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导学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文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能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能理解善待环境就是

善待自己的道理,增强维护真、善、美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会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维护真、善、美。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藤萝的美。

2、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学生能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3、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992年的春天,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静上的一株古藤萝下段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随风摇曳。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2、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西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教授,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佛学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3、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4、给加点的字注音

懦.者(nuò)潋滟

..(liàn yàn)浩劫.(jié) 诛伐

..(zhūfá) 荆棘

..(jīngjí)

凌.空(líng)虬.干(qiú)摇曳.(yè)悚.然(sǒng)惆怅

..(chóu chàng)

猬.集(wèi)万斛.(hú)遒劲.(jìng)干劲.(jìn)愚氓

..(yúméng)

5、解释下列词语。

⑴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⑵萧索:萧条冷落。

⑶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⑷足征:就是“足以证明”意思。

⑸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⑹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⑺疾趋:快走。

⑻焉知:哪里知道。

⑼奈何:怎么办。

⑽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⑾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⑿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⒀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⒁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⒂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⒃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⒄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⒅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1.标题为“幽静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

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根据文章内容,如果将标题“幽静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认为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⑴藤萝

⑵从全文主要内容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3、文章明明记录了发生在一株藤萝身上的“悲剧”,作者为什么将题目定为“幽径悲剧”呢?

古藤生长在幽径中,使幽径更具神奇的色彩。古藤的被毁,有损幽径的神奇,因而是幽径的悲剧。作者将个体的遭遇,扩大到对其生存环境的危害,意在挖掘造成悲剧的原因,即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自私与冷漠。

4、既然悲剧发生在藤萝身上,那么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用大段笔墨对幽径进行描述呢?

关于幽径的掌故及对其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的,正是这一棵古藤萝。因此,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古藤,为它的出场作铺垫。

5、对于一株藤萝的死,作者为什么会悲愤至极呢?他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⑴作者是借古藤的被毁,借自然万物的无奈揭示了人们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自然、对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这就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亟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主题。)

⑵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自私与冷漠。

6、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6):幽径(或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部分(7-11):悲剧(藤萝之美及悲剧)

第三部分(12-16):感受 7、概括文章主旨:

通过记叙生长在一条“神奇”的幽径上的古藤的命运,控诉了人世间那些以摧残、破坏为能事的卑劣行为,批判了对暴行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哪怕是极渺小的美好事物的关爱和对愚昧、冷酷等丑恶现象的憎恶。 【课堂测评】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漠.(mò)然 傍.(bàng)湖 懦.

(nuò)者 B 潋.(li àn )滟 涉.(sh è)及 猬.

(w èi )集 C 浩劫.(jié) 嗅.(xiù)到 玫瑰.(gu ī) D 摇曳.(yi è) 愚氓.(m éng ) 万斛.

(h ú)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贯,对它有点漠然了。( )

(2)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蔚就是幽径中这一棵藤。( ) (3)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辩。( )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文段。

2、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 ⑴美在四时。⑵美在湖山。

3、幽径有什么特点?

神奇、傍湖靠山、蜿蜒曲折。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

①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②幽径四季的美景。 5、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别从“山上”“湖中”两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英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6、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说说这部分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为引出那株古藤萝铺垫。(美好的环境中生长着美好的藤萝,这是正面衬托。) ②为古藤遭残害后作者怕走这条幽径铺垫。(那么美的路都怕走,可见受到的打击之大,这是反面衬托。)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分小组朗读文段。

2、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⑴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

⑵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烘托)

3、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写幽径之美,以及其他名园中的藤萝,最终目的是什么?

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

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①“它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吊死鬼”等。(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

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②“再抬头向上看,藤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

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的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美的

笑容。)

⑵①(“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课堂测评】

1、“今年春天”是指什么时间?(1992年)

2、为什么这时幽径古藤被毁令作者如此痛心疾首?

残害美好事物的恶行不光在十年浩劫那样的非常时期盛行,在其十数年之后竟依

然存在。

3、文章对藤萝的拟人化描写能起到什么作用?

突出了善良美好的无辜者竟惨遭荼毒的凄凉,强烈地震撼了存有良知的人们的内心。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文段。

2、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四字词语)(悲哀至极,此

外还有痛苦、害怕、不敢等词)

3、作者为何会如此伤心呢?

⑴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

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⑵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⑶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4、文中描写古藤被毁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

重作品的悲剧色彩。

5、作者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们决不会这样的”,你如何理解这些话?

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既是对自己多愁善感的真实表述,更有对某些无情的人和无

情的事的不满。

及花草或类似于花草的这类小事;二是“伟人”们往往要以大局为重,甚至为了大多数人

的根本利益不得不牺牲掉个别人的眼前的利益。

6、文中对受伤害的古藤萝的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拟人

⑵表达了作者对哪怕是渺小的美好事物的关爱和对愚昧、冷酷等丑恶现象的憎恶。

7、作者除了为古藤痛苦之外,还为什么而痛苦?

人们的冷漠无情。(作者对自然物的感受特别深切,感情特别丰富,既有对大自然

和生命的热爱,也委婉第批评了有些人不关心自然,不关爱生命。)

8、从文章内容可知,对待古藤被毁有两种态度,请归纳是哪两种态度?并用原文回答形

成这两种态度的原因。

⑴两种态度:①不关心它的生死(或冷漠、无情)②为它的被毁感到悲伤(或关爱、痛

心)

⑵形成原因:①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

的生死呢?②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9、怎样理解第15段中“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

表面上看是在写幽径藤萝的悲剧,实际上是在揭示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

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这一社会的悲剧。

10、“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地背下去”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这

表明作者将冲破一切阻力,永远坚持自己的博爱精神。)

1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并各举一例。

⑴描写

①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第11段,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

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②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的景象。(第13段,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之情。)

⑵议论

例如:第14段中,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

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充

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

⑶抒情

【课堂测评】

1、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导学案

八语上册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教学导学案班级801 姓名何家树自学成绩备注 自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2、学习运用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体会本文优美、通俗而又典雅的语言特点。 人生目标1、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进而爱美护美,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2、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 能力目标1、增强维护真、善、美的能力;2、提高审美以及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 网上查询问题设置1 什么是悲剧?查询结果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 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 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 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 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 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 目的。 2 什么是真、善、美?查询结果单纯不一定就是善良,表面的可恶代表不了内心 也如此 3 怎样维护真、善、美?查询结果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 愚氓灭美是什么意思?查询结果愚蠢的人毁灭掉没得事物 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5 当今社会有哪些愚氓灭美的现 象? 查询结果时下风行的减肥热不就是么? 身体实在胖的也就不说了 有些本身瘦得象麻杆的也大叫着加入进来 多少减到住院的地步! 自然就是美早被扔一边去了 6 查出你所在城市存在哪些愚氓 灭美的现象? 查询结果 7 怎样在描写中结合抒情和议 论? 查询结果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描写, 来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文体,但为了更鲜 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感染力,在记叙中也结合一 些抒情和议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之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一课时) 赣榆县初级中学授课者:仲崇荣 教学背景: 这节课不同寻常——这是一节校际交流课:校领导指派我到班庄二中借班上课。我从思想上很重视这节课:备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三轮备课,即备自己,备文本,备学生。其中的备学生,是指课前打电话向那边的任课老师了解学情。 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二.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含图片、文字、音乐。 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三轮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段意,赏析妙词佳句——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 教学过程: 说明:[ ]里的文字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开场: 绽放自信笑容,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巧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时间宝贵,只能简单的笑一笑、说一说。 ] 二.简洁导入,投影出示导语。 让我们走进美文《幽径悲剧》,这里有一条( )的幽径,有一棵( ) 的古藤,还有一个( ) 的悲剧! [小括号里的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多数应该能说出来。设计该导语的意图有3: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3.尽量简洁,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文本节省时间。 ]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齐读目标。 1.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2..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组织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2、古藤萝之美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3、幽径四季之美

《幽径悲剧》最新导学案[1]

《幽径悲剧》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藤萝的美和悲,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3、学会欣赏美,保护美。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三、初读感知课文: (一)介绍作者: 1、说一说:你了解的季羡林: 2、读一读: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了解背景: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回顾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解题:什么是悲剧?请大家用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3、理一理:按照作者的思路,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 (二)、

(三)、 四、精读品析: (一)、赏藤萝之美 1、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参考句式如: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2、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观藤萝之惨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朗读藤萝被毁的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读出痛心和同情。)(同桌互评) (三)、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阅读文章12—14段,作者在此更是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划出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 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同桌互读体会感情。

幽径悲剧上课实录及评论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 执教者:李海林 观察者:王荣生 《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那我就检查一下喽。问一个词语吧,这个词语过去你们肯定没有遇到过,如果你们能准确地解释,那就是真的预习过了。大家看第10段,第2句:“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鲁殿灵光”是什么意思? 生1:(举手) 师:哦,那你来讲。 生1:汉代鲁恭王建造了一座灵光殿,历经战乱而不毁,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物。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预习过了。你看这位同学念的这段话,跟老师翻词典找到的解释一模一样。是真的预习过了。那好吧,就不检查了。那我就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吧。请大家看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什么叫悲剧呀? 生:(举手) 师:哦,你来把你知道的写到黑板上来。 生2:(上黑板写)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哦,这是关于悲剧最经典的解释。同学们,什么是悲剧,第一,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第二,这个东西必须被“毁灭”掉,第三,还必须“给人看”。这个定义真是简明扼要。来,同学们一齐把这句话念一遍,“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预备齐。 生:(齐声念) 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到的“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生3:(举手) 师:那你说说。 生3:燕园中的那棵古藤萝。 师:哦。同学们预习得可真认真。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吗? 生:是呀。 师:如果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那你们的语文肯定能学好。相信吧?那我再问一个更难的问题: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篇课文写到的这个被毁灭了的藤萝,其“价值”在哪儿呢?它有什么“价值”呢? 生:(看课文,思考) 师:你们看到过藤萝吗? 生:(有同学说没看到过) 师:老师所在学校就有一棵藤萝,老师拍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齐声)想。 师:(放照片给同学看)漂亮吧? 生:漂亮。 师:再看一张。漂亮吧? 生:漂亮。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与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启东市寅阳初级中学李锦辉《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 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的文本。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 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wān yán ()() jīng ( ) 潋滟抖擞 ( )棘 yè sǒng méng 摇()毛骨()然愚()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调整与 思考 1 激趣导入: 这是一个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 网球公开赛上的故事。一只小鸟被一个高 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 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 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 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 悔。他那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 让世人永远难忘。他那深深的一跪为什么 会成为经典一幕让世人震撼呢?……今 天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同样关爱生命,而且 情感更加丰富的作家季羡林,随他一起走 《幽径悲剧》。 听故事,思考后交 流 可增加 对季羡 林文学 常识的 了解 2 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个 什么悲剧? (2)原先你一直以为什么样的事叫 悲剧? (3)指名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 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教学设想: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 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 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 :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 : 1—6 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 :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 : 7—16 节。 Q :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 : 11 —16 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二部分(11 —16)藤萝悲剧。

《散步》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二十二散步 莫怀戚 ( 主备人:张伏宝嵇小舟执教:张伏宝 2010年5月27日 )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习质疑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情愫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颟顸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惆怅,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憬悟到生命的永恒。诵读、咀嚼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

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斑斓多味?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驾驭生活,不贻误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点拨: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lín) 分歧.( qí ) 酷.冬(kù)亲戚.(qī)波光粼粼 .. ( 霎.时(shà)熬.过(áo)桑.树(sāng)嫩.芽(nan)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亲情;叙事线索是散步。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 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a:学法指导:从“强壮”、“高大”分析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 b: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4《幽径悲剧》学案

《幽径悲剧》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能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能理解善待环境就是 善待自己的道理,增强维护真、善、美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会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维护真、善、美。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藤萝的美。 2、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能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3、学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992年的春天,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静上的一株古藤萝下段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随风摇曳。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2、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西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教授,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佛学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2009年7月 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著有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3、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懦.者 ( )潋滟 ..( )浩劫.( )诛伐 ..( )荆棘 ..( ) 凌.空( )虬.干( )摇曳.( )悚.然()愚氓 ..( ) 猬.集()万斛.()遒劲.( )干劲.( )惆怅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凄清: ⑵萧索: ⑶愚氓: ⑷足征: ⑸潋滟: ⑹诛伐: ⑺疾趋: ⑻焉知: ⑼奈何: ⑽闲情逸致: ⑾司空见惯: ⑿等闲视之: ⒀相映成趣: ⒁盘曲而上: ⒂鲁殿灵光: ⒃毛骨悚然: ⒄月白风清: ⒅林林总总: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课时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

第十一讲 拼音与汉字教案

第十一讲字音字形 复习策略 掌握字音在于平时的积累,有针对性地牢记课本中已提示、注释的字音,对日常生活中容易误读的字音重点纠正,多加留意。 掌握字形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尤其是课本中出现这类词语时要多读多练,不能轻易疏忽。 一、字音 七年级上册 《为你打开一扇门》诠.释(á)憧憬 ..(ōɡǐɡ) 裨.益(ì) 广袤.(à) 跌宕.(àɡ) 真谛.(ì) 衣襟.(ī) 瞬.间(ù) 千姿.百态(ī) 潜.移默化(á) 危言耸.听(ǒɡ) 崇山峻.岭(ù) 情不自禁.(ī) 禁.止(ì) 模拟 ..(óǐ) 斑.斓.(ā) 徘徊 ..(á) 衰.落无聊. 《冰心诗四首》叠.(é) 惊羡. 《“诺曼底”号遇难记》湍.急(ā) 你推我搡.(ǎɡ) 猝.然(ù) 肇.事(à) 记载.(ǎ) 载歌载.舞(à) 窟.窿.(ūɡ) 刹.那(à) 势不可当.(āɡ) 酣.睡(ā) 蓦.地(ò) 须臾.(ú) 屹.立(ì) 小心翼翼.(ì) 蜂.拥而上(ēɡ) 失魂落魄.(ò) 井.然有序(ǐɡ) 舍己.救人(ǐ) 巍.然屹立(ē) 惊慌失措.(ò) 镇定自若.(ò) 纹.丝不动(é) 相提.并论(í) 辨.别辩.护斗殴.欧.洲履.行 《往事依依》徜徉 ..(áɡáɡ) 浩淼.(ǎ) 婵.娟(á) 雕镂.(ò) 镌.刻(ā) 雨晦.(ì) 绚.丽(à) 怡.情(í) 搜索.枯肠(ǒ) 历.历在目(ì) 记忆犹.新(ó) 百看不厌.(à) 走投.无路(ó) 津.津有味(ī) 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眼花缭.乱(á) 五彩纷呈.(éɡ) 油.然而生滚瓜烂熟鸦.雀无声(ā) 竞.争竟.然心旷神怡.谆.谆教导(ū) 《十三岁的际遇》白驹.(ū) 过隙.(ì) 蓦.然(ò) 樯.橹(áɡ) 安恬.(á) 惆怅 ..(óàɡ) 弹.指(á) 子弹.(à) 迸.溅(èɡ) 穹.隆(óɡ) 沉淀.(à) 骤.然(ò) 呜咽.(è) 细嚼.(á)慢咽.(à) 咽.喉(ā) 摒.弃(ìɡ) 犀.利(ī) 撷.取(é) 茫.然若失一视同仁.谈笑风生. 《社戏》归省.(ǐɡ) 行辈(áɡ) 不惮.(à) 潺.潺(á) 撺掇 ..(ā) 凫.水(ú) 蕴.藻(ù) 家眷.(à) 旺相(àɡ) 撮(ō) 桕.树(ù) 向.午(àɡ) 棹.着(à) 倘.若(ǎɡ) 絮叨 ..(ùā) 怠.慢(à) 哄.动(ōɡ) 哄.骗(ǒɡ) 一哄.而散(òɡ) 惹.眼(ě) 懈.(è) 舀.(ǎ) 踱.(ó) 吁.(ū)气更.其(ɡèɡ) 蹿.(ā) 颇.(ō) 喝.水(ē) 喝.彩(è) 楫.(í) 好歹.(ǎ) 《本命年的回想》糁.儿(ē)涿.州(ō) 鬏.(ū) 渍.(ì) 阖.家(é) 烙.(à) 簸箕 ..(ò) 盛.酒(éɡ) 中. 彩(òɡ) 疙瘩 ..(ɡē) 馅.(à) 抠.(ō) 邪魔鬼祟.(ì) 打更.(ɡēɡ) 麻.麻亮(ā) 赏心悦.目(è) 返.老还童(ǎ) 火炕.(àɡ) 坑.(ēɡ) 晾.晒凉.快篱笆.芭.蕉鬼鬼祟.祟崇.高骚.扰搔.痒念念有词. 《春》酝酿 ..(ùàɡ) 黄晕.(ù) 蓑.衣(ō) 笠.(ì) 应和.(è) 撑.(ēɡ) 抖擞.(ǒ) 呼朋引.伴(ǐ) 花枝招.展(ā) 笼.罩葱茏. 《济南的冬天》济.南(ǐ) 澄.清(éɡ) 着.落(ó) 着.急(á) 髻.(ì) 镶.(āɡ) 贮.蓄(ù) 摇篮.蓝.天一堵.墙耳闻目睹.赌.博 《斜塔上的实验》祈祷 ..(íǎ) 嘀.嗒(ī) 嘀.咕(í) 漫.不经心(à)心不在焉.(ā) 默默无闻.(é) 一劳永逸.(ì) 赫.赫英名(è) 不屑.(è) 狗血喷.头(ē) 天高地厚.(ò) 窃.窃私语(è) 兴高采.烈妥协.威

【教育资料】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专用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学案(苏教版八 年级上册) 课题:课型:新课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 2、研讨方法,赏析范文;写作指导 3、记叙中饱含浓浓的深情 学习重点: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学习难点:写作。 教学方法:读、议、展、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都市精灵》、《幽径悲剧》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及作用,谈记叙文中总少不了抒情、议论的成分,它们丰富了文章的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今天就学习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二、自主学习 1 、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1)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B 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a 寄情于景;《济南的冬天》《春》 b 寄情于事;《幽径悲剧》 c寄情于物;《都市精灵》 C 在议论中抒情。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2、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导读: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

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幽径悲剧》教案(公开课)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归纳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2、研讨描写幽径和藤萝的语段,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3、结合背景理解悲剧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课文字词 1、学生介绍季羡林。 2、检查预习字词。 ①出示字词,指生读,齐读。 ②指生说说重要的或不好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决。 二、理文章思路 1、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方法提示:①边读边用笔划出有概括作用的词或句子。 ②注意找出有承接(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2、小结: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文末)写藤萝的悲剧。 三、观幽径之美 1、速读3-6节写幽径的段落,理出作者写幽径的思路。 2、指生读 3、4节,感受幽径的美。 3、品味:你读出美外,还读出这些景物的什么? 四、赏藤萝之美 过渡: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1、划出表现藤萝之美的词或语句,思考:藤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美?(提示:找出外在美再找内在美) 2、作者用的是什么方法描写藤萝之美的?(或怎样写藤萝之美的?) 3、带着喜爱的感情诵读,感受美。 五、悲藤萝之毁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 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朗读藤萝被毁的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读出痛心和同情)。 3、思考: ①本文主要写的是藤萝被人无端砍断的悲剧,而课文用6小节的文字来写幽径,为什么? (幽径的悠久历史,是为了表现幽径藤萝的古老;幽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3、幽径悲剧

二十三幽径悲剧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 走近名人成为名人 我当评论家 我当文学欣赏家 我来寄语 二、我当评论家 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评论家标准 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 1、出示要求: (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 __有感想处 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导学案新版苏教版

八上第五单元作文《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导学案 【课前准备】 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找出其中的抒情议论片段。 【训练题目】:以“他(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习作目标】 1. 通过自读、感悟、讨论、训练,能区别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感知其作用,并能在写作中融如入真情,加以运用,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2. 记叙中饱含浓浓的深情 【习作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 学习难点:写作。 【突破方法】 通过课上指导和学生范文阅读,让大家掌握常见的几种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语段展示点评法 学法:讨论对比法小试身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有人听说过画龙点睛的故事吗?请一同学讲故事。(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却不点眼睛,说点了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教他画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那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 这个故事现在已成了成语,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记叙文中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的议论、抒情的话题。 二、学习本单元后的写作知识短文: (一)学生自主阅读,圈点主要内容。 (二)明确: (1)记叙文中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的关系。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也少不了抒情和议论。 (2)记叙文中抒情的方式有哪两种? ——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像《都市精灵》一文,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对各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后,我们深受感染。

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像《幽径悲剧》一文,写到古藤被砍,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直抒胸臆:“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一番描写和议论之后又连呼“奈何,奈何”,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3)文中列举了记叙文中的议论方式有哪些?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表达看法,或评价得失,或分析影响,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都市精灵》一文的结尾关于一个城市中有没有鸟、鱼、兽的议论,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属于点睛之笔。 (4)记叙中抒情和议论有何要求? ——记叙中的抒情:与记叙有机结合在一起;记叙中的议论:要言不烦 (5)学会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有何作用? ——对于提高写作记叙文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了解记叙中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 (一)请看下列语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2、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魏巍《我的老师》)() 3、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邹韬奋《我的母亲》)() (二)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 a借景抒情:《济南的冬天》《春》 b 叙事抒情:《幽径悲剧》 c咏物抒情:《都市精灵》

幽径悲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 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 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 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 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 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 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 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 “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 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 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 2、掌握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搜集相关资源的方法。 2、掌握赏析散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结合背景和实际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幽径悲剧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2、结合新时代背景,知道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 学生分析: 1、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可能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2、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故而有必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由季羡林为北大新生看行李导入,出示季先生照片,简介季羡林。 7月11日上午8时50分,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补充介绍)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幽径悲剧》,一起走入季先生的情感世界。 2、检查预习字词。 (生提出不好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决)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幽径悲剧》是个什么样的悲剧? 2、提问:这只是一株藤萝而已,有什么好可悲的?值得吗?为什么?

分析第9、10自然段结合“鲁殿灵光”、“唯一点安慰”等,联系作者的文革经历,总之,是作者的精神安慰。 三、找藤萝之美 1、请学生圈画出表现藤萝之美的词或语句。 你们觉得美不美?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名朗读,生齐读)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藤萝的呢?(学生讨论,老师读句子,生归纳): 形: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外在的形象美) 和:与大树和睦相处 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 (内在品质美) 四、看藤萝之毁 1、这么美的藤萝,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 被砍,被毁。从哪段可以看出? 2、试说说这种结局悲在何处? 师读第11段,分析。 3、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藤萝被人无端砍断的悲剧,而课文用6小节的文字来写的什么,为什么? 幽径的悠久历史,是为了表现幽径藤萝的古老; 幽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意在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以美衬美) 过渡: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以美衬悲) 五、感作者之悲 1、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悲哀? 2、学生齐读第1 3、14小节,突出“哭泣、哭泣、哭泣……”3、朗读指导,学生反复试读体会作者的悲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