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部分作家模仿海明威冰山文体失败的原因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部分作家模仿海明威冰山文体失败的原因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部分作家模仿海明威冰山文体失败的原因

海明威是美国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作品主要包括《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这些作品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无论作品如何变化,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却始终如一,也就是只使用冰山文体。本文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海明威的童年经历和小说当中所刻画的主人公的特征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海明威的冰山文体。

一、冰山文体的含义

海明威最早在《午后之死》这部专著中提出“冰山理论”,在其之后的创作生涯中又不断加以延伸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能够使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仅仅只是海面上的1/8而已,剩余的7/8皆在海面之下。掩藏在海面下的7/8就是作家尚未写出的内容,是故意省略掉的,然而这些内容却可以感觉到,彷佛作家已将其写出。结合海明威的创作加以分析,“冰山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简洁的艺术。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洁在语言上表现为删除了作品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去掉了一切比喻;脱掉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冗长、形容词繁多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就是各种无关紧要的形容词和副词。

第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内在的质素

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二、海明威的青少年经历及其性格形成

(一)父母培养观念差异,导致矛盾性格产生

19世纪末,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库克

县奥克帕克镇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期间,父母是他的启蒙老师。海明威的父亲喜欢打猎、钓鱼等户外运动,而他的母亲却喜欢文学。父亲教海明威打猎、钓鱼和射击,而母亲则让海明威学大提琴。两人截然相反的兴趣爱好,最终导致了海明威身上出现矛盾性格,使其成为一名既热爱大自然,喜欢运动,又对生活和艺术较为敏感,性格热烈奔放而又有些孤独的青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切都对海明威今后文学创造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影响。

高中毕业时,海明威已成为一名热情、好胜心强的男孩子:他学习成绩优异,在体育运动方面亦表现抢眼。不仅如此,海明威还积极参加辩论团,并在学校乐队里演奏大提琴。这时的海明威喜欢文学和艺术,并且富有冒险精神,像他的父亲一样酷爱钓鱼、打猎和拳击等各种运动。海明威在14岁时第一次开始学习这项运动,初次训练之时,他就被身为职业拳手的对方打得满脸鲜血,毫无还手之力。正当人们担心他从此受挫,放弃这项运动之时,第二天,海明威又缠着纱布,纵身跃入比赛场地。可见,海明威坚毅的性格和喜欢冒险的性格在其青少年时期已经形成。幼年之时这种悲观的感情和积极的行动力量就在海明威内心深处对抗,而这种抗争则成了海明威一生反抗命运,永不屈服的真实写照。正如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所表述的一样“人可以被毁灭,却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

—简析部分作家模仿海明威冰山文体失败的原因张

摘要:海明威开创了用“冰山文体”写作的先河,并在19世纪50年代凭借《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证明了自己。之后,有不少作家试图去模仿他的文体,然而成功者却屈指可数。从海明威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及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那些作家之所以模仿失败的原因。关键词:海明威;“冰山文体”;硬汉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3)05-0116-02

作者简介:张科(1984-),男,硕士,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英语教师。

收稿日期:2012-12-14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52013

无法被击败”。这不仅是小说中主人公桑地亚哥的坚定信念,更是海明威信奉的箴言。

(二)一战归来,世界观破碎,硬汉性格愈发完善

海明威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身受重伤,却勇于承担掩护另外一名伤兵撤退的义务,不幸被机关枪击中膝盖。更糟糕的是,他的腿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在米兰住院三个月,海明威经历了十几次大小手术,尽管手术比较顺利,但还是有少数弹片直到海明威自杀前都未能取出。今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聊天的战友极有可能在明天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这些与死亡如此接近的经历使海明威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廉价,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现实如此,无法逃避,海明威唯有一次又一次通过写作来补偿自己,通过刻画各种各样的“硬汉”形象来扶平内心深处的伤痕。

可以说,海明威之所以不断地在其作品中创造形色各异的硬汉,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需要,二是补偿精神创伤的诉求。当个人需要和市场需要的契合度越接近,海明威的作品就越受欢迎,他自己创作时也越开心,反之亦然。这或许从另一方面来说明为何海明威的作品在一战之后大受欢迎,他甚至和菲茨杰拉德两人成为了迷茫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而在二战过后,海明威写作技巧愈发娴熟,堪称接近完美,但其作品却每况愈下的原因。

三、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硬汉子”形象

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最引人入胜并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往往都是那些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硬汉子”形象。在其人物设定当中,大多数都充斥着斗牛士、拳击手、猎手、士兵和渔夫等这些有非凡意志力和旺盛精力的人作为主人公。出现在其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中的主人公尼克,可被视为是海明威刻画的“硬汉子”形象的最早雏形。和海明威类似,尼克喜欢户外运动、努力学习、热爱冒险,成年后参加战争,却带着战争的创伤及失落感重返家园。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获得文学声望和读者认可的第一部作品。男主角杰克·巴恩斯被设定为一名在巴黎工作,却在战争中负伤而失去了性功能的美国记者。杰克的肉体和灵魂皆遭受了极大的伤害,爱恨交织,面对自己的挚爱,却无法更不愿意和她一起迈入婚姻的殿堂。面对苦闷与绝望,杰克却未消极度日,放弃美好的生活,而是积极努力,通过去比利牛斯山欣赏美景,观看斗牛的生死拼搏,来重新探索生活的真谛。杰克是海明威笔下第一位比较成功的“硬汉子”形象。

《老人与海》当中的桑地亚哥则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在晚年所创造的“硬汉子”形象的特点。这时的“硬汉子”性格已得到发展与提高,海明威把“硬汉子”形象的塑造推上了新的高峰。桑地亚哥这名坚忍不拔的古巴渔夫经历了84天颗粒未收之后,第85天依旧果断出海捕鱼。他成功地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并与其斗智斗勇,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将其成功斩杀。正当桑地亚哥筋疲力尽之时,本打算带着胜利的果实返回之时,却又遭到了鲨鱼群的围击。作为一名年迈的渔夫,通过击杀大马林鱼,桑迪亚哥已经证明了自己,此刻他有足够的放弃的理由,然而桑迪亚哥却果断地决定与鲨鱼战斗,并最终将之战胜,因为他始终坚信人并非为被打败而生。返程途中,桑迪亚哥又梦见了狮子,这一重复出现的内容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法,目的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更多的深层次的意思。”[1]

四、结语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海明威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硬汉子”形象,无论怎样变化,他们都给人一种文化水平欠佳、思维简单但运动神经相对发达的印象。针对这样的主人公,如果他们说的是一些形容词或者副词较多的句子,又或者是他们说话的时候比较有文学素养,这样就会显得极不协调。这也是海明威之所以采用“冰山文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海明威之所以刻画出这些“硬汉子”形象,主要与其自身经历有关。无论承认与否,其实大部分作家都在根据自身的经历来进行文学创作,海明威亦不例外。青少年时养成的矛盾性性格,以及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坍塌,最终导致海明威外表无比坚强,内心却又充满迷茫,骄傲的海明威绝对不允许自己表现出哪怕一丝一毫柔弱的样子。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根本无法做到,然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海明威却可以通过不断地刻画一个又一个“硬汉子”形象来试图治愈内心的创伤。

部分作家之所以在模仿海明威的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许与这两条原因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模仿的只是文体,却没有深刻领悟海明威作品的精神。也就是俗话说的“只得其形,未得其意。”当然,或许在模仿的过程当中,这些作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然而,因为海明威经历的不可复制性,他们也只能一直模仿,却无法超越海明威。

参考文献:

[1]魏博辉.论语言对艺术思维导向的“局域”作用[J].河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