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祖国医学认为发热是指在许多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出现体温

升高,且包括五心烦热等在内的一种常见症状.通过对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的辩证分析,将其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据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原则,通过多年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出两类发热在护理方面的几点不同之处.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

好:0

您已经评价过!

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

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

非原创:0

万水千山

回答采纳率:33.3% xx-11-09 20:24

ξ冰の断痕♂的感言:

我想问楼下是不是有病啊,有病就去医院,没法医就去死算了,你敢说重来没抄过东西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

到QQ空间

转播到腾讯微博

相关

?外感发热是什么?1回答xx-02-03

?外感发热是怎么回事1回答xx-07-20

?中医的内伤发热,还有退热的和药2回答xx-11-09 ?中医中内伤是怎么回事?6回答xx-09-26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3回答xx-11-07 更多外感高热与内伤发热要点相关知识>>

猪高热病的治疗要点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退热治疗什么叫做外感发热外感发热中医退热内伤发热

脑膜炎发热是高热吗高热惊厥

内容仅供参考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 科室姓名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恶寒、发热患者应重点观察()及汗出情况: A体温变化 B 心率情况 C血压情况 ()2. 咳嗽剧烈时取()卧位: A 平卧位 B 端坐位 C半卧位 ()3. 风寒束表证患者宜食()的食品: A 疏风清热 B 解表散寒 C辛辣油腻 ()4. 恶寒、发热患者()证者应注意保暖: A 卫气同病 B 风寒束表 C风热犯表 ()5. 卫气同病证患者宜食养阴透热、()的食品: A 益肺生津 B 清热解暑 C宣肺化痰 ()6. 风热犯表证患者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 A 薄黄 B薄白 C白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常见证候要点: A风寒束表证B风热犯表证C暑湿袭表证 ()2. 外感发热头痛患者应观察头痛()、性质、程度、()及(): A部位 B伴随症状 C持续时间 ()3. 外感发热头痛患者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等穴: A 神门B皮质下C心 ()4. 外感发热咳嗽、咳痰患者观察咳嗽的()、()、持续时间、(): A 性质 B程度C程度 ()5. 外感发热患者内服中药()、()宜偏凉服: A 辛温解表剂 B辛凉解表剂 C化湿解表剂 ()6. 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患者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等。: A 西瓜汁 B荸荠汁C金银花茶 三. 判断题(每题3分) ( )1. 恶寒、发热患者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 )2. 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高热寒战、头痛头胀,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08级中西医骨伤 王杰 200808030134 摘要:发热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症状,其病因不过外感内伤俩大类。内伤所导致的发热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一般温度多不高,以低热为主。阳虚发热阳气虚衰,命门火衰,阴不制阳,火不归原,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于外于上所导致的真寒假热证。如不及时的治疗活正确的治疗将会导致真阳外脱阴阳离绝之危症。然治此证各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查诸家学说,自己认为当以火神派之四逆汤加肉桂方或仲景之四逆汤加猪胆汁汤或白通汤治之以竣补肾阳,引火归元,交通内外。 关键词:发热阳虚四逆汤金匮肾气丸阴阳真寒假热一:各大医家对阳虚发热的看法 《丹溪心法·发热》卷:阳虚发热病证名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 《医碥》卷:“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却不能饮,肌表虽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二:中医内科学之阳虚发热及其治法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人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

外感发热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

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淋证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淋证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气郁发热证 B.阴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气虚发热证 E.血瘀发热证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题: 王某,女,31岁。午后至夜间发热,少腹按之疼,月经不调,经血有块,面部有瘀斑,舌有紫斑,脉象弦细。可选用 A.桃红四物汤 B.少腹逐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桃核承气汤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A.半夏厚朴汤 B.四逆散 C.四海舒郁丸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疏肝散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第九章中医内科学5.下列哪一项不是内伤发热的特点 A.发病缓慢 B.发热病程较长 C.发热伴恶寒,恶寒得衣被不减 D.发热不恶寒,或畏寒得衣被可减 E.发热时作时止,或有定时,且多手足心热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5题: 中年女性,低热3月余,时觉身热心烦,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平素急躁易怒,胸胁胀闷。两乳胀痛,月经不调,口苦,舌略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中医辨证为 A.肝经郁热 B.气滞血瘀 C.血瘀发热 D.阴虚火 E.郁热伤阴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要点 A.发病急缓 B.发热是在上午还是午后 C.发热高低 D.发热初期是否伴有头身痛、恶寒、鼻塞等 E.病程长短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题: 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C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 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 3C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 37. 6C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C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

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 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 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 2 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盛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 马××,女,74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刘老诊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一、虚而不升,如肺气陷、升陷汤,脾气陷,补中益气汤,肝气陷,须自拟方,元气陷,举元煎加减,等~~,此种,脉多显不足之脉。 二、邪陷,风寒暑湿燥火,皆可内陷,亦可合邪内陷,治亦须升提,陷亦可深可浅,如陷太阴腹泻,传统则用痛泻要方,风寒湿陷足厥阴、手阳明,喻昌用逆流挽舟,败毒散,湿热陷阳明,即经方葛根芩连汤,风陷手阳明血份,时方槐花散加味。等等等等,此种类之多,可写专著,风热陷,河间法多可择用。如赵绍琴善用防风通圣。临床上诸多疑难病,皆须从此入手。仲师其实最善斯道,伤寒论中多有此条文。若正气不虚,此类显实脉,然脉有不静之势,多郁滞之象,且外证多假象,多有疲倦乏力沉重之象,容易错辨为虚证,然脉无遁情,故治此类证,须精脉诊。因此类种类之多,细究之下,七八十种不止,脉亦各别,不能枚举。 三、以上两种情况共存,更为复杂,需对上两种证,条分缕析,庶几可不错辨。笔者亦能力有限,在学习中。 四、以上三种情况存在的同时,兼气血阴阳虚损,或水湿痰饮瘀毒,辩治更难。指征的话,只能举些例子,如受风亦腹泻,不能排除内外相应,多为风陷,可兼脾虚。而虚证陷证,随病位不同,各有本脏现证,如肺气陷多有气短,胸中憋闷、寸脉软、短等,脾气陷、乏力、食减、腹泻,脉偏不足之象。

外感发热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得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得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得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试卷2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试卷2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治疗素体阴虚而肝郁发热者,宜用 (分数:2.00) A.滋水清肝饮√ B.加味四物汤 C.秦艽鳖甲散 D.加减葳蕤汤 E.逍遥丸 解析:解析:素体阴虚而肝郁发热属内伤发热,方用滋水清肝饮滋养肝肾、疏肝清热。 2.下列对内伤发热治疗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分数:2.00) A.阴虚发热治疗时,清虚火之剂只可暂用 B.肝郁发热时,疏肝不可过散 C.气虚发热补气升阳以升麻、柴胡为主√ D.瘀血发热时,不可投苦寒之品 E.湿郁发热,不可辛散发汗 解析:解析: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但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为主。 3.气虚发热的病机为 (分数:2.00) A.肾阳亏虚,火不归元,虚阳外浮 B.阴虚阳盛,水不制火 C.阴血不足,阳气亢旺 D.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E.湿邪内生,郁而发热 解析:解析:劳倦、饮食或久病等原因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气虚发热。 4.血虚发热的治则为 (分数:2.00) A.滋阴清热 B.益气养血√ C.温补阳气 D.活血化瘀 E.益气健脾 解析: 5.阴虚发热的首选方为 (分数:2.00) A.清骨散√ B.归脾汤 C.左归丸 D.一贯煎 E.大补元煎 解析:解析: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选用清骨散。 6.湿郁发热的首选方为三仁汤,下列哪组药不属此方组成 (分数:2.00) A.杏仁、白蔻仁 B.薏苡仁、厚朴

C.半夏、通草 D.滑石、竹叶 E.陈皮、佩兰√ 解析:解析:三仁汤由杏仁、蔻仁、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组成。 7.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特征的是 (分数:2.00) 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B.发热伴有头晕神疲 C.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 D.手足心热 E.发热伴有恶寒,得衣被不减√ 解析:解析: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即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8.血瘀发热的首选方为血府逐瘀汤,若除发热外,肢体肿痛者可加 (分数:2.00) A.当归、川芎 B.地黄、桃仁 C.丹参、郁金√ D.秦艽、白薇 E.柴胡、乳香 解析:解析:血瘀发热伴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9.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分数:2.00) A.大建中汤 B.小建中汤√ C.黄芪建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人参养荣汤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10.患者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分数:2.00)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解析: 11.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治疗应取何法 (分数:2.00) A.益气生血,甘温除热 B.滋阴清热√ C.益气养阴 D.养血解表 E.以上都不是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祖国医学认为发热是指在许多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出现体温 升高,且包括五心烦热等在内的一种常见症状.通过对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的辩证分析,将其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据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原则,通过多年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出两类发热在护理方面的几点不同之处.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 好:0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范文最新推荐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经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原发病及退热剂对体温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 岁,平均年龄(48.0 士 6.1)岁;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 士 8.0)h。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5.0 士 4.2)岁; 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 士 8.7)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 施。常规护理主要包为患者定时测量体温,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热等,告知患者应多饮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对于持续高温患者加强观察,遵医嘱做退热处理。中医护理措施: 刮

痧、拔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行护理措施1h后测量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护理后1h 体温下降1.5 C为显效,0.5~1.5 C为有效,0.5 C为无效。总有效率二显效率+有效率。持续退热效果通过护理后的 1、2h患者下降的腋温评价,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x- 士 s)表示,米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米用x 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退热效果比较 护理后1h观察组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 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 本方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的功效。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苡仁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理气燥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共奏宣化畅中,利湿清热之效。 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 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 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 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 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 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 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发热的中医护理

发热得中医护理 ——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中风五科护士:吕晓荣 一、发热得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得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得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发热得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与,阳气蒸越于外而发发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发热得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发热得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得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得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与脏器得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得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

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发热得病程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得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发热病人得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得湿度,发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与,避免强光刺激、 2、饮食护理 ⑴发热病人得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宜。 ⑵病人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汗出较多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揉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得消耗,以免脱水。 ⑶发热病人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以清淡稀软为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最新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精品课件)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 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