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几个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城乡“二元”结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或者存在过,发达国家以前也是一种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对于发达国家这一、二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中,通过逐步地改造传统的农业部门,逐步地缩小了农业和非农产业在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发达国家现在虽然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但是其范围已经很小。有一些发达国家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达到了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个程度。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则是不可避免的,城乡之间差距仍然巨大。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我们以前就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60多年,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

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因为我们通过这样一种不平等的交换,使农民丧失了很多应得的利益,但农业本身又是一个弱势产业,劳动生产率本身就低,农村人口又多,所以“三农”问题长期解决不好。

“三农”问题要解决,我们党很重视,我们国家很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解决不好?从根本上来讲,“三农”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2010年的时候,在GDP里面,农业占10.2%,但当年城市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是39%,我们用了39%的劳动力,只创造了整个国民财富的10.2%,但2010年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2.5%,52.5%的农村常

住人口来分配10.2%的财富,农民能不能富得起来,这是我们今天讲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尽可能地把农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转移到二、三产业,正是因为我们讲,农民收入很低,这就导致现在城乡差距仍然相当大。

怎么样来衡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呢?我们通常用两个指标来比较,一个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严格地讲,这两个指标是不能比的,用这两个指标来比,1978年,城乡差距是2:57倍,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具体地讲,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城市改革增长比较缓慢,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比较低,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曾经一度下降到1985年的1.86倍,但之后城乡差距不断地拉大,尽管个别的年份有过缩小,但总体上来讲是越来越大的。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3倍,2004、2005,一直到前年,我们都在3.2倍以上,去年才下降到3.1倍。

3.1倍或3倍是个什么概念呢?

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城乡差距平均是1.7倍左右,超过2倍的国家不到十个,超过3倍的国家只有一个,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这里,这3.1倍、3.2倍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真实的数字,因为我们统计了城镇居民收入有很多没有统计

上来,而农民的收入中又有很大的水分,所以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我们实际的城乡差距可能在5到6倍,3倍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5到6倍是个巨大的数字了。造成这样一个大的差距和“二元”结构是有关系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结果性失衡的畸形状态。为什么说现在是畸形状态?

我们从就业结构来看,按照外国学者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里面,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4%以上,但2009年我国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1.9%,差了整整22个百分点。以过去30年的情况来看,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年只能够增加1.03个百分点,要把这22个百分点补齐,我们需要21年时间。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城镇化没有相应地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进一步地看城镇化问题,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应该达到60%,但我们2009年只达到46.6%,差了13.4

个百分点,但最近几年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的上升,2011年达到了51.3%,去年又达到了52%以上,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讲的,我们得这个城镇化水平里边存在一个“半城市化”或“伪城市化”问题,我们的城镇化是按照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结算的,农民工都算城镇的常住人口,所以我们计算城镇化水平的时候是把农民工计算在内的。但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很多农民工可能在城市里面务工经商以后,他又会回到农村去。

第三个消极影响,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在城乡“二元”结构下面,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使城乡居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身份等级,通过这样一些制度,把我们的国民一分为二,一等公民、二等公民。多年之前,在每年春节结束后的“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就在讲要还农民以国民待遇,讲的是什么?怎么样去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这样一些待遇上的差别,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公平、更合理、更平等。所以,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农民工,农民工的出现和不公正待遇,以及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农村居民的不满情绪都和这种“二元”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分析,刑事犯罪案件为什么居高不下?有一些人在分析,刑事犯罪,谁在犯罪?如果通过简单的统计

会发现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农民工的犯罪率比城市的户籍人口要高,但这就由此能够推断或由此能断言,农民工是犯罪,农民工是一个地方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吗?

据有的学者分析,在2009年的刑事犯罪案件中,80%以上属于侵财案件,盗窃、抢劫等等,这些侵财案件的80%发生在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为什么发生在那里?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恰恰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农民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当年破获的犯罪嫌疑人里面70%以上是外地户籍人员,这70%以上的外地人的70%以上又是农民工,而被他们侵害的对象70%以上也是农民工,这样5个70%说明什么?现行的户籍制度、农民工体制,我们这样一种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等等,都到了必须及早改革的时候了。

第四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现在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分析,我想这里只分析一点。现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就算到城市的二、三产业就业了,他的户口还是不能动,只能够称为“农民工”,我们讲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我们要拉动经济发展,最终主要的还是靠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有人计算过,三个农民只能够顶上一个城市人口的购买力,那如果我们能够

把现在已经进城务工的这样两亿六千多万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我们增加的消费需求能够达到多少万亿?所以,我们不改变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单用经济的办法,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是很难扩大的。这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

二、其他国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做法

第二个问题,其他国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一些什么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城乡“二元”结构在发达国家以前存在过,发展中国家现在还存在,其他国家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样一个困局,推动城乡发展方面倒有一些尝试、探索,也有一些好的做法。人家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人家城乡发展哪些什么样的模式?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有这样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城乡相互封闭式发展模式。把城乡两者割裂开来,城市发展城市,农村搞农村,带来的结果是这个图片上所讲的“城市怪兽”,一个城市孤零零地被周边的落后的农村所包围。

第二种模式,城市优先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城市,这样带来的结果,城市得到快速的发展,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但优先发展城市就忽视了农村,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落后,农村凋敝。

从这一点来讲,像非洲、拉美国家的衰败,以及它城市近郊区大量出现的贫民窟,这就是它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在我们统筹城乡发展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怎么样去避免农村的衰败,怎么样去避免城市贫民窟的扩散?值得我们去特别关注。

第三种模式(做法),城乡同质化发展模式。城乡同质化发展模式,最主要的是城市不断地向郊区蔓延,把原来的农村变成城市的近郊区,接下来把这些近郊区又变成城市,这样城市不断地铺大饼,越铺越大,越铺越大。

第四种发展模式是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如果前面三种都是有很多问题,主要是教训,第四种是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模式。城乡发展绝对不是消除城乡之间的这样一种形态上的差别,城乡发展它要遵循不同的规律,但我们遵循的是两者要协调发展,像法国的农村建设得多漂亮,日本的农村建设得多漂亮,法国在城乡协调发展这样一个过程中,这几百年来,法国有35万个村庄,200年没有变化,它的村庄还是村庄,但村庄越来越漂亮,而城市同样越来越发展,这是其他国家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这样一种模式。

三、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的经验教训

第三点,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实际经

验,也有了相当多的实践和探索,有很多的经验,也有很多的教训,我想首先要谈一个观点,怎么样理解我国的“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一体化,主要是着眼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怎么样理解我国的“三农”问题,我想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农村和城市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相应,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复制到农村,肯定行不通,以农村的发展模式复制到城市也行不通,从历史上看,凡是用城市发展规律取代农村农业发展自身规律的“三农”问题就会恶化,这是个教训。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们绝不能够盲目地将现代农业建立在化学农业、能源农业这样的基础上。

第三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搞“一样化”发展,而是要追求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一样化发展,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看似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两者都发展不起来。我们要遵循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

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绝对不是要把农村都变成城市,也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把城市和农村变成一样,行得通吗?行不通。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

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在我们现在的农村建设中

就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农村的规划、农村的建设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盲目地撤并村庄,片面地理解城镇化。一些地方把原来的自然村一个一个拆掉,把农民集中起来,让大家都住上楼房,好像一个小城镇建设起来了,这样一种做法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特性,更忽视了庭院经济的收益。经过我们大量的调查都发现:农业所需要的农机具、粮食、种子到哪里去贮藏呢?把村庄都撤并了,让农民集中上楼这样来实现城镇化。

自然村落,我们现在撤并了大量的自然村庄,自然村庄有六大功能,哪六大功能呢?一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我们很多的村庄历史非常悠久,它有独特的这样一些历史风貌,把它撤并了,那民族几百年来,甚至上千年来的遗产就毁于一旦了。

第二,它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有效载体,农业是循环经济,种粮食,生产的粮食可以喂猪,喂各种牲畜,那牲畜的粪便又成为了生产粮食的肥料,但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循环经济,没有这样的一种自然村落,这样一种循环经济怎么维持?

第三,发展农村旅游,“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自然村落。把自然村庄都撤并了,都建成了一个一个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那原来的这样一种“一村一品”还有吗?

没有了。

第四,它是承载农民社会资本的依托,在农村都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民之间,一个村子,甚至更远的距离农民都相互认识,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农民依靠这样一种关系能够互相帮忙,那我们现在如果把村庄都撤并了,这样一种农民之间的社会资本就有可能给丧失掉。

第五个功能,我们有五千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还有数千万的港澳同胞,他们的文化之根在哪里?在村庄,自然村庄。我们现在每年到了清明节,国外的一些华侨,港澳同胞到内地来寻根祭祖。我们村庄都撤并了,这些文化之根能不能够得以维持?

自然村落还有一个功能,它是国土保全的一个有力的屏障。

存在的第二个问题,盲目地对农居统一改造,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的住房进行统一改造,这几年,这些地方成了一个热潮,但对农居进行统一改造的时候往往又忽视了农民建房的积木式的过程,忽视了传统民居的“个性”,大量地破坏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后果的影响是相当持续的。

存在的第三个问题,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我们的传统村庄要不要整治?当然要整治,但首先整治什么呢?这两张图片我们看看,形成鲜明的对照,农村村里面的路还是

土路,下雨都是泥巴,但农田里面铺上了水泥路,农田为什么铺上水泥路?我们搞了基本农田的标准化改造(标准基本农田改造)。这一标准基本农田改造过程中,我们把农田的那些路都修成了水泥路,而农村村里面的路还是原来的那一种土路,到底是农田的水路优先,还是村里面的路优先?我们把这个顺序给颠倒了。

我们再来看看,农民饮水难,到今天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玉米地里、庄稼地里面却有了自来水滴灌,但滴灌能够节省水,但我们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解决哪一个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的饮水问题。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对比的图片,村小学的校舍还是危房,但“XX活动室”一个一个盖起来了,是村小学危房的改造要优先,还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室要优先呢?

存在的第四个问题,忽视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但是扶植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扶植的资金不少,但资金很分散,最终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钱花了,事做了,但该做的事没做。像德国巴伐利亚小镇、希腊雅典周边的这些小镇建设得很好,人家为什么建设得很好?当然人家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城乡空间差异化协调发展要遵循一些原则,我们要消除城乡差别,不需要城乡之间完全没有差别,要消除的主要是城乡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公共服务

的差距,但要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从生产来讲,农村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在城市是以企业为主,因为农村主要是发展农业,城市主要发展工业;从消费来讲,农村是低成本的、循环式的,而城市里面是高成本的,直线式的;从公共品的提供来讲,农村是自助合作为主,城市里面政府包办为主;从景观特征来讲,农村里面自然、空旷、情趣、传统,这是它的特色,在城市里面,文化、现代化、娱乐、多样性,这又是它的特征;从空间关系来讲,在城市里面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不可分离的,但从城市里面,生产、生活、生态生活是分离的。正是因为城乡之间这些差别是存在的,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尊重这些差异,实行城乡空间的差异化协调发展。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思路

第四个问题,怎么样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思路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宏观社会政策,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怎么样去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八大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的国家文件都强调了、都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具体来讲,主要有八个方面:

第一,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2003年中央提出科

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就包括了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在过去的这十年,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在今后怎么样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这样一个力度呢?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第二点,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为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往往是以牺牲农村、牺牲农业、牺牲农民来促进城市工业、城市的发展,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很快就提出了国家工业化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资金从哪里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为国家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我们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基本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我们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家的财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可以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这样一个新阶段,但工业怎么样去反哺农业?城市怎么样去支持农村?

这些年,我们采取了很多的强农富农惠农的政策,比如说我们对农民种田提供直补,农民购买农机具提供补贴,农民使用种子提供种子补贴,这都是一些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但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些什么政策可以用?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个提法是很重要的,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理论上来讲,这样一个成就,这样一个成果应该由全民来共享,但在我们这样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分享得太少。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我国很有竞争力优势,竞争力优势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劳动力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是我们所有劳动力价格都低吗?恐怕不是,主要是农民工的工资低,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我国的竞争力优势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合理利益为代价换来的。农民工为我们城市经济、城市建设,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应该得到的而没有完全得到,尽管我们现在讲,我们现在有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但农民工工资的增长远远低于整个社会平均工资上升的幅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幅度,更远远低于城镇职工的工资上升幅度,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改变现在这样一种一部分享受现代化成果很多,而另外一部分享受现代化成果过少这样一个问题,这需要我们一些政策的相应的调整。

第三,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这是讲了很多年的,我们的农业,它有承担到一个重要的使

命,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农民的人均应有的土地是很有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比较低的,农民从种粮中能够得到的这样一种比较利益、比较收益是比较低的。而城市农业又是一个风险产业,受资源气侯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所以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尤其是像水利这样一些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我们做了很多的水利建设,我们现在农村还在使用的很多的水利设施也是那个时候修起来的,但是我们最近的这几十年,我们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要加强。还有农村的其他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须加强。

第四点,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还是放在城市,甚至基础设施的投资,城乡之间都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投资建设起来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靠农民集资建设,农民有钱投资集资建设一点,没有钱了就保持原来的那样一种风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几十年,我们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帐是很大的。我们怎么样把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应用于农

村,重点应用于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这需要我们政策的相应的调整。

第五点,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达到3.1倍甚至以上。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怎么缩小?主要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有一种讲法,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但提高农民收入,怎么样去提高?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增收是很有限的,现在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是外出务工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但我们现在最低工资标准仍然这样低,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之间,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群,这个问题仍然明显存在的。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农民收入增加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政府的转移支付或对农民的补贴,现在对农民的补贴也有很多项、很多种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怎么样更多地把财政资金转向农村,转移支付,提高农业农民的对“三农”的这样一种补贴的力度,我想这是使农民收入能够尽快增长的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

第六点,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不多展开。

第七点,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宪法对土地的所有权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国家所有,但我国长期以来,国家或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市场,农村土地要转变为非农用地必须经过政府征收,所以农民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对土地的这样一种集体所有权是一个不完整的所有权。农村土地被低价征用,经过平整,然后构架再出售,政府获得了巨大的土地财政收入,而农民从土地的最终的这样一个价值里获得的比例很低。从当前来讲,怎么样去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好处,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第八点,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怎么样去保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呢?我们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些方面推进一体化。如果城乡之间分别地规划,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相互封闭的发展,是不可能一体化的。为了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必须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城乡之间要素的不平等交换,从今天来讲,这一种城乡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是存在的。从公共资源来讲,公共资源的配置长期以来是偏重于城市,农村的公共资源的配置少得可怜,尽管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城乡公共资源

的配置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我们才能够逐步地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以此来促进城乡的和谐、功能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这一讲我们就讲这样多,谢谢大家。

太仓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

太仓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 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根据省、苏州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根本,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破除二元结构,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引导农民入住集中居住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推动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农民、集体、政府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为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营造最优的环境。 2.统筹建设,集聚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居住向城(镇、区)集聚。合理确定农民安置公寓房和集中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改进农村建房模式,对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全面推行公寓房。 3.依法管理,体现特色。严格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法定程序规范安置房建设。加大违法建筑整治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安置用公寓房以优质地块选址、多层与高层合理搭配、并按城市社区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农民

集中居住区,既尊重地方风俗习惯、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 三、目标进度 到2012年,全市50%以上农户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再用5~8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农民集中居住。 四、实施重点 各规划区预拆迁集中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拆迁集中一批;农村危房改造集中一批;城乡环境整治集中一批;1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整合集中一批;其他需要进城(镇、区)的农户集中一批。 五、主要政策 1.农民进城进镇、农房拆迁安置。 (1)凡是本市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民住宅,采取拆迁或预拆迁办法,并以公寓房进行安置。具体拆迁安置补偿按太政发〔2003〕79号、99号和太政发〔2009〕68号文件规定的相关政策执行。 (2)对本市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区域外的农户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进镇落户的,采取“土地换保障”办法,实行“拆一还一”、公寓房安置,也可实施货币安置。 (3)本市无农村居民户口的家庭,目前在农村仍有宅基地和房屋的,对自愿拆除房屋、原宅基地交回集体的,享受“拆一还一”政策,实行公寓房安置,也可实施货币安置。 (4)凡属拆迁或预拆迁安置的农民公寓房,五年内办妥土地证和房产证。五年后上市交易的,确保每户留用居住面积人均不少于30平方米。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作者:泛华志达 2015-04-13 13:16 关键词:北京,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人气188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以往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模式总结,提炼为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民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绿隔征占模式、整建制转居模式五种。 1、开发商主导的模式 目前,完全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已不多见。一些村在发展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商拿走了大量的好地,产生许多遗留问题。 这类开发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由开发商征占土地,依靠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融资,进行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完成城市化建设。开发商在拿走大片土地的同时,还需完成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2004年以前,这类开发建设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混淆,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本应由政府配建的项目交给开发商开发,而开发商往往不落实。纯利润导向,开发商开发项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能很好的考虑村民的利益。单项目平衡,开发商只追求单个项目开发的平衡,不进行区域统筹考虑。一次性合作,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商便对该项目不再进行任何投入。 2、政府主导模式 近年来,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方式,开始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改造建设的主导权,并以大区域资金平衡的办法,使多年搁置的改造建设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有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形式是以区县和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主要通过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依托土地储备中心解决融资,进行征地和一级开发,同时解决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转局和社保问题。在此模式下,农民的利益教有保障,一些难以开发的地块,也得以有效推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自东岭集团(村)的调查报告 从不足万元家底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到拥有80多亿元资产、1、6万名员工的陕西最大民企、?中国500强企业?;从人均不到3分地、靠种菜卖菜过日子的穷村,到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依托的?西部第一村?、?中国第四村?……脍炙人口的东岭传奇早已蜚声国内外,进入?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之时,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东岭集团(村)。 前不久,中央党校?中国小康村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课题组,在对东岭集团实地调研之后,认为?东岭是西部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和典型,其思路值得研读,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金台区委、政府领导、支持下,在西秦硬汉、全国劳模李黑记带领下,东岭集团(村)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敢为人先,投石问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支撑,打造、延伸产业链。一方面,通过安置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难题,又为国企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无业人员建造职业平台。集团员工队伍由几十、几百、几千发展壮大到1.6万人;另一方面,以工促农,共同发展,

以东岭集团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工业反哺农业,改变祖祖辈辈的习俗,培养新时代的农民。 (一) 东岭村95%以上的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东岭集团下属五大总公司、4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以有色金属冶炼、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从2000年以来,企业10年间总收入由1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利税由3000多万元增长到1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由千人增长到上万人。2010年东岭集团实现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同比增长了11.4%,创全市企业和全省民营企业之最,上缴税金6.4亿,比上年增加1.2亿,同比增长了20%,蝉联全省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全年项目投资15.7亿元,冶炼公司余热发电、略钢公司60万吨转炉连铸以及20多万平米地产开发等项目相继完成;全年完成外贸收入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亿美元,同比增长40%,贸易总额名列宝鸡第一、全省前列。 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如同五路?高铁?,相得益彰,联合发力,将东岭集团带入行业前列: 一路?高铁?钢铁物流产业:占据东岭集团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全国拥有 23家分公司,与国内 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密切合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 120亿元。 二路?高铁?有色冶炼产业:以有色冶炼、焦化、钢铁为主的大工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既是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经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体系及体系的合理性构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推进方式,这为城镇化管理提供了部分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各区域要根据本区域的多种因素综合考量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城镇化化发展模式,不能“一刀切”或者是盲目模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constitute a two way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region, not “one size fits all”or blind imit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城镇化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标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归宿,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必须创新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切实纠正城市偏向,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交融。 一、经济战略: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稳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城市化而言,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战略的推翻,而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城市化初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会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的密集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会逐步增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各类城市各自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能不加区别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在政策制定上,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纯从大城市或小城镇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更重要的是应注重质的变化。通过适宜的城市化战略,切实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出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他们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广大生活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的农民也有机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是采用“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或是其他的城市化战略,具体到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策略,特别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这种城市化的差异更加有所不同。总之,在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同时,既要考虑由于人口拥入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要顾及充分利用聚集经济效益,并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主要着力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摘要:本文从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的内涵及目的、当前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制机制的现状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和城乡制度改革机制两方面的解决途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全体制,制度改革 十八大中强调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的、复杂的、涉及面很广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新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乡规划一体化;②产业布局一体化;③基础设施一体化;④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⑤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从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经济建设较为落后的局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改革力度,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要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就要深化农村经济各项改革,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构建新型农业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和改革,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使社会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向更深领域发展。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查阅资料得知:根据有关报道,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三个一体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抓手。 关键词:现实途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出台的一个个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一整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密集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跟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期”,粮食年产量站上历史新台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大多数农村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面临不少挑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动,将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三个一体化” 广西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城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 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1、城镇化的概念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