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

高考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题1

2020.03

1,“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的是()

A、夕阳一抹。

B、远看,四围之山成一线。

C、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D、残照中的一条古道。

2,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褊小蹁跹一叶扁舟翩然而至

B. 翌日肄业苦心孤诣嘉言懿行

C. 跻身给予窗明几净济济一堂

D. 迤逦旖旎颐指气使贻人口实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弃掷斜晖挺身举案齐眉

B、揩拭青霄狼藉蝇头微利

C、暮蔼蜗角胸臆萧瑟凄冷

D、厮守把盏扶持喁喁私语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6,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7,阅读[端正好],完成1-3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2.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3.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

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8,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 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

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 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

9,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望西都②,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①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历史上军事要塞。

②西都:即长安,位于潼关以西。曾有两周、秦、西汉至隋、唐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汉代以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为西都,也叫西京。(1)对这首元曲的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不仅形象化地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B.“波涛如怒”中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感情。

C.“意踌躇”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总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

D.“伤心秦汉经行处”中的“经行处”,是作者经过的地方。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些都涂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B.“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作者直写主观感受,是全曲的点题之词。

C.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但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无力的呻吟。

D.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10,红娘问莺莺:“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无心打扮的原因是

()

A、“你哪知我的心里啊!”-你不懂我的心。

B、“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同人不熬熬煎煎的气。”-眼前车马忙碌,分明离别在即,别情沉重。

C、“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素昏昏沉沉的睡。”-被老夫人如此逼迫,弄得头昏脑胀。

D、“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想到离别后惟一可作慰藉的只能是鱼雁传书,就心痛欲碎。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i)

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 ì)顷刻(qǐng)

12,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13,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 将下面文言文部分,用斜线断句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②渠:代词,它,指方塘。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 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 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 两首诗都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

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16,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17,①韩愈在《师说》中论述到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高于学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②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劳动人事部决定今后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博士后制度,更好地发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B. 北京儿艺近日来热闹非凡,滑板、街舞、山地车、电玩、京剧、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等各种表演艺术将会集于春节前的演出。

C. 我们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碣石山,站在山上,想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心中无限感慨,那是多么的壮观啊!

D.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朋友之间能够更快更好地交流。

20,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21,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2)(3)(5)B.(1)(2)(3)C.(1)(3)(4)D.(1)(2)(4)

22,阅读选段,完成1-2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

2.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23,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以下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2.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

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5.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2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2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亵渎范筹推心置腹好高鹜远

B. 精典琐碎突如奇来以逸待劳

C. 殒落诀别按部就班出神入画

D. 信札宣泄不计前嫌耸人听闻

26,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27,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饮少辄醉()

6、名之者谁()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环滁皆山也。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8,[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29,《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

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夫人催着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的催促不满。

C、张生下决心“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莺莺怕他得中后“停妻再娶妻”。

D、老夫人看重门第、功名、莺莺看重爱情、婚姻。

3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玉骢(zōng)蹙(cù)眉弃掷(zhì)衰草萋(qī)迷

B.笑靥(yàn)谂(shěn)知玉醅(pēi)衰柳长堤(dī)

C.憔(qiáo )悴须臾(yú)霎(shà)时淡烟暮霭(ǎi)

D.栖(qi)迟泠泠(líng)揾(wèn)做死临侵地(dì)

31,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出缩为奸。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

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

1.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笃:重视,专注

B. 后徙知凤翔府知:主持、管理

C. 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函:用盒子装

D. 铨事悉自予夺悉:熟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以威刑督吏

斧斤以时入山林

?

?

?

?

?

??

B.

纳叛亡,则不直在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

?

?

?

??

C.

且三嘏为契丹近亲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

?

?

?

??

D.

?

尚足与谋国乎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

?

?

?

??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后)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

B. 其谋身若此,尚足与(三嘏)谋国乎

C. (杜衍)乃以太子少师致仕

D. (朝廷)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

4.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高高继升辩诬。他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 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 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曾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 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3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3,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 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

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 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34,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

惜别

其一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同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准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35,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留瘦染 B.尽挂减染 C.饮留消点 D.尽挂消点

36,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37,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_________暖冬的明确标准。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_______偏高”只是一个______的标准,而_______偏高出多少,还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A. 制定明显定性究竟

B. 制订明显定量究竟

C. 制订显著定性终究

D. 制定显著定量终究

38,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

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

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

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

3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在马路上商场里,我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天气预报,知道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它当作一个业余爱好,作为一名天气预报员,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B. 近年来,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已耳熟能详,其实并不是所有失败都会自然走向成功,“从失败走向失败”,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版

古诗鉴赏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三、古诗鉴赏(8分) 2008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09年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0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考点1 考向1

第一部分专题一考点一考向一 备考必记仓储 易造成望文生义的成语 1.名山事业:指可以藏之名山、世代相传的事业,后指著书立说。名山:古代帝王藏策之府。 2.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求田问舍: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舍:房屋。 4.表里山河:指外有河,内有山,地势十分险要。表:外面。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 5.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6.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暴:空手搏斗。冯:通“凭”。冯河:不用舟楫蹚水过河。 7.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8.罪不容诛:处以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其罪行,形容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诛:杀死,判处死刑。 9.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10.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11.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2.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分到赃款、赃物,也指盗贼就地瓜分赃款、赃物。赃:赃款,赃物。 13.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比喻人不敢说话或默不作声。噤:闭口。寒蝉:寒秋里不再鸣叫的蝉。 14.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15.惨淡经营:原指动笔之前,精心构思,后多形容苦心规划或苦心经营。 16.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成功。程:计量,考核。 17.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18.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19.善刀而藏: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善:通“缮”,擦拭。 20.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屡:多次。爽:差错。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Ⅰ及答案word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 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赏鉴,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2011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含解析)-高清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卷及答案 (含解析)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 ....的一组是(3分)() A. 归根结底旁征博引莫衷一是舐犊情深 B. 察言观色胜卷在握美轮美奂醍醐灌顶 C. 孺子可教随遇而安铩羽而归相形见拙 D. 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刻不容缓沧海桑田 答案:A 解析:B、胜券在握,C相形见绌,D励精图治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分)() A.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答案:A 解析:B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个字。(4分)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要点 题文齐读 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大致方法是: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读文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 “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 “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此

江苏省近年高考语文阅读类文本题及答案

江苏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012年江苏卷)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Ⅰ及答案word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 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现代文阅读Ⅰ1

专题提升练1 现代文阅读Ⅰ(一) (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新华网) 材料二: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小说阅读专项训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

江苏高考语文必背篇目篇

江苏高考要求背诵古诗文篇目 一.初中(30篇)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真题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泊.位/淡泊.明志叶.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扪参.历井披靡./风靡.一时畜.牧/六畜.兴旺 【答案】C 【解析】A.tán/dàn,yè/yàn,nàn/nàn;B.xiān/xiǎn,bó/bó, xié/yè;C.dù/duó,zhǎng/cháng,jiě/xiè;D.cēn/ shēn,mǐ/mǐ,xù/chù。 读音继续完全落实在多音字的考查上,为寻求对比词,甚至启用了背诵篇目《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之“参”与较为专业的“叶韵”之“叶”,此为历年仅见;本题选项“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的判读难度不大,与往年持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 ....,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 ....,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 【解析】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 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13 散文阅读1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13 散文阅读1 一、(2014届安徽安庆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臵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最新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 ...的一项是(3分)(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现代文答题模式 一、艺术手法题 (一)艺术手法类型 1 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类型 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 觉(通感) 2 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 (二)答题模式 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 以比喻为例 答:①比喻。②把,, (本体)比作,, (喻体)。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以拟人为例 答:①拟人。②把,, 人所特有的动作/ 形态用到了,, (描写对像)上面。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 特点/ 使得,, (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二、作用题 (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 的术语作答) 结构主题类: 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 D、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线 索在文中表现为: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线索在 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 表达技巧类: 1.修辞手法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 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 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 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精华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要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下围棋荡秋千抖空竹放风筝 B.抖空竹荡秋千下围棋放风筝 C.下围棋放风筝抖空竹荡秋千 D.抖空竹放风筝下围棋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试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七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棘手际遇极乐鸟集腋成裘 B?嗜好侍奉试金石适逢其会 C?钦慕倾情青云志轻车熟路 D.溺爱丽质逆时针匿迹销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添骁勇秣马厉兵路遥知马力 B?描摹肖像白璧微瑕信誊值千金 C.披览缕析远见灼识细嚼出滋味 D.迁徙熏淘不翼而飞海阔凭鱼跃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____________ 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 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____________ 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_______ 看不见,她也能 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大昭寺

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沉醉既然顶礼膜拜 B.自信沉溺即使诚心诚意 C.坚信沉浸尽管三步一叩 D.确信沉迷虽然毕恭毕敬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句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一一可能“病”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