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技术革命

简述科学技术革命
简述科学技术革命

简述科学技术革命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4752084.html, 2005-6-18 21:14:27 来源:生命经纬

1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革命往往是由于观察或实验中获得了重大科学事实的发现,引起了对科学基本理论的突破,或是在科学理论上实现了更高一级的综合,创造出更广泛更深刻的新理论、新观念。因此,科学革命实际上包括了科学事实、科学理念和科学观念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变革。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与方法。技术革命是技术在一系列的渐进过程中。由于技术原理的物化及技术的重大发明而形成的技术体系的本质变革。技术革命的本质是旧技术体系的扬弃,新技术体系的确定。

2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是近代相继、分别发生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合称。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次科学革命是指从15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叶发生的,由哥白尼文学革命开始,以牛顿、伽利略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科学革命。这次科学革命是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的大变革时代,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是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它以科学革命为前提,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第一次技术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首先,第一次技术革命创造的工具和蒸汽技术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使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进入机器时代。其次,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革命,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农业——工业社会。第三,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其结果是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

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第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先后分别进行的情况不同,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电磁学理论的创立为先导,并在其指导下,使电力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讯等广泛领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二次技术革命于第一次革命不同的是,电气技术革命完全是在电磁理论形成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继近代历史上第一、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产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得科学技术革命。从科学理论上来说,它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为基础;从技术和工艺上而言,以微电子技术、生物过程技术、海洋工程、航天技术,以及上述新兴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前提。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紧密联系综合变革的总合,它使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并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影响到整个人类生活。第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及各学科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第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第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全球性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着同一的科学技术革命。第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使人类劳动智能化的革命。第六,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前导下而实现生产力的根本变革,它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后

陳瑞麟 東吳大學哲學系 本文發表於2001年傅大為、朱元鴻主編,《孔恩:評論集》(台北:巨流),頁279-309。

1983年孔恩發表了《可共量性、可比較性、可溝通性》(Commensurability, Comparability, Communicability)(以下簡稱CCC)一文,呈獻了「局部的不可共量性」(local incommensurability)和「詞彙結構」(lexical structure)或「分類結構」(taxonomic structure)的新提法,正式地標誌了他開始走上《科學革命的結構》(以下簡稱《結構》)之後的道路。 從發表且造成廣大影響以來,《結構》中的兩大核心觀念「典範」與「不可共量性」即不斷地受到來自各方的批評。面對批判浪潮的孔恩,在科學哲學方面的主要工作即是一再精練地典範的觀念與捍衛不可共量性的「合法性」(雖然還是有一些修飾調整)。 針對「典範」的觀念,早在1970年代,孔恩在《後記》(Postscript-1969)與《對批評的反省》(Reflection on My Critics)二文中,將典範再解釋為「範例」(exemplar)和「訓練基質」(disciplinary matrix)1的組合。或許是因為這個再解釋的社會學意味更濃厚,而沒有受到哲學批評家的重視。基於哲學傳統,他們對「理論的結構」問題更感興趣。他們普遍地將典範理解為「鉅型理論」(如牛頓力學、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等),試圖對「科學理論的結構」提出更恰當的理解,以顯示典範觀念的模糊與歧義,証明理論與理論間的「不可共量性」不能成立,展現科學畢竟仍是理性、累積與進步而非革命斷裂的2。 再者,不可共量性的「命運」與典範的「命運」是相繫在一起的,因為孔恩在《結構》中的主旨正是「典範與典範之間的不共可量性」。對科學哲學家來說,如果能夠分析科學理論的語言或概念結構,顯示理論與理論之間的語言或概念是「同義的」、「共指稱」或「可以互譯的」,那麼所謂的「不可共量性」就站不住腳了。 在這種受批判與競爭的背景下,孔恩自己的思考也被帶向去重建足以支持不可共量性的理論結構──因為他放棄了「典範」一詞3,但堅持不可共量性。於是,我們看到的就是他在CCC以及後續的諸多論文中提出且發展的「分類結構」和「局部的不可共量性」。的確,不管是「典範」或者「範例」與「訓練基質」的組合,都沒有涉入「理論結構」的分析。在CCC之後,孔恩身上的科學 1「範例」也就是科學家在訓練的過程中,用來幫助理解他所研究的學科的「例題」。「訓練基質」則包含了四個元素:符號通式、形上觀念、共享價值、範例;這些也都是在訓練過程中,由訓練者有形無形地透過例題或其它互動而傳遞給受訓者的必備「技能」。換言之,孔恩從「訓練」的角度來重新解釋「典範」的觀念,強調「訓練」在常態科學中的角色與重要性。 2參看Lakatos, Imre & Musgrave (1970) (eds.), Criticism and Growth of Knowledge; F. Suppe (1977)(ed.),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heories, W. Stugmueller (1976), The Structure of Dynamics of Scientific Theory, F. Suppe (1989), Th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heories and Scientific Realism 等論文集或著作。 3有趣的是,《結構》在其它學界造成深遠影響,各種學科均樂於使用「典範」的觀念。「典範」成為琅琅上口的術語,似乎絲毫不管孔恩本人已經放棄了它。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是革命性的 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且持续进步的四个技术领域 自1970年代以来,持续进步并能够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主要有四个: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这几个科学技术领域日臻成熟,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波新技术浪潮,因应社会需求,开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 几个技术领域相比较,信息技术发育最为成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既往的沟通联络方式、生产方式、甚至学习方式,也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预计数年之内,信息技术将出现质的飞跃,它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将实现不受地点限制的网络接入、海量数据存储与交换,并且在射频跟踪、视频监测、高性能移动计算、指纹与虹膜身份鉴定以及智能机器人、人脑与机器连接界面等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信息技术仍将是技术进步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龙头。 生物技术自身的发展可谓飞速,它已经能够快速检定生物体微量成分,在基因层面进行诊断治疗,利用基因手段改变生物形状,运用计算机进行生物生长和性状模拟,在分子层面进行器官和肿瘤治疗。然而它的应用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引发广泛争议,其产业化也步履蹒跚。 纳米技术,最有希望的进展是与半导体技术融合,制造纳米级器件,使得行将失效的摩尔定律得以延续数十年。实际上,目前的电脑芯片已经十分接近纳米尺度;另一方面,纳米技术制备的材料具备很好的分子筛功能,可用于饮用水和环境监测;纳米结构的敏感器件可用于制备生物检测设备,用于健康、药物和环境监测与控制。 基于纳米技术的新材料已经显示,它在以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能:新型高能电力存储,可大规模制造的廉价高效太阳能电池,绿色制造技术与设备,具备特殊性能的可穿戴衣料和特殊涂层,饮用水过滤与净化,高亮度显示与高速计算元器件制造,活体生物组织培养。 十项已成为现实或即将成为现实的重要综合技术 在未来十多年里,将有数十项重要综合技术成就出现,既标志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也将全面更新世界经济与和社会运行所依赖的技术架构,它们将是上述四大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的结果。其中,有十项已经成为现实或即将成为现实。 一,廉价太阳能系统。现有太阳能采集与转换技术,严重受制于光伏转换效率和电能存储技术,而且体积庞大,价格高昂。基于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的新型光伏电池和蓄电池,配合以大规模制造,将极大改变目前太阳能利用现状,而且它还具备体积小巧、价格低廉优点。预计未来几年内将实现技术突破,并实现规模量产。这将大大改变现有能源供应结构和环境溢出,对于发展中国家、低发达国家以及旅行者甚至作战部队有重要意义。 二,洁净水滤膜。采用全新的纳米结构材料,用有效、可靠的洁净、除污技术与工艺,以低廉的价格生产可食用洁净水。这一技术将很大程度改观缺水地区和高污染地区的供水状况,野外和营地使用十分便利。 三,基因改进作物。基因工程食物,改善其维他命和微量元素成分,根据其产出地土壤和气候情况改进基因组分,提高营养价值,增加产量,同时增进其抗病虫害能力。从科学上看,在有限的耕地与日益增长的人口双重压迫下,基因改进农作物是解决世界粮食和食品供应不足的根本途径,舍此并无他途。 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接入的通讯设备与无线通讯技术。通讯设备包括通讯和存储,可海量传输、存储文字、图像、视频。无线通讯技术无需有线设施,可在任何地点通过无线接入方式进行电话与联网活动。两者相结合可以实现无线传输和接收。 五,移动射频跟踪与认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广泛用于零售商品与人物个体的移动迁徙过程。 以上几项信息技术及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未来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在空间和地域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简析17—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标志和意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电气时代。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质能转换原理成为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2.分析近代科学诞生诞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其次,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最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 第一章:历史的作用。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知识点 1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十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推荐理由】2015-2019五年高考14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1道,考查频率79%。【真题例证】 1.(2019全国I卷,35)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C项。 2.(2019全国III卷,33)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C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 项。 3.(2018·全国Ⅰ卷·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用范式来解释这三个现象就分别对应于:范式的产生,范式的转变,范式的竞争。 库恩的“范式”比较模糊,他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这么一个用语,而不是从逻辑分析得出的词语。所见到的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其实,亨普尔的逻辑主义更能够揭示出范式的真正逻辑内涵。如果只读库恩书会抓不到重点,因为范式太模糊了。结合亨普尔的书可以更好的把握库恩的思想本质,说出库恩所没说出的话。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 库恩开篇提出我们接受的一般科学教育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科学观。他反两种科学观,其一科学是由科学方法通过逻辑运作得出的,其二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余部分库恩介绍了全篇布局。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本章库恩要用范式说明是常规科学如何产生的。 首先,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学派林立,争论不休,而范式建立使得研究得以聚焦。从逻辑实证分析,范式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搜集更集中的资料,设计精准的实验,才指引科学发展,正所谓“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上一章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 库恩先给范式做了定义:其一有范例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待澄清的对象。在一个范式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类问题:确定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吸引力,可以用“解谜”来比喻。 既然有谜题,就一定存在解谜的规则。库恩认为,解谜的规则既包括此前已经确立的观点,也包括其它的有着丰富内容的东西。简言之,科学家作出的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方法论的,都可以归入规则的行列之中。 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 这一章,库恩主要解释了他为什么要用“范式”一词,而不用规则一词,他说出了若干理由。

三次科技革命与第四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与第四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结束了吗?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一般没思考过,也没研究过。但现在我们似乎有研究的必要了。因为,科技的发展,正处于饱和时期,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酝酿。我们的研究,有利于为科技研究与发展、为我们的强盛,指引方向。 我们回顾一下前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随西方殖民扩张,海外殖民市场迅速膨胀,生产要求迅速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从当时市场广阔的棉纺织业开始的;以工人与技师的工具改革为载体,以蒸汽机发明与创制为标志,以动力为主要目的;它的完成,在生产领域,主要解决了当时的动力问题,实现了生产的机器化;也使工业生产摆脱了传统自然条件的限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发明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的结果。它主要以电发现与电力广泛应、内燃机的发明与创制、通讯工具的创制为主要内容;仍以动力的更新为主要特征,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动力;同时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距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使世界市场统一完成。这次革命,也推动了科学研究由宏观走向微观,并深入了量子科学层次,为科学研究开拓了视野,并指明了方向。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基础上,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产生的。它以信息技术、原子能应用、航天技术、分子合成技术与生物工程为主要内容,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同时,动力的更新

仍然是核心内容。这次革命,以微观世界的研究为核心和主要手段,进一步解决了人类的动力问题,并努力解决自动化的问题。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同时,使世界向地球村发展,世界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地域间的语间交流、信息交流、人与人之间交通,自由程度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生活也正在兴起。 纵观前三次革命,我们不难发现,革命的核心内容离不开三个内容:一是生产的动力问题,二是生产的机器化与自动化问题,三是交流手段问题。,一切的科技研究,最都在为它们服务。其中研究的前导,都以动力的研究为核心和源泉。 当前,这三个领域研究,正处于饱和阶段。说它饱和,并不是说它不发展,而是说它的研究水平与层次暂没有新的突破,而仅在于量的发展与普及的程度。从动力来说,核能的研究与应用,基本稳定,现在研究的任务主要是其实用性能与普及推广(国家部门间与世界的国家间);从生产的自动化来看,主要是机器化的普及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普及,所谓的智能化也只是自动化的复杂化;从交流通讯来看,现在的现实交通速度,也只能在声速左右(实验与军事的可以三倍音速左右),无线通讯与信息也只能停留在电波水平与网络化水平,研究的主要任务也只能是性能与普及程度方面。因此,现在科技研究,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总结与推广阶段和新的科技革命的酝酿阶段。 那么,新的科技革命是什么?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又是什么?从什么部门开始?给人类的生活面貌又会带来什么变化?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什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①规范,原文是paradigm。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特别是用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作者在这个基础上用这个字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因而形成一定观点和方法的框架。“规范”的译法比较接近于作者的原义。 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 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常现科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都是从科学界捍卫这个假定的决心中得来的,必要时还不惜付出相当的代价。 例如,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为必然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现。但是只要成规中有任意性因素,常规研究的本性又可以保证革新不会被压制很久。有时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本来可以用已知的规则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虽经这个专业的研究集体中最有才能的人反复钻研,仍然不得解决。也有时,为常规研究制造的某一种设备不合要求,结果出现了反常,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之同科学上预期的现象相一致。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常规科学就会走入歧途。这时候——也就是当这一专业再也避不开那种破坏科学实践旧传统的反常现象时——就会开始那种非常研究,最后终于把这一专业引向一套新的成规,为科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基础。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作为常规科学活动所受传统束缚的补充,革命是对这种传统的破坏。 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每一次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会改变同行们据以确定什么是可以采纳的或怎样才算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标准。每一次革命都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形象,以至于最后我们不得不说,那个人们在里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根本变了。这些变化同几乎总是随之而来的争论一起,决定了科学革命的特征。 创立另一种新理论如果触犯了某些专家的专门职权范围,也照例会激起他们同样的反应。对这些人来说,新理论意味着改变常规科学原来所遵循的规则。因此,新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指责他们所已经完成的许多科学研究。正因为这样,一种新的理论,不管应用范围是多么专门,都很少会、甚至永远也不会只是已知事实的累加。新理论的同化作用要求重新构思原来的理论,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这个内在的革命过程很少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更不是一夜之间所能完成的。 只要学术界重新评价传统的实验方法,取代它久已熟悉的实体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它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最后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II 走向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

2017年三次科技革命(含答案)

3.(2013·广东)20.1765年哈格里夫斯制造出“珍妮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

. 的蒸汽机投入使用。这些成果出现在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4.(2015·广东)18世纪后半期,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在英国正进行着一场其意义毫不逊色甚至更大的革命。“意义更大的革命”指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C.英国工业革命 D.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 5.(2016·广东)18世纪80年代后,英国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工业革命持续加速.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加速”的动力是() A.畜力、水力 B.改良蒸汽机 C.石油 D.电力 6.(2010·广东东莞)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火车、轮船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7.(2010·广东东莞)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此时我们不能忘记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爱迪生 D.史蒂芬逊8.(2010·广东湛江)2010年中国吉利汽车集团正式收购了沃尔沃,那么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的?() A.瓦特 B.史蒂芬孙 C.富尔顿D.卡尔·本茨 9.(2006·揭阳)20世纪初,东京街头普遍出现电灯,你认为应该感谢()A.爱因斯坦B.爱迪生 C.牛顿 D.达尔文 10.(2008·揭阳)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有人这样描述:“它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这里的“它”是指() A.航天技术的诞生B.电子计算机的应用C.空间技术的进步D.“多利”羊的诞生11.(2010·揭阳)于1945年在美国制成,成为人类智力解放里程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是() A.手机 B.克隆羊C.电子计算机 D.核电站 二、问答题: 12.(2005·揭阳)阅读下列材料: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选自《共产党宣言》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1)“不到一百年”内生产力迅速发展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件?(1分) 答:工业革命; (2)这一事件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1分) 答:英国; (3)这一事件中交通工具方面的发明有哪些?(2分) 答:火车(蒸汽机车),汽船。 13.(2007·揭阳)简答题(共8分) 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先后发生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请回答: (1)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列两个)?(2分)它们的动力是什么?(1分)说说这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1分) 答: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交通工具有汽船、火车等;它们的动力是蒸汽(或蒸汽机);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是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哪些我们至今还在继续享用(列两个)?(2分) 答:我们至今还在继续享用的有:汽车、飞机、电灯、电话、摄影机、发电机、电动机、蓄电池、油印机等。 (3)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哪个国家?其核心是什么?(2分)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其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14.(2009·揭阳)材料分析题(1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的机器引起了第一次工业生产的革命。 材料二: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力的发明,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一、解读 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

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 (范式)(科学革命)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 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图表来看: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课程) 课程编号:206101 开课单位:社科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宋子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50学时;2.5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外出调查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纲要》,祝世讷编,山东中医药大学印行,200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展、成就进行理论总结,对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全面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形势和基本成就,着重认识其基本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方法论素养提高到新的时代水平。把研究生引导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沿,正确地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理论、方法论成就有机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提高创造性研究能力,推动专业研究的开拓和创新。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什么是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技术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医学的作用。着重于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和学习,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来认识医学特别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掌握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武器,推动专业研究的创造性开拓。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绪论(4学时) 本课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的目的要求;本课的学习方法。 2.科学技术革命论(4学时) 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科学技术革命与精神文明;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 3.现代科学革命(12学时) 现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和形势;相对论、宇宙学及对宇宙观认识的发展;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及对微观认识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人体科学及对生命认识的发展;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及对世界复杂性认识的发展;模糊数学和突变论;非线性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4.现代技术革命(8学时) 现代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术;海洋技术;医药技术。 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哲学(8学时)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就对唯物论的丰富和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统一性被更加彻底地揭示出来;物质以运动的方式存在得到更彻底的说明;物质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存在得到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及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涉及面非常广泛。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着重叙述了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第二,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课的知识贴近现代生活,而且清晰明了,主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多设计一些学生讨论的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标精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材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课本编排在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之中。从其内容的性质来说是属于科技内容的范畴。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二战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的变化无不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对科技革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学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但是学生缺少对三次科技革命内在联系和整体的把握。对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存在一种片面化的认识。这些问题必须在这节课中提出和重新认识。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编者:哈第十八中学杨丹[课标要求]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概念释疑] 圈地运动——指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家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早期蒸汽机——最先把蒸汽动力技术的设想付诸实施的是法国工程师巴本(1647--1712)。1674年,他发明了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不久,英国工程师塞维利发明了一种把动力装置和排水装置结合在一起的蒸汽泵,由于热效率很低,容易爆炸,因而无法普及。1705年,纽可门等人合作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算得上是动力机的大气活塞式蒸汽机,被称为纽可门蒸汽机,但热效率仍然较低,且只能用于矿山抽水,不能满足新的需要,万能蒸汽机就是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 [自学提纲] 1.哥白尼 (1)背景 ①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②人文主义得以传播 (2)贡献:太阳中心说 (3)影响:否定了嫉妒教会宣扬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的理论基础。 2.加利略 (1)贡献 ①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②开创了以 _________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___________ ”。(2)影响:为___________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的经典力学 1.内容 (1)_________定律和_________三定律 (2)作品:《_______________》 2.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4标准书号:ISBN7-301-06100-5/ ? 0255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科学技术哲学既不等同于科学哲学也不等同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史、科学哲学、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与科研管理。学科范式——学术积累和进步。科技哲学分成两个群体:哲学群体、社会学群体。前者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等问题。后者关注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学等。本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四个分支。 序 皮亚杰例子阐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本书描述了新理论或新发现之突现的发展类型。范式:在科学研究当中所起的作用,作者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本书的目的是勾画出一种科学观,它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科学是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科学家是都会为总汇贡献一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活结合着而被加进知识的堆栈之中。历史学家的两项主要任务:确定出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

定律和理论是何人何时发现或发明的;必须描述和解释阻碍着现代科学教科书诸成分更 迅速地累积起来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自然观部分地来自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观察和经验能够大幅度的限制可容许的科学新年的范围,但是观察和经验不可能单独决定这种信念的特定实质。常规科学 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假定之上的。而新思想必定会破坏常规科学研究 的基本承诺。非常规时期,期间科学共同体的专业承诺发生转移,这些非常规时期被称 之为科学革命。每一次革命也改变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对许多其它 并不明显的具有革命性的事件的研究,同样也具有这些特征。新理论的同化需重建先前 的理论,重新评价先前的事实,是一个内在的革命过程。历史是一门纯粹的描述性学 科。其论点是诠释性的,有时又是规范性的。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常规科学指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他们的成就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是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作者即称之为范式。科学实践的承诺和其一致性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去的范式所容许的更深奥德研究,是任何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物理光学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革命向另一范式的过度,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运动研究,阿基米德以前的动力学研究,布莱克以前的热研究,波义尔和波尔哈夫以前的化学研究,赫顿以前的历史地质研究。这些案例向我们暗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及其艰难的。在科学界, 所发行的书要么是教科书,要么是对科学生活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回顾性反思。各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前范式阶段。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标准用法中,范式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其中任一范例都可用来代替这个范式。另一方面,在科学中,一种范式是一种很少 用于重复的对象。范式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 常规科学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理论,而且也难以容忍别人发明新 理论。常规科学在于澄清范式的现象与理论。常规科学又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事实科

三次工业革命知识梳理

两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及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690 —法国—活塞 1705 —英国—纽可门—大气活塞式蒸汽机 1733 —英国—凯伊—飞梭 1765 —英国—哈格里夫斯—手摇纺纱车(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 —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车 1769 —英国—瓦特—单动式蒸汽机 1771 —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 1779 —英国—克隆普顿—骡机 1782 —英国—瓦特—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1785 —英国—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1794 —英国—莫兹利—移动刀架 1797 —车床—刀具制作实现机械化 1798 —美国—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19世纪初(1800---)—刨床、磨床、汽锤—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了,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1803 —美国–-富尔顿—汽船;1807 —“克莱蒙特”号在美国试行(蒸气轮船) 1814 —英国—史蒂芬孙—蒸气机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1825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1831 —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1837 —美国—莫尔斯—有线电报(电信) 1838 —俄国—雅可比—电动机 19世纪中期(1850—):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中国的“门户开放”—世界市场形成1851 —横跨英吉利海峡电缆——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 总结: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中国近代化起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