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真理_逻辑真理与价值真理.

事实真理_逻辑真理与价值真理.
事实真理_逻辑真理与价值真理.

事实真理 ! 逻辑真理与价值真理

徐利英 ! ! 姜天红 "

"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公安分局刑警队 #黑龙江大庆!’(*(%

&作者简介’ 徐利英 " !+,%-%#女 #辽宁抚顺人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学院 #从事法律逻辑研究 $姜天红 " !+,"-%#男 #黑龙江大庆人 #大庆市让胡路公安分局刑警队侦查员 (

"$$年 (月总第 !!$期第 " 期

黑河学刊

./01/2345678

975&! "$$:/5078;3&!!$;3&"

" 摘要 #真理按照所陈述内容的不同 ! 可分为事实真理 $逻辑真理与价值真理 ! 它们在客观性 $相对性

以及检验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关键词 #事实’ 事实真理’ 逻辑真理’ 价值真理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一 %事实真理

在哲学史上 #对事实真理性质的探讨是最为充分的早在古希腊时期 #德谟克利特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真理性质的把握就已达到这一层面而在真理论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逻辑哲学家对事实真理与逻辑真理在性质上的差异给予了特别

的关注 #并较为准确地刻画了事实真理的性质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 #整个世界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他们认为世界由事实构成 #而命题与事实对立 #事实使一个命题为真或为假一切知识都可以用原子命题和分子命题表述 #并通过与原子事实和复合事实相对照而得到检验此种观点发端于罗素 #其后在维特根斯坦 ! 卡尔纳普等人那里又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与逻辑真理相比 #事实真理是陈述客观事实的真理性命题这种事实可以是客观物质世界的 #也可以是主观思维领域的 #只要这一命题陈述的是事实 #描述的是客观事实的情况 #我们即可把它归于事实命题的范畴 #成为一个有待验证的前事实真理需要说明的是 #关于 *事实 +的理解与界定是充满歧义的 #但可以肯定其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存在性 #即不依赖于主体关于它的观念 , 意向等而存在的性质它既包括了客体性事实 #即一切对象的客观存在及其现实状况 $也包括了人本身

的主体性事实 #即通过主体本身的存在和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事实

-! .

而本文中要将 *事实 +的概念

狭义化 #只指客体性事实 #即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自身的客观存在状态而不包括主体性事实 #主要指价值事实

正是由于这种陈述对象上的差异 #也导致了事实真理的验证方法与逻辑真理的截然不同事实真理的验证是在人们的经验之内的 #它的真理性是可以在经验范围之内得到检验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提出的证实原则 ,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提出的证伪原则其实质都是对事实真理检验方法的一种尝试如卡尔纳普认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是可以在原则上为经验所证实的他所强调的 *原则上 +是意指在可能的意义上为经验证实 #而并不仅仅是当下的直接经验证实尽管卡尔纳普对 *经验 +一词作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 #但他在发展的意义上强调了经验的可靠性 #修正此观点以后 #其合理内核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事实真理的检验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 在社会实践中将真理与客观事实相对照而得到其真理性确证的这

种客观事实是可经验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卡尔纳普所强调的原则上可经验的 #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方法达到验证事实真理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直接经验是将命题直接与经验作比较 #可通过直接观察来检测命题所描述的事

!" //

DOI:10.14054/https://www.360docs.net/doc/7515788165.html,23-1120/c.2004.02.007

实存在与否 ! 这种检验方法简单 " 直观 #但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 ! 而间接经验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 #通过演绎推理方法 #从一个命题和其它已被证实的命题一起 #推演出可以直接证实的命题 !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极为广泛 #但复杂的求证过程也往往成为谬误得以隐蔽的场所 #使其本身的真理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从而使检验的过程更趋复杂 !

相对于价值真理而言 #事实真理是以客体为取向的描述性判断 ! 事实真理关心的是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 #其功能主要在于描述 #它一经确证便具有了普遍适用的特征而独立于人的意志因素以外 #无论将来它适用于什么人 " 什么群体 #其内容不会受其适用对象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因与教会的教义相违背 #而受到强烈的镇压 #但事实真理本身并不会因人们对它的看法而做出任何让步 #客观事实如此 #它终将澄明自己的真理性 ! 后来人们在事实面前逐渐接受了日心说 #连宗教势力也不得不对自己的信条做出修改性的解释 ! 另一方面 #事实真理也是人们对事实的客观化认识 #无论其认识过程 #还是认识结果 #都应尽可能地排除主体自己的情感 " 态度等主观性因素的影响 #而实现一种 $中立 %的描述 ! 由于事实真理这种 $真 %要达到对相应主体的 $中立 %特别是消除主观性 #也导致了检验方式上它与价值真理的巨大差别 ! 与确证价值真理必须在具体的主客体之间进行关系的考察不同 #事实真理只要求与客体的现实情况相对照即可 #其真假只要考察客体的实际情况便可确认 !

二 ! 逻辑真理

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逻辑真理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各不相同的逻辑真定义 ! 莱布尼茨最先明确区分了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 ! 他说&$有两种真理 &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 !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 #它的否定是不可能的’ 事实真理是偶然的 #它的否定是可能的 ! %(! 虽然他夸大了逻辑真理的绝对性 #但他对于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间区别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 ! 其后维特根斯坦提出 &$逻辑的命题是重言式 %# $逻辑命题的特殊标志是它的真值是从符号本身得知的 #这个事实包括一切逻辑哲学 ! 非逻辑命题的真值或假值是不能单从这些命题认出的 #这也是极其重要的事实 ! %(" 卡尔纳普 " 奎因等人则尝试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定义逻辑真 #如奎因指出 $一般地说 #一个逻辑真理就是这样一个陈述#它是真的 #而且在给予它的除逻辑常项以外的成分的一切不同解释的情况下 #它也仍然是真的 ! %

实际上 #逻辑真理的概念可以用 $有效性 %进行更为精确的刻画 ! 在经典逻辑中 #逻辑真理和有效公式两个概念是全同的 &凡是逻辑真理都是有效公式 #凡是有效公式也都是逻辑真理 ! 简单地说 #逻辑有效式是指依据此形式的任一推理 *即其变项的任一代入 +都不会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 ! 这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又称为正确的推理形式 #或逻辑有效式 ! (# 用逻辑学的术语描述 $有效性 %的概念则需要借助可能世界语义学 #利用模态命题真值条件的定义 ! 我们把 $在某个模型的某个可能世界上为真 %称作 $满足 %!如果被模型中的所有可能世界满足 #则称在该模型下有效 ! 如果在由满足一事实上条件的所有模型所组成的模型类的每一个模型中为真 #也就是说在该类的每一个模型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上为真 #则称在该模型类中有效 ! 若一模态公式在由任一模型所组成的模型类中有效 #这种有效性称为逻辑有效性 #或称普遍有效性 ! ($ 由逻辑真理定义可见 #它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是极为明显的 #逻辑真理对于经验的实在并不做出任何断言 #并不表述关于存在物的基本定律 #它表述的只是概念次序的基础 ! 逻辑关系仅仅是概念关系 #只是符号系统内部的关系 #而不是经验世界中的事实关系 ! (% 逻辑真理相对于经验事实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 #当给定了前提和问题之后 #逻辑真理几乎可以脱离客观事实而自主发展 #在不涉及经验的情况下 #按照它们自身的逻辑进行 #它们自身好像获得了某种内在的生命 #成为一个自主活动的主体 #这样创造出来的系统是完全自足的 #其

有效性可以不依赖经验事实 ! 而且逻辑真理与主体的情绪 " 情感态度 " 规范以及利益 " 需要等并无关联 #是一种 $中立 %的 "$价值无涉 %的陈述 #由此与价值真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

逻辑真理作为真理的一种 #具有真理的各种特性 ! 首先 #应当指出 #逻辑真理并不象莱布尼茨描述的那样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而只是具有相对必然性 ! 因为 &其一 #一个逻辑常常是建立在许多

!" , ,

基本假定或原则之上的 ! 其中的命题 " 逻辑真理 #只是相对于这些假定或原则才是必然的 $一旦否定或修改这些假定或原则 ! 它们有可能不再是必然的 $其二 ! 逻辑命题的必然性与推出该命题的逻辑系统的解释有关 ! 其真理性只能在相应的解释或模型中才能得到刻画与说明 $其三 ! 逻辑命题相对于不同的系统和解释 ! 可能有不同的真值 ! 其中有的在一种系统及其解释中逻辑真 ! 而在另一种系统及其解释中不再逻辑真 $其四 ! 使一系统的所有定理都逻辑真的解释不是惟一的 ! 对于同一逻辑系统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语义学加以解释 ! 这些不同的解释可以是彼此独立 %相互平权的&’ ! ("#$%*因此 ! 我们必须看到 ! 正如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断的正确反映一样 ! 人们对逻辑真理的认识也总是具体的 %有限的 %相对的 &其次 ! 尽管逻辑真理相对于经验事实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 ! 但它仍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奎因在阐述他的整体主义知识观时把知识或信念视作一个整体 ! 他认为逻辑和数学真理作为这个知识整体的构成要素与该整体中的其他要素一起 ! 分享其中的经验内容和经验意义 ! 共同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 $但是 ! 逻辑和数学真理又不是我们知识总体中的一般要素 ! 它们处于该整体的核心部位 ! 其含有的经验内容最少 ! 与经验的联系最不直接&’ ! ("#$!*需要说明 ! 这里所说的经验与检验事实真理的关于具体事物的经验也并非同一概念 ! 用来支撑逻辑真理的经验只是关于语言用法和思维方面的经验 &另一方面 ! 对于逻辑真理的检验 ! 除了技术上的推导 %演算以外 ! 现实世界模型长期以来也一直支配着对逻辑系统的解释 ! 即使可能世界语义学建立以后 ! 人们解释逻辑系统时也往往是把它放到框架 %模型中来讨论 ! 从而与人的经验 %直观越来越接近 &逻辑真理经

过了多级抽象 ! 而与经验 %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模糊不清 &但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 ! 人的实践活动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不同的逻辑的式 ! 这些式才能获得公理的意义&’ &(

三 ! 价值真理

价值真理是陈述价值判断的真理性命题 &具体地说 ! 它陈述的是主客体之间客观的价值关系 ! 是以主体为取向或尺度的评价性命题 &哲学史上 ! 马克斯韦伯在其 +社会科学方法论 , 当中首次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并对价值 %价值判

断 %价值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此后 !-是 .. . 应

该 /的问题 ! 即 -事实 ..

. 价值 /问题便长期困扰着人们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价值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 *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 对个人 %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 (可见 ! 讲到价值必然涉及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人即主体的需要和要求 $另一方面 ! 是事物即客体的某种性质 %结构和属性 &价值既离不开主体的需要 ! 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 ! 二者缺一不可 &

价值的产生必须有其客观基础 ! 即各种物质的 %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 ! 而且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 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的 ! 这使价值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 也使得将此种价值关系理解为一种客观的价值事实成为可能 &相对于前文所述的狭义事实 ! 即客体性事实 ! 价值事实是指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的 %不依赖于评价者主观意识的存在状态 &它既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现实 ! 又是客观的事实 ! 所以叫 -价值事实/&’ ((对于这种价值事实的真理性认识 ! 即成为价值真理 &当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

中 ! 逐步地对满足他们需要 %符合他们利益的事物做出肯定的评价 ! 对那些违背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东西做出否定的评价的时候 !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种判

断就是具有客观性的价值真理 &因为这种判断真实地反映了事物对人的意义 ! 同反映的价值事实相符合 &往往对同一客观事物可能同时并存着几个不同的价值真理 ! 这使得许多人对价值真理的真理性产生质疑 ! 其实这并不会影响到价值真理的本质属性 ! 而且这也正是价值真理与事实真理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价值真理的陈述对象 ..

. 价值事实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 ! 并会因主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究其实质 ! 价值事实的这种特性是深深根植于价值的主体性的 &应当看到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 而是物趋近人 ! 某物是否对人有价值 ! 是以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客观需要 !" 00

为基准的 ! 这种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主体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 " 而且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也鲜明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 无论是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客体潜在的价值 ! 还是通过实践发明或发现实际掌握客体的方式 ! 乃至最后改造客体 ! 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 都始终贯穿着主体的创造性活动 " #! $%"#$%&基于价值关系的这种主体性 ! 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事实也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主体性因素 ! 于是就出现了因人而异的价值真理 "

反映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存在多个互相矛盾’ 互相反对的价值真现 ! 这并不是证明了真理多元论 " 为此有必要将内含于价值真理内的两个主体加以区分 " 其一是处于价值事实之外的价值认识主体 ! 他依自己的认识能力 ! 考察价值事实 ! 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其二是处于价值事实内部的价值关系主体 ! 他以自身的需要和需要的程度 ! 作为衡量物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 ! 由此对于同一事物会因价值关系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 甚至完全相反的价值事实 " 但无论基于同一客观事物’ 不同价值关系主体的价值事实相差有多么大 ! 它们已作为不同认识对象进入到认识领域中 ! 而彼此独立地获得其真理性 "

与事实真理直接与客观事实相对照的检验方法不同 ! 检验价值真理需要考察相应的价值关系 ! 其真假必须根据一定主客体之间的具体价值关系来确定 " 即一方面要考察客体的现实状况 ! 另一方面还要考察主体的利益’ 需求’ 情感等因素 ! 而

后根据它们之间构成的价值关系在实践中加以判定 " 四 ! 事实真理 ! 逻辑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关系

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互为前提’ 互相影响 ! 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价值真理中包含着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正确认识 ! 这需要事实真理的有力支撑 " 相应事实真理缺失会使人们对价值事实的认识产生偏差 ! 影响价值认识的真理性 " 另一方面 ! 价值真理也是推动事实真理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 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促使人们对相关客体的进一步探索 ! 将事实真理引向深入 " 逻辑真理作为高度抽象的真理性认识 ! 在所有真理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波普尔曾提出理论先于观察 *!强调人的理性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 这种观点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 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 ! 人们往往利用逻辑真理进行推论’ 推测 ! 从已有的知识推演出新的知识 " 而且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 ! 逻辑证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它可以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 从而把握实践的总和 (它还给实践以理论依据 ! 将一些无法由直接实践得到证明的理论加以检验 " 总之 ! 一切的真理性认识都必须经得起逻辑真理的追问 ! 逻辑真理在真理系统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 !

" 责任编辑 &赵明楼

+参考文献 ,

#’ $孙伟平 (事实与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十六 --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的哲学 # $(商务印书馆 ! -.$*(*.,(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 $(商务印书馆 ! -.!/(!*(

#0$黄菊丽 ! 王洪 (逻辑引论 # $(华文出版社 1-..!($(

#/$陈波 (逻辑哲学导论 # $(中国人民大学 ! *+++(-%.(

#$$克拉夫特 (维也纳学派 # $(商务印书馆 ! -..!(*/(

#, $列宁全集 # $(%第 //卷 &-$+(

#! $李秀林 ! 王于 ! 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孙伟平 (事实与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 .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已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因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因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的内容。 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意义的判断。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第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第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与价值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与价值 考研政治中马原是重头戏,其中考点众多,而且考察频率相当高。2017考研的小伙伴们在基础复习中应该注意把这部分考点吃透,把基础夯实。今天带领大家一起复习一遍其中的一个高频考点: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题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决定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真理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2、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有限性。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准确程度也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优势辩证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时间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梳理了一遍知识点,相信你一定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点理解更深了。所以不要忘记把从书上学到的真题放到做题的实践中去检验哦!可锐考研村希望大家都能掌握真理、用于实践,勇夺高分! 第1页共1 页

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发言

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发言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等特性。同时真理也是具体的,发展的,然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于真理不同的是,价值除了具有客观性外,还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虽然真理和价值的定义和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主体的尺度。因此,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那么,为了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抱之以清晰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真理与价值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而避免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然后,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当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 客观:普遍有效的) 、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 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 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2. 相互包含。 经典真理观(看天) :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 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 )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7 版)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作出系统论述。会议提出要研究回答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十三个如何”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基本原理,又涉及现实生活,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专版,围绕“十三个如何”进行专题研讨。今天刊发的4篇文章,围绕“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一主题,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党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国际社会的最新思想动态等进行探析。 ——编者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邓纯东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7 版)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系统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念结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彰显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高超智慧与能力。 彰显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政党政权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这是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并为历史发展所证明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民群众既是主体,又是受益者;共享发展,则鲜明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新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必将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彰显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一种有着思想和感情的高级生物,其存于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也不应该只是因为追求简简单单的物质生活而存在,人活着,要因为存在而活着。人在生活中追求真理,也在追求价值。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的正确认识。人类的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人类不只是要存在,而且要发展。人类必须要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我们说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而且,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响;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承认真理是客观的,就真理的发展过程来说,可以这样说,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说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能成为真理。而真理的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的绝对性而言的,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会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此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的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他的‘直接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时间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意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观的问题。可以这样子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相对统一。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萌发了对人性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束缚中的人性慢慢得到解放,人们开始撇开宗教的外衣一步步探索人的价值,并开辟了以人作为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价值意义所在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求是》2016年第07期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更不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于它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力量: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2页)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 在现代学科分类中,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阐释和论证;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和整个的历史进程。正是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旨趣、道路和尺度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和论证了人类历史的三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107—108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人类洞察和把握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统一。 离开对人类历史、特别是对“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就在于它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二、实践力量: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更在于它的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这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136页)他撰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同上,第2卷第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来看,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在于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 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而价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 1、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2、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4、价值的多维性:因为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其结构和规定性都是复杂、立体而多面的,所以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的丰富性或全面性。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也在社会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它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它服从于实践满足于人们的客观需求,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人的意识只有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从而为个体的发展带来幸福和 快乐.所以,人是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将会推动我们的长远发展,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我们从小树立了怎样的价值观,将来就很可能成为哪种价值观所对应的人,做相应的事情。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一生中的重要课程。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 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以上,我分述了真理与价值的定义及特点,那么,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尺度,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这种尺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来说应当如此的世界。这种由人的本性和需要决定的尺度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尺度。 人的内在尺度即不是由狭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需要所设定的,也不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所任意设定的,而是由人的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变化的具体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人的任何需要都要同人的社会本性相联系,相适应。因此,由人的社会性本性和需要所决定的内在尺度,也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体现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二者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 真理与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现,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在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二、真理与价值相互联系 (一)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 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真理作为主观同客观的符合,是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的一部分。普遍真理包含了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的生命运动产生的一般规律,即劳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人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再生产自身,就会使劳动发展,显示出自身的社会本质,并认识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这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社会主义。 原始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劳动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的反映,自然科学与工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为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提供了历史条件。这个历史过程表现为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到人自身的认识过程。机器大工业显示了劳动的社会性质,为认识人自身的生命运动产生的一般规律创造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自身生命运动产生的一般规律,人只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什么历史条件下,这种规律就会产生,决定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各民族必然显示和认识自己的社会本质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因而,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真理,是绝对真理。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界定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把自己的革命实践界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新民主义革命界定为领导农民革命战争,推翻三坐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的过程,把社会主义革命界定为把资本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过程,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社会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把现实的社会主义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界定为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设界定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实现政治革命,发展经济,实现社会革命的理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普遍性与绝对真理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劳动发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适用于中国革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一般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

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上半月刊) 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李茜胡余映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两个内在原则和精神支柱。真理与价值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并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不断实现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真理价值区别联系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6)11-191-01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真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性质,而且要弄清楚它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便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真理的对象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真理的内容包括对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如果忽视了价值关系也是真理的对象,以为真理只是反映同主体无关的客体属性,那么,在探求真理时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的客体对某一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例如某种矿物对人类有何用途,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社会集团有利或不利等,都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种价值关系会有不同看法或评价,并且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实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随人们的评价或价值观念不同而改变。只有同主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关系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反映同一种价值关系的真理或真理体系只能有一个。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应该同对事物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力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真理本身时,又可以看到,真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实践的需要。获得真理,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这本 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转化为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的精神产品的条件,这也表现了真理的价值。真理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它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真理价值的肯定。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有时某些科学真理产生之后在实践中一时还派不上用场,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是凡属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的科学认识,终究都能通过指导实践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造福于人类。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真理与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中,不仅彼此对立,而且相互统一,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真理与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并且人之所以应自觉促进和实现这种统一,主要有两点理由: 第一,作为人类同一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和价值是相互补充的。真理和价值都形成于人的活动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二者各自的规定性及要求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通过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涵。只包含其中一方面的活动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就失去正确轨道,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就没有主体意义。 第二,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每当具体的价值与真理相互冲突时,主体就得调节自己的活动,进行重大的抉择:或者总结经验教训,认识真理,根据科学真理调整自己的需要和计划;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新的真理,寻找新的可能性,利用客观规律创造新的条件。一般来说,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就人类整体而言,其根本利益和价值是同真理相一致的。 真理和价值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在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方式的一致性。 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没有真理的指导,价值就不能成功地贯彻下去;没有价值的推动,真理也得不到坚持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又是相互适用的。真理在价值生活中普遍适用。对于任何价值的认识特别是评价的认识,人们总是要追问它“是真是假”,以便去伪存真,弃虚求实;同样,价值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每个具体真理,人们也要探究它“有何价值”,以便根据和利用真理,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 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真理与价值的相互贯通,为二者的相互过渡提供了可能性。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化的发展,是朝着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的,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正确认识,就会提出和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反过来讲,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势必引起对制约实际效益的客观条件和规律的探索。从价值走向真理,是实践和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卓然,李殿斌,修毅.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理论前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