现因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但个别医生仍存在不够注重沟通细节,如沟通时间及签字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注意加强督导。 (二)、针对手术安全管理方面,本月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存在手术科室临床医生对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方面,分析原因:主要为外科临床医师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及防范意识较差。改进措施:组织对外科系医务人员进行手术安全相关制度的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加强监督考核。 (三)关于会诊制度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如下: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案例分析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案例分析 一、概念 护理质量的核心:保障病人的安全 护理安全: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护理安全的保证。 护理质量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持续改进的过程。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效果和程度,即护理效果的高低,护理的工作表现及服务效果优劣程度,是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 对护士工作过程质量的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定期,不定期检查 自我,同事,护士长,上级领导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应用学科,通过检查护理服务过程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护理服务的过程是否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是否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并加以实施。 即发现问题→归因分析→要因确认→提出方案→修改方案→形成规范。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常用方法:追踪方法学、PDCA(戴明环)、RCA(根源分析法)、QCC(品管图)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施雁博士介绍的,运用改方法取得2013年上海市护理质量改进成果奖:“1+7”住院医疗服务保障流程与集中管理研究实践品质管理图(品管图)在提升护理安全质量中的应用。 二、走进临床,评估质量 晨间护理、交班、治疗、巡视病房、健康教育、书写记录 入院、出院、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三、思考 质量管理就是管我吗?

制度管人就是按标准检查吗? 护理层级管理就是层级考核与检查吗?如果不是,究竟谁对质量负责? 四、良好的护理质量标准管理机制 控制 管理管理 护理质量改进的思路 识别改善机会 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善的指标 采取措施 确认结果 改善方法 监测执行的过程 持续性护理质量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