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教育工作跟师心得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跟师心得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跟师心得

师承学习心得

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着、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我作为一名基层中医人员,从事针灸治疗工作,在跟随盛益国老师半年多的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半年多的实践中,我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盛益国老师的指导,更好地掌握了针灸治疗在临床的应用,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此

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盛益国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盛益国老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盛益国老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

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俞”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盛益国老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更好地掌握了针灸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以后的跟师学习及临床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理解老师的针灸理念,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导墅镇卫生院

2016.6.28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

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关于中医跟师心得体会2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跟师心得 中医师带徒之道,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近距离、亲密地学习老师为人、做事、行医继世为人的一切,我心理无比激动,收获破多,由衷产生了心得,如下分享学习强化中医之体会。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

医传统。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中医师承教育继承人教学计划及具体措施

xx中医院老年病科名中医学 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具体措施 中医人才成长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而目前,中医培养大部分是“院校式”,这是按照西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刚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中医的临床水平十分令人担忧。他们虽然理论掌握得很多,临床能力却往往成为短板,甚至“不会看病”。鉴于中医的特殊性,中医成才之路离不开三点: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 为了做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充分吸收名中医学术精华,经医院管理委员会研究,我科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于2011年1月启动,采取师承的方式进行为期5年的带教培养。工作计划及相关措施如下: 一、培养目标 择选有丰富临床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年病科学术带头人、科主任xx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xx为学术继承人。通过继承工作,使xx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 二、教学要求 传承教学时间,为期五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12日至2016年1月1日。师承教育继承人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

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2、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工作计划 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跟师学习每周不少于4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每周不少于2个工作日。继承人要认真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以提高其自身临床诊疗及技术水平。 2、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跟师随诊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继承人要认真精读指定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各种医案等中医经典。 3、每月上交一篇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 4、2016年1月1日师承教育继承结束前,继承人必须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四、考核 指导老师负责考核,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及对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业的掌握及运用。2016年1月1日师承教育继承结束前,由医院对学术继承人进行考核。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至嫁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

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中医医院名老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医院名老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彭建民为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 展研究, 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 项目和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 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大冶市中医医院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 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复杂的。要想学好中医,要了解好了理论体系。下面是 带来的中医跟师的心得体会,欣赏。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 “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 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 1 / 12 精品文档 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 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岁了,可是身体却象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 2 / 12 精品文档 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0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规陪针灸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规陪針灸跟师心得体会 范伏元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背痛、肌腱端炎和不对称外周大关节炎为临床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男女患病比例为 2~3∶1,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根治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古人又称之为“历节”、“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腰尻痛”、“腰痛”等,近年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了“大偻”之名,使本病的中医病名逐渐趋于统一,使中医临床研究得以广泛开展、深入。 范伏元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治30余载,精于医理,专于实践,治学严谨,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我有幸跟师学习2年余,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范伏元主任医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治疗披陈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即详细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活动受限、驼背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又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虚则腰痛,肾旺则骨健脊强。《难经·二十九难》云督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贯脊属肾”。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背而行于身后,与脊柱关系密切,督脉亏虚,则腰骶、脊柱易受邪为病,由此可见,肾及督脉亏虚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内因。《素问》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说明风寒湿热等外邪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外因。综上所述,范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本虚标实证,正如《医宗必读》云:“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肾督亏虚、气血不足之人,或因饮食不节、冒雨涉水、久坐湿地、起居失调,而致督脉受邪,肝肾受累,痹阻经络,气血不通,邪气乘虚深入,留着于肌肉、关节、脊柱、经络,而致腰背部僵硬疼痛,脊背弯曲甚至强直。 2 辨证论治《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知标本者万事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范老师指出:肾亏督虚、外感风寒湿热邪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型辨证论治。 2.1 肾虚督寒证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畏寒喜暖,得热则舒,腰腿部酸软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1 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 2 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精)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2018最新】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 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 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一年的跟师过 程中,得到了胡剑波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 在跟师的第一天,胡剑波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 方面知识。由于胡剑波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 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 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 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 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 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 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 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 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 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 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 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 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 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 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 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 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 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

针灸跟师学习心得_学习针灸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针灸跟师学习心得_学习针灸个人心得体会 范文 针灸跟师学习心得篇一那么作为中医学院的一名学生,苦读数年的莘莘学子,刚刚踏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应该如何来学习呢? 1、先要明白,针灸只是中医的一部分。 中医体系庞大,如同一颗千年老树,枝蔓众多,而针灸,仅仅是其中的小小分支。所以,要想再针灸上面有所建树,光在这个小分支上 修修剪剪,装饰装饰,搞些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唯有在肥沃的土壤上把根扎深,才能日久弥香,长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肥沃的土壤就是中医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从此入手,学中医,学针灸,方是正道。 本针灸专业奉之如珍宝的是《灵枢》(最好是看马莳的版本《灵枢注证发微》)是一定要熟读,经典条文要背诵;《针灸大成》中很多经典条文也要熟悉,后面的一些歌赋也是必背,如《玉龙赋》《标幽赋》等;如果有机缘的话,能够遇到真正懂子午流注的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这个要是能有点感悟体会,《易经》是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个也是我实习最大的遗憾,没有珍惜机会)。 在学校把基础打扎实,临床跟师,才能有所感悟,当老师随手起沉疴,我们认真总结,提问,老师的只字片语会定

让我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否则,师徒无法共鸣,平白浪费时间,难道还指望天天忙于临床的老师回头来给我们讲最最基础的经文? 2、针刺手法的练习。一个虎背熊腰的北方大汉和一个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谁的针刺手法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由此可见,针刺手法不是比力气,而是讲究巧劲。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个话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也许时下,很多针灸医生不信这个,扎上针后多是直接电针接上了事,我这么说并非是否定电针的治疗效果,说实话,有的时候我自己在是否应该用电针这个问题上也很犹豫。一方面,临床上我在治疗很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时候喜欢用电针的,并且觉得用电针比不用电针效果好很多(没有严格的统计过,仅仅是凭一些病人治疗效果的反馈)。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非常相信手法。因为读书的时候,亲眼见到1个病人,都是老师的 VIP病人,一侧肢体的酸痛10多年,大关节处尤为明显,RF及HLA-B27,骶髂关节CT这些基本上无异常,基本排除了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多方治疗 (针刺也试过很多医生)效果不明显,老师针刺治疗上的核心 是一是缪刺;二是在手法上采用合谷刺,患者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当时这个病例给我的震撼太大。所以,如果有机会接触信奉针刺手法的老师,那么恭喜,请务必静下心,抓住机会,先模仿、学习。 3、不要过于偏执的学习针灸而忽视了中药、方剂。 临床上很多针灸大夫基本上只扎针不开中药,因为长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医院资料】

跟师心得 ---汗症汗之由来:早在【黃帝内经】中,对汗的生理,病理就有了认识,“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五液受水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五液。”(汗为心液,泪为肝液,涕为肺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溢)。由于天热、衣厚、劳作而汗出为正常生理现象。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或出汗时间及顔色异常等的一种病证,多归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汗之种类 1,自汗: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不因劳作,衣厚或发热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为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 2,盗汗:“睡而出,觉出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即睡眠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病证。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多泄所致。 盗汗,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于阳气虚,盗汗必属于阴虚。 3,大汗:指出汗过多,即如大汗淋漓,汗如雨下。可因热盛迫汗多泄或发表太过,病后气虚等因。如伤津元气欲脱,可导致‘亡阴,亡阳。 4脱汗:又称绝汗,

5,漏汗:指表证发表太过,以致阳气受损,卫气不固汗液漏出不止,津液耗伤,出现尿少、肢冷、拘急等症状。 6,战汗: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多为外感热病,如疟疾、伤寒等。 7,热汗:指发热时出汗,并有口渴、面红、烦燥、目赤、小便短黄,苔黄、多为外感热病。 8,冷汗: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不发热、口不渴,常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9,局部出汗:有额汗、鼻汗、腋汗、手汗、心汗、阴汗等。其中额汗较复杂,系额头出汗而身上无汗的症状。除外感病,常见于病后或老人气喘,气逆于上致额头多汗,属于虚证。如重病后期,神倦肢冷,突然额汗大出是虚阳浮越,阴无所附,阴液随气而脱。此外,肝阳上亢亦可出额汗。 二、汗证辨治:其中大汗,战汗,热汗多属于外感病按外感治疗,其他辨治如下。 1、自汗:多为气虚,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以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加党参、五味子、麻黄根、锻龙牡、三角麦、炙甘草、白芍等。阳虚者(包括脱汗、漏汗、冷汗)加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以温阳补肾,达到阴平阳秘而汗自止。 2,盗汗:一般而言盗汗多属于阴虚,当以养阴敛汗为主。常以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等量,黄芪加

中医师承跟师总结精选版

中医师承跟师总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跟师心得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恶变的比率也在增大,是目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现将本病的诊治思路简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究其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冲任失调这三方面,由此引起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而致病。正如《疡科大全》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载:“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乳属阳明,乳中结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士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消肿”;《外科医案汇编》提出:“乳中结核,虽云肝瘸其病在肾”;《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克,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如核。”我们吸取众多医家之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凝,为发病之标。 2、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肝郁气滞型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较短,乳腺疼痛的轻重及乳腺肿块大小的变化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即月经来潮或情绪不良时,乳腺发生疼痛或疼痛加重,乳腺肿块增大,有压痛,月经来潮后或情绪舒畅时,乳腺疼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2)冲任失调型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症见乳腺肿块经常胀痛或隐痛,疼痛的轻重及肿块的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即月经来潮前乳腺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伴有月经不调,面色少华。心烦失眠,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型 多见于中年女性及围绝经期妇女,病程较长,症见乳腺疼痛及肿块,多见隐痛或刺痛。疼痛的轻重、肿块的大小变化常与劳累有关,兼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腰腿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3、综合治疗 除了运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还可辅以心理疏导。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询问,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可治愈性及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增强治病的信心;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尽可能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燥热、油腻的食品。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有情绪波动随时和医生联系和沟通。临床观察表明,心理疏导配合药物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同时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另外,还可以运用针刺疗法,常取合谷、天宗、肩井、肝俞等穴位。肝火旺加刺太冲,气血虚加脾俞、足三里,月经不调、阴交等。采用提插捻转法,施以补虚泻实,留针与运针相结合,亦能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教师心得体会

中医教师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师带徒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 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 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 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 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 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 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 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 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 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 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 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 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 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 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 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 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 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 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 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学生:胡美锋

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跟师心得 从2016年11月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跟师过程中,我得到了徐珊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徐珊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徐珊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

2020年中医师承教育自我鉴定

中医师承教育自我鉴定 导语: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中医师承教育自我鉴定,欢迎阅读参考。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 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 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 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 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

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 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 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 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