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自古以来,中医一直以“治未病”作为对抗疾病的最佳医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就确立下来。《本草纲目》继承了这一思想,它除了列出各种病症的治疗方剂,还包含了大量的养生智慧,也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除大量记载抗老延年医论及方药外,也注重收载其他强身疗疾之法,如食疗、粥疗、酒疗等。书中收载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所载444种动物中,很多可供食用,并把谷食、肉类、鱼类均列为本草,多达百余种。

我们一直在说“治未病”,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防病、治病观念呢?

从字面上看,所谓“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到来之前展开医治的工作。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人没有生病,哪里需要治病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就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到来,我们就可以避免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比生了病再治病划算得多。

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到来之前就能施展医术,让人不生病。怎样才算是上医呢?扁鹊兄弟三人均为当时的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的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中医之所以倡导“治未病”,是因为当疾病袭来时,各种治疗手段只能算得上是补救措施,即使补救有效,也难以让本来健康无恙、充满生机活力的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了。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将疾病消弭于无形之中才是真正的医术高明。

其实,现代医学也开始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对于亚健康状况的关注就表明了这一点。亚健康是现代医学名词,指经常感觉身

体不舒服,但各项指标正常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时常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主要表现为“一多三退”,即疲劳多,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腰酸肢软、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动辄汗出、食欲不佳、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难以言状,又难以定性的症状。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关注,表明现在的人们意识到了在真正的疾病到来之前预防的重要性。而对抗亚健康,中医养生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一部《本草纲目》里就有用之不竭的养生智慧。它们不是枯燥的医学理论,而是我们能掌握的简单方法,比如吃什么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遇到小伤小病怎么办,哪些本草是我们应该常备的“家庭医生”。了解这些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健康原来如此简单。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融入了自己的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李时珍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性。选择食物与选择药物一样,要根据四性和五味选择。只有对了症,才能温煦脏腑,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如《本草纲目》羊附方中的羊肉汤是这样记载的:“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这是李时珍记录名医张仲景的药方,用来治疗疲劳虚弱以及产后疼痛等各种虚证。以这个方子为例,当归甘温补血止痛,所以是主药,生姜温中散寒,黄芪甘温健脾补气,羊肉温中补虚。这四味本草合在一起就能共起温中补血、

祛寒止痛之功。这样一碗有浓浓药香的羊肉汤,最适合产后体弱和大病初愈的人。

其实,“药食同源”并不是李时珍的独创。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李时珍正是发扬了这一养生要义。

传说有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李时珍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便秘。当时如果患者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李时珍没有用药,而是把蜂蜜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煎干的蜂蜜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

像这样的药方《本草纲目》中还有很多,李时珍记载了不少药用食物,如蜂蜜、生姜、大枣、小麦、羊肉等,利用食物的四性五味辅助治疗疾病。李时珍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意思是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对身体有害,吃得对就会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对就会生病。因此,我们只有根据病症摄取食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绿豆、芹菜、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非常适宜。热性或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等,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之功,阳虚畏寒的人食之

为宜,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就应忌食。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冷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为了编撰《本草纲目》,李时珍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巡访,其间也遇到了不少崇尚养生且颇有智慧的长寿老人传说李时珍有一次到深山去采药,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李时珍与老人详谈之后,得知他是隐居深山的老隐士,虽年过百岁,却眼不花、耳不聋,身体非常健康。当被问到养生延寿之道时,老人指了指竹篓里的木耳和胡萝卜说:“就是常常吃这胡萝卜烩木耳。”

老隐士的话让李时珍认识到食疗的重要性,于是,每次采药回来之后,李时珍都要仔细琢磨,研究其功效,然后分门别类记载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本草纲目》,对可供食疗的药物记载十分广博,而且还将食物也纳入本草中。在这些食物的条目下,李时珍都悉心标出了可以应用的食疗方案。这里从书中摘录一些药方,供大家参阅。

1.肾虚腰痛。用茴香炒过,研细,切开猪肾,掺末入内,裹湿纸中煨熟,空心服,盐酒送下。

2.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3.补肝明目。用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和匀,九蒸九晒,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芜菁子二升、决肯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晒为末。每服二钱,温水

调下,一天服二次。

4.长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浓汁,勿蘸盐,饱食,有效。

5.目生顽翳。用真珠一两、地榆二两,加水二大碗煎干。取真珠放醋中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为细末。每取少许点眼,至愈为止。

6.病后常流鼻血。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7.老人虚秘。用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加蜜两匙,温服。

8.饮酒过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记载:唯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具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此外,他还说:“凡饮酒,先食盐一匙,则后饮必倍。”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十二时辰与养生

xx(心): 归属于火;也意味着生长之象,即散、疏布; xx xx(肝): 归属于木;xx(肺): 归属于金;秋礼也意味着生发(文化)之象;崇文门也意味着收敛(收肃杀)之象;宣武门北(肾): 归属于水;也意味着收藏之象; 冬xxxx、xx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金木可以柃走;买军火石油等对身体有害;) 骂人时说你真不是东西,就说你是南北,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 听到声音就害怕,是因为胃肾气不足; 黄帝内经的内容: 顺气自然;健康长寿靠自己;天人合一; 二、十二时辰与养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肾主骨;肝主筋; 1、子时: 夜里23点到1点——胆经当令;中午12点之前,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吃什么都容易消化。 2、丑时: 夜里1点到3点——肝经当令;

3、寅时: 夜里3点到5点——肺经当令;重新分配气血,心脏病者不适宜早炼。 14、卯时: 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心梗者解大手不要太用力,便秘说明肺气不好。 5、辰时: 上午7点到9点——胃经当令;长痤疮源于胃经(胃寒)。 吃早饭犹如春雨贵如油。月经痛经、乳房胀痛与乳汁和胃经有关。常按摩足三里(膝盖下三寸处)养足胃气,长寿。 6、巳时: 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肺输送气血而脾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主肌肉。脾的外现在嘴唇上。老年人眼皮耷拉下来是脾的问题。脾在志为思。身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 7、午时: 上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重视子午功就是借助天地一阳生和天地一阴生达到心肾相交,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精。 普通人怎么达到心肾相交?睡觉 8、未时: 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相表(阳、丈夫)里(阴、妻子),类似夫妻关系。心脏病最初可能表现在小肠经上,比如胸闷,心里难受等。 9、申时:

古人留下的十个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01 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02 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03 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10条“天规”,10个“智慧”。 04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 05 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解释: 冬天的三个月,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潜藏了,阳气潜藏于内。自然界呈现的是水结冰、地被冻裂的萧杀寒冷之景。冬天阴寒之气盛行,所以人体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扰乱阳气,尽量使阳气潜藏。冬天天气阴寒,所以生活上应该早卧早起,确实要“日入而息,日出而作”。“必待日光”,不是作,是起床,避寒,意思就在于躲避冬天的寒凉。同时要跟自然界一样,把情志保持像潜伏、藏匿起来那样。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么事不愿意泄露,就是保持好的情绪,好像自己有什么好事不告诉人一样。若有己得,要保持一种好像自己有所得、有所心得、有所成就,那样一种心态。(冬季自然的阳光少,天气寒冷,人多半是少外出的因此不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容易得病的。)同时生活上要注意,去寒就温,不要冒触风寒,要注意保暖。不要无缘无故的泄露皮肤,不穿好衣服将皮肤暴露在外,受风寒侵袭,使人体的阳气反复受到夺失。这就是符合冬天气候的养生的道理,冬气就是闭藏,所以人阳气也应该闭藏,

栗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栗 1《名医别录》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 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2《新修本草》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 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今会稽最丰,诸暨栗形大,皮浓不美,剡及始丰 皮薄而甜。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肾 之义,然应生啖之。今若饵服,故宜蒸曝之。 〔谨案〕栗作粉,胜于疗筋骨断碎,疼痛,肿, 瘀血有效。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 缩;毛壳,疗火丹疮、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 生。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3《本经逢原》 咸温无毒。 发明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风干者食之。若脾 肾虚寒暴注,须煨熟食之。栗楔一球三颗,中扁 者,疗筋骨风痛,又能破冷癖。生嚼罨恶刺出箭 头,栗肉上薄皮也。烧存性,治骨鲠在喉,吹入 即下。栗壳煮汁治反胃消渴。毛球外刺包也,煮 汁洗火丹毒肿。栗花治瘰。栗树皮煮汁洗沙虱溪 毒并丹毒疮毒,根治偏坠肾气,酒煎服之。 4《本草从新》 补肾. 咸温.浓肠胃.补肾气.(能解羊膻.)小儿不 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小儿疳疮、生 嚼栗子敷之、韦刺入肉、金刃斧伤、方同.) 5《本草便读》 栗 虽有养胃浓肠耐饥补肾之功.然生食难消.熟食 滞气.毕竟非治病之药.为食物中之一品耳.)6《本草分经》 咸温,浓肠胃补肾气,能解羊膻。 7《本草备要》 补肾 咸温。浓肠胃,补肾气(寇宗曰∶小儿不可多 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能解羊膻)。 8《本草撮要》味甘咸温.入足太阴少阴经.功专浓肠胃.补肾 气.多食闭气.小儿疳疮.生嚼敷之良.并止鼻 衄.涂筋骨碎断.消肿痛.行瘀血.风干者佳. 壳止便血.壳内薄皮治骨鲠.俱烧灰存性用. 9《本草求真》 (五果)固胃宽肠 栗(专入肾。兼入肠胃)。肾之果也。味咸性 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而补气。凡人胃气亏 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 泻。服此治无不效。(弘景曰。相传有人患腰脚 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 义。)然须风干。连液吞咽为佳。(时珍曰。风 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蒸煮。) 作粉为食。胜于菱芡。若使栗不风干。或生水气 未除。食则助湿发气生虫。蒸煮炒熟。食则壅气 滞膈。而于风水之人尤忌。小儿多食。令齿不 生。栗楔系栗中瓣。能疗筋骨风痛。冷积疾癖。 生啮可罨恶刺。出箭头。敷瘰肿毒痛。栗(即 肉上薄皮。)烧灰存性。能治骨鲠在喉。吹入即 下。栗壳煮汁。能治反胃消渴。栗球(即外刺 包。)煮汁。洗火丹毒肿。栗花能治瘰。栗树皮 煮汁。可洗沙虱溪毒。并丹毒疮毒。栗根酒煎。 能治偏坠肾气。皆以取其之功耳。 10《本草纲目》 「气味」(实)咸、温、无毒 「主治」 1、腰脚无力。取风干的生栗,每晨吃十多粒,再 吃猪肾煮粥,必渐转健。 2、小儿干疮。生嚼栗子敷涂。 3、小儿口疮。每日吃煮熟大栗,甚效。 4、鼻血不止。用大栗七枚,刺破,连皮烧存 性,待火毒出尽,加麝香少许,研匀。每服二 钱,温水送下。 5、刀斧伤。用大栗研烂敷上。 11《本草蒙筌》味咸,气温。属水与土。无毒。濮阳范阳者最 奇,兖州宣州者尤胜。他处虽产,总味不佳。秋 采收藏,干生任意。 欲干收日曝,水气全消;(袋盛,风处吹干尤 美。)欲生收沙藏,新鲜常在。蒸熟食滞气恋 膈,生者食发气生虫。曝干食之,下气补益。小 儿多食,令齿不生。专走肾经,堪治肾病。健腰 足助力,浓肠胃耐饥。生嚼涂筋骨碎痛,(折伤 断者。)消肿去瘀血神效。患风水气,切忌沾 唇。栗榍系内三颗者为然,劈开取中一粒子才 是。敷瘰肿散血,理筋骨风止疼。 毛壳疗肿毒火丹,烧灰敷;赤壳止反胃消渴,煮 汁饮。研近肉薄皮和蜜涂面冷急缩亦奇。树白皮 煮浓,主沙虱溪毒。数种小者,亦附其名。真栗 江湖多,子圆似豌豆粒。莘栗桂阳出,实大如杏 子仁。(《诗》云∶树之莘栗是也。)茅栗遍生 江南,似栗圆细。 旋栗惟产江北,顶圆末尖。钩栗俗以甜槠呼,( 又名巢钩子,)浓肠胃肥体。 槠栗人每苦槠唤,止泻痢健行。造粉亦佳,凉心 益胃。皮叶入水煎汁,产血不止可尝。 12《本草衍义》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 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儿不可多食。 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 病,人亦不知。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 其气尔。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 栗。《图经》引《诗》言莘(音榛)栗者,谓其 象形也。 13《证类本草》 (栗_)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 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陶隐居云∶今会嵇最丰,诸暨(音既)栗形大, 皮浓不美。剡(时冉切)及始丰,皮薄而甜。相 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 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之。若饵服,故宜蒸曝 之。唐本注云∶栗作粉,胜于菱芡(音俭)。嚼 生者涂疮上,疗筋骨断(音段)碎,疼痛肿瘀 血,有效。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 缩。毛壳,疗火丹,疗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 生。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 图经云∶树高二、三丈,叶似栎,花青黄色,似 胡桃花。实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 栗,二树皆大。又有茅栗,似板栗而细。其树虽 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实、冬 枯。今所在有之。孟诜云∶栗子,生食治腰脚。 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又,树 皮,主瘅疮毒。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 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栗大,无 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 皱。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今所食 生栗,可于热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不得通 热,热则拥气。生即发气。故火煨杀其木气耳。 陈士良云∶栗有数种,其性一类,三颗一球。其 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风痛。日华子云∶栗榍, 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个。又生嚼,可出箭 头,亦恶刺,并敷瘰、肿毒痛。树皮煎汁,治 沙虱,溪毒。壳煮治泻血。 图经曰∶栗,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阴,今 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木极类栎,花 青黄色,似胡桃花。实有房,汇若拳,中子三五 拆子出。凡栗之种类亦多。《诗》云∶树之莘( 音榛)栗。陆机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 秦、吴、扬特饶,吴越被城表里皆栗,惟濮阳及 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倭、韩国 诸岛上,栗大如鸡子,亦短味不美。桂阳有莘而 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 也,但差小耳。又有奥栗,皆与栗同,子圆而 细,或云即莘也。今此色惟江湖有之。又有茅 栗、佳栗,其实更小,而木与栗不殊,但春生、 夏花、秋实、冬枯为异耳。栗房当心一子,谓之 栗楔,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 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曝干,去其木 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壳煮汁 饮,止反胃及消渴。木皮主疮毒,医家多用。 外台秘要∶治小儿疳疮,栗子嚼敷之。肘后方∶ 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治之,煮栗皮有刺 者,洗之佳。又方∶治熊、虎爪甲所伤,嚼栗敷 之。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 生栗袋盛,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 粥。孙真人云∶栗,味咸,肾病宜食。胜金方∶ 治马汗入肉血疮,用栗肉嚼敷之。 衍义曰∶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 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儿不可多食,生 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 病,人亦不知。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 其气尔。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 栗。《图经》引《诗》言莘(音榛)栗者,谓其 象形也。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名家论坛五 周年特别奉献《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2.中医与日常生活 3. 二 时辰的养生(子 ~卯) 4. 二 时辰养生(辰 ~申) 5. 二 时辰养生(酉 ~亥) 6. 二 时辰养生(亥时) 7.黄帝内经 第一篇 到底讲什么(上) 8.黄帝内经 第一篇 到底讲什么(下) 9.阴阳的本性

10.四 季养生 . 四 气调神大论 11.食物的意义 12.食物的偏性 13.四 季养生(上) 14.四 季养生(下) 15.不治已病治未病 16.情志病 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18.中医的要点(根据网上下载的视频录象整理)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曲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 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医学”. “道家思想研究”.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

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及养生智慧。 曲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内容广博,使听众于绵绵细语之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又能参悟大道至简.真切实用的养生智慧。(视频搜索:“黄帝内经 01 曲黎敏”1-2 和3-14 集为 63.4M 左右。03 和15--17 集54M 左右。18 集 44.4M)xx 年11 月6 日星期四整理。0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2.可以自我认知:(1)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自己内在脏腑的运转。懂得了人体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2)真法难闻: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 (3)中国难生:作为中国人该感恩.自豪。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经典。 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百姓日用而不知” 。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如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中国人连骂人都讲文化的。说这个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是无情无义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情:了解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也就理解下面这个图下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曲黎敏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中文名: 曲黎敏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版本: 录自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系列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介绍: 黄帝内经大智慧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她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主讲: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

白芥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白芥1《本草纲目》 「释名」胡芥、蜀芥。 「气味」(子)辛、温、无毒。 「主治」 1、反胃上气。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2、热痰烦晕。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 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 服二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白芥丸”。 3、腹冷气起。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为末, 加开水沁过的蒸饼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姜汤 送下十丸,甚效。 4、肿毒初起。用白芥子还想,加醋调涂。 2《本草蒙筌》 味辛,气温。无毒。原种来从西戎,白脆作茹甚 美。冷气堪却,五脏能安。子生比他芥略粗,色 白与粱米相类。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 工,煎液消痰癖。久疟蒸成癖块,须此敷除;皮 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 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却消痰。是皆切中老 人病也。青芥极辣,似菘有毛。细叶者杀人,大 叶者为美。 生食发丹石发毒,煮食动膈气动风。合兔肉同 餐,成恶疮尤验,亦堪主疗。尝载《本经》,利 窍明耳目;温中归鼻,除邪气止咳。子细青色, 作酱甚香。扑损瘀血冷疼,生姜研贴。 麻痹风毒肿痛,酽醋和敷。酒调未下咽,心脾痛 竟止。又紫芥花芥石芥,种却多般;惟采取作茹 作,不复分别。 3《证类本草》味辛,温,无毒。主冷气。色白,甚辛美,从西 戎来。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 冷,面黄。生河东。(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白芥,生太原。如芥而 叶白,为茹食之,甚美。日华子云∶白芥,能安 五脏,功用与芥颇同。子,烧及服,可辟邪魅。 图经文具芥条下。 陈藏器云∶主冷气。子主上气,发汗,胸膈痰 冷,面目黄赤,亦入镇宅用之。外台秘要∶治反 胃,吐食上气。小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三种射工即水弩子。以芥子杵令熟,苦酒 和,浓敷上。半日痛即便止。又方∶治游肿诸 痈。以芥子末、猪胆,和如泥敷上,日三易之。 肘后方∶治中风,卒不得语。以苦酒煮芥子,敷 颈一周,以帛苞之,一日一夕乃瘥。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 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

条古人智慧民间谚语

150条古人智慧民间谚语 1、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2、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3、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4、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5、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6、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7、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8、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9、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10、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1、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12、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13、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14、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5、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16、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1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8、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19、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20、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21、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2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3、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24、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25、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26、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27、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28、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29、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30、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31、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32、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33、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34、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35、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36、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7、久住坡,不嫌陡。 38、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39、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0、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41、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42、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4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44、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45、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 ●形神共养是指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分布在《内经》各篇章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形体保养、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兹做简要分析。 形体保养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等,不外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两方面。 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果,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后人作为养生基本原则的内容,涉及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形体锻炼等方面。 慎起居“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规律,此处常指“正常”、“常态”,并不单纯指生活起居有规律,更要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一致,即“法于阴阳”,只有符合阴阳变化规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节饮食食饮有节在中医养生中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物是脏腑气血化生之源,但饮食不当也会妨碍养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要求食饮有节应包含三层含义:节食量,“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说明饱食是不利健康的因素。节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如果五味偏嗜,会损害机体。还提出“五禁”的观点,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从治疗角度说明五味对五脏的影响,进食五味一定要适度有节。饮食要有规律,食饮有节还应包括时间的规律。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作。妄者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素问·宣明五色》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但过度会出现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等。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其意与《内经》相同,强调劳逸结合。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曲黎敏讲座 学习笔记 2

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 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天不能起杀心,“春天攀折一枝花,秋天少收一个果”。 此时如压抑自己,你就会得病,要愉悦。这叫“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不要压抑万物和自己。

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

被古人的建筑所感动 一千年前,你曾想到过没一个个气势磅礴的建筑,是那古人的手一次次的劳作建成的。 云冈石窟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看那“释迦弥勒昭云水,舞伎飞天奏管篌。”我惊叹于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仿佛在历史的沉淀下,舞姿柔婉典雅,袒胸赤足者,斜披络腋、深目鼻直,舞姿豪放刚健。这些翱翔飞舞的飞天确实使人叫绝。我看着他们,仿佛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幻化着,沉静于此,陶醉于此。 岁月沧桑风蚀重,人为掠盗斧痕留。 佛灯共日长相伴,般若菩提释百忧。 我沉思着为什么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总是被迫害,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在观赏之余,更感动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悬空寺,南北两座雄伟的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我感叹着那一个个的棕红色的木头饱经风霜的洗礼,但却它稳稳地插入岩石中,长夜漫漫,这是多少个日夜,爆着青筋的壮汉在劳动,在山坡上艰难地爬上去,在焦灼的日照下,面临的是皮条的鞭打,留下的是混着泪与血的汗水,而这有隐藏着多少智慧,数百乃至成千万人踩过至今没塌,这种建筑所体现的智慧,我让我深深感动。 塞外强悍的风挟着天籁的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士兵们冲杀敌阵,马在鸣叫,士兵们举起长矛向敌人的胸口刺去,黄沙弥漫,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只有那饱经飞霜的长城,抚摸着那一块块被风烛的青砖,我抬头仰望,那被卷起的

蓬草漫天飞舞,飞来几只大雁正与那黄沙拼搏,那一块块青砖组成了一条驰骋千里的巨龙。我遥望到黄沙漫漫中工程的艰巨,历史的悠久,我感动于古人的坚持。 惊叹,沉醉,感动于古人的智慧,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智慧的结晶保存了下来,仍然苍久不息,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我感动古人的建筑。 写后小记:这篇作文是在我看历史书上的一些事件所启发的,就写了这篇作文,古人的智慧十分厉害,一些东西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是古人不懈坚持完成了这些。我十分感动。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劳作 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生命是一个过程) 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

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 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

曾青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曾青1《名医别录》 无毒.主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治头风、脑 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生中及越,采 无时.(畏菟丝子.) 《本经》原文∶曾青,味酸,小寒.主目痛,止 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久 服轻身不老 2《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酸,小寒,无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 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肝胆,除寒热, 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 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青霞子》云 ∶爽神气。畏∶菟丝子。《唐本》云∶出蔚州者 好,鄂州次之。 3《新修本草》 味酸,小寒,无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 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肝胆,除寒 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 足,盛阴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蜀中 山谷及越,采无时。 畏菟丝子。此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 官更无曾青,惟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 理小类空青,甚难得而贵,《仙经》少用之。化 金之法,事同空青。 〔谨案〕曾青出蔚次鄂州,余州并不任用。 4《本经逢原》 曾音层,其青层层而生故名。形如蚯蚓屎者真。 酸小寒,无毒。 《本经》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 窍,破症坚积聚,久服轻身不老。 发明曾青治目,义同空青,以其并出铜矿,与绿 青同一根源,曾青则绿青之祖气也。 古方太乙神精丹用之。扁鹊治积聚留饮有曾青 丸,并见《古今录验》方。曾空二青,近世绝 罕。《千金》云∶当取昆仑绿代之,即绿青也。 5《本草乘雅半偈》 (本经上品) 【气味】酸,小寒,无毒。 【主治】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 窍,破症坚积聚。久服轻身不老。 【核】曰∶出蜀中,及越、蔚州、鄂州诸山谷。 其山有铜,曾青生其阳。曾青者,铜之精也。色 理颇类空青,累累如黄连相缀,又如蚯蚓屎而方 棱,色深如波斯青黛,层层而生,叩之作金声者 始真。造化指南云∶空青多生金矿,曾青多生铜 矿,乃石绿之得道者。禀东方之正色,修炼点 化,与三黄齐躯。独孤滔云∶曾青住火成膏,可 结制砂,亦含金气所生也。须酒醋渍煮,乃有神 化,若涂铁上,则色赤如铜。畏菟丝子。修事, 勿用夹砂石,及有铜青者。每一两,取紫背天 葵、甘草、青芝,用干湿各一镒,细锉,入瓷锅 内,置青于中。用东流水二镒,缓火煮五昼夜, 勿令水火失时,取出,更用东流水浴过,研乳如 粉用。 【】曰∶曾,层也。其青从实而空,从空而层, 然则曾出于空,曾为空之纯粹精也。 曾亦可以为增矣。故功力曾益其空之所不能,不 唯力走空窍,更主利关节,破症坚积聚者,缘累 结以为形而从治也。久服则实从空,空从层,身 轻不老耳。 6《本草纲目》 「释名」曾,音层。曾青,即层青。就是成为层 状的空青。李时珍说:“曾青治目,义同空青”。 「气味」酸、小寒、无毒。 「主治」 1、风热目疾(眼红或烂,怕太阳光,眼屎多,常 流泪,或痒或痛)。用曾青四两,蔓荆子二两, 炮姜、防风各一两,共研细,经常以少许吸入鼻 中,有效。 2、耳内恶疮。用曾青五钱、雄黄七钱半、黄芩 二钱五分,共研为末,搽疮上。 7《本草经集注》味酸,小寒,无毒。主治目痛,止泪出,风痹, 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胆,除寒 热,杀白虫,治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 足,盛阴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蜀 中山谷及越西,采无时。(畏菟丝子。) 此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官更无曾 青,惟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理小??? 卷三,《政和》九一页) 8《神农本草经》 味酸小寒。 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 积聚。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山谷。 《名医》曰:生蜀中及越巂,采无时。 案管子揆度篇云:秦明山之曾青;《荀子》云: 南海则有曾青,杨倞注,曾青,铜之精;《范子 计然》云:曾青山宏农豫章,白青出新涂,青色 者善;《淮南子》地形训云:青天八百岁生青 曾;高诱云:青曾,青石也。 9《证类本草》 (曾青_) 味酸,小寒,无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 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肝胆,除寒热, 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 阴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蜀中山谷 及越。采无时。(畏菟丝子。) 陶隐居云∶此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 官更无曾青,唯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 理小类空青,甚难得而贵。《仙经》少用之。化 金之法,事同空青。唐本注云∶曾青出蔚州、鄂 州,蔚州者好,其次鄂州,余州并不任用。 图经文具空青条下。 雷公云∶凡使,勿用夹石及铜青,若修事一两, 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干、湿各一 镒,并细锉,放于一瓷埚内,将曾青于中。以东 流水二镒并诸药等,缓缓煮之,五昼夜,勿令水 火失时,足取出,以东流水浴过,却入乳钵中, 研如粉用。丹房镜源∶曾青结汞制丹砂,金气之 所生。宝藏论∶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 银,转得八石。清霞子∶爽神气。 10《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夹石及铜青。 若修事一两,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 干、湿各一镒,并细锉,放于一瓷埚内,将曾青 于中,以东流水二镒并诸药等,缓缓煮之,五昼 夜,勿令水火失;时足取出,以东流水浴过, 却,入乳钵中研如粉用。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 主讲人:徐平 整理:本刊编辑部 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 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个人对生命进行把控,只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谈到健康层次,《黄帝内经》讲“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寿命计算标准100-120 岁是人的自然寿命,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82-83 岁,刚刚达到下寿标准。“道法自然,生生大德”,按照天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养生才能长寿。广西一村多长寿老人,据采访调查,按时饮食、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思想简单、知足常乐是其长寿秘诀。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有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1、未“病”先防:发现早期的疾病征兆,提前预警。 2、既“病”防变:已经出现病症后,积极治疗调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3、愈后防“复”:疾病治愈后,注重日常基础保健,使病不再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