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让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让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让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天台县实验小学庞连科

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常识课堂改革的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现阶段,尽管不少教师意识到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是不适应素质教育,须加以改革。但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新型课堂模式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很想学生参与,但总参与不进来,最终又回到一问一答的被动参与的老路上来。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呢?本人从平时的教学中认识到,不是我们认为学生要参与学生就会参与了,要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教师善于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下面就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人文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教师应该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关爱每一个学生。常识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来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遇到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问:“你们谁愿意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你认为自己的见解有什么特点呢?”对待一些不经常发言的学生可以这样问他:“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见解,你不想试试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即使答错了,仍要表扬:“你能站起来说,老师和同学已经很高兴了,没关系的,慢慢来。”这样一来,气氛愉悦,尽情放松,既倾听教师,又倾听学生,不仅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关注了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1、人人动手制作学具

常识学具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常识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我在教学《桥》一课时,让学生用纸建造一座桥。材料:铅画纸、普通绘画纸、胶水、不干胶胶带纸、重物(书或字典)。要求:用铅画纸、普通纸图纸做一座有一定跨度的桥,只能用胶水或不干胶胶带纸连接,要求能承受一定的重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设计制作。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于桥的力学原理及其应用等知识要点所构成的。因而,学生在经历自制学具的同时,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已经有了表象知识。重要的还是为了解决制作一座能承受一定重力的纸桥这个任务,学生们进行的猜测、尝试、讨论、研究,再尝试。还比如在《植物和动物》的教学中,延伸到课外,栽培一些常见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小动物,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通过写观察日记等形式,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地球与宇宙》的知识教学中,分小组合作制作各种模型,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估且不论其成败,一颗初具科学素养的“心”已经在悄悄生成。

2、让学生经历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处理过程

让学生经历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处理过程,一方面会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和创造性地处

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到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提供的,研究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从而会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也以《桥》的教学为例子,在教学之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桥的资料。上课时,学生提供了如下的材料:县城周围的几座桥的照片;有关桥的挂历、图片;从网上下载来的古今中外名桥的画面;一些桥的模型等形形色色的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感性材料极其丰富。由于学习材料是学生自己搜集的,事先一定已经进行了研究,有了自己的见解。这节课在讨论时十分活跃、轻松、效果是不言而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搜集学习材料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各块常识知识都能从网络中找到相应的材料,教师应努力创设和积极引导学生去搜寻相应的学习材料,并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交流、合作。参与学生材料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兴趣,使常识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使命感和成就感,体现人文性。

三、创设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

通过上述的动手实践和资料搜集的过程,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了表象的认识,但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还要将表象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让学生将实践的过程上升为理性结论,必须通过对过程的思考、探索、发现,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与全班交流,使之达成共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的解决往往也会是殊途同归。在充分感知桥的图片、画面、模型、实物的前提下,学生就会出现从桥的年代、材料、形状、大小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会出现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观察、分析、猜测、整理的结果,作为教师应允许多种方法并存的现象时常出现,更应赞赏这种现象的存在。让学生广泛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探索与思考是创设主动学习空间的主要方式。

2、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现机会

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实践和思维来构造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初步结果之前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有一个发现、创造、犯错误、丢弃和承认的过程。通过顿悟和直感,通过操作后的理解用语言表述其思维过程,或用已有的经验总结、归纳出结论都需要一定的思维过程。我们应更多地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感悟过程丰富多彩。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留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时该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就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脑筋的地方就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走向讲台的就让学生去展示,去发现。教师应该是创新潜能的“发现者”。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常识学科担负着对于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活用老教材进行实践新课标理念,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课标的到来。

三到六年级科学探究实验过程及结果

三年级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一、宽口吹蜡烛不容易吹灭。小口容易吹灭。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同隔着小瓶吹蜡烛)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实验二、用双手将一张薄纸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下垂,如果嘴吹气,纸会怎么样? 纸的会另一端会飘起来,因为上部分的空气被吹走,形成了瞬时真空,而下部分的压强是大气压,下部压强大于上部,所以纸会飘起来 实验三、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入饮料瓶,另一根露在瓶外,能否喝到饮料。 结果:不能。 不能形成气压差。 实验四、(演示)使用温度计。 器材:温度计,热水烧杯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实验五、水温的变化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水温计)、计时器,铁架台 过程: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倒入约80摄氏度的半烧杯热水,并调节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热水中,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3、读出最高温度,并以此时作为计时开始,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15-20分钟。 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 其注意事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医学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可归纳为5个步骤:①科研选题,其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②科研设计,主要任务是围绕验证假设安排试验内容,③科研实施,从事调查或实验工作,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④科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或调查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数据处理,揭示资料数据特征,⑤科研总结,通过整合资料统计结论,综合现象特征和专业知识,再经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使假说和数据资料按照逻辑规律结合起来,完成具体论证过程,使原假设成为结论,并进一步产生新的研究假设。 科研选题及其注意事项:首先要遵循科研选题的四大原则:①可行性原则,要求选题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包括:1,研究者的知识结构。2,研究者的科学素质。3,研究者的个人性格特征。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对象、文献资料、设备条件、课题工作基础和经费与人力投入状况。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科研选题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和价值所在。科研选题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前人没有研究的课题。2,补充前人的不足。③科学性原则,选题要科学合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已有的科学原理法则。④需要性原则,选题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性来确定。 科研选题来源及优缺点:一,实际工作中选题:包括日常生活、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偶然机遇。在实际工作中选题的优点是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局限性是研究的起点往往不够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篇一:小学科学调查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骆健聪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创新环境,使他们想创新。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关键词】小学生方向与路线掌握水平【正文】 一、究其原因: 由于这两年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一是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

泼美观,教学理念新、教学空间大,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科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调查发现: 学生非常喜欢新课标教材.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移,教师上课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更加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体验着自信和快乐,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三、目前课堂教学情况: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科学教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的整个过程包括六个环节,其顺序依次为:①选题→②查阅文献→③制定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表述研究结果 ①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顾名思义,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选题 (二)正确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研究者而言,能否正确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研究成功与否。实践也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范围、方向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并且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正确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选题的来源 (一)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课题 1.在理论学习中选题 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理论水平,也可刺激科研。通过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1)经常浏览学术期刊。 (2)阅读研究报告。 (3)查阅课题申报与批准的材料和具体情况。 二、选题的来源 3.利用学科交叉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题 当代社会、各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引进或移植邻近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乃至实验程序是开展新研究的重要途径。 4.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扩展研究 二、选题的来源 (二)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选题 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通过及早发现热点问题和冷门问题选题 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从冷门中预见热点,从热点中发现冷门。 3.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即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及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选题。 三、选题的条件与原则 (一)选题的条件 1.广博的知识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科学实验过程记录

科学实验过程记录 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一直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题。如果把探究这一主题看作一个面来理解的话。那么科学研究记录就是其中的一个点,它展示着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我们来看看本期论坛中几位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谈谈科学研究记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先来看看这几类现象: 第一类现象:研究记录是场“秀”。以公开课或评优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作研究记录,却很少针对研究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研究记录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 第二类现象:研究记录是个“筐”。在一些课上,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结果、测量的数据等等,不管需不需要,正确与否,一股脑儿全记录下来,记录纸成了“大杂烩”。 第三类现象:研究记录随意“涂”。主要表现为研究记录的无序,随意,不实事求是。学生有时候把假想也当作研究成果,甚至对科学现象视而不见,或者夸大其辞,任意更改数据。 姚强东(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实验小学):出现这些现象,首先是由于教师只重“形式和过程”,没有认识到研究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意识到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人钻研的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小学生囿于年龄特点,缺乏追求真实、尊重证据的意识。在实验中,他们大多希望出现和自己的假设相一致的结果。如果结果与期望不相符,他们也宁愿否认自己的

实验所得,而以得出与自己期望相符合的答案为荣,浑然不知真实无价。 主持人:那么,怎么避免这些现象呢? 姚老师: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待科学活动记录。我曾看到这样的情景:课上学生精心填写的科学记录单随处可见,遍地飘落,教师甚至将其扔进了纸篓。有一位学生问:“这些记录表格怎么处理?”教师说:“送给你们啦。”其实,这恰恰说明了这堂课的失败:在学生的眼里,课是老师的,探究活动是老师的,记录自然也是老师的。因此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记录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善待科学活动记录。这其中也体现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当学生自觉珍藏科学活动记录时,那便是科学教育的成功时刻。 主持人:有的教师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动手做还忙不过来呢,他们会停下来作记录吗?与其应付记录,倒不如完全放手让学生们去探究,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时作记录吗? 姚老师:非常必要,学生的研究记录在其探究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功能。第一,记录是思维的再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想到了什么,能够通过记录保存下来。第二,记录本身就是探究的一种证据。学生将看到的现象如实记下来,这就是证据。第三,记录是结论提升的依据。记录纸上记录的证据、数据可以帮助学生提炼概念,把现象上升为结论。第四,记录是评价学生的一种依据。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记录纸的作用,用明确的评价目标引领学生向理想的探究境界进发。 王天峰(江苏省仪征市张集小学教导主任):姚老师概括得很好。下面我就研究记录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经百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在简述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时,并对《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新《科学》教材的一些特色作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特点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 的变化。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1903~1948) 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尽管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很发达,但在1903年前没有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在1903年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途径有二:一是“学校”形态的科学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所享受,其特点是以识字、读书、背书为主,多是语文、自然、社会综合性的教材。如先秦的有《诗经》、《尔雅》,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汉代以来的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蔡邕的《劝学》、《女史幼学》,陆机的《吴章》。再有李瀚(唐代)的《蒙求》,周兴嗣(六朝)的《千字文》,王应麟(宋代)的《三字经》、《小学绀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等,自然知识主要靠教师讲解,即使课文是联系实际的,而教学却往往只是讲讲听听,脱离实际。此种教风,代代相传至今,很难根除。二是如远古时代那样在“大自然”的“课堂”里以“大自然”本身为“教材”,通过跟随大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来学习的路线。这条路线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正如管子说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农之子成天跟着大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我国古代的许多精湛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家传师承地传下来而发展的。历代的出土文物,我国远古的蚕桑、打井、彩陶、冶炼、建筑……等发明及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足可为证。可惜劳动人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一般不识字,他们的创造发明很少有文献保存下来,也因此有不少技艺失传了。在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是1903年,当时称为格致课。1898年7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奏《请开学校折》,建议仿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办学校。1903年全国各官立小学堂,规定开设格致课,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科学课。课本叫《格致》,用四言韵语写出,为教10岁内外童子之用。内容译自日本,主要有: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寻常物理、化学现象;生理卫生等。当时高小开设8科,格致课排于第7位。民国以后,课程名称先改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管行课程标准》中规定:高等小学开设12科,将格致改为博物,位居第6, 初小不设此科,后改为理科(1912年9月中华民国07 收稿日期:2003 04 16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又规定:高等小学砍掉博物、理化,改设理科),再改为自然、常识。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自然”之名自此始。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之名自此始,它是“社会”和“自然”的合称。教材仍是译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英美引进的。1929年(民国18年)颁布第一个课程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一部分卫生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后经四次修订,一直用到解放前夕。后几次的修订基本上只是改变从日本引进现成内容,而根据英美教育学说自编教材。解放前各解放区先后也有自编自然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国民党区的教材,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以改造,结合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多,反映城市的少。但在教学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论的认识路线和为革命、政治服务。二、第二个时期(1949~1979) 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又改为自然课。这一时期仍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20世纪50年代学前苏联,60、70年代基本上是“停课闹革命”。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三个教学大纲。1956年颁布学习前苏联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初小学“生物界自然”,高小学“无生物界自然”。大纲规定的自然教学的目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理解

1、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使用的“科学探究”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方法既规范严谨又富于创新,结果往往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工作就是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典型。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通常只是学生自己未知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需要教师的帮助,结果一般只能提高学生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例如,学生通过制作土电话、进行发声实验等活动,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进而讨论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住耳朵等等,不仅有助于自己的听力安全,而且有利于公共环境减少噪音污染。像“声音的传播和噪音的控制”这样的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其结果对学生而言是新颖的,但却是人类早已知晓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在过程或程序上是一致的!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A.提出问题/明确问题;B.猜想与假设结果;C.制定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D.得出结论;E.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科学家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显而易见,科学家的探究技能总体上优于学生的探究技能。但是学生时代掌握的探究技能为日后的探究技能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有意义的是,掌握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的学生,不必等到日后,现在就可以开始探究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探究技能。

小学科学学习培训资料.

小学科学学科《课标目标与教材解析》教师培训材料 【一】、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之欧阳家百创编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欧阳家百(2021.03.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

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亲历”与“科学课改

“亲历”与“科学课改” 摘要: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起跑线,教师必须是先行者,要先于学生亲历科学教学的各方面内容,以学养教,以教促学,师生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十年来,我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与最大的收益就是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观点。教学观点的转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科学教师”也随着科学学科的设立而产生。科学教师大多是自然教师转行而来,而《科学》与《自然》的教材设计是完全两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观点更不相同。教师如何进入科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合格的科学教师呢? 一、亲历学习、解读科学课程标准的过程,做到目标要求了然于胸。 科学教师第一次拿到《科学》教材翻一翻,一定会感到困惑,那么多的活动,那么多的问题,既没有活动的具体方案,也找不到标准答案,怎么教呢?以前的《自然》知识点都在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教师教起来相对轻松一些。而《科学》教材知识点却很少,学生学什么呢?教师该如何解惑? 科学教师要明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与过去的“自然”学科相比,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但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科研水平,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实验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自然课中的实验重在验证,目的是得出实验结果,科学课中的实验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这个总目标又将以每一课中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分目标来实现。 二、亲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课堂应用驾轻就熟。 俗话说“观点先于行动,观点指导行动。”科学教师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师授生受”的传统教学观点,首先要树立让学生亲历生活感受、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构建理解、迁移应用的教学观点。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

小学生科学研究报告

说明:只有申报项目类型为小学生科学研究类需填写本表。 淄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生项目申报书科学研究报告 说明:1.本报告由申报人按各部分的要求填写,与申报书一并提交。 2.报告各部分可附纸另续写,附纸上写明相应各部分的标题号。 一 研究的问题请简单的说出你要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我想研究蚂蚁喜欢吃糖、面条、肉肠这三种食品中的哪一种。

二 假设请用一小段话来说明你对所要研究问题做出的假设或猜想。 例如:由于我看见过好几次许多的蚂蚁在运送死去的小虫子,所以我假设蚂蚁喜欢吃肉肠。

三 研究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的实验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你的实验步骤和基本实验方法等内容。如果是集体进行研究,还要说明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你描述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应该清楚,能让其他人根据你所说的过程重复你的实验。 建议:对实验步骤的说明采用流程图的图示方法效果会比较好。 四 实 验 材 料 准 备 列出你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用的所有材料、工具和仪器。

五 观察数据和实验记录 依照研究计划中制定的过程和方法,收集观察或实验数据,做一份详细的实验记录。 建议: 1.实验记录可以使用图文混合的方式进行记录,画图可以清楚地记录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过程;文字能够细致的说明一些实验中的细节及你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如果需要,为你的实验结果或研究项目进展情况拍下照片来帮助你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感到需要,你的实验计划可以调整,但要记录下来为什么调整,计划是如何调整的。

六 实验结果分析借助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出实验的最终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与你原来的假设不一致,请你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尝试进一步研究。 七 研究结论 通过你的研究工作,请对你提出的研究问题做出回答。 从你的实验结果看,你下一步的研究是什么? 如果重新进行这个项目,你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哪些调整改变? 说说你在研究工作中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注:本报告不需提供实验记录原件,可提交复印件。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一堂科学课的教学和体会 贵州省赫章县野马川镇山脚小学杨世雨 一、教材简析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在本单元,学生初步学习物体的运动,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运动,开始学会描述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式。本课则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进行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二是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 学习这一课的目的,一是带领学生比较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二是学习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 二、学习目标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3)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探究。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四、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探究进取的科学精神,正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的。在教学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时先以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大胆地进行各种假设,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再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其间组织学生交流与质疑;最 后还把探究活动引向课外。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课前课后,都全面充分地尝试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探究交流、动脑动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人际合作等多种能力。 五、教学过程

小学生科学探究教学有感

小学生科学探究教学有感 【摘要】科学课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科学课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字】尝试、分析、判断、推理 【正文】 有一伟人以前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从教近三十年,本学期从数学教学中分出一半的精力到科学这个学科中来。几个星期的教学,知道两个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悟出了这篇教师作文。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求知的欲望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科学,我们要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是为了启蒙小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相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行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发挥学生主

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的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相关问题,并逐步培养出明智决策的技能。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坚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教师理应安排各种问题情境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观察、探究、分析、尝试推理等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实行科学探究的水平,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五年级《茎里的“运输网”》这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老师设问学生一些相关于课程的问题,如茎的作用是什么?白色姜花为什么是白色的?如果我们养花的水是不同颜色的话我们的花会有变化么?……为什么?由此引出本课中的重要实验。 之后我先让学生将红墨水滴入花瓶的水中后,将白色姜花插入水中,并叮嘱学生一定要掌握红墨水的浓度,防止浓度过高烧死植物,又防止太低浓度不容易看到花朵变色。做好这些工作之后,让学生第二天去观察姜花的变化。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这些事宜,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姜花会变红?为什么红色墨水会跑进姜花里面?引

小学趣味科学探究实验

生 物 学 科 学 实 验 设 计 方 案 设计:李林 时间:2017年7月9日一、基本理念

本课程依据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基于科学史探究理论,设计生物科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二、基本内容 【实验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生活情境:小朋友路过菜市场的时候,经常看见一些买菜的人给萎蔫蔬菜时不时喷水,不一会儿,蔬菜看起来就很新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材料与器皿:新鲜萝卜、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小刀、 方法与步骤:小刀切出大小相同的两个条形萝卜块①②; 将切好条形萝卜块①②分别放于两个烧杯A和B中; 一段时间后,观察条形萝卜块的形状。 思考与讨论: 1.观察烧杯中萝卜块的变化? 2.小组讨论萝卜块变化的原因? 【知识链接】该实验主要涉及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条件,当细胞浓度大于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当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浓度,细胞失水。 【实验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生活情境: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我们定期给植物浇水,植物体利用根部不断地吸收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大部分的水分是又去哪里了? 材料及器皿:小剪刀、试管夹、试管、试管架、两条大体相同的小型植物枝条、干净的透明塑料袋若干、橡皮条若干。

方法与步骤:从同一株阔叶植物(凤尾兰、富贵竹、月季等)上,用小剪刀剪取大体相同的两个植物枝条,同时标记枝条1和枝条2,将枝条1上的叶片全部摘取,枝条2上的叶片保留; 标记试管1和试管2,将枝条1和枝条2分别对应放于试管1与试管2; 将透明的塑料袋套在试管1和试管2上,然后将试管放于试管架上,在试管口用橡皮条扎紧; 一段时间后,小组观察塑料袋内的现象,并且做好记录。 思考与讨论 1.透明的塑料袋中的少量水珠可能是植物的哪个部分作用产生的? 2.为什么要选择阔叶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实验呢? 【知识链接】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植物体的水分蒸腾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叶柄和嫩茎也能进行一定的蒸腾作用。 【实验三】植物的腊叶标本制作 生活情境:小朋友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经常会看见一些精致而漂亮的植物标本,那么这些标本是如何制作的呢? 材料与器皿: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剪刀、硬木板、小锄头、吸水草纸、报纸、书签纸、记号笔。 方法与步骤:选取一株植物面积最小且具有最完整的部分;即选取的植物最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干燥植物,用吸水草纸对植物所有部分进行吸水处理; 将植物置于硬木板上,去一张报纸对折,尽量覆盖整个植株,在报纸上面放3到5本书; 书签纸上注明小组成员,植物名称,填好之后将书签纸贴在木板的最右下角。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1.4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学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