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关于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6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

民政部关于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6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

民政部关于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6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决定

【法规类别】基层组织管理

【发文字号】民发[2011]166号

【发布部门】民政部

【发布日期】2011.10.12

【实施日期】2011.10.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民政部关于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6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

范单位”的决定

(民发〔2011〕166号)

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逐步扩大,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亿万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出了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的过程中,浙江省安吉县等6个县(市、区)提出了申报要求,经实地评估、问卷调查、专家评审、对外公示等程序,确认上述6个县(市

1 / 1

安吉美丽乡村模式

"安吉模式"就是:以生态工程大项目启动生态环境大建设;以生态环境大建设带动生态经济大发展;以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大跨越。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引领,天子湖现代工业园、临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金三角;形成了以竹业、椅业为统领,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汽摩配件等新兴产业后起之秀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 安吉围绕建成“全覆盖、高标准、深领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定位,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项原则,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浙江安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3-02-04 10:44:36 来源:光明网编辑:付承堃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地处浙西山区的安吉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从省级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县、生态县,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了“环境宜居一流、乡村美丽一流、百姓富裕一流、文化生态一流”等诸多优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实践,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生态特色基础谋篇布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开辟一条差异化、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安吉县的实践为例,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以县域大景区为共同愿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核心,经过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大步骤,坚持城乡协同并进,初步建立了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塑造了以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综合品牌,成功打造了长三角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 繁荣县域生态文化。首先,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其次,要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第三,要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全面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均衡的公共服务、舒适的富裕生活、祥和的人居环境,开创民生发展的新局面。第四,要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首先,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融合”。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其次,要实现工业经济的“集中、集约、集聚”。一是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三是推进要素集约,珍惜土地资源,推广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

社会救助工作计划

社会救助工作计划 社会救助工作计划,现在在社会的最底层还有这许许多多的贫困的人们需要政府的救助,第一公文网网下载网为您带来一篇社会救助工作计划,全文如下:、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民政部要求,省民政厅决定在4月份集中开展《办法》学习宣传工作。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保障此次活动有序推进,成立县民政局学习宣传《办法》活动领导小组。 二、活动内容 学习宣传《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根据民政部印发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宣传提纲》,全面开展学习宣传《办法》活动,认真领会《办法》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实质。 三、活动安排

(一)准备策划阶段(3月24日3月31日)。 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县民政局成立学习宣传《办法》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学习宣传《办法》活动实施方案,下发至各乡(镇、区)和局属各单位。印制社会救助宣传单和宣传光碟,向社会和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各乡(镇、区)根据实际制定本级学习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4月27日)。 组织召开全县学习宣传《办法》活动动员大会,各乡镇民政所长、敬老院长和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以及局机关全部干部职工均要参加动员大会,邀请卫生计生、教育、住建、人保、公安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合力做好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办法》专题培训,开展座谈讨论,研讨宣传《办法》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方法。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给困难群众、受助群体,详细讲解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各方面政策。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民政QQ工作群、宣传栏等载体,并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办法》,让群众了解《办法》内容,理解、支持社会救助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办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全面修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根据《办法》精神,相关社会救助管理部门重新梳理社会救助有关制度与规定,并加以修订完善,结合民生工程实施,制定新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位于XX乡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6社326户1461人,有耕地3786.7亩,人均2.6亩,20xx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35元。去年以来,XX村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整合资源,村庄建设明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XX乡村两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县、乡、村组和农户整体联动,制定了X X 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类项目的聚合效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有效整合道路通畅、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幼儿园建设、体育惠民工程、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资金917.9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38万元,为X X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

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实施危旧房改造50户,硬化村内道路7.05公里,修建排洪渠4公里,整修梯田2500亩,修建田间生产道路3条4公里,修建太阳能光伏电站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XX村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村内主次干道铺油硬化率、通电率、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电话、网络、广播电视“三网”通户率均达到了10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村部1处,配套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投资450万元,新建占地6亩的幼儿园1座,建成功能齐全的三层教学楼一幢,配齐配全了教育教学设施;以乡村舞台建设为契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硬化场地3500平方米,布置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安装室外乒乓球台4张,建成健身长廊一处,安装健身器材20台件,XX村公共服务条件大幅度改善,建成了服务功能完善、渠系道路配套、娱乐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二、优化结构,富民产业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XX乡村两级结合村情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

如何提升民政部门社会救助水平

如何提升民政部门社会救助水平 在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开展社会救助是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逐步扩充救助内容、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水平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任务。怎样完成这项新任务?笔者认为应围绕提高标准、规范管理、加强衔接这三个方面,抓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整体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加强救助资金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救助标准 救助资金是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救助金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标准,给被救助者以必要的救助,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救助政策辐射到所有贫困人口,做到有贫必有所救,有困必有所帮。 在资金的筹集上应建立健全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为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提供畅通渠道。实现对贫困群体的有效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是关键。在现实情况下,国家财政预算和社会募集仍是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在国家救助方面,按照初次分配讲效益,再次分配讲公平的原则,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比重,并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使贫困群体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互助方面,要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捐赠活动募集资金。在

捐赠上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充分调动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赠的积极性;要通过宣传等手段,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事业等筹集社会救助资金,要创新筹资方式,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基金等多种形式,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对于县级民政部门而言,重点要抓住三点:第一点是对上争取。要经常地实事求是地向上级汇报社会救助工作情况,争取救助资金拨付力度。第二点是抓好同级财政预算。要争取县委、政府和财政部门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足额预算落实社会救助配套资金,保障救助之需。第三点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搞好本县范围内的社会救助资金的募集工作,为增加社会救助资金的总量提供必要的补充。 在提高标准上循序渐进,使社会救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突破。在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是,救助的项目越来越多、救助的面越来越宽、救助的标准越来越高。从近几年开展社会救助的情况看,我们先后开展了城乡低保救助、大病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孤儿救助、临时救助等,基本函盖了城乡所有困难的群体,使他们的困难基本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在如此大好形势下再次提高标准,主要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标准偏低的问题。目前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标准为143元,总体享受水平略低,享受者只能维系基本生活。要使他们的基本生活不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xxx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今年来,我们紧抓xxx的机遇,积极打造xxx的目标,按照“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硬化基础、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镇域镇貌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 一是高标准整治环境卫生。投资200万元,组织xx公路沿线xx个村整村联动集中整治,群众投劳3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万余台次,搬运砖块300余万块,平整土地80余亩,清理垃圾2万余方,拆除厕所、违法建筑560座,硬化道路2 公里,xx、xx、xx村安装路灯58盏。对xx路和主干公路沿线的130户群众实施了土墙换砖墙和门头改造。同时组建了40名保洁员队伍,公路沿线放置垃圾缸70个,购置垃圾桶70个,配备保洁车22辆,各村建设了垃圾屋,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公约。 二是高品位建设文化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的原则,突出“xxxx”这一主题,主要宣传“农耕文化、湖山美景、苹果产业、文化娱乐、孝道文化”等正能量,投资100万元,建设文化墙2.2万平方米,人工手绘墙体画280副,把文化墙体建成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传承墙、美德教育墙、环境美化墙,提升群众生活的品位。 三是高起点建设绿色长廊。投资230余万元,从xxx村到xx村15公里U型旅游环线建成绿色文化长廊,栽植各种花树22万余株,其中雪松2510株、红叶李1100株、黄杨球600株、冬青球2376株、大叶女贞500株、单枝冬青20万枝,种植三叶草6000平方米,建设花坛1.2万平方米,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成xx、xxxx、个重点示范村。

安吉横山坞美丽乡村旅游策划及规划

安吉横山坞旅游策划及规划方案 The tourism planning of Hengshanwu in Anji, Zhejiang Province Mar. 2017

CONTENT PART 1前期分析及客群理解PART 2项目定位 PART 3项目亮点&业态功能 PART 4PART 6 Comprehensive Analysis Project Orientation Highlights& Functioning of Project PART 5Landscape Strategy 规划设计&业态布局Project Planning 景观策略 Investment Estimation & Operation 投资估算& 运营管理

PART ONE 前期分析及客群理解 “The design of Retail developments is all about the Journey” 1

◆美丽乡村政策在安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安吉在全国“美丽乡村”的发展起到标杆作用 自美丽乡村概念第一次提出,近年来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农村要以先进为榜样,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高水平 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2008年2月28日,安吉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4年来,全县187个行政村中已有近90%参与创建,共有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的“美丽乡村”已经涵盖了安吉四分之三的县域面积。 政策分析 项目介绍PROJECT INTRODUCTION 区域介绍 安吉县国家首个生态县,中国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秦三十六郡之一; 大力发展国家“美丽乡村”发展,横山坞村为2016年省内唯一入榜的中国美丽乡村之现代新村;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近年来,**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 (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制定出台了《**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

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 **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今年州民政局给**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四)慈善捐赠氛围浓厚。 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全县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县慈善协会共接受捐款355.9万元、大米150斤、衣物3150件、消毒药品一件。**县还将仅有的113顶帐篷在最短的时间内连夜送往武汉,由省民政厅统一送到四川灾区。2月28日,全县在船儿岛广场举行了“抗

考察报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考察报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城镇与乡村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学习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有助于推进我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今年1月中旬,我中心组织力量,赴安吉县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报告,供参考。 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安吉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寓意“平安吉祥”。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近75%的土地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常住人口46万。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县城距上海223公里、杭州65公里,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 上世纪80年代的安吉县,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被列为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为了快速发展起来,安吉向浙南、苏南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业强县”之路。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吉当时引进和发展的大多是一些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化工、印染、建材等。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安吉很快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步入了小康县行列。 但高强度开采和高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工业废水的

直接排放造成了西苕溪水质严重污染,生态多样化锐减;林木、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态恶化。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安吉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和反思,认识到安吉的优势是山水,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2000年,安吉县人大作出了《关于实施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决议》,“生态立县”正式成为该县的发展战略。安吉之所以选择“生态立县”之路,是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顺势而为,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 安吉县委县政府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对污染企业进行强行治理甚至关闭,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不上,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不批。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吉山青了、水清了、空气净了,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成了浙江生态最好、环境最美的县。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生态资源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县委县政府也进一步认识到,安吉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实践。于是,2008年,安吉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二、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弘利遴选)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着力构建“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以“中国竹乡”品牌为依托,增强城市竹韵,精心打造一批风情旅居小镇集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老年、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获得救助是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活动,是实现这种公民权利的制度化途径。按照救助类型,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可以划分为:一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政策法规;二是专项救助政策法规;三是临时救助政策法规。(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法规。主要依据1999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低保对象。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家庭平均收入、非农业户口;四类人员。2、城市低保金的申请、审批与发放程序。来源:考试资料网(1)申请:由户主向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2)审批:所在地基层政府初审后上报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审批。自申请人提出申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3)发放:每月及时足额发放,货币为主,尽量通过金融系统社会化发放,必要时候也可以实物发放。(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法规。属于专项救助政策。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2003年提出《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1、城乡医疗救助对象。(1)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一是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二是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困难群众。(2)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一是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二是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2、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1)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以及社会互助帮困之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按照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的原则。有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和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三种形式。(2)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PPkao 考试网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给个人负担过高者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在尚未开展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大病困难户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法规2003年6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年7月《实施细则》。1、政策救助对象:生活无着、不得已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2、救助的形式和内容救助的形式:以救助站救助为主要形式;也是一种临时性救助。救助的内容:食物,住处,急症救治,联系亲属或所在单位,解决交通。男女分居,女性专管女性救助者;维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修福辉张震宇刘泉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安吉总体城市设计是与总体规划相辅相成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安吉近期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未来安吉县城人居特色的“总体城市框架”和相应系统的“价值标准”,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项目,梳理其在城乡一体化、城市价值标准、城市功能设计、近期行动规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以期更好地为安吉内涵式、高品质的城市发展建设服务。 【关键词】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总体城市设计;安吉;行动规划 1.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较快提升至2010年的49.68%,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根据世界城镇化规律,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占全国城市总量85%的小城镇将成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此基础上,国家适时提出来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优先发展、乡村发展缓慢;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城市千城一面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中讲道,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非“一样化”发展,城乡有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在新型城镇化思路下,城市的发展将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强调空间环境特色,以打造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城市整体空间秩序和提升整体环境,凸显城市特色。城市设计具有编制灵活、视野广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特性,强调从人和城市场所的关系出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村现有9个合作社,415户,1503人,农村劳动力941人,耕地面积5950亩,XX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47.5元,比XX年增加907.2元,增长9.5%。全村整村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日光温室130座,钢屋架大棚80座,露地葡萄1680亩。目前全村已形成以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露地葡萄、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机制,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区、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露地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劳动力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实现较大转变,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玉米制种四化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村按照“稳定基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玉米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以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示范基地为目标,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全力打 造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在巩固完善土地整村整社流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与奥瑞金公司合作,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区1300亩,主要推广玉米制种“三系”配套、机械化播种收获、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节水技术。“四化”示范基地的建设,突破了制约种子精确化、机械化生产的土地瓶颈,建立了企业与农户持续、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

增收的新路子,推动了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过渡,对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现代种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情况。 近年来,我村园区建设按照“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突出主业、提升效益、做 靓特色、示范引领”的宗旨,以发展优势精品蔬菜为方向,以生态有机质栽培为特色,以“育苗中心、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建设经营为重点,加大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步伐,着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园区投资600万元,建成高标准大跨度日光温室30亩,钢架大拱棚XX年产5000立方米日光 温室基质生产线一条。推广日光温室生态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21座,引进试验新品种30多个,推广有机质无土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等新技术12项。建成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技术300亩,示范推广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日光温室科学管理水平,强化育苗中心功能,促其达产达标,育苗中 心年繁育蔬菜种苗达到XX年经济收入可达到3XX年园区投资60万元,修建占 地5000平米的联栋拱棚一座,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展示。 三、养殖小区情况。 XX年,该村抢抓县镇出台扶持奶肉牛发展的优惠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整村土地流转后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和本村肉牛养殖大户较多的实际,结合“四化”示范村建设,把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采取“政策宣传引、外出观摩学、制定政策推、整合资源促”等措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扶持政策、分户饲养、自主经营”的模式,在村北部荒滩新建千头肉牛养殖小区一处。 该养殖小区占地面积77亩,计划总投资280万元,建成高标准双列式牛舍13栋,按照规模养殖、人畜分离、生态环保的要求,分为生活区、养殖区、饲草区、晒粪场四个功能区,配套建设完成修砌围墙480米,硬化主干道路200米,排污管道350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宫蒲光《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0日11版)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的行政法规,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体现。《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进行了规范,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建立综合性的现代社会救助模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深刻认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起源于社会救助领域,同社会救助是两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制度安排。《办法》将社会工作纳入其中,无论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还是对发展社会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法律指引。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和资金的方式已无法有效满足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办法》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立法宗旨,对现行各类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整合,确立了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相结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型救助转型,为救助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保障。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把帮助特殊困难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确立为核心使命。在许多国家,大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积极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解决资源不足、救助依赖、贫困代际传递、社会功能失调等问题。《办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形成以救助对象为重点的规范化制度安排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社会工作纳入其他相关法律提供了立法示范。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除社会救助外,还广泛涉及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领域。《办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从社会救助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完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提供了立法示范。 为社会工作团结凝聚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新生力量,是党和政府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办法》明确了社会工作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要求,有助于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开展专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特殊困难人群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亿万群众对我国社会制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今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 建立健全需求发现机制。有效评估救助需求、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是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最适合参与救助需求发现与识别,可有效弥补行政力量的不足。当前的重点,是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将适合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救助对象家庭调查、需求分析和救助政策成效评估等具体事务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承担,使贫困对象的社会救助需求得到更准确、全面、科学的判定。 建立健全服务承接机制。除经济困境外,救助对象面临的心理压力巨大、支持网络薄弱、

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初稿) 委托单位:松阳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花卉盆景究所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乙级 121121-sy) 项目负责:蔡建国所长/博士 规划人员: 王欣博士、副教授陶一舟风景园林师 徐晓民吴玫杨斯杨徐兴根智伟静赵然钱黎君马跃杰硕士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一、文本部分 第一章项目背景 ......................................................... - 1 - 一、项目概况 .................................................................... 二、松阳概况 .................................................................... 三、上位规划分析 ............................................................ 第二章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二、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三、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四、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六、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规划总纲 .................................................................. 一、规划依据 ....................................................................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 三、规划目标 .................................................................... 四、规划指导思想 .................................................................... 五、规划原则 ............................................................................. 六、规划年限及分步实施计划.............................................. 第四章建设思路 .................................................................. 一、总体布局 .................................................................... 二、分类整治目标 ............................................................ 三、生态环境规划 ............................................................ 四、生态人居规划............................................................ 五、生态经济规划............................................................ 六、生态文化规划............................................................ 第五章行动计划之一:道路沿线景观整治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六章行动计划之二:水体整治与综合利用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七章行动计划之三:乡村形象营造及旅游发展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八章行动计划之四:乡村农业及产业振兴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九章行动计划之五:建筑及乡村环境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章行动计划之六:文化保护及精神文明建设计划

美丽乡村项目计划介绍

美丽乡村项目计划 2014年4月, 国家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指南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八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村庄建设包括了生活设施(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与农业生产设施(土地整治与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治理、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 生态环境包括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村容整治(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 经济发展涉及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乡村的经济发展,将农业、自然资源与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吸引年青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与老人,促进社会与谐发展;有利于改善与提高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提高农副产品及二、三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城乡文化交流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通过农业+自然资源+服务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美丽乡村建设业务领域,我们针对各区域 的特点,为个项目提供如下全过程的服务: 一、评估乡村资源 1、自然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生态环境评估、土地资源评估、空间资源评估、景观资源评估 2文化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文化资源社会效益评估、文化资源经济效益评估、文化资源可持续效益评估 3综合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产业资源评估、地域吸附力评估、受众群体评估、同质化吸附力评估 二、构建乡村基底 1、乡村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可持续发展等。 2、乡村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环卫设施、道路亮化等。 3、乡村风貌打造:软景景观风貌、硬景景观风貌、建筑构筑风貌等。 4、乡村产业格局:结合各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当地特色产业。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需要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考与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创新 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 各级政府部门逐步重视。2003年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工作。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民政部主动履行职责,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增设了救助站管理处。《救助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在实践中,各区市都设立了救助站,部分交通要道、铁路沿线的县(市)也设立了救助站。而不设站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则由相关机构和人员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配套政策开始完善。民政部于7月21日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同一天,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保证了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基本到位。民政部与财政部在2004年5月下发

了《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 工作协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救助管理工作。在各地出台的一些救助管理工作具体意见中,则明确了财政、编制、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各地建立的专项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各相关部门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协调和合作。 二、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例如,北京市共有19个救助管理机构,但已经得到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批复的只有8个站,并且多的为8人,少的只有2人。部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救助工作量参差不齐,救助量大,而救助资金相对缺乏。经济发展水品不一,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各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数量悬殊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经费缺口大。救助管理站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所需救助管理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小的缺口。例如,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每年的财政拨款是380万元,实际缺口为100万元左右。 政策规定仍较粗放。首先,《救助管理办法》对救助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使得各地都将救助对象甄别列为一大难题。其次,有关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规定相对空白,使得各地在是否应对职业化乞讨人员予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