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范清月2016110903019

李皓予2016110902019

周南江2016110903002 案例1:D&G辱华事件

(1)案例始末

事件来源

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G原定在上海举办品牌大秀。大秀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Pizza、意大利式甜卷等物。但广告中筷子被称为“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英文发音”、傲慢语气、模特用筷的奇怪姿势,均被质疑存在歧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嫌疑。

杜嘉班纳并未对此事做出回应,仅删除了微博视频,随后网友与杜嘉班纳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的聊天记录曝光,这位设计师在和网友争辩过程中,恼羞成怒、大骂出口,公然辱华,称中国是一堆屎,是无知又肮脏的土匪,并称不怕曝光。

事件发展

2018年11月21日,多名明星集体发声抵制,中国模特罢演D&G大秀,中国代言人终止合作,无奈D&G官方宣布大秀改期,并表示遗憾。

2018年11月21日,D&G官方回应:创始人社交媒体账号被盗,称“NOT ME”。

2018年11月22日,淘宝、京东、网易考拉、小红书等除亚马逊外的电商平台表示暂不接受D&G订单,下架D&G相关商品与内容,海口等机场免税店也下架D&G。

2018年11月23日,米兰华人(华侨,留学生)反响强烈,齐聚D&G米兰旗舰店,开展抗议活动,大批他国亚裔模特声援此次事件。

2018年11月23日下午,D&G官方发布道歉视频。视频中两位设计师表示:面对我们在文化上理解的偏差,希望得到你们的原谅。并在最后用中文说出了对不起。

事件回应

●共青团中央:

2018年11月21日,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发博对此事表态:“我们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同时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也应当尊重中国,尊重中国人民。这也是任何企业到其他

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合作最起码的遵循。”

●外交部:

2018年11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回应记者有关杜嘉班纳(D&G)风波一事的问询时表示,中方不希望此事上升为外交问题,但外界应了解中国民众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案例分析

●从意识与物质的角度来看分析Stefano Gabbana

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此案例中,我们无法得知什么样的客观内容使Stefano Gabbana产生了如案例所见的主观印象,但毫无疑问,这种意识产生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杜嘉班纳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歧视意识,使得他和品牌方即使迫于利益删除了涉事视频,仍在私人聊天中表示“撤销视频并非我的真实意愿”;

2.杜嘉班纳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被网友谩骂攻击后,产生了被侵犯和予以反击的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言语越发偏激,生理活动为怒火中烧,在不理智中公然辱华;

3.杜嘉班纳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在辱华后,由华人和中方市场的强烈反击的客观事实意识到可能永远失去中国市场,这一危机意识使得他进行11月23日的道歉行为,试图挽回局面。

●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来看待中方反应:

从唯物史观来看,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的人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此案例中具体表现在:

1.中国娱乐圈公众人物这一群体,是人民群众中极具号召力和榜样作用的一部分。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他们,越发拥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以祖国为上,冒着违约的财产损失风险,用强硬的做派和态度回应傲慢奢侈品品牌的辱华行为,长久看来,也必将影响之后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

2.中国广大网民,华人同胞随着中国发展进程,越发敢于对“反中国”品牌企业发声,有所作为。如与“港独”艺人合作的兰蔻,因中方人民群众的谴责与抵制,三天内蒸发25亿欧元,损失惨重。此次事件中,他们的施压与行动使得D&G由狡辩到道歉。

●从经济全球化来看这一事件对D&G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在此案例中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1.跨国公司D&G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借助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

联系,实行跨国投资与生产经营,中国市场和海外国人的强大购买力是他们重要的利润来源。

2.由于这种经营的全球化,海外品牌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这一块巨大奶酪,迎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庆祝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尊重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推出各种中国特别定制,是越来越普遍的情况。然而D&G作为意大利服装作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不尊重中国市场,公然辱华,经济利益必将严重受损。

案例2: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

(1)案例始末

事件始末

2018年10月28日凌晨5时1分,公交公司早班车驾驶员冉某(男,42岁,万州区人)离家上班,5时50分驾驶22路公交车在起始站万达广场发车,沿22路公交车路线正常行驶。事发时系冉某第3趟发车。9时35分,乘客刘某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刘某未下车。当车继续行驶途中,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图1:女乘客殴打司机截图

舆论发展

2018年10月28日上午,媒体放出“事故系女司机逆行”,网友们纷涌而下,聚集成团开始谩骂女司机,并牵连一堆无辜的女性。恨意滔天,恨不得扒了全国女司机的皮。有两个

营销号,根据地上的痕迹推测出非女司机逆行导致,被网友骂的狗血淋头,被迫删除微博。女司机个人照片被人放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辱骂。

2018年10月28日下午,万州警方发出详细通报:公交车出线坠河。紧跟着各大媒体纷纷删除自己的不严谨新闻——女司机逆行。转发万州区警方新闻。蹭了女司机这么久的热度,除了人民日报,其他的媒体一句道歉都没有。都是吃人血馒头的高手。风向下转,公交车的男司机的一举一动被扒出,上班前唱“再回首”被放大,网友认为:有自杀倾向。

2018年11月2日上午10点,公交车坠江记录仪视频曝光,网友目光对向打司机的女乘客。有网友提出:人肉女乘客全家。另有网友对司机的所作所为提出质疑,认为司机首先要顾及工作职责。此言论一出,被网友疯狂谩骂。

(2)案例分析

●从道德观来看‘蛮横的大妈’: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们的道德观念绝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一方面,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与之相伴而生的市场化、私有化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成员的分层分化等,加上在资本初始积累阶段所存在的一些不公正不合法的社会现象,为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意识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是思想文化极端西化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化的影响。一些公知、知识精英盲目地照搬、鼓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个人主义至上的道德意识,甚至为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和道德辩护,丑化和贬损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意识,为社会成员道德意识极端个人主义化提供了直接的思想依据和舆论氛围。

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女乘客刘某的行为就是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意识的体现。她仅仅因为坐过站,便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与司机打骂,只顾自己,忽视其他乘客,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而其他乘客呢?何尝又不是只顾自己呢?围观者们看着女乘客刘某和司机打骂而无人加以劝阻或制止,在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意识指导下麻木地冷漠地明哲保身,最终大家一起坠入江底。

远离垃圾人就是保卫生命。

●从人的本质看‘冷漠的乘客’:

从两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动物所没有的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 只有反映人们在社会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性,才真正标志着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才是人的根本属性。所以,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在于以任何形式存在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属性。道德冷漠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消解,而忽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最终必然会走向道德冷漠,并且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道德冷漠造成道德调控功能的弱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在此案件中,公交车上的所有乘客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调节缓解司机与女乘客之间的矛盾,直到司机把方向盘往左打之后,才发出了绝望的惊呼,我想,车上的人在看到乘客与司机发生冲突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把自己放置身外,所以就算最后造成悲剧也真的让人无法同情他们。

从唯物辩证法看待‘糊涂的司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性的,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性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决定事物性质的只能是内因,而不是外因。片面夸大外因的作用而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或片面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而否定外因的作用均是错误的,均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由此可见,重庆坠江事件的主凶不是女肇事者,而是司机,司机是内因,女肇事者是外因,女肇事者的违法行为最终必须通过司机的方向盘起作用,而汽车控制系统仍掌握在司机手上,女乘客的致害行为并未大到足以导致司机完全丧失驾驶汽车的行为能力,相反,二者互殴表明驾驶员此刻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能完全操控汽车,故驾驶员对该悲剧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承担主要责任。当然,我们说驾驶员承担主要责任并非在为女肇事者开脱责任,毕竟她是此次悲剧的导火索,是悲剧发生的外部因素,对危害结果起了推动作用,但不管这种推动作用如何巨大,终是外因。

并且权威专家经过对视频中的司机进行分析发现,其故意让公交车失控的可能性是大于过失的可能性的。其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从以下可以体现:

1.扭头争吵违规。司机不堪所谓愤怒主动与女乘客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争吵,这严重违反了相关公交管理规定(没有必要,要控制情绪,及时报警);

2.手脱离方向盘反击女乘客犯罪。女乘客殴打司机是犯罪行为,司机双手脱离方向盘向女司机反击,更是犯罪行为,二人皆置乘客生命安全利益于不顾,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时,尽管司机有犯罪行为,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评价为过失。

3.在全自由控制状态下,在不制动的背景下将方向盘猛然向左打一圈。该行为没有女乘客干涉,是其完全自主行为,且行为在犯罪主观意识上绝不可能是过失,而应该是犯罪故意。至于其目的是故意杀人,还是制造交通事故?

人死不能复生,悲剧已成悲剧,希望生者引以为戒,司机事发前内心是否真的如我们所分析是不得而知的,但是至少往后的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首先把所有人的生命放在首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其他的东西。

案例3:精准扶贫

(1)案例简介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

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

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精准扶贫的含义即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2)案例分析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同时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精准扶贫不仅注重物质上的帮扶,同时也注重精神扶贫工作的开展,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认识自身优势,帮助贫困户淡化“贫困意识”,鼓励他们敢想敢做,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国家的帮助改善贫困户的处境。

●唯物辩证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此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精准扶贫。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我国扶贫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相对于粗放扶贫,精确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扶贫正是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扶贫的方式,明确贫困实情,针对不同贫困户的情况进行扶贫工作,解决他们根本性的贫困根源,进行“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精准扶贫坚持实事求是,以求实的态度和作风,从实际出发,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的现状、致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靶向发力,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这一系列的“精确”都体现了“精准扶贫”做到了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注重贫困的共性的同时,更注重贫困区的个性。在扶贫工作已经达到了辉煌成就之后,贫困户实则为粗放扶贫所不能解决的“硬骨头”,而这些贫困户则成为了现阶段贫困的主要矛盾,精准扶贫意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精准扶贫战略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针对性的帮扶,使贫困群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敢想敢做,在精神上,摆脱贫困意识,在物质上,消除贫困根源,让这些贫困群体顺应生产力解放以后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成功。

精准扶贫克服了粗放扶贫没有针对性的缺点,立足于贫困群体,不仅在经济上进行帮扶,而且通过国家的大力帮扶这个外界帮助,以及贫困群体改变境遇、创造历史的能力这个内在因素,从根源上使其摆脱贫困从而确保中国能在2020年所有人民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