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

1、找空气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

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性趣;能尊

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教师展示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探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

1、想办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5)汇报、交流通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2、实验探究“杯子中是否有空气”.

(1)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3)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4)交流试验方法.

(5)小组实验探究.

(6)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3、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1)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

(2)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4、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验证.

2、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了解?

(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

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过程

1、实验探究:空气有什么特点?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怎样观察空气.

(3)交流观察空气的方法.

(4)分组实验:观察空气的颜色、气味、流

动性的特点.

(5)汇报交流.

四、实验探究: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3)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4)交流试验方法.

(5)小组实验探究.

(6);得出结论.

一、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3、引导学生课下找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一

个装满水,一个装满空气,进行观察比较.

3、纸风车

教学目标:

1、?看图制作纸风车,培养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通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体验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3、愿意倾听、分享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

4、知道人类如何利用风车技术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教学过程:

一、打入新课.

由动画片“熊出没”中熊二形象引出教学内容.

他是谁呢?他在干什么呢?

二、活动过程

刚才我们看了好多大风车,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风车!

1、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小风车作品,让学生观察风车有哪些部分构成. (2)、教师让学生观察风车是有什么材料制作的.

2、学一学,试一试.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上的制作过程,在观察的时候要把手放平,坐端正.

出示制作过程并讲解.

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呢?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派代表汇报.

3、转一转,比一比.

你们想让风车转起来吗?下面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让风尘转动的方法展示给小组内的同学,再到讲台上汇报.

4、怎样让纸风车转的更快?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让纸风车转的更快.有想法后分享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三、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风车有很多用途,我们要做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课下继续研究生活中的风车的用途,然后说给你们的伙伴们听.

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肿,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以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

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是要按

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

的叫声和动作.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

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

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

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嘛?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或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会对事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式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

应.

教学重难点:知道动物会对事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幅鱼下雨前把头伸出水面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与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下雨前,鱼为什么要把头浮出水面?

师生总结,出示课题——动物的反应.

二、活动过程

(一)蚂蚁喜欢吃什么?

1、预测蚂蚁喜欢吃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学生可能做出多种猜测,例如:蚂蚁喜欢吃糖、饼干、

苹果……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作出这种猜测的原因.

教师总结:说出蚂蚁可能会爬向哪种食物,就是在预测.

2、检验蚂蚁喜欢吃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要爱护蚂蚁,要把

食物等距离地方在蚁穴周围等.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汇报活动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气味等刺激做出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1、预测鱼的反应.

教师出示鱼缸和鱼,让学生分别预测喂食和敲击鱼缸

时的反应.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预测,教师追问学生预测的依据.

2、验证预测.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喂食时要适量;敲

击鱼缸的力度不要太大;要保持安静等.

小组完成活动,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许多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等做出反

应.

3、拓展.

教师出示刺猬、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对刺激

的反应.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如何预测动物的反应、活动是的注意事项、动物对多种能够刺激的反应等方面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讲完收货后,教师学生布置课下探究的内容: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捕捉鼠蛇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

学生回答:鹰

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他们是

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中游泳,鸽子在天空飞翔……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带动物头饰等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

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是靠

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烤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

圈出来.

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

2、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

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想一想,他们谁跑得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种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得最快,

蜗牛跑得最慢.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

运动.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

学生戴上头饰扮演3种动物,举行动物运动会.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在排序.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

进行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他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

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

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它们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能繁殖后代.

2、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寻找证据的方法.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小动物和妈妈的相似特征产生探究兴

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那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

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

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妈的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

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

学生明确这才是“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

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

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找

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特征的方法来找

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

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

到禅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蚕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

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

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

长大后会妈妈外形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

8、布料

教学目标:

1、指导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师生总结:他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

二、活动过程

(一)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

套等.

3、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

多的物品是用布料制成的.

(二)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研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

水性、弹性等特点.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

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

9、塑料

教学目标:

1、直到塑料是一种常见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不同的特点.

3、能按要求进行各做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课件展示塑料制品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

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塑料制成的.

4、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塑料的知识.

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塑料制品.

2、教师出示塑料制品,如塑料盒、塑料筐等.

3、师生总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很多物

品使用塑料制成的.

(二)观察塑料,认识塑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塑料的轻便、

不透水、受热易变形.

2、师生交流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教师指导、演示实验.

4、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塑料具有轻便、不透

(新教材)大象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准备单元吹泡泡学科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吹泡泡”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小游戏,它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做的,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人小学学习,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小,也存在好动、易兴奋、易疲劳,对棵难学习不适应,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等不利因素。教学目标: ⑴能通过浓分实践,找到吹出大泡泡的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3)能感受科学实脸的快乐,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吹出大泡泡”的探究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杯子、水、吸管、剪刀、肥皂、洗洁精、胶水、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课件、泡泡水、吸管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科学课。让我们一起来推开科学课的大门,走进科学的世界。现在我们做两个小约定(PPT出示):第一,规范;第二,安静。桌子在科学课中叫实验桌,有明确的分区,在桌子中间从左到右画出一条横线,在横线的上半部分是器材区,专门摆放实验材料;横线的下半部分我们叫作实验区。我们一起齐读口诀:“实验桌,摆整齐。器材区,有顺序;实验区,要干净。科学研究要安静。” 师:我们今天的科学课有一个主题,大家先来听一首儿歌,然后猜猜主题是什么。(播放儿歌《泡泡不见了》)

生: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吹泡泡。 师: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要在吹泡泡中学科学。(板书主题) (2)研究泡泡的过程。 ①布置任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这个小伙伴大家非常熟悉,它就是《超级飞侠》里的乐迪,它喜欢和一群小伙伴环游世界,给小朋友递送包裹并用科学的方法帮他们解决困难。但今天,它自己遇上了无法解决的困难,要向大家求助呢! 乐迪(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飞机机器人乐迪。我们的星球遭受到敌人入侵,听说泡泡可以形成保护罩,保护我们的星球不受侵害。只要每一位同学都按照老师要求在科学课上完成三个任务就能保护我们的星球。同学们能帮帮我吗? ②开展任务。 任务一:吹泡泡。^ 师:我们现在进行第一个任务:吹池泡。我们先认识材料:朔料杯里装的是洗洁精和水兑成的泡泡水.污外还有一根特制的吸管。这根吸管其实是把两根吸管的一端用透明胶带粘在一起做成的,粘起來的那端是我们吹泡泡的地方。(学生认识材料) 师:在吹之前,老师有几点温馨提示:第一,在吹泡泡的时候注意吸管要略微向下,泡泡水对人体有害,不能让泡泡水流到嘴巴里。第二,不能对着同伴吹。第三,音乐响起实验开始;音乐停止时,希望同学们把材料放回原来的位置上,然后坐端正。(音乐响起) 师:现在把一个杯子从盒子中取出。吹泡泡时,把吸管拿起来,蘸一下泡泡水,朝吸管吹一口气。 (学生练习吹泡泡,教师巡视) 师(音乐停止):吹泡泡好玩吗?想再玩一次吗? 生:想! 师:这次老师有个要求,把泡泡吹出来以后,要认真观察泡泡有什么特点。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音乐响起。学生吹泡泡,教师巡视)师(音乐停止):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泡泡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 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1 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 二、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 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 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一年级科技制作教案

一年级科技制作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技活动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徽章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创意游戏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创造性、怪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纵使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学科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和知识积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起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操。 五、教学措施 1.把科技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把握学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最新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3. 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 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第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课走进科学课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 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眨眼睛,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二、初步认识“科学”。1、今天学习什么 课?(指定学生回答:科学课) 2、什么是科学? (1)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 密? (2)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 吗?(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2)教师做“小 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3)教师做第4页 中的水溶实验。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拓展活 动 1、给学生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小问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 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让学生说一说。2、提出 自己的小问号。

最新最全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最新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课题1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 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 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 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5)安全教育:研究科学要注意安全,防雷电等。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第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

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精选资料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设计意图: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生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降低难度。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课题1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通过滚小球得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感受科学得本质、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科学就是什么? 2.感受科学得本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您知道这些就是什么人不? 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就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得瞧法。 (2)瞧第2 页上面得插图,边瞧边说,把自己对科学得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瞧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您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她们就是研究什么得?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得问题答案。 (1)您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您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得?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得工作与科学家得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得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得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工程就是什么。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得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得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师:请您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她们平时上课得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动手做得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得重要性、 意识到遵守科学课得规则。 教学重难点:1。了解科学课得规则、 2。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得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交流。 生: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 列队做到快静齐, 参观途中不说话, 带好眼睛与耳朵。 二、学习新课 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交流、 学生瞧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 2。实验:比较水 (1)思考:怎么比较水得多少? (2)交流、 (3)实验 3.回想:在刚才得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 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得规则。(填写活动手册第3页) 三、总结本课

(完整版)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 20xx年春季

、教学进度表

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 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 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 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 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 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 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 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

一年级科技教案

渝北区小学校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年级:一年级 学科:科技课辅活动 年度:2018—2019(上) 主备人: 参备人:

一年级科技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知识面有限,太深奥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太沉重的负担。所以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所确定的容,知识丰富有趣,而且简单易懂,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虽然他们的学习习惯还在不断培养中,但是,有趣的科技知识,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本学期的校本课程开展还应更积极努力,寻找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总目标: 1. 学生在搓、捏、压、剪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技巧,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 要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5.通过观察感受炎热的盛夏,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并学会看天气。

活动容: 1.学习折纸飞机 2.折纸船 3.我爱绿色 4.关紧水笼头 5. 模型发展的介绍 6模型发展的介绍 7.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 8.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 9.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 10. 模型飞机常用语 11. 模型飞机常用术语 12. 模型飞机常用术语 13. 手工制作——航模飞机 14. 手工制作——航模飞机 15.火箭发射 16. 火箭发射 17. 模型飞机的典型结构和制作工艺 18.自画像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 个教学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 个教学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

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

一年级下科技活动教案

一年级下科技活动教案 【篇一:一年级下科技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年级科技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有关中国小发明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从小就有求知 的欲望;学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知道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动物(蚂蚁、蝴蝶)和植物(花生、大豆),深入了解它们的习性、寿命等相关知识。 3、学习资源与环保知识,从小养成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在, 支持环保。4、学习气象与科学知识,了解雷电和台风的形成和好处,知道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5、了解科学方面的小知识,学会幻想,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二、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 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 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 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 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 习惯。三、教学进度安排 【篇二:小学生科技活动辅导教案】 小学生科技活动辅导教案 活动内容:让针漂浮在水面上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表面张力可以托住一些轻微的物体。而洗洁精会降低水 的表面张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活动时间:1课时知识链接: 针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 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 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 薄膜。这层薄膜被称作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教案下册(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 1找空气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性趣;能尊重事实用实说话的意识。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教师展示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探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 1.想办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汇报、交流通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2.实验探究“杯子中是否有空气”。 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交流试验方法。

小组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2.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1)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 (2)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3.拓展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验证。 2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了解? (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 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探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