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

红花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

损害状况及症状

土壤和种子带菌、轮作培养、高湿等是致使该病害发作的首要原因。其损害是锈病孢子侵入麦苗的根部、根茎和嫩茎,构成束带,使麦苗缺水或折断,构成严峻缺苗。随风传达的孢子常侵染红花的子叶、叶片及苞叶,构成栗褐色的小疱疹,决裂后散出很多锈褐色粉末,发病严峻时,构成红花减产。

病原

病原为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 Corda,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病菌为单主寄生,全孢型锈菌。

发病规则

病菌以附着在种子外表的黑色冬孢子或散落于田间病残体上的冬孢子堆越冬;翌春导致初侵染,成长季可不断发作栗褐色的夏孢子,借气流传达进行再侵染。冬孢子于成长后期发作,无休眠期,在枯燥条件下可存活2年,条件适合即可萌生。种子外表带菌是远距离传达的首要路径。高温高湿或多雨时节病害易发作、盛行。轮作地发病重,具冠毛的种类麦苗期发病率较高。

防治办法

一是挑选地形高燥、排水杰出的地块培养;

二是进行轮作培养,运用不带菌的种子;

三是操控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恰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成长强健;四是红花收成后及时清园,会集处置有病残株;五是在发病前期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