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

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

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

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传说

孜孜妮乍

凉山彝族传说,鬼是从世上最美的“美女”孜孜妮乍变来的。

彝语“孜孜妮乍”,又称“子子尼乍”,意为“美女孜孜”(“孜孜”为名,“妮乍”为美女)。书中说:“孜孜妮乍呢,头发黑又长,鼻梁直端端,眼睛明而圆,睫毛黑又翘,眉毛成影影,嘴唇薄又小,容貌体态啊,完美又无缺,风度神态啊,稳重又大方,言语举止啊,好似云雀鸣。”

在遥远的古代,孜孜装扮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出现在昭觉日哈落莫,当猎人海俄滇古打猎来到这里时,为孜孜的美貌所倾倒,两人一见钟情,随即把她带回家。头一、二年孜孜妮乍美丽又贤慧,聪明又能干,到第三年就变得凶恶又无情,到晚上就变成了一副活骷髅。海俄滇古佯装生病,卧床不起,孜孜妮乍对他百般照顾,说什么难寻的药能治好他的病,她都不辞辛苦想方设法给他找来,海俄滇古更加装病不起,并告诉她只有服用“武则洛曲” 雪山上的白雪才会好。孜孜妮乍又整装待发,临行前一再告诫海俄滇古不要请苏尼毕摩咒她。她一走,海俄滇古就请来了苏尼毕摩,进行各种仪式诅咒,孜孜妮乍取雪回来进不了家门,

变成了一只灰红色山羊,当场被人打死,耳内还有雪渣,最后被他们抛入河中,过了一些日子,被下游的一些人捞起并饱餐了-顿,结果全被毒死,这些人随即变成了世间各种各样的鬼。

《孜孜妮乍》是一部彝族毕摩祭祀的彝文文献手抄经书。从内容上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十三章,各章的词句优美动听,琅琅上口,在大小凉山流传广,影响深。

在彝族先民朴素的哲学思想里,有人就有鬼,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忠贞就有背叛。孜孜妮乍,这个神话中花容月貌的女性,被认为是鬼的原形,却演绎了一段人间最为凄美的爱情故事。

彝族支系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彝族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自称繁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其自称也存在着不同。

彝语有六大方言,即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彝族服饰有300多种。彝族服饰、彝语方言以及彝族自称是区分彝族支系的重要依据。

“尼”是最早的、统一的彝族自称。据《彝族简史》,彝族自称有35种,他称有44种。但这只是彝族繁杂的自称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在彝族的历史上有诺苏、聂苏、纳苏、罗婺、阿西泼、撒尼、阿哲、阿武、阿鲁、罗罗、阿多、罗米、他留、拉乌苏、迷撒颇、格颇、撒摩都、纳若、哪渣苏、他鲁苏、山苏、纳罗颇、黎颇、拉鲁颇、六浔薄、迷撒泼、阿租拨等上百个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彝族。

以“诺苏颇”、“纳苏颇”“聂苏颇”(尼苏泼)、“尼颇”、“撒尼颇”作为自称的彝族占川、黔、滇、桂四省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从方言来看,这些自称都属于分布在东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南部方言区;自称“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族都属于彝语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区,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彝族的自称与龙、虎图腾崇拜有关;自称为“倮颇”的,都属于倮、黎、栗、勒、俚同音异写,彝语的意为野外、山上,即居住于山上的民族,其语言和习俗都与自称倮倮泼的较为接近。无论自称“尼颇”还是“栗颇”乐于接受“尼泼”这个彝族的较早的自称。彝族自称虽然繁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一统,即“尼”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自称体系、倮(罗)泼自称体系、俚泼自称体系。这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

彝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

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六浔薄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成为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

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第一次是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或彝语支民族;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即凉山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分支),即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彝族传说神祗8个

彝族传说神祗8个

1.阿普阿桑

远古的时候,有山呈白色,有沟金黄色;土地白茫茫,蛙类全身红。天上有白云三母女,朝着北方去。天上有黑云三母女,向着南方去。飞来三只斯尔鸟,要朝南方去。有三只羚羊要从山崖过,有三只水獭要潜入水底去。天上降生了一个神人叫阿普阿桑,来到滇普合诺山,他用一把金耙子开了三层天。此后,天有三层,一层行日月,一层过云雾,一层飘雨雪。

2.杜滇斯日

杜滇斯日叫有翅之神,名叫瓦石特拉。泅在河中心,人就过不了河;潜在河下游,上游就喝不到水。住在祖祖安杂山,喝的是神泉水。她的翅膀能治麻疯病,她的羽毛能治传染病,她

是人间的守护神。

3.俄木斯日

石姆玛哈有棵树,树杆是白色,树枝是白色,树叶是白色,开花是白色,结果是白色。一颗白色的果,落在拉木博西山,生出了格基、托基、托加、青鲁四子弟。金路银路有四条,茶道盐道有四条。四条道路通四方,俄木斯日生财才有道。

4.比滇斯日

比滇斯日是蹄类神。天地开启后,天空有格主,格主生三子,长子是大象,生活在雨林;次子叫绵羊,放牧在彝区;小子叫白头鹿子,生活在杉林里,它是神的羊,禁止去捕杀。捕杀野鹿子,就会动神怒。因此,森林里的蹄类不能杀,杀了犯神威。

5.马琴斯日

马琴斯日是神人,长到七岁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为了认父亲,村里组织了全村男子,由马琴斯日指认父亲;马琴斯日指着谁,谁将是马琴斯日的父亲。然而到了认父现场,马琴斯日向着山上跑。突然,天空飞来了一只长着鬃毛的怪物,马琴斯日也跟着飞走了。人们急忙从妇女的裙子上撕下布条,套在箭头上射向怪物,马琴斯日才从怪物手中掉下来。据传马琴斯日就是怪兽的后代。

6.阿素斯日

阿素斯日降生后也是没父亲,每天关在家里边,有人好奇去偷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阿素斯日家中有口井,阿术斯日变成一条有鬃毛的怪兽“石洛莫嘎”在戏水。阿素斯日放牧着一只独角的牛,阿素斯日将牛杀了取下牛角,牛角绘上彩漆,出兵打仗一吹长角就打胜战,阿素斯日成为战场上的英雄。阿素斯日带着母亲寻父亲,父亲从天来,前边飞的是一群神鸟,后面跟着来的是一群兽,骑着黑熊走过来的是一条鬃鳞怪兽,他就是阿素斯日的父亲。父亲看见母子俩,送了一块黑色的黄金,作为馈赐,据说这一种黑金,为世上稀有。

7.普莫色色

普莫色色是汉族的神,与阿素斯日为争夺地盘而战争。请神来调和,要用杉木作边界,杉木长到哪里,哪里就是彝区。阿素斯日从日夫合几扯来大杉木,要栽到嘉定去。普莫色色计谋多,捉了一只鸡公来,割了鸡翅膀,敲着大簸箕,学着鸡公叫。阿素斯日听到鸡叫声,误为天亮了,杉树还没栽下。因此,彝区被划到了大山里。

8.普俄斯日

普俄斯日住在现在的越西地界上,拥有俄鲁索姑湖。世泽斯日住在俄鲁索姑山的背后,他想打通俄鲁索姑山,将俄鲁索姑湖的水引过来。不料此事惊动了俄鲁索姑湖的神,湖水从地下流到拉布俄卓(今西昌),成为今天的邛海。普俄斯日和世泽斯日却因此而结怨。世泽斯日用毒酒将普俄斯日毒死,普俄斯日装着没死,不做丧事。世泽斯日以为毒性不烈,因此,自饮一口,结果也中毒身亡。

泸西阿庐古洞景区

百科名片

泸西阿庐古洞

阿庐古洞风景区地处滇东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西2公里处。“阿庐古洞”为彝语,意即“前面有平坦草地的虎洞”,系宋元时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的穴居点。阿庐古洞是规模宏大的溶群,约成型于二亿年前,原曾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隆起,海水退位,形成了典型的岩溶景观。泸西境内素有九峰十八洞之称,阿庐古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泸西县位于红河州东北部,地处乌蒙山脉南端和袁牢山脉北端之间,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799米,交通便利,气候良好,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泸西山川秀丽,是一个以喀斯特地下岩溶和江、湖、瀑泉、自然景观为主体,古老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为辅的溶洞群。她有瑰丽多姿的溶洞群,险要秀丽的南盘江,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潇洒多变的瀑布群,幽静多情的泉水,中心景区誉为“云南第一洞”。奇特的景观,典雅的环境、富丽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已具规模的旅游城市,深深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阿庐古洞位于距昆明160多公里的泸西县境内,是一组典型的岩溶地貌地下溶洞群,是一个有着九峰十八洞的古老神奇的地下洞府。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曾神迷于此,两次入洞考察,留下了“泸源之水涌于下穴,泸源之洞群于悬岩”的名句。

阿庐古洞又叫泸源洞,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溶洞群,它是宋、元时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的穴居点,其名亦是由此化来。它的主洞体由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玉笋河组成,三洞一河全长三千余米,洞景具有古、奇、绝的特点,洞外有泉,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下有河,还有各种石笋、钟乳、石柱、石漫、石镰、石瀑、石花……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以及各种天造的“雄狮怒吼”、“古莲倒悬”、“飞龙戏瀑”、“三象驰原”、“古龟望月”、“鳄

鱼凌空”、“犀牛出海”、“天然壁画”、“魏王点兵”、“擎天玉柱”、“九龙出海”、“阿细跳月”等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无穷乐趣。

编辑本段景区亮点

泸西阿庐古洞景区

在玉柱洞垂深十五米处,有一条可供广大游客一饱眼福、长达八百多米的玉笋河,水流缓漫,清澈见底,常年不枯。被称称洞中一绝的“水中石笋”和珍稀鱼类透明鱼,从外表可清晰的看到里面的骨骼及五脏六腑,实属举世罕见的珍稀鱼种,观者无不称奇,这更为玉笋河增添了神秘色彩。

编辑本段主要景观

泸源洞

泸源洞因山麓东南源泉自洞穴中溢出而得名。洞额有明代广西知府张继孟题"奇观"及清代巡抚谬英所题"天然石室"。洞体为厅堂式,全长700余米,由10余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厅堂组成,中间有狭道相连,洞穴呈网络状发展,拐弯伸展如地下迷宫。

玉柱洞

玉柱洞出泸源洞5米,即入玉柱洞。可沿洞外石阶上攀观览青峰耸立。洞口石钟乳垂挂如帘,开状别致。全长800余米,为宫殿式溶洞,由10余个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厅堂组成,最大奇堂长70余米,宽30余米,规模宏大。

玉笋河

玉笋河为地下暗河,位于泸源洞,玉柱洞垂深15米之下,洞口位于玉柱洞中,全长沙余米。河水由北向南流动,流速缓慢,0.02米/秒,流量12各/秒,常年不涸。河道宽8米-12米,中心顶高5米,最高处10处。整个河穹似椭圆形拱顶、河水清澈见底,深0.8米-3米。游览只能乘人力之舟,每舟乘6人,无陆路通行。

碧山洞出玉柱洞,沿林荫小道西行350米,或乘旅游索道,便到碧玉洞入口。洞口位于祭龙山腰,洞穴为峡谷式深洞,洞穴延伸严直,少有大厅,全长720米。洞内钟乳石色如碧玉,故名碧玉洞。洞中玲珑剔透的卷曲石、阿庐玉、石盾(20余平方米)、石编钟为阿庐古洞珍品。阿庐古洞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的典型喀斯特地貌溶洞群,是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落"的穴居点,是亚洲最壮观、最秀丽的天然奇观,有"云南第一洞"之称、地下园林宫殿之誉。

阿庐古洞

阿庐古洞已开发开放了三个旱洞和一个水洞组成的全长3000余米的游程。有数百个景点,上下三层贯通,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造型风格各异,峡谷、厅堂、宫殿相融其间,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洞中钟乳悬积,石笋林立;色若碧玉、瑰丽透明、沿河交融、发育丰富,"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天、洞外有泉","天然有石洞,造化夺神工"堪为世界一绝,使其具有"古、朴、奇、绝"等令人叫绝之风格特别是全长800余米的玉笋河,河面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珍稀鱼种"透明鱼"遨游其中,举世罕见。河中泛舟,人在画中,如入仙境,令你留恋忘返。阿庐古洞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当滇黔古海上升为陆地后,海中大量含钙质的物质沉积为石灰岩,经过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含有二氧化碳雨水的浸蚀和长期岩溶蚀出一个个落水洞和漏斗地穴,被溶蚀而成今天这样的洞中奇观。

编辑本段旅游贴士

门票:60元,包括三洞一河游览,以及旅游索道和划船费用。另外聘请导游3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编辑本段交通概况

外部交通:昆明有旅游专车直达景区,游客也可先游览石林,再从石林向东行80公里,即可到达阿庐古洞的洞口。

市内交通:在菊花村客运站每天有三班车(7:30、8:30、12:30)开往阿庐古洞。也可乘出租车前往。

云南省内以昆明为出发点:

班线车

昆明--泸西·阿庐古洞

昆明市东部客运站--泸西全程163公里行程2.5--3小时。票价:42元

石林--泸西全程80公里行程1小时。票价:17元

弥勒--泸西全程47公里行程40分钟。票价:11元

师宗--泸西全程40公里行程40分钟。票价:10元

罗平--泸西全程90公里行程1.5小时。票价:26元

丘北--泸西全程172公里行程3小时。票价:45元

自驾车

昆明--泸西·阿庐古洞

昆明--泸西建议选择行走昆石高速86公里,石林--泸西二级路面80公里,全程2.5小时左右,路面宽广平坦。

石林--泸西全程80公里二层路面,道咱宽广平坦无交通阻塞,沿途可观赏山水田园,正常车程1小时左右可到达。

弥勒--泸西全程40公里,或师宗--泸西全程40分里,新建的二级路面,道路宽广平坦无交通阻塞,沿途可观赏山水田园,全程行车时间35分钟左右。

罗平--泸西全程97公里,新建的二级路面,道路宽广平坦无交能阻塞,沿途可观赏山水田园,全程行车时间1.5小时左右。

丘北--泸西全程170公里,丘北出发经过弥勒至泸西,二级路面,沿途观赏山水田园风光,全程3小时左右。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旅游至少要带上两季的衣服,还应该带一件轻便的雨披,既可以在下雨的时候档挡雨,也可以在走累了的时候铺在地下歇歇脚。

编辑本段最佳出游时间

红河州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22.6℃。最佳出游时间在3月-4月,9月-11月。

彝族谚语集锦

香甜的米酒越喝越醉人

友谊的手越牵越温暖

能分清糠和米容易

要识别真与假不易

战马不怕枪声哮

飞鹰不惧路途遥

九句话里总有一句可信

九条路中总有一条可走

愿群山变成亲人

愿峻岭变成朋友

山与山靠白云相连

坝与坝靠绿水相依

远飞的雄鹰见得多

勤学的人们懂得多

学会巨石那样稳重

莫学柳枝那样飘摇

一只无底的金杯

不如有底的木碗

大雁能知冷与暖

蜜蜂能辨西与东

猎人最熟悉山路

渔人更能识水性

不知西东望日月

不知南北望星星

不知高低莫爬坡

不知深浅莫过河

鹿耳再长遮不住鹿角

高山再高挡不住阳光

要学好需用一辈子

要学坏只需一刻钟

一树能容千只鸟

千鸟却难共一树

一家和气得安乐

一家和蔼得温暖

猫儿虽大吞不下一张牛皮

蚂蚁虽小能把牛皮吞噬掉

一人难挑千斤担

众人能移万座山

洗头红绳要选最长的

知心朋友要交最长久的

经典神话故事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北欧神话故事(精选10个)

北欧神话故事 北欧神话故事(一): 智慧女神雅典娜 雅典娜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智慧女神、丰产女神、乌云和雷电的主宰者,和平劳动的庇护者。雅典娜的很多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说,雅典娜的诞生经历了一番磨难。相传,雅典娜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世界主宰者——宙斯,她的母亲墨提斯是人类和众神中最有智慧的女性。雅典娜诞生前,神界流传着一种说法,预言说墨提斯所生的儿女会推翻宙斯的统治。宙斯听说这一预言后十分恐慌,他担心自己的统治被儿女推翻,于是找了个机会,一口把正在怀孕的妻子连同还没出生的孩子吞到肚子里。宙斯认为,妻子和孩子在自己肚子里,孩子无法出生,自然就无法推翻自己的政权了。 宙斯平静舒适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墨提斯临产时,宙斯头痛难忍,包括阿波罗在内的众神都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想把他治好,但结果都不令人满意。万般无奈,宙斯只好要求火神赫菲斯托斯打开他的头颅,透过这种方式解决头痛的顽疾。在火神的帮忙下,宙斯的头颅被顺利打开了。令众神吃惊的是,一位体态婀娜、容貌美丽的女神,身披着铠甲,携带着盾牌和长矛从宙斯裂开的头颅中走了出来。这位美丽可爱、光彩艳丽的女子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 雅典娜全名帕拉斯·雅典娜,她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帕拉斯”,是为了纪念一个儿时的伙伴。据说,女神雅典娜出生后由海神特里同抚养。特里同是海王波塞冬的儿子,他有一个名叫帕拉斯的女儿,女孩恰好和雅典娜同岁。雅典娜和帕拉斯吃住在一齐,一同学习,一同玩耍,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个女孩经常玩一些危险的游戏。一天,两人像往常一样比赛互投长矛。帕拉斯十分用力地向雅典娜投出长矛,在云端上面的宙斯发现长矛有可能会击中心爱的女儿,于是从天上降下一面山羊皮做的神盾保护雅典娜。帕拉斯看到神盾后十分吃惊,露出破绽,被雅典娜射来的长矛刺中。帕拉斯死后,特里同十分悲哀,把雅典娜送回了奥林匹斯山。雅典娜十分后悔自己不留意杀死了好朋友。为了纪念女友,她为帕拉斯造了一尊像,并把一副羊皮盾做的胸甲围在神像上。雅典娜把这尊神像放在宙斯的神像前,以此表示敬重。从那以后,雅典娜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好友的名字表示纪念,这就是“帕拉斯·雅典娜”的由来。 雅典娜成为雅典城守护神的过程也颇有传奇色彩。雅典城建成后,海神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为这座城市命名的权力,二人展开了竞赛。裁判宣布谁赠送给人类最有用的礼物,谁就享有命名的荣耀。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往岩石上一击立刻出现一匹战马,雅典娜则用她金色的长矛在地上一戳,出现了绿色的橄榄枝。众神裁决一致认定,战马是战争的象征,橄榄枝则代表和平。雅典娜因此成为雅典的守护神。 北欧神话故事(二): 水仙花的来历 美少年纳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河神和仙女的儿子,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很多女神都不由自主地爱上他。在众多爱慕者中,有一个名为厄科的女神,她美丽大方,擅长讲故事,她深情并茂地讲述常常吸引很多听众。天后赫拉十分嫉妒厄科的这一才能,于是诅咒她丧失了语言潜力,厄科无法开口说话,除非别人先开口她才能重复别人的话语。遭受咒语诅咒的厄科在林中漫游,看到了纳喀索斯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但她无法表白真挚的情感,务必等对方先开口。 厄科躲在密林中,怀着喜悦的情绪望着这个英俊少年。纳喀索斯环顾四周,不知该往哪里走,他高声喊道:“喂!谁在那里?”“那里。”厄科高声回答。“到那里来。”纳喀索斯又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的资料简单介绍火把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六月廿四日或廿五日是西南地区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记载于明杨慎《南诏野史》和《大理府志》。清人赵文哲诗集《取偶集)中《火把节》诗前有序,也做了说明。民间有两个传说,述说了火把节的来历。 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下凡催收粮款,激起百姓反抗。有一位英雄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他。天王盛怒,派“天虫”吃庄稼。眼看庄稼被吃光,人们便燃起火把烧天虫。烧了三天三夜,天虫终于被烧光,保住了庄稼。为了预防漏网天虫再作恶,每年六月廿四

或廿五人们便举行火把节,再烧天虫一次。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摔跤英雄,举世无双。上天得知,派下天神与之较量,结果天神一个个都被摔死。上天大怒,放出害虫祸害庄稼。额其拉巴与百姓想了一个治服的办法:上山去砍许多松明回来,做成火把,在英雄的率领下,他们手执火把,绕田而行,诱杀了害虫,确保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燃火把的仪式。 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活动。白天斗牛,文艺汇演,摔跤比赛。夜晚处处亮着松明火把,各家门槛上都插着松明,以示吉样。青年与孩子举着火把沿村寨田间转悠,然后聚会村寨广场。广场上堆砌一个塔形火把,熊熊燃烧,表示人定胜天,害虫已被驱除人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文字版精选

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文字版精选 天女散花】 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 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 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高兴地报告玉帝。 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

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 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 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间有了百花。 【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

简短著名神话故事大全-神话故事精选

简短著名神话故事大全-神话故事精选 如果孩子们利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品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童话故事,会有不同的收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神话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神话故事1新婚燕尔,河伯陪伴宓妃乘坐龙挽荷盖的水车,腾波冲浪,从下游九河直上河源昆仑,流连于良辰美景,又手牵着手东行,回归新居鱼鳞屋、紫贝阙。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河神水性杨花,易于变心,爱情的火花很快就让时间的流水浇灭了。河伯吩咐巫妪每年替他挑个妙龄少女做新娘,并警告两岸百姓:“若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宓妃内心也厌倦了狂妄自大的河伯,厌倦了轻靡浮华的生活,她乐得脱身返回洛水,时而在水面拾取漂浮的翠羽,时而入潭心采集深藏的明珠,可夜静月明时,她会感到无助,感到空虚,她需要一双有力的臂膀,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或许是天意作合,羿追逐羚羊来至洛滨,与宓妃不期而遇。他俩一个是侠骨热血的寂寞英雄,一个是柔情似水的孤独美人,彼此目光接触,便再也移不开,他俩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宋.辛弃疾《青玉案.无夕》)的另一半近在眼前。羿与宓妃相爱同居的消息传到左拥右抱享尽艳福的河伯耳中,雄性的妒嫉和一方霸主的自尊令他恼羞成怒。他惧怕羿的神箭,不敢当面对决,暂且化作一条白龙,探头探脑地浮在水面盯捎。白龙出水,龙卷风起,与宓妃并骑驰骋的羿见百姓又要造殃,返身一箭,射中白龙左目,那河伯负痛,捂住伤口窜入河底。独眼龙河伯哭上天庭,请求天帝杀了羿为他报仇。帝喾正为以前待羿太不公平而有些内疚,因此不耐烦地打断了河伯的喋喋不休:“你规规矩矩安居水府,谁能射你?你无端化为虫兽,当然会被人捕杀。羿又有什么过错呢?”河伯黯然溜回黄河,从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也不出头了。神话故事2很久以前,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呆烦了,便命手下打开天门,想欣赏一下人间景象。他向下一看,只见大地上山青青,水绿绿,百花争艳,处处传来欢歌笑语。玉皇大帝看着看着,竟吹直了胡子,瞪圆了眼睛,气愤愤地说:“原先,总觉得天宫是最美好的,哪里想到,下界竟超过了我们天上。”于是,他连天宫也没有回,便发出一道圣旨,命手下的一员天将,速速去放一把火把人间烧光。那位天将怎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只得离开天宫,直奔人间。他来到人间一看,人间的生活和天宫截然不同。人们的美好生活,不是依靠别人的血汗获得的,而是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他非常羡慕过这样的日子。但这位天将知道,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他反复地想了又想,最后他决心牺牲自己保住美好的人间。他拿定主意后,便回到天宫禀明玉皇大帝说:“已经遵照旨意把人间放火统统烧光了。”玉皇大帝听了,哈哈大笑说:“谁最幸福?只有我玉皇大帝;哪里最美好?只有这超越人间的天堂。”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又坐得气闷了。他忽然想起了被毁灭的人间,就想看看大地上的一片瓦砾,来解除内心的烦闷。随从们扶他来到天门前,打开天门一看,只见大地比原来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了。玉皇大帝气得快要疯了。大吼着:“胆大的东西,难道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竟胆敢违抗我的旨意!”立刻吩咐左右侍从们,把那位天将押上天庭,不问青红皂白,推出去砍了头。那位善良的天将虽然被玉皇大帝杀了,可是,他那拯救人间的心并没有死。他的一滴鲜血掉在大地上,被一个老和尚看见了,于是用大红色的绸子把这滴血包了起来。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傍晚,那滴血变成了一个小娃娃,他痛哭着告诉人们:“明天晚上,专横不讲道理的玉皇大帝要派一员天将来到人间,把人间烧毁。快去告诉所有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起火把,要接连不断地点三个晚上,这样就能迷住玉皇大帝的眼睛,逃过这一次大劫难。”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普天下,大家都知道了玉皇大帝要派人来烧毁人间。于是,人们都按着那个小娃娃的指点,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用松树枝扎成的火把;火把一点着,便发出了熊熊的火焰。一天、两天、三天,人间大地上,烈火熊熊,一直烧了整整三个夜晚。专横的玉皇大帝,亲眼看到人间燃起了大火,才“满意”地笑了。回到天宫睡觉神话故事3天空曾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埃及经典神话故事五篇-埃及神话故事

埃及经典神话故事五篇-埃及神话故事 孩子听神话故事的好处是孩子在一定的年龄段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喜欢亲自尝试,因对世界的不了解,进而刺激他们探索的欲望,来认识这个世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神话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神话故事精选1把奥西利斯制成木乃伊的亚奴比斯,虽然之前只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死神,专管埋葬,制造木乃伊的守护神。他的造型通常是山犬模样。死者由亚奴比斯(长着狗头的神)引到奥西利斯面前,死者必须努力证明自己在生前是清白无辜的。心脏被认为是人的意识栖身之处,于是心脏被放到一架天秤的秤盘里,再天秤的另一边放着象征正义的羽毛。如果心脏重于羽毛,就不通过审判,死者就会被交给长着鳄鱼脑袋的魔鬼。如果羽毛重于心脏,死者就是无过错的好人,然后死者会被霍尔斯带到一个位于阴间的乐土居住,获得永生。不过在乐土居住,必须定期轮流为奥西利斯种田,于是就演变成在死者墓中放进人偶,由人偶代替死者服劳役。埃及神话传说:古埃及人信奉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最初埃及的神多以动物的形式出现,并没有人格化,这表现了很强的图腾崇拜的痕迹。当时,埃及早期的城市都有一种动物被视为自己的保护神,如豺狼是埃及中部的地方神,鳄鱼是法尤姆地方的神等。一旦一种动物被作为城市的地方神,该城的居民便把它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将受到居民的崇拜和保护。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对自然的崇拜意义更大,于是兴起了对自然神的信仰。自然神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但它比图腾崇拜前进了一步,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渴望认识的心情。自然神已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性,在自然神中,太阳神被作为一切自然的代表,因而太阳神则成为人类崇拜自然的中心。太阳神叫拉,他是埃及之神,其地位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古埃及的神多是具体的,现实的。他们或以动物的形式,或以人的形式出现,也有许多是半兽半人之神,但其行为都被描写成与人一样,都有鲜明生动的性格,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神话传说通过神的机智、顽强、善良与勇敢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活行为,可见埃及神话中渗透着埃及人民对美好事物及真理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埃及人民长期生活的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埃及的神话资料虽内容丰富,但没有严格的时代划分和统一的体系,因而我们以几个主神的故事为主来概括各个神祗的职能及地位,从中可了解埃及神话的大致。神话故事精选2人类的始祖女娲造人之后,一向太平无事。忽然有一天,天地大冲撞,天上崩开一条巨大的裂口,地面也爆裂塌陷,烈焰从地心迸发,焚毁森林;洪水从渊底喷涌,漂走山岭;妖魔鬼怪,恶禽猛兽,趁机肆虐,人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听到人类的求助声,她先杀死妖魔鬼怪和恶禽猛兽,然后平息了水患,接下来进行伟大的补天工程。女娲到各个地方收集芦柴,搬运到天的裂口处,堆积得与天一样高,接着去寻找与天一样颜色的青石,由于地上没那么多,只好再拣些白石、黄石、红石和黑石,放在柴堆上面。趁从地心迸发的大火还没有全部熄灭,她用一棵大树点燃芦柴,火焰忽地窜起,照亮了整个宇宙,五色石都被烧得通红。慢慢地,石块熔化了,象糖浆似的流淌在天的裂缝中。等芦柴快烧完的时候,天上的大裂口被补好了。尽管残破的天地被女娲修好了,但并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西北方向的天空略有点倾斜,所以太阳、月亮都不自觉地往那边跑;东南方向的大地,陷下去一个深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也都不由自主地朝东南方向流,大量的水积在那里,就形成了海洋。在渤海的东边,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深沟,名叫“归墟”。无论是地上的水,还是海里的水,都往这里流。“归墟”里的水,却总保持同样的状态,既不会增加,也不减少。因此不会溢出来淹没人类。“归墟”里面有五座神山,就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神山高三万里,山与山之间是七万里。山上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玉石雕刻的栏杆,许多神仙住在这里。神山上的所有飞禽走兽都是白色的,山上还有许多奇特的树,这些树结的果实是美玉和珍珠,味道非常好,凡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神仙们都穿洁白的衣服,背上长有小小的翅膀。平时这些神仙们在大海上、碧空下,象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往还于五座神山之间,探望他们的亲戚朋友。神仙们的生活快乐而幸福。但在快乐幸福的生活中,也有一件小

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精选

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精选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精选。 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高兴地报

告玉帝。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 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间有了百花。 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精选2:葬到月亮上的姑娘从前,在壮乡有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达汪。她心灵手巧,绣出的花、鸟都像真的一样。 有一次她绣麻雀,还有一只眼睛没有绣好,一不小心绣花针扎破了小手指头,一滴血恰好滴在了要绣眼睛的地方。突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麻雀的眼珠骨碌碌地转了起来。 开始,她还以为是自己的眼睛花了,用袖子擦了擦再看,那圆眼睛带着血丝,眼皮还在一张一合呢!不一会儿,那麻雀竟在绣花巾上扑打着翅膀,飞走了。 看到这些,达汪姑娘不禁懊恼起来,心想:刚才应该把那只麻雀留住,养起来也是个伴,一个人在家织呀绣呀的,太孤单了。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但是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有关火把节的故事吧! 民族传说 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 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

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彝族风情:彝族火把节作文600字

彝族风情:彝族火把节作文600字 火把节是很多民族共同的节日,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中彝族的火把节还是比较盛大的,那么,彝族火把节要怎么过?有哪些习俗呢?这些要是当地人人可能回了解一些,那么,你知道彝族火把节的昨晚怎么写吗? 第一篇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火把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喜庆的日子! 第二篇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

中国古代经典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神话故事 【神鬼节】 隋朝末年,杨广夺了皇位,听信小人费无极的谗言,杀害了开国功 臣余谦。在海南岛崖州任职的余谦的好朋友黎怀琼也受了株连。黎怀 琼的胞弟黎怀亮为了避祸,带着妻子林丽娟逃往立才峒(今育才乡)投靠 黎族朋友董亚日。黎怀亮夫妇为了生活,就跟着董亚日一家学耕地种田。久而久之,他们和黎族同胞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大赦天下。黎怀亮夫妇听到这个消 息后,非常快乐,正当他们预备举家回乡之日,黎怀亮突患恶疾,求医无效,死于异地。 丈夫死了后,林丽娟为了生活,天天带着四岁的儿子黎洪下田劳动。有一天,丽娟和董嫂正在田里插秧,在田边大石头上玩耍的黎洪突然大 声呼唤救命,丽娟和董嫂抬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黎洪慢慢陷进石头里,两只小手持续地挥动着。丽娟急忙跑过去,伸手想拉住儿子,大石头 却突然长高,丽娟舍命地往石头上爬,当她爬上时,儿子已被石头吞掉了,只剩下一顶小帽子扣在石顶。丈夫刚死,爱儿又亡,丽娟的心都碎了,她 几次想撞死在石头上和儿子一块儿去了,但是想起守孝期还未满,到九 泉之下没脸见丈夫,于是坐在石头上哭得死去活来。 乡亲们见状,纷纷前来安慰她,劝她回家,可丽娟说什么也不肯走。好心的董嫂只好天天送饭给她,陪她掉泪。就这样,丽娟哭了七七四十 九天。这天,突然有一个白头发、黄胡子的老人,骑着一匹红头大马来 到石旁,带走了丽娟。 第二天,董嫂送饭来时,不见丽娟,大声呼喊,四处寻寻。她在对面 的小山包上发觉了一条很长的石梁,形似红头马的背脊,周围有锯牙形 的石头,高高低低、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定是山神带走了丽娟,董嫂 这样猜想。她回到村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里的头头奥雅。

民间神话故事文字版-神话故事大全

民间神话故事文字版-神话故事大全 民间神话故事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神话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民间神话故事1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高兴地报告玉帝。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间有了百花。民间神话故事2女娲历尽辛苦,好不容易把天补好、把地填平了,使灾祸平息,人类又获得了新生。大地上欣欣向荣,春夏秋冬依序而过,天气随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世界上的恶禽猛兽相继死去,剩下的也都改变了性情,非常驯善,成了人类的朋友。人们丰衣足食,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人们把吃不完的粮食放在田间地头,根本无须放到仓库里,因为人人都有,谁也不会去拿别人的。刚生下来的婴儿,人们干脆就把他们放在树上大鸟的巢里,孩子和鸟儿一起玩耍,睡在鸟巢里,树被风儿吹得摇来摆去,就像天然的摇篮一样。老虎豹子也不伤人,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扯着它们的尾巴玩。就连人们踩在大蟒身上,它也只是打个滚翻到一旁去,根本不会对人的行为动怒。那时,可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得如此美好,很是欣慰。为了让人类能更快乐些,她还制造了一种叫芦笙的乐器。这种芦笙一吹便可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来,它的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个葫芦里面。女娲把芦笙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吹起它,便会禁不住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起来,有了芦笙,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了。女娲制造的芦笙,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吹奏着。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这种芦笙与青年男女们的纯真爱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的春天,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在月光明媚、天朗无云的夜晚,人们便来到平坦的地面上,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起悠扬的芦笙,围成圈子,唱歌跳舞。他们或是两人对舞,或是男的吹着芦笙在前面引导,女的摇着响铃在后面跟随,跳到情投意合的时候,便成了最亲密的人。女娲看到人类安居乐业了,忽然感觉到了劳累,需要休息休息了。于是,她登上雷车,驾起飞龙,让白螭在前面开路,让腾龙在后面跟随,黄雀簇拥着她的车子,天地神灵前呼后拥地围在她车子周围,护送着他上天去了。女娲这时十分欣慰,她回想着自己所做过的一切:用黄泥创造了人类,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使自己不再孤独寂寞,历尽千辛万苦补天、填地、杀黑龙、收洪水……在回忆中,她乘龙驾云,不知不觉间已升到了九重天顶。进了天门,来到天廷,向天帝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报告了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故事精选(一): 经典古希腊神话:丘比特 厄洛斯是爱神,它的拉丁名称丘比特更为人熟知。他是阿瑞斯和阿芙罗狄蒂的儿子,是一位小奥林波斯山神。他的形象是一个裸体的小男孩,有一对闪闪发光的翅膀。他带着弓箭漫游。他恶作剧地射出令人震颤的神箭,唤起爱的激情。给自然界带来生机,授予万物繁衍的潜力。这位可爱而又淘气的小精灵有两种神箭:加快感情产生的金头神箭和中止感情的铅头神箭。另外,他还有一束照亮心灵的火炬。

尽管有时他被蒙着眼睛,但没有任何人或神,包括宙斯在内,能逃避他的恶作剧。有一次这位淘气的精灵被自己的箭射中。对人 间少女普赛克炽热的爱在他心中复苏,以致于他不顾他母亲的干预,鼓起勇气让宙斯给予公正评判。厄洛斯起了重大作用的另一个着名 的故事是亚尔古英雄的远征。美狄亚,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被厄 洛斯的神箭射中,和伊阿宋一齐寻觅金羊毛,最后成为这位英雄的 妻子。 古希腊神话故事精选(二): 古希腊神话经典故事:奥林波斯山神 在马其顿和希腊东部的色萨利之间矗立着一座高山。大雾弥 漫的山顶直插云霄。山顶上,众神们的家园沐浴在阳光之中。宙斯 作为山神和人类之父主宰着那里的一切。总的说来,宙斯并不是一 个独裁统治者。但毫无疑问,凡事山神们都要听从他的命令。宙斯

将男女山神12人组成一个委员会,宙斯本人则坐第一把交椅,是众神与人类的太上皇,也是雷电的操纵者。他旁边是他那傲慢且嫉妒的皇后赫拉。波塞冬是大海的统治者。哈得斯是主宰阴间的冥王,他在委员会中没有席位。阿波罗是太阳神、音乐和诗神。他的孪生姐妹阿耳特弥斯是月亮和狩猎女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和家居艺术品的守护女神。赫提斯是家室之神,象征着家庭中的生命与幸福。气势汹汹的阿瑞斯是战神。媚人的阿芙罗狄蒂是爱与美神。火神赫菲斯托斯是宙斯雷电的创造者。以翅代步的信使海尔墨斯掌管商业与发明事务。谷物与丰收女神得墨特尔负责管理农业,她是礼貌之母。 以上所提到的主要天神们都假装成凡人的样貌,他们的美丽与魅力无可匹敌。因常受到凡人情感与愿望的感染,他们不时地勃然大怒,妒嫉别人。他们卷入与人类世界无休止的争斗中。在奥林波斯,他们之间也充满了阴谋与权力之争。在凡人的世界里,他们经历了敌对与挫折。他们珍惜人间的爱与友善。这群长生不老的天神们的外表与行为完全贴合人间的方式。这就是奥林波斯山神们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