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中颤的作用

-------------------------------------------------------- 学科分类号(二级学科)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

计)

题目

姓名

学号

论文编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完成时间

宁夏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肢体语言艺术的象征。在众多少数民族舞蹈中,通过对舞蹈规律的分析,每一个民族舞蹈动律存在的具体部位以及局部的或组合的运动特点是不一样的。其中“颤”动律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动作。本文通过对藏族与维族舞蹈中“颤”动律异同的分析及论述,使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到这两种舞蹈风格中“颤”动律的独有特征。

关键词:“颤”动律;藏族舞蹈;维族舞蹈

目录

一、“颤”的内涵 (1)

二、藏族民间舞“颤”律动的风格特性 (1)

(一)颤有松弛性 (1)

(二)颤有弹性美 (2)

(三)颤有垂直感 (2)

(四)颤有下垂感 (2)

三、维族舞蹈“颤”动律的特征 (3)

(一)颤而不窜 (3)

(二)柔和优美 (3)

(三)身心结合 (4)

(四)细腻热情 (4)

四、藏族和维族舞蹈“颤”动律的异同 (4)

五、结语 (5)

参考文献 (6)

论藏族舞蹈与维族舞蹈中“颤”动律的异同

一、颤的内涵

什么是“颤”?“颤”从词性上说是一个动词。顾名思义它不可能是一个造型,而是一个动作过程。本文中认为“颤”:就是在频率适中的情况下膝盖前屈和伸直的过程。这是一个只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而不能用文字描述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藏族与维族舞蹈中“颤”动律异同的分析及论述,希望能使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到这两种舞蹈风格中“颤”动律的风格特征。

二、藏族民间舞中“颤”律动的风格特性

在藏族舞蹈中这一个“颤”字可抵千钧。为什么说这一个小小的“颤”就有着这么大的作用呢?为什么这个“颤”会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要从藏族的历史说起。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身处世界屋脊高山与草原上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有着强悍的体魄与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尽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带来了诸多艰难,但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宗教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民族生命的脉络。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习惯,比如在上下山时膝部的大幅度弯曲,和藏族人民背水的习惯,因而形成了塌腰前倾的体态,为了减轻负荷,形成了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的动律。反映在舞蹈中就进一步造成藏族舞蹈“颤”动律的主要原因。在《藏文古籍》中这样说道:“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在藏族民间舞中,颤有其独特的风格特性。

(一)颤有松弛性

藏族舞蹈有四种重要的舞蹈形式:朴实自如的“堆谐”;潇洒灵活的踢、踏、跳;优美流畅且屈伸连绵不断的“谐”;洒脱奔放的“果谐”等等。但无论怎样的表演风格,他们在动律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上肢的松弛性。连续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由此看来,无论是哪种舞蹈形式,都应当把“颤”动律的松弛性强调出来,以膝关节保持相适应

的上身动作,是绝对不要求主动的。这种动律特点在藏族的“踢踏”和“弦子”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上下颤动的动律;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锅庄,也是以屈伸为主要动律,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以上三种屈伸均是以下肢运动为主,但由于节奏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舞蹈个性。(二)颤有弹性美

藏族民间舞“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律特征,下肢动律形成的源头在于“膝关节”。在这四个舞蹈形式中,“膝关节”的动律有小而紧凑的、有舒缓连贯的,有在急促的节奏中极具有暴发力和破坏性的,从而使得藏族舞蹈中的“颤”富有弹性美。无论怎样的表演风格,他们在动律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颤”的弹性美,即是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或有弹性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出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使得整个动律更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能力,更富有弹性。

(三)颤有垂直感

藏族舞蹈是以下肢的动作作为主要动律的,上身多数是随动的状态,造就了颤有着较强的垂直感。这种动律特点在藏族的“踢踏”和“弦子”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先下后上颤动的动律;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上肢随着其频率缓缓放慢,形成先下后上的屈伸动律;锅庄,也是以先下后上的屈伸为主要动律,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使得整体看上去慷锵有力。以上三种舞蹈,虽然节奏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其垂直的美感。

(四)颤有下垂感

由于藏民生活在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游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裤子及厚实的长靴,使得他们的小腿活动受到限制,而髓关节和膝关节就得到了相应的解放,因此这种动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颤膝及懈胯”,由于这一动律的制约,使藏舞总体呈现上身主动,下身被动,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特点,使得它的颤动有一种下垂感,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三、维族舞蹈“颤”动律的风格特性

颤也是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典型的动作,这与维吾尔族人的居住环境是分不开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人们通常聚居在地形单一、开阔并且是半干旱的地区,因此新疆维吾尔地区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具备了粗犷、壮观、豪放的特点。新疆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塞,维族舞蹈现在的风格就深受西域乐舞的影响,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情。与藏族舞蹈最大的区别在于,维族舞蹈多是礼俗性的、丰富娱乐生活的形式,例如宗教仪式中的“萨玛舞”丰富生活、娱乐心情的“赛乃姆”婚礼中的“纳孜尔库姆”。维吾尔族是先有了民族共同体,然后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因此维族先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后才有了伊斯兰信仰,与此同时他们远离汉文化和儒文化,所以尽管伊斯兰教反对音乐舞蹈,但是这种束缚并没有给维族舞蹈带来多大的影响,维族文化有“歌舞之乡”之称的美誉,那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带给维族人民的宝贵财富。由于维族地处边疆,受当地突厥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伊斯兰教的苛刻的律法并没有给维族舞蹈带来阻碍,反而以伊斯兰教为题材的维族舞蹈常活跃舞台上。因而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的特点是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它的音乐轻快、奔放、利落,但又不失去古朴的风格特点,节奏多附点,并善用切分和附点及在弱拍上给以强奏的处理。

(一)颤而不窜

在维吾尔族的颤膝动律中,体现在脚下则要求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的动律,这种稳中带有内涵的起伏特点几乎贯穿于全部动作当中。总之,要求幅度较小,小腿灵活,膝部总是很少离散开,这就是颤膝动律中所谓的“脚下不离散”,颤而不窜。比如在摇身点颤中,其动律强调颤而不窜、膝部既要有控制又要富有弹性,注意到这点的话,就能更容易掌握颤膝动律在维族舞蹈中的突出特征。

(二)柔和优美

维吾尔族舞蹈中连续的微颤多用于平稳的节奏中,如中老年舞蹈中,连续的微颤使舞蹈动作点线结合、柔和细腻;变换动作之前的微颤使动作衔接灵活、自然,特别是多郎舞中的“奇克多曼”中就有明显的运用,膝部有规律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特别是一小一大“颤”时沉稳有力、平稳中带有一种内含的起伏使步法形成平稳沉浮的动感特点,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

美。

(三)身心结合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颤的律动既要有规律,全身心投入,将颤表达的淋漓尽致。它既要求膝部即有巧妙的控制能力又富有内含的弹性,又要求舞者在内心打着自己的节拍。比如“赛乃姆”节奏中的点颤在膝部连续上下颤动的同时,脚掌有符点节奏的做点地动作,形成了一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而且,无论手臂在任何部位摆动或绕腕还是上身在各种舞姿中做摇身,都是在这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中进行的。“奇克提曼”节奏中的“颤”是膝部规律性的颤动,即一步两“颤”。。当然在“颤”的同时要强调内心的节奏这样会使这种颤步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正是这种身心结合的动律,体现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四)细腻热情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颤膝动律上,其热烈、欢快、奔放是它的动律风格,最具特点的如“多朗舞”、“赛乃姆”和“手鼓舞”,这几类舞种在动律上基本代表了新疆舞蹈的动律特点。同时,连续而平稳的颤膝又让舞蹈变得十分细腻,如中老年舞蹈中,使舞蹈动作点线结合、柔和细腻。此外,它的音乐轻快、奔放、利落,但又不失去古朴的风格特点,节奏多附点,并善用切分和附点及在弱拍上给以强奏的处理,更是给维族舞蹈添上了热情欢快的色彩。

四、藏族和维族舞蹈“颤”动律的异同

(一)两种舞蹈中“颤”的相同之处

藏族和维族舞蹈中的颤,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二者都强调舞蹈中颤动的优美与协调。藏族和维族舞蹈中的颤,都有着类似的屈伸动律,特别是颤膝的方式,都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的颤膝,比如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节奏中在膝部连续上下的颤动和藏族舞蹈“踢踏”节奏中膝部上下的颤动,正所谓“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虽然颤膝的力度、强弱稍有不同,但是二者都是富有弹性美的,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将他们的热情好客,在民族舞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两种舞蹈中“颤”的不同之处

藏族舞蹈的“颤”动律特点是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伐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

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的特点是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它的音乐轻快、奔放、利落,但又不失去古朴的风格特点,节奏多附点,并善用切分和附点及在弱拍上给以强奏的处理。

藏舞中的“颤”是膝盖有规律的颤动及屈伸,藏民生活在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游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裤子及厚实的长靴,使得他们的小腿活动受到限制,而髓关节和膝关节就得到了相应的解放,因此这种动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颤膝及懈胯”,由于这一动律的制约,使藏舞总体呈现上身主动,下身被动,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而维吾尔族舞蹈中“颤”具体表现为:膝部有规律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这一特点可能就与舞蹈形成时期迁徙民族的马背生涯或道路不平有关,这种微颤没有胯的松懈,反而上身要保持一种平稳,挺拔向上的姿态,体现维吾尔族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结语

“颤”动律作为藏族和维吾尔族舞蹈的重点之一,就“颤”动律的训练而言,舞者要先了解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各民族舞蹈动律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从各个方面提炼集合而成的。所以,研究:颤”动律在藏族、维族舞蹈中形成的背景来看,文化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成因。文化底蕴决定了文化形式的风格特征,正是因为如此,“颤”动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形成了藏族与维族舞蹈不同的颤膝,两者的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能训练身体每个部位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藏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63.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民间舞系.文舞相融(上、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于平.风姿流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隆荫培,王克芬.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9]李措毛.论藏族民间舞蹈个性化特征[J].民族文化研究.2007,(4).

[10]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5,(4)

[11]张帆.浅谈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文学教育.2010年 3 月.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摘要 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 因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赛乃姆,塔吉克族的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等,这些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来传承和发展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俗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继承。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 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

幼儿学习民族舞蹈

幼儿学习民族舞蹈 一、丰富幼儿认知经验、欣赏民族舞蹈,激发幼儿学习愿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民族舞蹈中,教师首先结合认知内容向幼 儿介绍相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协助幼儿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知道蒙古、维吾尔、苗族人民能歌 善舞。其次要常带幼儿观看少儿、成人的民族舞蹈录象,了解民族舞 蹈的动作特点,丰富幼儿舞蹈语汇。维吾尔族舞蹈常用动头、转手腕、摇铃表达自己喜悦心情;汉族舞蹈常用转手巾花、扇表现欢庆丰收的 心情。幼儿在观看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练习,教师要即时 鼓励、支持,并常常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机会跳上一段供幼儿欣赏,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基本舞步和动作,引导幼儿按规律组合工作,发展幼儿 的创造性 1、采用生动形式,形象化语言学习基本舞步和动作。 各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根据舞步要领和动 作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幅度大、讲解语言要形象化。 将舞蹈表现的内容情境化,并用形象化语言讲解动作要领。如:在 《亚拉素》舞蹈中,音乐结构、性质上用欣赏草原美丽风光、高兴跳 舞来表现舞蹈内容,双手由胸前打开,表示欣赏草原美丽风光;单手 上举打开比做看看天气的情况。这些形象化语言既突出了基本舞步动 作的难点,又便于幼儿记忆舞蹈动作。 2、根据音乐性质、节奏特点引导幼儿按规律组合动作。 舞蹈是在音乐伴奏下实行动作,它离不开乐曲或歌曲。教学中教 师与幼儿共同感受、分析音乐在节奏、速度、力度上的变化,再引导 幼儿按一定方向或改变动作幅度、快慢或移动身体位置来组合动作。 蒙古舞蹈《小骑兵》,基本舞步从原地到位置移动,原地滚动步表示

少数民族儿童舞蹈视频大全

[标签:标题] 篇一:让本土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大课间 让本土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大课间 南屏小学陈红李亭翠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它不但是一种形体艺术,而且是一种形体语言,它融合了人体动态造型的精华,对学生进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有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形体造型,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临沧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艺术文化,我们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融入我校大课间,形成一套民族韵律操,既让大课间活动更丰富多彩,又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在这个活动中使我们优秀的少数名族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课间操少数民族舞蹈快乐锻炼兴趣传承 一、课间操现状分析 课间操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规定,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最稳定、最有保证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的,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培养学生正确身体姿态的一种易行的教材。课间操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发挥其特殊的功能,课间操的整体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综合水平的体现。长期以来,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课后加强适量运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合理的运动负荷能使运动中枢神经细胞兴 奋,迫使学生上课时思维中枢神经细胞得到抑制,得到更好的休息。如按课间操的要领认真地做、用力地做、动作规范地做,使肢体的各个部位活动增大,心脏的搏动加快,呼吸加深,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在前两节课中积累的疲劳更快消除。这对调节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等有非常大的作用。纵使课间操在开展过程中虽然学校经常采取检查、评比等措施进行整顿、治理,工夫下得不少,但总是作用不大,更谈不上根本好转。能否增加一些节奏明快、音乐感强、提高学生做广播操的兴趣,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将本土少数民族舞蹈韵律操融入大课间可行性和必要性 1、民族舞蹈韵律操的作用 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既是健美身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又是竞技运动的一个项目。民族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各个民族民间舞动作作为元素将民族舞与健身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的一项体育运动。民族韵律操是在民族舞蹈和健身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形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健身体系,具有快节奏、多变化、动作轨迹的增加、动作方向的非一致性以及运动之间的非同步运动的特点。民族韵律操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一项将西方的健身操与我国的民族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运动项目,这一运动将健身操科学的练习方式、欢快的节奏、时尚的韵律气息与民族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富有现代气息和深厚化内涵的健身方式。这个项目具有表演性强、观赏价值高、易于参与、锻炼效果好等特点,观赏和参与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愉悦身心,而且还可以领略到独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族文化越来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受到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09年03月10日 10:45:54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是举世瞩目的。不必说诸子百家、皇城古都、古道雄关,单就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就能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其中,少数民族的舞蹈虽然只是我们丰富灿烂文化资源的沧海一粟,但却百花齐放,熠熠生辉,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品种丰富多彩,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所以许许多多少数民族舞蹈,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但还愉悦千千万万的人们,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的文化。 然而,在自豪之余,我们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是一个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问题。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讨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以巍山彝族打歌为例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识。 巍山彝族自称"腊罗拔","拔"是人的意思,即"拉罗人"。"打歌"又称"踏歌",彝语为"阿克",是巍山地区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集体舞蹈。所谓:"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巍山彝族还有:"(人)会吃奶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歌"的说法。真是,彝家人无论婚丧嫁娶、飘梁竖柱、吉庆佳节、山林庙会都要举行打歌。 巍山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蒙化府志稿》:"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弥渡县志》(紧邻巍山县)记云:"境内有彝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赛会,选材中宽广隙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是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当正月十四日,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复来打歌。"《赵州志》也记载了祭铁柱庙领歌之俗。另外,巍宝山文龙亭存有一幅绘于清乾隆年问的《松下踏歌图》,绘记的可能是南诏蒙氏后裔打歌祭祖的场面。现存"踏歌图"的后山,仍为打歌场。大量史料证实巍山 打歌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当然关于打歌的起源在民间还有多种传说:相传在部落时期,一次彝家与傈僳发生了战争。彝家节节败退,被围困于一座山头上,眼看夕阳西下,彝家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口里齐声喊着"傈僳子你瞧着"(这是打歌调中的主要衬词),山下傈僳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再听呼喊声,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慌忙退兵。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从此彝家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马鞍山的老艺人左伟增(生于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

赵红燕101012013110 观舞剧红梅赞的感想 现代舞剧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被称为《江姐》的姊妹篇,是空政歌舞团新版大型现代舞剧,该舞剧截取了小说中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从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入手,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革命先烈,倾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在剧目和人物身上,折射着一个国家诞生时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张扬着那种单纯而至透明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也凝结着我国文艺创作在这类题材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舞剧的开始以阎肃老师苍劲有力的《黑牢诗篇》的朗诵开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感人肺腑的独白仿佛带我们穿梭到了那个属于革命的年代,让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决心与意志。紧接着象征鲜血的红绸缓缓流淌,大幕拉开,没有看到舞者,看到的只有紧闭着的冰冷的铁栅栏,由舞者饰演的革命先烈舞出了义愤阳刚舞出了阴柔哀怨,随后以序幕一样的形式诠释了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层次感的舞蹈,舞者的独舞使整个舞剧充满了立体感和诉说感,让观众可以切身体会到不同人物的心灵特质,多了一份感动,少了一份晦涩难懂,简单却又不失精彩。在整个舞剧中,由于没有过多的独白,所有观众的眼球都聚集在舞者

舞蹈的诠释中,杨威导演没有过多的去纠结这个故事的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复杂的情节进行集中,把重点放在了具体人物的刻画,细腻的动作展示,更多的展现了处于牢笼中的革命先烈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描写,从人性上展现了各种人物特点使舞剧加以升华,舞剧不像歌曲和电影,没有那么多奢华的装饰,有的只是唯美的舞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次,灯光也是艺术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剧中灯光以白色为主,配以灰色蓝色,冷色调的灯光让人们置身于冰冷幽暗的渣滓洞中。监牢里,敌人像一场黑白电影,让人无法逃离无法抗拒。独舞者的聚光灯让观众可以抓住重点,灯光的强弱推进以及角度的变化,虽然没有那么的华丽却可以让人们融入整个舞蹈中,为之起舞为之动情。 此外,舞剧作为舞台剧本的一种,舞蹈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舞剧中,灯光,故事情节,道具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只有舞者本身,只有舞者才可以用舞蹈诠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红梅赞》舞剧中,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对人物心理状态和故事情节的把握使整个舞剧得到了质的升华。舞剧主要突出刻画了疯老头,情侣,孕妇,叛徒,江姐和小萝卜头几个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角色。疯老头疯癫却又不失坚定,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便双腿离地也要努力的去挣扎去逃脱这个禁锢他们的囚笼,一对情侣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用他们的缠绵,彼此之问的温柔使得渣滓洞的冰冷仿佛得到了融化,在艰难地环境依然无法改变人们追逐爱情自由的脚步,虽然艰难可是他们依然在坚持着。当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时候,首先是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展与变化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展与变化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轫期,几位海外归国舞蹈前辈借用西方现代舞创作思维,运用风格化的民族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激活了,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近现代社会的舞台。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直接影响、指导着我国当时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不过,这时期的少数民族舞蹈还处在原始的收集整理阶段,舞蹈风格简单朴素、舞蹈结构粗糙、舞蹈语言风格不统【一】缺少专业特征等显示出创作的不足。但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明确的。 “文革”前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逐渐被极“左”思潮所摆布,舞蹈创作从题材到体裁趋于僵化,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终止发展。“文革”结束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现代发展阶段开始启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开始注重理性主导,肯定现代性,积极为社会变革服务。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现代性肢解得面目全非,未能充分表达出少数民族舞蹈审美特征,其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初始,一批舞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史实,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改革开放的肯定。一些舞者肯定现代舞,接受现代艺术思维,但因缺乏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导致盲目照搬西方创作模式,肢解了民族传统舞蹈,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现代性继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活动。一些表现极端现代性的民族舞蹈创作倾向导致出现艺术结构混乱、民族舞蹈语言模糊、风格严重缺失、特征完全抹平等问题。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反思。一些创作的先锋派开始以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为核心,来表达个体的生存体验,反抗极端化的现代性。 21世纪,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来重构,挖掘、抢救、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将成为现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基本任务。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

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傣族舞蹈》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傣族舞蹈》教学 设计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傣族舞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的舞姿把人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 2、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 (2)在欣赏、模拟、表演、创编等活动中,广泛积累舞蹈素材,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现力,并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乐舞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不仅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风格特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难点是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二、说学法 课堂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乐舞交融的教学活动当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让乐舞交融装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说教法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从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

少数民族歌舞简介

少数民族歌舞简介 一、山歌简介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二、教马舞简介 教马舞是保基乡当地少数民族自己创意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三、八音坐唱简介 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 四、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吹自舞而得名。 五、跳菩萨

跳菩萨是穿青人的一种特殊民间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它起源于清代时期,主要是地方性杂耍戏曲的一种特殊表演方式,它是根据地方群众的需要,对其进行神灵保佑而惯用的一种表演手法,具有正反两面性和双重性两个方面。 六、铜鼓舞 铜鼓舞以铜鼓为道具的中国民间舞蹈。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 七、达体舞 达体舞是彝族民间舞蹈之一,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

性。这种舞蹈男女老少皆宜,不受环境、时间、人数、道具以及音乐伴奏等条件的限制。 八、海马舞 海马舞在彝人族群中已延续了2000年,海马舞源于彝族祭祀活动,旧时用作白事驱邪除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海马舞逐渐走向田间地头,应用于婚丧、农耕、庆典、节日等场合。海马舞伴奏以皮鼓为主,辅以钹、锣。鼓点两钟,一种为“乱打”,近似京剧中使用的“急急风”;一种为“齐打”,三种乐器按舞者步伐同时敲击。 九、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

2016最新舞蹈鉴赏尔雅期末考试答案二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典舞来源的是()。 1.0分 ?A、 舞蹈家的想象 ? ?B、 现实生活中保留的活体 ? ?C、 文献与图像 ? ?D、 民间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舞蹈的主题与全人类共同的()相吻合才能被世界接受。 1.0分 ?A、 审美标准 ?

?B、 兴趣喜好 ? ?C、 价值观念 ? ?D、 文化核心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虽然舞蹈属于一种艺术形式,但其背后也常常蕴含着()的追求。 1.0分 ?A、 古典层面 ? ?B、 文学层面 ? ?C、 世俗层面 ? ?D、 信仰层面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舞蹈欣赏的本质是()。1.0分 ?A、 舞蹈表达的情境 ? ?B、 舞蹈表达的深层次内容 ? ?C、 舞蹈演员的专业功底 ? ?D、 舞蹈表现的形式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现代舞的本质是()。1.0分 ?A、 蕴含现代思想观念

?B、 用细致动作反映内容 ? ?C、 用身体书写现实 ? ?D、 反映时代性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现代舞的关注中心是()。 1.0分 ?A、 表情 ? ?B、 手臂 ? ?C、 脚 ? ?D、

躯干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民间艺人跳的舞蹈《济公》中使用的动作模态是()。 1.0分 ?A、 京剧的“丑”角 ? ?B、 京剧的“旦”角 ? ?C、 河北地秧歌的“妞”角 ? ?D、 河北地秧歌的“丑”角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舞蹈剧场形式的改革是随()而改革的。 1.0分 ?A、

传统舞蹈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传统舞蹈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判别依据及两种文化联系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特征。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被誉为“世界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仅以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民族舞蹈为例,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作如下分析。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藏族舞蹈里的基本体态有松胯、含胸、垂背、弓腰、前倾。这些形象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及习俗有密切关系。“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 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动律。 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其动作突出“颤膝摆胯,微动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 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 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 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藏族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等,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硕的气质,下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

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一、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4、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5、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二、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 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 法等。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欣赏与体验

舞蹈欣赏三大题

中西方芭蕾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独具的特点、独具的魅力源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动作原理之间的比较 (一)就“运动人体”的重心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高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低的。古典芭蕾舞者的身体重心保持最高位置,稳定面小,有天平的平衡感觉,使动作感觉自由灵巧、轻盈飘逸,突出了立体效果,并有表现动作的特质。中国古典舞动作重心则多降低,体重多落于脚跟,有表现平衡的特质,两脚一虚一实,一轻一重。 (二)就“运动人体”的轨迹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从内到外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从外到内的。古典芭蕾技术中动作感觉是离心的、星射的,力量发自躯体的中心,由中心外展开至肩部、上臂、下臂、手部、指尖,然后继续延伸至远方;下肢从躯体中心至胯部、大腿、小腿、足部、脚尖,然后钻入地心或穿透空气。 (三)就“运动人体”的态势而言,西方古典芭蕾是开、绷、直、立,而中国古典舞是拧、倾、圆、曲。其实,不论是西方古典芭蕾还是中国古典舞都是对“运动人体”的审美开发,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审美需求下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观察的。 二、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表现和之间的比较 (一)就“运动人体”的表现而言,西方古典芭蕾示形而中国古典舞示意。西方所有的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上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由舞蹈的不同需要和舞者所赋予的,尤其是西方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托举,惊人的技巧多于传情。中国古典舞动作虽然也示形,但以示意为主。“意”是动作所传达出的意味。动作均是“以意领形”“动以示意”,并且每一个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的意义。 (二)就“运动人体”的追求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主外,中国古典舞主内。西方古典芭蕾演员的面部总是冷冰冰的,如同面具,但却刻意去追求超强的肌肉力量,通过完成高难度技巧来取悦观众,使观众叹为观之,以此也使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价值得到认同。而中国古典舞的追求则是“神、律、诗意”,“神”即神韵,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 (三)就“运动人体”的表现体系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属一元动作而中国古典舞属多元动作。芭蕾的动作是一元的是说动作性质的相同,即不分男女,不论剧情,都是一组基本动作。而中国古典舞则不同,男女有不同的动作系列,这是源于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中,男舞主要以大武生为基调,女舞主要以青衣为基调;男舞雄浑刚劲,女舞则内敛秀美;男舞舞起来荡气回肠,女舞跳起来娇小迷人;男舞多以运用大云手、烽火轮、腾空跃跳对舞台产生强烈的占据感。 (四)就“运动人体”的动作技术层次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多层次的表现,而中国古典舞则是单层次的动作技术表现。西方人认为宇宙是有整齐的秩序,有低至高之层叠,所以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动作技术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同一动作有不同层次的技术发展。而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