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法的价值的诠释

_法的价值的诠释
_法的价值的诠释

法的价值思考笔谈(一组)

本专题特约主持人:卓泽渊教授

主持人语: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主持人简历:卓泽渊,男,196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理论博士,全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当选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法政治学。尤其注重研究法的价值理论、法治国家理论等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要著作有《法律价值》、《法的价值论》、《法的价值总论》、《法治国家论》、《法治泛论》、《法政治学》等。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5)05-0013-14

对于法的价值,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日本学者川岛武宜认为,“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的(存在着这种必要性)的价值,我们将其称之为‘法律价值’……各种法律价值的总体,又被抽象为所谓的‘正义’。”[1](P 246)他对法律价值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律价值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但是,将法律价值总体抽象为正义多少有些偏颇。尽管正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几乎所有的价值准则都可以在最后被归结为正义,但是正义并不是价值的全部内容。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在解释“价值观”时指出:“价值因素包括:国家安全,公民的自由,共同的或者公共的利益,财产权利的坚持,法律面前的平等、公平,道德标准的维护等。另外还有一些较次要的价值,如便利,统一,实用性等。”[2](P 920)显然,它并没有给法的价值下定义,仅仅是将法的价值划分为较重要的价值和较次要的价值,概括了法的价值内容。

“法的价值”一词从80年代以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法学著作中频繁使用的概念。有的学者写了专门的著作予以论述,几乎所有的法理学著作都将其作专章或专编讲解,部门法学研究也从其特定的视角对法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但对其基本含义的理解仍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法的价值是标志着法律与人关系的一个范畴,这种关系就是法律对人的意义、作用或效用,和人对这种效用的评价。因此,法的价值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法律对人的作用、效用、功能或意义……第二,人对法律的要求和评价。”[3](P 28)这种观点认为,法的价值包括法对人的作用、效用、功能或意义,与人对法的要求和评价两个方面。就第一方面的含义来说,应当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法的价值是指法的作用、效用、功能,法的价值本身就很难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法的作用、功能已经是法学上确定的、被普遍认可的概念,没有必要设定一个新的“法的价值”的概念将其取代。至于法的效用,无非是法的功能与作用的另一种表述罢了。用“法的价值”来指法的效用,同样没有必要,而且是对法的价值意义的

2005年9月第5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p.2005

No.5

法的价值的诠释

卓泽渊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北京 100091)

贬低。在这第一方面的含义中,将法的价值归结为法对人的意义,虽然不尽全面,亦无可厚非。但随意地将“意义”与“作用”、“功能”、“效用”相并列或相等同,显然是极不妥当的。它们应当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与范畴,将其混同,不利于对法尤其是法的价值进行准确的理解与认识。就其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来说,人对法的要求,只能认为是人对法进行价值设定和制度安排的目的与前提,但它还不是法的价值本身。其中只有成为人的超越指向的部分才属于法的价值的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人对法的要求就是法的价值。至于人对法的评价,应当说,在价值意义上的评价属于法的价值的范畴,但不属于法的价值范畴的评价则不应归入法的价值的范围之内。因此,将整个法的评价归入法的价值之中,也同样是有失偏颇的。

有的学者认为:“法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这就是,法律的存在、属性、功能以及内在机制和一定人们对法律要求或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人们的法律实践显示出来的……法的价值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的内在要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社会主体对法律的需求。如果主体没有法律需求,法的价值就是若有若无的,更谈不上评价法的价值问题。第三,要有法律实践这一重要环节。”[4](PP 40~41)这一定义所指出的“法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定义,但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但它对法的价值内容的理解却远离了自己所设定的含义范围。其第一点“法律的内在要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都是法的内容,而不是法的价值的内容。其第二点“社会主体对法律的需求”是法的价值的前提条件与存在根据,并不是法的价值本身。其第三点“法律实践”是法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与途径,也不应被作为法的价值的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5](P 94)这一定义将价值主体确定为个人、群体、阶级、社会,使法的价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阶级、社会都是由人所构成的,但是它们与人本身还有差异,将法对于它们需要的意义也视为法的价值,存在着将法的价值与法的作用相混同的可能性。

在笔者看来,可以对法的价值作如下诠释。

法的价值,一般地说,也可以称为法律价值,正如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都将“法”与“法律”两个语词相等同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的价值”与“法律价值”并无多大差别。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法的外延比法律的外延更为广泛。它除了包括制度状态的法外,还包括观念状态的法和现实状态的法。如果说法倾向于广义的整体描述,法律更侧重于制度含义。而笔者意在论述的并不仅是作为法律制度层面的价值问题,因此,在此主要使用的是“法的价值”,而不是“法律价值”。有时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也偶尔使用“法律价值”这一语词,一般情况下都以“法的价值”来展开论述。

法的价值在广义上可以用来指法的对于人的一切意义。这种意义包括着法的一切有用性。假借“价值”这个语词,我们可以说,广义的价值既包括法的目的性价值,也包括法的工具性价值。前者如法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意义;后者如法在效益、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将法的功能与作用归结为法的价值,是法学界许多学者通常的思维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由于法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是为法学界既有并认可的法学概念与范畴,所以在严格的意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将法的功能与作用列入法的价值。再说,过分庞大的法的价值内容并不利于我们对法的价值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对于法的价值的内容范围还是作适度限制为好。因此,严格意义的法的价值应该是指在法的功能与作用之上的,作为功能与作用之目的的至上目标与精神存在。只有法基于自身的客观实际而对于人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或人关于法所设定的绝对超越指向,才是最严格的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以法的物质存在为基础的精神存在,是以法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超知识范畴。

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法基于自身的客观实际而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

法的价值主体是人。法的价值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群体、人的总体的统一。“人作为价值主体是很主动、很自觉的,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及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并可作出明确的价值评价。而且这一切都能够直接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并能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6](P 38)作为法的价值主体的人包括着人的个体、群体和人的类,但是最基本的还是作为个体的人、一般的人。凡主体不是人的法的价值,都应当认为是异化了的法的价值;凡是认为主体可以不是人的法的价值理论,都是异化了的法的价值理论,都应当受到摒弃。

法的价值客体是法。作为法的价值客体的法是广义的法,或者可以称之为法的现象或法律现象。它首先是指法的制度,作为制度的法及其规范;其次是指以社会状态存在的法,包括法的被执行与遵守,包括法律行为、法律裁决和其他法现象;再次是指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法,包括意识中的法和法意识。

法的价值以法与人之间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为客观基础。法的价值都是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存在依据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7](P 406),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法的价值或者法律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或者是法与人之间的关系。“法的价值或法律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8](P 406)认为法的价值是客体和主体之间关系的产物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认为法的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的观点就有所偏颇了。

因为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仅是法的价值存在的基础,而不是法的价值本身。法的价值是在法与人的关系上产生的。

法的价值是以法的属性为基础的。任何价值都是客体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外化。客体具有相应的属性,是一定价值存在于其上的内在根据。客体未作用于主体,其也可能存在潜在的价值。一旦作用于主体,潜在的价值即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没有作用于主体的客体,不是没有价值,而是仅有潜在的价值,而非现实的价值而已。法的价值是法所具有的属性的表现。如果法根本就不具有可以实现秩序、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的属性基础,法将不可能具有相应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法律价值是法的一种内在属性”[9](P 148)。这种观点将法的价值等同于法的属性,是错误的。因为法的价值决定于法的属性,却并不等于法的属性。但法的价值的确是以法的属性为基础的,法的属性为法的价值提供了客体上产生法的价值的可能性。

法的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第一,法的价值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都是主体需要的满足。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满足人的需要是法的价值最基本的内容,是法对于人的首要意义。人的需要是多元、多层次的,法的价值也具有多元、多层次性。法的价值的多元、多层次性是以人的需要的多元、多层次性作为主体根据的。但是人的需要包括人已经认识到的需要和人尚未认识到的需要,对于两种需要的满足都是法的价值的表现。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也可以理解为人的需要因法而获得的满足。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需要的法律化。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状况与客体的性质密切相关。凡是客体为自然物(人类未施加影响的自然物)的,其价值是由其属性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主体所赋予的。凡是客体为“人为物”(包括人改造的自然物)的,有的客体价值是在其出现后人为赋予的;有的客体价值则是由人事先赋予和确定的。因为“寻求意义,并在任何具体形式中赋予价值意义,是人类内心最深沉的呼唤”[10](P 148)。法是人的创造物,人在创制法的时候,就赋予或确定了它应有的价值使命。或者也可以说,法是人在一定的价值指导之下创制出来的,法的状况包括法的价值状况都与人的主观企求有着极大的关系。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法律化意义在于:一是将人的需要法律制度化,使之具有合法的,为法律所保护的性质。这是在制度层面的法律化。二是将已经法律制度化了的人的需要现实化为法律的现实。法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法的社会积极作用或者效能。这是在社会生活意义上的法律化。只有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法律化,我们才能说它是真正的法律化,完整的法律化。第二,法的价值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指向具有目标、导向等含义。“绝对”是指它的超越具有永远的、不断递进的而又不可彻底到达的性质。这种“绝对”,一是指在时空上,法的价值与法同在,即时空上的绝对。凡是有法存在的时间,就有法的价值存在;凡是有法存在的空间范围,也有法的价值存在。二是指在性质上,法的价值对于人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性质,即性质上的绝对。“超越”则一是指法的价值作为人关于法的永远追求,总是超越于人的客观能力。法的价值作为人们关于法的追求,人总是无限接近它,并在这种无限接近中得到发展。但是人们所能作出的努力,与彻底实现法的价值所对人们提出的能力要求总有或多或少的距离。二是指法的价值总是高于法和法的价值的现实状况。法和法的价值的实现状况总是无限地接近于理想的状态,一旦二者完全同一,法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那将是法包括法的价值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后状态。法的价值具有的这种“绝对超越指向”性质,为法的价值的崇高与神圣奠定了基础。法的价值是人在处理法与人的关系时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作为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的法的价值,是第一层次的价值表现。表现着法与人的关系的应然状况,包含着人的对法的希望与理想。说法的价值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是指法的价值对于主体与现实都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性质。作为绝对超越的指向,法的价值对于人类关于法的行为和思想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甚至是人的精神企求与信仰。法的价值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作为一种绝对超越指向,包含着人类在法上的要求与愿望。它也属于人的理想的范畴,是人的相关思想与行为的目标,在指导人类的同时,又评价着人类的法、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以及人类的相关思想与行为。

法的价值应当是主体内心确立并确信的绝对超越指向。人们对法的期望、追求、信仰,总是法发展的重要动因。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而产生的对于法的需求,仅是法的价值的一个前提,满足这种需求是法的价值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但它并不是法的价值的全部。法的价值还应当而且也确实具有人们的期望、追求与信仰的意义。人们在运用法满足自己需要之前、之中、之后都对于法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精神寄托或精神索求。这种精神的寄托与索求也是法的价值,而且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价值,它具有更大的精神意义。它是由主体内心确信并追求的。法的价值也因其具有绝对超越指向的性质,而使其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成为人类法实践的永远追求、不断完善的动力。所以,在最终意义上,人类无法完全实现自己对法的价值追求,但也正是这种无法完全实现的追求,使人类在法方面的前进步伐永不停歇。法的价值的超越指向意义使法具有了神圣的信仰,是人们关于法的崇高希望、精神支柱和信念依托。

理解了法的价值是人们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就能够理解历代圣哲、先贤、清官为什么能为法的实现舍弃一切。历史上,不乏为了法而无视权贵甚至敢于牺牲的勇士。他们何以能为法而视死如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清楚其行为对于法的意义(实际上也是法对于人—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在于他们内心确信为法的理想而捐躯具有无上的光荣。

理解了法的价值是人们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就能理解为什么许多受到法的制裁的人还会感觉罪有应得、愿意认罪伏法,甚至很欣慰,并感激对其进行处罚的司法官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产生了对法的价值认同。中

国古代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南宋永嘉先生的《八面锋》之《用法公平则人无怨》中写道:“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废廖立为民,徙之汶山。及亮卒而立垂泣。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鉴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衿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天下其有不服乎?”[11](P 109)理解了法的价值是人们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人们才能具有为法而献身的精神。其实这种献身精神并不仅是为了实现法,更是为了实现法的价值: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乃至整个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法对于人的意义中,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人的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这两个方面呈现出层级递进关系。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法满足人的需要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法作为价值客体必须具有的。同时,由于法是人的创造物,因而,人们在创制它的时候就赋予和确定了它的价值。法的价值包含着人们关于法的永恒的终极理想,凝结着人类的法精神与法信仰,所以它才具有绝对超越指向的意义。

对于法的价值这种“绝对超越指向”的形而上的认识,法学界一直是忽略的。迄今还未见任何其他学者的著作有过先论。在哲学领域,关于价值的“绝对超越指向”的性质,哲学家们已经有所注意。如以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就认为,价值是处在客体与主体的彼岸的东西,它不具备实在性而只有意义性,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现象,但它却是人类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德国哲学家M.舍累尔认为,有这么一种经验,它的对象对于理性是封锁着的,它在认识这些对象时是盲目的,我们可以从中了解真正客观的对象及永世长存的体系,如价值和价值的等级。美国哲学家D.比德内断言,价值世界超然于实在的自然界境界之外,又超然于现实的文明世界的境界之外,它是乌托邦的观念形式的超感觉世界[12](P 182)。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哲学领域一直受到批评。笔者不完全赞同他们的主张,甚至在许多方面都与他们持不同或者相反的主张。但在肯定价值具有绝对超越指向性质的认识上,却是相近的。而且也应当认为,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相关观点与学说是科学的。

法的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统一于法作为客体对于其主体——人的意义,它们是相对区别而又彼此互动的两个价值侧面。

参考文献:

[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严存生.法律的价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4]乔克裕,黎晓平.法的价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5]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6]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0]查尔斯·汉普登·特纳,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1]永嘉先生.八面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的价值问题目前是我国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理论法学到应用法学,无不有大量文献涉及于此。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法的价值在法律制度的构成中确有重要作用。正因其重要性,故而一切重大的法律制度改革都注定与法的价值讨论交织在一起,自由资本主义法的建立是这样,资本主义法的改革也是这样,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建立以及现在的法律改革也同样如此。但是,法的价值究竟在法的制度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它对于法的制度究竟如何发挥作用,这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此,本文试图作一些尝试性探讨。

法的价值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黄建武

(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

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

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哪个更重要 正方:武汉大学 论点: 1.以伦理为中心,会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可信度。 2.以伦理为中心,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力。 正方首先亮明观点,新闻工作者应以本职工作为重,伦理教化为轻。接着提出第一条逻辑线,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的前提是公正,而公正就意味着不为情感所左右,面对复杂的社会新闻问题,记者只有坚持新闻价值本身为重才能秉持公正,证明第一条论点。随后,以外科大夫不能给自己亲人做手术为例提出新闻工作者不能过于感同身受,记者仅仅是报道者,而非参与者,证明第二条论点。最后,展开防守,同时也设立前提,提出任何报道都不能背离人伦道德,但是也都不能违背新闻价值,以一个问句结束立论:请对方证明为什么人伦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正方引用论据很少,推理很少) 反方:中国政法大学 论点: 1.价值位阶的问题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2.时代特征的要求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反方首先进行反击,认为对方刻意混淆了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这两个概念。(新闻价值是指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包括客观公正等新闻道德的范畴。)然后,阐述反方观点。反方举出孔子名言认为新闻价值作为一种位阶较低的技术性价值必须服务于人伦道德这一目标价值,证明第一条论点。随后,举出弥尔顿,麦克卢汉的例子,提出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掌握了社会话语,塑造了社会生活,如果不注重人伦道德,社会可能会出现异化,证明第二条论点。 自由辩论 正方首先说明己方没有混淆概念,新闻价值中包括客观公正,同时反击反方把人伦道德直接混同了道德,提问反方,今天有没有一个新闻报道能够背离新闻价值。反方没有正面回答,举了一个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新闻价值的例子,提问对方能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正方说反方把新闻价值和人伦道德等价对比无法得证。当正方说发表灾难图片可以把国家的困难摆出来,吸引大家的关注,反方说这彰显了人伦道德,个人认为有点牵强,吸引大家的关注一起来帮助这个国家明显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啊,反方把彰显人伦道德归入了新闻价值有点包辩题的意思。反方举出菲律宾人质案,再次提出是否可以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新闻价值。正方回答说这只能论证出人伦道德是新闻报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提出汶川地震的问题。反方竟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连回避问题的一些说辞都没说就直接提出问题,个人感觉有些不妥。反方一直在重复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不择手段的追求有价值的新闻,这是正方终于正面进行了回答,说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有价值的新闻不能证明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并且进行归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时间总是在滴滴答答,无声无息中悄然逝去。转眼间高考已离我远去,那些被抱怨的高三魔鬼式训练的岁月也逝去。我本以为终于到达了老师口中的天堂,后来发现并不是的。新的环境,新的伙伴,也有了新的困惑。每个人都有困惑,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困惑。生活学习相对高中而言开始自主化,这样子以前被动的自己便有了最大的一个困惑,怎样自律,怎样自助学习,怎样独立生活。这一个学期我在迷茫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渐渐在迷迷糊糊中找到了方向。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环望。我渐渐的知道我应该抓住专业的方向性,渠道的多元性,课程的系统性,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掌握大学学习的规律:一是基础与专业的有机结合;二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三是广博与专深的有机结合;四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五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不认为我需要具备特别强大的力量,而是觉得我只要活出了我自己就够了。气质,气质是大学生的一张名片,拥有的独特的气质会为你增添不少的魅力;性格,认真的分析自己性格的缺陷,端正自己的态度,磨练自己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来塑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性格,从而更好的成就人生。在学习方面努力拼搏,汲取更多的知识。懂礼,懂法。在课余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扩大社交圈子。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应该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坚守初心,活出让自己最满意的自己。 我知道我有热情,有梦想,但这些并不够。一个人若是只有梦想,不去行动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4.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解题思路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内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同学们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构成,需要有总体把握;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具体定义,在教材11页。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具体答案参见教材第8页至第11页。请注意,这10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解题思路 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一言以蔽之是“理论联系实际”。答案并不复杂,可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结合实际,去体会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广泛阅听新闻媒介、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教师,新闻传播活动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广阔的教室。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 解题思路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非是马克思个人的观点, 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解题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需把握几个要点。第一,人类是群居生活的动物,有丰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实践,就必须要求有信息交往,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就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第二,从历史发展阶段考察,从远古到现代,新闻都是来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辨析、批驳唯心主义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案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案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所包含的内容; 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懂得个人素质包含几个方面; 能力方面 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熟悉的事例,说明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觉悟方面 一方面能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要珍惜生命,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教学难点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人生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生: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否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师:当同学们高中毕业后,一部分可能会直接参加工作,一部分同学可能会选择读大学继续深造,但我们早晚有一天要步入社会,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请问大家到那时你还愿意回到家乡陕坝吗? 生:愿意。这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当我学有所成的话,我愿意建设家乡使它变得更美。 生:不愿意。因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在更大的城市发展会有很大的空间和机会。那里的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更有利于我发挥聪明才智。 师:同学们不愿意回来的心情可以理解,以前中国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中国政府曾派出数十万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希望他们回来后带来先进技术再建设自己的祖国,可惜他们学业完成后回国人数连一半都不到,为什么? 就因为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科技和社会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 2015学年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中文题目: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外文题目:The Confusion And Insistence In Life 学号:8001714013 姓名:高月 学校:南昌大学 年级:2014级 专业:信息安全

摘要 人生是个很重要的课题,人生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和认识人生,对此每个人心里都有过很多迷茫和困惑。对于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我们来说,困惑的事情也不止那么几件,大学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同,各种校园活动,更多的是学习不再有人监督,人际关系似乎也变得微妙,当大学生活和最初我们所想的不同时,困惑也就随之而来,这其中有我,也有你。 进入了大学,似乎进入了一个小型的社会,所有人都在拼命追赶着,不停地学习,多多的参加活动,以前的朋友变成了人脉,这一切都让我无所适从,难道我也要这样度过我的大学,然后继续追着别人的脚步奔走一生么?不是的,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现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儿去。芸芸众生,营营役役,难道只能是为利而往、为名而去么? 人生困惑之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走在平凡世界中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大可小的梦想,可是当我们面临现实时,似乎一切又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梦想,许多人追逐名利,忘记了最初那个最初的自己,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然后人的追求与坚守的东西变得不同,有的人奋力拼搏,换来物质的丰满,却也有人内心祥和,善待世界,坚守自己最初的想法,我无权评论谁对谁错,但我想说,用幸福换来的金钱往往买不来幸福,用健康换来的财富也无法买来健康,无论怎样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信仰,白岩松说过:“一个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世界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所以,无论如何,请坚守自己的本心。 人生的困惑二:为什么要努力 上了大学后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会尽十分的努力学习却总是名列前茅,有的人似乎不那么在乎人际关系,却总是社交红人,这些问题曾一度困扰着我,无每天那么努力那么拼命的学习,进步却总是比退步难上几倍甚至几十倍,我清醒地意识到:只要放弃努力,生活会立即过得比努力时要滋润得多。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 有时候会想:“一辈子满足于一个吃回锅肉的地方,那肉夹馍怎么办?那锅包肉怎么办?”是的我会想这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很多美食还都没有吃,还有很多人没有遇到,很多知识没有掌握,很多事情还没弄明白,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努力不

关于新闻价值的学术思考

COMMUNICATION S 25

C ONTEMP ORARY 作为一个概念性极强、指向明确的新闻学概念,我们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其价值意义:其一是矢量意义,其二是主、客体关系,其三是内容与形式。 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 最初的“矢量”是被应用于物理学的,如力、速度,位移以及电场强度、磁场感应强度等,矢量有方向和大小。早在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就知道力可以表示成矢量,且两个力的组合能用著名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得到。向量运算,均可使用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减法和乘法。 首先,新闻价值有方向。借助物理学上的“矢量”来解释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从新闻价值的方向上来说,其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且直接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宣传意义,二是引导意义,三是教育意义。这3个方面集中到一点,都是一个上对下,主对从的方向定势。实际上,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注意到这种矢量的方向意义。论语《颜渊》中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德风”就是引导力、影响力、身传言教的问题。对新闻价值来说,是一个传播主体对受众客体的引导、教育、影响力问题,是主体对客体的方向问题,传与受的关系问题。因此,传播主体对事实价值的认定和选取,首先考虑的是方向明确架构下的“传”的效果。 其次,新闻价值有大小。在方向的前提下,新闻价值是有大小的,而这种大小充分体现在以新闻事实的价值为半径,且与传播速度成正比的马太效应的关系中。 新闻事实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大小,是事实价值,如果这个事实价值大,那这个半径就长,其圆就大,影响力也大。如果这个事实价值小,那这个半径就短,圆就小,影响力自然也就小。在事实价值既定的前提下,如果传播速度快捷,新闻的事实价值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复制或放大,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新闻事实传播的价值最大化所遵循的马 太效应,以一个式子来表示,即:M=n j·k Σx·t k 其中,x为新闻事实本身,t为传播速度,k为传播级数,M为整个事实传播的价值总和,即我们所讲的信息传播的增殖效应。 上面这个序列告诉我们,信息传播遵循马太效应。 其三,新闻价值有先后。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所体现来的先后关系,表现在文本前后。 通常我们讲的新闻价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有一个层次和先后的问题,但以往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我把这种先、后关系分别区分为文本前价值和文本后价值。我曾提出过一个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的价值体系,即图1所示。 所谓自在性价值,就是指文本前价值,是存在决定意识的那个“存在”的东西,是源价值。文本前价值是事实本身,是能够使实事成为新闻事实的那部分东西。哲学意义上的新闻事实,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符号再现的事实,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事实。新闻真实性至少应在3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其一,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 其二,对新闻报道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 其三,新闻报道的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发展要一致,实际上这是一种趋势真实、规律真实,这是一种大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十分强调新闻的自在性价值,但在任何新闻实践中,都不可能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自在性价值。因为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新闻事实,实际上只是一种新闻语境下的新闻事实。比如汶川大地震以后,除了亲自到灾区去的人外,其他受众所能听到、看到、了解到的地震情况,全部或主要是媒介传播后的一种事实。因此,它只能是一个文本事实,语境事实。诚如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传世名著《舆论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一样。该学说认为,现实环境复杂巨大而又稍纵即逝,人类根本不可能直接获知,媒介成为公众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工具。但是,大众媒介并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客观世界,它呈现给公众的只是一个模拟的世界,即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这是由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要经过选择、加工。但是,由于公众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把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直接当作客观世界来对待。 文本后价值则是效果性价值。效果性价值是通过传播者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比如,从它对人们的致利、致善、致美方面来说,这种效果性价值可能是一种精神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文化价值;从对世界的解释方面来看,可能是一种认知价值和信息价值,因为它把真理告知人们,把事实告知人们,给人们提供认知世界、认识人类的资讯服务;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可能是一种管理的价值;从舆论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引导价值、宣传价值。它可以借助“议程设置”来收到“沉默的螺旋”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在审美的视野里,它具有欣赏和感化的价值,可以使人们的灵魂、人格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文本后价值,是受众消费新闻的具体体现,是新闻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媒体是最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闻价值的这种方向关系、大小关系和先后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传者对事实的认可度和受者对信息消费的影响力。美国一位著名报人在其《报纸的良知》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报纸的影响力取决于它的两个未知品质和两个变量,“一个是力量的源泉—— —报纸本身,一个是它的对象,接受者,即读者。”⑧诚如亚伯拉罕·林肯在评价报纸影响力时说的,“有公众意愿的支持,没有什么会被击败;没有公众的支持,没有什么能成功。因此,塑造公众意愿的人能比颁布法令或下达命令的人走得更远。”⑨这应当说是对新闻价值矢量性特点的最深刻阐释。如何塑造公众意愿,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是一个“矢量”特点的研究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价值观的演变有很大变化,概而言之: 新闻传播研究 图1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 自在性价值 制约性因素效果性价值 26

海尔的企业文化

一、海尔企业文化的内涵 海尔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16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四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使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海尔文化不但得到国内专家的舆论的高度评价,还被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列入MBA案例库。 二、海尔精神与海尔作风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三、海尔理念 1、生存理念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用人理念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你能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多大舞台 3、质量理念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高标准精细活零缺陷 4、品牌理念 国门之内无名牌 如果在国内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 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 5、营销理念 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6、市场竞争理念 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7、竞争理念 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

掌握主动权。 8、市场理念 创造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 9、出口理念 先难后易 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名牌之后,再以高屋建筑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10、资本运营理念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11、海尔技术改造理念 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12、技术创新理念 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造新的课题。 13、职能工作服务理念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四、海尔对市场的三条原则 1、紧盯市场创美誉 2、绝不对市场说“不” 3、抱怨就是投诉 五、海尔的创新观念 1、资源论 不在于企业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了多少资源。 2、源头论 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 3、整合力 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美誉度 海尔要的是市场美誉度 5、吃“休克鱼” 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上的一种形象比喻。

人生价值的实现教案

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实现教案 课时实现人生价值的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个人素质的含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理解: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去掌握本课时的基本观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觉悟方面 一方面让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要珍惜生命,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 ●教学难点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 ●教学方法 学、导、讲、议结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显示两则材料: 材料1《一个放羊娃的回答与一名中学尖子生之死》 几位从事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来到贫困山区做调查,途中遇到一个十几岁的放羊娃,便问:“你小小年纪为啥不去上学来放羊啊?” 答:“挣钱呀!” 问:“挣了钱准备干什么?” 答:“盖房呀!” 问:“盖了房子呢?” 答:“娶亲呀!” 问:“娶了亲呢?” 答:“生娃呀!” 问:“生了娃让他做什么呢?” 答:“放羊呀!” 一位中学的尖子学生看了这篇报道思考: 我读好书、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儿子读好书——考上好大学。……有多少人超越这种生命的简单循环呢?而这种简单的循环真是毫无意义极了,然后就自杀身亡。

材料2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两则材料有什么感想?其实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人应追求怎样的人生?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 [讲授新课]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师: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我们先来看一下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所谓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就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既包括社会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文化水平,也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社会道德风尚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制度。这是因为人作为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必须有一个起码的生存环境,没有这样的生存环境,生命都成问题,哪里谈得上去实现人生价值?具体地说: 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 XX年10月15日18时40分50秒,中国酒泉卫星发射

在困境时低调坚守

在困境时低调坚守 奥数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哲理故事,孩子看完可以自己先想一想故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不一定要与故事后面的说明完全一样。有的时候,一个故事我们能读出好多种意义,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是对孩子的思维有所启发就足够了。 在困境时低调坚守 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上,生长着一种很奇怪的树。它中间粗,两头细,树身光秃秃的,只在树顶稀稀拉拉长着几根枝条,树高有30多米,直径最粗的地方可以达到5米多。远远望过去,这种树仿佛一个巨大的萝卜,它的名字叫纺锤树。 纺锤树生长的环境很特殊,这儿属于亚马孙河流域,一年之中,雨季湿润多雨,旱季十分干旱。纺锤树之所以长得枝叶稀疏,看起来毫无生气,是因为它在旱季时,要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这样一直坚持到雨季到来,纺锤树就会立刻行动起来,它伸展全身无数条根,让它们变成一条又一条的吸水管,美滋滋把雨水喝个够。 最重要的是,纺锤树很会过日子,它懂得把多余的雨水贮存在胖胖的身体里,在漫长的整个雨季,它贮存的水可以达到两吨多。有了这样充足的水源,纺锤树仿佛摇身变成了一座绿色的

水塔,再也不用担心旱季的到来了。 也只有到了这时候,纺锤树才会尽情舒展自己,慢慢在顶端开出一朵又一朵红色的花。这时候,远远望过去,纺锤树仿佛变成了一只插着鲜花的巨大花瓶,美丽而壮观。 原来,纺锤树并非不爱美,它只是懂得在困境时低调坚守,悄悄蓄积力量。当环境变得有利时,才在最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 我们身在职场,也应该学习纺锤树的智慧,不管遇到多么不利的环境,不抱怨,也不放弃,悄悄为自己充电。等到时机成熟时,自然可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从而赢得更高更好的发展机会。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海尔的核心价值观 海尔公司集团企业文化理念

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 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 “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 这一基因加上每个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是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 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员工、用户、股东。网络化时代,海尔和分供方、合作方共同组成网络化的组织,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共赢共享共创价值。只有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经营体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 每个员工通过加入自主经营体与用户建立契约,从被管理到自主管理,从被经营到自主经营,实现“自主,自治,自推动”,这是对人性的充分释放。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海尔文化分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 2、制度行为文化 3、精神文化 海尔精神: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32讲《实现人生的价值》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实现人生的价值 1.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分析提示】 西方的价值观、现实的价值观并不相同,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历史性、社会性,①正确;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具有阶级性,②错误;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往往属于统治阶级,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属于人民群众,③表述不准确;正确的幸福观符合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④符合要求。 2.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有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分析提示】 题干意思是指认为只要手指练得飞快、坚持不懈就会变成钢琴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只看到了机械的、外在的、不懈的努力,忽视了内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规律也是错误的,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 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耐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答案】 C 【分析提示】 题干意思是说,是否选择信守诺言、是否为了奉献而甘愿寂寞,人们都有各自的标准,反映了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困惑始于思索,坚守源自诚心。---------前记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也反复问自己,也想听听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我的人生在困惑些什么我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对人生这一系列的困惑,在漫漫而短暂的人生中,我又需要去坚守些什么这一串串的问题在内心中产生,的确让自己有些不知所措,所幸的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历史上有无数的圣贤先哲对这个问题有他们的思考和答复可以供我们借鉴。 让我们在这里拨开历史的云彩,走进那灿若繁星的先哲们,看到他们的人生困惑你人生坚守,在这其中,找到一些能让我们有所启发的东西。 古希腊的先哲们给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对于这三个问题,我觉得不仅是古希腊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困惑,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困惑,对此,有许多人为这些困惑一直在思索着,对于这几个问题,也有很多精彩的回答,有的用的是言语,有的则用行动,我是谁也许你会有很多种回答,最简单的回答你会说你是谁谁谁(你的名字)对于人来讲,最基本的回答应该是我是人,何谓人哲学上说人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在中外早期哲学体系中,人主流的来源于神的创造,即人是神的创造物,对于此,中国有女娲造人说,而在西方则有上帝造人的说法,其次,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在反对宗教神学中,从人的自然属性上去揭示人的本质,即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最后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他提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的内在生命物质的本质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从哲学上就有这么多甚至更多的看法,更别说其他领域的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了,但是我们也不过多的赘述,但是对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对人的定义我想谈谈个人对此的理解与认识。“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人有自然属于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我们身处于社会之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时时刻刻都与他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在与

实现人生的价值练习测验题

清新三中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13 14 15 161718 答案 一、选择题 1.(2010·浙江高考)下面地漫画《超常发挥》(作者:盖桂保)给我们地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B.要满怀必胜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要善于通过量地积累去实现事物质地变化 D.要树立正确地价值观并作出正确地价值选择 2.(2010·上海高考)温家宝在和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与学生挥毫相和: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这寄托了总理对青年一代地殷切希望.对这八个字地正确理解是( ) b5E2R。 A.既要实现社会价值,又要实现自我价值 B.既要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投身社会实践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累直接经验 D.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 3.(2010·全国卷Ⅰ)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地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 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地生机和光彩.新产品 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地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 ) p1Ean。 ①秋叶和陶罐地价值随着关系地改变而改变 ②新价值地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地属性 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地增值 ④秋叶和陶罐地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地需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DXDiT。 4.(2010·安徽高考)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地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地价值目标. 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地是( )RTCrp。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世界上没有转不过的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每件事情都有两面,你遇 到了困惑,只要你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那你的心就会不一样了。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是为人处世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人生在世烦恼无量,人生没有笔直路,坎坎坷坷过一生。时间是不能停留,就没有必要伤春悲秋。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人生的路很长,烦恼也好多。要调好心态。好的心情就是天堂,愤怒的情绪就是地狱、要想快乐的事,时间是不能停留,就没有必要伤春悲秋。人生的路很长,烦恼也好多,要调好心态,好的心情就是幸福天堂,愤怒的情绪就是地狱、要想快乐的事,忘记不愉快的事,不愉快的事过去就是过去了。不要再去想它了,就像日历你翻过去就不要再翻回来了。去爬爬山,看看蓝天、白云,听听音乐,跳跳舞了。时间会冲淡一切,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雨过天晴会出彩虹。只要你调好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梦想的人不会走投无路!再黑暗的夜晚,也有黎明的时候;再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苦逼的生活,也有结束的时候。谁的生活不曾烦恼,谁能永远地开心快乐?烦恼、郁闷、无聊都是人生常态。经验证明,这些事躲不过,死不了,只会让你变得更坚强。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把时间主要花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上,多查资料,比如历史故事、百度百科、文库,其他各方面的遇到了感兴趣的也可以深入了解,比如我学财务的,遇到经济类的问题也去查看,解决问题的时候和业内人士也能探讨争论。总之,没有学不会的,只要有比别人多深挖一点的精神,这样才能充实,自信。 如此,安好!!——“挫折”是一所没人报考的大学,但它年年招生,能毕业的,都是强者!!!如果在上学,就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多和人交流,如果上班了,就多读点和工作相关的书来提高自己,好升职加薪,平时可以去敬老院看老人,或者去做义工,献血也很有意义, 中国的四书五经值得一读,职场有... 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只不过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和别人走一样的路啊,你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浪费人生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浪费过你又怎么懂得去珍惜呢?嘴上说珍惜那是不够的,如果你才不到20岁那这些不是你该考虑的。看别人的事迹不过是用来警戒自己。不能给你提供什么。送你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每个人都希望有高人来指导自己,现实吗?不可能在网上领悟人生真谛的。你觉得一生不能这么浪费,那么就脚踏实地,千万别然高手低的,心比天高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 人生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主动的出击,少一些消极的龟缩。 人生,总是给予我们太多的话题,一直想把青春嵌入文字里,却迟迟不敢下笔。只因我这笨拙的浅笔不敢肆意描墨,唯恐那美丽的青春在我的落笔下,变成了惨不容睹的丑小鸭。原谅我对那些逝去的年华一份眷恋的感情,轻描淡写地对她简易的写真。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的门被关闭的同时,上帝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虽然我们不信奉上帝,但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绝不会因为地位、身份、国度和种族的不同而厚此薄彼。其实,不公平、不平衡的只是我们的心” 放眼芸芸众生,谁不曾经历悲欢离合?谁的生活里没有过阴晴圆缺?谁的人生道路不是开心事与不开事交替行进啊?所有这些是我们无法避开的,既然避不开就面对吧,只有坦然的面对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抱着一颗平常心,对身边的事和人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多些宽容,我们的心就静了,心静了,心态也就更平和了,心态平和了,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快乐、更精彩。 有人说:“人只要有了一定的目标,并一直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果真如此吗? 从前有个渔夫每次打鱼前都要立下了一誓言。市面上什么价格最高就准备捕什么,偏偏捕到的不是想要的。结果只好空手而归,最后在饥寒中死去。这个渔夫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不切实际。所以说人生一定要选择目标,但是一定套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跟风,以免前功竟弃。 如果卢浮宫着火,你救哪幅画?很多人要救蒙娜丽莎,著名作家贝尔纳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他的理由是:“成功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选择目标一定要选择最可能实现的。因为当你追求最有价值的目标——蒙娜丽莎,很有可能未救出,人却葬身火海。我们只能是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就是最切实际的目标。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我们始终不能确定自己是怎么回事,也不明白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什么,又究竟可以得到什么。我们仓廪实而衣食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看来孔子早已十分清楚饱食终日并不会让我们完全快乐。困惑是个永远的话题,就像什么是幸福永远也无法说清。人到世上,本无目的,活着不应该成为问题。困惑的原因是因为人辞别了兽界,却无法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无法达到完美的存在。人既然活着,就要有意义。为生命加上意义,困惑便随之而来。人是注定要与困惑相伴一生的。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他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二是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这话很刻薄。愿望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使得困惑与我们如影随形。倘若真的如此,我们生活的意义何在?仔细分析一下,这话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占有欲。困惑皆因欲而生。“意有所欲,犹容器之口未塞,空空然而求其满。” “欲”字从谷从欠,谷为五谷杂粮,欠为生存之欲。欠谷之欲,实为饥饿的本意。在遥远的过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度的物质匮乏,吃饱穿暖成为人类最大的目标。食欲源于对活着的渴求和执着。问题在于,肉体的欲望往往有限,吃饱后,人就有了更多的欲望。超越温饱之上的欲望叫奢侈,人因为奢侈会变得贪婪,欲壑难填,满足感永远显得单薄而短暂。

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晚上好。由童兵所著的《比较新闻传播学》得出概念:新闻价值是考察新闻传播社会效益的反馈信息,是一条新闻在社会上传播后激起的反响程度。而人伦道德是以情感观念等意识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又以一系列原则,规范,范畴等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体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力量,请对方辩友不要把它局限为一种主观的个人情感,我方观点是: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论点如下: 1、人伦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力量,而新闻价值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取向。人伦 道德以观念,情感,意识,信念等意识形态存在社会生活,但经过长久的经验提炼,已经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成为客观的社会力量。虽然新闻报道以追求客观真实为目标,但是这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每一篇报道难免有经过记者有意无意的渲染。 2、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具有更大的社会效应。首先就时间上来说,人伦道德如 各位所见传承千年,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社会有着不仅潜移默化而且根深蒂固的影响。再就广度而言,根据新闻价值是指一条新闻在8社会上传播之后所激起的反响程度这一概念,新闻价值由受众对新闻做出的反响而体现,其主体是受众。而人伦道德面向全社会,包括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它的效应范围显然更加广泛。 3、人伦道德是规范新闻界的准绳。任何一条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的出现都必须 遵守人伦道德这一原则。它要求传播主体通过高度的自律让新闻传播正常有序的进行。除此以外,新闻价值受人伦道德的约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代表队表示:新闻传播者与受众者都需要人伦道德。并受人伦道德的约束,认为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具有统一性,而人伦道德更能引导人们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4、人伦道德是新闻价值的最终归依。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语言,宗教, 种族可以不同,但却是一个有着共同追求的社会,人类追求幸福的理想是相同的,情感是相通的。建立人文关怀的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一目标,任何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就是怀抱着这一目标,提出求同存异的观点,成功化解了不同国家的利益冲突。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上面的是我辩方的论点,各位辩手自己抓住点进行突击就好,但是不能只执着沉溺雨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