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

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 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

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

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馈退(kuì馈败) C、歼灭(jiān消灭) 二、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主体是从至。 三、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其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B』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A』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 4.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C』A.记叙的方式B.说明的方式C.议论的方式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6.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dāng)②不含:『不包括』③业已:『已经』 7.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对其作用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D』A.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B.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C.;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D.显示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8.用横线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见文中划线的部分』9.中路军所遇的敌情是怎样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1.文中在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两方面原因时,一略一详,略议的内容是『我军英勇善战』,详议的内容是『敌军方面的情况』 12.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给下列词语归类:①英勇善战②纷纷溃退③泄气④锐不可当⑤毫无斗志褒义词:『①④』贬义词『②③⑤』 13.写出下面句子的主干: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前锋切断铁路线』14.上文的时间和数字都很具体,体现了新闻具有『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15.上文选自『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6.括号里的文字叫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机关)、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执教者:薛传刚 教学目的: 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 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教师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课文,再现刚才新闻的内容并解决生字词。【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

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 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板书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板书】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四、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授课班级: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二、七班) 第一部分:导入和热身运动 师: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本网络畅销小说,你首选看什么 (生纷纷攘攘,各有选择,选择网络畅销小说的同学偏多) 师:小说当然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长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道场,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请一生动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第二部分) 师:为了报道这次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则着名的新闻。读—— (生齐读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我们现在开始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热身运动 自由地大声诵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锐不可当要塞荻港 大声诵读自己课前整理的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 (生独立完成热身运动任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标题,划出长江和三路大军进攻简图,加上导语标志,板书清晰地展示出新闻的结构图:导语一层,主体三层。单独请一生读易错的几个词语) 师:今天的挑战都是高阶挑战哟。请看挑战一—— 第二部分:课文研讨三阶挑战 【投影展示】 挑战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 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

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溃()荻()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完整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试题

一、填空题 1、近代中国人民面对的历史使命是(2)。 2、促进我党对武装斗争认识的两个重要事件是(2)。 3、我党最早提出武装斗争问题的人是(1)。 4、1926年9月,恽代英撰写了(1),这是我党第一次对政治工作进行系统的论述。 5、我党在黄埔军校创建了自己的组织(1)。 6、陕甘区委在1927年2月帮助冯玉祥创办了(1),在杨虎城军中创办了(1)。 7、我军正式称为红军是在(1)。 8、红军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是(4)。 9、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是(1)。 10、我军的建军日是(1)。 11、1930年5月,召开了(1),做出了猛烈地扩大红军和实行(1)的决议。 12、第一次反围剿红军采取的战法是(2)。 13、最终选定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是在(1)决定的。 14、秋收起义成立了(1)。 15、工农红军的称谓始于(1)。 16、1930年10月和11月,我军先后颁布了(2),这是我军正规化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 17、我军三大任务是在(1)提出来的。 18、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第一任主任是(1)。 19、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建立于(1)。 20、1929年春,我军在福建建立(1)。 21、红军时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指的是(3)。 22、1933年5月,我军的指挥机关统一改称为(1)。 23、红军一个军团包含(1)个军。 24、(1)中央军委建立炮兵团。 25、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是(1)。 26、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指挥员是(1)。 27、平型关战役中与115师作战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1)。

28、红军时期颁布了(2),对红军的物质待遇给予了明确规定。 29、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确立了(2)的决策。 30、相持阶段新四军的作战方针是(3)。 31、皖南事变之后,我军重组新四军军部,副军长为(1),政治部主任为(1)。 32、皖南事变之后,我军重组新四军军部,代军长为(1),政委为(1)。 33、从1941年开始,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4)斗争。 34、1943年之后,华北贯彻(1)的方针,恢复扩大抗日根据地。 35、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了(1),为反共舆论造势。 36、1943年后,华中开展了(2)斗争。 37、抗日战争中,我军实行了(3)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38、抗日战争中,我党通过了(1),进一步强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39、1938年9月11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1)的原则。 40、1937年8月,洛川会议组成了新的中央军委,毛泽东为主席,(2)为副主席。 41、1942年我军颁布了(1),规定“党支部是连队的战斗堡垒”。 42、1942年我军颁布了(1),规定军队受上级领导的同时受同级党委领导。 43、1945年4月的(2)明确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 44、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纪律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3)。 45、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形成了以(1)为核心的新型军民关系。 46、(1)标志着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 47、我军对知识分子的原则是(3)。 48、向解放战争过渡时期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是(2)。 49、向解放战争过渡时期我军反击国民政府军的几次大的战役是(3)。 50、向解放战争过渡时期我军对东北的策略是(2)。 51、1946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的(1)创东北歼灭敌军一个整师的先例。 52、鲁西南战役中我军的战法是(4)。 53、1947年11月,我军发动了(1),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一片。 54、1948年,我军发动了(1),收复延安。 55、鲁西南战役中,敌军32师和70师重兵集结,为防止困兽犹斗局面的出现,我军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 3.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4.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 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督战:歼灭: 悍然 ..拒绝:阻遏:消耗: 锐不可当.:业已 ..:绥靖: 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主题。 课堂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 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当堂检测 一、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 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 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 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 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 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 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 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 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 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 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 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 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二、阅读并给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示序号,然后下列回答: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 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 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 什么? ______ ______ ______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 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__ ______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导入 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 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是的! 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点击PPT。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 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有气势,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的威风与豪气。我想这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受到时代与伟人的如此厚爱呢我们先看看事件的幕后风雨。 (二)【导入】展示背景资料 请学生齐读背景资料。 教师:下面,我们将跟随毛泽东的文字,走进历史,踏上前线,重温时代的厚重与先辈们的英勇。(出示本课标题) (三)【讲授】字音拼读,字词积累 请学生正确拼读“芜湖、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字词,同时了解多音字“塞、当”的其他读音。 (四)【讲授】解读新闻 1.听读新闻。 首先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运用正确的方式朗读新闻。)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二、新闻的相关知识: 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最大,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篇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 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 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导语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

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 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 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 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 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 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 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 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 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 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 人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最新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分清课文层次,理解新闻的结构; 3、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自学感悟] 一、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自我检测]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 荻港()获得()溃退() 歼灭()阡陌()纤维() 锐不可当()当真() 不含:业已: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4、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三、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一、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测试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测试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其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B”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A”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 4.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C”A.记叙的方式B.说明的方式C.议论的方式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6.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d āng)②不含:“不包括”③业已:“已经”

解放军军史

GCT军事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来源:清华在线日期:2011-7-29 11:04:52 【我要咨询】 军事知识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北伐军三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胜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国民党反动派调军队包围南昌,8月5日,起义部队按原定计划退出南昌,南下向广东进发,经临川、广昌、瑞金、汀州(今长汀)等地,沿途多次作战,9月底到达潮州、汕头,遇到优势敌军的围攻,大部分被打散。保留下来的一部分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入湖南南部,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发动了湘南起义,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地区宁冈砻市,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派打响了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革命的开始。8月1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举行的紧急会议。当时,蒋介石、汪精卫已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革命处在危急关头。会议坚决地纠正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继续革命斗争,号召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些都是正确的,是它的主要方面。但会议在着重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同时,在一部分同志中出现了“左”的倾向,助长了政治上的冒险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的过火斗争。 3.秋收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随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起义。毛泽东在湖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可编辑版)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习题精选 选择题。 1. 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 溃退:散乱,败退。 D. 督战:帮助作战。 2. 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 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 B. 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 C.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D. 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

3. 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20日夜起____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____芜湖线_____渡至繁昌_____铜陵_____青阳_____荻港_____鲁港地区____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_____ A.,、,、、、、,。 B.,、。、、、、,。 C.。、,、、、、,。 D.,,,,,,,,。 4.与短语“擦破了”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拒绝和平控制要塞纷纷溃退渡过南岸 B.清楚得很踢一脚说下去爽快极了 C.英勇善战冲破敌阵热起来在九江 D.横渡长江广大官兵锐不可当。甚为微弱 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