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词大全系列之十一――辩题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学.

辩词大全系列之十一――辩题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学.
辩词大全系列之十一――辩题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学.

辩词大全系列之十一——辩题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教

育.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正方/四川大学一辩:张博新闻专业2000级二辩:张数学专业'98级三辩:常怀颖考古学专业'98级四辩:孙甜甜皮革专业2000级领队:林红教练:徐开来反方/重庆大学一辩:薛宇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二辩:姜倩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三辩:王韧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四辩:彭波国际经济2000级领队:居教练:张邦辉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

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相反,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所以,综合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大学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的是科学精神。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十分欣赏对方辩友刚才对科学精神那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精彩论述。的确,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已经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桥梁。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以时代的要求,以及两种精神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力度为标准,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第一,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来看。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科学的态度,其三大价值取向是追求科学体系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实证,以及表达形式的简洁完美。而人文精神则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与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的时代标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面旗帜。就连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识和追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大学不但要沐浴科学精神的雨露,更应普照人文精神的光芒。第二,从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当今时代对大学要求来看。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才是大学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的本来越来越大。以至于手指轻轻一按便可改变世界甚至人类的命运,因此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力量沾沾自喜时,更重要的

是教育好拥有那个手指的人,让人文精神铸就他们的灵魂。第三,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文精神培养更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坚信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因此关乎天文以察实辩,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对一攻辩] ?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二辩:谢谢,有请对方三搬。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是什么?反方三辩: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但是美国爱默生告诉我们:“性格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爱因斯坦更说:“关系人的自身应当成为一切科学与技术上的”。正方二辩:奋斗的主要目标其实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大学教育不应更宜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如何能够实现科教兴国的宏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的三大功能?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无非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到其实人文……(时间到)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二辩:有请对方二辩。请问培养大学生拥有了科学精神,是否就同时拥有了向善向美的人文价值观?正方二辩:可是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如何去进行培养呢?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们要不要以一种求真的精神去体认呢?其次,我们在培养善和美的时候,对方辩友倒是明白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明白吗?现代的大学生明白吗?我们需要他独立思考,知道为致知体,道方有道。正是要把这些人文之知幻化为自己的人文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有可能形成对方辩友所谓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为什么同样有科学精神,有的大学生学以报国,有的大学生却从事高科技犯罪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高科技犯罪和科学精神本身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您判断他是不是缺乏科学精神,是看其行为是否科学还是其行为是否道德?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看其行为,对,我们要看行为,但是有一点点的求真是不是就说他有科学精神呢?反方二辩:那对方是不是说判断他有没有科学精神是要看其行为是不是道德了。正方二辩:其实对方辩友说道德,道德要不要成为我们类化的一个标准?如何类化需不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去严谨的求实呢?正是因为基于此,我方认为科学精神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正方三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三辩:有请对方三辩。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是一个人文精神丰富的国家,请教对方辩友:按您方逻辑如何解释这一观点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求真,但是我们说大学教育是个求

善求美的过程,求真又如何等于求善和求美呢?正方三辩:好,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那我再请教对方辩友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反方三辩: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独立人格、社会责任、博大胸怀,这哪一点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的呢?正方三辩:所以,对方辩友的这些所有的论断都是本着科学精神探究得来的。 ?反方三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三辩:有请正方二辩。请问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尊重和追求科学与重视和维护人的生命与价值,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呢?正方二辩:当然是一致的,请提第二个问题。反方三辩:生物科学说,“物尽天择,优胜劣汰”,而人文关怀告诉我们要“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代大学生该做何取舍?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是说两者之间的矛盾,而我们承认对方辩友逻辑的话,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确立市布司需要一个科学精神作为一个指导的过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为什么当客观规律不符合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就要限制其发挥作用的领域,设置规避它呢?正方二辩:这与我们今天科学精神之间有什么本质的矛盾吗?对方辩友总是把一个问题推到极端,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之间产生的矛盾,产生了矛盾之后所以不应该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本身把这个问题推到极端的过程就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过程。正是基于如,我方认为是不是应该更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对方辩友的身上得以体现呢?反方三辩:那请问人文精神在科学研究与运用里的作用是什么呢?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是说它没有作用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也说了科学精神有一个简洁完美。请问对方辩友,我简洁完美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我不去功利的去求真,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时间到) [攻辩结辩]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说因为做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培养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那我就不理解:难道只有人文精神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人,科学精神就不制导了吗?我们看到,恰恰是在务实与严谨的态度,才更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人生品格。既然两者精神都能够指导我们更好的做人,为什么对方辩友却认为培养人文精神就要更重要呢?另外,对方辩友所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当今校园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对方辩友,人文精神缺乏是一种事实,而且加强人文精神的关注也确

实应该。但是加强并不等同于侧重,我们说这种加强实际上是相对于我们从前的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而言的,它并不是一个在与科学精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对方辩友今天的观点只不过是向我们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人文精神,但是在一个比较性的辩题中应当重视并不能得出重视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其实要论证这样一道辩题,我方认为观点就很简单,那就是先要明确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比较两种精神,看看究竟谁的本质内涵与大学的性质结合的更紧密,很显然谁就更应该被着重培养。我想请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攻辩小结中向我们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学教育的两大重点、三大功能以及我方三辩提到的大学应该承担起的完善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使命和责任,并且是显然与科学精神结合的更加紧密的使命和责任。对方辩友,您为什么要说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进行完成的?反方一辩:刚才的攻辩阶段,我方主要与对方辩友探讨了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科学精神是否本身具有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第二,当追求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时如何取舍。请看对方辩友如何回答:首先,对方二辩就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可以通过求真求实就能带来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可是我们都知道,向善向美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而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如果说科学精神中间也有追求向善向美的话,那是不是说今天科学精神中间也包含有人文精神呢?那对方今天在论证您方观点的同时是不是也论证了我方的观点呢?第二,关于追求客观规律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的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们两者都可以两全,从来不会矛盾。真的是这样的吗?归根到底,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在于将科学精神的概念无限扩大,从而包含有人文精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想今天我方的辩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通过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我们已经从整体、从局部、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了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高教法》第五条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反方四辩:对不起,基于这个专业性的知识,在下是没有听说过,但是我愿洗耳恭听。正方三辩:首先这不是一个专业知识,大家都是大学生。《高教法》第五条告诉我们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按照您方的逻辑,您方如何理解这一条法律呢?反方二辩:我方理解的就是科学精神很重要,但是大学更应该普照

人文精神的阳光。请问追求科学的简洁与美是否等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正方二辩:对方这个“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们已经告诉你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信念。这些可都是与科学精神息息相关的,对方辩友不谈大学教育而得出一个“更应”,对方辩友论证一下。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我方的“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你方的“更应”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打个比方,千百个富有科学精神的大学生可能要日夜赶工、辛辛苦苦才可能造好一个网站。而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就可能在瞬息之间用病毒摧毁千百个网站。孰轻孰重请对方辩友自己抉择。正方一辩:那请对方辩友首先帮我们论证一下我方强调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要人文精神的培养呢?反方三辩:我们说了我们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但是如果我们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培养人文精神的话,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大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与运用的真正价值所在呢?请问为什么同样是科技精英,有的人知道“安得广厦千万间”,而有的人却是“良心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呢”?正方三辩:那么按照对方辩友逻辑,评判的标准就是道德?反方四辩:那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说求真就是求善求美的基础,那是基础就更应注重培养吗?我们说吃饭也是人活下去的基础,但人一生就更应该注重吃饭的吗?那恐怕培养的不是食神就是饭桶。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无论你人生是为了什么,他首先是不是要吃饭呢?其实对方辩友谈的是一个“重要”,好,是很重要,所以我们说也要加强,可是加强等于侧重吗?反方一辩:我们从来没有硕果不要培养科学精神,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人们树立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蜘蛛侠》告诉我们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的很好,但是对方辩友今天实际上是偷换了这样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就仅仅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人文精神。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认为人文精神难道仅仅包括这些方面吗?反方三辩:人文精神怎么不是向美向善呢?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如果说人类的自我关怀都有向恶向丑的话,那还叫人文精神了吗?那是不是科学精神也包括向恶向丑呢?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忽视了今天辩题是讨论东西教育。那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大学教育它的本质特点究竟在哪里呢?反方二辩: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一个,育人。育人是什么?就是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塑造。现在的大学教育可是

越来越科学化,就好像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真实高科技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可是我们人独特的人文气息,以及那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人文氛围在哪里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谈育人,我们就来谈谈育人。那么大学的育人与社会的育人有什么区别呢?反方三辩:我也想谈谈育人。子说过:“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义是什么,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谈育人,那么育人就只教人为人之道,教不教求学之道呢?对方辩友谈了一个塑造,那么怎么去塑造?需不需要个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需要我们个人去求真、去务实之后,才可能有对方辩友所说的人文精神。反方二辩: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说不要你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当然重要。可是如果科学精神像今天你方论证,已经包含了我们的人文价值的话,请问馒头包了肉它还是馒头吗?是不是已经变成包子了?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均自大学来,应知大学事。我们知道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小社区,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人文观念在无时无刻充实着大学生的头脑。请问如果不在一个科学精神的坚实指导之下,你们又如何去伪存真、取是去非?反方一辩: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北大一百周年纪念上,世界各地数十位校长都提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这怎么与对方观点相矛盾呢?正方三辩:可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所谓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反方三辩:其实我们说什么叫做研究高深学问呢?记得某位专家学者说人文精神是做大学问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知道如何明辨是非,知道如何研究和运用科学来造福人群服务社会,而这些不正是人文精神给予我们的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所举的那个例子并不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一个理性精神在里头,对方辩友说有意识的求真,有意识求真就是科学精神吗?其次,我们今天在谈一个大学,您再不谈大学教育不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对方辩友您可要被扣分。反方二辩:我们怎么没有谈大学教育,请问您所说的理性到底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呢?正方一辩:恰恰是对方辩友混同了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我们说科学精神首先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精神,什么叫科学精神,什么叫科学主义/ 反方三辩:你说评价人是科学精神是从综合全面的角度看,但是从这个具体事例上看他是不是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

精神呢?如果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我们还能说科学精神是有价值取向的吗?正方四辩:我想是对方辩友没有弄清楚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区别。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反方二辩:四辩在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它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理性,那么请您告诉我,当年我们提倡孔融让梨互助互爱,孔融要让几个梨才是科学的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们问题,还是要请您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科学精神?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学主义就是科学万能论,但是科学精神呢?也要我们尊重和追求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有个例子,某位化学专业大学生竟然为了谋私利而为犯罪分子搞毒品开发,这到底是因为他本身不够从追求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还是因为他缺乏对他人和社会那么一点点关怀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是没有人文精神,可我们今天谈的是侧重于科学精神。其实对方辩友刚才谈的一切都没有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他们承认人文精神更重要,很重要,但是重要就等于我们更应侧重培养吗?大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哪里?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反方四辩:正方说到大学教育我就想请问: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否已向人本位回归为基本内涵。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难道科学精神就不以人为本了吗?对方辩友又谈到了人文精神缺失,那么人文精神缺失到底是不是我们侧重科学精神才得到的呢?反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终于大胆地说出了科学精神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您认为科学精神当然并且应该包含了我们的人文理性价值观。正方四辩:这正是我们要辩论的人文精神确实很重要。可是大学要求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为社会服务,大学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反方四辩:所以我们才要说对人文精神,我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我们从未放弃。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一直在谈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以什么人为本?反方二辩: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其次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博爱;第三才是对整个人类命运以及社会的维护和思考。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就以孔融让梨为例。如果我们不让他去求真,不真正的感受到我们需要让这个梨,那么恐怕他认为让梨那是傻瓜才做的事情。对方辩友您的人文精神又如何确立的?需不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去指导一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孔融让梨

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难道说孔融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吗?不仅有孔融让梨,还有悬梁刺股、岳母刺字,难道说他悬在什么位置、刺在什么地方才是最科学的吗?正方一辩:难道说只孔融让梨才说明他体现人文精神吗?错了!孔融自己吃那个梨,挑一个大的梨吃也说明他有人文精神,只不过这个人文精神不太正确而已。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去看哪一个人文精神是正确的,哪一种人文精神才更该被选择。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给了我们一顶帽子,他说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个人主义。但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这难道是人文精神吗?我们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正方一辩:人文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他不具有一个普视性的标准。说明他本身是纷繁芜杂的,而要在纷繁芜杂的人文精神中选择正确的方向,只有依靠科学精神的指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给他一个现有的人文成果,倒不如告诉他如何才能区别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反方四辩:请相信我方观点。正方二辩:可是对方辩友,我们为什么侧重与科学精神就培养不出人文精神了呢?(时间到) [观众答辩] 观众1:你们讲1952年院系调整削弱了人文学科,因此我们今天要着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那您方的观点是不是认为人文学科就等于人文精神?反方四辩:我们认为1952年的院系调整改变了这种人文学科被削弱的这种态势。因为我们知道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里面起码他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如果我们不通过这样来培养的话,那人文精神就无出下手。而且我们不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看作是一种狭隘的学科观,而要把它作为一种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来加以培养,创造出一种人文氛围这才是根本。反方一辩:所以我们说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才是目的。反方二辩:今天不仅教学模式要改革,提倡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要更注重在大学中建立一种学术自由的平等氛围,真正让人文之光弘扬大学教育,真正让人文精神闪烁大学校园。观众2:为什么今天在我们的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面,充斥着种种素质低下的问题,有些小学生能做好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同学却难以做好?正方四辩:大学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而我们今天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它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说仅仅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就足够了的。要充分发挥大学的功效就必须在大学中充分发挥让我们去独立思考、让我们去理性批判、让我们去追

求科学的真。正方三辩:这些问题如何发现是不是靠科学精神来指出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不要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去解决它们呢?而且刚才这位观众提的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种想法,就是认为……(时间到)观众3:我想问在文科大学里,是不是由于理科的缺失就更应该侧重科学精神呢?反方四辩:其实刚才第一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一种简单的学科培养,而是要把它要看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思维加以培养。我们都知道,现在大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大学生在网络技术方面不可不谓是有科学精神的,但是他们却盗取您的OICQ号码。您还认为他们的人文精神不更应该注重培养吗?只怕倒是您想找黑客算帐,那可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网络QQ处”。反方三辩:而我们说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性活动实现的。人文学科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且科学精神只是告诉我们怎样做。但是我们真地要去,最重要的是要做正确的事,如果开始就做的不是正确的事的话,那我们还不如不去做。免得到时又说“此情已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闯点小祸也罢,要闯了大祸的话,那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观众4:是否你方认为凡是为了非善非美的目标,去进行求真的科学研究都是非理性的,都不是他们所说的科学精神?正方三辩:如果说我们要培养科学精神,难道就是培养我们大家到动物园去做实验吗?对方其实刚才还谈到很多高科技犯罪的问题,难道这都是科学精神惹的祸吗?难道者就是科学本身所带来的吗?我们看到这本身应该是人的问题,而不是科学精神的问题。正方二辩:其次我们在追求善与美的时候,要思考什么是善的,什么美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求真务实,这个求真务实的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刚才有同学说求真了是不是就是科学精神,但是你始终去求真不唯书、不唯上,只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还有什么善,还有什么美可以为我们所不能得到的呢?正是基于此,我方认为您要培养您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需要科学精神作为知道,按照对方辩友逻辑指导的话,我们也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其实刚才对方辩友举的那些现象的确不是科学精神惹的祸,却是人文精神缺乏惹的祸。首先我不得不很遗憾地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不足之处:一开始他们就给出了一个偏颇的定义,他们所谓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

一种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而我们知道,这种价值取向恰恰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对方辩友也就是把人文精神的核心与精髓大包于科学精神之中来讨论这个辩题,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另外,他们在接下来的论述当时说科学精神不仅指导人们怎么做,居然还能指导人们该做什么,为谁而做,而这后者恰恰又是人文精神的功能所在,对方辩友您对科学精神的功能的理解是不是既当孩子爹又当孩子娘,实在是有些勉强。另一方面您又把人文精神的内涵给缩小了,您说个人主义就是人文精神。我们知道个人主义是人文精神吗?那我们大学教育还培养个人主义干什么?然后基于这个错误的定义,对方辩友在以下的论述当中就犯下了三点失误:第一、他们说求真是求善求美的基础。但是,是基础就更应注重培养吗?我们知道一个人要学会爬才是学会走的基础,那人的一生是不是就应该注重爬而不是注重走呢?第二、对方辩友说科学精神可作用于方方面面,那我问你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您用科学精神给我评判一下是1公斤还是2公斤呢?第三、对方辩友说科教兴国。其实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因为“兴国”俩字讲的就是为谁而做,如果对方还坚持您的观点,我就想请您跟我一切扪心两问:第一,为什么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令人堪忧呢?到底谁迷失,科学惹的祸还是价值信念出的错?第二,为什么现在的科学较之以前是大有进步,却出现了核危机与环境污染齐飞、生态破坏与克隆危险并存呢?都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那到底是因为人类缺乏铸剑的精神,还是缺乏用剑的正确指导呢?亚里士多德就说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所以一会儿请正方四辩就以上两个问题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当然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绝非是以排斥科学精神为前提的,但是在当今大学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实背景下,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重建才是理性之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人性之根本教人以善、育人为正。也只有当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步调和谐一致时,才能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跳出一段美丽的华尔兹。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回答对方辩友的两个问题。对方辩友有疑问就在于高科技犯罪和环境污染问题,这是我方一再强调过的。高科技犯罪它是科学精神吗?拎着硫酸瓶去动物园做实验我相信这不是一个真正懂得科学精神的人会去做的事情。其次说到环境污染,这些更是要求我们去求真。科学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正是要求我们去做到这

一点吗?今天对方辩友犯了三点错误:第一点,对方辩友概念不清。他一方面不顾我方的区分,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甚至于科学主义来加以批判。而另一方面又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来加以讨论。第二点,对方辩友没有注意到今天的辩题是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而去笼统的讨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大学教育这一特殊的论喻。第三,对方辩友论据牵强,对方今天的逻辑是告诉大家说今天大学教育它首先是教人做人,所以更应该培养人文精神。可是试问一下:如果不去注重培养科学精神,那做人岂不成了空谈?那么今天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方辩友所犯的这些错误如果能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去追问、去探索,相信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方已经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以及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向三个层面做了阐述。下面我就想从自身出发,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身份再和大家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我们都看到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所作所为确实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概言之有两方面:第一是科学精神的缺失,比如学习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人云亦云、缺乏探索精神等等,而另一方面正如对方辩友所言的是人文精神的不足。显然对于科学精神的缺失固然要求我们加强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可是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与科学精神毫无关系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其实也是由于以往大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培养不够的原因啊。事实上对于人文精神,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以往的人文精神教育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那就是多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忽视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一个教学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当教学双方积极互动的时候要把人文精神落到实处,我们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不是单纯的道德教条,而成为我们做人的切实指南。也只有这样,我们相信当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我们才能够做得更好。[嘉宾点评]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这个辩论的题目非常之好。在过去200年中间,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这个时候理工科出现了很多大师。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力都注意到理工去了,对人文精神重视的不够。其实在人类诞生的初期,在公元前400年到500年中间,人类文化有

了一个高峰时期。那个时候在中国出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印度出了释迦牟尼,希腊出了柏拉图。当时的人文科学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在过去的二三百年中间,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自然科学发展上,这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规律,就是波浪式前进。然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过去几十年大家没有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比较注重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培养,这件事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辩题非常之好。今天的辩论有几个问题我想提出来:第一个就是双方都没有把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什么是人文精神说到位。这个是应该提一下的,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呢?我们都知道人类几千年上万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客观世界包括外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自身,并且利用这一规律为人类服务。这个就是最大的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要塑造人类灵魂,就要培养好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要摆正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指导另一个,还是两者应该互补跟兼容。这件事情大家没有把它说的很清楚,我觉得很遗憾。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我们人类上万年的文明史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互补的,不可能一个取代另一个。所以学术界有很多人都认为21世纪应该是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人文精神同步发展的时代。20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两着同步发展,这很遗憾今天的同学们没有把它指出来。所以我们不要把学习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应该着重开哪些课程混淆起来。每个学校都应该两者都同样重要,因为每一个人才全面成长这两者都不可偏废。但是在时间分配上,不同类型的学校它的责任跟分工不一样,所以他应该偏重教某一方面的更多课程。这些问题我想在今天的辩论之后,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的思考它,把它想得很清楚。希望通过今天的辩论会使我们的学生都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如果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中国就大有希望。 [评判结果] 正方四川大学得分:1840分反方重庆大学得分:1867分本场优秀辩手:反方三辩王韧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历史学何以成为科学

历史学何以成为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曾学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这段话虽然最终被他们删去,但是,这却是对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地位的精辟概括。1902年,英国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剑桥历史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柏里在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钦定教授的就职演说《历史科学》中,以如下一句话语作为结束:“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西方著名的兰克学派,就是把历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的,主张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实证主义史学家比客观主义的史学主张又前进了一步,认为历史学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它与心理学、动物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哈利挈夫在《历史——真理的母亲》一文中说:“历史不仅是真理的母亲,而且是对艺术作品作艺术欣赏的起点,因而再说有形式——从作品原文的历史、生活的历文学的历史,一般的历史到所讨论的问题的历史——历史的态度是我们科学的精神,作为文学批判来说,也是我们科学的论据的根源和独立的美的根源。”历史学被定位为一门唯一的科学,其意义当在这里吧! 历史学的科学要求直接起因于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激励。科学不仅促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也对人类传统的知识状况形成了猛烈冲击。

曾受尊奉的一些学说理论如今陡显空洞、无聊,凭心而论,改革的冲动和要求至今仍不失其正当性。对于还没有被公认为“科学”的各知识领域来说,科学化成了一句时兴的口号,一种诱人的前景。科学地位毋庸置疑地成了单一的目标。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科学化,就因为科学的巨大成功吗?一个方面的成功并不意昧着其它方面也能仿此而成功己属老生常谈,而且,我们有无充分理由认定科学能够彻底解决一切人类知识疑难?恐怕只好和大多数人一样相信其能、祈愿其能吧。受惠太多的当代人很容易忽视或有意视而不见一个事实,即科学毕竟还未能完满解决自身领域内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总体上依然处于摸索之中。科学在知识地位上的至尊特权匆匆便得到了假定。比方说在我们国家,一切学科的研究都不分青皂地冠以“科研”之名,致使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诸如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理论称之为“科学理论”,适当性和必要性问题仿佛本不存在。科学无论有多么成功,只要还剩下什么没做,就有可能接近于什么也没做。这是一个有益的告诫。革新知识传统并不能作为全部人类知识科学化的正当根据,一者为正当要求,一者却属僭妄之主张——正如科学主义常常被视为的那样。另一因素则是近两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的急速发展。专业学科的成形和规模壮大自然而然地导向学科地位的擢升要求。 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历史学应当归属于人文科学。与人文科学其他

关于大学之道的思考

大学之道的思考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开篇章序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本书是用来教导百姓的。那么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大学》第一章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恰恰是儒教所提出的三纲。 怎么样去“明明德”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中细致的给我们讲述了一条“明明德”的途径。只要你按照这个步骤循序渐进的去践行,就有可能达到“明明德”的目标,不是一定会达到,儒家讲凡是不能逾礼,所以总会受到社会上的制约。文中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大纲,或者说是一个方向。而在这些步骤中,“修身”前面都是个人自身的内在做法,而后面的都是面向外界社会的外在体现,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修身”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很严峻的向我们表述了身正的重要性。就修身而言,“格、致、诚、正”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齐、治、平”是修身的不同层次和目的;而达到不同目的的过程,就是“明明德”的过程。 亲民,意为改变人们封建的陈旧的观点,教化民众懂得互相关爱,和睦相处。止于至善,是使人达到儒家所提倡的至善的境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应该是分开的三个方面,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弘扬善性的同时,让百姓明理向善,也使得自己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文中提到“...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

治者否矣”。除了告诫我们修身之重要性之外,还有不能舍本逐末。“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知止即为始,而能得即为终。明明德为始,亲民、止于至善则为终。凡事有始有终,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古之教育教导人们如何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今天我们的教育重点则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修身的重要性,偏离了道德层面的教化。现代教育培育出的才全德缺的社会精英,就像是埋在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走上歧途,运用他所熟悉的技能或者知识,谁都不能保证他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相反,哪怕是一个文盲,但是他懂得如何使人向善,在我看来,他比一些社会精英所做的贡献都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才能在未来有所建树。但是,正如比赛时喊出的口号一样,我们也应该“道德第一,知识第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亦可见道德之重也!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细则 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规范这一环节的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校制定的《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扬大教[2006]69号)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特制定本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细则。 一、目的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通过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及心理科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手段检索图书资料的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教育论文的语言阐述与表达能力; (三)使用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数据处理、多媒体软件应用等)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创新能力。 (四)论文的撰写能力及答辩能力。 二、选题要求 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标志着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在整个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题要体现科学性、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应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或是对某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讨论与评价。 (三)一般一人一题,课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或学生提出书面申请报告,说明意义、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工作难点及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报学院审定批准。课题确定后,张榜公布,由师生双向选择,个别情况由学院调配解决。 (四)选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力求有适当的阶段性成果,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六)选题、审题工作应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前一学期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及早考虑和准备,任务书应在毕业论文开始前发给学生。任务一经确定,原则上指导教师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改,指导教师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报学院审批. 三、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个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指导教师统一安排。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各个学校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各门考试学科上。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做法导致许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严重者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教师疏于本职违规补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全身心对学生负责。然而近年来校外违规有偿补课新闻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课上故意不讲重点,逼着学生不得不报自己的辅导班,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且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违背教学的初衷。 3、高等教育教学宽松缺乏实践。中国学生在经历高中魔鬼阶段上了大学后纷纷放飞自我,很难把心思放学习上。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也管理宽松,仅将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讲授内容泛泛而谈、华而不实,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能力,学生自然也无心去听,导致最后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建议措施 1、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多措并举惩治违规补课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范补课行为的发生,并对顶风违纪的教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教师要尊重自己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当全部精

力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有损学生利益的事;媒体公众也要加强外部监督,积极举报违规补课行为。 3、提升高等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综合多方面测评教学能力,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设置课程要紧贴专业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盐龙街道)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发布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发 布 各位考生,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考研调剂信息发布,有意向调剂至该校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提醒大家,忙与调剂的同时别忘了准备复试!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始创于1923年的河南大学生物系。由于历史原因,生物系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6年,经当时国家教委批准重建新的生物学系,重新开始生物学科建设,发展至今。 目前,学科点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45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1人。 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博士流动站,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学专业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3个优秀学术群体,3个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和2个生态学科研基地,并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植物逆境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特色的研究设备和技术力量,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并具备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000人,各类教学及科研实验室20余个,设备总价值近6000万元。 学院科研工作扎实,全院目前拥有的在研项目包括“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等共60余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余30项;科研经费近1亿元;近3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70余篇。 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植物逆境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针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并结合国家需求与黄淮海区域特点,开展与旱地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系列研究工作发表在The Plant Cell、PNAS、Plant Physiology 等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气孔调节机制研究”,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所培养的博士生学位论文,有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各实验室有接收调剂生名额,欢迎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优秀考

2018教育学考研院校分析之江苏地区

2018教育学考研院校分析之江苏地区 这次主要是分析江苏整个省份的教育学考研院校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江苏地区招手教育学的院校都有哪些,第二是各院校招生情况录取情况和考试科目,第三是备考方面的建议,第四是答疑 一.江苏地区招收教育学的院校 1.学术教育学院校(14所) 985院校(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211院校(7所):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其他院校(5所):南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2.专硕教育学院校 985院校:南京大学(只有一个专业,就是非全日制的教育管理,对工作年限也有要求) 211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全日制的教育管理) 苏州大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数外理化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专硕专业相当齐全) 其他师范院校: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这些院校的专硕在后面也会一一介绍

二.各院校招生情况录取情况和考试科目 1.南京大学(985) 南京大学是整个江苏省最好的大学,它的专硕就只有非全就不再多说,它的学硕教育学是在教育研究院,有三个专业,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官方招简是招6个,因为在15个里面有推免9个,今年实际录取是录取了7个,分别是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和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高等教育学调剂过来一个;南大的分数线是最低分350分,60分是英语划线,高等教育学还是比较火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进了两个都要了,有一个是高等教育学专业调剂进去的 南京大学的考试科目是625教育学综合,包含的内容有教原,中教史,外教史,教心和教研这五科,和统考的科目一样,它的题型不同于统考,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论述里面也包含有材料,那它的参考书是和统考完全一致,是包含这六本书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想考南京大学的同学可以按照统考的书目去准备,但是题型是统考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不去扣一些细节,因为

关于大学新生教育的思考

关于大学新生教育的思考 大学是求学路上新的起点,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新生面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多少会显得茫然,对大学生涯的把握以及学习、情感、未来的思索会感到迷茫。因此如何进行新生教育,促其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大学新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标签:大学新生;新生特点;教育 一、当前大学新生的特点 1.求知欲望强,抗挫能力弱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大学新生处于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他们兴趣广泛,对所选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但同时,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有些新生甚至会因此丧失求知的兴趣和信心。 2.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弱 新生在大学前多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下学习生活的,不需要考虑如何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依赖性强,而在脱离监管的新环境里有些不知所措,适应能力较弱。经调查,大学新生多数表示曾有过孤独感,不愿意与人沟通,并想尽快回家,尤其在枯燥乏味还要付出大量体力的入学军训中更为明显。 3.自我意识强,自制能力弱 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喜欢追求时尚,从服饰到物品都喜欢标新立异,展现个性。他们普遍个性独立,意识开放。正是这样的个性特点,使他们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盲目、过分地去追求物质和“自由”,形成攀比以及超越常规的举动,有些甚至触及了法律的底线。 4.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 当前有些中学的教育是“上了大学,万事大吉”,导致部分学生上了大学就开始放松,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中没有目标和方向。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直接相关,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目标不能正确认识,更没有理性规划,错失了及时做好规划的良机。 二、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呢?“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方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要 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

原先分散的按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其次,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再次,学校提倡实施开放式、自主式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除了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再次,大学生以自我修炼促使职业素质提高。最后,利用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社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5.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一样,因而教学与科研的实力也有所不同。其次,明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虽然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但是应该将两者的落脚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消解科研与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孙九林院士,男,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盐城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兼任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主任,国际科联世界数据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资源信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资源科学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应用,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 孙九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兼职教授,为学校培养了多位中青年学者。他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工程研究,是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并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取得的15项重大成果中,有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首次提出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和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9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主持完成面向应用的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提出了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初步框架等,把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出版专著11部,论文8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信息化农业总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系列专著(5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能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区域资源开发模型系统》,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黄土高原综合开发治理模型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出版社,1999;Dynamic Monitoring & Yield Estimation of Crops by Mainly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n China,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S, May 2000;资源信息科学虚拟创新环境的探讨,资源科学,1999,21(6);广泛开发资源信息科学研究与应用,自然资源学报,2000(1);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及解决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7(4);农业信息工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中国工程科学,2000(3)等。 李小建教授现在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经济地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人文地理》等4家核期刊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

论文-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XXX X班XXXX (XXXXXXX) 摘要:现今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便是希望经过大学的教育,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针对目前大学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大学生素质难尽人意的状况,在分析中国大学教育形式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现状和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教育;现状;问题 当今的大学的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大学生素质难尽人意,根本上是我们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分析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提高我们大学的教育质量,使我们的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学府。 1大学教育的目的 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经过大学的教育和辅导,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涉猎多门学科,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学生不能学了什么就只会什么,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发散思维。不自负,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具有正义感,就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要德才兼备。 2 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现今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当今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大学学习的课程,应该能为社会所用,而大学很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设置不能跟随社会更跟新进步,比较陈旧,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完,在工作中根本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毕业后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校开设了一些新专业,但是却根本无法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软硬件方面的教学需求。 有些新专业比较火,学校便应市场的需求而匆匆设置的,根本不考虑自己学校是否有开办此类专业的能力,也不进行充分的准备。师资力量方面,新开设专业后,缺乏老师,学校不舍得花钱聘请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人来做教师,就随意招聘一些新教师,或用其他科目的老师顶替,这些老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和比较深入的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在教学设施方面,譬如一些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实践的课程,学校却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干讲,很多硬件方面均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是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学校本身的不负责任。 3、大学教育只重视了知识,而忽略了法律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我国现在大学教育的缺陷在于,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均衡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1]。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欧曼丽传销事件、好多大学生求人包养等等都让我们一度的震撼,大学教育究竟教育出来了什么?居然都没有身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人格、明辨是非最基本的能力、正确的人生方向。这些内容在大学教育

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

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 一、教育研究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基于对阳谷县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二、作者:郑倩,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三、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基础性研究性课题(主要包括那些以研究教 育现象及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影响因素间的本质联系)四、课题研究的来源:(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2)从日常观察 中发现问题 五、研究课题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 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我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城镇化,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以及政策设计与执行的巨大不平衡都成为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接近230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农民工规模的扩大,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恶化,其影响甚至关系到了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人口的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六、研究课题的意义:(1)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代的健康成长。 七、研究课题的影响:(1)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 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2)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基础教育上,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3)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对构建一套比较成熟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4)有助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八、课题的研究现状: 1、在国外,迁移的农民能逐步得到与当地人一样的权利。享受与当地人一

2018-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版(第七版)

序号中文刊名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 学术月刊 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 社会科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13 江海学刊 1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6 文史哲 17 学术研究 18 江苏社会科学 1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社会科学研究 22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 社会科学战线 2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 浙江社会科学 26 江西社会科学 27 南京社会科学 28 天津社会科学 29 学习与探索 30 河北学刊 3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3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3 学海 34 江汉论坛 3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6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7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38 甘肃社会科学 39 浙江学刊 40 人文杂志 4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4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43 求索 44 求是学刊 45 贵州社会科学 46 思想战线 4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 探索与争鸣 49 广东社会科学 50 中州学刊 5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5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5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54 国外社会科学 5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56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57 东南学术 58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9 山东社会科学 60 东岳论丛 61 云南社会科学 6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64 河南社会科学 6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6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6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69 社会科学辑刊 70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71 学术交流 72 学术论坛 7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75 学术界 7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77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7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80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8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83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84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85 湖北社会科学 86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8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89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92 北方论丛 9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94 齐鲁学刊 9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9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97 江淮论坛 98 北京社会科学 9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100 学习与实践 101 天府新论 102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03 湖南社会科学 104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105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06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107 理论月刊 108 学术探索 109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110 社会科学家 11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12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14 内蒙古社会科学 115 兰州学刊 116 高校理论战线(改名为:中国 高校社会科学) 117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18 广西社会科学 119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12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改名 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122 宁夏社会科学 B(除B9、B84).哲学(除心理学) 1 哲学研究 2 哲学动态 3 道德与文明 4 世界哲学 5 中国哲学史

关于对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

关于对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提高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抓住根本途径,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日益显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认清形势,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当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1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持续保持稳定。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如今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要始终把握

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1998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坚持内涵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最终通过其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反映出来。新时期对人才选拔的标准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来自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而并不是首先来自某种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创新要求高的时代,愈是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综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

附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拟立项名单 序号课题名称申报人申报单位拟立项类别1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研 究与制订 刘克新北京大学重大课题 2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效率的 研究 黄开胜清华大学重大课题 3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研究”暨《实验 室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 冯建跃浙江大学重大课题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技术队伍规 模和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杨树国清华大学重点课题 5新形势下高校冶金工程实验室安全 与环保现状及对策研究 尤静林上海大学重点课题 6高校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 化管理研究 姜周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重点课题 7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研 究与建设 赵建新江南大学重点课题 8长三角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资源开放 共享及实践研究 金承钰上海交通大学重点课题 9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化平台改革 探索与实践 朱臻西安交通大学重点课题 10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和应 急控制机制研究 王益民天津中医药大学重点课题 11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下文科类本科院 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章牧暨南大学重点课题 12高等院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与 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江西高 校为例 张继河江西农业大学一般课题 1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及保障机 制研究 陈浪城广东工业大学一般课题 14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及决策支持信 息化体系构建 李印川西南交通大学一般课题 15面向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综合信息化 管理系统 周积壮烟台大学一般课题 16医学院校实验室试剂耗材管理信息 化的构建与实践 曹蓓南方医科大学一般课题 17基于网络荐购和情景感知的经管实 验资源建设策略与机制研究 刘琴西南石油大学一般课题

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_薛晓阳

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 薛晓阳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X 1摘 要2 教育研究是一种人文研究,而人文研究的最高目的就是显现存在的真理和人的意义,人文研究的这种目的性和价值性正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得到表现。任何教育研究都不能借故价值中立以躲避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教育事实可以作为表达意义的手段,但事实本身不能自然地、直接地给出包含在事实中的意义和真理,而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得到呈现。所谓价值中立实际绝不是不要价值,而是不要有偏见、带主观臆断性的价值。价值中立原则不是要削弱价值性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反它是要提高人们对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的关注。从价值中立原则中不仅不能推导出对价值的否定,相反却只能更加表现出价值问题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1关键词2 价值中立;学术立场;教育研究 1中图分类号2G40-032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2-8064(2003)04-0016-05 究竟应当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立场,教育研究究竟 是否应当进行价值判断,以及如何正确运用价值中立原 则,已经成为令教育研究头疼的问题。我们试图给出这 样一种观点:价值中立不是含糊学术观点的理由,更不是 抵挡学术批评的武器,用价值中立来回避学术追问是没 有道理的。可以告示经常以价值中立为由拒绝表达学术 立场的研究者,应如何理解价值中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 的运用。从韦伯的价值原则本身来看,不是在否定人文科学的价值性,而是如何表达价值性的问题。韦伯的研究本身就是对人文科学价值性的一种承认,而不是否定。一、教育研究的价值判断 (一)价值中立如何对待价值判断 自从韦伯提出价值中立这一研究思想后,价值中立 就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指责价值中立混淆了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应有的界限,将/社会真理0混同于/科学真 理0。他们认为,社会真理有自己不同于科学真理的规 律,认为社会真理在客观存在之外,存在于人的想象和创 造之中。国内学者赵汀阳甚至用/事后真理0这一概念表 达人文真理的本质。在他看来,人文真理就是一种命运 的真理,根本不是客观世界中等待发现的预先存在。人文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性,因为它不可重复,也不可实验,人文真理只能在人的解释和想象中得到显现和表露。在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立场看来,真理就是存在的解释,真理)))在解释中得以呈现,在解释中得以澄明。在他看来,所谓解释学的本质就是显现真理的学问和方法,他认为人文真理遵循着这样的法则:即人的想象能够到多远,人的创造能够伸向哪里,那么人的真理可能性就能够到达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真理永远依赖于人的主观想象,永远是人对生活理想的价值判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与立场的真理。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人不是纯粹的事实,人的存在与其它存在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的价值性。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关于人的研 究,它的最高目的就是解释和揭示人的真理,如果离开了价值的判断,教育研究就失去了揭示真理的能力。由此可见,人的价值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价值性,而教育研究的价值性又决定了价值判断的必然性,拒绝价值判断就等于拒绝教育研究的真理性。现在,甚至有学者将人的价值性推向人之外的普遍存在,如在马尔库塞看来,即便是看起来与价值最无关的科学也不能处于绝对的价值中立之中,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排斥人类生命价值的价值。韦伯认为,任何科学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预设,即假设人类掌握宇宙法则是值得的,对人类来说是有意义的。而在韦伯看来,这一假设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假设。X 1收稿日期22003-06-101作者简介2薛晓阳(1958-),男,江苏扬州人,教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哲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方面的研究问题。 2003年8月 第19卷 第4期教 育 科 学Education Science Aug.,2003Vol.19 No.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