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与地理环境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

1.植被类型

(1)木本——森林:

①形态:乔木(高大树干,具有地带性)、灌木(树干矮小,丛生,不具有地带性)。

②陆地分布:

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红树林、珊瑚岛常绿林、稀树草原和灌木林。

③用途: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薪炭林。

④发育演替:

●原始林位于边远地区,基本上不受人为的影响—种类多,生态效益好。

●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人为的干扰破坏以后,通过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形成的森林—种类多,生态效益好。

●人工林是人为地采用播种或植苗的方式营造的森林—种类少,生态效益差。

(2)草本——草原、草甸。

(3)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林木、花卉、蔬菜)。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3.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判读: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判读: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例1: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4.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一般规律:

(1)分异原因: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导致植被随之发生变化。

(2)水热变化规律:

热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水分: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降低。

(3)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特征:

①基带(山麓地带)—纬度—气候—位置;

②自然带数目(谱)。

●变化规律: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荒漠带、冰雪带(两个自然带之间海拔大约相差1 000米左右)

●纬度、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③同一自然带的高度:

●热量:热量条件好,同一自然带海拔较高;纬度低的同一自然带海拔高,阳坡大于阴坡。随纬度增加,其分布海拔降低。

●降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④雪线——冰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融量;以下降雪量小于消融量

影响因素:气温、降水、地形

5.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

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6.植被与地理环境

I.植物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

II.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

III.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

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

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IV.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例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V.植被对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a、植被→水文

①作用:

地上:林冠等截留降水。(植被结构越复杂、植被层次越丰富、林冠密度越高,截留效果越强)

地表:(草本、灌木等)延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强地表水下渗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地下:根系稳固水土,涵养水源。

②差异性:不同植被类型,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不一样;同一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时取决于该区域降水持续的时间及降水量的多少。

植被→人类活动: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原料和各种副产品,增加经济价值。

例3: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小尺度(小范围)的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确定降水量的增加。做题时易将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

B、气候→植被:

①热量:决定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降水:同一纬度,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③植被→气候: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c、土壤→植被

酸碱性影响植被类型;肥力影响植被生长。提供植物生长的水分、养分及空气等。

植被→土壤

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被稀疏,侵蚀加剧。地表植被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残根落叶被微生物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

d、地貌→植被

①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②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③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e、植被→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f、植被→动物:

植被为动物提供食物、栖息之地,躲避天敌及人类的侵袭;植被类型多样,动物种类也多样,生物的多样性就更加丰富。

例4: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例5: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左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4~6题

4.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5.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例6: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右图);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左图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8分)

二、动物与环境

1、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7、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

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7)。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2、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分析

例8: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16,回答下列问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例1: B A

例2: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例3:B C D

例4:(2)地上: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地表: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地下: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分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分

例5:B B D

例6:(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 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4分)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 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8分)

例7、(1)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2)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例8: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