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轼

品读苏轼
品读苏轼

爱读苏轼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76292362.html,/105913954.html 爱读苏轼,始于大三,那时为我们教授宋代文学的是田畴老先生。记的一次讲授苏轼悼念亡妻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田老师有感而发,侃侃而谈,讲到动情处,竟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由此而受感染,我用一个学期的课余时间浏览能搜索到的苏轼诗文,翻阅研究苏轼的文史资料,做了数百张卡片,深为这位文学巨子的才气而折服,更为他的品格而倾心,从此留下了?爱读苏轼?的嗜好。

爱读苏轼,极喜他那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风格。苏轼的诗词、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都是娓娓道来,随笔挥洒,不留痕迹,姿态横生,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用他自己的话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类的诗句,信笔拈来,贴切自然。像?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这种久旱得雨嘉庆之状的描写,都是无拘无束,意随笔至。

爱读苏轼,更爱他豁达开朗的性格。苏轼一生颠波流离,极尽沉浮,备受磨难。特别是晚年,他由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被贬为定州知州,未满半年,先后改知和州、黄州,赴黄州途中,

朝廷又责授建昌军司马,接着又贬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最后终于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臵,而且所到之处都加上一条?不得签书公事?,实质上等于充军流放。苏轼垂老投荒,被一贬再贬,贬所一迁再迁,可谓九死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去阙庭,三换符竹,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面对如此悲凉的逆境,这位旷世天才却能够自我排遣,悲中寻乐。?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在被贬惠州的逆旅之中,苏轼竟能睡得如此安祥、舒适,真可谓是大彻大悟之人。居住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他?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而且表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奔波被贬途中,苏轼不仅游山玩水,说禅参佛,饮酒醉卧,而且事业有成,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爱读苏轼,尤其欣赏他安然自适的洒脱。在黄州有一次赴沙湖途中遇到暴雨,同行人都被淋得狼狈不堪,而苏轼却从容不迫,潇洒自如,他在《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一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真乃视名利如同浮云,将荣辱臵之度外。与朋友泛舟赤壁,苏轼对着明月,迎着清风,饮酒诵诗,飘然欲仙,融景生情,留下了一段绝妙的议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如此精妙之论,令人击节称叹!以沐清风、赏

明月为无穷无尽之乐趣,这是何等的清高,何等的洒脱!品读《前赤壁赋》,眼前展现出一个声色俱佳的美好境界,领悟到自然风光的可爱,常人生活的美妙。届时,一切苦闷、烦恼、忧虑、愁绪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爱读苏轼,常有所悟,哪怕是一首诗词,一封信札,都令人如啜甘泉,如饮美酒,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自笑平生为口忙

——品读苏轼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苏轼在诸如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等众多头衔之外,还有一个美食家的称号。世人如许评价,东坡本人也非常认可。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臵,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诗,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作者自言因口遇祸被贬黄州,但又因祸得饱口福,可以尽情享受这里的美鱼香笋。同时又感叹自己无事可做,反而要拿朝廷的薪俸。虽然强作欢笑,充满戏谑之语,但掩盖不住满腹的牢骚和辛酸。

?自笑平生为口忙?,这虽是解嘲,倒也是实话。苏轼喜爱吃、能做菜,对烹调很有研究。被贬岭南第一次吃到荔枝,便赞叹说:?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薄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吃槟榔时也赞美:?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妩媚。?他在《老饕赋》中写道:?疱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水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翁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纪之玉瑟,鼓帝子之云傲。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

引南海之玻璃,酌凉州之蒲萄。?这种对吃的挑剔和讲究,应该称之为极至,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论做功,苏轼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名馔佳肴。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则更为丰盛,如?东坡肘子?、?东坡玉掺?、?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等。直到当今,东坡系列菜肴仍流传甚广。在他的家乡眉山,已打出了?东坡全鸡?、?东坡全鸭?、?东坡家宴?、?东坡烘肘?、?东坡扣肉?、?东坡雪蹄?等多种系列产品。应当说,即使东坡先生居于国家级烹调大师之列,也毫不逊色。

论诗文,东坡留下了《老饕赋》、《菜羹赋》、《猪肉颂》、《煮鱼法》、《鲸鱼行》、《元修菜》、《豆粥》等名篇佳作。虽然我没有作过确切统计,但我觉得若将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关于吃的诗文作个比较,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苏轼都能夺得头筹。他曾赋诗赞美自己亲手栽培的各种蔬果:?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他咏炒芽菜:?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他赞美豆粥:?地碓舂糠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他还将自己烹饪红烧肉的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被贬海南,四面环海,多的是海鲜,东坡最喜爱吃蚝,留下《食蚝》一文,云:?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一个天真、奢吃、洒脱的老玩童形象跃然之上。

论对美食的喜爱,苏轼更是留下许多有趣的传说。东坡对竹笋情有独钟,称其为?玉版和尚?、?素中仙?,常以竹笋和猪肉制成菜肴。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他信笔写道:?无竹令人肥,无肉使人瘦,不肥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苏轼的幽默使这道?清水东坡肉?成为历代名馔,一直流传至今。他南下途经庐州,被一农户家飘出的香味所吸引。品尝八碗不同的菜肴之后,苏轼赞不绝口,称道:?举箸失量八碗入腹容易,宴罢无瘾三年去忆可难?。他曾为一岭南老妇做的馓子写过一首《戏咏馓子赠妪》:?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他赞美食蟹,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句;他赞美吃粥,有?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之感;他爱吃荔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叹。

写了不少文字来阐述美食家的苏东坡,应该就此打住了。苏公一生忙忙碌碌,结果竟落得?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臵,不得签书公事?。这种所谓的?老来事业转荒唐?,难道真是因?平生为口忙?所致吗?非也。从苏轼的诗中,我读到的是无奈和自嘲。他23岁便考中进士,既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初入仕途即被作为宰相人选。东坡曾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更以?兼济天下?为自己的人生

目标,本希望像?千古风流人物?和三国时的豪杰那样建功立业,像?公瑾当年?那样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可惜生不逢时,小人当道。一场?乌台诗案?,带来的是牢狱之灾,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虽然在四个多月后被营救出狱,但又被贬至黄州无人问津,闲臵四年。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59岁时苏轼又受到政治迫害,被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次被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还,一年后就病逝了。

由此我想,苏轼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还应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一生因口致祸、为口消灾。他在狱中作《寄子由》二首以嘱托后事,第二首写道:?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政敌们从苏诗中断章摘句,指责苏轼?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被指为讽刺取士制,?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被指为斥责盐政,?根到九原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被指为?有不臣意?。苏轼被羁押在御史台一百多天,被迫写下自供状,检讨自己10年来所作诗文。许多即兴之诗,与时政并无关系,也被指为?谤讪?。如《和陈述古十月开牡丹四绝》其一云:?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对此,苏轼被迫作如下解释:?此诗讥当时执政,以‘化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言执政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苏轼喜爱吟咏,积习难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口业不停诗有债?。文友曾提醒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自己也惨痛地写下?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认便可休?,并且发誓要从此与?田父野老相从山间?。

一个被朝野公认的奇才,竟落得?自笑平生为口忙?,这绝不是苏轼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一种制度的悲哀。虽然历史在不经意之间造就了一位美食大家,但对于北宋王朝来说,其损失就难以估量了。幸好苏公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才,在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又一个令后人望而生畏的高峰的同时,又一不小心在中国的烹饪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个一不小心,颇有点滑稽。

报道先生春睡美

——品读苏轼之二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名曰《纵笔》的小诗,系苏轼写于贬谪之地惠州。虽然是满头白发,虽然是病魔缠身,但东坡先生的春睡这般安详、踏实,以至于感动了寺中的道人,连他们撞钟也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先生的好梦。

作为流放之人,居于蛮荒之地,尚且睡得如此之美,足以说明苏轼坦荡、磊落,而且豁达、超然。但苏轼这一美美的春睡,也令他的政敌们大动肝火。宰相章敦说道?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于是,将他再贬至更为偏远、蛮风瘴疠的海南儋州。我们虽然难以想象千年前的海南是怎样的情景,却可以从苏轼本人留下的文字中去体味:?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并且?此间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东坡在诗中只是写了他旷达的襟怀和幽默的情趣,并未有一字涉及政治,但却又惹了祸端。还是纪晓岚说的好:?盖失意之人作旷达语,正是极牢骚耳。?正因为是发牢骚,即使发得再妙,终归是要获罪的。实际上,隐遗高卧、发发牢骚,并非是苏轼的创造。东晋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县令陶渊明,就曾?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

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苏轼当然受过陶渊明的影响。他在《江城子》中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一般人都是梦中颠倒,醉中昏迷。苏轼认为只有他和陶渊明能做到梦中清楚,醉中清醒。但他也承认自己不及陶潜,自云?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师范其万一也。?尽管如此,但苏轼的春睡绝非是扭捏作态,更不是沽名钓誉。我翻阅苏轼的作品,读到不少关于?睡?的文字。?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东坡作这首《瑞鹧鸪》时三十八岁,任杭州通判。他觉得哪怕是少睡一会,也会感到满足。?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这句诗出自与他人的和诗,也是东坡在杭州任上所作。?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这是写于贬谪之地惠州的诗句。?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这首《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之四,写的是东坡茶后的小憩。虽是小睡,倒也轻松自如。?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倒床鼻息四邻惊,紞如五鼓天未明。?这首《宿海会寺》描写东坡沐浴后的酣睡,由于洗去了满身疲倦,先生更是睡得深沉、放松。

苏轼固然曾因?睡?落难,但他也有因?睡?得福的时候。在他因乌台诗案被囚狱中时,神宗本来就不相信苏轼会有反心,也不全信御史们的话。就派人去监狱对苏轼进行观察,发现苏轼在狱中睡得安稳坦然,鼾声如雷,更坚信苏轼心中无愧。再加上仁宗皇后临终时为苏轼说了几句好话,告诫神宗不要屈枉好人。因而苏轼得以免死,获宽大处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说起东坡的擅睡,还有一段趣闻。当年苏轼作为?罪人?安臵在黄州,黄州太守徐君猷对苏轼很好,任他自由往来于附近各地,并经常与他一起宴游。一次,苏轼在东坡雪堂夜饮大醉,返回临皋亭时已是深夜,家僮已鼻息如雷,敲门无人应,他就高声吟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据《避暑录》记载,第二天盛传苏轼夜作此词,挂冠于江上,乘小舟长啸而去。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结果赶到苏轼住地临皋亭,但见苏轼鼾声如雷,酒醉未醒,高卧未起。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睡得踏实、香甜,在他本人的文字中也能找到佐证。?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这是东坡在一首《西江月》词前写的小注,诗云:?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你看,东坡在月下河边,弯曲手臂当枕,即可醉卧芳草、酣然入睡。这等境界,哪能是我辈凡夫俗子能够项背。

历史上因为酣睡而被惩罚的事例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不会多见。苏轼虽被贬谪到天涯海角,可他依然美美的春睡。据《冷斋夜话》记载,就在贬谪海南的路上,他又写了一首诗《发广州》,使用方言再次赞美自己的美睡:?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并且自注说:

?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你不让我美睡,我偏要睡得更美,这显然是有意对当政者的回应。

应当说,东坡的擅睡也是出于无奈。他的《醉睡者》诗云:?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既然有口难言,不如大睡一场。这种睡其实是一种解脱,一种逃避,一种避世的方式,一种处世的态度。

历史的时光在不经意之间已流转了近千年,东坡先生的春睡似乎还在继续,旷野里回荡着他轻微的鼾声。我真想轻轻地叫醒他,听先生教诲如何能睡得这么沉稳、香甜?可我又不忍心打断先生的美梦,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先生,你甜美地睡吧!

有道难行不如醉

——品读苏轼之三

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造酒、饮酒、赞酒,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在他那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洋溢着美酒的芳香。据说,苏轼是写酒最多的中国古代文人之一。

在苏轼关于酒的诗篇中,我很欣赏他的《醉睡者》:?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既然有道难行,就不如一醉;既然有口难言,就不如沉睡。东坡先生酒醉之后沉睡于山石之间,其意其境让万世之人无法猜度。

事实上,东坡本不是嗜酒之人,他的醉酒是出于无奈,因为有道难行。此公聪颖过人,雄才大略,又满怀一腔报国济民的热血。但他一生极不得志,虽也短期做过大官,但总是被围攻、被排挤、受迫害,无论在朝中在地方都壮志难酬,有道难行。所以我们的东坡选择了酒,他不能不饮,不得不醉。苏轼不愧是无与伦比的大家,他一旦与酒结缘,就会使酒充满神秘的色彩;他一旦因酒而醉,就会醉得不同凡响。

苏轼酒量颇小,但善饮。先生坦然承认:?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饮酒、唱曲也?。但其酒兴极高,自云?日欲以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他在《书东皋子传后》中说:?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臵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余上者。?而且自称:?我本畏

酒人,临觞未常诉。??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东坡先生饮酒时不弃浊醪,以心正求诸酒,能在浊酒中品出可口之味。?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其诗《薄薄酒》颇能表达苏公的酒识:?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薄薄酒,饮两钟;粗粗布,著两重。美恶虽异醉暖同。?东坡饮酒,亦很随和。清酒也罢、浊酒也罢,他无论什么酒都能喝,而且是酿酒专家,经常自酿自饮,仅苏轼自酿酒,有文字可查的就有?罗浮春?、?万家春?、?真一酒?、?蜜酒?、?桂酒?、?天门冬酒?、?中山松醪?等。苏轼饮酒不挑剔酒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不是他携酒去访当地父老,便是老百姓设酒杀鸡款待他,甚至独自一人他也能饮的津津有味。曾云?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他饮酒也不论场所,可以月夜与客饮于杏花之下,?花间臵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萧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也可以?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可以与同僚雨中饮于湖水之上,?还来一醉西湖雨?。也可以饮酒独行,?半醒半醉问诸黎?。东坡饮酒,关键在饮而不在酒,甚至有酒无酒都可以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把玩一盏空杯,虽然杯中无酒,但心中有酒,我们的东坡依然陶醉其中、心满意足。

应当说,苏轼颇得酒中之趣。他善于酒后作画,元丰七年七月在郭祥正家壁上醉画竹石并作诗称:?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与朱康叔书》云:?数日前,饮醉后作得顽石乱筱一纸,私甚惜之。?《与蔡景繁书》云:?昨日忽饮数酌,醉甚,正如公传舍中见饮时状也。不觉书画十扇皆遍?。东坡亦善酒后作书,《跋草书后》自云:?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他有时为了发挥出书法水平,竟有意先喝酒、再作书,并在《题醉草》中坦承:?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酒后作诗更是东坡的绝活,从他诗的题跋中就可看出。如《成伯家宴,造坐无由,辄欲效颦而酒已尽,入夜,不胜烦扰,戏作小诗,求数酌而已》,《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因咏韩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次其韵》,《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他劝陈履常饮酒诗云:?平生坐诗穷,得句忍不吐。吐酒茹好诗,肝胃生滓污。?在《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中表白:?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酒后的东坡,写诗作文语中涉酒、妙语连珠。如?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洗空腹五车书?;?万斛船中著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试问高吟三十韵,何如低唱两三杯?;?三杯洗战国,一斗销强秦?。一个既幽默洒脱、又豪放旷达的苏东坡,在酒后的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坡旷达乐观的性格,也与饮酒有关。那种飘逸直率、开朗达观、浪漫不羁和挥洒自如的豪放,可以说是与酒俱来。苏轼这样颂扬酒的功德:?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他在《满庭芳》一词中写道:?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酒醉之后,我们的东坡先生常出惊人之语,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孤村野店亦何有,欲发狂言须斗酒?;?酒酣箕坐语惊众,杂以嘲讽穷诗骚?;?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道难行,正是因为不得不饮,使苏轼饮出了水平,醉出了名气。他虽然量小而易醉,但瘾大而擅饮,所追求的是一种恬适畅达、忘怀物我的境界。他在《效陶潜体诗》中表白:?勿嫌饮太少,且喜欢易致。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醉酒后的东坡先生,可谓是忘却尘寰、手舞足蹈、放旷风流,可以?招呼明月到芳樽?,可以?庭下黄花一醉同?。他在《真一酒》诗中写道:?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在《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中云:?酒清不醉休休暖,睡稳如禅息息匀。?《纵笔》诗云:?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酒后的东坡,鹤颜白发,精神抖擞,洒脱之至。

这就是我们的东坡!尽管小人当道、有路难行,但谁也管不住他喝酒。纵使喝酒,也喝它个醉眠芳草、酣畅无比,喝它个趣味横生、流芳千古,喝成个酒中之仙、人中之龙。

此心安处是吾乡

——品读苏轼之四

故乡对于人来说就像一个强劲的磁场,思乡更是中国人非常浓厚的文化情结。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抒发的是一种漂泊无依的惆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吟唱的是一种羁人无奈的惜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可处来??贺知章描写的是一种叶落归根的踏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还是苏轼对此看得开、看得淡。?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东坡向往这种无拘无束、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身是传舍,何处是吾乡??东坡对离井背乡、颠沛流离也有足够的承受能力,难怪他能对?心安即家?产生共鸣。

苏东坡的好友王定国有一个名叫柔奴的歌妓,家住京城。王定国本系附马,因受苏轼诗文案牵连,被放逐南蛮之地。柔奴虽是歌妓,但却一路相随,陪伴左右尝尽艰辛。东坡曾经问她:?广南的风土好还是不好??这个聪慧的女子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旷达的东坡,被深深折服,于是填写了一首《定风波》。词云:?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好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非生性恬淡、大彻大悟之人,不能有如此心境。想想也是,只要能够心安,天涯海角哪里不是家呢?唐代乐天知命的白居易,曾多次在诗中表达此意。《出城留别》诗云:?吾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吾土》诗云:?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重题》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种桃杏》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东坡先生与白居易有着同样的心境,在他的诗文中也多处表达这种意境。在杭州任上,有一次病中游祖塔院,留下了?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之句。《赠惠山僧惠表》中的?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表达的也是此意。

何谓安心?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大师求法,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大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半天,拿不出心来,曰:?觅心了不可得。?大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关于?安心?的意思,《稠禅师意》中有:?大乘安心,入道之法云何??曰:?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又说:?夫安心者,要须常见本清净心。?在佛法中,?安心?有三重意思。第一层即不安心;第二层意思为如何安心?第三层意思为无心可安。我们一切的心,包括烦恼心、欲望心等种种心意念,要想将起心动念的那个心找出来,是没办法找得出来的,所以一切的心了不可得。到了无心可安的境界,那便是真的安心了。俗话说:世上本无忧,庸人自扰之。实际上,许多烦恼都是人们自找的。只要守住一颗开朗乐观的心,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照样可以心安意定。

东坡先生的安心,可以说堪为楷模。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处地位陡然下降,常常?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间?。同时也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有人对他落井下石,乘机?推骂?;有人生怕牵连自己,避之唯恐不及。?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他照样过着闲适的生活:?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而且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高声吟唱?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其豁达、宁静之心跃然纸上。

苏轼处处以安然之心对待生活,面对逆境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又因诗得祸,被迫渡海,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东坡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以至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唱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豪迈。是啊,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又怎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就是苏轼的气度和胸襟,这就是东坡的安心和心安。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苏轼在历尽艰辛的人生旅途中,面对逆境,自强不息,成为古今中外罕见的通才,集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并

在语言学、医药学、建筑学、军事学、宗教学、水利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若非心安,怎能为后人留下一个浩瀚无边的?苏海?呢!

安心是药,可以医治浮躁和多欲之病。有了安心之药,面对各种诱惑,就会以平常之心坦然处之,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所烦,不为贪欲所躁。

心安是福,可以避免尘世的忧虑和烦恼。心安的人,不去盲目攀比,不去无缘嫉妒,无非分之想,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话,高枕无忧地睡觉,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品读苏轼 优秀作文

苏轼,我想对你说 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你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你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你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苏轼,我读懂了你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宋书尚意。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

历史将记住苏轼作文800字完美版

历史将记住苏轼作文800字 你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你用豁达凝练成笔上的旋律;你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回雁归,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亲情。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任凭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截永的诗篇就此落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智者是如此多情!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爱国。 左牵黄,右擎苍。正戴锦帽,披着貂裘,倾城百姓追随着你,千骑马匹卷过城冈。醉酒八分,胸胆开张,拉开铁弓,上利箭。“会挽雕功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壮志,你总说在用你的激情豪迈不遗余力地灌溉到他爱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智者是如此爱民如子!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情愫。 红颜最难忘,虽平淡,却歇永。阴阳永隔,佳人不返。弦断妻远,独剩孤人,魂断消香,知音难忘。暮雨将尽,她成为了他最后的爱,“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沐浴更思情。”她随离他越来越远,可她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都无法改变,没有人能挪走她! 苏轼对着这个破落的尘世落泪,浑浊的泪水当中,似乎就是他对大宋的无望,却仍抱着对帮国的壮志,时刻为国担忧,为国着想。他流下的眼泪随风飘着,跨越历史的星河,所过之处,无不绽开了炽热鲜红的莲;像一团团火焰般,可我却不觉灼热,只感到他往我传递春日般的温暖!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 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4(b)-0176-02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 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

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

我读苏轼_高一作文

我读苏轼 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

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了又何妨?我还可以率领千骑卷过平岗!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苏轼作文素材5篇

苏轼作文素材5篇 苏轼作文素材(一)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苏轼作文素材(二)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

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苏轼作文素材(三)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苏轼作文素材(四)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

品读苏轼 感悟人生

品读苏轼感悟人生 ——《赤壁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知文章感受苏子感悟人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中文人的魅力。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感受行文中的“乐”“悲”“喜”,感爱大起大落激荡的人生;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思想交流,探究苏轼的人生及智慧;通过古今比较,增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入解读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活动练笔让学生在内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走出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 品读苏文《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感受到他(求真务实、科学)的人生;品读苏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受他(柔情似水、多情)的人生;品读苏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悟他(灵活多变、智慧)的人生。下面从课文中选取三个片段,请三位同学分别来朗读一下。 二、朗读 放视频,配画面音乐及字幕。分别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到“羽化而登仙”,“方其破荆州”到“而今安在哉?”“且夫天地之间”到“而吾与子这所共适”。 思考:从这三个片断的朗读中,一个被贬之人与历史文化丰富的赤壁相遇会有怎样的人生碰撞和感悟?(选精彩语段锻炼学生的颂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分小组讨论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位同学的读书方法。(PPT展示) 这是我第一次看书看得那样痴迷,每一句都想咀嚼,都想揣摩透作者的意图。我第一次真正地深深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它可以让你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它的模式。--蒋冬梅 注意体会“咀嚼”、“揣摩”、“感受”“感染”“进入”可以作为我们品读文章的五步骤。先默读,做圈点批注,重在思考在文本中传达了苏子怎样的人生状态。 然后将班上同学分为三组,各小组品读一部分,并展开讨论,各小组长收集本小组信息,以便作主题性总结发言。(以学生自己得出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效果更佳,小组活动要自由又要规范,要提高效率) 四、分享第一小组学习体验 1、交流发言(例举): 生1:在第一部分文段中我感受到:清风拂面,水波平静。烦恼吹走了,忧愁吹走了,不快吹走了,心宁静了。诗人完全沉浸在这一片爽朗而又澄澈的江面上,顿时感受到一份内心的悠然自乐。这是一种惬意的人生。 生2:月亮似乎应了诗人多情的呼唤,从东山上升起,久久不忍离去,在斗牛间徘徊,似乎在欣赏人间美。明月江风与诗人互为风景,形成互动。有了月光的浸染,雾气茫茫便横浮江面,粼粼的波光与茫茫的夜空连成一片,天地浑然一体,让人的心境开阔疏朗,无拘无束,从而产生一种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神仙似的人生体验,到达极乐世界。我觉得此时的苏轼仙风道骨,超然尘世。 2、小结引申: 著名作家巴金读此文,认为此文“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确,在这如歌的文字中,我们体悟到苏子如诗的人生,可歌可咏,他的仙风道骨超然尘世,让我们宛然觉得人生小

我眼中的苏轼10篇_作文(优秀版)

《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但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我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悲哀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能够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必须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这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读苏轼 品人生

读苏轼,品人生 谈起苏轼,人们必定会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三苏”。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些华丽而又高雅的名誉集于一身,披上了最引人夺目的服饰,无不让人感到痛快,这位天才是多么的伟大和崇高,让我们用心去走近他,贴近灵魂最适处。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 苏轼出生在眉山,这个地方不大,但读书的气息非常浓厚。他的家庭非常富有,自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苏轼的父亲经常严格监督他们的学习,这样的言传身教,使他接受了正视的文学教育。但一方面,也因苏轼天生聪慧,勤学好问,也造就了他非凡的文章,一个孩子能有高的见地,不禁让人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是奇人啊! 他当时虽然小,但他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些让常人都难以想象。记得苏轼十三岁时,苏洵送苏轼兄弟到眉山城西寿昌院州学教授刘巨那里读书,刘巨在当地还是很有学问的人,曾作《鹭鸶诗》,其中写到“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之句。他很是得意,但苏轼认为“逐风斜”没有写出雪片的那种归宿之感,没有“雪片落蒹葭”好。刘巨认为苏轼改得好,赞叹道:“吾,非若师也。”这种天赋不是奇才难道是什么? 还记得这么一个传说,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上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一天,一位老者拿来一本书,

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书,盯着这幅对联看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走了,苏东坡觉得这幅对联不对,于是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他能有这种感悟和志向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这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苏轼。 青年的苏东坡始终有一种读书人的傲气,一种让人沉迷的神仙气。正是他的这一种气息,才造就了他的意气风发,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位豪杰的光辉形象。但在我们看来,他就是父亲手里的好儿子,学校里的三好学生,感觉很一般。可他那一份读书的诚心和毅力。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或许也是这些缘故,他青年的才识才更加地突显出来,为后人所赞叹。 中年时代—愈挫愈勇 苏轼金榜题名之后,年仅二十几岁的他即将步入官场,步入仕途。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文豪,苏轼的一举成名无不让我们羡慕,但在官场上难以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挫折,苏轼所遭受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让我们为他感到惋惜。他的一生可谓三起三落,但也正是这种奇异的经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的一生的遭遇和荣誉,去体会真正的情趣。 他刚上任时就在各方面表现得出类拔萃,但他的自信遭到了陈公弼的百般挑剔。不可否认,这样做是为了让苏轼认识到自己骄傲自满的错误,但他却不太在意,在陕西凤翔府任职三年后回到京城,却经历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夫人父亲相继离世。正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宋书尚意。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 “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 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时苏轼四十有七,政治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济世壮志难酬,痛苦不堪;在经济上陷入困窘。精神落寂,心境抑郁,穷困潦倒。恶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描写苏轼的作文500字_作文500字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描写苏轼的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苏轼胡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苏轼张珈硕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在这份感情基调平淡,拥有者众多头衔的履历是后人对大文豪苏东坡的评价,可在这寥寥数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苏轼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他是否也曾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是否有过报效祖国的壮志凌云?是否也会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黯然神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那些记载着悲欢离合、承载喜怒哀乐的文字已随大江流水东逝去,不过,我眼中的苏轼,是这样的…… 苏轼一生写就诗词无数,其中为后人所传颂的也不在少数,从他的名篇绝句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午夜梦回,身旁人早已生死两相隔,泪湿满襟,却又无可奈何空悲切。这是一个有情有意、重情重义、思念亡妻的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半阙宋词,一曲春景,道出一个清新婉丽、心思细腻的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此为苏轼初贬黄州之时所作,一幅江南水乡之景,暗含着自嘲之意,却也体现出苏轼豪放、豁达的宽广胸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笔下有情,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乐观开朗的苏轼便浮现在眼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好个气吞山河!好个雄心壮志!正当壮年的苏轼对着赤壁有感而发,留给后人的却是更多的感悟与思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清淡淡几笔,便描绘出一幅暖春之景,令人惊叹苏轼之文采,佩服苏轼之细心。

超脱悲哀的豁达——品读苏轼

超脱悲哀的豁达 高一(二)张隽涵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而当我回过头回读他的诗,他的心,那个豁达的心,让我看透了他。 苏轼的骨子里始终有一份骄傲和执著,他挺立着,如树一般。任时光斗转星移的更迭,任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他都不动摇。经风沐浴,披霜挂雪,却始终以一种和谐的韵律生长着,自信且从容。 我喜欢苏轼,喜欢他的风流才华,妙笔生花,骄傲执著,但我不得不说,我更欣赏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淡泊与豁达。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之后,他也会在人生的低谷时感叹“固一世一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似乎人只有在现实相碰撞之后,才会直面残酷的现实,才会用理智去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渺小,才会感叹人生短暂。 然而,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是他看到了人生的悲哀,而是他超脱了悲哀,找到了能够安慰自己心灵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毫不介意。携带着半生的荣辱悲欢,他潇潇洒洒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轻轻巧巧做了让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文章。 我想苏轼回首一生,当会发现,自己在宦海的道路上,只有空白。这是一种悲哀吗?呵,谁说不是呢?然而,他没有在“悲哀”上下功夫,只是在看透人生后,以一种超脱悲哀的潇洒豁达,面对余生。我只能说,在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法在任何方面,都堪称智者。 人生几起几落,他始终没有丢掉内心唯一的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弹劾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

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品读苏轼

孤独的旷世奇才:苏轼 提起唐宋八大家苏轼,他的作品至今都似一轮明月高悬于历史的夜空,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他的书法,他的绘画,甚至于他的茶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精品。 正因为如此,注定了在那个时代他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更是无法掩饰的,让我们一起从他的作品中寻觅他孤独的身影。 一、壮志难酬的孤独 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遂逮捕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下了《卜算子》: 缺月挂疏桶,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此词诗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上半阙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这段词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下半阙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寂,这种难言的孤独,更与何人诉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孤苦无告,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二、仕途坎坷。朋友离去的孤独 性格外向、毫无防人之心的苏轼,一踏上仕途便被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先被排挤出朝廷,后又身陷大狱,幸免一死,尔后带罪贬逐。昔时的朋友相聚、文酒之欢都已远去,此时惟有“清酒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这是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前夕。“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词的上片写景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月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避势利小人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清风、明月和四年前密州的中秋之夜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作者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全词扑面而来的都是萧瑟悲凉的秋意。临风对酒之际,全然没有了当年在超然台上“把酒问青天”的豪气,没有了“千里共婵娟”的轻松与愉悦,却是“把盏凄凉”的伤感孤独,“谁与共孤光”的苦闷与寂寞。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细数历代文学巨匠,苏东坡可以说是胃口最好的一个。他走到哪吃到哪,典型现代社会的“吃货”。也许正因为他的胃口好,身体棒,才能挺住那无数次的贬谪。 从汴梁到杭州,从密州到徐州,从湖州到黄州,从广东到海南……东坡兄似乎吃尽了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东坡为何能何时何地都处于乐观豁达的状态—因为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吃中,以美食的享受忘却贬谪的郁闷,所以留心于吃,沉浸于食,不仅可以感受到美食的别样风味,更可以驱除内心不快,这所谓是“寄情美食,避世避俗”。 老苏喜欢吃肉《猪肉颂》里的“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便是他喜爱东坡肉的流露。当时佛印在镇江当主持,老苏在外地做官,听闻可以一尝猪肉之鲜美,立马赶来。要知道古时交通不便,能做到为了一顿猪肉而不辞千里赶来相聚,真可谓是古之少有。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兄对我大扬中的美食—河豚也有品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中有美景,有哲理,还有令人垂诞欲滴的美味,看来老苏已经把文学与美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用细腻笔触将一道香喷喷河豚佳肴化为流传

千古的名句。 吃过菜,喝过酒,老苏还得上个果盘。普通水果还不行,得要有一盘荔枝才算过关。无数文人墨客向往首都的繁荣昌盛,佳肴遍地,而东坡兄不屑与之为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情愿在一个偏远的地区待下去其重要原因竟是因为荔枝,可见其痴迷程度之深。 东坡的心境与东坡美食的爱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心境好,才造就了他对美食的热衷,也可以说对美食的痴迷,使他忘却烦恼乐观豁达。没有人可以理解一个吃货的想法,一个别样的吃货,但是我们可以猜测老苏放下笔杆,无聊漫步时,或许会东看看,西望望,今儿到哪蹭饭呢?

苏轼的人生境遇

苏轼人生境遇 苏轼21岁时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执掌相位,尽废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此后的日子,贬谪对于苏轼来说,简直如影随形,最高纪录是两

个月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了海南儋州,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御赐号文忠(公)。 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