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可能向度_包大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可能向度_包大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可能向度_包大为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7年4月

(第4期,总第240期)

Apr .,2017(No.4,G eneral No.240)

收稿日期:2016-09-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所有权与正义——

—走向马克思政治哲学”(14AZX00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包大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可能向度

包大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100872)

摘要:以资本逻辑为框架的现代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尚待解答的命题,这既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在当下的贫乏和矛盾丛生,也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哲学研究范畴中的持续创新。其中,关涉政治社会基

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论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新寻找到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哲学中位置,

并且将历史性的正义维度引入对事实和价值的解释当中,关于政治实践的理解才能够摆脱政治伦理的形而上

学,从而回归真实的生存经验当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7)04-0019-05

毋庸置疑,

危机是当代哲学的主题。这首先意味着哲学所思考的时代处于“断裂”的危机之中。在资本逻辑所宰制的世界,历史被指认为终结之物,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批判遭遇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障碍。当思想成为欲望的注脚,真实被符号替代,人文社会科学也就失去了继承思想遗产和真理的合法渠道。这最终迫使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一种科学”,而哲学则不得不放弃曾经的理念世界和思维范式,哲学要么把自己抬高到一门科学的等

级上,在诸科学面前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要么就成为科学的婢女而蒸发为“方法学”。[1]在此意义的危机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面临的困境更为突出。不论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体系,还是“政治哲学”本身所既定的研究方法,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出颇为棘手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合法性论争

在后革命的话语中,

“政治哲学”成为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显学”,甚至成了跨学科、跨流派的焦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及其方法都在“政治哲学”的研究中谋得了特定的拥趸。在多层次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先验的“正义”、“自由”理念被应用于冠以“科学”、“统计”、“分析”或“经验”的方法之中。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则仍然需要解答学科自身的合法性。在“消灭哲学”和“消灭国家”的叙事框架内,马

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难以融入已有的“政治哲学”,更无法使用已有的“政治哲学”方法——

—来假装论证被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所否定的政治伦理概念。在理论内外的矛盾中,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论证其方法论的合法性。首先必须承认,政治哲学有着自洽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是所有关于伦理和政治的论述都能被称之为“政治哲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也试图在其理论框架中来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

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

定义和解答“什么是正确的”[2]这一政治哲学命题。但是要从这种联系和区别中勾勒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向

度,单纯靠搜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之间词汇、概念的交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应对现代

性危机的革命性政治哲学,则必须通过“贯通一系列思想事件”,在“重新思考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过程中厘清

其合法性的线索。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政治哲学方法论的论争当中通达“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的阿里阿德

涅之线”[1],并为反思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定位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参考。

当下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两个层面的方法论困境。一方面是基于文本的分

析方法,难以在经典文本中确认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塔尔克/伍德命题所提出的问题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文

本解答;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一般“政治哲学”的方法,无法厘清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所应有的历史性,同时面临丧

失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危险。这些努力自始至终都笼罩在充满了矛盾的晦暗当中,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

学的多重定义,以及这些定义在唯物史观中所处的位置,不仅使把捉和运用这个观念本身成为一种学术冒险,

更使得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学人在面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论辩时,缺乏

一种基于明晰性的自信。更有甚者,在资本主义的“概念丛中”寻找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治理的根据,一如在新

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寻找共产主义的根据,既是方法混乱的表现,更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哲学的“无

心之恶”。[3]

直观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原著中反复论述“自由”、“解放”等概念,并多次写下“反动”、“剥削”和“掠夺”

等语词,其实就已经触发了进入政治哲学的概念途径。当前诸多否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可能方法的原

因,主要就在于无法通达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定义正义的情势。这主要是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狭隘经验及其

学术生产的风尚所带来的障碍,一言以蔽之,就是被遮蔽的唯物史观方法论。然而,这种研究方法上的遮蔽不

仅仅体现为阿尔都塞所说的“无辜的阅读”或“表现式的”阅读的局限,即研究者在发掘文本时臆想着某种主体

—“隐约感觉到了关于耶稣显灵的宗教幻想以及这种黑暗的享有特权的固定模式:逻各斯以和逻各斯的在场——

及圣典(scriptures)”[4]。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这种遮蔽体现为欲图以马克思主义为名介入“政治哲学”的不诚实

的思维冲动。这种思维冲动一方面忽视了哲学本身作为“理解之思”的属性,另一方面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启蒙时

代以来已经成为伦理形而上学的政治理念当中。作为“理解之思”的哲学,其关键在于能否回到“事情本身”。政

治哲学所当作已成事实的习俗、行为关系和利益结构,是否就已经是“事实本身”?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尤其是费

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正是说明了“无法用理论的方法回到非理论的事情本身”[1]的方法论洞见。由

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贫困”,现代性之中人与人在思维中的理解遭遇了困难。如果说自然科学是“方法

的大国”,那么人文科学却是“方法的小国”,前者基于数学而高歌猛进,后者则基于历史而裹足不前。[1]这种由方

法论贫乏带来的创新困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更为明显。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该是直接关涉政治社会中个体生存的经验的学问,涉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双重批判,

如果没有理解经验和事件本身的有效方法,则仍然将成为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空话。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

法论的合法性在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科学,是有别于工具理性和诗意想象的批判哲学,是能够有勇气承担起

“扬弃哲学”——

—扬弃包括作为政治伦理学的“政治哲学”的实践哲学。循着这个方法论向度,那些被“政治哲学”驱赶至经济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命题(如剩余价值、剥削、所有权的正义性)将被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新确立为“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哲学问题”[2]。同时,在已有的“政治哲学”中被固定于伦理叙述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也将被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还原至物质关系中不断绵延的实践,正如福柯所认为的:“一部历史不可能是断裂,而是变化;不可能是关系的游戏,而是内部的动力;不可能是系统,而是自由的艰苦劳作;不可能是形式,而是某种意识不懈的努力。”[5]

二、历史唯物主义:用“概念”替代“抽象名词”的方法向度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方法论的区分主要在于对概念的运用,这在政治哲学中主要体现为对政治现实和政

治价值进行概念化的多重途径。在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由于一些研究者的粗心和思维的惰性,“概念”和“抽

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性的两面性,一方面是资本逻辑的内在本质,即“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些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正义性的权力表象,即国家以法的形式对这种正义性的维护,“这种经济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行为,作为他们共同意志的表示,作为可以由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表现在法的形式上”。同时,马克思由此引入了历史性正义的维度,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性的历史正义进行了展开,即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者通常用以自我辩驳的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可能向度/包大为

象名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术语经常被混用,以至于“概念”被降低到了描述性的语言符号。哲学概念具有普遍性,但绝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抽象名词。抽象名词是简单的语言工具,概念却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探索普遍

性的不懈努力。而普遍性只有在普遍化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1]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是衔接语词和实在界的“真概念”,而不是诸如“抽象名词”的单纯具有内涵、外延形式的语词。“概念”具有直接通达实在界的解释性,同时在经过理解之后能够形成实践性;“抽象名词”通常被用于指代抽象性的东西,是对抽象物的抽象概括,如用哲学术语来描述和论证作为理想的“正义”。这两种术语的区分,以及对“抽象名词”的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有别于其他哲学的方法论属性。同时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能够避免滥用虚假普遍性———编织虚幻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网络的方法论出发点。

因此,要以审慎的方法来研究一般政治哲学命题,如正义、平等,但又不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有的“刺穿”历史表象的力量,就需要重新审视“概念”和“抽象名词”的微妙区别,回归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否则,误用“抽象名词”而陷入人道主义、启蒙理想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会和马克思所批判的“社会庸医”所

开出的“药方”无异——

—“要么停留于哲学提供的结论,要么从别处得来的要求和结论冒充为哲学的直接要求和结论”。要实现“概念”对阵“抽象名词”的方法论胜利,总的途径“只有借助于对迄今为止的哲学的否定、对作为

哲学的否定,才能得到”[6]。具体而言,则可以从“生产”、“革命”两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政治经济学是唯物史观语境下洞悉“正义问题”的基本方法,而“生产”则是该方法在运用过程中的构造原则。正是通过对经济基础和生产过程的考察,而不是通过道德批判和法权批判,马克思发现了关于资本主义阶

段最为危险的奥秘——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蕴含的自我否定的因素。阶段性的历史合理性是这些因素的外在形式,但是这些形式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将在历史中被最终扬弃;另一方面,“马克思断言,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诸环节中,生产术语是被双重铭写的:它既是这个系列术语中的一个,同时又是整个系列的构造原

则”[7]。作为构造原则的生产,将不可避免地“在它的相反的规定性中遭遇自身”。因此,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当中,剥削并不是在人道的层面引出关于正义的思考。马克思对剥削的批判并不单纯针对工人的贫困,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概念的中心是“当工人的劳动被全额付酬时仍然是被剥削的”[8]。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强制分工,使得

工人却只有从事剩余价值生产这唯一的选项,而普遍异化又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的全面激化。孤立的关于生产或分配等环节的批判,不可避免地会失去资本批判的彻底性。在剩余劳动当中,人的本真的生存境遇及

其家园被异化劳动所剥夺,而这种剥夺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命题又被“完全丢弃给了哲学”

[1]。在伦理价值观念主宰的“政治哲学”中,如正义、民主、自由等“抽象名词”不仅无力解释这种“剥夺”,同时无法说服人们这种“剥夺”是现代文明所提供的“善”的一个侧面。因此,必须呼唤一种“存在论的解释学”,或者“非理论方法的解释学”,即是“生活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中,“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可理解的,就在解释着”

[1],政治经济实践中的个体生存经验并没有缝隙以供“抽象名词”躲藏。

同时,辩证法赋予了唯物史观最为彻底的革命性,而不是先验的道德原则或者正义原则。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既是对先验政治伦理的总体拒斥,也是与形而上学决裂的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这使得“国家和法

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就是正义的”、

“作为历史自然和共同自由意志的结果的生产交换就是正义的”[9]这些论点能够十分恰然地与资本批判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相融合。①通过批判先验的政治伦理观念,经济要素和个体生存的直观经验(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提到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成了处于基础地位的“非伦理的善”。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或历史正义性的同时,却倡导推翻资本主义。因此,当我们今天试图重新呈现马克思的正义观,就必须避免对于先验的、作为政治伦理学标准的正义观的误区。当下一般“政

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

治哲学”普遍运用的关于正义、平等的先验建构,只会成为“普罗克拉提斯之床”①而与辩证法背离。

“忠实的世界历史进程阐释者”的马克思,其哲学并没有为“至善”提供基础的伦理学留下位置。善是合时代的现实的东西,其意义更应该在人类存在方式的解释视野上加以确定。[10]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作为“元政治学”方法向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所以在方法论上长期难以被其他

“政治哲学”,不论是政治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还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哲学”所接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基本哲学立场是将“消灭哲学”作为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错,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更无需被“史前史”的“政治哲学”所“接纳”的无用殊荣。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消灭哲学”的任务也包括了政治哲学,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事实和价值、个体和社会、人类和自然之间否定性关系必须在“消灭政治哲学”的范畴内得到和解。哲学一旦回归现实,思辨和逻辑一旦让位于“存在论的解释学”,不言自明的存在经验和实践就成了革命性实践的主题,并由此决定了新的政治哲学前提和内容。相反,在一般“政治哲学”中被误用为实证和经验的方法,实际上不过是相对价值

的判断,以及对片面事实的价值化——

—“使不可计算的变得可以计算。”[1]因此,“历史科学或人文科学最关键的特点不是思辨,而是生动性。”[1]这种生动性与其说展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毋宁说是无法以“政治哲学”来

命名的批判理论。在朗西埃看来,现有的“政治哲学”展现的是一种丑闻[11],因为脱离了共同体中被压迫之大多数的真实生存经验的“平等”和“自由”是空谈,而这种空谈的政治理念从来都无法存在。

反思政治哲学的一般方法,或意识形态方法,既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事实与价值”之矛盾的洞察,更激发出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可能性,即为了在新的历史基质中获取关于世界经验的理解,必须“消灭政治哲学”并创造有别于结构政治学(archipolitique )和类政治学(parapolitique )的元政治学(metapolitique )。元政治学将从理念回归存在,扬弃柏拉图开启的政治/哲学对立的结构政治学,同时克服亚里士多德以降的实现政治技艺的类政治学,使得历史性和实践性成为未来政治的内核。也许坚持“奴隶意识”的“政治哲学”会宣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或元政治学的历史是已经终结了的“死物”。但是“宣布宏大叙事

(grandsrécits )的终结与宏大叙事本身一样不够谦逊”

[11],况且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本身就是在一切形式的形而上学——

—包括政治伦理的形而上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唯物辩证法对于“史前史”时期政治伦理的解构,以及对共产主义政治理念的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元政治学成为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元政治学当中,一切

政治冲突都被正确地放置于另一场景———即经济过程的事件当中,并“在这个影子剧场中得以演出”[8]。通过在

历史客观动力(如人类的直观需求)以及经济运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契合的发展过程)的剧场中对政治学及其伦理基础从头至尾的重演和分析,“真实”的政治冲突因而得到了完全的断言,也就是说,被超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是哲学的自我消灭,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真实”的政治学其根本目标不过是与哲学一样的,就是自我取消。因此,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一种史前史意义上的政治伦理观念吗?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只

满足于自认为的——

—对于资本的“彻底批判”而忽视对于政治学、伦理学乃至哲学的彻底反思,无异于马克斯·韦伯所嘲讽的“浅尝辄止的头脑”[13]那种浅尝辄止的研究习惯,即对于问题的彻底剖析被已成套话的假设所替

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

“唯一的真实的”等理论设定的习惯性运用就已经提供了足以束缚脚步的方法论惰性。唯物史观对唯心主义的法哲学的批判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为了达到革命理

论所做的必要准备。因此,“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道德感”

[14]之间的矛盾不是历史客观性与主观价值之间的冲突,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从政治经济批判走向现实批判的初级阶段而已。②

在此意义上,

实践原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得以在历史现象和现实的鸿沟中得以自我持存的秘密,①在古希腊神话中,

强盗普罗克拉提斯强迫将被抓的过路行人躺在他的床上。若是身子比床短,则将人拉长;若是身子比床长,则砍掉人的脚。用以比喻以前定的框架迁就理论与事实。

②马克思认为“依照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规律,产品的绝大多数不是属于生产产品的工人。如果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那么这句话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不过是说,这些经济事实同我们的道德感有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可能向度/包大为

更是其反政治伦理的政治设想在当下被理解的必然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并不是道德批判的结果,但是却最终必然成为产生共产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理论要点,并不可避免地在推动作为基于历史合理性的革命实践的同时,产生革命信念和作为政治指令的历史事件。在当下要继承马克思探讨正义的历史遗产,不仅需要坚持革命实践信念的勇气,更需要洞穿现实事件的冷静,无产阶级不是“被命名”却在历史中缺场的“虚拟实体”[15],无产阶级革命也不是21世纪版本的政治形而上学,而是现实生活、困境、非正义的彻底扬弃。①

政治并不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能够实现的概念,脱离了扬弃阶级矛盾的实践,政治就是抽象名词,而“政治哲学”也不过是一种“废墟的写作”(écrituredesruines)[12]。通过反思方法论而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目标和界限的思维努力,对于有志于“马克思主义地”写作政治哲学——

—或直接勇敢地开创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元政治学研究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理论环节。因为这种针对方法论的批判,将提供反思和建构有效的方法论途径的多个侧面。正是在马克思对伦理立场的基础性批判中,绽露了现代主流的合法性正义仅仅是最低层次的“正义”,但它却被现代道德-政治哲学张扬为正义的一般形式,唯有此种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才不可能萎落为无批判的实证主义。[10]

参考文献

—基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对话[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5;358;224;169;296;27;

[1]张文喜.方法与反方法——

201;44;187.

[2]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6;44.

[3]张文喜.政治哲学视阈中的国家治理之“道”[J].中国社会科学,2015(7).

[4]阿尔都塞,李其庆.读《资本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9.

[5]米歇尔·福柯,谢强,马月.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2010.1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6.

[7]朱迪斯·巴特勒,欧内斯特·克拉劳,斯拉沃热·齐泽克,胡大平.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95.

[8]斯拉沃热·齐泽克,应齐.敏感的主体——

—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7;217.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4.352.

[10]张文喜.马克思对“伦理的正义”概念的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4(3).

[11]雅克·朗西埃,刘纪蕙.歧义:政治与哲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87.

[12]阿兰·巴迪欧,蓝江.哲学宣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8;5.

[13]马克斯·韦伯,李秋零,田薇.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4.203.

[15]WENDY BROWN.State of Injury[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60.

[责任编校:阳玉平]

①温蒂·布朗对于以现代资本主义的庇佑而获得完成的美国身份政治学中的政治交易之观察,准确地指出了无产阶级“被命名但极少被理论化”,“极少在文化多元主义的咒语(种族、阶级、社会性别和性特征)中得到理论化和发展”的现象。

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12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谈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流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量。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对奴役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解放思想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只是掌握了职业技术就能够满足。社会主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与国民素质是难以分开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其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能发挥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状况的培养。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优秀指导理念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高校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一代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应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联系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近几年来说,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而引起的不少负面事件,已经使社会各界纷纷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理念运用仍然较少,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心理因素,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出现。例如,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来作指导,缺乏正确的观念来建设自己的人格。还有 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也一直表现优异。甚至律师辩护时还说是一起“激情杀人”事件,但这仍旧能够证明如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作为建设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以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各高校也应该建设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体系,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种做法往往可以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在冲动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做出难以挽回的错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践方法论 纵观哲学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都涉及到方法论研究,而马克思一生则鲜有此类著作,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粗略陈述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究其原因,一些人认为,“说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方法论著作是错误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生吞活剥的方法论巨作,是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统一,是一部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这个说法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却有两点不足:一是犯了范畴错误,即无论《资本论》包含多少方法论思想,都不能算是一部科学方法论著作。二是“科学方法论”并不就是最好的方法论。它具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不仅会经常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现象主义、反人道主义错误,也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内容。再者,马克思也从未褒奖过科学方法。他只是将科学看作一种“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1]后人给马克思的哲学冠以“科学方法论”并不是褒奖。因为他更注重的是社会实践和能动的辩证法。这才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展示其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一)拯救人类的社会实践重于一般方法研究 在德国,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既是黑格尔哲学占优势的时代,也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开始觉醒和对古典哲学产生巨大厌恶的时代。特别在一些科学家眼里:它充满空话和幻想,缺乏真正的知识和切实可靠的研究;它只能形成一连串粗鲁的经验错误,毫无价值的批判或不加任何评判的引文堆积;“即使您看一看现代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以及他们的同谋者,您也会由于他们的规定而毛发悚然。”[2]这种把哲学当作远离社会现实的玄学,像康德那样一辈子没有离开哥尼斯堡也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快就被他所唾弃。特别是1848年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扫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借助新生阶级充满朝气的活力,推动德国的科学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投身社会,改造社会,试图改变德国的落后状态之后,这种气势磅礴的革命热情也就激励着哲学家从天上回到人间,从虚幻回到现实,不再企盼用高谈阔论和思辨的方法来解救一切。 由此,尽管马克思早年是一位忠诚的、习惯于沉思冥想的黑格尔信徒,然而,随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了悟,对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的明察洞鉴,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自1841年之后在他的学位论文及笔记中就开始怀疑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那只是彼岸世界而非此岸世界的真理;那只是对天国而非对尘世的批判。在1843年发表的《黑格尔的“权利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存在的缺陷,认为他的哲学是绝对的抽象,是纯粹的方法论概念。在1844年完成的《巴黎手稿》中,又继续对黑格尔进行了系统批判,并将其延伸到更广泛和更有争论性的青年黑格尔派(如《神圣家族》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普鲁东的著作中(如《哲学贫困》),明确认定:人生目的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幸福,而不是仅使自己获得安逸;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斗争,将是每个人最崇高的责任。关于从抽象的哲学研究回到对社会现实的虔心关注,他在给李斯基的一封信中给予了真切、清楚的表述:“对我来说,推动这种确有裨益的发展,呈递一部驳斥迄今为止的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主义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为公众准备我的‘经济学’观点是必要的。我的经济学立场本身就处在以前的德国科学的对立面。”[3]面对这个把普通劳动者变成魔鬼,剥夺其一切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模板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 一引言 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无疑是一项重大课题。对政治哲学的关注和研究,仿佛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动向之一,以至于一位思想者做出了这样的断言:“我估计政治哲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成为中国的重要显学”。了解和把握西方政治哲学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可以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作出变革和超越,而这种变革和超越即包含着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有益成分的吸取和发扬。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异常繁荣,一些有影响力的派别纷纷出场并且脱颖而出,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膨胀,一个庞大的问题域的存在表明了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表明了人们对政治事物的研究不断深化。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面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提供的丰富的政治哲学理论遗产,我们究竟应当从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理念和制度诉求,来作为我们讨论政治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仍然是一个难以择定的理论难题甚至是禁区。诚然我国政治哲学界在引进西方国家的政治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引介大致还处于一种以拒斥性批判的态度引介和以醉心其中为前提引介的二元对峙状态,如何在将西方的当代政治哲学成就引介的基础上,走出单纯理论消费、学术贫困的局面,告别敌视性的政治心态、自恋化的学术习性,还需要一种理论的大智慧。有鉴于此,本文有意识地注意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努力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高度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以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方向。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路向 透过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错综复杂的发展图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广袤而深邃的地带,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研究路向,它表明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 1概念之争:规范性抑或评价性 政治哲学是规范性的抑或是评价性的,这一问题涉及对政治哲学的根本理解。政治哲学是政治科学这一更大领域的一个子领域,其他的子领域,例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 大基本命题出发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学生姓名:苏丹 学号:2014002019 班级:MSW2014(2) 学部:MSW教育发展中心 学年学期:2014-2015-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其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总体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下面分别介绍这四个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理论根源于实际,没有实际,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是实际的反映,正确与否需要和实际相比照;理论反作用于实际。实际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必然要求。理论无实际则空,实际无理论则盲。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的认识方式。在认识活动的思维进程中,只有理论而无实际,或只有实际而无理论,都是不科学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理论和实际同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这四对矛盾或范畴构成了认识论结构的四个层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前提,它规定着认识论展开的基本方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认识和实践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学号:1141101129 姓名:苏佳辉机械系机本4班文章摘要:从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理解出发,揭示真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再回归大学生本身,从大众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联系进行浅显的解读,强调“实事求是”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最后就自己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给出其三大功能,提示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 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或许因为多数哲学家都用高深的词句来谈论哲理,所以一般人反变糊涂了,以为哲学太难理解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说一下自己对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马可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科学的观点和学说总称.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又称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称谓,所至的内容大体上是相同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科学的规律的科学,是唯物史观的延伸和科学论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科学社会主义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策略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归宿.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看问题要辩证的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懂得找出矛盾,并分清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切不可因小失大;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善于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联系,既要正确利用其肯定的一面,同时对其否定的一面也要予以重视,不可以偏概全,错失良机。 关键字:辩证法三大规律矛盾联系发展否定之否定肯定楚人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显然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不因有矛盾退缩,认真的分析,带着积极地心态去迎接,进而研究出事物的发展之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正是爱迪生的不畏矛盾,积极探索,才解决了灯芯的材质与温度的矛盾,进而有了电灯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矛盾,就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就网络而言,本身网络是无害的,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受益无穷的,网络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让我们卸下伪装,真诚的面对他人、适度的游戏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让我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在另外的世界里找回平稳的心态,但由于某些人的私心,使得网络变得凶险万分,网络诈骗经常在午夜惊醒熟睡的人们、网络色情毒害着茁壮成长的祖国的未来、沉迷网络游戏使得懵懂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却不自知……正是这种矛盾,促进了网络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的同时,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管理,譬如当你玩游戏时间过长时就会有温馨提示告知你该休息休息了、当你可能误入不良网站时会有弹框提示、当可能有诈骗时会提醒你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举措在矛盾中被实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