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

实习报告

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专业

2012/8/15-2012/8/19

2010级地理科学班

2010131111

赵瑞娟

一、前言

实习时间:2012年8月15号~ 2012年8月19号

实习目的:1、学会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整体特征的方法;

2、印证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学会分析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增强专业兴趣,巩固专业思想。

带队老师:杜卫红、张慧平、任宾宾

实习成员:2010级地理科学班全体成员

实习工具: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图、实习区地形图、本夹、标本夹、植物记录标签、罗盘仪、卷尺、望远镜、土壤刀、土壤铲、土壤尺、土壤盒、比色卡、盐酸、锹、

镐、样圈、摄像机、照相机、GPS、塑料桶、学生证。

实习地区:呼伦贝尔市岭西地区(如下图)

实习要求:1、验证所学自然地理知识2、掌握实习区常见植物3、学会采集、压制标本4、掌握生物地理野外调查方法5、掌握实习地区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6、

了解土壤形成发展过程级分布规律7、掌握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基本方法8、

学会分析土壤性质,诊断土壤肥力,评价土壤质量9、认识岭西地区地貌基本

类型10、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基本方法11、了解水文状况等

实习路线:8月16日海拉尔-牙克石-免渡河方向

8月17日海拉尔-满洲里方向

8月18日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方向

8月19日海拉尔-巴彦呼硕-红花尔基方向

二、实习区域地理概况

1.行政区划与地理位置: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因境内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呼伦贝尔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总面积25.3万平方千米。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其中1个区(海拉尔区),5个市(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74

个镇,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办事处。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是多民族聚居区,全市共有32个民族。总人口269.7万人(2003年末),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7%以上。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

2.气候条件:呼伦贝尔市属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两麓气候差异明显,岭西地区为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00-500mm左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3.地形地貌:呼伦贝尔属于高原型地貌,处于亚洲中部蒙古高原东北缘,大兴安岭纵贯全境,层峦叠嶂,绵亘千里,本次实习区域东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中部为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为额尔古纳隆起带。岭西地区地势高而平缓,岭东地区稍陡。大兴安岭是呼伦贝尔高原与松嫩平原的分界线,是额尔古纳水系和嫩江水系的分水岭。

4.水文状况:呼伦贝尔市境内主要属嫩江和额尔古纳河水系,本次实习区均属于额尔古纳河水系,流域面积153151平方千米,岭北地区林木繁茂,径流量较大,属半湿润水文区,岭西各河流上游为山地林区,坡度大,是各河流的主要产流区。呼伦贝尔市境内有湖泊三百多个,最大的为达赉诺尔湖,即呼伦湖,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此外,大小泉眼遍布全市。

5.自然资源:呼伦贝尔市土地广袤,土壤肥沃,以黑土、黑钙土、暗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草原辽阔,森林茂密,林地面积2.38亿亩,森林资源占自治区93.6%,森林覆盖率49%;矿产丰富,矿产有40多种,矿点370多处;水资源居全区之冠,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首屈一指。

三、实习内容

(一)生物土壤方面

理论知识:(1)地带性土壤——受生物、气候影响,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与自然带相一致的土壤,又称为显域性土壤。主要土壤发生系列有森林土壤(铁铝土、淋溶土)、草原土壤(钙层土)、荒漠土壤(漠土)、苔原土壤(冰沼土)。

(2)非地带性土壤——受区域性因素(水文、地形、母质)影响而形成的土壤,呈斑块状散布于地带性土壤中,又称隐域性土壤。主要发生系列有岩成土壤、水成土壤、半水成土壤、盐成土壤、高山土壤、人为土壤。

(3)生物土壤的分布规律——主要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其中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又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热量差异而形成的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水分差异而形成的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指随着山体的隆起,海拔的升高,热量与水分出现差异,竟而导致不同的高度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4)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内的各种生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他们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由于光和水分差异使得群落在空间上呈现垂直分化(垂直分层)。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常形成群落的镶嵌性。

(5)优势种——个体数量大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群。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覆盖面积占最大空间,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

伴生种——群落中其他次要种类。

1.水平分布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分析:土壤形态特征,一方面表现了它和周围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上表为我们在实习期间在各个地方所做的土壤剖面,根据土壤的形态特征(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新生

分析:实习区东到牙克石(120.838°E),西到满洲里(117.2386°E),南到红花尔基,东西跨近3.5个经度带,由于海陆位置以及地形条件等区域差异,使得同属中温带下纬度相

同地区水分条件由东到西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从而导致从东到西土壤、植被都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分布。如上所示:土壤发生系列由森林土壤(灰色森林土)转为草原土壤(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植被由森林土壤下发育的针阔混交林(白桦+落叶松)到草原土壤黑钙土发育的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羊草)再到草原土壤栗钙土发育的典型草原(大针茅、克氏针茅)。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红花尔基和扎罗木得纬度不同,热量水分不同,从而使得黑钙土分布海拔不同,在红花尔基为776米,在扎罗木得为664米。

2.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分析:图1所示为大兴安岭低山,位于49°09′N,120°48′E,海拔755米,北坡为阴坡,较陡,南坡为阳坡,较缓。图1所示为阳坡植被垂直分异。根据各类植被对水分、土壤、热量的需求的不同,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山顶分布有贝加尔针茅、百里香,依次向下是蓬子菜、地榆草甸、小糠草草甸,河流两岸由于河流冲刷,破坏了钙积层,使得河柳易于扎根。图2所示为大青山,位于49.4003°N,118.214°E,海拔749米,该处属于冰川地貌。同样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变化,这里的植物也出现了垂直分异,由山顶依次是百里香、蓬子菜、绣线菊、山杏、草原,河流两岸为榆树林。两处的垂直地带性都非常典型,通过观察,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的覆盖度在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水热条件发生变化的结果。

3.生物群落结构

在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下观察,群落基本结构为乔木、灌木、草本,林下为五花草甸。五花草甸群落结构为:

一.麻花头针茅蓝刺头地榆

二.蔷薇飞燕草

三.羊草棘豆唐松草苔草阿尔泰狗哇花杂草萎菱菜多裂叶荆芥车前石竹柴胡 4.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我们在进行植被观察的同时不仅采集了标本,还通过样圆对植被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优势种、建群种以及伴生种。在牙克石对地榆草甸进行了调查,在呼和诺尔对和新巴尔虎右旗对羊草草原进行了调查。通过样圆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从东到西由于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类型在由草甸草原向典型草原过渡。

(二)地质地貌方面

1.冰川地貌

分析:冰川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冰缘地貌。冰川侵蚀地貌主要体现在山岳冰川的侵蚀地貌,主要地貌有冰斗、刃脊和角峰,U形谷,羊背石与磨光面、冰擦痕。本次实习主要观察的是岭西地区的冰川地貌,明显可见的是刃脊(是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进而使得两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陡峭、刀刃状的山脊,称为刃脊。当不同方向的数个冰斗后壁后退,发展成为棱角状的陡峻山峰即为角峰),我们于8月17日在大青山观察冰川侵蚀地貌,上图所绘制的剖面图中可明显看出有两条刃脊。海河发育在断裂带上,大青山为断层,经过地质年代的演替,岩石几经风化,形态各异,例如著名的骆驼峰。站在大青山上,我们可以看到海河的曲流发育以及远处的沙带。

2.流域地貌

(1)分析:由于受弯道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当弯曲河道水流连续经过时,往往造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土壤较为肥沃。当弯曲河床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曲流河床。洪水时曲流颈被切穿,开辟出新的河床,原来老河床成了静水湖泊如弯月或牛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