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建设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的思考

关于开发建设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的思考
关于开发建设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的思考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西江千户苗寨、

直航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风情五天游 第一天:揭阳—贵阳–荔波中晚餐自理宿:荔波集中后乘Cz3857(07:45/09:40)揭阳飞贵阳,抵达后乘车前往乘车前往游览以险、奇、壮著称的【大七孔景区】(游约2H)。它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劲磅礴,景区地下有湖,洞中有瀑、湖上有天窗,尤以地俄宫,恐怖峡、风神洞为代表,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晚赴荔波县城入住酒店休息 第二天:小七孔—西江早中晚宿:西江早餐后早餐后前往贵州第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保护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喀斯特奇观的精华、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色宝石——荔波游览喀斯特精华幽、静、奇、古特色的【小七孔景区】(游3H)——涵碧潭小七孔古桥、秀美的拉雅瀑布、人间美景68级响水河瀑布群、奇特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森林(拖鞋、短裤自备),浪漫神奇的鸳鸯湖、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卧龙潭。中餐后乘车前往世界最大最美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车程3.5H左右),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晚餐品尝苗家长桌宴风味餐(听苗家敬酒歌,品苗家自酿米酒)。 第三天:西江—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清晨前往观景台欣赏炊烟袅袅的西江晨景,薄雾笼罩着苗寨,第一缕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俯视苗寨群山、欣赏苗寨旖旎风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也可跟随导游步入西江博物馆了解苗族的迁徙、发展历史和节庆习俗等。11:30欣赏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表演费用包含在门票中,如因恶劣天气或政府行为取消表演,不退补任何费用),中餐后乘车赴贵阳 (晚可前往贵阳陕西路、二七路、青云路夜市小吃街,品尝贵阳特色夜市小吃,贵阳的士起步价8元,晚22时以后起步价10元。住宿酒店前往夜市的士车价一般在10到15元。) 第四天:贵阳——黄果树——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餐后前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游览亚州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之后游览瀑顶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0.5H),它也是《西游记》片尾曲瀑布的拍摄点。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游2H),天星桥以瘦骨嶙峋奇形怪状的水上石林为主要看点。加上石头上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树,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盘景园。后乘车前往贵阳,晚餐后入住酒店。 第五天:贵阳—揭阳早中 早餐后游览【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乘车贵阳机场乘CZ3857(14: 10/16:00)返揭阳机场,结束贵州愉快之旅! 服务标准: 行:揭阳/贵阳/揭阳、含机票及机建税、空调旅游车 住:三星酒店或同级(补350、退230) 食:4早8正,餐标25/餐 游:行程所列门票(费用不含:黄果树野外观光大扶梯单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购:全程无购物 贵州旅游注意事项: 1.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证件。 2.贵州属云贵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紫外线幅射较强,请自备防晒霜,以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晒黑晒伤皮肤。 3.贵阳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注意增加保暖衣物。 4.贵阳小吃众多,黔菜口味以辣为主,如:丝娃娃,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黔式烘烤等 等,小吃一条街位于陕西路,合群路,青云路、以夜市大排档为主,通宵营业。

贵州酒文化

贵州酒文化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最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素有“酒乡”之美誉。获省优、国优及国际金奖的贵州白酒有几十种。贵州名酒,香型多样,驰名中外,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酒类生产系列,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户青睐。 贵州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贵州便有了酒。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艺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饶有风趣的酒礼酒俗,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贵州“酒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贵州酒礼酒俗,宛如烂漫山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种种用酒活动中,可窥见苗岭山区、夜郎故地的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禁忌信仰等风土民情。贵州酒礼酒俗,多侧面、多层次反映出贵州高原古往今来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社会文化与文化心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贵州美酒令人醉,苗岭酒俗更醉人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高原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有着温和的雨水和丰润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各种谷物和水果、药材的生长,到处有清澈的水泉,为贵州酿酒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贵州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积累的精湛的酿酒技艺,酿出的白酒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尤以酱香酒最负盛名。 贵州各地都产好酒,黔北地区有茅台、董酒、习酒、鸭溪窖酒、湄窖酒等;贵阳地区有贵阳大曲、黔春酒、筑春酒、朱昌窖、阳关大曲等;安顺地区有平坝窖酒、贵府酒、安酒、黄果树窖酒等;黔南地区有匀酒、泉酒和惠水大曲等;黔西南有贵州醇、南盘江窖酒等;黔东南有青酒、从江大曲等;六枝有九龙液。还有以贵州珍贵药材天麻、杜仲泡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花溪、惠水一带苗族同胞酿制的刺梨糯米酒、黑糯米酒,清香醇厚,富有营养,应是黄酒中的姣姣者。 贵州酒尤以茅台酒为骄傲,“茅台美酒盛名扬,与众不同韵味长,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茅台酒享誉世界和它独特的风韵,茅台酒的酿造是贵州人民的一大创造,贵州酿酒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贵州一带即产一种枸酱酒,为人们所称道。茅台酒的酿造不仅与这里的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在原料与工艺上也独树一帜,茅台酒以它超乎寻常的风格誉满五洲,中国政府常以它作国宴酒,宴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在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都曾为茅台酒香冽醇美的风味所倾倒,所以茅台酒又被誉为代表中国的“国酒”。“来中国不可不饮茅台酒,来贵州更不可不饮茅台酒”早已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共识,茅台酒是贵州秀丽山川的缩影,是贵州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果我们把“茅台酒”、“青酒”、“贵州醇”称为贵州酒的代表,那么,这几种酒确实也代表了不同的地理方位,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茅台酒的产地遵义地区同时也是贵州文化之乡,在这里,有平叛入播,经历了七个王朝,统治遵义(古称播州)长达近800年历史的杨氏家庭而形成的“播州文化”;有在晚清代表贵州在文坛、政坛等显赫卓着的文豪硕儒郑(郑珍)、莫(莫有芝)、黎(黎庶昌)而形成的“沙滩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黔北时召开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形成的“长征文化”;更有赤水河两岸酒厂密布,四时飘香的美酒河畔而形成的“美酒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使其更显无穷魅力。今天,人们到黔北来,在感受地域文化与巴蜀文化相融的文化氛围时,似乎从呷一口国酒的荡气回肠中得到了验证。 青酒的产地在黔东南镇远县,黔东南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人民好客,酒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他们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酒文化,在艺术上、在礼仪上、在劳作上都有众多的体现。在黔东南,几乎每个县都有展示其地域文化的民族节日,如“台江姊妹节”、“苗山鼓藏节”、“凯里芦笙节”、“榕江西瓜节”、“从江碰柑节”等,这些节日无不以酒为待,以酒为歌,整个节日始终飘溢着酒的芳香,这些少数民族世代以自己酿造的低度糯米酒(或称“Biang dang”酒),自酿自饮,接物待客,吸引着人们,也赢得了人们,这使我们不由想到“青酒”正是以它那低度、甘甜、浓浓的乡情,广泛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赞誉而香飘四海,“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着名的广告语,它绝不是表面上的人际交往的套词,而应该是或正体现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同胞坦诚、朴实、热情的处世原则与价值观。来这里的国际友人,特别是日本客人,他们在领略了当地的习俗民风时,喝牛角酒、唱酒歌的动人情景,常常使他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 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 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 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

浅谈贵州多彩文化与民族风情

浅谈贵州多彩文化与民族风情 任序 (贵阳学院) 贵州文化独特多彩而深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黔州大地地处西南一隅,北居巴蜀,南接桂壤,东引湘域,,西挽滇土.同时,也是地球上独特的山地高原地带,凸起的大娄山系,乌蒙山系,武陵山系将其包裹,欲有与世相隔之佳境,随处可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的黔山大地,加之其地处纬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雨热同期,形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域生态赋予了贵州大地别具一格的文化孕育土壤,让其始终是不为世所扰,不为世所污的一片广阔大地. 贵州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其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并举世无双,历史的因由使其实一个迁移民族聚合的迁移文化区,并在这穷乡僻壤中不断生息.使贵州形成了明显的民族区域界限,黔北以汉族为主,黔东,黔南,黔西则以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在与天地相承合的漫长岁月中沿袭并萌发出了黔州大地所独有的贵州多彩文化和民族风情. 贵州的地域条件和经济基础也造就了贵州人民依山靠水的生活形态,无论是从居住条件还是耕作方式,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交往方式都可足以领略其风情.(如今的贵州人民的

居住选址依然依照后靠青山,前依溪水,或房屋一侧有一口水井。依然采用刀耕和牛耕的耕作方式,并多为日起鸡鸣,月出而暮归的山地劳动。饮食上以沿河谷地的水田稻米为主食,户养一牛为主要耕作劳动力,少数民族地区服饰以自产获得需求上的满足,也开始呈现商业交换的状态)正是这悠久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贵州人民敬天敬地敬神灵的生活习俗(农家堂屋都有开光香火,以节气祭祀而供奉,仍有原始火葬,洞葬的部落存在)自古以来,黔州大地交通闭塞,加之人烟稀少而散居(也有少数部落居住)。久居大山之中。养成了贵州人民博大而宽容的自然情怀,与世相隔甚远,又形成了贵州人民强烈的交往心理,因而贵州人民对外来的客人格外的热情,每当客人前来,定会摆上陈年腊肉,定会端上烧酒一碗(烧酒是农家自家用纯粮蒸煮而成,度数较高)以表对远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久居大山深处固然可供娱乐较少,而对美的追求是不受地域和种族而又所区别,富有创造力的先民便创制出各种乐器和编排原始舞蹈,以消遣美好的时光和打破生活的静寂。少数民族对祭祀时情有独钟的,每逢大祭,必以歌邀友,以舞牵情。又因地域广袤,民族种别多,族系分支甚繁,逐渐衍生出了各式各样又深含民族文化意味的民族歌曲,舞蹈,服饰,语言和习俗。从而形成了黔州大地多民族的风情大观。 纵观其天地之间人与物的各种特殊情节,行走在这青山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各地有偷瓜送子的传统习俗。偷瓜送子,亦名送瓜祝子、中秋送子、食瓜求子、摸秋等,是历史上流行各地的一种祈子习俗,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以贵州为典型,且在今天的贵州农村依然流行。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苗族——“跳月” 在苗族的中秋之夜会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借此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寻找心上人。按照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由于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较为特殊,若有机会参加苗族的中秋活动不妨体验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的乐趣。

布依族——“送瓜崽”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布依族,对中秋节又增添了更具民俗内涵的节日习俗——“送瓜崽”。首先,由寨老选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长在田间的一种特型瓜科,它必须是长方型的,放倒睡下的形态就像一个婴儿睡在床上,布依族称之为桶型瓜,但瓜一定要熟黄,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选。然后推选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去送瓜。送瓜时瓜主不能参与,这家知道后要装做若无其事地样子,寨邻们都很乐意为此奉献。第二步是寻访到“瓜崽”后,就要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接受“瓜崽”的人家,说中秋节大伙给你家送“瓜崽”来,到了那天在家等我们——迎接“瓜崽”。这户人家就要开始为迎接“瓜崽”忙碌开了,要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备办酒席,到时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寨邻们。第三步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晚饭,寨老就组织两群人分工作,一群人陪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摘瓜手到地头去把“瓜崽”偷来,一群人准备乐器在进寨大门等着,等到偷瓜的人将“瓜崽”悄悄背进寨子的朝门里的时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学着孩子哭,一帮人有的学着哄孩子说:“别哭了,我们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到家后大家就说:“我们帮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来了。背瓜的人径直朝房间走去,这时女主人已在床边等着,帮背瓜人将“瓜崽”解下来给“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单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闹一阵抱给“瓜崽”夫妇二人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序论 解放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在中国近代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屡屡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他们不断的移居到比较偏僻、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在贵州实施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过50余年的奋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少、边、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发达地区(沿海和中部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现今贵州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45个民族乡。苗族最多,为412万人,其次是布依族,为247.8万。而最少的民族不到一万。少数民族分布具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在边远山区。 为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从实际出发,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紧抓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人口素质构成,经济产业构成等方面思考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二、本论 第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 总的说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体是一个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岩溶山原。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那其中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这些地区环境秀美,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 同时这些地区大多是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由于的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从种类上来看,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其中以冰灾凝冻、泥石流最为突出。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并且具有群发性。一方面,不同的灾害常交替出现,如大风、冰雹,洪与涝一般是同时出现,另一方面,又同时诱发病虫害。同时具有频率高的特点。从近几年贵州省自然灾害情况看,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并且灾害程度深。 由于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了交通通信发展的瓶颈,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交通通信得到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通了经过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的湘黔、黔桂、南昆干线铁路和经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内昆铁路;所有民族区域实现乡乡通公路,其中黔南、黔东南通了一、二级公路;对经过民族地区的、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和疏浚,改善了航运条件;民族地区的本地通信网络的日益现代化,开通了程控电话,拥有了电子化邮局;但是总体上以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为主要载体的立体交通网仍然相当薄弱。交通不便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8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简介

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简介 1、贵州苗族 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苗族服饰差异较大。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2、贵州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婚姻实行自主婚。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区,得天独厚地气候,提供了各种动植物(包括家养和野生)生长的最佳条件,而这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动植物,又给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创造饮食文化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贵州民族饮食习俗。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牛别肉是选用牛腿肉或牛千层肚(又叫牛百叶)洗净,肉切成丝或剁成末,千层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装盘,加上葱花、 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风味菜肴。蒜泥、姜末、陈皮、芜荽、辣椒面、食盐等,最后浇上炼制好的牛别拌匀,即成 牛别集百草于一体,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炼后提取的精华,其香味丰富,是人工无法合成的“液体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药”之称。 此外,黔东南的侗族种植糯米已有悠历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区盛产优质香糯米更是久负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长在高山岭水田、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其它能施做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贮存,方便热带、经济实惠的特点。 “食文化”是中国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格调”,吃的品质:(1)原料的品质,(2)加工工艺的品质,(3)成形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调,狭义讲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就是吃的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年俗

贵州:千奇百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年 僻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大山大水隔断了他们对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他们都以一种隆重而原始的方式过年:苗族的跳花节、舞龙嘘花和芦笙会;侗族的长桌宴、抬官人和斗牛斗鸡。甚至在汉地已经消失的汉人过年风俗,在贵州一样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戏、隆里的花脸龙、九溪的迎春会、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色。 侗家人都会在新春期间举行多耶祭萨仪式来祭拜侗族的祖母。胡锦朝摄影侗族 侗族是一个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各地侗族跟汉族一样也过农历新年,其隆重程度不遑多让。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忙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贴春联等。不过侗族还有不少过年活动是该民族特有:例如祭萨、侗戏、长桌宴、行歌坐月和集体婚庆等活动。 初一至初七人神共娱过新年 祭萨 春节到侗寨过年最精彩的节目要数祭萨,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大部分侗寨会挑选在初一那天。萨岁是祭拜侗族崇拜的女英雄杏妮,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杏妮拯救了侗族。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祖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就像汉族过年期间到祠堂拜祭祖宗一样。

祭祀一般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和踩歌堂。用参加祭祀的侗民的说法,即“陪祖母吃顿团年饭并在一起娱乐一下”。祭祀分三部分,先拜祭,再吃饭,最后踩歌堂。开始时先进行简单仪式:由鬼师向圣母进行汇报并征求意见,然后由一位主祭者(寨佬)向圣母坟施供并进行祈祷,接就开始吃饭饮酒。到下午2点多吃饭结束后,就在圣母坟周围踩歌堂。由寨佬领队,年轻姑娘们身盛装排成一队,载歌载舞在寨子里游行一周。 侗族跟汉族一样过年期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侗戏李贵云摄影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DOI:10.13965/https://www.360docs.net/doc/753511003.html,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 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 赵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 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ZHAO X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 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贵州境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原始的自然环境、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受贵州地理环境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山川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聚落形态[2]。贵州民族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由于贵州高原山地峡谷环境的封闭性制约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其各自长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出“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多元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多样而又独特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如朵朵绚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之上,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千岛”。笔者认为,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揭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聚落文化的区域特点(因为区域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3]),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收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LKS[2009]43号)。 [作者]赵星(1978—),女,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师苑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头条】贵州柒黔民族文化之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介绍

【头条】贵州柒黔民族文化之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介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48个少数民族。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毛南和土家等。少数民族节日很多是出自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本民族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 苗族 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节日表 日期(农历)节日名称民族地点活动内容 一月初四至十五根今布依镇宁县黄果树文艺演出、赶表(谈情说爱)、吹唢呐 一月初九跳场苗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跳芦笙 一月十一至十五芦笙会苗凯里市舟溪各寨跳芦笙、对歌、斗牛 一月十五地戏节布依贵阳市花溪区大赛演唱地戏 一月十六至十八芦笙会苗凯里市舟溪乡芦笙堂跳芦笙、敲木鼓、斗牛赛马二月首亥日翻鼓节苗凯里市青曼乡晴郎村敲木鼓、敲铜鼓、吹芦笙 三月初三三月三侗镇远县报京乡对歌、跳芦笙、讨篮子(男女青年定情) 三月十五至十六姊妹饭节苗台江县吃姊妹饭、踩鼓舞、吹芦笙三月十九至二十一芦笙节苗凯里市旁海区跳芦笙、斗牛、赛马 四月初八四月八苗贵阳市喷水池吹芦笙、对歌、跳舞 四月初八四月八苗黄平县飞云崖、松桃县等吹芦笙、对歌、跳舞 五月初五龙舟节苗、侗镇远县城关赛龙舟 六月初六六月六布依贵阳市花溪区赛歌、赶歌会 六月初六踩歌堂苗镇远县金堡乡对歌、赶歌会 六月中卯日跑马节苗凯里市挂丁对歌、赛马 六月第二卯日吃新节苗凯里市旁海区乡村吃新米、庆丰收 六月十九爬坡节苗凯里市香炉山跳芦笙、对歌、游方 六月二十一查白歌节布依兴义市查白乡对歌、弹月琴、跳舞、赶表七月十三七月半苗凯里市城郊跳芦笙、斗牛、赛马 七月第二卯日七月半(吃 新) 苗凯里市舟溪、青曼吃新米、集会 七月二十一芦笙节苗凯里市旁海区吹芦笙、赛马、对歌 九月初九重阳节苗凯里市青曼吹芦笙、斗牛、赛马 十月第一寅日苗年苗凯里市挂丁、舟溪吹芦笙、斗牛、敲铜鼓、赛马十月亥日(水历岁端节水三都、独山、都匀祭祖、赛马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 1.苗族 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布依族 分布: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其余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