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作者:陆玉麒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来源:地理学报

ISSN:0375-5444

年:2011

卷:066

期:012

页码:1587-1596

页数:10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科学化;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分析方法;长时段过程分析

摘要: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人文地理学的基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有2个:一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以及从类型学和发生学2个角度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构建一套相对成型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成为本文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其中,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等,则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重要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合资源环境基础、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等.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党建设科学化水平基本要求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 摘要: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必须深刻理解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内涵,才能坚持党在思想理论上、干部管理上、领导方法上、党的先进性建设上以及党的制度建设上的科学化。这是我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点。 关键词:党建科学化;要求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party’s basic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li xiaoxi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party building is the reality of party building need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 party building, in order to uphold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adre management, leadership,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the party on the scientific 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is our party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fundamental points. keywords: party scientific; requirements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的紧迫要求,是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紧迫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意义重大而又

2.3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第三节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敢于承担责任,做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头人。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轻易获得的,它包含着科学家毕生的心血,记录着科学家百折不挠饱尝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二)能力: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教学活动: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理论提供认识基础,技术是科学理论的方法和手段,是科学转化为实现生产力领导途径;技术手段的创新又会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科学技术化 科学理论研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主要表现: 1.现代科学活动依赖于复杂的技术装备,如高能加速器和探测器、自动化检测器、大功率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等; 2.现代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技术人员的合作和支持; 3.现代科学正在变成技术。、 三、技术科学化 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 1.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如传统的机械加

工技术发展为使用超声波,离子束和激光的加工技术; 2.当代的高技术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基础之上并且包含着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 3.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如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超导技术等,无一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没有科学的超前发展,就没有新领导技术革命。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是摄影记者站在约120米高度拍摄的工程实景。 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口锅,重达数万吨,锅口面积约25个标准足球场的那么大;假如用它满满煮上一锅饭,足够全世界70亿人聚在一起吃上3天。当然,这口被全世界科学家称为FAST的“锅”并非为煮饭建造,它是一台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天文学界,它已存在并且被高度依赖超过80年。超级大锅FAST,则正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大一部射电望远镜。 迄今为止,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的唯一方法,依然是增加收集宇宙电波的镜面面积。从理论上说,口径达500米的FAST可以观测到来自宇宙边缘的微弱电磁波。正因如此,中国科学家才敢说,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到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9940万人。“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化均出现了“大跃进”。城镇化率进一步由15.39上升到19.3%。到1960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1.31亿人。新设城市33座,新设建制镇175个,城市达到208座,比1957年增加18%。这一时期提出了1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决定以“人民公社”理念重新规划一切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工业普遍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均得到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开始出现。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以至城市规划多变。市场经济急剧向计划经济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化与市场化逐渐分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计划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亡。“三面红旗”时期为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整期,计划经济已经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开始暴露集权指挥的弊端而进行自我调整,中央计划权力下放地方,市场经济也重新发挥有限的作用。整体看来,全国市场、城乡市场已经被行政体系与公有制企业分割。当时的城乡市场很据国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分工负责的原则,划分经营范围。即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市场归国营商业负责;集镇和农村的市场归合作社商业负责;一般县城及大的集镇,由各省根据不同条件,划归国营商业或合作社商业单独负责,或由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双方共同负责。城市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偏重内地,偏重建设新城镇,偏重发展工业城市,重点是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第三阶段是“大调整”(1961-1965)与“大动乱”时期(1966-1977),为城镇化停滞、城镇乡村化与逆城镇化时期。在大调整时期(1961-1965),大量城市工业项目被取消或收缩,大量职工被精简,大量城镇人口被动员下乡。建制镇标准被提高,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被压缩。城市发展停止,城市建设停步,城市规划取消。1961-1962年,城镇化率由19.7%降为17.33%。1962-1965年,城镇化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由17.33%升到17.98%。城市由208座削减到171座。精简近2000万职工和2600万城镇人口。大动乱时期(1966-1977),工业方面主要搞“三线建设”。为了配合“三线建设”,城市建设采取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山、散、洞”理念,开始了城市的乡村化、村落化建设,工厂与城市建在山沟里与山洞里,以消除工厂与城市特征,形成许多规模极小的工厂聚集点与工人居民镇,服务设施低标准,以消除城乡差别。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同时还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高组织工作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组织工作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使得党的建设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及时地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解决当前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笔者以为,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组织各项工作能够以科学、有效地制度运行。 1.深刻理解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制度是为组织工作科学化提供有效的保障。而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其落脚点就是要提高组织工作的制度化水平。事实也证明了,没有一个好的、有效的制度建设,难以克服组织工作中的随意性,更难以保障组织工作的连贯性。 1.1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强调: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有制度才能有保障,这就迫切需要将制度建设摆在组织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好、抓实。同时,尊重规则、遵守规则,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根本。 1.2要大力确保制度贯彻落实 制度能否有序运行、能否发挥作用、能否体现实效性,关键得看能

否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因此,推进组织工作制度建设科学化,还要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以“形成科学机制” 为主线,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贯穿在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完备的组织工作的制度体系。要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要狠抓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组织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示范效应作用。 1.3要特别注重制度创新要想使组织工作能够更加地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组织工作当中,有些制度执行得还不够理想或者执行地还不够彻底,这与制度本身不健全、不严密、不合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在实践工作当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过时的、落后的制度,并敢于去修改、敢于去创新。同时,必须注重整体推进,并突出重点,切实增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配套性、严密性和科学性,这也是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2.准确把握组织工作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促使组织工作高效、合理、有序地开展,是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但目前相关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难以推动甚至阻碍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标、运作、评价、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问 题。 2.1从目标层面看,尚未建立具体的目标设定机制虽然当前每一项组织工作的开展都有预期目标、行动步骤,但能够真正自觉将组织工作

新时期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分析

新时期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0T11:35:06.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李雅欣1 姜霞2 [导读] 摘要:我国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许多企业的党建工作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表现在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均有所下降。 1国网营口供电公司熊岳供电分公司辽宁省营口市 1150002国网营口供电公司盖州供电分公司辽宁省营口市 115000 摘要:我国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许多企业的党建工作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表现在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均有所下降。因此,应分析和研究当前企业党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把党建工作的创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构建有效的应对机制,同时这也是适应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路径 1以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应该在全社会的范围内促使公民对该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认同,使公民的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共识得到提升。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肩负着复兴祖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所以,培养高校学生该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培养高校学生该价值观,应该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以及人民的幸福作为目标,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社会信念、道德风尚以及价值需求。对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掌握时代的特征,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高校教育者急需处理的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要想使高校能够有效开展党建工作,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高层次的指导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在落实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党组织人员的学习,让各级党组织能够围绕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而培育合格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各个党支部小组应该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选择,用理论引导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中,进而加强高校师生的使命感以及认同感。 2对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加强民主建设;促进党组织民主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组织中的政治信任,加强师生、党员以及干部的凝聚力,还能够使党员的认同感得到增强。在建设党组织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党员主体性一定的尊重,运用民主形式,使党员能够在党组织中正常的参与选举监督以及决策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党内构建一定的民主制度,使党员的权利得到保障,促使党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党务工作中。此外,党组织应该对党员提出的意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尽量照顾基层党员的意见和想法。其次,构建激励以及保障制度;该制度的构建,能够使党员开展党务工作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使党员工作的主动性得到加强。由于社会活动的源动力就是民生,所以只有构建相应的制度,党员才能够将个人目标和党的理念结合起来,进而才能够科学且高效的引领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3加强党组织的现代化建设水平首先,要有科学化的领带班子;对于党建工作而言,最关键的即是政治路线,然后是干部。在高校中,党组织领导班子对党建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其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党务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党组织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素质,扎实理论基础,完善自我系统化的党务知识理论。把政治素质和党建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高校党建工作得到和谐的发展,实现党建工作的有时俱进。 其次,要有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加强各级院校党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这些人员都处于党建工作的先锋队伍中,并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增强党政共同责任制,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能够保障党员质量。对于学生党员而言,其深入至学生中间,能够在党建工作中起着模仿以及带头的作用,并发挥着引领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能够积极的影响着党的组织和管理。 4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4.1加快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步伐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党建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认识和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一是要将企业的党建工作信息发布到企业网站上,方便企业领导或职工随时随地地浏览,在移动互联时代也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等即时发布相关的党务信息;二是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企业员工的监督作用,党务工作者也能够及时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并及时回应员工高度关注的共性问题,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党务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创新企业党员的政治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要组织企业党员在当地党校参加轮岗培训工作,并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党建知识,在企业内部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展党内交流活动,进而使企业的党务工作正常顺利地开展。 4.2培养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 要选拔业务能力强的党务人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并加强对其它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企业要将党组织工作机构和党务人员纳入企业的管理机构和员工编制,以保证党务工作者与管理人员实现同等报酬,并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预算当中,从管理费用中列支以保障党务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以促进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当然,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党建工作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党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实现优胜劣汰,也促进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 4.3实现党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党建工作能够对企业员工发挥思想指导作用,因此应实现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优势互补。为此,应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而引导员工以做好本職工作为宗旨,通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他们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益于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使党建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的出现,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有效带领党建工作进行科学性的发展,确保党员工作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笔者从以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对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党组织的现代化建设水平等三方面分析了促使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区域城市化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3)建新城市。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分为三个层次:在具有优良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适宜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平原地区, 集中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大部分, 以发展大中城市和以大都市为龙头的密集城市带, 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西部高寒、沙漠、草原和南方山岭地区, 以点状分布状态大中小城市并举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大都市带和点状城市的周围广大乡村地区, 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同一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化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比如西部应该注重开发、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东部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培养城市的人文气息。而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上,西部人口分散,应该先进行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实现初步的聚集,然后再进行小城市、大城市建设;而东部的一些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建设应该向周围扩散,比如建设一些卫星城。四﹑简单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中国新时期的城市化必须在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化理论的构建必须在新型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以建设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的田园城市为基本目标,城市建设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摘抄 2006年07月13日星期四 09:47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stiglitse在世界银行一次会上讲到: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了这一阶段,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成倍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就意味着公用投资将超过私人投资,城市化将高速发展,经济社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3年第1期No.1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辑要 [编者按]2012年12月7日上午,伊犁州党委书记李学军到州党校调研,参加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座谈会,听取了我校教师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党建科学化、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基层干部双语培训、新型工业化建设、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和党校建设等主题所作的专题发言。李学军同志对党校教研人员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要求同志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紧密围绕州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联系我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任务,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伊犁州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他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全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活动中的大讲堂作用,发挥党校教师队伍的骨干作用,推动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推动干部教育工作创新,加快党校发展建设步伐,适应和推动我州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现将本次座谈会部分同志的发言内容摘要刊发。 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周莅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里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按规律建党,并在党的建设中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的新成效,使各级党组织能够肩负起领导现代化建设艰巨使命。 一、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截至2010年底,新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只完成了62.2%的任务,而全国完成任务的平均水平是80.1%,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是71.4%,伊犁的情况可能比新疆整体水平还要略低。新疆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任务异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敢于担当,能胜重任的干部队伍,我们的事业就缺乏组织保证,就很难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伊犁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和长治久安,对老百姓来说可能是利益分配的均衡化问题,但对社会精英来说更重要的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公平化问题,所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使各族干部能够人尽其才,各尽其能,把优秀人才都积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去,是激活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共同致力于伊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当前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有失科学性的做法和问题。 一是竞争机制展开不充分。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但是现实工作中我们面临诸多这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法定性、定向性过强;多级自治情形下政治安排倾向性过强;潜规则性影响过大;制约各民族干部公平竞争的文化因素过多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制度上不根本解决,将直接影响干部选拔竞争机制运行的质量。二是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激励机制不健全。十八大报告提出:“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基层干部与上级党政机关干部交流渠道不畅,上级机关干部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基层干部也很难交流到上级机关,特别是村和社区的基层干部往往由于身份限制,即便是表现非常优秀也很难进入党政干部序列,这样以来很容易挫伤基层干部献身基层的积极性。三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程度不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近几年虽然我们在干部工作中不断探索民主化问题,特别是实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经常性地对干部选拔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它方面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执行中干部财产确实在申报,但组织上是否 ·5·

论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第34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月 Vol.34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12 ────────── 收稿日期:2011-11-30 作者简介:安丽娜(1978-),女,辽宁抚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66- 论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安丽娜 (大连医科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在阐明体育科学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体育科学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体育未来的整体发展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元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不足的问题,体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人文与科学“两条腿”走路。 关键词:体育;科学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 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5-0066-03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tion on China Sports AN Li-n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ing the sports scientific style connotation foundation, from the populace sports, athletics sports, the school sports three aspects, has analyze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which the sports scientific style brings. The problem of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future is not merely the humanities spirit flaw, but also the sports modernization degree of development insufficience. So the Chinese sports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o do something, especially i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Key Words: sports; signification; scientism; 现代社会正面临一个科学技术革命全方位加速、大力发展的新时代,体育作为重要领域也得到科学化的恩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幸福和快乐。同时,体育的科学化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潜在、甚至现实的威胁,如兴奋剂正是体育科学之花结出的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恶毒果实。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体育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体育科学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主动发挥人文精神对体育科学化发展的导向作用,尽可能避免体育科学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体育科学化目前还相对落后,处在经验体育和科学体育交替的时期,因此,加快我国体育科学化的进程,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体育科学化内涵 科学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包括理性和实事求是。当体育研究具备了科学精神,即体育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体育发展的研究,又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体育的发展就 具有了科学性,就在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这里,理性是体育研究者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对具体的体育发展研究进行逻辑抽象,它使对体育的客观趋势的辨别与判断、对体育研究与人的主体需要之间的符合程度及其关系的辨别与判断更具自觉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科学化的研究,不仅开创了现代体育发展的新天地,同时抛弃了200多年来以运动为中心的观念。体育科学化完善了以人体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的身体发展论思想体系与通过异化诱导同化优势法则的增强体质的规律;理顺了锻炼身体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主、客体的中介项及三者之间的固有关系,促使体育的任务(目标)与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空前地统一起来;从理论到实践拓展了人类体育之真义,有力地转变着当代人类的体育思维与观念。 体育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科学化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使体育发展的研究逐渐具有科学性的过程。换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